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昨梦录》阅读答案
《昨梦录》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昨梦录》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昨梦录》阅读答案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毕少董言,国初修老子庙,庙有道子画壁,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官以其壁募人买,有隐士亦妙手也,以三百千得之。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庙亦落成矣,壁当再画。郡以请隐士,隐土弗辞。有老画工夤缘以至者,众议谁当画东壁。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让者再三,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隐士初落笔作前驱二人,工就视之,不语而去。工亦画前驱二人,隐士往观亦不语而去。于是各解衣盘礴,惨淡经营,不复相顾。及成,工来观,其初有不相许之色,渐观其次,迤逦咨嗟击节。及见辇中一人,工愧骇下拜曰:“先生之才不可当也,某自是焚作具不敢言画矣。”或问之,工曰:“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可比驺驭。近侍,清贵也,骨相当清奇庞秀,可比台阁。至于辇中人,则帝王也,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今先生前驱乃作清奇庞秀,某窃谓贱隶若此,则何足以作近侍?近侍继可强力少加,则何以作辇中人也?若贵贱之状一等,则不足以为画矣。今观之先生所画,前驱乃吾近侍也,所画近侍乃吾辇中人也。洎观辇中之人,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古图画中亦未之见。此所以使吾惭愧骇服。” 隐士曰:“此画世间人也。尔所作怒目叫髯,则人间人耳。人间人则面目气象皆尘俗,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工往自毁其壁,以家资偿之,请隐士毕其事。少董曰:“余评隐士之画,如韩退之作《海神祠记》,盖劈头便言海之为物,于人间为至大。使他人如此,则后必无可继者。而退之之文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世之作文者,孰能若是?故于论隐士之画也亦然。”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略有修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车载壁沈之洛河 沈:同“沉”,沉入 B.隐士遂就东壁画天地 就:靠近,凑近C.迤逦咨嗟击节
迤逦:曲折绵延的样子 D.若贵贱之状一等 等:相同,一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从侧面表现隐士画艺高超的一组是
()A.①于是闭门不出者三年
②工就视之,不语而去 B.①老杜所谓“冕旒俱秀发,旌旆尽飞扬”者也②隐士以让画工,画工弗敢当 C.①骨相当龙姿日表也,可比至尊
②累千言所言浩瀚无溢 D.①其神宇骨相盖吾平生未尝见者
②请隐士毕其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国初期修建老子庙的时候,隐士买到了吴道子在老子庙画的壁画,于是三年闭门不出,专心临摹那块壁画。后来郡里邀请隐士来画老子庙里的壁画,隐士接受了邀请。
B.老画工通过拉拢关系、向上巴结争取到了来老子庙画壁画的机会,但是因为自己画艺不高,害怕画的不好,所以只敢接受其他地方的壁画任务。
C.由于老画工心中装的是“人间”,所以他画出的壁画上的人物只能是“尘俗”中的人的样子。而隐士心中装的是“世间”,所以隐士画出的壁画上的帝王是古代图画中和老画工没有见到过的。
D.毕少董认为,隐士起初落笔画成“前驱二人”,就像韩退之写《海神祠记》一样,文 章开头就说“海之为物”,对于人间来说是非常宏大的了。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驱,贱也,骨相当嗔目怒髯。
(2)虽尔艺与其他工不同,要之但能作人间尔。
(3)盖力竭而不穷,文竭而不困,至于夺天巧而破鬼胆,笔势犹未得已。
《昨梦录》阅读答案2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答案
(一)9.东晋
陶渊明(每空0.5分)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每个1分)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昨梦录》阅读答案3阅读课外选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
解释句子中“之”的意思。
(1)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
(2)杨谢而从之。()
(2)
在括号中补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3)
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带“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4)
杨氏最终决定在洞穴中定居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
文中描绘穴中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1)的;(2)代穴中人;2.穴中人,杨氏;3.因为穴中人的生活中并不需要这些东西。;4.同意;杨谢而从之;5.自食其力,淳朴、自然、宁静,平等、没有压迫,安居乐业等。;
第二篇:《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桃花源记(选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9.第一段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诗人。(1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麻枲之属
11.第一段选文的开头描写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请你就这部分内容写几句评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选文中的渔人没有留在桃花源,最终是离开了。那么第二段选文中的杨氏是否要定居穴中,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分)
13.两段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4.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请用简单的语言回答。(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一)9.东晋 陶渊明(每空0.5分)10.①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 类(每个1分)11.这部分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1分)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1分)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1分)12.是。杨谢而从之。(每问0.5分)13.社会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风纯朴(1分)人们过着自由快乐、自给自足的生活。(1分)(意对即可)14.因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批判。(每点1分,共3分)
《昨梦录》与《桃花源记》对比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第三篇:昨梦录原文及翻译
《昨梦录》为南宋词人康与之的代表作品,《昨梦录》一卷,又名《退轩笔录》,宋人笔记小说,康与之撰。下面是昨梦录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了解。
《昨梦录》原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读三声,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昨梦录》翻译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昨梦录》作者
康与之,生卒年不详,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南宋人。滑州(今属河南)人。南渡后居嘉禾(今浙江嘉兴)。高宗建炎初(1127)上“中兴十策”不为用。后依附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被擢为台郎,为士论所不齿。桧死后,编管钦州,复送新州牢城。
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代表作为《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减字木兰花》、《满江红》、《忆秦娥》、《昨梦录》等。其中《长相思》写西湖胜景,“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词人想起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九里松外偶遇骑青骢马之少年之故事,想来当年她对着这湖山胜景一定是春愁满胸、情思绵绵吧!《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选取精当,语言完美的切题之佳句。伯可著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第四篇:关于昨的日记
早上传媒导论这个课,因为一直在讲广告,我总是说它是广告学。课件上的东西都应该抄,可是某一天漏抄了点什么,然后索性不抄了。再有一天,想再接着抄的时候,已经落下了一大截。好像啊好像,高中时的数理化的生疏,也是由于高一开始时什么新的东西都接受不进去才更加落后的吧。那么我一直在抄的很多很多的教育心理学的笔记,也说的通咯,为什么坚持了抄?可是没有加工过的笔记也只是复述而已,期末一定也更加烦人的吧。不知怎地,我是对那些与自己相关不大的人与事都抱有太大的宽容或者简直就是海阔天空任你行么,已经修炼到对任何老师都不会挑剔了。好像逆来顺受么,可是我一直觉得老师之所以成为了老师能够给我上课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很棒的地方啊,尽管我不一定能理解他们棒在哪。这一位叶老师,像我之前在微信上说过的,我觉得他风趣幽默,上课很轻松,喜欢说笑,上课我真的挺开心的。也许是我上课太没有目的性,我并不认为上了传媒导论我就能懂得这门课讲的是什么,因为每门课都是这个领域的浓缩,老师讲的,我最终听到的,也许就更是浓缩的浓缩后的浓缩了。入门,我怎么也不觉得自己能够逛完一座宫殿,兴趣不行求知欲不行耐力不行保障也不行。总结起来好像是我在自暴自弃么,可是为什么我还优哉游哉而不自知呢?
上课间有提问,一个是围绕“他与她的分手”怎么表现场景以及为某种产品做广告。我被问到了,然后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说了自己在想的东西,创意什么的我也没想法。我说,我首先想到的是陈奕迅那首《十年》的MV,里面一个场景大概是分手后男主在洗漱时看到女主留下的口红然后怔住了。其次我想到的是最近不是有名人明星之类分手事件的嘛,可以把轰动过一时的那些拼组起来,就像我昨天看到的我们学校一位老师把好些个世界文化名人的墓志铭、遗言等加以他自己的语言拼起来的《遗书》那样,给我的感觉很是震撼。当然,我的回答不着边际。虽然不对题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暗自开心。大概其他认为自己做得好被评定的结果却不好的情况,也可以解释了么,自圆其说的功力好像有点火候了啊。
然后上课时在放一系列的周杰伦桂纶镁的优乐美广告,看到腻得不行的同时,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好像我从前看过的,这位老师的课。那是个雨天,上的好像是选修课,很早下课了,我经过阶梯教室,看到里面在放各种广告,于是傻站在那里,透过门上的小玻璃,呆呆地往里面看,后来那里面的老师——貌似就是这位叶老师——走出来叫我进去坐着看。我说不了,就看一下而已。后来我从后门进去,上完了剩下的十几分钟的课。说实话,当时除了优乐美的广告,我还听进去的也记不得了。但如今忽然想起这一幕,对当时的自己以及老师,忽然有了好感与久违感。回忆变厚重了呢。
“你喜欢我什么啊?”“我喜欢你优雅、快乐、美丽啊。”很腻可是很有概括性吧。要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更强大才会受人喜欢吧?自己喜欢的一定也是优秀的吧?相互吸引相互为对方而变得更好明明是我看到过的很美丽的情话呀。可是可是,为什么产生质疑了呢,在嬉笑声中。这时忽然想起了很久没听过的一首歌中的词“只因我是我,极清醒,不爱靠梦境”,好像是Twins的《好胜》吧。
昨日记思考也算多,对于我这种一点文字便心生欢喜一整天的,真是很快乐很任性的事了。明天会想今天的事吗,今天就想说了啊。
“快乐的理由有那么多种,可惜没有你;难过的理由只有一种,偏偏是你。”
要不知所谓和不知所措了吧,转弯转得,来不及给情绪刹车了呢。
第五篇:2013年枣阳优录答案(定稿)[范文]
2013年省级示范高中推荐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参 考 答 案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灿”改为“璨”;“退”改为“褪”。(改正确一字1分,书写1分,共3分)
2、jué;jiè。(3分)
3、D(3分)
4、C(3分)
5、②④⑥①③⑦⑤(3分)
6、B(3分)
7、①示例1: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示例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示例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共4分。每错、多、漏一字均扣1分,扣完为止)
二、阅读与欣赏(48分)
(一)诗词赏析。(5分)
8、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2分)
9、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的年代和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以小见大。(3分)
或:诗人题咏这一历史上的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埋江底、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这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以两个美女“大乔”“二乔”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3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10、①两马并驾。②那时以来。(2分)
11、D(2分)
12、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希望(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2分)
13、统治者对人才的埋没和摧残(1.5分);恳切地希望后主刘禅信任和重用人才(1.5分)。(共3分)
14、当今社会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心理素质良好、能毛遂自荐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分)。要想成为“千里马”,个人方面要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具备实力,进而全面发展,抓住机遇,展示个性(1分);社会方面应尊重人才,为他们提供民主宽松的施展空间,做到知人善任,尽量让他们发挥优势。(1分)(共3分)
(三)散文阅读。(16分)
15、一是安详地坐在街头梧桐树下手里忙着做针线活的几个老太太;二是推着满车鲜花沿街叫卖的一个老妇人;三是小学时曾教过我,后患了乳腺癌仍在老年大学执教文学欣赏课的王老师。(每个要点1分,共3分。若答“几个老太太”“一个老妇人”“王老师”,只得1分)
16、一是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二是这“两棵高大的雪松” 象征着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的“那些老妇人”和“王老师”。(每个要点1.5分,共3分)
17、淡泊从容;千锤百炼;历久弥香。(3分)
18、作者在王老师等与树气质相似或相同人的影响下,选择教书育人,辛勤耕耘,从容淡泊地生活、工作。(意对即可,3分)
19、启示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种“唤醒”的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启示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接受积极因素的影响,并把这种积极因素传递给他人。(能结合文意来谈,语言表达言之成理即可,4分)
(四)议论文阅读。(15分)
20、示例1:“正能量”多多益善。示例2:“正能量”应该多多益善。(2分。若答“也谈‘正能量’、说说‘正能量’”给1分)
21、举例论证(1分);列举大量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有力的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共3分)
22、那些见义勇为者的高尚情怀会形成辐射,感染、带动、引领人们去扬善抑恶、弘扬正气,从而形成社会“正能量”。(意对即可,3分)
23、因为“正能量”在凸显民族精神,凝聚万众信心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能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扬善抑恶。(意对即可,3分)
24、示例一:你们是平民,你们是百姓,但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侵害时,你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示例二:见义勇为频出现,英雄传递正能量。古城襄阳因你们的临危不惧、见义勇为而骄傲自豪!滔滔汉江因你们的挺身而出、舍生忘死而源远流长!(4分)
三、写作与表达(50分)
25、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45-50分):符合题意,有新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条理清楚。
二类卷(40-44分):符合题意,较有新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语言比较通顺,条理比较清楚。
三类卷(35-39分):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比较明确,内容大致具体,文字大致通顺,条理大致清楚。
四类卷(26-34分):基本符合题意,思想健康,感情真挚,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够具体,语言不够通顺,条理不够清楚。
五类卷(25分以下):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文字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不成篇)
评分要求:
①必须二人阅一卷,各自独立给分,若误差超出规定范围,由第三人(终审)重阅。
②凡抄袭、雷同作文原则上得分不得超过四类卷。
③未写题目的扣3分;不足600字的,每少50字扣3分;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的扣3分;标点符号一逗到底的扣3分。
④凡判为满分和五类卷的,原则上须经阅卷组长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