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采购经济学透视(doc8)
政府采购的经济学透视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在传统的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这种新制度为什么会产生?它是否具有高效率?本文借鉴西方经济学在信息、公共选择、委托—代理、诱致性创新等领域内所取得的进展分析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变迁和效率。
一、政府采购制度变迁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政府采购过程实际上是政治决策过程,它是政治程序的产物,因此政府采购效率决定于政治结构。而在政治结构中处于决策地位的是政治家,因此,政治家在政府采购中处于关键地位。在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以前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均为专制社会。在专制社会中政府采购是由相应的采购机构在封闭状态下分散进行的,政府采购行为受专制者个人偏好所约束,随意性很大,公开性不强,因此不可能形成一套完备的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确立之后,政治家要得到公众(选民)的拥护才能巩固其统治,所以政治家的决定必须符合公众的需求。所以,现代政府采购活动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切采购活动都要作公开记录,所有的采购信息都是公开的,以接受选民的监督。可见,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古代政府采购制度的变更或替代,它是一种典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由民主政体中政治家在巩固自身统治的过程中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
要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要有某些来自制度不均衡的获利机会。也就是说,由于某种原因,现行制度安排不再是这个制度安排选择集合中最有效的一个了。从某个起始均衡点开始,有几种原因能引起制度不均衡:一是制度选择集合改变;二是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三是其它制度安排改变。以下简要分析这三种原因是如何导致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的。
1.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提供特定制度服务的可行性制度安排集合,是我们在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函数。同样,政府采购制度安排集合,也取决于人们在财政学方面的知识。在近代政府采购制度出现以前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府官员和学者在财政方面注重收入,而不注重支出,更不注重支出效率。18 世纪下半叶,在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起源地英国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 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既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开山之作,也标志着财政学的诞生。亚当·斯密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在其经济自由主义的总体框架下,以赞赏和鼓励口气指出了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同样要遵循市场机制的引导,成功地实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进而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显然,他已触及到了政府支出要讲效率这一政府采购的实质。1782 年,英国废止以前政府采购中的分散制度,设立专门的采购机构——文具公用局,凡属于各机关公文之印刷、用具之购买,均归其职掌。各政府机构购买用具之支出由文具公用局直接开列预算,向国会申请经费。其购置物品依物品之种类而划分为 16 类,每类设专人负责。另外设审察员,以审定各部署对用品的需求量并纠查物品出纳。文具公用局通过契约向市场购买所需品,其订立的购买契约须经专家审查决定。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英国文具公用局后来扩展为物资供应部,专门负责采购政府各部门的所需物资。从此,近代政府采购制度开始在英国出现。在欧洲大陆的法国,著名的自由放任经济学家萨伊于 1803 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在这部著作中,萨伊强烈斥责了公共消费中的浪费行为,认为“公共浪费和私人浪费比起来更是犯罪行为,因为个人所浪费的是那些属于他的东西,而政府所浪费的却不是它自己的东西,它事实上仅是公共财富的托管人。”这里,萨伊已初步认识到了现代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萨伊还主张公共消费品应由相互竞争的公共管理人供应交给私人供应,从而为政府向私人采购公共品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萨伊的这部划时代的著作促进了政府采购制度在欧洲大陆的产生和发展。
2.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
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也会引致制度的不均衡。比如,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是历史上多次产权制度安排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诺斯和托马斯认为,发生在中世纪欧洲的从对人的产权到对土地产权的转变,是人口和土地稀缺性增加导致土地相对价格提高的结果。
古代政府采购制度服务的需求者古代政府官僚主要是通过政府采购来维持庞大的专制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其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古代中央集权国家财政支出的最重要支出是采购各种生活用品。其数量之大,规模之巨是相当惊人的。如明朝政府为满足宫廷园林建筑之所需,就在中国南方诸省进行了 20 次大规模的皇木采购活动。其中,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采购的楠杉等木即达 5600 根块。古代政府官员的升迁并不是由辖区内百姓的民意所决定,而是由上级官员的主观意识所决定。因此,尽管古代专制政府的采购需求巨大,但对采购资金的运用没有有效约束,不接受百姓的监督。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政府采购制度服务的需求者近代民主政体下的政府官员由于受到法律及舆论的严格监督,很难(或风险较大)利用政府采购牟取私利,相反,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政府采购制度的运作博取选民的好感,赢得选票。
正是由于政府采购制度服务需求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政府采购制度不均衡的产生,从而诱发政府采购制度由传统向近代变迁的发生。
3.其它制度安排改变
制度安排的实施是彼此依存的。因此,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变迁,可能引起对其它制度安排的服务需求。
英国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由于资产阶级制度的确立,经济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到 18世纪中叶,英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近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首先,自由竞争的市场体系,为政府采购的招投标提供了众多的竞标者,从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降低政府采购的成本提供了市场环境;其次,自由市
场经济下建立廉价政府的政治追求亦促使政府通过向市场公开招标来节约开支,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第三,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治建设、新闻舆论监督、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等都促进了近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产生。如在大众传媒方面,英国在 1702 年产生了最早的日报——《每日新闻》(DailyCour-ant)。自此以后,大众传媒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传媒形成了对政府采购运作的有效监督,也为政府采购中广泛运用招标、投标法提供了传递信息的载体。
二、政府采购的委托 — 代理分析
政府采购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委托代理链。在这个委托代理链的最上方是委托人——政府采购资金的供给者(纳税人)。纳税人将公共资金委托给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机构——政府。这样就形成了纳税人—政府的—级代理关系。由于政府公共管理的领域十分广泛,它不可能对政府采购事无巨细地包揽,它一般将其委托给财政部门,中央政府为财政部,地方政府为财政厅局。这样,就形成了政府一财政部门的二级代理关系。财政部主要负责政府采购法规、政策的拟定和监督执行,供应商、采购代理机构的资格标准的制定和审查,采购官员的培训和管理,采购争端的仲裁,国有资产的管理,采购信息的发布,采购统计和公布,本级政府消费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直接采购、分配和管理,等等。财政部常常对政府采购进行分权管理,在其内部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政府采购的管理和协调,这样又形成了财政部门一专门政府采购机构的三级代理关系。最后,具体的采购活动是由具有专门知识的政府采购官员来执行的,从而形成了专门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官员的四级代理关系。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过程中一般会形成纳税人—政府—财政部门—专门政府采购机构—政府采购官员这样一条长长的委托代理链。政府采购官员是最终代理人,链的另一端是初始委托人,即政府采购资金的供给者——纳税人。在这个委托代理链中,作为初始委托人的纳税人实际上并无行为能力,因为他既不能在市场上进行决策、签订契约,也不能从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政府采购委托代理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各级政府官员。官员是理性人,他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他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规,不折不扣地保证政府采购职能的实现。正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不同的利益取向,天然地会产生委托人和代理人
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还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由于政府采购的专业性很强,代理人特别是政府采购官员是政府采购方案的提出者,他们一般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私人信息,委托人除非付出很高的成本,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由于搜寻有关信息需要付出成本,因此,在政府采购中委托人的决策往往受制于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代理人。可见,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激励不相容有可能成为代理人偏离委托人委托目标的现实表现。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实施政府采购过程中可以通过契约的方式规范双方的行为,但委托人和代理人在签约中不可能预料到未来所有的情况,也不能规定各种情况下各方的责任。特别地,职能机构的官员不可能像企业生产产品那样程序化和有规则地重复,因此必须给官员以充分的自由处置权。在政策执行的每一阶段都必然要有人解释一些法规。但法规不可能十分精细,因此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与原始法律意图发生偏差的累进效应。不完备的契约和政府采购中的机动权存在为代理人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提供了可乘之机。
所以,由于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政府采购过程中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就会产生代理问题。而由此增加的成本被称为代理成本。它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激励和监控代理人以使后者为前者利益尽力的成本。要使职能机构和政府采购官员严格地履行政府采购职责就要对职能机构和政府采购官员进行全面的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但监控本身是需要成本的。二是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采取损害委托人的行为的成本,以及如果采取了那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三是剩余损失,即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一种价值损失,它等于代理人决策和委托人在假定具有代理人相同信息和能力情况下自行效用最大化决策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政府采购中由于多级代理关系形成的委托代理链的存在,每一级代理关系都会因代理人与委托人效用函数的不一致而发生代理问题,其代理成本总和有可能是很大的,政府采购已经隐含了不可能达到效率状态的前提。问题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与传统采购制度相比是否产生了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是否具有相对效率?
三、政府采购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异军突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存在相互外部经济条件下的个人选择问题。在博弈论里,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的参与者之间不存在博弈,而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特别是寡头市场)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博弈。政府采购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可以对政府采购进行博弈分析。
在传统的政府采购中,由于政府采购由采购官员暗箱操作,采购官员和供应商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容易“合谋”达成一个对双方具有约束力的私下协议,以共同对付政府和纳税人,损害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显然,在传统政府采购中,采购官员和供应商之间的博弈是合作博弈。
如果供应商与采购官员合谋共同对付国家和纳税人,他们的效用水平——支付函数为最高,各为 1000.如供应商与采购官员均采取不合作的战略,则供应商的支付函数为 500,采购官员的支付函数为 600,其支付函数之所以低于合谋,主要是因为如果不合谋,则政府采购官员在采购中会“公事公办”,按市场价格出价,从而使供应商不能获得溢价出卖产品的好处。同样,如果政府采购官员“公事公办”,也就很难获得寻租收益。如果在供应商合谋而采购官员不合谋的战略组合下,供应商仍然得不到溢价出售产品的机会,其支付函数与双方均采取不合谋的战略组合下所得到的支付函数相等,政府采购官员由于有供应商合谋,他仍然可获得租金,不过其租金将略低于“共谋”条件下的租金,其得到的支付函数为 900.在供应商不合谋、采购官员合谋的战略组合下,供应商将得不到政府采购订单,其所得为 0,而采购官员则仍然保留着寻租机会,它会通过寻找新的供应商得到租金。不过由于新的寻租成本的存在,其租金将有所降低,其所得支付函数为 800.从上可知,对于供应商来说,无论采购官员采取何种战略,合谋总是有利的,因而是一个“占优战略”(dominant strategy)。对采购官员来说,他只是国家和纳税人的代理者,不是政府采购资金的所有者,合谋造成的,因而是。个“占优战略”(dominant strategy)。对采购官员来说,他只是国家和纳税人的代理者,不是政府采购资金的所有者,合谋造成的财政资金的流失或无效率导致的“成本”是由纳税人承担的,对于他们来说,“成本”是外部化的,他们从舞弊中获得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显然“成本”和“收益”是不对称的。因此,在缺乏必要监督、暗箱操作的情况下,他们易于置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于不顾,追求自身租金的最大化。因此,对采购官员来说,在传统采购制度下,无论供应商采取何种战略,均以合谋为其最优选择。由于供应商与采购官员的“占优战略”均为合谋,因此他们双方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合谋对付国家和纳税人,从而造成政府采购的无效率和采购官员寻租行为的屡禁不止。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政府采购由于实现了监督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白箱化”,采购官员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由合谋型的合作博弈变为“囚徒困境”型的非合作博弈。市场经济下的政府采购方式可分为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和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包括限制性招标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竞争谈判采购、自营工程等)两种。这里仅分析竞争性招标采购方式下采购官员与供应商之间的博弈。
在给定供应商不合谋的情况下,采购官员的最优战略是不合谋(如果合谋,其支付函数仅为 200);同样,在给定采购官员不合谋的情况下,供应商的最优战略也是不合谋。从博弈矩形可以看出,如果供应商与采购官员合谋,他们所得的支付函数为最大(各为 800)。但由于在现代政府采购中引进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采购官员在众多的供应商中,经过竞争选出最优标。因此供应商在竞标中市场化的成本增大,中标的风险加大,中标概率下降,即使与采购官员合谋也可能达不到目的,因此其行贿的预期下降;而采购官员在招标、评标的标准程序中由于受一系列规章、规则及严格监督等的制约,采购过程是在完全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渎职、失误都要曝光,因此,其所起的作用大大降低,其主动合谋的预期支付函数也因成功的概率太低且风险(揭发或被查处的危险)较大而难以实现。
因此,采购官员与供应商的预期支付函数的总和不能达到帕累托改进,(合谋,合谋)不符合个人理性要求。
可见,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政府采购制度安排相对于传统政府采购制度能有效遏止采购中的寻租行为,降低采购代理成本,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移植西方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和完善的政府采购制度过程中应着力完善政府采购的制度环境,尽快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法规、管理机构及监督机构,制定统一的采购程序,把没有一定法规的采购管理方式转变为公开的、科学的和有效率的采购模式,以降低制度创新成本。
第二篇:政府经济学
政府税收的调查报告
摘要我国经济在经历了20年高速增长后,已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税收增长速度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西方经济学历来认为,税收是有极限的。如今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可避免地制约着税收的过快增长。那么我国税收的极限在哪里,如何才能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呢?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税收收入现状
(一)税收计划分配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是“以支定收”、“基数递增”的分配方法不合理。每年国家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都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需支出为基础,以上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然后确定一定的增长比例,以此作为当年的税收计划任务分配数。②是层层分配下达的方式不合理。目前,税收计划一般层层分配下达至省辖市局、县局,直至基层分局。为了确保收入任务的完成,有的甚至落实到分局内的股室乃至个人。
(二)公民纳税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各地税法宣传流于形式。目前的税法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仍停留于城市,停留在每年的税法宣传月,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很难与快速的经济发展相适应。②纳税人纳税行为不够积极。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税收意识的发育先天不足。一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文化层次较低,对国家税法理解不够,对纳税存在抵触情绪,个体工商户不向消费者开具发票偷逃税款现象仍比较普遍。
二、制约税收收入可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工作考核不合理,“依法治税”难以实现。税收计划源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指令性和相对固定性特征。不可否认,它作为一种行政责任制的管理方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有效的调动了各级税务机关依法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收入计划管理已明显与依法治税产生了矛盾。如今,很多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为了完成计划任务疲于应付,常常根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决定多征或少征,于是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以均衡入库的方式组织收入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二)盲目引进投资,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今各地投资环境不一,为了招商引资各地政府可谓用尽了心思。但各地在引进投资项目的同时,却忽略了地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从而造成地方经济受外来因素波动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投资过热现象,部分地区经济甚至已走入了经济发展“以量取胜”的误区,虽然国家进行了经济宏观调控,但局部范围内盲目投资的情况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经济的畸形发展。
三、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税务部门确保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税,形成良好的税收征纳环境。①提高队伍素质,实行依法征税。培养税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体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性和不规范执法的危害性;同时针对目前税务干部业务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强化业务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在规范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效率和质量。②加大税收宣传力度,促进纳税人诚信纳税。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的民生基础,只有让纳税人了解了税收的重要性,才能从源头上保障税收的可持续发展。③加强部门合作,形成良好的协护税环境。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汇报的工作制度,取得地方党政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依法治税顺利实施。此外,加强与公、检、法、工商、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形成协调配合机制,实现税务机关专业管理与社会协税护税力量的有机结合。
(二)加强税收预测分析,提升税源监控水平。①建立税收能力估算体系,增强收入计划制定的科学性。上级局在强调增加税收收入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承受能力。从宏观来说,收入计划只有与经济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状况相适应,才能与依法征收取得的收入在数量、结构、方向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只有科学地分析经济与税收的内在关系,把税收计划与实际征管紧密结合起来,将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之上,才能使收入计划与实际税源相适应,才能促使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基层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因素和异常变动因素对组织收入工作的影响,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收入的真实性。②加强税收预测分析,为税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税收管理中,对客观经济税收的科学预测是税收工作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科学的税源预测体现了税收经济规律、税收管理状况和税收发展趋势,是实现税收管理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对税源分布及可能的税收成果进行预先推测,有利于确定正确的税收工作方针,及时安排措施,实现“应收尽收”。
税务机关应加强重点行业税源监控,同时在对企业的生产、流通以及广泛的经济领域进行监控的基础上,夯实好纳税评估、纳税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及欠税公告等税收征管模式的新因素,有效监控税收的全过程,实现税源监控工作从源头抓起,确保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经济法》,杨紫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2、《经济法学》,李昌麒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高等政法院校法学主干课程教材)1999版及修订最新版
3、《经济法原理》,王保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4、《经济法学》,漆多俊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及修订最新版
5、《政府经济学》温来成主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
第三篇:政府经济学
铁道部通过改革,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
一.政府的管制行为在铁道部改革方面的体现
1完善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有效性,2设立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性管制机构,同时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3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 铁道部撤销了,实际是一分为三,一部分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总公司;一部分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的部分职能,比如规划、政策,制定法规等,划给交通运输部;一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专门成立国家铁路局,这个机构是副部级机构,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改革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局集中精力考虑安全监管,行使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使企业能够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也要想办法建立一种机制,让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政企不分,监管和被监管者是一个人,出了事故,老百姓不知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事。作为政府,如何追责?政府监管就很难到位,企业主体责任,安全方面投入就可能不到位。现在分开了,一部分承担主体责任,一部分承担监管作用,出了问题,就要分析是谁的责任,必须要追责。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负责。
二.政府在提高财政支出收益的过程中,面临需要处理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铁道部方面也不例外
首先,在政企不分情况下,现代企业制度建不起来,铁路资金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融资较困难。现在政企分开,企业部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筹措渠道就可多元化,社会哪些方面有钱,愿意修铁路,也可加入进来。资金筹措渠道打开,融资,国家一定时期给予很大支持。另外,铁道部的改革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它的意义在于,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来提高效益。
改革后现有铁路政府方面的职能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承担,企业的由铁路总公司管,地方的都是铁路总公司集中管理。铁路部门的资产负债率61%多,对于大部制的铁路投资没有风险,低于国企的平均水平。
三.政府经济职能对于铁道部改革的有利因素
1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进行微观经济管理
3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4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这有利于铁路发展。事实上,各个铁路局现在就是企业,如果公司化了,也就是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一种经济机制转变,体制性重组。我们一直把铁路局当成企业而不是政府。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而不是让民众去背负改革的成本,让一小部分人受益。政企分开后的铁路系统能够通过适度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维护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统一,真正惠及民生。
政企分开是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原则之一,铁道部改革后铁路职工不裁员,车票将按市场定价, 铁道部政企分开后,分拆后成立的铁路实体企业应具备市场化的融资能力。
四.小结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铁路发展后劲,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2、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4、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用品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二、单选
1、C
2、C3、D4、B5、A6、B7、A8、D9、B10、B
三、多选:
1、ABCD2、ABCD3、CD4、AC5、AC
四、简述: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2、税负转嫁的条件:书241页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独立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等生产经营问题。而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调节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从事宏观经济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五、论述
1、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安定政治背景;(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哪些不同?书371页
组织行为学
第一次作业 案例分析一:《王安电脑公司》 [思考题]
1、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哪一种?
答:根据西方人性假设理论,王安的人性观属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此假设认为:
⑴ 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
⑵ 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⑶ 对目标、任务的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
⑷ 在适当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
⑸ 在解决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
2、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V(效价)业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那么请你指出这个模型中什么是目标、变量和关系。答:如果用M(积极性的高低)=E(期望值)* V(效价)来表示王安激励员工的过程,这个模型中的目标是:以最大努力发挥公司里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王安认为,公司是人组成的,能不能把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来,将关系到公司的成败。
这个模型中的变量是:公司对人的尊重、理解和信赖程度。
这个模型中的王安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⑴ 与公司高层领导和下面经理人员的关系。要做到对他们的充分信任,王安认为信赖是对部下的信条,是公司得以生存的基础。他把权力和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给下面的经理人员,努力发挥他们的才干。平日里,王安从不插手一个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只是在他认为非要他管不可的时候,他才露面。
⑵ 与公司有创造性的技术人员的关系。王安在具体工作中,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类型、特点、技术专长和生活需要,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与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他把设计和研制产品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看成公司的灵魂,给他们特殊的礼遇以示尊重,甚至在用词上都特别讲究,从不用“雇佣”之类的词,只用“聘用”,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而对一个有创造性的技术人才,即使他有令人难以容忍的错误和缺点,或是骄横自负,或是两个工程师相互对立,王安都能和他们搞好关系,并努力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使他们明白公司最高领导人最了解和懂得他们的贡献。⑶ 与公司的员工的关系。对公司的员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认真听取公司每一个员工的意见,王安公司有一条热线电话,不管是谁,凡是自认为有好主意的人,都可以通过热线和王安直接交谈。公司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套越级联系制度,使员工们能与他们相隔一级以上的其他负责人保持联系。另外,公司很少解雇员工,只有在公司处于最严重的困境时,才会解雇少量的人员,而一旦形势好转,王安总是尽可能地把这些解雇人员再招回来。
案例分析二:《研究所里来了个老费》。[思考题]
1、请用个性理论分析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答:老费、老鲍和季老的个性特征如下:
⑴ 老费:从文中可看出属外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性情开朗而活跃,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独立行为,工作勤奋 ;他知识渊博,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有个性,不愿受约束,也不修边幅。
⑵ 老鲍:从文中可看出属内倾型性格,他与人交往显得沉静,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现自己的行为,遇到问题好思考,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他工作责任性强,有事业心,也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晋升、提拔,并把晋升看得非常重要。⑶ 季老:从文中可看出他是个不错的领导,有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勤奋,经常较晚回家;知人善任,创造条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并为下属提供有发展和晋升的机会,喜欢平等的上下级关系,易于沟通。
2、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应如何管理? 答:季老对这样的部下在管理上应注意:
⑴ 注意性格顺应和互补的原则,老鲍和老费在性格上不一样,在工作中要注意调解他们的人际关系,以缓解他们的紧张关系;当在权利上发生矛盾与性格不合而又无法缓解矛盾时,就应把他们两人分开,以利工作开展。
⑵ 注意能力阈限的原则,考虑他们各人的性格,给他们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各尽其能。
⑶ 从气质方面考虑,注意气质的互补原则,发挥他们各自的长处,使他们形成团结的组合,更好地提高科研效益,也使他们相处更加融洽。
3、根据态度平衡理论,季老应怎样帮助鲍尔敦使他达到心理平衡?
第二次作业 课堂讨论案例:《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小苗的成长》 [思考题]
1、请用内容型或过程型激励理论来分析小苗的成长过程。
1、北京雪莲羊绒有限公司的实例告诉我们,在激励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实例中的小苗是一个高成就需要者,公司为他创造了高成就的机会,小苗为公司做出成就的同时,公司及时给予他必要的物质激励,就是说把内激励和外激励有机地来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国内公司同上面“固定工资还是佣金制”那个案例里的中日合资公司,在激励问题上的不同做法。中日合资公司他只考虑了成就激励,而没有考虑在人们做出成就以后,能够及时地给予物质鼓励。当然,在对人的激励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我们对于不同的情况要做具体分析。
2、本人分析的观点:从小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公司的主要技术骨干,并为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觉得公司领导在小苗的成长过程中主要是很好地运用了内容激励理论中的需要层次理论,让小苗有成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实现自己的抱负。
记录同学的发言: DA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主要满足了小苗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小苗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小苗的成就感。
B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充分注重了激励因素,通过奖励住房,让小苗产生了了一种强烈的知足感和归属感。
C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重视让小苗勇挑重担,让小苗的工作具有挑战性,让小苗在企业中有追求理想有奔头,能让他学有所用。
D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十分注重了激励因素中的负有较大的责任的因素,让刚刚毕业的小苗承担了企业重要的科研任务从而让小苗很快地成长起来。
E同学发言: 我觉得公司领导能够清楚地根据小苗本人的特点,充分地认识到像小苗这样的大学生已经超越了生理需要,他需要的是尊重,而公司领导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让小苗在现实中有实力、有成就、有信心。
案例中小苗的成长过程充分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是年轻人成长的关键,要弄清楚人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会更加愿意工作,更卖力,更有效。人的能量需要激发,激发就需要动力,而内容激励理论研究的就是从人的需要和动机出发,来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人的需要有生理、安全、友爱和归属、尊重、求知、求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奖励、晋升、成长、责任感、成就感等等,而对于小苗来说,他更需要的是尊重、自我实现、成就感,而公司对他的奖励更是对他成长很好的促进。
第三次作业
案例分析一:《爱通公司里的员工关系(明娟和阿苏之间的矛盾)》 [思考题]
1、明娟和阿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卓越人社区--Joyren.cnc,Rk7E1?](@ @ 答、由职权之争引发冲突,又因信息沟通障碍产生矛盾。
2、威恩作为公司领导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可行? 答:威恩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可行的,他采用了转移目标的策略,如给他们设置一个共同的冲突者马德,并促进明娟和阿苏之间的沟通信息,协调认知。
3、从本案例中,你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发?
答:改善人际一定要体现平等的原则、互利原则和相容的原则。让明娟和阿苏和平共处、互相谅解,且告知他们升迁的利益更大,并使他们相信威恩的话。这一过程启发我们应该依据人际交往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下属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案例分析
二、《红旗轻工设计院》。[思考题]
1、刘工的管理风格是什么样的?请运用所学过的领导理论分析刘工的领导行为特征。
答:刘工的管理风格属于放任自流型、低组织低关心人、贫乏型的管理方式。
⑴ 运用相关的领导行为理论来看,他首先属于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在他的整个领导过程中,整体工作效率低下,对员工没有威信和说服力,下属对他的领导极为不满,成员又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士气低沉,争吵较多,严重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属于最不可取的领导方式。
⑵ 按照“四分图理论”来看,他的领导方式则属于“低组织低关心人”的领导方式,在本就工作效率不高,目标达成困难的情况下,又不顾及、关心下属,有好事揽给自己:“不久,五组又领了一项出国考察的任务。这回刘工谁也没告诉,当仁不让,悄悄自己接下来”,导致了本就“低组织”的情况又多了“低关心人”,使得“出差回来后干啥事的都有,就没人干活”,这种领导方式亦不可取。
⑶ 按照“管理方格图理论”来看,他则属于贫乏型管理的领导方式,对人对工作的关心程度都很低。
2、院长为什么要撤刘工的组长职务?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特点。
答:因为刘工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懂得领导艺术,不能为组织提高效率,没有发挥应有的领导效能。
有你更精彩!用领导素质理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
⑴ 文中提到刘工“业务能力不差,但缺乏创造性;四平八稳,从不与人争吵,是有名的„老好人‟;对领导过于恭顺卑谦,引起很多人的非议”这些都指出了刘工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潜质。
⑵ 在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中指出应该富有创新性,而刘工欠缺;应该能够对下属提出正确的批评意见,指导下属对工作和个人的反思,刘工也欠缺;能够和下属打成一片,体恤关心下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提高组织效率服务,他同样也欠缺。
⑶ 按照领导素质理论中的十大条件论来分析,刘工的个人素质中欠缺合作精神,主要表现为他不能赢得别人的合作;决策能力不高,下属对他的决策也可以不服从;组织能力不高,不能很好的组织有限的人力、物力;不精于授权;不善于应变,对已发事件不能很好的处理,更无法善后,导致最后职位被撤;完全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想法,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服从,从让李工出差就能体现出来;对下属和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
⑷ 当然,刘工当然也有自己的性格优点,比如说他为人和善,不与人争吵,尊重他人,业务能力也不错等等,以上的种种说明刘工的性格特点不适合做管理者,在组织角色中也许更适合做“支持帮助者”,帮助上级完成任务,所以“当他的职务被撤后他自己也松了一口气”。这也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人,要把不同性格特点的人运用到合适的职位上。
3、请用领导素质理论分析王工的个人素质特点,他为何不但拒绝出任组长,反而递上辞职申请书,去一家乡镇企业另谋高就?
答:⑴ 王工的性格特点具备一个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潜质,主要表现为“能力强”,具备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富有创新精神,设计工作一直很出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后来,“改变孤芳自赏,目空一切的态度,对同事友好、热情,传授经验”等等,为他奠定了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形成了成为优秀领导者必备的很好的人脉,有助于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加上他“知识渊博、幽默”,使得“青年们大为倾倒”。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王工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⑵ 他之所以拒绝出任组长,递辞呈去另一家企业发展,主要是为了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充分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李工和领导关系好”,在单位继续做下去难保日后不会重新出现类似这次这样的问题,耽误自身的发展,所以不如干脆去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实现自身价值。
4、请用管理方格图理论分析院长的领导风格特点。
答:院长的管理风格接近于(9.1)任务第一型的管理。这种管理中,领导作风非常专制,领导集中注意于生产任务和作业效率的需求,注重于计划、指导和控制职工的工作活动,以完成组织的目标,但不关心人的因素,很少注意职工的发展和士气。他任命刘工为组长后,要刘工干这干那的任务,出差什么都要按他指定的人选去完成,而他本人却很少出来走动,了解下属的情况和思想动态,才会出现那种状况。
5、这个案例对你有哪些启示?如何认识领导者权力的来源?
答: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
⑴ 作为领导者应全面关心和了解全体下属的思想动态,在他们的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⑵ 领导者不仅要关心工作,同时要关心员工。多与员工沟通,增进了解,使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⑶ 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良心素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凡事出于公心,以大局为重。⑷ 领导者应经常做好下属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凡事顾全大局,为组织利益着想。
领导者权力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职权和权威。
⑴ 职权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这样的权力是随职务变动而变动,在职就有权,不在职就无权。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
⑵ 权威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是由领导者的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决定的。例如,领导者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经验,卓越的工作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领导者善于体贴关心他人,令人感到可亲、可信、可敬,不仅能完成组织目标,而且善于创造一个激励的工作环境,以满足群众的需要等。
第四次作业 社会调查报告: 参考材料一: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国家级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为杭州传化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88年。公司2001年7月经正式批准整体变更为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现已成为国内纺织助剂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现有员工近50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40%。公司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纺织印染助剂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公司营销网络健全,产品体系齐全:有前处理及净洗剂系列、染色助剂系列、增白剂系列、后整理系列、防水剂系列、化纤油系列、涂层剂系列、皮革助剂系列八大系列二百余种类产品。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取得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ISO9001:2000版认证,通过了国家化工企业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2004年11月,又取得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同行业中首家取得此项认证的企业。公司十分注重科技方面的软、硬件投入,并与国内一些著名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国外著名公司,进行广泛合作,技术竞争优势较为明显。公司已经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个,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个,省级重点创新项目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只,区级高新技术产品5项;公司科技成果通过省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22项(其中: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1项,国内先进1项)。近年公司产品获“杭州市科技进步奖”、“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10项,“萧山区科技进步奖”10项。
2004年6月29日,中小企业板第10股-传化股份起在深交所上市交易。29日上午,传化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仪式在深交所隆重举行。9时25分,9时25分,市领导王建满,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冠巨为股票上市交易敲开市钟。传化股份迈开了新的一步。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以“社会责任感”为思想理念,本着“品质至精,服务至诚;开拓进取,永不满足”的质量方针,努力实现“达行业一流,使顾客满意”的质量目标。地址: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参考材料二: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4年10月,是一家以聚酯、纺丝、织造为主,集产学研、技工贸于一体的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现有总资产近50亿元,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员工4000余名。公司年产聚酯切片8万吨,熔体直纺涤纶长丝52万吨,年加工涤纶丝30万吨,年产各类服装面料3500万米,开发新型面料200余款,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公司于1998年在萧山纺织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被评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2003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恒逸集团本着“以人为本,以质取胜”的管理理念和“永不止步,缔造辉煌”的企业精神,激励全体恒逸人为实现“让中国悠久的纺织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再次闪射耀眼的光芒”这一远大目标而奋斗。地址:杭州萧山衙前镇
参考材料三: 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69年,是万向集团下属的汽车零部件专业公司。公司总资产近40亿元,立足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专业生产汽车底盘及悬架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汽车橡胶密封件、轴承、滚动体、工程机械部件等汽车系统零部件及总成,产品供应国内外OEM市场及社会维修市场,是国内最大的独立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之一。1993年底,公司股票“万向钱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完备实验检测及先进制造技术装备,拥有一个技术中心、五个主体公司以及近三十个专业产品制造工厂的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
公司于1994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认证注册,于1998年通过了QS9000质量体系认证,于2001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3年底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钱潮(Q C)”牌产品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牌产品,并被国家外经贸部列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商品。2003年公司“钱潮(Q C)”牌万向节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公司被国家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创新技术企业。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万向路 参考材料四: 杭州娃哈哈集团简介
艰苦创业 1987年,娃哈哈前身--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成立,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老师,靠着14万元借款,从卖4分钱一支的棒冰,开始了创业历程。1989年,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成立,开发生产以中医食疗“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天然食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娃哈哈甫一诞生,就一炮打响,“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轰动了大江南北,娃哈哈取得了巨大成功。1991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已突破亿元大关,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经济奇迹开始引起了社会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历史转折1991年在杭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仅有100多名员工但却有着6000多万元银行存款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毅然以8000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有6万多平方米厂房、2000多名员工,并已资不抵债的全国罐头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从此娃哈哈逐步开始步入规模经营之路。
西部之光1994年,娃哈哈投身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兼并涪陵三家特困企业,组建了涪陵分公司,7年累计实现利税2.5亿元,成为三峡库区最大的对口支援企业之一,跻身重庆市工业企业15强。1997年以来,娃哈哈再接再厉,在三峡坝区湖北宜昌、国家级贫困区湖北红安、四川广元、吉林靖宇及沈阳、长沙、天津、河北高碑店、安徽巢湖、广东曲江分别成立娃哈哈控股子公司。目前除今年新建厂刚投产外,所有外地公司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地的利税大户。娃哈哈的对口支援、对口扶贫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和赞赏,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温家宝、邹家华等领导同志先后莅临视察。
战略合作1996年,公司以部分固定资产作投入与法国达能等外方合资成立五家公司,引进外资4500余万美元,随后又引入追加投资2620万美元,先后从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引进大量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流水线,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展民族品牌,娃哈哈再次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今日风采2002年,公司生产饮料32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利税17亿元,饮料产量约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6%,占全国“饮料十强”产量的38%。主导产品娃哈哈果奶、AD钙奶、纯净水、营养八宝稳居全国销量第一,其中乳酸奶饮料、瓶装饮用水的产销量已跻身世界大厂行列。今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全国24省市建有50余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总资产60亿元的中国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食品饮料企业。
第五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B.调查法。
2、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异的人属于C.天才。
3、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B.晕轮效应。
4、当一个人在爱情问题上受到挫折后并未消沉,而是更加努地学习和工作,使工作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这种行为反应是B.升华的行为反应。
5、当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时,凝聚力与生产率就会出现如下关系:A.高凝聚力、高生产率。
6、在紧急情况下或与公司利益关系重大的问题上,冲突的处理方式是A.强制。
7、领导的连续流理论是B.坦南鲍母和施密特提出的。
8、帕森斯是从哪个角度来划分组织类型的?A.社会功能。
9、下面哪一个不是组织的基本要素?A.人际关系。
10、下面哪一项不是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主要变革措施:D.建立规章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E.观察法。
2、当出现认知不协调时,认知主体消除不协调的方法有A.改变行为;B.改变态度;C.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3、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成就需要;B.生存需要;D.权力需要;E.社交需要。
4、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需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
5、领导规范模式领导参与理论提出了选择领导方式的原则是A.信息的原则;B.不接受型原则;C.冲突的原则;D.合理的原则;E.目标合适的原则。
6、按何种心理机制占优势来划分,可把性格分为A.理智型;C.情绪型;D.意志型;E.中间型。
7、一个合理化的领导班子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梯形的年龄结构;B.互补的知识结构;C.配套的专业结构;D.叠加的智能结构;E.协调的气质结构.。
8、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是A.物质层;C.制度层;D.精神层。
9、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措施主要包括A.工作再设计;B.目标管理;C.建立社会技术系统。
10、柔性化表现为A.集权与分权的统一;B.稳定和变革的统一。
三、判断改错题
1、群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错。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2、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胆汁质气质。(错。应是黑胆汁占优势的属于抑郁质)
3、保健因素同工作内容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环境有关。(错。保健因素同工作环境有关,激励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4、敏感性训练是通过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错。敏感性训练是通过无结构小组的相互作用改变行为的方法)
5、组织只是群体的总称,它不是管理的一种职能。(错。组织既是群体的总称,也是管理的一种职能)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何重要意义? 答: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研究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特别最近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⑴ 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 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 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⑷ 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 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2、什么是气质?气质差异有何作用?
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气质差异的作用: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许多行业,尤其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气质行为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人们能够从事较适合其气质特征的工作,则能扩大气质类型积极的一面,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安排人们的工作。可以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考虑应用气质差异。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
3、群体决策有哪些方法?
答:群体决策的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②德尔菲法。③提喻法(哥顿法)。④方案前提分析法。⑤非交往型程序化决策术。
4、人际交往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改善人际交往?
答: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平等原则;⑵ 互利原则,这里的互利包括物质互利、精神互利、物质精神互利三个方面的内容;⑶ 信用原则;⑷ 相容原则。
改善人际交往的方法:在组织中,改善人际关系必须从领导和群众两个方面入手。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应主动引导群体内的人际关系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包括创造有利的群体环境和交往气氛,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必要的措施;搞好民主管理,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和训练群体成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理顺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群体成员应自觉地加强修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重视性格锻练;加强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5、什么是工作压力?怎样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答: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压力产生的后果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但通常更多的是表现在消极方面。压力的消极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健康和工作绩效的损害方面,这种损害程度与控制能力和个人对压力的态度有密切关系。
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样的压力在不同人的身上却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员工提高工作绩效。但经受的压力感水平过高,或中等水平压力感持续的时间过长,都会使员工绩效降低。这时就需要管理人员采取行动。其实压力感对于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不直接,虽然低于中等水平的压力感有助于员工提高绩效,但他们仍然以为这种压力感令人不快。对付压力的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条措施:⑴通过组织途径来改变行为方式以减轻和抵消压力;⑵通过员工个人的解决途径来减轻和抵消压力。
五、论述题
试述如何评价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答:⑴ 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根据积极性的运动规律,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基本途径是,激发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创造一个良好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对此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实践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有:① 思想政治工作;② 奖惩;③ 工作设计;④ 职工参加管理;⑤ 培训激励;⑥ 榜样激励。
在工商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励方式,以达到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目的。⑵ 进行有效激励的要求。
运用各种激励理论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各级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必要前提。为使激励取得效果,在激励过程中必须符合以下要求:① 奖励组织期望的行为;② 善于发现和利用差别;③ 掌握好激励的时间和力度; ④ 激励时要因人制宜;⑤ 系统设计激励策略体系。
六、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利民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思考题]
1、唐文为什么要把组织结构改成图2的样子,原先的结构有什么问题? 答:因为唐文为了便于自己对公司进行集中领导,有利于他实施控制和管理,所以要对以前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改革后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直线职能结构:它包含了直线关系、参谋和委员会,管理层次分明。且具有集中领导,便于调配人力、财力和物力;职责清楚,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秩序井然,使整个组织有较高稳定性的优点。
原先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头领导、责权不明、管理层次混乱、管理跨度不合理等缺点.2、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什么问题?
答:唐文改革组织结构可能遇到以下问题:① 来自公司上下员工观念上的阻力;② 因地位变化的产生阻力;③ 来自人们的生活习惯方面的阻力;④ 来自社会环境方面的阻力,如人们的指责或批评等。
3、他应当如何分步骤地予以实施?
答:应该分以下步骤予以实施:① 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② 要利用群体动力,发动群众讨论和参与组织结构改革;③ 举办培训班,号召人们促进与支持改革;④ 奖惩分明,使用力场分析法,奖励先进、教育后进,增强支持改革的因素,削弱反动因素。
第五篇: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模拟试题
(二)《政府经济学》模拟试题
(二)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6、竞争失灵:
7、政府采购:
8、纳税人:
9、庇古税: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单向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2、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
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3、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相同点在于()。
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4、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5、在政府预算发展史上,最早提出并推行绩效预算的是()。
A、美国胡佛委员会 B、美国农业部
C、英国国防部 D、英国农业部
6、政府债务收入是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的身份取得的收入。
A、债权人 B、债务人 C、所有者 D、统治者
7、现代政府预算最早产生于()。
A、英国 B、美国 C、瑞典 D、德国
8、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
A、产出增加,利率上升 B、产出减少,利率下降
C、产出增加,利率下降 D、产出增加,利率变化方向不确定
9、国际税收的本质是()。
A、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B、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C、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D、国家与集体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0、我国于()年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A、1996 B、1996 C、1997 D、1998
三、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够得分)
1、政府经济活动的效率要求主要包括()。
A、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
B、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C、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安全性
D、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合意性
2、在衡量政府支出的成本时需要考虑()。
A、政府实施该项目过程中实际花费掉的人力、物力
B、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C、间接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实际损失
D、机会成本
3、社会救济与一般意义的慈善事业根本区别在于()。
A、两者的内容不同 B、两者性质不同
C、两者的效果不同 D、两者的目的不同
4、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
A、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 B、利益兼顾的原则
C、合理负担的原则 D、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5、属于价内税的有()。
A、消费税 B、营业税 C、关税 D、增值税
6、我国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属于()。
A、国内公债 B、国外公债 C、货币公债 D、实物公债 E、无期公债
7、预算收入的征收部门的在预算执行中的功能是()。
A、及时、足额征收预算收入
B、按财政体制的规定划缴到各级政府的财政金库
C、及时、足额地拨付预算资金
D、按照标准考核、监督、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8、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有必要进行全面调整的情况有()。
A、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预算支出科目之间,往往发生有的资金多余,有的资金不足
B、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实行重大经济变革时
C、遇特大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情况
D、遇国民经济发展过分高涨或过分低落
9、衡量产业间资源配置状况,一般用()指标。
A、劳动力在各产业的比重 B、资本在各产业的比重
C、产值在各产业的比重 D、自然资源在各产业使用的比重
10、不会产生重复课税的条件是()。
A、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B、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采用相同的税收管辖权
C、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不同解释
D、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同一税收管辖权做出相同解释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什么?
2、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
3、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难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2、试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什么不同? 《政府经济学》模拟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2、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4、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5、政府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由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预算管理权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的确定和预算调节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内容组成。
二、单向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C
2、C
3、D
4、B
5、A6、B
7、A
8、D
9、B
10、B
三、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够得分)
1、AB
2、ABC
3、BCD
4、ABCD
5、ABC
6、AD
7、AB
8、C D
9、AC
10、AC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风险分担功能。社会保障凭借社会的共同力量,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的原理在于:把个人的短期较大的、难以抵御的风险,转化为长期较小的风险,并由社会共同分担。如果社会保障不能分担社会成员的风险,它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
(2)收入再分配功能。要想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达到社会公平,需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使处于劣势者得到补充的社会产品份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通过资金的筹集与支付,使社会产品的分配更加趋于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
(3)维护社会稳定功能。构成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是人,如果人不稳定,社会就无法稳定,因此,社会稳定的关键就在于人的稳定。社会保障是对人们生存权的一种保障,当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尽其所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后,不仅能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而且还能在失去劳动能力后为社会所养、所帮,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不稳定因素。而社会的稳定反过来会为人们的生产与创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使人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能力;
(4)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稳定经济增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对经济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
(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
(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3、(1)政企分开,各行其道。政企分开,各行其道,要求政府明确划分政府资源配置与非政府资源配置的界限,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主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独立决定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何时生产等生产经营问题。而政府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调节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从事宏观经济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市场经济体条件下,政府财政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即公共财政。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及其资金供给,与公共财政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政事不分、政社不分,使政府职能存在明显“越位”现象;
(3)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分开。在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何处理国有产权管理职能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关系,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问题;
(4)政府职责分工的规范化、法制化。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不仅要划分政府整体资源配置界限,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政府内部职责分工、走规范化、法制化道路。
(5)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公债规模是一个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举借债务的数额及其制约条件。公债规模是一个事关国家全局的宏观经济问题,必须把公债规模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研究,把握好公债规模与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率和宏观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化程度、政府管理债务水平之间的关系。影响债务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公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政府债务规模大小的决定因素;
(2)生产关系类型。不同生产关系,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其举借公债的规模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由于资本主义公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子,是将生产经营资本转用于非生产性方面,这样相对于其经济规模来说,资本主义赤字公债的举借就应小一些。社会主义公债则不同,它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而且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对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的危害性可能相对小一些。这样,社会主义公债的发行规模可以相对大些;
(3)安定政治背景。在不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和同样生产关系情况下,不同的政治背景决定着不同的公债发行量限量;
(4)国家职能范围。国家职能范围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财政赤字的规模,而对财政赤字的存在则是公债产生的最初动因;
(5)财政政策选择。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实行何种财政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债的规模。财政政策通常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果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赤字规模就小,公债规模也会相对减小;但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拉动总需求必然以扩大公债发行为条件。我国近几年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就是靠发行公债来支撑的;
(6)金融市场状况。公债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操作的,而公开市场业务能否顺利进行要看金融市场的发育状况。
(7)公债管理水平。政府对债务管理方面的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公债的规模。如果政府的债务管理水平很高,比相对较小规模的公债就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反之,如果政府管理公债的水平较差,那么就需要较大量的公债才能产生同样的效益。因此,公债规模还受政府债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以下的不同: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作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段如公共支出、税收等则需要通过冗长的立法程序。外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执行到政策对目标发挥作用之间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供给量、利率来间接地影响微观组织的经济活动;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当经济过热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采取缩减财政支出,提高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使货币需求减少,而货币供给量作为外生变量不变,货币供求结构的改变导致利率下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采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高再贴现率等手段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相反,当经济衰退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导致利率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却倾向于降低利率。可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化方向有不同的影响,这个差异表明可将两个政策搭配使用,以实现一些本来相互冲突的目标;
(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一国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市场缺陷理论;二是后起国家赶超理论。“市场缺陷理论”认为,尽管市场经济国家主要依靠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但由于市场存在缺陷,价格机制并不能使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状态,因此,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安排来弥补市场缺陷是必要的。后起国家赶超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相比有一种后发优势,后起国家由于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国家低,同时落后国家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可能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获得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机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便是采用了第二种理论,国家借助合理而有效的产业政策实现其赶超愿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