第一篇:组织部扶贫亮点(大全)
激发党建新活力
决战脱贫奔小康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役以来,卡若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扶贫成果,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和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取得了较好成效。
强化引领
示范带动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卡若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凝聚力作用,强化产业支撑,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
支部引领集体经济发展。采取“支部+协会+贫困户”的模式,扩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卡若镇卡若村党支部利用区位优势,建立生态农业体验园,解决了建档立卡户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俄洛镇加林村党支部发展食用菌养殖基地,带动 11 名建档立卡户就业,人均年创收 6500 元。
能人引领个人学技创收。利用能人带动的示范效应,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同时以 2017 年村(居)换届为契机将致富能手选进村“两委”班子,切实发挥带动效用。日通乡温达村选取 2 名能人进“两委”班子,积极发展糌粑加工产和民族手工艺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 24 人,其中糌粑加工产带动 12 人人均创收 3600 元。截至目前,卡若区将 485 名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发展产业增收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加快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先进引领村际互帮互助。先进村
2(居)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如意乡达若村党支部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本村农牧民增收的情况下,同时采取技术帮扶、物资帮扶的方式带动约日村建档立卡户 18 户,手把手传授石材加工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等致富技能,将可复制、可效仿的经验介绍给贫困村;城关镇选取组织建设强、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先进村干部帮扶经济发展薄弱的 3 个村,采取座谈、政策宣讲、致富经验交流等方式,帮助优化产业结构、分析致富门路、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增强帮扶村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及脱贫致富能力。
围绕目标
排兵布阵
紧密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排兵布阵”,把全区干部资源最大限度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激励干部在扶贫攻坚一线展显身手。
培优“领头雁”。以 2017 年村级组织班子换届为契机,着力在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引领化上下功夫,新一届班子中书记、主任“一肩挑”123 名,班子中致富带头人 251 名,复原退伍军人 3 名,技术能手 234 名,优秀双联户长 86 名,返乡大中专毕业生 2 名,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 2 名;利用援藏培训渠道、区内调训、市委党校培训、流动党校培训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村(居)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的目标。
建强“生力军 ”。将未就业大学生、退伍军人、乡村振兴专干等人群列入党员发展计划,扎实开展“三个培养工程”,将 23 名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 17 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 33 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后备干部,不断为村干部注入新的活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的 3 人才保障。
配强“基层队”。从全区各单位、各乡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到重点、难点村锻炼,激励干部在扶贫攻坚一线展显身手。各驻村工作队紧密结合“新七项驻村工作任务”,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创办、扩大村集体经济,着力在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帮助所驻村(居)“两委”理清发展思路 300 余条,制定、完善、实施经济发展规划 390 余项,从各渠道争取项目 41 个,涉及资金达 1.76 亿元。
打造“先锋队”。结合“党员走村入户结对认亲”、党员到村报到服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工作,组织农牧民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讲解惠农惠民政策。截至目前,组织党员进村报到服务开展 164 次,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 3082 件。
凝聚力量
合力攻坚
卡若区不断创新帮扶工作机制,引领汇聚全区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开展“集团式”“组团式”帮扶活动,促进各方面力量与建档立卡户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按照“帮扶全覆盖”“四个不摘”两个原则和“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采取“321”帮扶形式,压实帮扶责任,细化帮扶措施,在真帮实扶上下功夫见成效。截至目前,卡若区干部职工走访慰问 2.2332 万人次,帮扶物资折合 639 余万元。
驻昌部队参与帮扶,深化军民“鱼水情”。昌都军分区、武警昌都支队、武警森林支队、4 昌都市消防大队、昌都市反恐支队等驻昌部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精准对接。武警昌都支队积极慰问拉多乡西那村贫困户,并送去米、面、油、茶等帮扶物资,并在西那村修建一座牧副产品加工厂。
强化履行社会责任,推进“百企帮百村”行动。西藏开投金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高争水泥建材有限公司、西藏开投果多水电有限公司、西藏银行等 12 家驻昌帮扶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和自治区、昌都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活动,帮扶企业分别与乡(镇)、村(居)签订了帮扶协议,明确了帮扶责任与目标,助力卡若区脱贫攻坚。
加强东西扶贫协作,援藏扶 贫精准发力。北京市、天津市、中铝集团等援藏省(市)、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落实医疗、教育、卫生、发改等援藏项目,助推卡若区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卡若区共实施对口支援项目21项,完成投资34285万元。
在党中央和区党委、市委、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下,党在卡若区的执政根基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成长,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农牧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识不断增强,党的红旗将高高飘扬在高原的每一寸土地上,人们满足幸福的笑容映衬得更加娇艳!
第二篇:组织部亮点材料
区委组织部
形式多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和《中共乐山市金口河区委办公室关于转发<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关于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金委办发[2010]11号)文件精神,我部结合实际,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全体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一、建立机制、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督促、检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我部成立了“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志斌同志任组长,秦红兵、周威洋、吴恕忠三位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部内主题活动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工作。经认真调研,部机关还制定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围绕迎接建党90周年、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两个重大节点,分动员部署、活动落实、评议点评、总结表彰、深化提高5个阶段来开展。
二、突出重点、鲜明主题
以“组织部长下基层”、“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等活动为载体,巩固提高“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1 活动成果,进一步调动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紧紧围绕金口河区经济社会工作中心,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以时时创先争优、事事争先进位思想统领导创先争优活动大局,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狠抓落实、科学推进
面对新形式,新任务,我部紧紧围绕“树先锋形象”,创党员“先锋模范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有效载体。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创新学习理念,在学习提高中创先争优。做到“三学两拓宽”:一要勤学理论,二要深学业务,练就看家本领,三要广学百科,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对科学、经济、法律、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用最新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开阔视野、增强能力。
通过一系列活动,把党员身份亮出来,特别是号召党员敢于在急难险重任务和重大突发事件面前,迎难而上,敢于负责,发挥“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
1、深入开展党性教育
将开展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效结合起来,着眼建设风清气正的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队伍,积极开展讲党性、讲信念、讲传统活动。开设老同志讲传统、部领导讲党课、党校专家讲党章“三个课堂”,组织开展缅怀革命先烈、重读红色经典、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四项 2 活动”。在“三个课堂四项活动”的基础上,组织组工干部采取专题座谈研讨、撰写体会文章、网络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围绕“进组织部为了什么、到组织部干了什么、在组织部和人家比什么”“向杜洪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怎么做” “要不要讲党性,讲什么样党性,怎么样讲党性”等专题广泛进行讨论,每位干部联系工作实际和岗位职责进行发言,进一步深化认识、形成共识。着重解决好组工干部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行为上的先进性问题,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组工干部以党性最强来约束自身行为,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性最强的部门。
2、大力开展业务练兵
按照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标准,在全区组织系统开展“业务大练兵”活动。
与以往学习培训活动相比,“业务大练兵”活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探索,除了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外、还结合网上自学与测评竞赛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培养加强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除安排专业知识讲座外,还借助中组部网上学院在线学习的平台,将课件库中有关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讲座纳入学习内容;教学上更加注重学习效果的考核检验,引入了组工业务知识网上测试、网上自学课程在线考试以及组工业务操作技能知识竞赛等形式,达到以考促学、以考验学的目的。全区163个党组织参与了此项活 3 动,参与党员达2084人。通过开展业务大练兵,提高广大组工干部的理论文化水平,提高广大组工干部的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全面加强组织工作提供有力的保证。
3、指导乡镇开展党员中心户工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好“党员中心户”成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我部针对永和镇开展的“党员中心户”活动,派员定期下到永和镇指导党员中心户的遴选工作,严把“入口关”。一定要将思想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有较高威信的党员确定为“党员中心户”人选,做好党员中心户的登记造册、挂牌、培养等工作。在遴选党员中心户过程中,所有候选党员都要经过个人报名、党员群众推荐、村(居)党组织、镇党委和区组织部审核五个环节,最终审核确定出“党员中心户”。
对遴选出来的50个“党员中心户”,我部抽调业务骨干对他们进行党的农村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的“菜单式”培训,提升“党员中心户”整体素质。同时明确“党员中心户”职责,“党员中心户”要以活动场所作为服务点,带领和帮助党员群众规划项目,发展产业,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及时收集村情民意,调解邻里纠纷等,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以“党员中心户”为龙头,帮扶党员为主体,帮扶群众为单元的上下贯通、整体联动的服务网络,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便民服务中心”;同时建立民情座谈会制度,听取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 4 点问题,了解并解决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以“党员中心户+民情座谈会”,打造密切干群关系的“联系中心”。这使措施的实行使永和镇胜利村的党员中心户黎科军一下子感觉到了沉甸甸的责任:“以前,总感觉党叫干啥就干啥就够了,现在不行了,不仅自己要更加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党员群众学政策、跑项目,帮扶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4、切实组织彝区青年夜校学习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行动要求,组织部认真调研,结合我区彝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彝族青年夜校”举办。
我部结合实际,利用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资源优势,广泛发动高学历党员干部、大学生志愿者和大学生村官参加到彝区青年夜校中,依托他们的培训力量,为广大彝区青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基础文化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和实用技能技术培训。丰富彝区农村夜间文化生活,并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使彝区青少年得到更多的帮助。
彝区青年夜校开办过程中,我部抽调共业务精湛、素质全面的组工干部共9人13批,讲课42课时,详细向学员讲解了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以及基层民主选举等政治知识。另外,针对彝区农户、青年、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我部还对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人员所学的专业进行了筛选,按照专业需要在自愿的基础上每个星期派3—5名志愿者到各村各组进行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帮扶培训。
通过彝区青年夜校的开展,提高了彝区青年的文化水平,增强了彝区群众的致富能力,为我区民族融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5、督导乡镇推行基层夜话
“基层夜话”就是指领导干部利用晚上时间深入农家庭院,与农民群众摆龙门阵、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其主要内容是话政策、话发展、话民生、话和谐。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挂包帮”活动落到实处,推进农村社会全面展,我部联系各乡镇党委,派出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组工干部参加到各乡镇的基层夜话中,切实推进基层夜话制度。2010年8月14日晚七点,永和镇新民村基层夜话在村活动室“开话”,黄部长出席并率先开讲,为我部组工干部深入基础夜话做出表率。
开展“基层夜话”活动是深化行政效能建设,促进“利民、为民、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诉求的全新方式,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效举措。为扩大基层夜话影响力,我部还号召全区党员旁听基础夜话,并严格按照中共乐山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的《乐山市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暂行办法》推行旁听工作。至目前为止,我部共派出组工干部30人次,参与40余场基层夜话讨论,旁听党员达400余人。
6、常态化领导干部大讲堂机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学习型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创新,我部审时度势,推行干部大讲堂制度。
大讲堂坚持“一人一题”,每名组工干部轮流讲课。活动中,每名干部认真备课,系统学习,积极调研、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精心撰写讲稿、反复斟酌词句,争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以讲课形式向大家倾囊相授。活动中,无论是领导干部到普通科员,人人参与,个个“过关”,以扎实认真的备课,为讲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干部大讲堂还要求每名领导干部每人每月讲课不少于2小时,并要撰写一篇有价值的调研文章,讲课内容从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等传统理论话题到新兴理论热点七个怎么看无所不包。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通过学习,使我部全体干部认识到解放思想是各项工作不断创新的源泉,只有放活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做“井底之蛙”,才能用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7、动员组工干部参与7.17防汛救灾活动
7月17日,我区普降大雨,强降雨造成我区6个乡镇11834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85万元。灾情发生后,我部紧急从部机关抽调12名组工干部组成5个小组负责包保受灾乡村,由三名副部长带队深入5个受灾严重的乡镇直接参与抢险,要求组工干部到包保村轮流值守,与当地干部一起开展防汛救灾工作,冲锋战斗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并在一线了解干部、在一线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面 7 掌握党员干部在抗洪救灾中的表现情况,作为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表现的重要依据。同时,部领导班子成员在常委部长的带头下,深入到“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联系点,加强对党支部的工作指导,督促检查防汛物资的准备、防汛队伍的组织工作。还制定下发了《党员受灾情况调查统计表》,全面掌握党员受灾情况,从党费中划拨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受灾严重的乡镇抗洪救灾。
救灾干部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在抗灾一线奋战三十多个小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个党员干部的忠诚誓言,成为创先争优活动中一道亮丽风景线。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依靠全体组工干部的努力,我部创优争优工作取得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发动不够深入;二是个别党支部学习流于形式,不能学以致用;三是个别党员思想认识不够明确,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联系本职,调研过程存在闭门造车现象
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强化学习,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知行统一”;三是坚持虚功实做,摒弃走过场、图形式的花架子以及“重两头、轻过程”的思想和行动,把活动搞得更实更细;四是创新载体,使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让群众能感觉得到,触摸得到,使活动的成果惠及到广大党员的人民群众;五是强化督查,成立专门督导组,对活动进展情况进 8 行督促检查,并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明确其下一步努力方向,确保活动任务落到实处。
2010年10月10日
第三篇:教育扶贫工作亮点
济源教育扶贫工作凸显“四个亮点”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局党组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立足基层,精准施策,压实跟进,打出教育扶贫“组合拳”,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教育扶贫工作扶出变化、扶出成效、扶出亮点。
亮点一:落实资助政策,不让贫困学生“掉队”。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组织人员到校、进村、入户,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情况,构建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贫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确保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本,各学段各类资助困难学生28842人次,发放资金2152.379万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222人,发放贷款1427.4万元。其中,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309人次,资助资金212.867万元。学前教育资助建档立卡幼儿203人次, 保教费补助每人每年600元, 发放资金6.09万元。生活补每人每年600元,发放资金6.09万元,合计12.18万元;义务教育有1488人次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获得营养午餐改善计划资助,每人每年800元,发放资金91.8075万元;普通高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49人次,享受了最高档国家助学金每学年3000元, 发放助学金37.35万元,免学费、住宿费16.4175万元;中等职业教育为183人次建档立卡学生免学费16.895万元,145人次建档立卡学生发放助学金14.5万元,合计31.395万元;另外,为4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3.717万元。
亮点二:强化政策宣传,做好扶贫资助的全覆盖。制定了《济源教育系统关于开展“进千家 访万户”教育扶贫政策集中宣传活动方案》,做到“四个全覆盖”。一是注重各级领导干部教育扶贫政策宣传。通过宣传部、组织部、扶贫办等部门召开的会议、培训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确保领导干部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同时,积极利用各镇(街道)、村(居)委会组织召开的扶贫工作会议,向驻村第一书记、村(居)委会干部群众宣传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教育扶贫政策农村干部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宣传人员3000人次。二是做好教育系统资助政策宣传。通过“班会”、“校讯通”、“微信”等多种途径和“告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教育扶贫政策。要求受资助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必须进行家访,向家长宣传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和其它贫困家庭学生经申请、评审后应助尽助。全宣传人数达10万人次。三是加强贫困村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基层学校主动联系属地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组织属地中小学师生进村入户帮助贫困村开展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宣传。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助情况温馨告知书》送达学生家长并告知驻村第一书记,确保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都充分了解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资助政策宣传不留盲点,截止目前,完成宣传15000人次。四是做好驻林仙村扶贫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庭院清洁”、“政策宣讲”等活动,深入“结对亲家”嘘寒问暖,宣讲惠民政策落实情况。
亮点三: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贫困村学校均衡发展。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教育项目向贫困学校倾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贫困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师生住宿等生活条件,完善配套附属设施。2017年投入33万元对邵原花园小学的餐厅进行改造,对下冶三小的地面进行硬化,对下冶石槽小学的厕所进行新建。目前,已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村学校(共10所)的改造、维修任务。同时,为邵原段凹小学、王屋封门小学等10所贫困村学校配备多媒体27套、教师计算机46台,共投入资金约56万元。
亮点四:强化教师配备,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通过实施“农村特岗教师计划”、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有效提升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一是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2017年,新招聘的113名教师全部分配到山区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其中分配到贫困村学校教师19名。二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实行山区学校教师补助政策,按每人每年3000元的标准核定基数;实行乡镇工作补贴,农村学校教师每月补贴标准200-300元,山区教师在此标准基础上再提高100元。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试用期内执行定级工资。在评优、评先指标分配上,山区学校分配名额上浮50%。三是推进乡村学校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城乡学校之间联盟办学,市区13所优质学校分别与农村38所薄弱学校建立教育发展联盟,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中贫困村的10所中小学校全部对接。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提升师资配置水平。
亮点五:依托职业教育,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我市是全省唯一一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中,我们坚持围绕经济发展办专业、围绕就业创业强技能、围绕脱贫攻坚抓培训,发挥资源平台优势,把教育扶贫这个治本之策落到实处,极探索建立“助学+教育+就业+后续服务”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帮助农村贫困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结合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综合技能培训、新兴职业农民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社区教育和乡镇成人教育等各种培训,年培训达3.5万人次,达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效果,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四篇:教育扶贫典型经验亮点材料
教育扶贫典型经验亮点材料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脱贫攻坚教育为先,积极践行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未来的理念,突出精准施策到点、帮扶措施到位,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经济资助,亲身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特别关爱,确保教育扶贫“学有所成”帮扶工程取得实效,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能出彩。
一、扩面增效,做好教育扶贫加法。
补齐资助政策短板。从X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补天窗”政策,补齐国家政策短板,统筹安排资金对国家资助政策没有覆盖到位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覆盖资助,补齐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能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政策天窗、弥补非普惠性幼儿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孩子不能享受资助的政策天窗,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县财政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X年,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中考报名费X.X万,受益学生X人,免除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科书和教辅材料费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为确保资助不遗漏一人,X年秋季学期,X县对劝返复学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和我县户籍在县外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补发资助金X.X万元,资助人数X人。目前,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都享受了国家规定的教育扶贫资助政策。
惠民资助不遗余力。坚持应帮尽帮、应免尽免、该贷则贷的原则,X县县委、县政府特别关心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资助政策。X年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X年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X年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X年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X年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X年春季学期投入资金X.X万元,受益学生X人次。
控辍保学凸显成效。一是对全县X-X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开展专项摸底排查,构建了精准精细的动态大数据管理机制。
二是全面实施“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驻村干部、驻村扶贫队长-村民”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双线控辍”机制,大力推进“三帮一”劝学行动。
为实现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X年秋季学期,X县在“三帮一”劝学基础上,再次实施“四包一”(乡镇负责人、村委负责人、学校领导、班主任或教师包劝一名辍学学生)、“三签字两盖章”(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委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分别签字,村党支部、乡镇党委分别盖章)的举措,全面排查自X年以来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取得明显效果,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X名全部劝回返校就读。同时对生活无法自理的适龄残疾少儿积极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活动,帮助X名残疾儿童实现就读,其中X人(特校X人,普通学校X人)残疾儿童实现在校就读,送教上门X人。目前,全县没有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辍学。二、降负保学,做好教育扶贫减法。
励志教育常抓不懈。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存在自卑、自闭心理,严重影响学习和成长。对此,全县教育系统积极开展励志教育,召开教育扶贫“学有所成”专项帮扶教师培训会、学生见面会和座谈会X次,组织励志主题班会X次,开展贫困家庭学生心灵辅导X人次。结对帮扶精准到位。建立精准扶贫“学籍卡”,入村入户摸实学生家庭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制定师生结对帮扶“任务单”,加强对贫困学生学业辅导和学法指导,明确教师与贫困学生“一对X”帮扶,并将帮扶效果与考核、绩效挂勾。目前,全县安排结对帮扶教师X人,教师辅导已经步入常态化制度化,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均有所提升和改善。家校互动凝聚合力。结对帮扶教师入户家访、电话沟通,对家长进行精神鼓励、文化引导,为学生学业进步营造更好的家庭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教师进行家访X人次,平均家访达X次以上,真正做到了教育扶贫“X”(X”模式简称为“一单、两联、三卡、五帮、六类”,即一份名单---“师生结对帮扶名单”、两个联系---“结对教师与家长、结对教师与政府安排的结对帮扶责任人”的联系、三种宣传---“家校联系卡、资助政策明白卡、帮扶手册”的宣传与填写、五大帮扶---五个X%“贫困家庭学生数据X%精准、师生结对X%互动、上门家访X%到位、手册填写X%准确、学生家长X%知晓”和五大措施“生活资助、励志疏导、学业辅导、职业引导、家校联动”、六类资助---“学前、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大学”的资助。)工作提示卡到村入户,互动联系卡入户上墙,资助明白卡家喻户晓。
爱心帮扶雪中送炭。做有温度的教育扶贫一直是我们X县教育工作者的既定方向。在“学有所成”大家访大调研活动中,教师参与度、效果能见度不断提升,教育扶贫有了温度和厚度。扶贫宣传创新举措。在扶贫宣传力度上不断加大,近年来,全县教育系统制作了宣传手册X份,家校互动联系卡、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各X张,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展板X块,采用一块牌子(教育扶贫政策宣传牌子)进村(一个自然村一块牌子)、一张卡(家校互动联系卡)上墙(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张卡)、一张(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卡入袋(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专用袋里都装有一张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广泛宣传了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确保教育扶贫“学有所成”专项帮扶国家资助政策对村民和师生宣传的全覆盖。
三、强化造血,做好教育扶贫乘法。
提升技能素质促就业。X县职校以“学好一门技能,成就一个梦想,脱贫一个家庭”为理念,加强指导贫困家庭学生专业选择,优化学业辅导,增强就业能力,精心寻找就业门路,热心牵线搭桥,积极扩宽与广州翔实通讯有限公司等X家企业合作办学,X%的毕业生被企业抢先聘用,基本实现学生毕业即可就业。提升综合素质助成才。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能稳定就业,这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近年来,X县出台了“两后生”培养等向贫困学生倾斜的招生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大跨步发展,“功能型”“造血型”教育扶贫取得实效。
一是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X名贫困家庭学生走上了就业岗位。
二是推行“点菜式”技术惠民。X名贫困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实用型技术培训,并全部推荐就业。三是积极响应省市精准扶贫要求,推荐X名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生到上海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就业。四是全面实施县级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扶贫计划,从X年起每年录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优秀应届初中毕业生X名。第五篇: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汇报材料
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汇报材料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2016年17个贫困村摘帽,5817户21182人脱贫,现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7700户25435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因村制定,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工作上有思路、有办法、有实招、有看点,产业培育主业突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种产业扶贫模式。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重要举措,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今后,我们一定要深入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