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3:3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内容摘要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本文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解析“五位一体”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用认识发展的规律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变化过程。

关键词: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认识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辩证法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一、十八大理论创新的十个方面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王伟光作《十八大报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主题报告。王伟光在主题报告中,从十个方面阐述了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亮点和主要精神。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表明我们党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第二,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灵魂,全面阐述关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第三,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新的定位和阐述,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第四,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第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相互关系和伟大意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第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要求和部署。第七,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第八,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形成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总思路。第九,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发扬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明确态度、任务和要求,坚持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第十,论述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执政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解析“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下面从两个方面解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解析“五位一体”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1.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之间就存在着辩证关系:只要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会充满活力;离开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或者走向反面。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它告诉我们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不能孤立地就经济建设谈经济建设、就政治建设谈政治建设、就文化建设谈文化建设、就社会建设谈社会建设、就生态文明建设谈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需要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利于政治建设的开展;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在为政治建设打基础。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建设的方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当创建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第一,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五大建设的联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单向度的。例如,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就是相互的:社会建设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也影响到社会建设。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解析“五位一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应为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也不例外,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发展到“五位一体”,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三、认识发展的规律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发展与变化过程

(一)认识与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岀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我们党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

早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要求在提出推进四大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的格局的形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这些认识深化的结果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此,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一条绿色跨越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指导我们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遵循。”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北京日报(北京)2012-08-06 人民日报(北京)2012-11-30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都与经济有关,并且一个社会的基础便是经济,因此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的一些问题,就应该主要研究其与当代的社会的经济体制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市场经济

一、科学理论指导的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也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既严整而又开放,内容博大精深的宏伟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此,我着重的解释一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规律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只有到了阶级已经完全消灭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它才可能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英国历年的经济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历史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贴万应灵药,人类对经济规律的理解还只是处于一种大致定性的状态,马克思发现了经济规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1.平等性 2.竞争性 3.法制性 4.开放性

市场的作用:1.传递信息 2.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 3.增进企业运行效益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两个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二、先进思想指导下的摸索前行

1、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列宁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创始人,斯大林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和模式,在社会主

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关系作过深入的研究,揭示的商品经济的一般原理,为我们认识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经济的原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增长日益缓慢,计划经济中运行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经济效率低下的弊病日益明显。引入市场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一些改革,从而使传统的计划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大大推动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2、我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从总体上看是以前苏联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是它排斥市场和市场机制,忽视价值规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突破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首先提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的改革原则,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改革措施。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即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

自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三年治理整顿时期,与此相适应,在经济体制上,也着力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谈话,明确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体制性”的范畴,而不是区别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的标志。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详细论述了改革的理论原则,并且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五大则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终于找到了路,对中国在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乃至全世界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与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完善。

三、马克思主义对金融危机的指导作用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呈现出了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显示出的差别。从危机的根源上说,这次金融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资本主义用以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创新和暂时促进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

由于当前金融危机在诸多方面表现为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已过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解释当前新的经济问题时,已缺乏说服力。

事实上,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并未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逻辑,因为从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来看,导致危机的根源是同一的,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只不过以消费过度和负债消费为特征的次贷危机,造成一种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经济繁荣,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能力无限增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

严重的、大规模的货币危机往往都与工商业危机相联系。表面上看,美国当前的危机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事实上却是生产过程的危机向信用危机的先期传导,是由信用链条掩盖着的房地产生产过剩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的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又说:“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马克思的这些话,对于说明当前的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衰退是同样适用的。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货币危机――与现实危机相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表现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实体的经济的衰退,又反过来加剧虚拟经济的波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金融市场对工业市场具有反作用。从而金融市场的危机会传导为工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对于危机不同以往的特点,应依据马克思的危机理论进行分析,分清危机的现象与本质、表层原因与深层原因、诱致性原因与制度性原因。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我国采取了有力和有效的举措,率先走出了危机的缠绕,但许多西

方国家,经济复苏迟缓,还没有走出危机的阴影。对这次危机的理论认识,我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做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安全的有关部署与策略。

这次危机恰恰暴露出了市场的缺陷,即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和盲目性。因而应对危机不能依靠自由的市场运作,而是要靠政府的宏观手段。在虚拟经济危机不断侵袭实体经济之时,我们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构建防范金融危机向中国实体经济蔓延的“防火墙”。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事实表明,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远,泡沫越大,泡沫破灭后的灾难也越大。没有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就有可能演变为投机经济,为经济运行带来不断增长的泡沫,美国近年来的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就是一个教训。

第二,减少中国实体经济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中国的经济目前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经济结构的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二是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呈直线发展。因此,今后我国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点之一就是减少外贸依存度。

第三,一是防止美国借美元缩水向外输出通货膨胀,从而达到撇除债务的目的;二是要加快外向型经济增长向内向型经济增长的转变,以减少对美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进而防范美国通过美元贬值转嫁其国内的金融危机隐患。

总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既要防止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货币体系向我国转嫁危机,更要从过分迷信西方发展模式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要认真解决好我国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特别是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以扩大内需的问题,并防止虚拟经济超越和脱离实体经济发展。

四、总结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实在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制度后,大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建设规模较小,经济结构较单一,发展目标较集中,社会处于封闭状态下,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复杂化,经济发展目标多元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大无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

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此可以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一方面,它对知道我们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消除市场自发、滞后效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它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分析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启迪作用。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如果去掉资本主义的性质,剩余产品在其他社会也存在。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利润。现在搞市场经济,又是多种经济并存,研究剩余价值理论仍有现实意义。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这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于广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本书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分10个专题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五、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六、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七、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八、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九、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十、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相比,该书

1具有一些新的特征与独特价值,既可以激发思想的力量以满足时代的呼唤,又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还符合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首先,这本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普遍性与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事物的联系与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等经典内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经典内容,是培养“谋全局”意识的良师益友,有益于唤起思想的潜能,激发思想的力量。

其次,这本书既适应了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要求,又符合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精”又要“管用”的特点,有利于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该书在结构逻辑上以“讲座”的形式编排内容,前后“两讲”突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间“八讲”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论的统一,这些内容都注重理论性与可读性相统一,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书中有的内容还具体体现了适应中央强调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比如,在讲到世界的物

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具体阐述了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步骤和方法,即“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和“由表及里”;在讲到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改革,并系统阐释了当代中国改革的基本性质、理论定位、具体内容、主要成果,以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统一关系;在最后一讲关于坚定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落脚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对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的党员干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此外,与其他著作或教材不同,这本书还专门针对党员干部阐述了一些颇具现实性的理论观点。比如,在讲到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的时候,专门解释了作为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统一的战略思维,并具体阐释了运用战略思维,必须处理好全部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挑战与机遇、目标与手段等关系;在讲到群众路线的时候,强调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并具体阐释了其基本内容、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在讲到价值观的时候,强调党员干部不仅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社会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社会主义个人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而且也应有特殊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为民、务实、清廉。

最后,这本书的理论内容与阐释方式也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开篇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我们党开创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前提和指导;明确指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这样,党员干部在阅读该书时,既能学习逻辑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又能汲取有利于提升思维水平与工作能力的政治智慧,还能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者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的价值立场。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近日已由学习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编写了《十讲》。本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十个专题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力求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把组织《十讲》的学习作为推进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的基本内容。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要认真组织好《十讲》学习,结合实际组织研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要把《十讲》纳入培训教学内容,各高校要把《十讲》作为师生理论学习教材。各级党委讲师团要围绕《十讲》的内容,组织好对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宣讲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党员干部读本)》,已由学习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今天,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的命运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讲 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哲学的问题也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问题。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尊重客观规律和发展主观能动性。

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第三讲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第四讲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二、联系的系统性 三提高系统思维思维能力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六讲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法

第七讲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人类社会充满矛盾,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发展来不断巩固,靠改革来不断发展。我们应认真学习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的历史重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第八讲 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和胜利的法宝。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第九讲 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也就是说同价值有关。我们不仅要从实际存在着的客观事物出发,认识真理、服从真理,而且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是人的活动的重要内容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十讲 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是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现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是由于动摇和丧失了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解决理想信念问题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二、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篇:(八)《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至今已近有500年历史。但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社会主义才开始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由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为前提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理论变为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向多国实践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们党开创并不断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自觉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践性。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基

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第一,实事求是体现了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实事求是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第三,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实事求是包含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哲学,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包含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世界观,也包含基于这些总体看法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的强大思想武器。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十八大论文(修改后) 文档(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一些从实际出发思考题: 1.怎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2.什么是“实际”?怎么样做到“一些从实际出发”?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精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用矛盾观点正确认识当前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执政能力、外部环境等“四种考验”,要应对精神懈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心得根据xx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安排,我学习了XX下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一书,并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优秀范文五篇]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自动化1003班 王慧勇 201000115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我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交给我们的是如何认识世界,为人,处世之道。其意义就在于结合自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活着的姿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密切的辩证联系, 同时二者之间又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第一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命运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实事求是是是马克思主义哲......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心得体会1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心得体会初读《十讲》,感悟良多,现从《十讲》中有关方法论的阐释、尤其是从其中的7个方法入手,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是深入实践的方法。实践的观点是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