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一、网络民意“借网出海”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严格说,自从互联网落户中国,网络问政就一直存在。但在2007年以前,网络问政即使存在,也是零星、分散的,基本处于无意识和原生态。从2008年开始,网络问政有了极大的飞跃,表现在不仅网民积极热烈地通过网络反映民意、阐述民智、汇集民情,而且官方也对网络民意空前重视,一些地方甚至制定了规章规范问政渠道,督办问政结果。2008年由此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
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在2010年召开的一个论坛上认为,有关数据表明,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同时也正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何加正同时透露,此前,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2009年5月再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一个新词条:“网络反腐”。
互联网已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
“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出乎很多西方人士的预料。10多年前,西方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将无法承受“互联网之重”。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像这些人所预期的那种变化,相反,它更多的是拓展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化解了诸多矛盾,加强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也积极通过网络问政创新民主形式。温总理两度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因此,有网评人形象地形容,很多民意是“借网出海”。
二、政民互动:上访变上网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网络问政水平参差不齐。创办于2006年的《地方领导留言板》是人民网近年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据人民网统计,截至去年12月中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有网友留言42万条,38位省委书记、省长,90多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网友留言,7000多项网友问题得到落实解决。到2009年8月,山西、云南、河南、安徽、天津5省市在当地出台规定,明确对人民网等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的回复办理制度。另外还有广东、湖南、山东等省份正在制定留言回复办理制度。自创办以来,已有300多位副部级以上官员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网络问政水平与主政者的网络意识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网络问政水平,与各地的经济水平并不一致,甚至与各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不完全对等,主要取决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的网络意识和执政策略。这当中,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网络问政发展较好的。典型的有广东和江苏。江苏省不少地市网络问政工作做得很好。江苏常州网友在常州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3月15日,该网友来到常州市环保局,环保局长向他送上了该市首笔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常州此举,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0年第一季度推出的惟一的一个网络问政实践推广奖。
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太高,网络问政发展得较好的。代表性的有江西、安徽等。江西总共有九十九个县(区),目前已有六十多个县长书记在江西文明网建立了实名博客。针对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不少县长书记专门发出《督办单》,有网友因此戏称博客为“第二信访局”。2008年下半年,江西省专门开通“问计网”。重大事项先在网上“问计于民”,在江西成了一种执政制度。江西网络问政发展迅速,与省委书记苏荣的亲力推动不无关系。苏荣认为,“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将领导干部上网比作现代社会的“微服私访”。“因为可以在不声不响中了解到很多情况,避免了前呼后拥却看不见真实情况的问题。”以该省宣城市为例,自从2009年4月1日开通政民互动网络平台以来,全市进京上访数量同比下降了70.3%,去省上访人数同比下降了59.3%。“以前老百姓有问题是要找市长,现在只需要上网发个帖子就可以。”“形象地说,就是让老百姓上访„变‟上网。”
对网络问政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执政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和领导对网络还存在着某种抵触和反感,感叹没有互联网的日子真好。当政者对网络问政的不同认知态度会导致迥异的执行水平。江苏省镇江市鼓励网民在当地的论坛上提出对于政府市政的一些意见。虽然意见不是很尖锐,可能是涉及一些民生问题的意见,但地方政府比较明智,它就是一个最短的修正决策、听取民意的路径。这就避免了像山西黑砖窑事件那样,路径非常漫长,拐了很多弯。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从河南的大河网发帖,400位父亲的泣血呼吁被转载到天涯,天涯置顶之后引出了四位政治局常委和一位政治局委员的批示,中央派出多个工作组,然后变成山西全省解救被奴役的劳工、整顿非法用工的专项行动,最后又落回到山西洪洞县,这个路径太漫长了,政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
作为网民人数最多的省份,广东在网络政治文明的构建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广东省
委自从2007年在网上推出“我为广东发展建言献策”互动专题后,网民的建言热情不断出现新高潮。2008年2月29日,南方都市报·奥一网精选10篇网友帖子,出版《岭南十拍》。2008年4月17日,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面会《岭南十拍》作者在内的26名网友,共同为广东科学发展“灌水”、“拍砖”。随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见证并继续推动了省直机关、地区政府的网络互动,省市各级领导与网民在线沟通交流形成风气,网络问政在南粤大地风起云涌。
惠州的网络问政已成当地一张名片
以惠州市为例,自从2008年8月,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惠民在线”与网民互动交流后,惠州每月有一名市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做客“惠民在线”。惠州市委宣传部在其办的《网上舆情摘报》(现为《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每周摘编网上信息,供领导阅批。两年来,惠州市政府从交流机制、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等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问政机制;实施“红黄绿灯”警告制度;将网络问政工作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以及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职能部门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网络问政,惠州市一年解决了2.7万多个网民提出的问题,市民上访大大减少。
惠州的网络问政,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而2009年广东的一系列网络问政动作,尤显其作为地方网络问政领头羊的气概与水平。
网络问政在广东
2009年6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从“网上听政”向“施政实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交办会”迄今已办三次,前两次的问题均已督办完毕。广东省委有关人士表示,这样的“交办会”今后将固定下来,每年开两次,同时考虑将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及时沟通。
2009年7月28日,有网友发帖反映韶关市工商局“涉嫌滥用职权”。广东省工商局经过调查后得到韶关市工商局反馈,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名义回复网友。此举开创了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厅级以上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之先河。目前,广东已有15个省直单位设立“网络发言人”。
2009年11月1日,第一届“广东网民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8位网友绕圈而坐,会场座位构成一个“@”的符号;与44位特约观察员、民间智库专家畅所欲言,近万名网友在线参与。
在广东,网络信访督办机制已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省信访局专门增设了网上信访办理处,在网络上开通信访平台。省信访局还在网上设立人民建议征集栏目,将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议题逐一列出,逐个征集网民的意见建议;并将网上信访工作的情况向网民报告,让网民“听到”信访问题处理解决的回音。
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浏览、收集、整理、分析网友留言,编发《网友留言周报》报送省委主要负责人。据了解,今年广东省政协从网站上共收集到90多条市民提供的线索,从中整理出来有效线索29条。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网络问政与网络新闻发言人并存的网上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表达的新格局。今年2月21日,年后上班第二天,省委书记汪洋到省信访局调研时曾妙解“信访”二字。他说,这两个字很有特点,“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而且是讲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话的地方。如今,这个讲话的地方延伸到了网上。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些地方习惯公权独大的“舆论导向”压制批评意见,甚至以“诽谤”领导人、“敲诈政府”、“敲诈法院”等罪名,抓捕网民、访民,与广东相比,不是一个境界,甚至让人怀疑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四、网络问政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推手
人民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网民仍对网络问政的真正效果存在质疑――在回答“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时,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21%,而选择“相信”的仅占15%。这种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政府机关对于网络留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或者根本不处理。从全国来说,网络问政尚属星星之火,只在部分省份或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得到推广。网络问政推进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主政官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应用的熟练程度。云南是一个不发达省份,但自从有了一个对网络运用极为熟稔的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云南的很多工作都比同为老少边穷的邻省更加主动,此次抗旱救灾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云南就是例证。
上网应成为官员的“第五习惯”
早在2008年,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就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过: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我们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
网络问政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之一
互联网是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政府和民众沟通渠道,今年以来,微博的风行更是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更为直接、迅捷的沟通渠道。如果我们能切实把网络民意纳入到决策中,并以相关的制度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那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意见的表达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全社会形成重视网络力量,政府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问政链条,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以此促进与网民通畅、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网络问政”可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
第二篇:关于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引用: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014年3月1日,四季春城昆明不冷不热,一片祥和。祥和的同时却正值美国总统接见完**喇嘛,疆独藏独两股势力沆瀣一气;乌克兰局势变幻莫测,引发美俄两国剑拔弩张;国内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安保工作日渐升级。然而,当晚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40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目前,云南官方将该事件被定性为恐怖袭击活动。
事件发生后,引起国内社会强烈反响。当事网友及后续记者陆续通过微博、论坛、贴吧、微信等网络互动媒体第一时间传递出这起暴力事件的细节和进展,网络舆论一片哗
然,纷纷谴责暴徒反人类的行径,并祝愿伤者早日康复,逝者安息。
总的来说,此次国人面对恐怖事件,除了愤慨和悲痛之外,在对事件后续的聚焦讨论中,理性面对恐怖事件的情绪得到了很好地彰显,众多网络正能量得到了很好的传递,这其中主要来源于开放性的讨论环境。媒体及时告知事件进展,意见领袖主动提倡守土有责,传播防暴自救手册。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只要有度、有责反而有利于公民社会心态的建立。在今后类似事件中,相关管理部门当应慎堵,慎行。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网民与日俱增,信息传播之快超乎我们的想象,人们在网络上接受信息并发表者自己的言论。古语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舆情相当于水,国家相当于舟,所以遇到类似的事件,官方新闻媒体要把握方法策略,主动介入弄清真相,及时引导网络舆情。媒体要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主动设置与事件相关的议题,通过吸引网民进行讨论,用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建设性发言,通过讨论帮助网民明辨是非。
网民通过网上舆情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让政府看到了开辟网上平台让民众参与政治的可行性。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 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
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聊天,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无论是习近平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李克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自己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还是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诸多频繁成为热点时政新闻的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在今年关于网络问政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是两会了。全国31个省区市两会陆续闭幕,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全国两会日渐临近,网上舆论氛围渐浓。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微视、移动客户端等各种媒体平台纷纷发力,各大媒体通过微博和微信征集两会关心的热点问题,解读分析两会看点。在微博上,“两会微问答”、“两会微访谈”等栏目吸引网民关注,传统媒体官方微博陆续推出两会策划,代表委员们纷纷开通个人政务微博,设置议政议题,征求网民意见。在微信上,“两会代表”、“两会记者”、“两会直通车”等公众账号每天推荐解读文章为两会预热,对两会进行及时报道。网
民对新一届政府的期待较高,一致希望代表委员多发出反映基层问题、关切民生的两会“好声音”。
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一位新华网友认为,只要符合法律,每个普通网民都可以通过发帖子、写博客等形式自由表达意愿,并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两会代表、委员以及各级政府领导打开了一个了解社情民意的崭新窗口。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政府领导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也体现了我们的政府是实实在在倾听人民呼声,时时刻刻留心民心民意,时刻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政府。网络交流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考。
政府要想更好地倾听民意,利用网络舆情的平台进行网络问政将是个极好的方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由此可见通过网络进行问政,将是一个方便快捷的方法。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虽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进行民主政治,但是人民代表的数量毕竟是少数,而且由于一些操作上的问题,人民代表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向国家反映民意。如今,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政,能让政府乃至国家直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网络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化,加大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网络力量之巨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问政的同时不免会有一些负面的舆论出现,在一定限度内的负面舆论政府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出现了例如煽动民族分裂,推翻国家,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等的舆论,国家网络监管部门应该及时的制止。健康的网络问政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第三篇:公选课论文: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简单来讲,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它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而且,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技术革命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愉悦的同时也对当今社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
网络社会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任何人,无论他是从事何种职业,或拥有多少财富,或自身条件有多么大的劣势,他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思想。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任何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越来越多地发挥出了畅通民意、表达诉求、舆论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各种社会热点问题频频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涉及民生、司法、反腐败、民族、宗教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敏感度高,很容易引起舆论的聚焦。特别是通过互联网的发酵和放大,更容易使局部问题上升为全面问题,一般问题上升为社会政治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扩展为非理性的社会情绪。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近年来发生的诸如厦门PX事件、七十码事件等都体现了网络舆论的巨大监督作用。
如今,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县因拆迁引发一起自焚事件,因在此前已发生多起类似拆迁自焚事件,所以起初并未引起舆论关注。但后来,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的介入使得宜黄事件的传播效应不断放大,当事人的维权行动也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帮助。这种新兴媒体形态就是微博。微博在2008年开始在我国加速发展,大量微博网站纷纷出现,比方说新浪微博。在宜黄事件中,微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记者邓飞微博直播“女厕攻防战”,当事人之一钟如九开微博使外界在第一时间了解宜黄事件的进展,潘石屹等网友致力于微博“网聚”传播等等。结果,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立案调查,率队拆迁的常务副县长被免职,被网友们认为是微博的维权力量开始发酵,由此引发对微博的舆论影响力的讨论。
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网络首先是作为一种传媒出现的,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传递政治信息的“中枢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传递政治信息的实质是“国家意志”“民间意志”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国家政策通过网络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解释,公众的愿望也通过网络得以及时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通,思维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众的支持,网络能够向政治系统输送强大的社会动力。(2)传递政治信息可以为政治决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当前,诸如失业、环境、教育和医疗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而政策往往难以兼顾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所得与付出之间的平衡,这需要群众对政策有一个理解和承受的过程。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借助具体的“形象”,用通俗生动的方式提出问题,阐明背景,发表意见、评论或分析,帮助群众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启发群众适应政策的主动性。网络的这一作用在以往的价格改革、住房改革中已得到有效的发挥。(3)传递政治信息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社会成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发展目标上。网络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每天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这是宣传思想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而且,网络可以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一个平台。网络媒体还推动民主政治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的新渠道。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网络应用于政治文化传播后,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家应该拓展网络公共讨论的空间,把各方的意见都呈现给公众,确保公众听到所有应该听到的声音来保证公共辩论的强健。为了应对瞬息变的网络资讯,中国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在中央以及省市一级宣传部设立舆情部门,负责收集和分析网上舆情,给领导人提供最新的舆情信息。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各级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网民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有数据显示,一批不作为或乱作为的地方官狼狈丢官,直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从回避、无视,甚至“惧怕”网络舆论,到直面和回应网络舆论,再到合理有效地把网络建设成了解民意、征询民策、疏导民怨的途径,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团体对互联网舆情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不少地方积极落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高度重视互联网舆情,政府的执政艺术有了很大提高,社情民意渠道进一步拓宽。
所以,网络舆情的应对之策有:
1、适当调整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
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
3、加强行业自律。
4、“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信力。
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总之,妥善、宽容、积极地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的进步,更是一个现代政府和负责任政府应该具有的品格。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网络、学习网络、运用网络、管理网络,抛弃“轻而视之”、“敬而远之”、“居高临下”的观念,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积极参与互联网上的各种讨论,虚心听取和收集互联网上的民意,为决策提供依据。在新媒体时代,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充分尊重媒体,坦诚对待公众,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增强网上权威声音的力量,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以开放的态度看待网络舆情,以娴熟的技巧应对网络舆情,让网络成为地方领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舆论阵地,这是各级党政部门和官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论网络舆情与问政范文
网络舆情与问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现如今网络信息传达的速度也日益迅速。不难看出,近几年来,各大地区所发生的大事件都能够以最快的时间传播至广大人民群众,或以微博,qq,论坛等等各种新老媒体的方式。毋庸置疑,网络舆情所波及的面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然而网络舆情真正的面目是什么呢?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
按网上查找的网络舆情的定义所说,网络舆情就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就我个人所理解的吧,网络舆情是一种对当代各种大小事件信息或对或错的折射。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也是巨大。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以前网上常曝光的“表叔”杨达才、“房叔”蔡彬等等的官员贪污腐败以及现如今十八大召开以来多少官员纷纷下马的实例,许多民间维权者充分地利用了网络这个平台并且真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政治方面的意见。网民并非因切身利益被剥夺,而是基于公民意识参与监督,倒逼了反腐调查,制造了舆论契机,助推了制度构建的反思、努力。这些是来自民间的正能量,这个能量更是在充分释放。一个社会的活力也正由此得到释放,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促进力,以及社会问题的自我修复力。在更宽广的层面上,这更是国家梦想的凝聚力。从网上出现了太多贪污腐败官员被检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所显示的快捷性。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
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民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同时又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如此所说,网络舆情在问政这方面的报道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但是网络舆情并不是单单只有好的一方面。众所皆知,网络就相当于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相对来说,网络舆情也是把“双刃剑”,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也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更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在多元化的网络发展现状下,网上也相继地出现了许多虚假,恶意中伤等各种相当于“垃圾”的言论。对于这些恶意的信息,还是会有大量的网友认同,并进行相应的评论与转载,造成真实信息的严重扭曲的后果。如果是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就像2014年3月底曝光的“文章出轨”事件,瞬间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网上也陆续出现各种报道,点击率颇高。什么文章跟姚笛的地下恋情,文章与马伊琍的婚姻问题等等新闻报道闹得沸沸扬扬,跟随的网民们的评论也是出奇的犀
利,五花八门,看了让人触目惊心。更让人吃惊的是,霸占了国内娱乐圈头条的“文章出轨事件”,更是汹涌地漂洋过海到了全球各地,出现在多家国外媒体的版面上。包括英国BBC、《每日邮报》、美国《美联社》、《纽约每日新闻报》、《好莱坞记者报道》、《娱乐在线》、澳洲《悉尼先驱晨报》、加拿大CBC、越南《民智报》新闻网站(dantri.com.vn)等多家外媒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并集体关注文章道歉微博所打破的社交媒体转发记录。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严重到不言而喻。
小的方面来说,对于我们公民自身方面,给我们的身心或是精神方面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大的方面来说,对于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方面,更是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如此所说,网络舆情在问政这方面的报道上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
网络舆情与问政相辅相成,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如何使二者更好发展,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我们公民个人来说,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不管是文化上的,或是行为上的。虚假违法等具有不良性质的言论信息,就不能随意发至网上,避免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对于政府来说,要高度重视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对于网上有害的信息,要及时地做出处理,不留后患。对于那些因信息错乱而出现的紧急情况,要提前制定一份网络言论应急预案;对于政治场上的领导人,更是要及时地接收网民的合理意见与要求,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与网民们开展互动,做到深入群众,然后进行充分合理的亲民实践。关于网络舆情这方面的
建设都得加强,这也是为日后发展更好的网络舆情氛围奠定了基础。
可以预见,中国互联网在未来若干年中,将依然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相对的来说,网络舆情和网络评论的作用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现在更加要营造一种健康舆情氛围,才能使我们的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化,让我们的政府真正地服务于大众,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第五篇:网络舆情与问政
网络舆情与问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信息化助推全媒体时代强势来袭,其拥有跨媒介的报道体系,集合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等各种传播工具,涵盖了人们接受信息所需要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全部感官,不同阶层、喜好的受众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接受信息和实时反馈,实现传播效用最大化,促使社会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各级政府在“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开展网络问政,有效应对网络舆情,重塑政府形象成为政府面临的全新课题。
一、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发展状况
网络问政作为全媒体时代民意表达的特殊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更加热衷“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积极探索网络问政模式,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自2006年创办以来,品牌效应和社会美誉度逐步提高,在政府和网民之间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越来越多的省委书记省长、地级市领导与网民在线互动。2010年9月8日,人民网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共同推出“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网友可直接与中央领导、代表委员、部委领导、省长书记、公安局长等政府领导、部门互动对话。网络问政在中央、地方领导的重视下,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推动下,“草根们”的声音愈加铿锵有力,也使其自身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二、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特点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更彰显出“普遍化、制度化、融合化、实体化”等发展趋势。
(一)网络问政开展的普遍化
网络问政的普遍化是指经过多年的发展布局,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开展的网络问政,无论在地域、部门、机构、人员、行政级别还是受众等方面,都已具备规模化和普遍化特征。
(二)网络问政运作的制度化
网络问政的制度化是通过互联网延伸党政机关职能的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组织与群体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一方面表现为政民互动内容与形式变迁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党政机关行政方式、组织机构、人事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完备化。
(三)网络问政渠道的融合化
随着媒体融合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问政与传统问政方式结合,技术层多种媒体形式、多种技术工具融合。传统问政和网络问政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形式的顺畅对接,问政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四)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
网络问政效果的实体化是指广大群众和网民在网络问政活动中表达的各种诉求,反映的各种问题,都能收到党委政府的及时回复,网上反映的现实问题能够在网下得到妥善解决。网络问政也成为了密
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民情的务实举措。
三、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效用
(一)职能转变: 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开启了政府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的新窗口,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网络问政搭建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平台,在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作为民众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平台,有效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程度,一定程度的释放社会的不满情绪,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网民通过网络“晾晒”或者“吐槽”,使众多隐性的社会问题显性化;政府透过网民的境遇和心情,为显性化的社会问题分配政策资源,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确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自下而上的分解服务目标,布置服务任务,划分责任范围有助于促进政府转变执政观念,有效提高了服务型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参政议政: 拓宽公民参与政治途径。博客、微博、论坛、手机等现代工具所带来的问政形式的多样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热情,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范围、渠道、手段和效果。传统问政形式也在全媒体时代的倒逼下谋求变革,比如网络信访、网络听证、电子市政厅等,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参政议政方式,都可以畅通与政府对话的网络渠道。
(三)网络监督: 政府工作透明化的必要条件。权力的正常行使离不开对其规范、限制和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是确保权力规范、透明、阳光的必要条件。传统媒体的独立和成熟使其不再以党政喉舌、传声筒这个单一的角色存在,而是承担了更多社会监督任务,各种反映社会问题、矛盾的板块、栏目见诸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网络监督以其特有的优势从多种监督形式中脱颖而出,跨越中间环节,方便快捷,廉价高效。由众多网友编织的网络信息“监督网”促使政府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网民监督。
(四)引领舆论,化解矛盾:塑造政府崭新形象。网络问政的往往是多种矛盾激烈碰撞所引发的社会深层问题,政府检测、追踪网络舆情的能力,化解矛盾的态度直接关系全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由于网络与现实的双轮驱动,现实矛盾如得不到恰当解决便会在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的集体推动中膨胀,借助浩大的舆论声势逐步走到媒体、政府面前,吸引决策部门的眼球。网络问政帮助政府辨析问题的轻重缓急,使政府在应对危机中从容镇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政府处理问题的“导航仪”,塑造形象的强有力工具。
2009年7月江苏常州网友“认真”在常州中吴网、化龙巷等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后来,环保局长周斌向他送上了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单学刚认为,在当下部分地方政府的思维模式仍然停留在把持批评态度的网民说成“别有用心”,甚至不惜千里迢迢地跨省抓捕网民的背景下,常州环保局长周斌对于批评其工作的网民的态度无疑博得了掌声一片。
“批评有奖”应该成为尊重公民监督权、表达权,善待网民的又一个范本,“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的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可以说,网民们恰恰是监督政府施政的一面“明镜”,“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目的也正是要把这面镜子擦得更亮。
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川北,毗邻陕、甘两省。“数字鸿沟”的原因导致四川的网络问政在全国不算走在前列,广元实行网络问政是在2008年,时值“5·12”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群众也急需与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对话。广元市因此开通了网络社情民意直通车、建立书记、市(县)区长、部门网上信箱,开办“建言献策”论坛。2010年12月开通“微广元”官方微博。政府几年来共搜集到全国各大论坛涉及广元市的8500余条网民诉求贴文,市内“建言献策”论坛的3810条意见和建议,一一得到官方ID回应,广元因此成为“24小时在线政府”。市民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投身于参政议政中去,为市政建设出谋划策。由于书记市长信箱的一封检举信,2010年4月市政府全面开展违法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因为建言献策论坛的一次讨论,2010年2月市区64座公厕陆续实现免费。截止2011年底,市网管中心收集来自人民网、四川在线、广元新闻网等留言板留言网民投诉、求助、咨询5.5万件,回复率100%,办结率99.8%。2008年以来,广元市连续保持非访“零进京”、集访“零到省”的记录。
总之,我认为网络问政不仅构建了政府、公众、媒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也诠释了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媒介理念,这为构建和谐、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的开辟了新途径。各级政府应该愈加重视网
络问政的积极效用,全面打造和丰富具有公信力、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网络问政平台,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和艺术,全力做好全媒体时代下的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