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鲁迅《阿Q正传》
7204438 熊诚
摘要:张岱晚年所著《於越有明三不朽图赞》,以图像加赞辞的形式,辑录了绍兴有明一代先贤的事迹,汇成人物传记式圣贤画谱。鲁迅家藏该著作珍本,曾于1912、1913年两次补绘插图,补足跋语,周建人抄录赞文,鲁迅又两次购藏此书三册,以表达对绍兴先贤和文学前辈的敬意。【1】本文主要介绍阿Q的所处环境及那个时代的悲哀,造就了这样的悲剧人物,映射出当代的某些人物。
关键词:小人物的悲哀,写作方法,精神胜利法,艺术特色,现实意义
阿Q,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被杀。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典型代表之一,鲁迅对阿Q形象精妙地塑造有力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一些心灵丑陋的旧中国人,严厉地批判了当时政府的腐败和人民的无知。【2】
一、创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
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阿Q及未庄同时代人的思想中等级观念之强已深入骨髓,他们的本我中有一种强烈的权利欲望,一味地要凌驾于一切人的头上。在现实中,阿Q的这种欲望不但得不到满足反而牺牲自己满足了别人。为了平衡内心的冲突.阿Q寻找可行的方法。倘若对手是他心目中“高一等”者.经过自我调节还是可以“忘却”或者“接受”的。【3】
如果对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里或者甚至于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采用核心的防御机制——自欺式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女儿提出的下列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替代是指把个人冲动转向一个替代物,阿Q受了秀才的气.发泄在小尼姑身上就是例子。压抑是指把不能接受的意图、情感或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具体在阿Q身上的表现就是“忘却”。【4】阿Q拍拍头就能“忘却”的关键就是要把屈辱压抑到无意识中去。
合理化主要指选择一些合乎内心需要的理由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宣扬一些可以接受的信息,在阿Q身上表现为“接受”。当然,阿Q的防御机制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还会“回避”:自己是“癞头”就对一切与此相关的字眼讳莫如深。阿Q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内容还是一种等级制度的权势攀比,他只能在精神上给阿Q一定的满足,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充实。阿Q过多地使用心理防御机制体现着他人格的不健全法。
二、阿Q正传的写作方法
《阿Q正传》以时间为序,主要是分辛亥革命前与辛亥革命后,这也充分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将广大的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拒之门外,一句我“造反了”属实令人可笑。
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
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
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5】
三、《阿Q正传》的其他小人物
阿Q正传中也描写了许多小配角,像吴妈,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小D。
吴妈
一个寡妇,阿Q也是在她的身上第一次情窦初开,一天夜里,竟支支吾吾的对吴妈说:吴妈,我要和你困觉。”被赵秀才追着屁股打,属实令人可笑。吴妈与小说当中的其他剥削者一样,也间接地剥削了阿Q,并且对于阿Q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小说当中,吴妈的身份虽然也是值得同情的贫苦人民,但是更多的,吴妈这个人,却是不值得同情,甚至非常可恨的小人物
赵老太爷
鲁迅评价说:有狮子的雄心,狐狸的狡猾。典型的大地主阶级的代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想着如何剥削底层的劳动阶层。甚至连阿Q的姓也要剥夺,还记得那句:“你也配姓赵。”地主阶级的本质毕露无遗。
在《阿Q正传》小说当中,赵太爷是现实社会当中的胜利者,与阿Q的“精神胜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封建社会当中的社会强者势力的代表。而通过赵太爷的强悍形象和实际胜利,也说明了所有在“精神上”具有胜利的人,实际上都是在现实当中空虚无力的弱势群体,而所谓的“精神胜利”,最终只能是飘渺云烟,永远抵不过现实当中他人所拥有的一切。
赵秀才,假洋鬼子
一个是传统土生土长的旧知识分子,一个是表面留过洋,但实则本质不变的假洋鬼子。
《阿Q正传》小说当中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两种类型的读书人,而且鲁迅先生对这两种读书人都保持着否定和讽刺的态度:一种是以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富裕阶层的读书人,有实力学习洋务,有钱留洋,有资本说参与革命但是实际上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另外一种则是赵秀才,接受正统封建教育成长起来,封建统治的坚决维护者。从本质上来说,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是一样,都是造成阿Q悲剧结果的罪魁祸首,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两人具有相同的特点。这两人也同时暗喻着革命势力中的一股危险投机分子。
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1)叙述体的结构
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6】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2)犀利的幽默与讽刺
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
例如,小说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3)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
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四、《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生活压力剧增,在我们的身边彷佛出现了许多像阿Q这样的人,每天靠着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赵老太爷这样的大地主阶级犹在,发明了什么所谓的九九六工作制,导致了很多人猝死,间接的成为了杀人帮凶
这些企业的老板就像阿Q正传中的阿Q那样,被榨的连姓都不剩。我想这一点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身边的许多同事也彷佛成为了像小D,吴妈那样的间接帮凶,属实令人可笑。
阿Q身上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这样的思想,与新文化运动中弘扬民主平等的思想显然是格格不入的。
阿Q等旁观者,关心的只是被杀者“有没有唱戏文”,这样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如果这种性格的人多起来,如果这旁观态度在阿Q身上表现得很明显,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民众在也存在类似的从众心理,看客心态,如在他人的痛苦中产生快感,在他人的失败中享用胜利,因为自己麻木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等等。
这些现象不由地引发我们思考,中国国民性中缺乏了什么?希望工程、志愿者活动这些扶助机构,给予困难人员许多的帮助,但我们更呼唤正直善良、乐善好施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得到更多的体现,这对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大有裨益的。
【1】出自于姜异新的《“三不朽”图赞与“速朽”《阿Q正传》的文脉勾连》
【2】李昕编著,青少年课外知识全知道
【3】出自何利《从阿 Q 精神胜利法看中国人的心理防御机》
【4】出自福建邵武第四中学的方向清老师的《谈谈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
【5】出自张清湘的《阿Q正传之再研究》
【6】出自西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唐伟胜《从阿Q正传看引语形式的汉英转换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