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论文
【内容提要】 黑格尔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哲学上主要的批判和继承对象。以往人们研究马克思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时,讨论前者对后者的颠倒和改造较多,而相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从黑格尔那里所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三者之间具有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关 键 词】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继承
在今天,提出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学术意义了。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马克思本人公开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拯救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对这些说法,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作了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探讨,基本上没有什么异议。一切都是有据可查,有案可稽。大体说来,人们公认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主要就是在辩证法方面,即把黑格尔头足倒立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颠倒过来,使之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这种说法当然没有错。本文重提这一问题,不是要否定这一结论,而是要将它的真实意义阐明出来,去掉一些表面化的理解,这些理解往往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意思,而是后人强加于他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内涵进行一番重新考察,这一考察势必涉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①。笔者在拙著《思辨的张力》中,已经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结构和隐秘含义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揭示,此处不再赘述。本文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往人们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和改造方面比较多,而相对忽略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方面,即使谈到这个方面,也只限于一些外在的公式,而未能深入到实质的理解。
一
首先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继承了什么?
马克思说:
因此,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②
这段话长期以来人们无法解读。按照流行的理解,辩证法所讲的“三大规律”(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既是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也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一套方法论,但无论如何,与“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似乎都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再者,“否定性的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它与“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又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从黑格尔辩证法中所吸收的“合理内核”是否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否定性的辩证法”?
所有这些疑问都要涉及一个问题,即我们一般对“辩证法”的理解是否根植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原理解之中。按照黑格尔的用语,“否定性的辩证法”(die negative Dialektik,又译作“消极辩证法”)属于逻辑学辩证发展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即“消极的理性”阶段,它超出前一个阶段即“知性”,从“存在论”进到了“本质论”;但低于后一个阶段即“积极的理性”,尚未达到统摄一切的“概念论”。这一套程序其实在《精神现象学》中也是适用的,即积极的理性克服了消极的理性的那种躁动不安,而达到了矛盾的调解(合题),成就了科学的体系。然而,马克思却独独把这个环节从黑格尔的程序中挑出来,认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不在他的积极理性或积极的辩证法,而在于他的消极理性和消极辩证法,并从中引出“人的自我产生”和“劳动的本质”。这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恩格斯曾把黑格尔哲学的矛盾归结为“保守的体系和革命的方法”的矛盾,而最终,由于这一矛盾,“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③。他也把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归于其体系的中间环节。他说:“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顶峰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④这与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只是在有关“人的思维和行动”方面表现出来,即表现了人的思维和行动的自发性、能动性和历史性,它没有终点,而是不断地超出自身、否定自身。而作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统一的“劳动”恰恰就具有这种性质,它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⑤不过,尽管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体系,但不能说他完全抛弃了黑格尔的“积极的(肯定性的)辩证法”,而是将这一环节降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自身的一个必要环节,一个临时的调解性的环节,而不再是一切辩证进展的最终归宿。所以,否定性的辩证法不是消散为虚无,而是在自身的否定性中看出了肯定的、积极的意义而已,它由此才能够产生出积极的成果;但决不可能是“最终成果”。肯定的环节永远不能阻挡否定性的环节继续向前突进的力量和倾向,而只能帮助它凝聚起自己的这种力量。这就是自由的力量。
但这种力量和倾向,在孤立起来看待的自然界那里是看不出来的,它们只是人类及其社会和精神生活的专利品。所以人和一般自然物、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⑥那么,我们从这里是否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和价值仅仅在于有关人的哲学,并不涉及孤立看待的自然界,而只涉及人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呢?一般而言我们的确可以这样说。所谓的“自然辩证法”,或者“辩证唯物主义”,如果仅仅理解为离开人而存在的自然界(客观世界)本身的某种客观规律,那是极其空洞而无意义的。与此相反,马克思和黑格尔所理解的辩证法,本质上无非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⑦所以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辩证法的“伟大之处”时就只讲“人的自我产生”的“过程”,即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而发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过程。离开人的活动、人的历史、人的自由历程来谈“辩证法”,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看来都只能是天方夜谭。不过,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如果我们不把自然和人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而是看成一个统一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辩证法就是人和自然的大系统的普遍一般法则,是必然的自由法则和自由的必然法则,自然辩证法就是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人学辩证法,反之亦然。而这就引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第二方面的继承。
二
通常人们对黑格尔的《自然哲学》评价很低,因为从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它并不能带给科学家什么灵感和教益。的确,当一个人满脑子只有科学主义甚至还原主义的想法,企图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去寻找自然界如何从“机械论”、“物理论”里面产生出“有机论”和生命的隐秘机制时,他注定会大失所望。黑格尔并不想告诉人们,自然界是如何从无机物中发展出有机物和人的思想来的,这方面的秘密直到今天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他感兴趣的只是,有自身确定目的的“绝对精神”是如何从盲目自在的无机世界中的“潜在”状态而逐步显现和“实现”在自为的有机世界和人的世界中的。所以黑格尔对自然界有双重的眼光:一方面,他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比起来,单独来看是僵死的、机械的、无生气的,本身没有历史、没有发展,“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但另一方面,从更深的层次上看,在这种外表僵死的现象底下,其实隐含着看不见的冲动,那是上帝本身在暗中支配和发动自然界向精神的目的进展。因为在他看来,“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⑧。黑格尔用上帝的合目的性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的确有先入为主和独断之嫌,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个好处,就是避免了脱离精神来看物质世界,而能够从一个自然和人的统一整体的视角来把握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在这方面,马克思和黑格尔有一脉相承之处。
例如,黑格尔在谈到神秘主义者雅可布·波墨时说道:“波墨有一个主要的思想,认为宇宙是唯一的神圣生命,是神在万物中的显示”,“他用Qual[痛苦]这个字来表示所谓绝对的否定性,即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因而也就是绝对的肯定”。⑨其实这也是黑格尔的夫子自道。同样,马克思也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物质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波墨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Qual]。”⑩当然,如果是别人不用机械力来解释物质的运动,而是诉之于“物质的痛苦”,就会被人称之为“神秘主义”、“物活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因为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有“痛苦”,才会体现为“自己否定自己的否定者”,所谓唯物主义就在于把这种“痛苦”还原为某种精致的机械关系,因而把这种自否定还原为物质的相互作用。但这些话恰好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认为把精神的属性考虑在物质固有的各种丰富特性中,而不是把它还原为物质的某种单一属性,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正是唯物主义。马克思还说:“唯物主义是大不列颠的天生的产儿。大不列颠的经院哲学家邓斯·司各脱就曾经问过自己:‘物质能不能思维?’”“为了使这种奇迹能够实现,他求助于上帝的万能,即迫使神学本身来宣扬唯物主义。”(11)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能够思维,思维就包含在物质的本性中,而这种本性固然不能诉之于上帝的万能,但也不能归结为低层次的机械运动和数学运动,而是物质本身的最高本性:这就是唯物主义。
但这样一来,就带出来一个崭新形态的宇宙观,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2)以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种宏大的宇宙观中达到了统一:“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的真理。我们同时也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3)显然,马克思所说的“彻底的”自然主义,不同于以往的机械论的自然主义,那些自然主义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把人这种自然存在者排除在考虑之外,因而把人的感性和精神生活排除在自然之外。而只有马克思的这种包含人本主义在内的自然主义才是彻底的,也才能“理解世界历史的活动”。而这样理解的世界历史也就当然包括自然史,它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自然向人生成”(Werden der Natur zum Mensch)的历程:“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4)这就与黑格尔的历史目的论或自然目的论接上头了。其实,马克思的一些提法,如自然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以及人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等等,都是来自黑格尔。自然界,哪怕是无机的自然界,由此也就带上了某种目的论的色彩。当然,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以人为目的,并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自然物本身潜在的一种可能性,即它只有在从自身发展出具有智慧的人来时,它才算发挥了自身的全部本质和最高本质,才算是“完成了的”自然界。
由此也就引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第三个方面的继承,即对历史目的论和历史规律的论证。
三
历史目的论在黑格尔那里是以“历史理性”及其“理性的狡计”的形态表述的。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历史被看做客观上有终极目的的,历史中的理性才有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历史也才有可能被视为有“规律”的,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程序而“发展”和“进步”。在黑格尔以前,历史不是被看做一大堆偶然事实的凑合,就是被看做按照自然规律而运行的自然过程。康德的历史目的论则只是人类从自己的道德立场出发对自然的一种“反思判断力”的设想,而不是历史本身的客观规律。但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出发,使自己的历史观超出了他的所有的前辈。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他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16)黑格尔运用他的辩证逻辑于历史领域,可以说得心应手。因为如前所述,辩证逻辑本质上就是自由的逻辑、人文的逻辑,它正因此而能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但这种逻辑也正因为不是抽象的形式逻辑,所以它需要凭借对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巨大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什么是“巨大的历史感”?应当就是对历史中那种“内在联系”的直接体验,它就是我们用来评判历史的标准。但如果人内心没有对自由的追求,没有建立在自由感之上的正义感和希望,他也就不可能获得用来衡量历史进步的标准。所以,当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17)时,他已经拥有了对历史进行划分和评判的立足点。
黑格尔对历史的这种深刻洞见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奠基性的意义。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黑格尔的这一发现时说的:“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单单由于这种历史观,也就为逻辑方法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而在历史中运用辩证逻辑的方法,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18)所谓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也就是不亚于从费尔巴哈那里吸收过来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一观点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建立新唯物主义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并不是毫无前提地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他是先在黑格尔那里早已接受过某些历史唯物主义萌芽的影响,才在遭遇到费尔巴哈的思想时豁然开朗、一泻千里。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这种看待历史的方法使马克思远远超出费尔巴哈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而构建了一个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立足点,把自然界、人类社会、逻辑方法、认识论和世界观全都统一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体系。平心而论,从思想来源上说,这一哲学体系最多地得益于黑格尔。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哲学从黑格尔那里所获得的教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二是“自然向人生成”的目的论的世界观,三是“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而这三者之间具有层层递进、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59页。
②同上书,第163页。
③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页。
④同上书,第7页。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96页。
⑦我以为,甚至就连辩证逻辑,从本质上看其实也无非是“自由的事业”,是“生命的逻辑”,具有“人文性”,因为“辩证逻辑的本质不是别的,就是自否定(否定性的辩证法)”。参看邓晓芒:《辩证逻辑的本质之我见》,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年第6期。
⑧[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⑨[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39—40页。
⑩(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163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0页。
(13)同上书,第167页。
(14)同上书,第128页。
(15)同上书,第9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页。
(17)[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42—43页。
第二篇:从孩子那里学习领导力
从孩子那里学习领导力
在国外,一份4万人次的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听技巧与时间管理上表现优异;在台湾,本刊调查14位高层主管发现,有半数受访者从育儿上得到工作的启发,有助于管理能力的提升,“因为我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为更好的经理人!”你相信教养小孩的经验有助于管理或领导能力的提升吗?你是否曾从育儿经验得到启发,有助于管理能力的提升?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这篇文章,将挑战你过去的认知。请先看以下两个例子,她们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女人。欧布莱特(Madeleine Albright),前美国国务卿,她年轻时,为了照顾三个小孩,专心当了十五年的家庭主妇。直到三十九岁,取得博士学位才重返职场。工作二十年后,也就是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她站在白宫著名的椭圆形办公室内,在总统克林顿旁,宣誓就任国务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国务卿。
证据:四份调查报告同一结论 养儿育女有助于提升领导能力。
另一个女人,是跨国品牌公司Sara Lee现任执行长布兰达(Brenda Barnes),她曾任百事可乐北美区执行长,但为了养育三个小孩,她也曾离开职场,专心地过了了六年家庭主妇生活后,于二○○四年复出。一回到职场,她就跻身《福布斯》杂志全球百位最有权势的女性排行榜;今年十一月,她更是第二次入榜,並高居第九名。
曾是《财富》杂志权势女性榜上的人物,宝洁(P&G)全球婴儿产品部总裁黛比(Deb Henretta)认为,帶小孩的经验与一个经理人的领导力,两者间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你不能说我是“尽管为人父母,但还能够成为杰出的经理人”,而应该说“因为我为人父母,所以我才能成为更好的经理人。”
过去养儿育女让身为父母的经理人,尤其是女性焦头烂额,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挣扎。然而,一些新版的故事正在全世界发生,欧布莱特、布兰达、黛比们将不再是特例。这个新现象背后有四份最新报告的支撑。
二○○○年与二○○二年,两份美国职场调查,共针对一百二十位高学历的高层女性主管研究后发现:为人父母不仅不会降低,反而有助于她们的职场表现,让她们得到更高的成就。(编按:报告来源分別是Wellesley Colleg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Women、The 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紧接着,二○○五年,一份四万人次的问卷调查更显示:高达81%的受访者认为,有小孩的女性主管在耐心、聆听技巧与时间管理上表現优异,也使得他们比较喜欢追随有小孩的女性主管。这份报告来自美国女性职业成长团体WorldWit。最具体的一份报告,作者是曾经获得普利兹奖提名的美国纽约时报前记者安**8231;克坦頓(Ann Crittenden)。她深度访谈CNBC电视台的总裁及执行长等一百多位专业表现杰出的父母后,归纳出育儿跟领导的共通技巧,包括:
一、耐心、同理心等人际沟通技巧;
二、激发学习成长潜能的技巧;
三、以身作则,表现出诚信、正直这种道德勇气的特质等。
在这一百多位高层受访者中,多数都同意育儿经验跟领导技巧有密切关联。因此,她下了一个结论:养儿育女是多数人一生中必经、且最辛苦的工作,若能认真经营亲子关系的经理人,一定可从中提升领导能力。因此,“领导从家庭开始”。
时代杂志集团董事长安**8231;茉莉(Ann Moore)如是说:“当你需要领导別人,当你需要组织团队的时候,或许你最需要的技能就是一般母亲在家里带小孩的那套。”然而,美国的情况如此,台湾的经理人呢?
针对此议题,《商业周刊》对岛内十四名专业经理人进行调查,包括永豐餘董事长邱秀瑩、Google台湾区总经理张成秀、光寶董事長宋恭源、中国输出入银行理事主席符寶玲、一○四人力银行董事長杨基寬宽人。在“你在育儿经验上得到的启发,是否有助于管理能力的提升?”问题中,虽然有一半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但经交叉比对后,则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年轻的经理人人比年长一代(五十岁以上),较容易从育儿上得到启发。落差:年轻人较年长者易从中学习;台湾人的体验认知不如美国人。这份调查点出了台湾经理人的育儿状况:
一、年长的经理人,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普遍缺席,他们对问卷的回答多半是“孩子大了,记不得。”或者间接表示“亲子关系没有做很好”。
二、年轻一代的经理人更重视小孩的养育,关心小孩的竞争力。但他们的育儿类型又分为两种,一种只花时间却沒有用心,因此无法与孩子进行深度互动、得到回馈;另一种父母,他们花了时间和心思陪伴小孩,却苦于没有对的方法。
拥有两个小孩的明基电通台湾区总经理洪汉青就是一例。他說,由于跟小孩相处的时间不多,“以前,我唯一的教养方式就是溺爱他们。”直到后来当他要小孩遵守规范,却发现他们理都不理的時候,才知道小孩也需要领导跟管理。
简单来说,从育儿学领导的概念,在美国等先进国家成为最新趋势;在台湾,却还未被认同,就算有认同者,也很难做到。信谊基金会执行长张杏如点出个中原因——过去一代以权威教养小孩,而年轻父母虽然知道要用爱来教小孩,教养的知识与方法都还不够成熟,因此,从育儿当中得到有用的启发比例甚低。
然而,事实是不管你是否心甘情愿,当你为人父母的那一刻,你其实就在家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家庭是你第一个领导训练场;而且,“你永远无法从家里退休”,即使无所作为,你也在发挥负向的领导力。
因此,“这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台大管理学院教授柯承恩说。当我們努力做好家中领导角色时,这些內在能力将有助于提升企业中领导力。
那要怎么做呢? 一九九六年被《时代》杂志选为二十五个最具影响力人物的成功大师——史蒂芬**8231;柯维(Stephen R.Covey),是九个小孩的父亲,四十七个孙子的祖父。他以自身的经历,总结了一套经营高效能家庭的心得。典范:活用“领导树”四种角色就可带领家庭、企业成员茁壮成长。他认为,要营造一个成功幸福的家庭,父母必须扮演四种领导角色,他用“家庭领导之树”来描绘这四种角色的功能:
一、楷模(modeling),这是树根,父母必须决定要传递給孩子的价值观与文化后,自己树立榜样。
二、辅导支持(mentoring),这是树成长茁壮的养分。父母要无条件地給予,让家人感受到无私的愛。
三、规划(organizing),这是枝干,父母必須建立家庭成員固定聚会的系統。若沒有安排任何家庭的聚会和时间,家庭结构松散,无法建立共享的理念跟价值。
四、教导(teaching),这是枝叶,也就是扮演指正方向的角色。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犯错?
柯维说,越是树的底部越重要,但为人父母最容易犯的错,就是在枝叶上花功夫,每天叨念小孩要念书、要诚实。。却劳而无功。而家庭领导之树的经营与企业领导之树有异曲同工之妙,若父母能藉由养儿育女的经验,好好经营家庭之树,并将这个经验移植到职场上,将可收同等良效。
以最重要的第一层角色——楷模来说,奥美集团旗下,群策促动行销董事总经理郑风雅,就有深刻的感悟。她永远忘不了十五年前,两岁多的女儿给她的第一个大震撼。
那一天,刚跟先生吵完架的郑凤雅,情绪激动地走进房间,碰一声用力把门关上。她沒想到,这个场景会烙印在女儿脑海中。三个月后的某一天,当她骂了女儿时,女儿也掉头走进房间,“碰!”一声,用力把门关上。
震撼一:领导不只是开会、考评业绩;主管与父母一样随时被检验。英特尔董事长的葛洛夫曾分析过领导风格这回事,他说,不管是什么样的领导风格,只有管理者认定“自己是別人表率”的前提下才会管用;身教的力量远大于任何的指导。当两岁女儿关上房门的那一刻,郑凤雅体会到了葛洛夫所谈的智慧。
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尚且如此,何况是公司里二、三十岁的员工?原本,她以为领导只会发生在开会、训话、甚至评估业绩的时候;如今,她感受到,主管的喜怒哀乐、食衣住行,无时无刻、随时随地被检验。“你必须时刻行为检点!”她说。
另外一次震撼教育,则发生在她女儿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这天,她带女儿去买衣服。但一回到家,女儿坚持不肯穿新买的衣服,甚至开始拉高音阶,“妈,那是你挑的,不是我选的!”她的行径与自己在卖场独断专行、掌控全局如出一辙。
“我心里很尴尬。。我想,在公司应该沒有人会这样直接表达对我的不满吧,不过在职场上,我是否也让人有同样的感觉?”
过去,郑凤雅工作时,一分钟可以讲上八十个字,独白讲两小时都不是问题。但从此以后,她随时提醒自己,一定要让部下有开口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现在,郑凤雅的女儿已经十六岁了,一路走来,她说,育儿与领导力间的相互启发与激荡,让她获益良多。
成为孩子的楷模是育儿最难一部分,除非你改造自己,否則你对孩子的规划、指导都只是事倍功半。
此外,第二个领导角色:辅导,也很重要。张杏如说,所谓的“辅导”,就是情感的支持。父母若沒有放下自己的框架,用孩子的高度去看问题,就无法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包括:尊重孩子的不同、耐心倾听、发挥同理心等。PChome电子商务部副总经理罗薇琳,就是一个因为育儿而学到耐心、同理心的典型例子。向来她就是一个沒耐心的主管,也从来不想改变自己,直到今年一月女儿出生。罗薇琳在日商三井工作近四年,耳濡目染日本企业严谨、细致、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当她两年半前来到PChome担任主管后,她的巴达式的管理方式就不断地和网络公司年轻的员工起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一個业绩检讨会。她要求部属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沒想到大家只是进来抱怨,抱怨公司资源不够,抱怨别的部门不配合,”一气之下,“档案夾跟文件就从我手上丟出去”,“不开了!等你們准备好再说。”她气得掉头甩门就走,留下一群面面相覷的员工。
震撼二: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部属、孩子都需要时间去改变。
团队气氛很差,但她从来沒想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那是他们的问题,只要他们工作认真一点,业绩变好,我怎么会发脾气?”直到她有了一个女儿之后,转变因子才被启动。一开始,她面对每天哭闹不停的女儿,情绪蹦到最高点,“我常常想,下一刻就可能情绪失控。我还曾经打她屁股,希望她discipline(有纪律),但有用吗?”后来她发现,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孩子不哭,就是要给孩子时间,全心全意的哄她。当她这样对待小孩的時候,她突然领悟:“如果我可以这样对待我的小孩,那么我是否也可以同样的对待我的员工?”
对罗薇琳来说,她从小孩身上得到的感悟有两个:一,要給部属时间。二,即便部属有不对的地方,她可以选择不用直接伤害別人的方式进行沟通。意念一转,团队气氛走上良性的循环,“我自己有很大的感动!我感谢我女儿,”她感性地说。
柯承恩觀察,近来领导力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领导者的內在人格精神。例如:《从A到A+》的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在探究企业之所以卓越的原因,最后发现关键之一是对的人才,而這个对的人才,除了专业之外,其人格特质普遍都是“愿意承認自己不足,具有谦卑态度,态度坚定者。”
《仆人领导学》概念的原始创作者罗伯特**8231;格林里夫(Robert K.Greenleaf)则说,“关于权力及授权的议题,近来有全新的看法,那就是应该少一点强迫性,而相对多一点支持性!”这位被管理大師彼得德鲁克称为最有智慧的人,他对领导的全新领悟是:必須让追随者心悦诚服跟随,影响力才会扩大、强化。而要让人心悦诚服跟随,领导者就得学习放下自己的需求、放弃自己的欲望,而以部属的需要为前提,他呼吁:领导者“从聆听中得到智慧”,并且要承诺“打开一扇门”。
换言之,来自家庭跟企业领导力的研究,最后居然有殊途同归的结果:原来要带领家庭跟公司,其实最后都得归结到内在的影响力量。而这些共同的因素包括:以身作则当模范、同理心、以及耐心倾听的能力。
然而同理心、耐心。。这些特质唯有透过教养小孩才可以养成吗?
柯承恩认为,育儿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但它却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所”。因为在职场上,上司与下属的权力关系本来就不对等,要求上司替下属着想,难度很高。
但面对小孩时,则因为有爱,人们将开放自己的心,成就他人,这将有机会让人们看到自己积存已久的偏见,进而改变行为。
奧美环球广告执行长Shelly Lazarus,有一个女儿及一对双胞胎,她就表示:「当你成为母亲,心中无私的愛会逐漸滋滋长,你信任人们,包容接受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容忍他们不理性的时刻,这是之所以能够帮助你们组成一个坚强团队的重要因素!
领悟:亲子给予彼此机会教育;往往能从小孩身上学到宝贵的一课
美国电信业大厂南方贝尔(BellSouth)的市场总监朵娜.李(Donna Lee)也说,当同事知道她怀孕,“起初他们很惊讶,但他们觉得我变得更可亲近,怀孕磨平我原先的棱角,让我与人们的沟通管道更为开阔,他们见了我富有人性的一面。”
杜邦安全防护事业群的副总裁艾伦**8231;古曼(Ellen Kullman),领导五位副总的她则坦承:“我之前不会对別人的想法花太多时间,幸运的是,我的小孩吸引我注意到那些平常不会留意的角度。”
然而,育儿经验所带来的管理感悟却要用心才能有所获得。现任Google总經理张成秀就举例,她母亲严重车祸后,她常亲自喂食三餐。但为了让就读小学的女儿也有照顾病人的机会教育,她决定这一天由女儿代打上阵。但是当她看到女儿盛滿一大口饭要送进母亲嘴巴时,她心急地大喊“小口一点!小口一点”,因为刚拿掉鼻胃管的母亲吞咽功能还未恢复正常;她自己喂食时,就常常让母亲
咳得滿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更何况是这么一大口饭。张成秀再三的叮咛,但却慢慢发现,母亲吃得比她自己亲自喂的时候还顺畅。事后,她问女儿究竟有什么诀窍?女儿说:“那是因为你很心急,奶奶根本还沒嚼完,你就急着喂下一口,而我会在心里默念一、二、三„„一百,才喂下一口,奶奶当然不会呛到了!”
原本要给女儿的机会教育,反倒自己让女儿上了一课。若非她本身用心为女儿制造机会教育,只怕这一堂关于耐心的课,她是永远无法在公司的总经理职位上学到的。
柯维曾说說,为人父母是一件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家庭是修炼人性的研究所,”父母无限制地提供給孩子支持、鼓励、理解,就像“空气”一样,沒有空气时,人们会不舒服,但有了它们,人们却不一定满足快乐。
領悟:教养是无止尽的学习过程;因为知所不足、心怀谦卑而更加包容 换言之,为人父母,是在实践“不能要求回报”、“成就他人”的精神。这条路,是一个內心修炼的过程,它并不好走,却一定要走。否则你就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必修学分。
在职场上,柯承恩说,唯有“知所不足而心存谦卑”的经理人,才是最佳企业领导人。而要知所不足,养儿育女最会让人有所感悟。
国家地理频道台湾区总经理蔡秋安,她的大女儿十一岁,个性很独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喜欢看课外读物,有时候一耽搁,连功课都沒有写。
我希望她take priority(设定优先顺序),但孩子总是认为喜欢的要先做,其实我也很高兴她爱看书。。现在我们跟小孩相处的时间不多,还要督促写功课,亲子关系是紧张的,小孩有她的pattern(模式),究竟要怎么做才是对的?”
为了这个问题,在蔡秋安充满行销专业书籍的柜子里,近来又悄悄地多了亲子教育的书。现在,她最重要的一门亲子功课就是学习接受小孩的个性,然后給孩子更多的空间,“这是一个on going(持续进行)的过程,沒有绝对的答案,我只能反省自己,不断地学习”。
“当妈妈真的会谦卑,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绝对正确的方法,”掌管兰蔻、植村秀、碧玉泉等品牌的台湾莱雅化妆品香水事业部总经理陈敏慧也说,这条育儿路是无止境的摸索跟学习,让她在公司上采取更包容、更富同理心的管理风格。
无论为人父,或者为人母,面对同样的育儿情境,有人抓住机会,从中找自己盲点,挑战自己,最后家庭、事业两边都叩关得分;但也有的人,让家庭事业的天平只往一边倾斜,顾得了事业顾不了家,到头来,心中免不了遺憾。你,要选择哪一個?
第三篇:【马克思论文】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看“富士康”现象
去年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6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上下为之震惊,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个知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富士康虽贵为全球500强的制造企业,但从供应链上创造的利润是零或零下,因为所有的物料都是对方指定的,用工量包括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有多少,都会在合同里做明确的指示,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所以富士康的利润来源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类似抽人头税,员工流动越快,人头越多,利润越高,如同券商,客户的股票换手率、成交量越大,利润越高。这是富士康与中国目前普遍的代工企业最本质的区别。更狠的是这个人头税或交易费还不是固定的,因此压榨员工便是富士康的第一要义。在这样的现象背后,影藏了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深思。由于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其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很高。所以在这里我想简单的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阐述一下富士康现象。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富士康的员工跳楼,是因为受到繁重的工作的压迫,这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表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资本家根据工人的劳动特点以提高劳动强度和长度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无非是员工们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待遇不能相适应,也就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富士康近期也进行了两次工资上调,方才勉强压制下连环跳的现象,也可见之前富士康员工待遇的不合理程度。
以上是从资本的生产与剩余价值观点对富士康“连环跳”事件的分析。总而言之,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过程中,应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尽可能避免富士康“连环跳”及类似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财富
我从生活那里学到的财富
生活在生命的磁场里高速运动着,我们也一天天长大,在其中感受着生活的洗礼。
微风轻轻送来了春天,在这个季节百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小草刚冒出地面,柳树吐出了绿芽,这是不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季节呢?我们大家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而拼搏、奋斗、学习,生活无处不充满竞争,就如同这百花争先恐后地想最早绽放自己的美丽。
在这里,我从生活那里学到了竞争。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在受到暴风的肆虐,雨水的冲击,众人的践踏,小草仍然没有低头。它一直在等着自己的救兵——太阳,看见了吗?小草就是这么顽强,从不被任何事物所屈服。
在这里,我从生活那里学到了顽强。
秋风姑娘穿着自己金色的裙子,来到了田地,将自己金色的洒向庄稼,看!农民们一个个望着丰收的稻田,脸上笑开了花,秋风姑娘看着,欣慰的笑了。
在这里,我从生活那里学到了付出才有收获。
北风阵阵,白雪皑皑。冬爷爷突然打了几个喷嚏,大地就换上了白色的轻纱,突然让我想到语文课上的红军长征,想到他们在冰天雪地中还奋起拼搏,想到有多少革命先烈的血洒在这片雪白的土地上。
体验了春夏秋冬,使我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的财富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与澎湃!„„
安中校初一:彭榆茹
第五篇: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初一作文750字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初一作文75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初一作文75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父亲是一本伟大的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高尔基
父亲,一个熟悉而充满温情的名词,在我记忆中跳动着,他让我学会了很多。
父亲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生活与学习都是母亲照顾,按理我是应当写母亲的。可是,一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父亲。或许,在母亲的絮叨中,父亲一点的教诲都那么难得,那么珍贵,那么令我难以忘怀。父亲很能干,在家可以充当水电工木工厨师保姆……他告诉我,学习好固然是有用,但更多应当学会的,是综合能力与做人。父亲从来不主张我去参加这个班那个课,他更多要求我学的,是做家务,是待人接物,是广泛的兴趣爱好。倘若父亲在家,他是从不让母亲帮我做什么的。吃完饭自觉收拾碗筷洗碗,睡前自觉收好书包饭盒拿好明天的衣服,起床自觉叠被子收拾衣服……一切的自觉,都是在父亲的“严”传“申”教中培养出来的,让我受益不浅。
当然,我最记得的是一件刚发生不久的`事。
那一天刚吃完饭,父亲坐在茶几房边泡茶。餐桌上放着剩菜残渣和碗筷。我看也没有一眼就进了房间。在我关上门的那一刻,我看见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我已经感觉到什么,但我不好意思说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外面只有父亲与母亲聊天声还有偶尔响起的泡茶声。我仿佛看见与之极不协调的餐桌。我忍不住了,跑出房间把已经冷了的残炸剩菜收拾了。抹完桌子出来,父亲笑着,说了一句令我十分十分难忘的话:“做得了小事的人不一定可以做成大事,但做不了小事的人一定做不成大事。自觉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我突然想起我很久前写的一首小诗:父亲走在前面,我只看见他高大的背影。我踏着他大大的脚印,怯怯地前进。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自觉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更深一层,我学会了乐做小事可以帮助你做成大事这个道理,这,应当是长辈们人生中智慧的精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