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正当优先于善的浅析论文
“正当优先于善(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是现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一个引人关注的议题。从西方道德哲学史来看,“正当优先于善”(the priority of the right over the good)最初由康德提出,其目的是用来反对早期的功利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由于罗尔斯的影响以及桑德尔等人与罗尔斯的争论,“正当优先于善”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正当优先于善”虽然见诸不少文章和论战,但真正对这个议题具体含义和意义的分析却相当少。甚至可以说,“正当优先于善”有着被口号化的趋势。②有鉴于此,厘清“正当优先于善”的不同含义,找出其背后的理论诉求,就显得颇为必要。
一、“正当优先于善”的不同含义
据当代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分析,“正当优先于善”至少有三种不同用法:(1)是在康德使用的意义上,它用来反对功利主义,指的是道德责任不能像功利主义所设想的那样,从“善”中,也就是人们欲望的对象中推导出来。(2)另外一种当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道德只与责任性的行动有关,而与实质性的价值无关。(3)它强调伦理生活中重要的是我们对他人的责任,例如,公正待人和仁慈,而且这些责任与那些善的、完满的、有价值的或值得过的生活的要求相比,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一致地认可第一种用法。因为功利主义只是把善简单地等同于欲望(快乐),善与善之间只有数量上的差别,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人们应该做的就是追求最多的快乐。这种所谓的善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正当优先于善”可以用来批评功利主义,并不是因为善这个概念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功利主义误解了善,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正当优先于功利主义的那种善”。
如果我们根据欲望来界定善,那么首先需要区分一阶欲望与二阶欲望(first-and second-order desires)。所谓一阶欲望,是说我们对某件事物有欲望。而当我们形成一种欲望,它的对象就是我们具有一定的(一阶)欲望时,这种欲望就是二阶欲望。一阶欲望是指那些人与动物共同拥有的欲望,比如,人和动物一样饿了就想吃,渴了就想喝。人也常常会根据这些欲望来行事,比如饿了就去吃东西。但人与动物存在一个根本的区别:人可以对欲望作出评价。这就是二阶欲望,即关于欲望的欲望。
在行使二阶欲望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量的标准,一种是质的标准。前者可以说是关心欲望的结果,仅仅关心欲望的“量”;后者是关心欲望的动机,关心的是欲望的“质。泰勒将这两种标准分别称为弱评价(weak evaluation)和强评价(strong evaluation)。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相比于功利主义,康德的学说里却有一种真正意义的善。康德在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作出了质的区分,那种由理性、由尊重道德法则引导的生活,绝对高于那种以幸福为目的的生活。这种性质上的划分正是泰勒所说的强评价。康德也并不回避善这个概念,他明确提到了善良意志(good will)。在某种意义上,康德的道德理论也可以被看成是以善为前提的,毕竟,他对生活方式的划分预设了一种关于人的观念,一种关于人生意义的观念,这其实也是一种善。由此,我们看到,即使是在康德那里,道德也不是与实质性的价值无关的。就此而言,“正当优先于善”的第二种用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至于“正当优先于善”的第三种用法,更多是表明了我们遭遇到道德冲突,即两种不同的道德要求同时对我们产生作用力,比如我们常说的正义与仁慈之间的冲突等。在这种冲突中,不存在某种善必定会高于另一种善。对人们来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对他人的责任更重要,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完满的生活比较重要。对于冲突双方的权衡,一定是在具体环境下进行的。那种把对他们的责任永远地置于其他的生活方式之上的做法,是武断和狭隘的。所以,这种用法与第一种用法一样,说明了某种情况,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立。但如果不表明其语境,而一味地把“正当优先于善”口号化,往往会形成一种误导。
二、“正当优先于善”的吸引力
毫无疑问,相比起那些把“正当优先于善”的口号化、简单化的理解,泰勒的分析更全面、深刻,他也成功证明了不能把功利主义的善等同于真正意义的善,不能以为那些批评功利主义的理据就可以用来否定或超越一切善。不过,从更宏观的背景来看,那些信奉“正当优先于善”的学者不会轻易地屈服于泰勒的论证,在他们看来,即使泰勒对“正当优先于善”这个议题的层次区分有一些道理,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个议题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一般来说,赞成“正当优先于善”的学者虽然以康德主义者为主,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几乎是所有现代主流伦理学的共识。就像西季维克所说,现代伦理学与古代伦理学的不同在于用“正当”取代了“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现代主流道德学说有一个基本信条:公与私的分野,即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之间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区别。相应地,道德在处理公共事物上与处理私人事物上也就有着不同的标准和形式。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私人事物而言,只要不涉及他人,都可以由个人来任意决定,道德并不对个人施加特别的要求。你可以过一种高尚积极的生活,也可以在庸俗无聊中混沌度日,道德不会对此褒奖或谴责,甚至不会作出孰高孰下的评判。道德关注的只是公共事物,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事物。密尔(又译穆勒)著名的“伤害原则”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只要不伤害他人,一个人可以自由地做他所愿意做的任何事情。现代道德的这种趋势使得人们在公共事物上行动远远高于个人生活方式,换言之,行动的正当也就优先于生活的善(好)。
在公私分野这个信念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所说的现代性的一些要求,比如形而上学体系的崩溃,世界的祛魅,对自由的追求,对俗世幸福的注重等。形而上学体系的崩溃使得旧有的道德论证不再让人信服;世界的祛魅使得价值丧失了神圣的光芒;对自由的追求使得人们倾向于相信可以自我决定生活方式,可以自我抉择价值;对俗世幸福的追求使得人们不再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意义的共同体,而只是一种便于生产和管理的合作机构。所以,很多人认为道德学说如果想要具有说服力,就必须意识到这些时代背景,也就是,道德学说必须满足现代性的要求。那些最成功、最有影响的道德学说就是最能体现这些要求的学说,例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虽然这些学说相互之间可能并不彼此认可。
三、“正当优先于善”的不足之处
但是,即使“正当优先于善”有这样深刻的背景,即使它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当代道德哲学,难道这就足以让我们坦然接受它吗?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要认识“正当优先于善”的不足,仅仅分析它的具体含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整个当代道德哲学进行考量。
首先是道德理论的结构上。当代主流道德哲学自认为是规则伦理学,是一种程序性的(procedural)伦理学。在主流学者那里,规则伦理学的程序性有着无以比拟的优点,因为它无需考虑任何实质性的(substantive)善,自然也就避免了各种不同善之间不可公度性的冲突。但正如上文所说,即使是在康德那里,在自身结构其实也设置了一种实质性的善。因为一旦规则伦理学的程序呈现在面前,人们不禁会问,我们为什么要遵循这些程序?一些清醒的学者已经指出,理性本身不能为道德这样的实质性主张提供基础。这个问题的答案必定得诉诸某种对人、人生和理性的理解。它是程序的起点和基础,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要求,是一种善。所以规则伦理学所提倡的那种只看程序,不谈善的主张,本身就是前后矛盾的。不管它们对善的理解是否恰当,至少在理论的结构上,善对于任何伦理学理论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在道德推理(reasoning)的性质上。不少规则伦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行善,是因为这样符合道德程序和标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人们在做出道德行为,比如跳水救人时,是要先考虑怎样做才合乎道德吗?答案多半是否定的,不需要复杂的理论思考,我们也知道,这不符合我们的道德直觉,不是我们的道德本性。所以,规则伦理学只重视清晰化程序的做法迷失了道德中重要的一环。
第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流学说往往把社会仅仅看成一种合作体系,它的存在只是因为人们需要相互合作以满足个人的目的,社会只有一种工具式的意义。如果社会只是一种工具,如果至关重要的是个人的目的和利益,那么普遍性的正当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只有正当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个人的利益。但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在与他人的对话、交往中,是在某种外在的强评价的框架中形成的。如果自我是与强评价有关的,那么即使我们承认主流学说的社会观,优先的也应该是与自我相关的善,其次才是正当。社会从来就不是与价值无关的工具。一旦我们清楚这一点,那么社会的首要价值就不应该是正当或正义。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今的主流道德学说忽视了道德的目的。道德是为什么?肯定不仅仅是为了人们之间的和平相处,为了人们能在社会体系中相互合作。恰恰相反,人们之所以关注社会规则的正当问题,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流道德学说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正本清源的话,道德是为了生活的意义而不是为了社会规范。就像伯纳德·威廉斯说的,道德首先关注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就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或者说,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在这个意义,我们也可以说“善优先于正当”。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意见并不是想否定当今主流道德学说。就像上面所说,当代道德哲学之所以如此,自有其原因和合理之处。本文旨在表明,简单地认可“正当优先于善”或者“善优先于正当”、否定或赞成某种道德学说,其实无助于我们思考道德问题。只有在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其道德复杂性以后,我们才可以真正开始讨论某些关键的问题。至少我们知道,非此即彼地选定一个道德立场不可能解决现代性中的道德困境。
第二篇: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
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发展
辩一陈词:谢谢主持人,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
大家好!
首先,我们来了解相关的定义。何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即为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的活动,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那么什么又是经济发展呢?发展经济学中开宗明义的指出,经济发展指的是社会财富的增加,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此,允许我方重复辩题。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首先,应当明白我们的前提,那就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都一定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益的先进方面,很明显,讨论愚昧的文化和落后的经济谁先谁后并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其次,我们要讨论的是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是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不同于静态的文化与经济;再次,文化建设是否应先于经济发展,先于,就提示我们,我们不讨论二者孰轻孰重,我们要辩论的话题在于二者时间上的先后和逻辑上的引导关系。
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能够引导经济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思想解放,在引导经济发展上有着决定性作用。欧洲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思想启蒙,俄国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真理标准讨论,都是由于思想文化的大讨论,才带来生产关系大变革,生产力的大跃进,经济建设大发展。
回归现实,假想我国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变成暴发户和乞丐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可以想象吗?
不论是国家发展,还是文明演进,不论是制度沿革还是个人发展,无一不在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引导着经济发展,所以,文化建设 理所应当 要先于经济发展!谢谢!
辩四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用优美而又没有标点符号的语言向我们一直阐述经济发展要优先于文化建设,但是辩论赛毕竟不是诗歌朗诵,更不是相声小品表演,辩论的讲究的是真凭实据和逻辑的演绎!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了人的存在就没有了物化的知识力量,没有了物化的知识力量就没有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了动力,那经济发展又从何说起呢?难道对方辩友学习的专业就是要造空中楼阁么? 我可以原谅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思维狭隘的一己偏见,但是我不能看着对方辩友就这样一直偏执下去,下面我将针对对方辩友的错误之处给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不否认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我们为发展更好的经济迈出的第一步,文化在带领着经济向前更好更快发展。对方辩友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发展经济就应该优先于文化建设,那么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建高楼就要最先建地基而不是先画设计图呢?是不是诸如“我爸是李刚”“李天一事件” 等都不需要政治文化法律的约束和制裁呢?是不是我国只需要向苏联一样优先发展经济而不需要我党的指导方针呢? 我亲爱的对方辩友,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类文化建设的推动,取决于人的发展,没有人类文化建设的社会无法发展经济,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如果社会成员不具备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那么这个社会要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持续和谐发展。所以,我方认为文化建设应优先于经济建设。
攻辩小结
我从以下几点阐述我方观点:一.文化建设有利于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任何国家内,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该社会的文化“以文化之”的结果。在此,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和“学历”,或者说其主要内容并非“知识”和“学历”,还包括形成社会良俗的道德规范。文化建设与国民的素质紧密相关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属性。
二.文化建设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如果说市场是只“无形的手”,那么文化则是“无形的心”。对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沉淀在群体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这“无形的心”,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文化竞争力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三.文化建设有利于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生活质量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精神尤其重要.固然现在有绝大部分人不为物质生活而发愁,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呢?为什么现代人会感到幸福感缺失呢?是因为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过于注重攀比,没有平和的心态,没有良好的素质。所以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心里素质和正确心态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
辩二、三资料:
1、文化先行,教育于民。使人德才兼备,有了发展经济的人力资源。在科技为主的今天,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毕竟不同于往时,有人有地便可,这不是农业社会了。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用人才发展经济,再以经济培养人才,才能形成良好互动良性循环。
2.、抛开文化谈经济,发展的再好也只可能是一个经济大国,只有在文化基础上发展经济,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这就是中美的现状。事例的话,从古到今各国的各个政权的任何改革,都必定是从文化开始的。不论是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学习借鉴的都不会是简单的模式,而是文化方面的制度,理论,然后结合自身状况进行实践,最后才能取得成功。依样画葫芦只能治得了一时之痛痒。
3.体现文化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教育,所以你可以从一些国家国发展过程中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投入比例进行论述。(如二战后德国、美国的发展史等等。)另外一些比如民俗文化,比如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文化对经济的导向作用。
4.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发展。这个论点的时代性更强,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靠文化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引导经济发展。在近代社会,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制度先进、文化先进的国家是首先富强起来,大家记住,我说的是富强而不是富裕。比如,西班牙人和英国人能够抢遍全世界,并不因为他们的钱多,他们当时主要的力量来自制度和文化。还如二战之后的战败国日本,他仅仅用了四十年就能以大国的风采比肩美国。他们不是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好,日本的成功首先在于通过“变革制度、改良文化、引进技术”再一次重新崛起。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崛起的关键阶段,可是我们却只学会的“引进技术”这一项。我们应该重视文化的建设,去年流行的一本书叫《大国崛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全书的主要观点就是制度与文化建设,对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作用。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5.我觉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如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文化也是促进我们经济社会又好又能快发展的重要动力。
6.无论是文化自觉,还是文化自信,即便是文化自强,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无数事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文化是精神力量,这点没有错,但文化也是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今我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化形式多样,文化的表现方式多种,文化从一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力量。
文化从一个方面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定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清晰的过程,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正是立足于时代和实践新发展,文章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了文化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对我们来说,以前经济发展一靠改革,二靠科技,而文化发展的结果现在要加上一条,就是也要靠文化。经济文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新趋势,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产生的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文化便成了经济社会的重要支撑。7.文化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靠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的竞争就是软实力的竞争,硬实力是综合国力的指标,但仅靠硬实力代替不了文化的发展,可软实力要不断打造,不断塑造。文化已经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伴随经济的强盛,而且伴随文化的昌盛。而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致力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而且要致力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党通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我国通过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增长极,文化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力量,文化更是发展,只要重视文化,发展文化,文化也会伴随着改革、科技一起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8.你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出去打拼也只能被骗得团团转,没有文化,给你一片肥沃的田地你不会去耕种,所以,我方认为文化建设优先于经济建设。
人类的文化建设应先于经济建设,原因有如下:
第一点:经济的发展最忌讳的就是盲目,只有文化才能避免这种盲目。人活着总是有其目的性的,这个目的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发展经济只是一种达到这个目的手段,所以确定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必须放到发展经济的前面,而确定这个目的的过程,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
第二点:没有文化,就不可能发展经济。我很难想象没有文化的社会,怎么样去发展经济。我甚至更难想象没有文化,如何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一个社会是需要社会的组织关系,礼仪文明的。而这一些必定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
第三点:人类不可以没有经济,但更不可以没有文化有这样一个故事,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在一次航海考察的中,来到一个落后的部落里,当时天气很寒冷,但是当地的土著穿得却很单薄,于是好心的达尔文就把自己的一床红色的毯子赠与这里的一名土著,可是让达尔文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土著并没有用这个毯子去御寒,而是把毯子剪成条状,绑到自己身上跳舞。没有文化,即便经济搞上去了,人类最终还是会崩溃的在自己的心理上!
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这就是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起引导作用,能够让经济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不至于“出轨”。
1、经济发展=钱财丰盈,钱财丰盈依靠人才培养
2、对方肯定会说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钱财。这样看来貌似钱财比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根本,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人,“创造钱财”就失去了主语,而且一个人的成才并不一定需要丰富的钱财,可用凿壁偷光悬梁刺骨之类的典故证明“成长更多的靠自身努力,而不是钱财。相反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多伟人自小就贫困。可见成才跟有没有钱关系不大。”把对方这个命题驳倒,你就差不多成功了。
3、上面的立论成功之后对方还可能从这个点来突破:经济发展是宏观上的问题,一个人的成才可以靠自己努力,但整个社会人才的丰富,必须有经济基础,以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一点比较难驳,但也不是不能驳。你可以这样来破:即使是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更多地依靠人才,而不是钱财。以朝鲜和韩国为例,二战结束时两国经济状况完全相同,一个依靠苏联支持,一个依靠美国支持,苏联对朝鲜的经济支援并不比美国对韩国的支援少多少,但是现在两国经济的差距不可谓不大,究其原因,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服务于意识形态的控制了,所以人才被体制杀死,一个国家尊重自由,人才得到充分尊重,经济也由之走上良性道路。可见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决定性的因素不是直接得到钱财,而是尊重人才。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暗合了这个道理,有了人才钱财自然会丰盈起来。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文化要素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日益融为一体。只有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个性,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在产品竞争中胜出。我们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定要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成分越来越多,文化品位越来越高,企业整体素质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不注重文化建设的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弱势,即使风光一时,也难以持久。文化优势也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文化软环境越好,越有利于产业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在经济全球化中把握主动,占据 有利地位。一个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难提高,即使获得一时的增长,也难以为继。总之,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看待和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动力。这就是文化建设为什么先于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文化建设对经济的发展起引导作用,能够让经济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不至于“出轨”。‘我方认为是人的发展先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人发展了,才有人去发展经济因为经济发展要搞文化。比如说你今天赚了多少钱,这个东西多少卖出这都与计算有关,而计算又是文化知识。当今世界,文化同经济相互交融体现在许多方面:文化已经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成为经济竞争的重要内容。传媒、娱乐、旅游、信息、咨询、律师等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商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加强。劳动者的精神意志、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企业文化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因此,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问题:
1、文化建设先于经济发展就如同人类社会先于人类的经济发展。如人类早期就有宗教,而当时哪有什么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完全是按人类的文化要求发展。
2、经济发展好比一座大厦从无到有,先有设计,然后才用砖瓦堆积。而设计就是文化,先有文化的发展,才有经济大厦的建成。
3、文化有认识功能,从文化的认识功能也能说明先有文化建设后才有经济发展。驳斥对方的话,我提供的这两个方向可以驳:(1)、请问是古代社会经济好还是现在的经济好?或古代人们能用的资源多还是现在用的资源多?如果对方说是现在,你就可以说如中国的文化早就有了,而且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说明文化建设先。(2)、建设大厦是先画图还是先堆积砖瓦?
4.如果没有科技,没有教育,没有人才,生产力如何能提高,经济建设又如何进行呢?难道山顶洞人拿两块石头,就可以创造如今的经济增长、国富民裕吗?
5.如果不依靠文化建设,运用知识,制定出合理的方针、方案等文化纲要,确定经济建设的方向与目标,经济建设又如何开展呢?
6.事例:日本战后得到美国的援助金,没有投放市场而是大力发展教育,五十余年后的今天日本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不正证明了文化建设优先发展的优越性?
辩驳
1.【经济决定文化】
(1)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不一定非要与经济同步发展。
2.【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
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意识和非意识两种,而对方所说的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则过于片面,无法正确阐述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3.【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对方辩友犯了概念不清的错误,物质基础所指的是资本、是财富,绝非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指的是提高国家对百姓富裕安康生活的物质支撑和保障能力,与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毫无关联。
(2)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独立性,不一定要与经济同步发展,更不能说是由经济所决定。
(3)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建设,既然开始建设了,那就已经有物质基础了,否则别说文化建设,连经济建设都寸步难行。4.【经济是基础】
我们不否认经济的基础地位,可是基础就要优先发展吗?假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你现在饿了,可是下一节又是体育课。食物能量是基础吧,难道你要先去食堂吃饭吗?
【可是如果我都要饿昏厥了,难道还是先去上体育课吗?】 对方辩友所说的饿昏厥了,放在辩题中就是指经济极度困乏。抗战时期,我军物质极度匮乏,经济贫困程度极高,可是凭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文化精神建设,我们最终不还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吗? 6.【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开辟建立在当时先进的航海技术以及人们对资本积累的思想渴望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累了原始资本,发展了资本主义,发展了经济。7.【文艺复兴】
本质: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期间,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更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一切都是文化建设,而文艺复兴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思想文化准备,也就是印证了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观点。
(应对产生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可是资本主义者却无法在当时教会神学的文化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以资本主义者需要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做好思想文化的准备,如果没有文化建设,在当时经济建设无法进行)8.【大跃进】
当初中国政府缺少建设思想,中国民众没有科学知识,却先发展经济,农产品要几十倍的增长,铁盆铁锅都要去制钢,这不是很滑稽吗? 9.【古代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申不害改革、商鞅变法,都涉及到了唯才是举,也就是要重视人才,重视知识,最终推动了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没有这些人才,没有他们的思想方针,经济又如何进步呢?
10.【以色列】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得经济较快发展,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万美元。没有技术,生产力又如何能提高,经济又如何发展?
第三篇:马哲小论文----对善的思考
对“善”的思考
——现实中我们的追求
“真、善、美”作为我们用作判断的观念,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以及在我们的集体生活中都会起作用,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一个独居的人,虽然能够过上舒服的日子,但他还是得去判断事物的真假,评价某事物的善恶,辨别某件事物的美丑。“真善美”三大观念是一组,它们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但我从心底更愿意对“善”多思考一些。这种对在“善”的思考是源于一件事:一位富人慈善者出资捐助了贫困学生,但因学生没有写感谢信而是要钱,这位慈善者就撤消了所有资助„„这件事促使我不得不想:究竟什么是善?善是有目的性的吗?现在“善”是我们用作判断的观念,那有没有用来判断“善”的标准呢?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农夫和蛇的故事,我想中国的小孩都耳熟能详,但它们交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告诉我们:对邪恶的善良只是一种迂腐,一种无知,一种咎由自取。很多人这样认为:见义勇为者被利用,这是一种残忍,是对善良的残忍。这个我同意,但因为此,许多人放弃了行善,放弃了对善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冷漠与无情,越来越多的恐惧与忧愁„„我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都认为付出了善的行动就该有好的回报,对恶的就不该有善。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后果就否认“善”的价值与本意,“善”是行为者发出的,它不该带有私人目的性,因为如果“善”有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果,那也不能称作“善”,善是超乎因果的东西。但我怕我目前所指的这个“善”只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善良”的善,或是将爱给予别人。因此,下面我就不得不提及(美)摩狄曼·J·阿德勒对“善”的阐述。
阿德勒认为所有善的事物应该包括财富、荣誉、友谊与家庭的爱、相当多的欢乐以及痛苦的避免、知识尤其是智慧、健康的生活、自由、平等以及由一个正义与和平的好社会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其评价好坏的事物包括人类本身、人类的目的和行为、人类的制度和产品以及人类的生活。善存在于各种对象和与我们对它们的欲望之间的实际关系之中,某种对象一旦满足了我们的欲求,它便是善的。善和恶并不是完全主观的价值,我们认为,它们部分是主观的,而部分则是客观的。但怀疑论者认为善事物等同于值得欲求的事物。我认为这就涉及到了“善”的目的性。并不能否认,善的是值得欲求的,值得欲求的事物是善的,但必须注意,“值得欲求的”是有双重意义的,其中涉及到了“应不应该”的问题。就如我们行善,难道行善的对象只能是好的?对那些“恶”的为什么不应该行善?这种有了“应该与不应该”界定的“善”就带有太强的主观性了,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善,而由此就引出了“实在善”与“显在善”的区分。“显在善”即只是由于我们在某一特定时刻有意识地欲求它因而称之为善;“实在善”即不论我们是否实际欲求它我们都应该欲求它。因此我认为真正的善就是“实在善”。另外,康德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唯一实在善食物乃是善意——一种遵循道德的意愿,自愿地按照道德规定去履行个人的责任。我认为康德的观点有些极端,他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实在善事物,这不能苟同。善事物很多,我们追求的,包括幸福,我们付出的,包括爱心,我认为都是善事物,但同时我也这样认为,一切的善事物都应该是基于“善意”的,只有善意存在,且是完完全全的善意,那么基于善意而得到的结果、所欲求的才是真正的善。这也就指出了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善是有目的性的吗?”我认为有,其目的就是追求善的事物,用善追求善,且判断善的标准就是是否基于“善意”。在现实社会中,我认为可以将这种“善意”与道德原则联系起来,将道德原则作为最高的善的范型,且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善超越了形相而不生不灭,真和美都统一于它。在现实的基础上确立的道德原则,应该是无私的,没有私人目的性,是发自内心的,基于道德原则,从最高原则出
发去追求真正的善。
现在我有必要考虑到这样的现实,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小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我的观念不得抛弃社会主义,而我生活的现实也没有脱离社会主义,因此,现在我对“善”的思考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现实。那么现在就可以这样讲,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是现实的善的范型。集体主义原则有三层意义: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证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结合;在而这发生矛盾时,自觉地无条件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个人还要作出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以集体利益为评价善恶的最高标准,以自我牺牲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这样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所应具有的道德素质,这是至善,也是至美。
善与牺牲相联系,对人来说,就意味着在付出极大牺牲以致现出生命时,就达到了美的境界。因此,美是善的升华、善的极至。这个最高境界,用中国儒家的人生哲学范畴表示就是所谓“圣”。超凡入圣,就是指超出世俗凡人的水平所达到的至善境界。朱熹所谓:“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善就是内在的人格美。这种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原则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行动,可以催发我们追求真正的善,引导出我们的良心,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在善的行为发生时可以心无旁骛地专心行善而不是考虑应不应该的问题。
现在,我可以回归到我对善的最初的思考,我倾向于道德上的善,因为有了道德就有了无形的约束,将道德转移到善或与善连接,可以更好的将善表达出来,执行它,因为我始终相信,善是一种自我欲念的追求,它是美的,不带污念的,不受其他束缚的,一个人行善是应该自由的、快乐的,善的目的只应是带给别人快乐、追求自我心灵的快乐,用善去改化恶,将恶转为好的,这样的目的仍是道德的,我可以这样说,道德的目的不会掺杂很多个人的因素,如果有了个人的因素那就不再是道德的了,至少不是纯道德的了。
在此,我指出,对善的思考其现实意义就是唤醒人们内心中的良知,在道德缺失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必须用“善”来联结个人与个人,将我们的社会置于“善”的保护之下,追求我们想要的理想与幸福。
参考书目:
1.《善与美的人性》 韩望喜 著2008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
2.《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美)摩狄曼·J·阿德勒 著 陈珠泉、杨建国译1989年4月团结出版社出版
第四篇:文化建设应优先于经济建设四辩总结陈词
四辩稿
王艳艳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用优美而又没有标点符号的语言向我们一直阐述经济发展要优先于文化建设,但是辩论赛毕竟不是诗歌朗诵,更不是相声小品表演,辩论的讲究的是真凭实据和逻辑的演绎!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了人的存在就没有了物化的知识力量,没有了物化的知识力量就没有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了动力,那经济发展又从何说起呢?难道对方辩友学习的专业就是要造空中楼阁么?
我可以原谅因为知识的匮乏而导致思维狭隘的一己偏见,但是我不能看着对方辩友就这样一直偏执下去,下面我将针对对方辩友的错误之处给出正确的答案。
我们不否认文化与经济同等重要,但我们更应认识到,文化建设是我们为发展更好的经济迈出的第一步,文化在带领着经济向前更好更快发展。我们需要依靠文化的力量拉动经济,引导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对方辩友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发展经济就应该优先于文化建设,那么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建高楼就要最先建地基而不是先画设计图呢?是不是诸如“我爸是李刚”“李天一事件” 等都不需要政治文化法律的约束和制裁呢?是不是我国只需要向苏联一样优先发展经济而不需要我党的指导方针呢? 我亲爱的对方辩友,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人类文化建设的推动,取决于人的发展,没有人类文化建设的社会无法发展经济,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如果社会成员不具备社会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素质与能力,那么这个社会要实现发展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持续和谐发展。最后,是文化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性和创新性,正是因为有了我党政治文化的正确指导所以才有了今天国富民强的新面貌。
对方一辩,你片面的将理解经济发展理解为物质温饱,却不懂得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反之,难道您衣食不足就不知荣辱了吗?“中国式过马路”和“小月月事件”还没让您感受到文化先行的迫切性吗?
对方二辩,你只看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却看不见经济建设前面政治文化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文化战略的提出、还没让对您认识到文化先行的前瞻性吗?
对方三辩,你盲目的看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殊不知最基本的动力是人性的要求,为着使人的各方面本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我们不断开动脑筋,不断改进我们的习性以提高生存能力,而这都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这还没让您意识到文化先行的长远性吗?
对方四辩,你只注重物质的享受,却无视文化的建设,孔圣人没有居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也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万世之师啊,难到对方辩友没意识到文化先行的必要性吗?
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但是,没有文化建设的先行,经济发展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船,终将迷失方向,没有文化建设的先行,经济再发达也终究会像罗马一样被同化,像苏联一样灭亡,没有文化的先行,经济发展的再迅猛一样无法弥补道德素质的缺失。
谢谢大家
第五篇:市场营销优衣库论文
《市场营销学》学期论文
优衣库营销策略研究
小 组 So what 学生姓名
吴
嘉
伟
负责部分 企 业
简 介
学生姓名
伍
国
熙
负责部分 可 行 性 分 析
学生姓名
曹
雨
萱
负责部分 一 般 环 境 分 析 学生姓名
魏
道
兵
负责部分 市 场 营 销 分析
2015年 4 月
摘要
学术界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优衣库的营销策略和分析。在研究优衣库的成功经验中,对其营销策略的分析尤为重要。优衣库拓宽了传统服装界的概念,将其经营理念拓展到全民服装的消费概念,并陆续推出成功塑造其品牌的营销策略。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优衣库成功的营销策略,研究并分析影响优衣库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形成文化的政治环境,经济、技术、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优衣库进行劣势分析。随后针对优衣库的产品策略、品牌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从而对休闲服装零售业的发展,消费购买力水平,服装业相关政策,产业内竞争强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并在论文最后提出来优衣库所带来的成功的启示。
关键词:优衣库
市场营销策略
分析
一、企业简介(公司状况)
UNIQLO是日本著名的休闲品牌,是排名全球服饰零售业前列的日本迅销(FAST RETAILING)集团旗下的实力核心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而所倡导的“百搭”理念,也为世人所熟知,是全球十大休闲服饰品牌之一。公司名称是FAST RETAILING,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别的含义。FAST(迅速)+RETAILIN(零售)体现了如何将顾客的要求迅速商品化、如何迅速提供商品这一企业根本精神,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成为拥有快餐文化这一世界通用理念的零售企业界之不可动摇的信念,优衣库 以仓储型的店铺,随意的自助形式,销售优质平价的休闲服饰为他的主要特点。UNIQLO经典的直筒裤版型S-002(REGULAR FIT STRAIGHT),常见的UNIQLO休闲裤有以下四种型号S-002 S-003 B-002 B-003,而S-002更是这四种裤型中最常盛不衰的,属于每年必出款,很像LEVIS的501。
UNIQLO品牌的迅销公司建立于1953年,当年是一家销售西服的小服装店。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柳井正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1972年8月进入迅销公司,1984年9月就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但柳井正接班后发现小郡商事员工的工作效率、认真程度都有待提升,因而大刀阔斧,没想到却导致老员工纷纷求去。这段经验让他体会到,找到愿意付出一生去做的工作,或者把自己逼到非得这样想的绝境,是非常重要的,也为日后UNIQLO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已是公司专务董事的柳井正在美国考察时,受到美国大学校园内的仓储式销售方式的启发,回国后便提出在服装店尝试以仓储型自助购物的方式出售服装,并在日本首次引进了大卖场式的服装销售方式,通过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来实现店铺运作的低成本化。
1984年6月,首家UNIQLO仓储型服饰专卖店在日本广岛正式开业。当时正值日本经济处于萧条时期,UNIQLO的经营策略是,以低廉的价格向所有的消费
者提供时尚的休闲服装。为聚集人气,吸引顾客,刚开业时,UNIQLO还对前来购物的顾客免费提供一份早餐:面包加牛奶,这一招还真的吸引了大批顾客。
每天早晨,总有不少人聚集在UNIQLO的店门前,排着队,领早餐,然后进店选购。
1991年迅销公司开始展开连锁业务,并提出了要建立1000家分店的发展规划,实现UNIQLO连锁化,美国Limited和GAP那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商店成了UNIQLO扩张的范本;1994年,UNIQLO在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 年,UNIQLO原宿店开业,羊毛衫促销获得成功,开始了“休闲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时代。所谓“休闲服直接面向消费者”就是全面修正策划、生产、流通、销售等商业流程,努力建立最适合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其中关键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大量生产。就这样,靠着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UNIQLO一路发展而来。如今,迅销公司已成了日本零售业排名首位和世界服装零售业名列前茅的企业,仅在日本就有近600家店铺;创造了销售额1999年1110亿日元,2000年2289亿日元,2001年4185亿日元的3年业绩连续翻倍的奇迹,也因此而居日本“21世纪繁荣企业排行第一位”,成了日本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休闲服品牌。2001年9月,迅销公司在英国伦敦首设海外一号店,现在UNIQLO在英国已拥有15家专卖店,在进入欧洲的一年内,就被欧洲代表性业界杂志“RetailWeek”评为“2002英国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最优秀企业”。
日本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与日元升值的双重打击,许多知名跨国公司陷入收益剧减的深渊。然而,此时日本著名的休闲装专卖店“优衣库”(UNIQLO)却逆势而上,其老板柳井正日前被美国《福布斯》亚洲版列为“2009年日本富40人”首位。2008年,他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4亿美元,这在当前确实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为了拓展UNIQLO优衣库以外的品牌事业发展,从2005年开始积极开拓M&A事业领域,相继收购了以美国、日本为中心开设了300家以上店铺的时装品牌“Theory”,以法国为中心在欧洲拥有300家店铺以上的女装品牌“COMPTOIR DES COTONNIERS”,以及在法国开设了150家以上店铺的女装内衣品牌“PRINCESSE TAM.TAM”,逐步加快集团化发展。截止至2009年9月末,迅销集团已发展为整体销售总额达到6850亿日元,营业利润达到1013亿日元,集团品牌店铺总数达到2258家,股价总额超过1兆6千亿日元的大型服装销售集团。
研究意义:
随着一系列服装零售业品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因此为了挖掘市场潜力近几年陆续把目标市场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成为了服装零售业品牌竞争的焦点。随着传播咨询的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习惯起了革命性变化,服装零售产业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面临了空前的巨大挑战。
然而像优衣库(UNIQLO)H&M,ZARA等服装零售商在挑战中做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突破。他们都采用了一套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的商业模式。其中知名的速食时尚品牌H&M、ZARA透过观察最新的流行趋势,运用SPA模式在3周内快速模仿,立即上架。所谓速食时尚业者就是对于时尚风潮具备超强的即时反应力,新商品只要以低价销售一空后,就立即再以欣的流行商品取代。据统计,相较于一般品牌按季节一年推出4次商品,ZARA一年共推出16次,追求高速的汰旧换新,往往重视流行性更甚于品质。
反观同为运用SPA模式的优衣库本着“衣服是配件,人才是主角”的商品概念。以“长卖型”的基本款商品为目标,所以衣服款式少加上坚持采用每天都能穿的设计与素材,因此商品开发往往需要一年的时间。希望消费者将其商品当成日用品,建起不同于ZARA或H&M这些竞争者的产品定位,自然区分了消费群体。
针对所决定的消费群体制定商品价格。许多业者在定价时都会采取“降价求售”策略。优衣库在已开发国家云集的欧洲境内适用该策略得以轻松奏效。不过,低价终究并非适用于全球。2002年,优衣库以低价策略进入中国市场,便敌不过中国当地更低的物价,致使其平价策略失败告终。到2006年,当以定价偏高的“舶来品”姿态重新进入中国这块发展中国家市场时,这项改变为优衣库带来漂亮的胜利。但为了持续胜利的辉煌,就要面对现实,适应时代发展,主动谋求变化的经营并且坚持改变创新。
二、战略管理四要素分析(可行性分析)
(一)业务分析
1984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继承父亲成为小郡商事的社长。那时候,正是日本社会奢华之风盛行,柳井正却将眼光对准了普通老百姓,决定主打廉价、日常服装的销售。同年,他在广岛开设了第一家“优衣库”专卖店,而在1991年柳井正将小郡商事改名为“快速销售”,并将它作为公司的宗旨,全力打造“时尚快餐”。
1994年,公司在广岛上市。1998年“1900日元一件休闲服”的口号,使优衣库深入人心,在动辄上万日元一件的日本服装市场,优衣库刮起了一阵旋风。目前,优衣库主要经营高品质低价格的休闲服饰,其中包括男女服饰,童装,同时还涉及到围巾、头饰、鞋袜等多种连带产品。并且坚持着“快速销售”的公
司宗旨。1991年迅销公司开始展开连锁业务,并提出了要建立1000家分店的发展规划,实现UNIQLO连锁化,美国Limited和GAP那种具有本国特色的商店成了UNIQLO扩张的范本;1994年,UNIQLO在广岛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998年,UNIQLO原宿店开业,羊毛衫促销获得成功,开始了“休闲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时代。所谓“休闲服直接面向消费者”就是全面修正策划、生产、流通、销售等商业流程,努力建立最适合消费者的商业模式,其中关键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大量生产。
(二)资源配置
优衣库在日本本土已拥有766家零售店铺,同时在全球各地都有其零售点,包括美国、英国、中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其中在中国有25家店铺,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分店。优衣库无疑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的服装零售品牌。与此同时,优衣库正借助网络这一优势资源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近日,淘宝网宣布与休闲服品牌优衣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优衣库将在淘宝网上开设其中国网络旗舰店,同时,淘宝网还将帮助优衣库建立、完善和推广它在中国的官方网站,帮助优衣库拓展其在中国的网络销售渠道。
(三)竞争优势
优衣库模式的诞生是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在柳井正接手了当时营业额只有1亿日元家业10年以后,有一次,柳井在美国考察,受到了美国大学校园内仓储式销售CD的方式启发,开始尝试以仓储式自助购物的大卖场方式销售服装。这种方式会使人感觉到就像是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购买日用品一样,不需动脑。事实证明,这正符合了当时日本消费者的消费愿望和需求。优衣库销售的服饰类型很多,不同的服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优衣库积极利用不同服饰活动之间形成的协同优势。例如,在以外衣为主打的基础上,适当的配套一些休闲的内衣,又如,除了销售衣服,在优衣库的货架上同时还有帽子、围巾、鞋袜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业务体系,主副业务相辅相成。
20多年来,日本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保障了优衣库的发展。在经济危机到来之时,奢侈品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但是仓储式可自由选购的优衣库却因祸得福,优势尽现。因为优衣库的服装多为基本款式、适合百搭,价位较低,从而造就了柳井正这名日本首富。下面从几个部分分析优衣库竞争优势:
面料:这和优衣库的历史有关系,当年火遍全日本并且至今仍然每年秋冬都会推出新款的抓绒外套让优衣库尝到了因为面料而带来的甜头,自此优衣库在面料的使用和研发上不断创新,比如内蒙古的一个羊毛牧场专门饲养给优衣库提供面料的羊,以及轻薄的Heattech系列保暖内衣,均是优衣库对于优质面料不断追求的产物。
3.细节:和无印良品一样,店铺的细节要求到极致,所有衣服叠放的方式均是十分讲究,比如可以使顾客很容易就看到裤腿宽窄的叠法。另一个细节我不得不说,相信很多人都忽略了,就是镜子。在国内,优衣库的镜子照出来的人和GAP,H&M以及ZARA的镜子照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其中一部分是因为镜子的摆放,另一部分是因为灯光。因为黄种人轮廓,尤其是脸部轮廓不深,相比于欧美人更加“平”因此其实黄种人并不适合灯光直接从上面打下来的照出来的效果,那样会将脸部轮廓的缺陷通过阴影完全展现出来,然而轮廓较深的欧美人则可以展现出立体的骨骼轮廓。因此,在照镜子的时候灯光从前面或者后面斜照下来更适用于黄种人。同时灯光的选择也恰到好处,不黄,不刺眼,光线柔和,可以烘托甚至美化出肤质。
4.工艺,我曾经认真观察了优衣库的衬衣工艺,胸前袋的缝纫针迹倒三角完全是西服的工艺要求,这个细节都被要求了,还有什么理由质疑优衣库的工艺呢?
5.UT系列。T恤本来就是传达文化和艺术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UT这个系列是和艺术家的合作,讲艺术的图案直接展现在T恤上,还原T恤原本的作用,并且将便宜的产品卖出了一丝艺术品的味道。
(四)协同优势 优衣库凭借高素质的人才,在战略/战术层面做出的创新,使得整个企业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向其目标消费者(白领,1.5亿旅游人口),提供低价(中国市场上诸多服装品类首先销售的先行者)高质(合身的版型,日系的工艺,稳定的面料,丰富的选择)的商品。优衣库销售的服饰类型很多,不同的服饰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优衣库积极利用不同服饰活动之间形成的协同优势。例如,在以外衣为主打的基础上,适当的配套一些休闲的内衣,又如,除了销售衣服,在优衣库的货架上同时还有帽子、围巾、鞋袜等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业务体系,主副业务相辅相成。
(五)差异化战略
从优衣库的口号“所有人都能穿的服饰”上看,似乎优衣库选择了无差异营销的市场战略,一般来说,这种战略在服装这一十分强调个性的市场领域似乎无路可走,而且竞争对手如ZARA、H&M等无一不是拼命地强调个性与标新立异,但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种目标市场战略实则一种绝妙的差异化营销。当其他品牌全部以潮流个性为标签时,优衣库正是以其高质平价、简单百搭的风格迅速受到市场接纳。优衣库的基础款百搭服装也越来越受到时尚潮人的喜爱。优衣库强调“服装是配角,穿衣的人才是主角”,所以他们的衣服是百搭的,每个人都可以穿出自己的个性。而不像一些设计上更强调流行元素的品牌,它们的衣服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穿,这就是优衣库品牌设计上的优势。现代社会受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影响,全世界的人都可以接受到同样的信息,全球都会兴起同样的潮流。对优衣库来说,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最常用的、所有人都可以穿的服饰,是他们一直努力的目标。同时他们也注重每个国家的特性,将这些特性充分吸收,变成全世界共通的流行元素。
(一)市场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优衣库同样也会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不过,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优衣库并非像其他部分日资企业一样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总裁柳井正指出,“次贷危机并不都是坏事,它给日资企业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便于投资海外,兼并经营困难的外国公司。今后几年里,公司将会在海外投资40亿美元,兼并部分服装零售商和生产企业,使公司的年营业额在2010年达到1万亿日元(约合100亿美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中国这块购买力旺盛的市场显然是其争夺的重中之重。而众所周知,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并不断渗入的并非独此一家,优衣库在华的海外竞争对手陆续已经登陆并寻找领地。ZARA、H&M、C&A、GAP等时装零售品牌在近两年时间内陆续进军中国。这些国外平价时装品牌,不仅在上海、北京店铺的销售额告捷,还纷纷宣布了其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中国国内的休闲装市场正在上演着大店战略的销售渠道争夺大战。而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国内外品牌竞争重点已经在渠道争夺中体现。优衣库曾经在韩国首尔、香港开店之初,出现了消费者排队购买的疯狂局面,而曾经在香港创下的销售神话也被业内称为香港零售史上的奇迹。
2、经济环境
(1)世界经济
2008年,世界经济贸易增速将有所放缓。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全球经济增长。同时,次级贷款危机蔓延也会进一步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和货币体系稳定,导致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健康发展。得益于新兴市场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基本面总体将保持稳健,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3.3%,较2007年降低0.3个百分点。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调整和转移不断推进、国际分工格局持续变化的背景下,2008年世界贸易将继续扩张,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将增长6.7%
(2)国内经济
2008年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展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总体上,2008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4.8%左右。总之,国内经济的发展对整个航空业都有好处。
(3)进出口
外贸高增长、高顺差的“双高”局面在2008年将继续下去。2008年全球及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发展减速,预计2008年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进口速度有所上升,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但是外贸顺差将继续有所上升。据商务部预测,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比2007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4万亿美元。
3.行业环境
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厂家已增加休闲服装产品的比例,有的主导产品已完全转为休闲服装,或以注册副牌的形式介入休闲服领域。产品结构上不断细分:有充满时代气息的“青春休闲类”、具有粗犷风格的“牛仔休闲类”、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运动休闲类”、随意而不失规范的“职业休闲类”、庄重中蕴藏着变化的“正装休闲类”等。网店经营对线下实体店影响明显:各大B2C网站已渗透到休闲装领域,此外专门的线上销售网购品牌如凡客诚品等迅速发展可能不断蚕食市场份额,淘宝平台的个人卖家,选择的多样和售价的优势都威胁着优衣库品牌的销量
3、技术环境
优衣库的成衣生产据点不仅设立在中国,也逐步扩展到了其它亚洲各国。在完成生产据点分散化、多国化的同时,实施能够确保商品品质的管理体制。优衣库向大约70家合作工厂派遣「技术工匠」,为其提供积极的技术支持。其次,Internet技术的应用和不断更新为移动支付业务带来良好的发展契机,3G的发展带动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使手机成为更为便捷的交易终端,再次,第三方支付工具不断优化,通过发放消费券,启动信用卡大额支付,线下市场拓展等积攒用户热度,为优衣库的交易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
4、社会文化环境
柳井正日前在接受日本共同社的采访时更是立下豪言:优衣库计划构建在中国每年新开100家店铺的新体制,以其打造服装零售连锁店界的“亚洲第一”。但是,在优衣库实现“亚洲第一”的愿望并不那么简单。很明显,优衣库的模式已经在国内市场被快速地复制。
优衣库的服装品牌也很容易被京沪等地的年轻人拿来和H&M、C&A、ZARA等品牌相提并论。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正大广场更是同时聚齐了这4个品牌。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词叫做“快时尚”(Fast Fashion)。2002年优衣库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的时候,H&M、ZARA这样的品牌还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优衣库在日本是大众化服装品牌,因此最初在中国内地也定位为大众休闲服装。这样,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就是班尼路、佐丹奴。和国内中低端品牌打得你死我活直接导致了优衣库当年的滑铁卢。但是,当H&M、C&A、ZARA等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快时尚概念产生之后,优衣库开始摆脱了和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的纠缠,走上了另外一条康庄大道。
(一)SWOT分析
1、SWOT战略图
SWOT战略图分析:
1、通过对关键环境要素和关键竞争要素的分析,将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分析中获得的加权分值总数标于上图,可以直接看出企业所处的战略区域,由此企业可以对应的制定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和WT战略。
2、就东航而言,机会较大,同时优势与劣势并存,需要加以利用或应对。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机会,是自己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1、男装(奶牛业务)
男装绝对是优衣库的奶牛业务。作为优衣库的主营业务,2008年客运的营业收入达到30亿美元,占据了其销售额的一半。这项业务为优衣库的运行带来了滚滚的现金流。但是,由于市场趋于饱和,发展速度缓慢,优衣库必须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
2、女装(明星业务)优衣库的女装业务2008年营收15.3亿美元,虽然是非主营业务,但其超高的销量以及近几年的高发展使得女装成为优衣库的明星业务。另外,由于市场对于女装的需求远高于男装,使得优衣库的女装业务的发展有了保障,相信在未来女装业务会有更大的发展。
3、饰品(跑狗业务)
优衣库的饰品业务几年来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2007年饰品业务的营业收入比2006年增加了9.37%,但是由于成本的居高不下,同时销售量的不足货运业务实际上是亏损的,2007年一年就亏了6600万元。东航的票务业务虽然略有盈余,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票务代理机构,2007年东航票务业务的营业收入只有区区922.6万元,远远没有达到股东大会上批准的10198.5万元的交易限额。
4、童装(问号业务)
优衣库的童装业务近几年发展不错,2007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5.5亿美元,但是由于市场上拥有更专业的童装品牌如宝大祥等,使得该业务的竞争较激烈,未来的发展还是个未知数。
(一)企业使命
优衣库的使命“让所有人都能穿的休闲服” 我们坚持走自己的服饰风格,是在朴素的款式当中,体现独有的设计元素。我们希望通过易于轻松购买、性价比高、非常容易搭配的特色,给个人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把优衣库当作消费者生活中的一部分。显然,在服装潮流变化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潮流似乎成为了一个琢磨不定的词汇。
总是有那么一部分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花费心思,而我们正好满足了他们这一需求,使衣服搭配起来很方便。如果说一部分人还在强调服装品牌,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讲究的是随意。显性的品牌标识很多时候给人一种符号性的负担。
(二)企业目标
优衣库的目标:成为全球最大的服饰零售商
我们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通过我们已经转变好的模式再次进入北京市场,也是我们实现目标的重要转折点。预计要做到中国第一我们需要十年的时间,去突破本土业绩增长乏力的成长性制约。公司的目标不是规模的简单扩大,而是以精品意识和行动打造品牌形象、树立品牌地位,努力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
三、公司战略及选择(市场营销)
(一)市场开发战略 据最近发布的消息,淘宝网与休闲服品牌优衣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优衣库将在淘宝网上开设其中国网络旗舰店,同时,淘宝网还将帮助优衣库建立、完善和推广它在中国的官方网站,帮助优衣库拓展其在中国的网络销售渠道。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猛,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网民数已达2.98亿人,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电子商务的规模已达24,000亿元。正望咨询最新发布的《2009中国服装品牌与服装网购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在正望咨询调查的21个城市中共有1564万网民在网上购买了172亿元的服装,服装网购逐渐成气候。该报告显示,服装是网上购买人数最多,金额也最高的商品。接近六成(57.8%)的网购者在网上买过服装,服装也占到了全部网购金额的近四分之一(23.5%)。在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当今,优衣库在中国依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态势,2008年整体销售额比07年增长了105%。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市场无疑会成为迅销集团在全球的最主要市场之一。今后,优衣库会进一步加快开店的速度,实现短期内在中国开设100家店铺的目标。而中国网络消费群体的巨大潜力正是吸引优衣库投身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直接原因。在中国众多的网络销售平台当中,淘宝网以其超越1000亿元的营业额,1亿以上的会员数稳稳的占据亚洲网络零售市场的领先地位,优衣库将借助淘宝网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短时间内提高其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同时,以淘宝网五年多来对网络零售的理解和投入,在中国经济从外贸转向内需的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淘宝网不仅能给中国的企业一个成套的网络零售解决方案,而且也同样能帮助国际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开拓中国市场。淘宝网与优衣库的略合作,也正是去年淘宝网宣布推出“大淘宝战略”以来所走出的又一实际性的一步。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淘宝网的全方位网络零售服务。淘宝网为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水、电、煤等基础服务,与他们共同分享急速增长的中国网购市场。
(二)产品开发战略
优衣库的成衣生产的起点在于面料的开发。之所以对面料如此执着,是因为只有使用优良的面料才能最终确保高品质商品的实现。而且,为了保证持续稳定的商品供应,放心可信的面料使用也必不可少。在优衣库,根据从各国市场和服装行业中收集所得情报,R&D、商品企划(MD)、面料企划和设立于中国的生产工厂共同携手,完成面料的开发和供给。
此外,积极同各知名面料供应商携同完成新面料的战略性开发。和东丽株式会社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实现就是其中一例。依靠这一战略伙伴关系,以具有吸湿发热独特功能的HEATTECH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面料将不断问世。
以日本广岛县福山市为据点的KAIHARA株式会社,在牛仔裤业界被称为“世界的KAIHARA”,具备雄厚的实力,其牛仔布的高质量和独创性受到了广泛高度的评价。除占据了日本国内50%以上的牛仔布供给外,也为世界各大著名牛仔裤品牌提供高品质的牛仔布。KAIHARA牛仔布在1998年,优衣库的都心1号店-原宿店开店期间和优衣库建立合作关系。从那以后,逐步成为以合理的价格,不断为优衣库提供高品质牛仔布的强力合作伙伴。但是,尽管如此,优衣库的面料开发与同行业中的其他公司相比还是处劣势地位,无论是从面料的品质以及面料的供应能力来说都还需要大幅的提升。
(三)成本控制战略
在一开始,经过反复的摸索,优衣库建立起SPA商业运作模式,摒弃了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彻底实施低成本经营,店铺也是采取仓储式超市型的自选方式。
应用·借S P A快速成长
要渗透“简单休闲”的品牌概念,实现“简单价位”是基础。优衣库以低成本的中国制造为重点,在全球展开生产外包。优衣库的终端店铺从大小、外观、货品配置到陈列方式,就连操作模式都是彻底的标准化。各个店铺的配货,都是依据总部的计划全自动式完成,以此将操作成本降到最低。
重新审视商品企划、生产和供给流程
优衣库开始从“宽泛型销售”向“顾客需求应对型销售”转换,构建起能在销售中及时应对终端店铺动向的调配流程。此前大规模OEM调配,实现了竞争对手无法赶超的低价格,但同时也降低了应对市场动向的机动灵活性。于是,优衣库通过导入POS信息系统(销售点信息系统)预测未来1~2个月的市场需求变化,每周对生产计划加以修改,反复向委托工厂发出极为细致的订单,使企划工作兼具理性与灵活性。
“将店铺置于最高位置”的反向构建
优衣库开始推进的“ABC(All Better Change)改革”,将店铺运营模式转变成为“重视单店应对、积极主动”的店铺运营模式。
通过“店铺下订单”的模式,各个终端店铺被赋予充分的自主性,着眼创造出最高效率的一盘货。具体则是从4个方面进行改革:(1)库存调节:
构筑在同一营业期内充足供给畅销商品的快速生产体制,适时补充畅销商品;在同一营业期内不进行期中减价、处理库存,以避免顾客对于最初价格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将商品选择集中于200种以内,增加同款商品的尺码和颜色,以实现稳定的供给。
(2)信息提供:
把按章办事的店长培养成能分析POS信息、做出决策的明星店长;把POS数据、库存数据用软件进行剖析,使之图像化、简单易懂,为各店长提供参考依据。(3)商店管理:
每个月,总部用图表软件将下月的款式信息发送给各店长。每季约200款服装、5种尺寸、10种颜色,共10000条信息。每月、甚至每周,店长根据自己的判断修正计划,反馈给总部;总部汇总后确立生产计划、库存计划和配送计划。(4)业务评价:
总部会根据各分店的毛利额、毛利率、库存率、利润率等指标,决定奖金额度;各店长之间的年收入最大差距在两倍左右。
四、总结
中国的服装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优衣库正是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强力的进入中国市场平且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中国的巨大市场将帮助他向着自己全球第一的目标前进。作为全球第六大服装零售商,秉承着“让所有人都能穿的休闲服”企业使命,优衣库将在中国服装业的又一轮发展期中起到相当的作用。从迅销公司优衣库(UNIQLO)成功经验来看,品牌服装企业的盈利水平关键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理念、成本控制、营销模式等和外部因素的市场需求、同业竞争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它们的最佳结合,才能够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铸就服装经营事业的辉煌。
通过本次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优衣库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只要优衣库能够选择合理的战略,相信优衣库必能长期作为全球服装业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