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11-21 09: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

第一篇: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

本文作者:许德毅 单位:东北大学科技产业集团

绿色城市设计的原则是:不要轻易建造建筑,除非有绝对的必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保护意味着对现状建筑进行扩建、改建以及移做他用。

“建或不建?保护,推倒还是重建?”这些问题困扰着建筑师。从过去可以找出许多建筑再利用、翻新、扩建的例子;在前工业城市里,一座建筑无论多有名,也需要为新的使用目的而改造(图1)。在欧洲许多城市,都会有许多经过许多世纪发展来的多种风格混合的教堂。在扩建时,旧的墙体、细部、材料都会被重新利用,并将当前风格纳入到原有质感中去。这种谨慎的做法倒是形成了一个个被后代所称颂的建筑。甚至在最为古典的帕特农神庙内,部分构件也是从一座更老的庙宇中移过来的。这种常识性的做法达成了一种充分利用稀缺资源的理想:就建筑而言,形成建筑的那些材料是难以获取的,当然就是稀缺的。在动辄大兴土木的今天,这种旧时的想法显得多么可贵。

这从建筑的角度启发了一个可持续设计的原则,就是优先考虑保护和利用以前的老建筑;如果设计一座新的建筑,则要考虑到灵活性,让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功能。还要考虑到建筑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功能需要;最后,建筑应建在公共交通路线上,与现有城市设施发生联系,而且,最好以填补的形式出现在建成区内。

城市交通设计

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是构筑城市的必要条件。机动车在成为城市居民普遍的交通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比起厂矿集中排放污染源,庞大的机动车群更像乌压压的蝗虫,随时随地制造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

对于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人来说,满足城市交通需求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要满足无限制的机动车使用需求是不可能的。因为,修筑新道路不仅远远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导致新的交通量的产生,并把交通堵塞的难题转移到道路系统的其他部分,情况更加恶化。英国著名城市环境专家Buchcman就这个方向曾提出过“环境区”的概念。在他的构想中城市被划分成4500平方英尺的区域。这些区限制机动车行驶,以步行优先。区域被运输量极大的道路包围,交叉口间断少,交通顺畅。为避免机动车对城市造成破坏,Buchcman提倡交通管制,拓宽步行道的宽度,降低车速等。最后构想提出结论:当城市超出一定规模,以私人交通为主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就变得不切实际,还是更多的要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框架下开展工作的城市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不会专门为私人汽车的自由通行来规划和设计城市结构。满足可持续交通的城市形态应该是为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道而设计,私人交通是作为补充考虑的。从长远来看,这将促成一场重大的变革,从而对城市设计产生深远影响;在这场变革中人们将改变生活方式,一种不再依赖私人汽车的生活方式。所以说,城市交通设计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交通领域,城市规划体制才能对可持续产生最大的影响。那么,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该如何做呢?

越来越多的趋势表明,机动车出行的距离趋向于越来越远,这与城市道路建设以城市向农村的辐射越来越广泛的现象是吻合的。为了消除这样的局面,城市规划应使城市或地区内工作、服务、设施的自给自足最大化;城市布局应是密集型,而不是松散型;沿公路交通进行线性城市开发;在城市内多开发一些充满活力的中心区。

当然,在非远程出行的情况下,私人机动车通行不占优势了。目前,城市中的短途通行还是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主;自行车,这一20世纪中国老百姓解决交通的主要代步工具似乎又有卷土重来之势,只是时下蹬自行车的以年轻人居多———为了彰显一种环保、轻松、健康的生活态度。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俨然是私人机动车普及的抗衡力量。城市规划设计应当在减少长途出行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增加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并将其作为城市运转的一种方式。

如果具体操作起来,城市面貌估计是如此这般:学校、商店、健康设施和工作点尽量靠近住宅,而且要有一个范围限定。从大量社会民意调查显示,以住宅社区为圆心,半径500~1000m形成的圆形范围是最理想的。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在城市中心区和住宅密集区实行步行优先,同时也鼓励自行车通行。这样就要求发展安全的步行道以及有效的自行车道,它们之间彼此依存,但互不干扰,腾出来的主要交通机动车道,应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当然,在城市经济规模允许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城市地下交通,如地铁。同时,在开发土地方面,可试行每公顷土地,匹配建筑多少多少栋,注意,是栋,不是建筑面积,在建筑周边形成明晰和具有渗透性的街道和道路体系。步行区和住宅社区的核心,应是社区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设施中心。

对城市形态来说,实现公交、步行、自行车优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意味着沿公共交通轴线集中发展。还意味着考虑公交站点之间的衔接,如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在换乘点衔接,舍弃在换乘点设置停车场,对城市设计本着密集城市设计的原则。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早有关于此种城市规划的试行,并形成一套规划策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坚持在现状城市建成区和周边地区进行新的高密度城市开发,以减少机动交通的需求,从而追求密集发展的城市。根据城市开发项目的需求对城市分区进行划分,专门为城区以及办公、商业、设施、娱乐、教育、文化、娱乐等主要出行的地点进行交通设计疏导。根据城市现状和未来用地将城市用地分成三类。第一类主要为公共交通,以一个火车站为中心,通过城际交通与城镇之间联系。通过停车限制来限制人们采用私人机动车出行。对步行、自行车、残障人士来说,该类地区是最主要的通行活动地区。第二类具有公共交通服务,并具有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带来的良好可达性。区域可以主要的地铁站和公共汽车站点为枢纽中心。停车限制主要限于商务活动。第三类用地主要靠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没有对公共运输的需要和规划。该类用地适用于就业密度低、依赖商业运作支撑地区经济的地方。

城市有机化

可持续意味着用一种生态的标准来判断城市、要求城市、设计城市;换句话说,就是把城市类比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不但有细胞组成,而且还可以生长、衰败、死亡。

在20世纪初产生了一种看待城市的独特理论,该理论与18~19世纪发展起来的生物学关系密切。追溯其源是对工业革命导致的城市快速增长发出的回应,当然这回应是反对的回应。一直以来,建筑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机械美学。不管是建筑学专业还是规划专业的人士都是在密斯、霍华德、路易斯康的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而相应时期的大师们都沉迷于机械美学的浪漫色彩中来解决城市问题。当这种做法到了一个极致之后,新兴的思潮必将出现。很快,一种对自然界的有机规则开始应用于城市设计的领域中。这种规则追求一种在个人对环境的需求和整体对环境的需求之间取得一种完美的平衡。在北爱尔兰的格雷斯黑尔,当地人严格遵守一种有序的有机社会模式:以礼拜堂、墓地、学校、村庄绿地为中心;绿地周边以网格模式沿整洁街道布置住宅;住宅的规划设计及建造尊重自然而不是改变自然。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态度也许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理想,但这种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城市形态提供了典型的答案。

在现代看来,有机城市规划理论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有机城市规划的主要原则,就是通过社区的模式来构筑城市,每个社区作为独立的单元满足日常生活许多直接的需要。在城市的有机模式中,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在一个协作的社区中,每个社区的成员都是独立的。社区的组成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和阶层组成,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的一些国家就遵循了这种有机的城市模式,这种充满活力的社区模式为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城市提供了自我修复的前提。城市各组成部分建造得有如生命的细胞,分数个主要分区,每个分区有自己的中心。区再分邻里,每个邻里也有自身的中心。邻里再划分为居住区,居住区再细分为居住组团,组团再由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住宅组成。这种从个体到总体共荣共存的方式充满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之道。有机城市模式发展到今天,补充了更多的内容。

作为有机城市的象征,最为明显的是城市周边的绿化带和城区内的开放空间。这些绿地的重要性包括:土壤及植被可以作为碳吸收器;树木作为空气清新器吸收污染;绿化区可以作为动植物保护区还提供生物多样性;此外,还可以为城市提供娱乐场所,食物供应;在郊区,大量的自然景观则为城市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为城市居民提供美学享受,同时又为地区带来经济收益。有机城市的相关形式还包括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与景观协调的建筑形式,让建筑作为环境的补充(图2)。城市摒弃几何学的构图方式,而是采用随意性的曲线的城市结构。从整体结构方面,有机城市的模式在城镇乡村之间及确定的中心和明确限定的区或邻里这些部分之间有着明确的边界。总的说来,有机城市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为吻合。它所采取的生态学特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既丰富又可实现的空间。

城市片区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决策提倡公共参与,而公共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参与在片区、邻里的层面是最有效的。有人认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元素是片区。

将城市划分为片区是基于古代社会自然形成的城市认可,人们在无意识的介入下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界限的邻里和片区。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城市开始分散化,因为汽车的发展需要空间,而城市的分散化也促使人们使用汽车。一座城市想要肆意使用,必须不断开发广阔的空间。这种急性扩张必然带来一种粗线条的城市: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单一,夜晚死寂的城市中心变得极不安全,房产具有高度社会阶级同度性等等。今天,这种粗放型的城市令城市设计师们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应该回归传统的城市发展原则,而片区正是这样一种值得研究的传统城市元素。

片区并没有一个标准尺度,但是它还是有明显领域感的。对人们来说,空间的组成要素是场所、路径。路径把人们的生活环境划分成不同区域,这些区域就是片区(图3)。关于片区的理论,可追溯到英国的霍华德,美国的亨利莱特,以及克拉特郎佩里。其中,霍华德就建议把学校放在片区的核心位置。当然,也有失败的例子,在美国的巴尔,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却在道路两旁布置豪华别墅,这在现今中国的城市也到处可看到这种做法。在20世纪早期的美国,受交通的影响人们开始受欧洲田园的启发从而产生美国城乡规划运动。在城镇片区内,设汽车禁行区。禁行区内的建筑不沿交通路线布局。住宅围绕一个中心景观公园分布。整个步行街区规划为一个大型独立单元,其被交通道路所环绕。每户人家都是一段道路的尽端。后来,又衍生出一系列步行街区的组合,每个区都围绕一片绿地建设,并通过步行道把这些绿地联系起来。步行系统还通往学校、购物中心、社区设施,汽车不会在这些地点干扰威胁人们。

正是基于早期的尝试,后来人们才摸索出一套关于城市形式的新概念。将城市设想为大量基本单元模块组成。每个单元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自给自足。这让城市更加文明有序,这便是城市片区的有效设计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街区

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程度与城市街区的形式相关紧密。城市街区的设计手法和区内土地利用方式都影响着城市环境质量。街区的规模和片区一样并不是界定得十分精确。在城市空间多元化的模式下,街区的长宽不应尺度过大。

在设计街区时,有三种因素要考虑。一种是街区的社会经济功能;一种是街区在城市结构中视觉和物质的作用;最后是如何使街区正常运转以及组成街区的建筑如何设计。作为城市设计师,应当关注街区在城市中所起的视觉和结构作用并通过设计改造街区能满足城市绝大多数需求。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城市、片区、街区应朝着混合型用地发展。至于混合到什么程度,尚无定论,但有一些标准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将大规模的、喧闹的、危险的建筑放在家门口,相信无论是谁都无法接受。但人们并不排斥小型商业设施毗邻住家,因为这样会让住宅周边更有生活气息,充满活力。当然,相邻街区之间如果能共享大型的就业、教育、娱乐、购物的城市资源,则既可加强街区之间的联系,又能充分反映城市用地的平衡。说到底,街区就是城中之城,它的用地平衡反映的是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用地平衡。

城市街区应考虑功能多样化。如安排住宅、商店、办公用房、幼儿园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进而有益于环境。尽量避免城市中出现单一街区。也就是说整个街区几乎全是住宅、商业、工业或是其他。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面,相信任何人都不会有幸福感。

结语

对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来说,城市空间形态、市区活力、特征、都市氛围、尊重传统、人文尺度等目标统统可以归结到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中来。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现代城市设计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体系和组合模式。反过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后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提供了功能上的合理性。可以说,它们的结合将未来的城市设计演化成一门深奥的美学。作为关注环境生态发展的现代城市设计师和规划师,应意识到这种趋势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城市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下进行并植根于社会与城市的需求。

第二篇:城市设计原理论文

城中村街道活力的发展: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城中村其实际的价值倾向和服务的人群以及它对现代城市的贡献出发,探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改善其所代表的弱势群体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作为一块具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可开发的土地进行论证。

【关键词】城中村

街道活力

消费水平

起义门社区

起义门前的这一块街区算是很有历史的一个地方了。在曾经的武昌城城门起义门外,建筑风格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二层沿街骑楼风格,一层商铺二层住宿。在这样的建筑群中一眼看过去,与当代新建的商业街对比起来当然会有一种被这里老房子的灰暗色基调的脏乱差直觉触发。

对比图片:起义门社区的街道氛围(作者拍摄)和现代街道氛围(网络图片)

现在的主流观念评价这样的城中村分为两种: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城市负面形象来看待。比较极端的负面评价有“城市毒瘤”,城市包袱等,他们认为城中村问题复杂多样,有:形象丑,密度高,环境差,卫生糟,治安乱,公共空间不足,社区配套和市政设施缺乏,消防不合规范等等。另一种是将城中村当作一种历史文脉和人文情感延续的观点来看,觉得城中村再怎么脏乱差,它也承载着曾经的时代的印记和回忆,就这么一波推是一种暴力的无脑的行为,缺乏考量和足够的人文关怀。现代城市千城一面的现状中对城中村毫无考量的拆迁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我看来,那种将城市中的所谓脏乱差的建筑场所,包括城中村一波推而重建的方法,其本质服务的只不过是市政人员和中高产阶级的人们。看过去,城市一片光鲜亮丽,中高产阶级的人们在新建成的商业楼里兴高采烈的消费,市政人员也因为这样的暴力手段消除了城中村这样的低下阶层所在的低下场所而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而升职加薪被提携。那么,那些原本生活在城中村的原住民和暂住民呢?抛开文青气质的所谓场所精神的保留和人文文脉的延续,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有谁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会放弃现代高档舒适的住宅楼而选择城中村呢?这样的选择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不过是一个必选题而已。那么为什么城中村不会成为一个因为所谓的脏乱差而被人们所抛弃的空村反而焕发出其独特的生机?存在必合理。城中村是在城市保障中缺乏梯级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人们的自适应化合理选择的结果。在政府在目前国情和经济条件下只能够照顾到中上层阶级(批土地盖高档住宅和商业楼)的情况下,那些大量涌入城市的人们的暂住之地和贫苦之人所选择的地方也只有城中村类似的虽在城市之中却房价不高的地方。

我赞同博主“街道守望者”的博文《城村村城》的观点。他认为城中村实际上自发地对城市规划与

管理的不足进行了补充,有助于改善城市土地功能和效益、健全廉价住宅体系、丰富城市服务内容、降低城市服务和创业成本。城中村住房的补充调剂,使得城市避免了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形成棚户区贫民窟的可能。“城中村主观上是原村民突破各种政策法律限制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客观上是城市土地按照其经济规律以扭曲形式释放其应有价值的必然”。“是对将城市土地限制为福利用品、无视其经济价值的计划经济式土地政策的一种纠正,也是原村民贡献其土地支持城市建设之后,以所剩土地分享城市发展成果的一种权利”。如果要把大部分城中村推倒重建成高档楼盘,不管城市乐意与否,那些原城中村的租户会转移到新的区域新的犄角旮旯中,塑造新的形态和机能,因为他们和城市相互需要。

城中村成为城市飞地和自治社区,也是能自我调适有序支持城市运作的自组织系统。城中村承担起城市多年保障房的作用,不仅因为村民自建房成本低(没有地价及报建登记等手续)、设计经济实用、紧凑开放而且租金便宜,更因为全市村落均匀散落在市域范围,基本上能以步行的距离,覆盖和服务了与其相邻的中心区、商业区、工业区。弥补了众多版本城市规划对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用地安排的长期忽略,平抑了政府保障房建设不足时期的廉租房需求,同时也减缓了城市交通的恶化程度【1】。

起义门社区街道活力的发展

对于真正的城中村自己而言,城中村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城市中比较靠中心的一块地皮,而是在于它能够包容市政和城市规划所不能包容的中低收入的人群。对于舆论以及开发商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不在于它的脏乱差,而在于它明明身在城中心却偏偏是个容积率这么低的一二层房楼。而对于政府而言,城中村最大的弊病就是它的脏乱差。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来说,往下的数十年间,在政府和规划还没有健全体制重视中低收入群体居住用地的情况下,城中村这样的情况依旧拥有非常合理的存在价值。那么现阶段的城市设计对于城中村又能带来什么帮助呢?这是本文所想要着重考虑和研究的。下面我将以武汉起义门社区为例,探讨其功能业态再发展的可能性。

为什么只选择其街道活力的发展可能性呢?因为城中村现在的最大存在价值,在于其廉价的租金和住房。居住用地我认为其相对达到比较合理的状况,虽然居住环境可能差些,但是也因为这样的环境才有更加低廉的租金,使之能够在一部分人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我所担心的是如果一旦涉及到居住用地的改变,所带来的必然会是租金及房价的上涨,这并不符合居住之人的利益。而选择街道活力发展研究,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起义门社区的历史文脉

起义门社区在武昌的起义门外。而起义门之前又称为中和门。当初的中和门外,称为十字街。十字街内的回民几乎全部都以宰牛、卖牛为主要谋生手段。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组成了行帮公会“丑帮”,所有的宰牛户都要向帮会交厘头钱,以便保护自己。“回民无事干,挑个牛肉担”,这个流行于街巷间的顺口溜就是专指十字街内的这些以宰牛、卖牛为业的回民百姓的。不要以为回民真的无事可干,这些回民就是靠挑着的牛肉担,把十字街的清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把一个本来荒凉的地方营建成了武昌城外的繁华之地。从清代中叶开始,城内的人们便常出中和门到十字街游玩,很多的商人也来此街洽谈生意,从而造就了这里发达的茶馆业。十字街的茶馆大多属于荤茶馆,说书唱曲兼而有之。武汉市老一辈的说书艺术家李少亭就在这一带的茶馆里讲评书。李少亭是 2

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的师傅,据清真寺的教友李家明说,李少亭认为,武汉的方言口语有些是从十字街发源的,现在非常流行的“搭白”一词,就是十字街人最先开始说的。十字街的繁荣也给这里的居民留下了很多的口碑故事。十字街上荤茶馆多,清茶馆也不少。(注:从明、清开始,武汉三镇就有众多的茶馆。茶馆无论大小,都分为“清”、“荤”两大类。清茶馆单独卖茶,也有供遛鸟、下棋之处,清静安神。荤茶馆除了卖茶,还有演皮影戏、说书、抹牌、清唱的。)

著名的一勺茶馆就是清茶馆。茶馆之所以取名一勺茶馆,其意就是你只需要喝一勺,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里了,就会成为这里的常客。确实,这里的茶品质好,价钱公道,直到今天,十字街上的老人对此还记忆犹新。

每逢节假日,城外也相当热闹,除了清真寺之外,附近也有一个中等规模的庙宇梅隐寺,到庙里上香的香客也不断。香客的到来更增加了这里的繁荣。梅隐寺于民国晚期毁于战火。如今仅在象鼻街尽头留下了一眼井,井水仍旧清亮,井沿有被井绳勒出的印痕。这是梅隐寺最后的纪念。今天的起义街附近的明伦街、象鼻街等街巷内居住的多是宰牛户的后人[2]。

起义门社区本来的兴起即因为商业。复兴此地的商业,从历史文脉上来说有一个延续的过程和历史的印记。

·起义门社区的现状

现在的起义门社区,虽已不复当年的繁华,但是其依然拥有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商业生态系统。从回民的牛肉贩卖,鸡鸭鱼肉的菜市场,到布匹服装的商店,基本的生活起居用品应有尽有。而且大多 数商铺主人都是起义门社区的原住民。对于起义门社区的商业街铺的整改如果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直接受益者也是这里的原住民,改变对象即为城中村使用者,符合城中村存在的价值。·改变之后的直接效果

首先它能够对城中村传统的脏乱差的一个直观印象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接受的意愿。而且整改的受益者即会是政府部门,给他们提供改变的动力和资金支持,也会是起义门社区所在的居民,这样直接照顾到了城中村原住民的利益,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所做的改变而不是从开发商出发做出的改变。

起义门卖菜的店铺

小餐馆和卖鞋的小店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起义门社区现状分析

·村内道路

村内道路中,起义街是主干街道,其次是保安街和明伦正街。道路特点有典型的巷道感,虽然没有如同北京胡同一般的四通八达的路口多,但是其不到四米宽的街巷尺度依然能够很好的聚拢过往行人,虽然陌生人间的安全距离是一米二左右的宽度,但是这样的巷道能够很好的打破这种距离感进而让人们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只是道路的整体色调过冷,在后期的色调调整上可以进行改造。

起义门城中村地图

(图片来源:百度地图)

起义门城中村的图底关系和街道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公共服务

有公共厕所,起义门小学,菜市场集市,公共自行车起义街站,中山幼儿园,副食品市场,清真寺等。

·人口

起义门社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紫阳湖畔起义门城楼之下,面积约0.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160户5512人,其中回、苗、壮、满、土家、哈萨克族少数民族居民132户257人,是武昌区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人口特色是起义门社区的一大重要考量因素。

首先,人员组合复杂。原住民和来武汉打工的外来人口混合。

其次,民族的混杂性。起义门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混住的地区。多民族的混合,其带来的文化肯定也会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如在里面的小学就是一座清真寺的部分附属建筑改造而成的。而且各个民族的节假日习俗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综合利用这一点,在后期改造中能够把它的特殊性所带来的生活戏剧性的特点好好发挥。

·产业

有生鲜市场小卖部,衣物鞋子服装铺,零食小卖部,小餐馆等一些日常生活店铺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店主大多数就是起义街的原住民,其服务对象也是住在起义街的群众们,所以相对来说所提供的产品,特别是工业产品相对低端廉价。经营模式比较传统。·建筑

起义街两旁的建筑大多为二三层的骑楼建筑和瓦房楼为主,建筑风格既有东方本土的也有西方哥特式的。这样的建筑风格让起义街社区的街巷更具观赏性和可改性.骑楼风格建筑

另外一种风格形式的建筑

带有革命色彩遗留的西式建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城中村肌理形态 街巷氛围感十分强烈。

通过对街巷的现场体验,分析产生这样氛围的一些要素:旧墙,红瓦,坡屋顶,老武汉人及集市感十足的街道两旁的店面,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尺度小的街道及沿街道不规整排布的建筑。同时起义街周边的主干道对这个城中村影响还是很大的。武汉景点起义门就在一条主干道对面,可以将起义门社区和起义门组合起来进行绑定营销,让这两个地方的游客相互观赏和体验。

街道活力发展探究之改造

回到问题本身。我想要对它做些什么。想让它复兴,复兴之后的它的面貌是一个带有街巷意味的可以参观,游憩,消费的生活化的街区而不是街景化的摆设。那其追仿对象会是像楚河汉街这样的商业街的街区氛围感吗?想想如果往下做的话会是这样的效果。但是相对于楚河汉街来说它的建筑原生性和原本的街道保有还是独特的。其最终呈现的形态也会是人流量大增,两边的店面升级改造,以新的更加高大美观的形象呈现来吸引不同阶级的各种人群。只是这样下来它似乎也与弱势群体的代表越走越远。想想其实这必然是城市手术的后遗症,要想提升此地的消费水平,单单只吸引城中村原住民的消费是不够的。而其他高消费人群的资本对环境的需求又会相对提升。这样是否会对本来就属于低消费级的人群造成经济上的冲击?这是我的一个疑惑所在。

改造原则

1.为原住民和搬至此的打工人群改造。2.在保留街巷意境的前提下提升街巷品质。

改造策略

怎么做呢。通过借鉴已有的改造模式,其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建筑的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

通过对起义街社区沿街建筑的调查,保留其建筑形式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性的建筑,拆除相对简陋和结构不合理的建筑,同时完善保留建筑的结构和形式等,让其建筑形象在保有本身魅力的同时以更新的面貌呈现出来。拆除的建筑在原址上穿插新的现代建筑。二:产业的保留一部分替换一部分

一旦涉及到多消费水平的进入,那么其街道周边仅以原住民生活需求所存在的产业肯定是不能够满足更新之后的消费节奏的。但是又不能够完全的替换成其他产业,这样对原住民的生活需求会带来更大的上行压力。所以需要保留一部分物美价廉且具有特色的商铺,其服务对象主要为原来改造之前的消费人群。同时,由于多民族聚居这一强力特色所带来的饮食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进行扩展,将各民族的特色产业保留与相应扩大,达到一个品牌营销的效果。同时能够增加城中村居民的收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

三:城中村肌理形态的保留一部分改变一部分

城中村最重要的东西一定是它的街巷氛围。脱离了这个东西那么所谓的改造与拆迁无益。前文已经

分析过城中村的肌理形态构成因素了。那么在保留建筑的一部分之后,其可能所保留下来的重要的因素:旧墙,红瓦,坡屋顶,有一定围合感但尺度合宜的一二层建筑。剩下的就是街道的保留了。其实这个还挺重要的。不管从街道的材料纹理还是街道固有的要素比如旧电线杆和杂乱的电线该保留还是以另外一种更加抽象的符号替代都需要一个比较细致的考量。

可以借鉴的案例:上海新天地

建筑设计师们要从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及建筑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以符合新世纪消费者的需求。建筑设计师们最后决定在整体规划上保留北部地块大部分石库门建筑,穿插部份现代建筑;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配合少量石库门建筑,一条步行街串起南、北两个地块【3】。

上海新天地入口

上海新天地里弄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结语: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所造成的现状不单单是城市摊大饼式的千城一面的城市,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其所带来的各个阶层的融合与共生也是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对待城中村问题上,我们的思考对象不仅仅应该只停留在那片物质化的土地和建筑之中,更多的是考量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这也是本文想要表达和强调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城村村城》

作者:街道守望者 [2] 百度百科:起义门社区 [3]百度文库:上海新天地

第三篇: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形态完整

----------城市设计的意义

摘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而城市设计是一种通过过程控制,协调各种关系,有计划的干预城市空间的演化进程的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的形态何以存在?它的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为何?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秩序化了的城市空间发展控制行为,又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形态的呢?本文主要研究城市形态和城市设计的关系。在对两者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形态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并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

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

文脉环境

城市意象

形态完整

有机体 一 城市形态

尊重自然的城市形态

城市设计的历史告诉我们,原始的.古代的城市,常常是人类创造的与大自然取得平衡的作品,它的外貌和功能是一致的,它本身的布局是为了居住者的方便。从聚集点、村落发展到城市,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理想追求扩大到了空间范畴,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中反应明显。

希腊城市形态的和谐美表现在城市结构本身的合理性上。它们使希腊城市具有如下几个美好特性,因而为实现人类共同生活的理想状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1)城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城市内部的开放性;(3)城市与自然的平衡;(4)自觉控制城市的发展。【1】。雅典城就是这种美学思考的典型代表。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形态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古希腊人完善的城市规划布局思想体系上的,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选址、分区布局、街道与建筑的定位和宗教神学思想上。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化城镇中学到了基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规划形式中的各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通衢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还有剧场——罗马人都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变换,比原来的形式更华丽更雄伟。【2】”罗马城的设计与建设反映了古罗马对自然界的美学认识模式。2 美在和谐的城市形态

欧洲中世纪的城镇是〝和谐美〞的典范。这种和谐美首先体现在城市设计对大自然的尊重上,沙立宁在评价中世纪城市与自然地协调时曾说:“中世纪城市像人类艺术的一种装饰图案,它贴切的镶嵌在大自然的壮丽的环境之中。【3】”所有城镇所在地的天然景色是中世纪城市设计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比起我们现代人愿意在城市中搞一些间接的人造天然来说,中世纪的建设者更喜欢利用那些直接的天然景色。

中世纪城市的和谐美还表现在它的设计手法上,因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基本上是空间的设计,建筑物本身只不过是城市形态构成的一个基本元素,它的发展和建造只能服从于城市空间的整体需要。中世纪的街道和广场都是在这种空间概念的指导下自然而然的产生,而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可以说,中世纪建筑的外部形态在形成城市空间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但这并不是说它的内部形态就不重要。

和谐美也体现在中世纪城市在建筑文脉的协调、延续上。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逐步建造的过程,有些甚至是相当漫长。在这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内,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推敲它的形式、特征。人们每建造一个新的建筑,都要设法使它同原先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本能的去考虑比例、韵律、形式协调等问题。3 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

现代建筑登上历史舞台,它所寻求的是要突破传统的城市形态。首先是那些在美化和完善〝后资本主义〞城市面貌的行动中有所作为的艺术家们最先感到了传统城市的〝丑陋〞。他们开始致力于发展其独特的新风格。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开始落伍,城市居民也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更新周围的环境形态。

现代建筑解决环境形态问题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它所追求的新的创造性,部分地被现代社会所接受。但是,由于现代建筑在分析城市功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居住的功能,而对城市的美学形态过于漠视,最后导致了人们对机械功能主义的厌恶和对传统城市人文美学的回忆和向往。

真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的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的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结构形式和类型特点。总结一些城市形态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真的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真的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的,碎片式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在城市形态的图底关系中,虚体形态往往比实体形态更重要;组成城市实体形态的两大建筑类型是不同的〝事实〞和〝纪念物〞,前者量大面广,被人们设计、建造、使用、然后被拆除,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由于它的特定品质,能够经历时间的磨蚀而成为人们据以回忆城市的依据,这些〝纪念物〞超越了自身实体及视觉的存在,赋予城市以意义,是城市记忆的轨迹;实体的形态特征与虚体的空间形态共同组成了城市的综合形象,向人们提供着城市的文化信息。

二 城市设计中的形态完整

对于城市来说,如果我们把形态理解为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的统一,空间及其形成空间之实体之组合,而且在一定的历史、地域环境中,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发挥特定功能、处于某种状态的系统整体。那么,与之相应,〝形态完整〞可以描述为:特定条件下,城市空间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组织有机、系统开放的一种相对景气状态。表征为各种元素之间的不可或缺与相互和谐,体现出一种互存共生、相互联系、整体有机的形态构成原则。它是时间、空间和活动的综合,自然、社会和人工环境的统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创造适合地方物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舒适空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建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并使现实的需求与未来的发展相关联;通过对地域文脉的关注,塑造人性化的、丰富多样、具有个性特征、反映地方特点的城市生活空间。

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其形态的形成是自组织演化的结果,具有生命有机体的特征,体现出形态完整的特点。然而,由于众多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现代城市来说,这导致了城市形态的自组织特性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使城市形态的构成不再是整体有机,空间组织不再是完整有序。为了恢复城市.形态构成的有机性和空间组织的完整性,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大致有三种倾向:注重空间效果的城市设计;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注重关系的城市设计。在所有的概念中,城市设计历来把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形态的表现作为其核心的内容,并将其根本目标定位于改善城市空间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成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组织化了的空间发展的控制行为,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城市空间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提供技术上的支撑,从而使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体现出其特有的内在秩序性,恢复城市所固有的形态完整。恢复和强化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机能,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

在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形态基于对人类的深切关怀,追求着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过程中,形态完整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建构着城市形态的理想,诠释着城市形态的现状。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原则,城市形态完整包含了很多方面,主要有城市文脉环境和城市认知意象。1 善的城市环境

这里所说的城市环境,主要指的是城市的文脉环境。

城市的文脉,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是与城市的内在本质相关联、想影响的那些背景。一切决定城市的产生、发展及城市形态的显性的、隐性的东西,都可以列入城市文脉的范畴。城市文脉观念的主要依据为:城市是渐进式演变的,城市与建筑在这种渐变过程中相互构成,在相互构成中完成渐变。因此,城市文脉观念就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个体设计要以总体为背景;二是插入的建筑要与周围环境相衔接。也就是说,建筑的设计要注意周围文脉,使个体建筑与城市形态特别是邻近的建筑有某种衔接关系,体现出延续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当设计师被束缚于一种明显敌对于传统,并把传统文脉的密切联系看做是对创造性的直接威胁的这样一种审美观时,这种连续性是难以达到的。„„建立视觉上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不要变化、不要创造性、不要新奇,要求新奇的愿望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尊重一种建筑文脉并不排除把新奇,甚至怪念头引入到城市的建筑生活中来。【4】”

善的城市环境除了要在文脉环境上为人们创造连续的,可以使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生活场景变化的文化背景之外,还要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从容应对生活的功能背景。城市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也就无法体现城市环境美的合目的性,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欲求。2 美的城市意象

美的城市意象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设计师对审美意象的建构。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意象世界,决定于设计师的审美意向,生活中充满了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无数的假丑恶。好的城市形态塑造,应该是能够激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审美快感,设计师的审美意象直接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相联系,而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处于审美心理结构的中心,对审美意象的经营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以探索创造活动的秘密而著称的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甚至把意象看做是人的创造力的第一因素,说它是一种创造、一种新的形成、一种超越力量。阿恩海姆则说:“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5】。

在艺术构思中,意与象如何结合为意象,是创作者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矛盾。象是客体对像的映像,无论是直接感知的映像,回忆过去而来的表象,还是由联想而来的印象,尽管各自的清晰度不一样,但都要求符合客体对象,要按照客体的外在尺度来再现对象,要求真实。意则是艺术家、设计者主体自身的意象。主题依照自己的意象来感知、改造客体对象,把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统一起来,按照美的规律把意与象结合为审美意象。

结论 C·亚历山大等人一直强调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过程对于城市整体性的作用,他认为“城市设计是最适合于负责城市整体性的学科。„„但是真正起作用的是过程,而不是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合适的过程,城市就有希望重新恢复往日的完整。【6】”

形态完整,反映着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生命形态的自然演化过程。生命现象的自组织特性是生物有机体形态完整的直接促成者。对城市形态来说自然发展的城市形态是自组织互动的结果,具有着生命有机体的特征,其特征构成也就具有了形态完整的特点。但对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来说,自组织的危机使其形态构成不再整体有机,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和强化城市形态的自组织机能,建构城市空间的联动模式与机制,追求形态完整,这就是现代城市设计的意义【7】。

【1】 [意] L·贝纳沃罗著.世界城市史.薛钟灵,余靖芝,葛明义等译.科学出版社,2000:96 【2】 [美] L·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58 【3】 [美] E·沙立宁著.城市 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5 【4】 [美] B·C·布罗林著.建筑与文脉.翁致祥,叶伟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28 【5】 [美] R·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7 【6】 [美] C·亚历山大著.常钟隽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

【7】 王福臣著.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现代城市设计史课程论文

学号:姓名:仝090907124 贺

第四篇:制造业安全管理思索论文

安全目视化管理内容分析

(1)人员的安全目视化管理。人员的安全目视化包括着装统一化、劳保规范化。在此基础上企业按照不同的岗位、工种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辨识,通过佩戴胸牌、臂章、安全帽、工服标识、颜色等加以区别,具有一定的心理作用,使人产生荣誉感和责任心等,同时有利于日常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例如,通过胸牌管理人员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一个岗位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证件是否在有效期限内,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在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佩戴不同的臂章区分表现优劣是否有违章记录等,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奖罚制度从而起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作用。

(2)工器具、设备设施、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管理经常会被很多企业忽视却是至关重要的,据国家安监总局对于一段时间内事故发生因素的统计,由于工器具、设备设施及工艺因素所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占事故发生率的40%以上,因此确保企业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良好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器具、设备设施和工艺的安全目视化对于其安全管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工器具、设备设施建立台帐、粘贴标识标签(包括名称、检验情况、保管人、安全使用注意事项)、配套设备维修保养记录等措施确保工器具、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落实到人头上,规范其维修保养、合理使用从而确保持续安全可靠,同时对于特殊设备可以通过警示、警告标识等提操作人员的注意力和防范意识从而规避风险,对于部分的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可以通过图示的方法使使用者一目了然,对于工艺的划分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不同的管道、阀门颜色标识区分管道内不同的介质,同时用管路上的箭头表示介质流向或阀门的开关避免误操作。

(3)作业生产现场安全目视化管理。按照相关要求企业所有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等都应该以有效的方式公布于众,可以通过悬挂标识标牌的形式使企业员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企业单位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还应该做到以下一些方面:确保作业场所整齐有序消除物品混放和误置,必须有完善而准确的信息显示,如半成品区、产品待检区、合格产品区、废品区、包括标志线、标志牌和标志色,采用视觉符号,规范摆放各类物品;悬挂横幅标语、“安全通道”、“严禁烟火”等各类警示标识、车间平面布置图、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等营造明晰规范的安全生产氛围。

本单位应采取的目视化管理模式

结合本单位的现状和相关的要求,我单位的安全目视化管理要求统一、简约、鲜明、实用、严格。统一:消除五花八门的杂乱现象,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信马游缰的凭空想象,首先是要遵守相关部门颁布的规范要求,其次协调统筹考虑技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实施。例如按照要求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全体人员工作服颜色即藏蓝色。简约:即各种视觉显示信号应易懂,一目了然,同样的标识标牌的颜色、标识图案也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标准,例如“小心触电”、“严禁烟火”等都有规定的图案和颜色要求。对于没有统一标准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等要按照适宜的颜色加以区分。鲜明:所有的标识标牌都应悬挂和安装在显明的位置,使作业场所的相关人员抬头就可以看到、看得清。例如车床的操作规程可以制作成展架的形式立于车床操作人员的正前方。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实效,结合作业场所的实际,科学合理的设置布置标识标牌警示标识。尤其不能使场所显得到处都是标牌,五花八门的颜色,这样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场所内感到不适。严格:安全目视化是一种“看得见的管理”,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一看到相关的标识标牌就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什么,违章违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理,有错必究奖罚分明。

应用效果分析

安全目视化实施前单位人员着装劳保等依旧采用油区红色工服,劳保没有统一的标准;制度标牌杂乱且留于形式;区域隔离、安全警示不全且不符合相关规范标准;各类设备管理及操作不完善;安全目视化处于起步状态急待规范和完善。随着安全目视化研究改造的逐步完成,厂区面貌焕然一新,全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工器具设备管理更加规范合理,损耗明显减少,违章作业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各项安全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安全目视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结和推广

通过实际应用证明安全目视化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确实起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安全目视化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目视化实施办法,另外安全目视化的实施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管理,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和具体的变化适时调整,例如:在安全目视化实施过程中单位又新购置了一台叉车,这样设备管理方面的内容就应该有所变化增加相应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必要的标识标牌;通过此次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的实施,我们总结了机械加工类企业安全目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这也是项目研究的另一个成果,为后续的优化改进以及类似企业的推广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安全目视化管理研究进而可以推广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1)生产管理:生产任务与完成情况的图表化;(2)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及时处理质量异常情况;(3)安全警示:安全事故、安全隐患公示化。

第五篇: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云南展旭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 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

(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

(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

(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

(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

(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范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昆明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雨,主要依靠城市的排水管道、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破坏式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是大幅增加的。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海绵城市建成后,将会减小洪峰和洪流量,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之为低影响力设计和低影响力开发,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是一致的。

二、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013年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之后,国家又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遴选了 30 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发布,要求在 2020 年之前全国所有城市完成不低于 20%建成区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海绵城市建设可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与普通硬质铺装及景观绿化投资基本持平,在实现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降低内涝造成的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关键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五年时间内,我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在暴雨中排水系统一度瘫痪,北京、武汉等城市甚至由内涝引起了伤亡事故,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全国又有11O0座城市严重缺水,鄱阳湖干枯见底,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等。就拿云南来说吧,2008年和2013年的昆明的大雨,整个昆明变成了一片汪洋。2009年-2015年云南连续的干旱造成多少损失,还让云南人民记忆犹新。

(三)、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除了雨洪资源的利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目的,既构筑一个集展示、休闲、活动、和防灾避难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园、街心绿地、屋顶花园、露台花园、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城市基本建设的一部分,是市民直接参与和享用的公共资源,其社会效益体现在公共服务价值上,一个好的生态空间,既可以丰富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服务于人类;也可以构筑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还可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转变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超高速增长阶段,正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应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也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优、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作为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发展的典范,正是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转变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经济的核心是价值,海绵城市建设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价值观从单一的金钱导向转向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以综合价值为目标及以社会 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更重要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相对成熟和转型重要节点的标志,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材料、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服务、设备、管理、居民生活的多个领域,不是简单的土建领域,不仅整合已有生态产业体系,还将催生新兴产业,全面激活相关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和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等,同时,拉动运维管理、智能监测和居民休闲产业,形成一个强劲的产业链体系,推动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的艺术价值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建设理念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更是对景观艺术的设计及美好城市形态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创新和有效的景观设计中,例如天津桥园,仅用雨水这一简单模式,最大化创造了丰富边缘的原生景观,造就了良好的景观设计感和视觉连续性。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如贵州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利用植物高矮和现状差异,在空间上形成错落感,营造出来起伏的植被天际线,形成韵律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 重要的地位,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 ~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也非常可观,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雨水就地渗蓄及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研究新型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是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理念的首要任务。

(一)、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线路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所以,城市道路在建设的前期设计阶段,就应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依据政府统筹引导推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结合城市已有的地理环境,在尽量不破坏原有道路排水系统的基础上,绕过天然河流及湖泊,规划道路的建设路线,合理设计道路建设的空间布局,通过建设天然绿化带、人行道等完成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净化利用,实现道路对环境的低影响建设目标。

(二)雨洪排水系统设计

1、车行道排水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排水设计是为车行道设计路面横坡,坡度 1.5%~2%,使雨水依靠重力自由地进入排水口,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是道路径流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且浇灌绿化带植被消耗大量自来水。雨季时,因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路面湿滑,引发交通事故,同时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易造成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建设,结合实际的地形和环境,通过建设路面的高低差异,使路面积水直接利用路面坡度进入低路面区域设计的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这样有效抑制水体下渗,能够使路面水体自道路流向绿地和生物滞留设施,并逐步汇集于雨水收集系统。

海绵城市理念的车行道采用高透水率的透水铺装,可以在下大雨时迅速吸收水分补充地下水资源,又可以防止内涝,还能降低地表温度,减少“热岛”效应。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城市道路表面积水有三种排放形式,分别是①路面水进入表面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②路面水由面层进入基层(或垫层)后排入临近排水设施③路面水进入路面后渗入路基。前两类主要用于需要减小降雨时路表径流和降低道路两侧噪音的新建和改建道路,解决了“排”和降低路面径流和噪音的问题,但是未解决“渗、滞、蓄、净”的问题。第三种形式路面水渗入路基,但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 的公园、小区道路、广场和中轻型荷载要求的道路可采用该路面排放形式,也就是说在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不能采用透水路面铺装。随着海绵城市开发建设的作用 和意义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认可,适当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投资价值显现,设计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防止雨水浸入路基而造成对道路路基的破坏,在路面结构的上面层采用透水铺装,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后,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中,最终排入雨水检查井或路侧分隔带中绿化带、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等车流量大的重型和超重型荷载条件下采用透水路面铺装成为可能。

2、人行道排水设计

当前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很多采用不透水的路面形式,这样会导致雨天路面湿滑、积水,影响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而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面层采用高透水率铺装,垫层采用碎石层,将人行道范围内雨水与路基底面碎石渗水层连接,使雨水可以下渗,从而起到调节路面的温度和湿度、减少路面积水、涵养地下水分的作用。如果路基下土壤的透水性较差,可在其基层内设置排水管。人行道距绿化带较近,可以通过表面径流、透水铺装渗透排水来逐步排除雨水,使雨水逐渐向人行道两边的绿化带中流动。路面雨水首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一般采用路缘石开口,排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施等。在此,有一点要提醒注意:即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如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植草沟等),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3、绿化带排水设计

传统的绿化带设计略高于路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道路红线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动车与人行道分隔带采用下沉式绿化带,在绿化带下方设置排水管,降雨时雨水首先满足绿化带土壤水源供给,当土壤湿度达到饱和后,剩余径流雨水通过排水管排放到统一规划建设的道路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等雨水收集系统。也可在排水管中安装渗透装置,雨水可以通过渗透装置经过净化进入地层深处,完成地下水的补给。

(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设计

1、路面渗透铺装设计

1970年英国就开始试用无砂透水混凝土铺筑路面;1979年,美国在佛罗里达州首次使用无沙多孔透水混凝土铺装来铺筑停车场,并取得专利;1987年日本也申请了透水混凝土铺装路面材料专利。

透水铺装是由一系列与外部空气相连通的多孔形结构组成骨架,通过合理的铺装基层施工加上高强度透水技术,满足交通使用及铺装强度、耐久性要求的地面铺装。透水铺装最大的好处就是透水性好,其主要影响因素就是空隙率,一般在15%-25%之间,透水铺装的空隙率必须大于8%。

目前国内道路透水铺装材料主要有: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碎石渗水层、泡沫混凝土、透水砖以及其他有机物组合而成的具有较大孔隙率的材料。

(1)透水沥青路面 透水沥青路面又叫“排水降噪路面”,是开级配沥青磨耗层的简称,是一种典型的新型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在原料中加入了高粘改性沥青、消石灰、纤维的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材料。目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东南大学、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等对透水沥青路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科研攻关,形成了大量的实体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为我国排水路面的应用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2)透水混凝土路面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3)透水砖路面

透水砖起源于荷兰,荷兰人在围海造城的过程中,发现排开海水后,地面会因为长期接触不到水分而造成持续不断的地面沉降。为防防止地面下沉,荷兰人制造了一种长100毫米宽200毫米50或60毫米高的小型路面砖铺设在街道路面上,并在砖于砖之间预留了2毫米的缝隙,下雨时雨水会从砖之间的缝隙中渗入地下,这就是有名的荷兰砖。透水砖分为水泥混凝土透水砖、砂基透水砖、陶瓷透水砖、聚 合物混凝土透水砖等,也是多孔隙结构,可广泛用于广场、非机动车道等场所。

(4)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

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又称单一粒径多孔改性水泥混凝土,是由水泥、单一粒径集料、水和水泥改性剂混合固结而成的有连通孔的材料,孔隙率介于20%-35%,是一种透水性强、承载力高、韧性好、施工简便、经济耐久、耐高温、抗冻融的新型免碾压路面基层材料。

(5)碎石渗水层

碎石渗水层采用不需要级配设计的卵石、碎石等材料组成透水性结构,其施工简便、透水性强、水稳定好,配合沙垫层等施工便道或排水沟渠,就能兼备净化、过滤水质的功能。

(6)泡沫混凝土

泡沫混凝土是用物理方法将发泡剂水溶液制备成泡沫,与水泥、集料、掺合料、外加剂和水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并经物理化学作用硬化形成的一种轻质多孔混凝土材料,它内部含有大量细小、封闭、均匀的气孔。是一种利废、环保、节能、低廉且具有不燃性的新型建筑节能材料。

道路透水铺装能提供并保持良好的表面抗滑特性(其摩阻性在使用期可保持不变),而传统的磨耗层表面特性会随着交通荷载的作用逐步降低。道路透水铺装在雨天使路面雨水迅速下渗并沿下封层表面横(纵)坡流到边沟排除,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而且充分利用雨 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对湿度,补充城区目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透水铺装路面自身具有完备的排水系统,从而消除路面积水,减少雨天机动车打滑的现象,有效地降低了高速行驶的车辆与路面摩擦引起的爆破声,一定程度上降低路面噪声,同时减少行车水雾,消除夜间车灯的眩光,提高行车安全性。经研究证明,排水路面较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可降低噪声3~5dB,可以说是一种环保型的路面。

2、路缘石、雨水口和路肩边沟设计(1)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可分为平缘石和

立缘石,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可使径流雨水流入绿化带或排入雨水口,立缘石较周围地表要高,雨水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传统的立缘石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打孔立缘石、豁口立缘石和间隔式立缘石等形式。

(2)雨水口

雨水口是城市道路路面雨水径流的主要收集设施,也是雨水收集的起点。雨水口通常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的边缘,如在绿化带中设置雨水口,其高程应介于路面高程和下沉式绿地的最低点之间。除了道路外,雨水口还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中被广泛采用。径流通过豁口立缘石进入截污雨水口过滤,雨水主要渗入绿化带内或被植被吸收,饱和后,其余雨水从雨水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系统。雨水口通常因雨水径流冲刷携带或者道路清扫等导致垃圾进入雨水口,造成雨水口严重堵塞,降低雨水收集效率,暴雨时就会造成城市内涝,还会导致面源污染。为解决雨水口堵塞和水质污染的问题,可在传统雨水口的基础上加设截污装置,采用截污铁蓖代替传统雨水蓖子,为方便清污,铁蓖一侧可打开,截污挂篮可以拦截径流中的细小污染物。

(3)路肩边沟

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边沟易堵塞,不够美观,且没有净化雨水的功能,而采用植草沟可解决这一问题,植草沟是种有植被的景观性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净化和排放径流雨水。标准转输植草沟多应用于高速公路排水,也可在没有条件设置排水管道的径流量较小的居住区、工业区等地方使用。干式植草沟适用于居住区的道路,需定期进行维护。

【结束语】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共同参与,海绵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应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中,能够减轻对市政环境的不良影响,构筑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不断的探讨、研究发现和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方法非常必要。【参考文献】:

[1]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1.[2]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2015.[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R],2015.10.[4]李永亮 顾 楷 王 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8.[5] 市政道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为[Z],中国沥青2017.06.02.[6]王鹏飞 肖治微.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江西建材,2017.01.

下载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设计理念思索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设计总结

    一城市设计含义目的范围和内容 城市设计学科层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 城市设计含义:(1)、规划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的深化或具体化。(2)、建筑......

    《城市设计》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城市规划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URBAN PLANNING & DESIG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0900041251 课程归属单位:土木工程......

    《城市设计》讲义

    《城市设计》讲义 目 录 第一讲、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9) 第二讲、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10) 第三讲、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17) 第四讲、城市设计的理......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第四章城市设计的编制 一、城市设计编制和研究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虽然城市设计内容涉及从城市整体到城市局部小范围的空间环境,任务目标多种多样,但总体上看可以从编制与研究两......

    城市设计 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 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

    《城市设计》读后感

    《城市设计》读后感 初拿到《城市设计》这本书时,我粗略浏览了一遍,本书图文并茂,为理解与汲取养分铺平道路。埃德蒙·培根先生也以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杰出贡献,看了......

    城市设计复习资料

    城市设计 1、 城市设计概念: 定义:以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和环境景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

    城市设计认知

    城市设计认知 Awareness of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Example of Chongqing ——以重庆市为例摘要:重庆都市区同时体现着集中和分散相统一的空间发展过程。通过对我国城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