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问政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价值所在
网络问政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价值所在
对于政府形象,公共管理学领域近年来已经有较多的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学界普遍认为“政府形象”的落脚点在于国内外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评价,是对政府素质、能力、业绩认识的具有广泛性的主观判断。[1]张颖春.政府形象研究评述[J].党政论坛,2007.(8)政府形象包涵着效率形象、行为形象、管理形象、环境形象、信誉形象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政府形象的关键在于能使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积极表述自己的见解,民主地参与政府行政过程,提高了公共决策的透明度。政府通过网络问政倾听民声、吸纳民意,有助于增加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公开性,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落实行政责任。在良性互动情况下形成的网络舆情对政府民主、高效、责任、阳光的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一)网络问政有助于塑造民主政府形象。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空间,为公民参与政治、了解政治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上,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往往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大众面前,这些海量、及时、真实的网络原生态信息,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自主的,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一方面,广大公民通过网络主动参与到政治民主化进程当中参政议政,充分享有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另一方面,权力人物以及权力运行始终是网络监督的重要客体,加强网络监督,对于保障社会民主有重要意义。在“全民麦克风”时代,政府将民意纳入到政治过程之中,及时对民意进行回应,与公众达成共识,获得公众的接受与认同,从而塑造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民主形象。
2006年12月8日,在厦门市委主办的厦门网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9日,投票突然被中止,10日投票平台被撤消。在投票结束之时的结果显示,有5.5万张票反对PX项目建设,支持的有3000票。2007年3月,赵玉芬院士等105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的“迁建议案”,揭开厦门PX项目的盖子,使其成为国内瞩目的焦点。6月初,厦门市民进行了理性、和平的“散步”。在轰轰烈烈的民意反对浪潮之中,本已经是板上钉钉非建不可的厦门PX化工项目被当地政府下令缓建。厦门PX项目之争最终以项目迁建画上句号。这是一场典型的“民意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在网络时代公民积极参与到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二)网络问政有助于塑造高效政府形象。
首先,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具有传统信息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形势下的网络舆论内容,具备丰富性、立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极大丰富了网络问政的决策信息来源,使得网络问政实施过程中可以用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更加充分,有助于通过网络问政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其次,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主要承担者,必然要与广大公众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通过网络问政,参考公众对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出建议和建议,通过“聚民意、集民智”,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从而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完善,保证行政目的的实现,树立高效的政府形象。最后,网络问政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再造,为政府促进行政职能转变和优化工作流程,政府减少管理层次,撤除合并一些工作职能重复的职位,使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从而使政府更精简更有效率。
2011年07月01日,一网友给河南省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留言,反映学校由于资金困难,没能安装上“班班通”,很不方便。之后,郑州市教育局做出回复,表示将尽快落实。止8月底,全市城区中小学外置有源音箱配备安装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投入资金约120余万元,此项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此举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充分通过“聚民意、集民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完善,保证行政目的的实现,树立高效的政府形象。
(三)网络问政有助于塑造责任政府形象。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公众对政府责任知情权诉求逐渐增强,获悉政府工作的途径也增多,通过自下而上的网络问责,强化政府工作人员落实各自职责。网络问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并对政府决策和行为产生正面作用。网络舆论监督主要通过论坛和新闻跟帖等方式实现,它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诞生了全新的传播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话语权。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它成为一双无形的眼睛,政府及其行为被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形成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这样可以有效杜绝各种暗箱操作,减少贪污腐败,必然促使政府增强自身执政的能力,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9年2月发生的“躲猫猫”事件,相关部门起初公布的事件“真相”备受广大网民质疑,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网络舆论聚焦。面对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云南省委宣传部在事后发出公告: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躲猫猫”事件真相。省委宣传部从千余名报名网民中随机进行了选择,组成了“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可见,云南省委宣传部此次的“舆论新政”虽属首次尝试,但无疑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网络问政有助于塑造阳光政府形象。
网络具有“阳光、目光和激光”的作用,将政府行为亮在“阳光”之下,聚焦于群众“目光”之中,进而通过舆论监督实现“激光”手术。网络问政让政府在决策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了解事情掌握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科学决策;执行时要公开透明,依法办事,吸引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检验时要突出实效,看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达效,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网络问政以网络为平台,政府信息公开使得政府如何支配财政收入、政府绩效如何等问题不能再隐藏在“黑箱子”里,而必须向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监督,实施“开门”治理,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阳光政府”。
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运用网站把公众以往需要经过层层行政部门处理的程序,直接经过网络汇集,由网络媒体督办中心在联席会上汇报,被涉及的单位负责人直接面对,没有了推脱、敷衍塞责的可能,办与不办,办好办坏,办慢办快,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行政管理的主、客体透明运行。并且根据公众满意度和办理单位的办理情况进行评价,并在网上公开评价结果。
第二篇:浅谈对网络问政的认识
浅谈对网络问政的认识
近日,为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政府信息公开、引导社会舆论、畅通社情民意、助推执政为民的沟通桥梁作用,市委、市政府设立了“心通桥”网络问政平台,并发文要求各社会管理部门要强化网络行政意识。结合我局此前开通的“网上办税厅”,就网络问政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网络问政的背景
建立“心通桥”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就是为了更大程度扩大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使各级社会管理部门都成为网络问政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使大量问题解决在基层,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心通桥”网络问政全媒体平台,顾名思义就是网络问政的一种形式。近年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 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刻认识网络问政的时代背景、发展趋势是引导网络问政的重要前提。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问题是现实问题的映射。网络问政方兴未艾、大有前途,它的时代背景有:
一是社会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郑州、中牟县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 制有待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社会矛盾还无法得到及时合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有诸多建议、意见、诉求。
二是人民群众民主意识增强。在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过程中,我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为人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加,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
三是网络加快普及。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今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此外,在中牟已经有了网络问政的基础,像中牟在线每期头版头条都会针对中牟本地的社会民生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各级管理部门的服务网站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如我局的网上办税服务厅,纳税人只要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网上办税,既轻松又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一)常态化。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党政领导干部走进网络倾听民意,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已成为共同行动。网民在参与网络问政过程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参与政策决策的事件,如华南虎照事件、“五一”长假是否应 该恢复等问题的讨论等;二是批驳或者揭露官员的不良言行和腐败行为,如烟草局长的“香艳日记”、抽“天价烟”的房产局长等;三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如典型的“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等;四是关注民生问题,如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况、高房价、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等的关注和不满;五是抒发爱国热情,如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奥运火炬传递、钓鱼岛事件等。
(二)现实性。一是参与第三方调查。在2009年初“躲猫猫”事件中,网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持,最终产生了由官方牵头组成的第一个“网民调查团”,开创了网络问政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先河。在这次事件8个月后,又一个“联合调查组”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中演绎了“第三方”调查的成功案例。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支持和抗议。在杭州飙车案中,就在警方宣布肇事车速仅70码的当晚,不少网友来到车祸地点文二西路,点起蜡烛、献上菊花,表示对遇害者的哀悼和公正办案的诉求。三是使用人肉搜索。比如最年轻市长周森锋被网络曝光后,网民展开对周森锋展开了一系列人肉搜索,从周森锋的父母亲、岳父母亲的职业、背景到臵疑周森锋的论文抄袭,再到周森锋早些时候下乡时由他人打伞的照片均被网友一一搜索出来并发布到网上曝光,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三、网络问政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反映民意的片面性。网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还不大。截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37%。网民 结构分布不均衡。学生群体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仍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网络接入城乡差别大,农村地区网民人数较少。
二是反映民意的情绪化和宣泄性。由于没有实行实名上网,加之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网络舆情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情绪化和宣泄性。
三是网络“水军”值得重视。网络水军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民,他们通常以“网络公关”、“网络营销”、“口碑推广”等为名,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虚拟性,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以达到牟取利益的目的。
四、引导网络问政的思考
积极引导网络问政要疏堵结合,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网络诉求机制,完善网络问政规范,加强应对网络问政能力建设,积极响应广大网民的合理诉求。
一是尊重网民言论权。网民言论权,是所有问政和“问所有政”的基本条件。如果网民言论经常遭到截留、封闭,并非想问什么就问什么,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问政”。所以领导干部需应以理性宽容、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像温总理一样,放下架子,弓下身子,尊重网民言论权,积极主动的与公众进行沟通互动,用真情感人,让网民愿意表达真实想法,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二是创新网民参与方式。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创新方式让网民参与网络问政可采用这几种形式:(1)召开网民问题交办会。政府官员会见网民,邀请网民就社会关心的问题大家自由发言,官员和网民直接对话。比如广东省由省委书记亲自牵头,召开网民问题交办会。(2)与网民在线交流,比如举办网络访谈,对一些重大的事项和涉及民生的事项,由政府有关单位负责人通过互联网来进行访谈,在线解释,在线回答网民的提问。(3)组织网友线下考察。对网民极为关注的社会热点工程或场所组织网民到现场去看。
三是网下解决问题制度化。网络平台反映、答复只是网络问政的开始,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各级社会管理部门要将网络平台反映的问题尽快提上日程加以解决,同时要建立网络问责制度。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克惠透露:今后还将借助网络和网民力量对不法事件进行长期监督,一旦发现有司法机关腐败等问题将一查到底,涉案人员均将严惩。所以要确保网络问政取得更大实效,建立网络问政问责制度十分必要。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名称: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文章整理:
上海代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日期
2014 年
07 月日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1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论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的塑造
摘要: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传播时代,政府形象塑造作为常态的沟通与传播管理,使执政理念得以流通,让百姓在知情的前提下参与社会管理。本文将重点讨论在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塑造政府形象。关键词:新媒体
政府形象
塑造
近几年来,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政府执政环境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从广义的网络层面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之为网络媒体。而政府形象塑造与网络媒体之间关系密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政府执政能力建设与形象塑造都受到新媒体的巨大挑战。
一、新媒体在塑造政府形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公众社会,政府形象如何,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这方面有不可替代的责任。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进一步凸现了公民社会的地位与作用,而公民社会的日显重要与新闻媒介的社会参与及舆论监督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政治国家相对独立的社会自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在相当程度上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与代表政治国家的官方进行沟通、对话,进而实现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2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由于广大公民享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观点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可以对国家公职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因而公众的舆论监督可以形成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舆论压力,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履行其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承诺和职责,同时对有被滥用危险的公共权力进行有力的制约,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显然,在这里,媒体作为具有一种特殊性质的社会公器,是一个舆论载体,而公民社会中的公众,则是一个民间的舆论场,两者共存于当下这个社会中,形成了特殊的公共部分。媒体通过自身的得天独厚的舆论监督加大增进了公众对媒体的介入和信任;反过来,公众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促进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这两个舆论场的重合、互动,构成了现代社会健康文明发展的有效机制。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公民社会的形成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建构公民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而这种机制,在今天,已经通过媒体、网络,包括手机短讯等领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千家万户,深入到人的思想、行为之中。
二、新媒体时代对政府形象的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引入我国以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日益成为社会舆论集散地和放大器,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从2003年的“网络舆论年”、2006年的“网络暴力”到2008年的“网络监督”,新媒体在舆论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已完成了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舆论载体。特别是由于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变革时期和矛盾凸显期,作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表现形式的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工具,与各类突发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舆论超强磁场。与此同时,新媒体舆论关注的议题正在向社会议题、政治议题快速转化,新媒体舆论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3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主流化、政治化、现实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影响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危害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很容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腐朽文化传播的新渠道,思想交锋和舆论斗争的新阵地。近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借助国内重大政治活动、公共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等机会,不断地肆意夸大和歪曲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矛盾,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民族团结,挑动民族分裂,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企图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比如在2008年的藏独事件等,借助新媒体的意识形态斗争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
(二)损害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容易造成信任危机
政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失去了公信力的政府无法得到公众支持,也无法实现对经济社会的有效治理,甚至难以为继。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非物质文化总是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快于观念和制度的变革,因而人们总是生活在不适应状态中,极易滋生诸如浮躁、失衡、焦虑、空虚、郁闷、偏激等不良心态。如果这种新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舆论挑战及应对策略的心态得不到有效引导,往往会形成“仇官”、“仇富”等情绪化舆论,从政府及其官员身上找到“渲泄口”,而新媒体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三)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舆论领域的秩序较为混乱
新媒体消解了国家对媒体的绝对控制以及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使传统的“把关人”作用弱化以致丧失,导致舆论的源头不可控,传播速度不可控,内容分散不可控,舆论容易放大不可控。由于传统的舆论引导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失灵,而新的引导模式又未建立,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4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形成了舆论引导空白环节,舆论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比如社会舆论分散、网络色情泛滥、隐私披露、谣言增多导致妖言惑众、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盲从与冲动、国外文
[3]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失控、失范现象,造成了思想意化入侵等问题相继出现。识领域的混乱,也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和隐患。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危害公共管理秩序。
凭借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微博等载体,新媒体舆论已具备社会动员效应,“组织化”、“落地化”成为现实,网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特别是病毒式传播的情绪舆论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大声势,引发群体性、政治性突发事件。政府为了处理这些事件不得不耗费大量的行政资源,影响正常的公共管理秩序。此外,涉官、涉法、涉富的“人肉搜索”的滥用,导致诸如“网上审判”、“网上罢官”等极端个案的出现,干扰了社会秩序,影响了政府权力的正常行使。
三、政府运用新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政府的信息公开立法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必需。但如果没有信息公开立法的保障,并不能必然使公众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从全国范围看,信息公开的法律保障方面还很不完善。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法律对有关问题进行明确和规范,许多所谓的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只是停留于形式和表面。政府是信息公开的义务人,公众是信息公开的权利者,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限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就无从谈起。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事件都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现代社会,突发性事件越来越多,隐瞒公开信息必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保证突发信息在内的所有信息的自由、全面、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5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有序地公开。
(二)引人并强化政府公关意识,创新政府对媒体的监管调控方式,营造相对宽松的媒介环境,促进媒介健康发展
当前正处在政府职能转换的时期,政府由过去的大包大揽,转向服务型政府。要由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性的政府到一个廉洁、高效、透明、亲和的政府,这其中政府公关行为和公关意识的引人和强化至关重要。所谓政府公关,就是政府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事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与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沟通的过程。政府公关意识的引入,也还意味着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和平等意识。避免随便动用政府的行政命令,而是主动去掌握和适应新闻传播规律,使自身具备主动利用新闻媒体的基础。具体而言,就是不能用新闻宣传来取代信息传播,而是选取二者的交叉处人手,使宣传更潜移默化。在公共信息传播方面,与媒体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三)推动新闻立法,将政府与传媒的关系纳人法制化轨道
构建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要依靠法制的力量。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同时在报告还首次写入了公民的“表达权”。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新闻法》,政府对传媒的管理主要还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依据的主要是行业协会以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有的法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已不适应今天的传媒实践,有的规定不具有强制性,形同虚设。如禁止有偿新闻的规定。一方面,新闻媒介的报道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在多重利益的争夺下,传媒有失操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而加快新闻立法,保障新闻传媒的权利,使传媒在反映民清民意,代表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方面有法可依,同时也规范传媒的操守,监督其行为,确保其作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平台。
为此,对于新闻媒体在政府形象建构中的作用我们也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首先,新闻媒体在政府形象构建中并不居于主体位置,它只是对主体(政府)形象的传播。对政府形象起 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6 页
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根源性、基础性制约的是政府的实际运转。因此决不可能不顾及政府的实际运转状况,一味地去谈论和追求政府的所谓良好形象。另外新闻媒体对政府形象的构建有时也可能起负面效应:一种情况是新闻媒体对政府形象大发脱离实际的、溢美之词,导致公众的反感;另一种情况是在政府形象建构中采取偏激或歪曲态度,导致公众对政府的厌恶和排斥。故政府在利用媒体宣传自身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做出个好形象来”。媒体在政府形象建构中,既要自觉维护,更要实事求是,要把自身利益与社会责任意识结合起来,真正的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2]钟瑛,余秀才.1998—2009重大网络舆论事件及其传播特征探析[J].新闻与传播,2011,(1).[3]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周洋.打造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前哨,2009(11).[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2).[6]郭庆光.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4.联系电话;0451-51806797 第 7 页
第四篇: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创新政府服务理念 全力打造网络问政平台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风起云涌,网络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做宣传和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中国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渠道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网民的关注新焦点。
关键词:网络问政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一、网络问政的作用和意义
当前我国面临“矛盾凸显期”对执政理念提出新的挑战,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等加速推进加剧了各阶层、各集团、各群体的利益冲突,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时期的社情民意。网络问政立足于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着眼改进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畅通上下渠道、促进上下沟通,构建上至国计国策下至民生民情、社会舆情、群众情绪宣泄的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一是有利于优化民主政治环境。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丰富了民主政治内涵,拓展了问政议政途径,推动着政府由政治统治型、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转变,1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得以彰显,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得以弘扬,在当代中国显现出不同以往的政治气象和民主潮流。二是有利于开创引领民主风气。网络是一片民意的汪洋,是一场草根的盛宴,“人人都有麦克风”,民主氛围浓厚、民主意愿浓烈,网络问政议政的高涨热情经由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交互影响,使得网络民主走向现实政治生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突破了局限、活跃了气氛,全社会民本观念深入人心、民主意识觉醒壮大,网络民意表达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三是有利于强化反腐监督力度。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监督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十八大召开以来,通过网络曝光惩治的腐败案件,涉及的高层官员史无前例,网络监督正能量彰显无遗,依托网络平台全民反腐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四是有利于加速现代化进程。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网络问政的普及和常态化,将党政机关推向了科技运用的前沿和历史发展的潮头,以熟练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媒介创造新型政治形态的探索实践逐步在全社会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群众参与分享政治权力推动政治现代化,符合发展趋势,迎合时代潮流,极大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发展。
二、我国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自二十世纪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媒体,已成广大民众传播信息和表达诉求的途径。2010年1月25日,“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 2
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积聚民智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形式下的群众路线。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认同。从中央到各省部官员都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网民沟通,网络问政已被广大官员认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问政形式:如公布省长手机号码、省长信箱、公推公选“一把手”、网络直播选拔干部、给网民拜年、开展民意调查等等形式多样的网络宣传平台。如今,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二是广大民众参与热情高。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参与参政议政,正在成为普通民众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表现形式。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由“网络问政”凸显的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行动体现了执政者真正把民心民意当作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重要参考。三是网络问政成效显著。目前无论是中央领导还是地方领导,都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民意、汇聚民智、解决民忧、改进作风等。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四是敢说话说真话。在相对虚拟、隐秘的互联网平台,广大网民能够说出不敢说、不方便说的诤言建议,能够原汁原味的展现在各级政府官员面前,能够快速了解网络原生态信息。五是促互动顺民意。网络问政平台有效的保障了中国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各级政府获取真实、高效的社情民意,调动广大网民积极参与良性互动。六是治腐败 3
改作风。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大量腐败案件通过网络实名举报后,均被追查到底并最终有效的惩治了贪官污吏,这一反腐渠道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对于改进干部作风、提升工作能力和转变工作态度具有强大的社会监督力。七是聚民智解民忧。网络问政平台可以集中收集民众反应的问题,通过专人协调,可以及时核实、依法处理、妥善解决,同时,广大网民的大多数建设性意见建议都被政府有效采纳。
三、我市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我市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国各地门户网站建设地快速发展,我市网络问政渠道不断畅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网络问政,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美丽永州。网络问政其中搭建平台是手段,问政才是目的。目前我市问政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在于手段,更在于体制建设。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我市网络问政就会偏离方向。比如,重管理,轻服务,这是我们的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为调整好认识上的偏差,必须把网络问政建设与我市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结合,树立正确的问政信息化建设 方向。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规范行政行为,加快我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将电子问政作为发展的主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美丽永州的网络问政建设。
(二)是政府、市直部门的门户网站互动平台不断健全,取得较成绩。我市政府网站从前只是把重点放在信息公开方面。通过不断地改版,和参考其它先进网站网络问政平台的建设情况,整合出市长信箱、论坛、在线访谈、监督投诉、在线咨询、县区 4
信箱在一起的网民互动功能,该互动平台反映快捷,回答及时,真正起到了为民办事的作用。各市直部门网站也各有特色,纷纷开通局长信箱,在互动方面最起作用的网站当数永州信访网,自建立起来,到2014年止共受理信函10500余件。
(二)是立足基层让官与民直接对话,加强沟通。作为地方性网络问政平台,具有大型问政平台不具有的两大特点:一是网民对于当地情况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也就很容易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引起共鸣。对于出现的问题也容易给出可行的建议。我市的市长信箱就听到了不少群众的意见,为网民办了不少好事。二是信息来自基层,较为真实,可靠。在同一地域当地网民看来立场大致相同,对事实熟悉,交流也就有效,不会产生过大的意见差异。同样一件事,出现在大型论坛上反映就不一样,由于利益立场背景各异,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所以问政平台中的各种言论,我市政府从基层方面做好了及时清除的回应,做好了释疑解惑的工作,将问题解决在基层,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四)是加强了管理,每个互动栏目都设有专人管理。我市政府网及时加强了与各部门的联系,做到了部门联动,及时将问题移交相关部门,及时答复,使网上问政平台成为了为民网上办事的大厅。我市虽然加大建设力度,但较广东等的网络问政网站一年处理上万件来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2、网络问政平台构建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网络问政的虽然发展较快,生机活力强,亟需加强管理和引导。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制度。网络问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政治运行的网络化表现,各环节、各流程须与 5
现实对应,建立健全法律支撑和行政规定,完善运行体制相关规章制度和配套制度,系统的汇集分析、传递、落实、反馈网络民意,增强互动沟通、绩效考核、交办答复等制度的落实,有效避免网络问政动力取决于领导、操作随意性大、效果没有保障、人治意味浓重。二是进一步不断提升管理技术水平。切实增强网络问政平台运营过程中的网络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行为管理以及制度管理等,规范定位管理主体、管理内容和管理效果,严厉打击“网络水军”操纵民意产业链的非法行为,科学管理网络群体激化倾向等新问题新情况,力促网络问政平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进一步切实加强制度落实力度。当前网络问政也仅停留在睁眼去看、张耳去听的初级阶段,距离伸手去管、开口去问还相差甚远,能够有效地将合理民情民意纳入执政决策、转为执政资源的更是少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民的积极性,要切实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落实,增强网络问政的考核力度。四是进一步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网络问政的功能发挥,增强我市网络问政平台的影响力,切实解决网络问政的难题,我们亟需学习其他市州的成功做法,进一步建好永州网络问政网,充分发挥网络办事大厅的作用。(湖南省永州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肖红东)6
第五篇:领导论文: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网络问政与政府善治
一、网络民意“借网出海”
网络问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体制内的行政机关、政府部门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同时普通老百姓(网民)通过网络反映问题、提供民间智慧。
严格说,自从互联网落户中国,网络问政就一直存在。但在2007年以前,网络问政即使存在,也是零星、分散的,基本处于无意识和原生态。从2008年开始,网络问政有了极大的飞跃,表现在不仅网民积极热烈地通过网络反映民意、阐述民智、汇集民情,而且官方也对网络民意空前重视,一些地方甚至制定了规章规范问政渠道,督办问政结果。2008年由此被称为网络问政元年。
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在2010年召开的一个论坛上认为,有关数据表明,网络问政是2009年中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之一,同时也正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种新途径。何加正同时透露,此前,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问政”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2009年5月再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一个新词条:“网络反腐”。
互联网已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
“网络问政”在中国的发展,出乎很多西方人士的预料。10多年前,西方有人提出“中国崩溃论”,一个依据就是,中国将无法承受“互联网之重”。但是,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像这些人所预期的那种变化,相反,它更多的是拓展了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化解了诸多矛盾,加强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促进了廉政建设,从而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也积极通过网络问政创新民主形式。温总理两度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与中南海互动的直通车,因此,有网评人形象地形容,很多民意是“借网出海”。
二、政民互动:上访变上网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地网络问政水平参差不齐。创办于2006年的《地方领导留言板》是人民网近年着力打造的品牌栏目,据人民网统计,截至去年12月中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有网友留言42万条,38位省委书记、省长,90多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网友留言,7000多项网友问题得到落实解决。到2009年8月,山西、云南、河南、安徽、天津5省市在当地出台规定,明确对人民网等地方领导留言板留言的回复办理制度。另外还有广东、湖南、山东等省份正在制定留言回复办理制度。自创办以来,已有300多位副部级以上官员做客人民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网络问政水平与主政者的网络意识息息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网络问政水平,与各地的经济水平并不一致,甚至与各地的网络普及程度也不完全对等,主要取决于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的网络意识和执政策略。这当中,又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网络问政发展较好的。典型的有广东和江苏。江苏省不少地市网络问政工作做得很好。江苏常州网友在常州论坛发帖称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通过网络发帖对网友“认真”发动“人肉搜索”。3月15日,该网友来到常州市环保局,环保局长向他送上了该市首笔2000元“网络监督奖”,以此感谢他对常州环保工作的监督。常州此举,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0年第一季度推出的惟一的一个网络问政实践推广奖。
二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太高,网络问政发展得较好的。代表性的有江西、安徽等。江西总共有九十九个县(区),目前已有六十多个县长书记在江西文明网建立了实名博客。针对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不少县长书记专门发出《督办单》,有网友因此戏称博客为“第二信访局”。2008年下半年,江西省专门开通“问计网”。重大事项先在网上“问计于民”,在江西成了一种执政制度。江西网络问政发展迅速,与省委书记苏荣的亲力推动不无关系。苏荣认为,“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将领导干部上网比作现代社会的“微服私访”。“因为可以在不声不响中了解到很多情况,避免了前呼后拥却看不见真实情况的问题。”以该省宣城市为例,自从2009年4月1日开通政民互动网络平台以来,全市进京上访数量同比下降了70.3%,去省上访人数同比下降了59.3%。“以前老百姓有问题是要找市长,现在只需要上网发个帖子就可以。”“形象地说,就是让老百姓上访„变‟上网。”
对网络问政的不同态度导致不同执政结果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和领导对网络还存在着某种抵触和反感,感叹没有互联网的日子真好。当政者对网络问政的不同认知态度会导致迥异的执行水平。江苏省镇江市鼓励网民在当地的论坛上提出对于政府市政的一些意见。虽然意见不是很尖锐,可能是涉及一些民生问题的意见,但地方政府比较明智,它就是一个最短的修正决策、听取民意的路径。这就避免了像山西黑砖窑事件那样,路径非常漫长,拐了很多弯。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从河南的大河网发帖,400位父亲的泣血呼吁被转载到天涯,天涯置顶之后引出了四位政治局常委和一位政治局委员的批示,中央派出多个工作组,然后变成山西全省解救被奴役的劳工、整顿非法用工的专项行动,最后又落回到山西洪洞县,这个路径太漫长了,政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网络问政的广东样本
作为网民人数最多的省份,广东在网络政治文明的构建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头。广东省
委自从2007年在网上推出“我为广东发展建言献策”互动专题后,网民的建言热情不断出现新高潮。2008年2月29日,南方都市报·奥一网精选10篇网友帖子,出版《岭南十拍》。2008年4月17日,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面会《岭南十拍》作者在内的26名网友,共同为广东科学发展“灌水”、“拍砖”。随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见证并继续推动了省直机关、地区政府的网络互动,省市各级领导与网民在线沟通交流形成风气,网络问政在南粤大地风起云涌。
惠州的网络问政已成当地一张名片
以惠州市为例,自从2008年8月,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在“惠民在线”与网民互动交流后,惠州每月有一名市领导、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做客“惠民在线”。惠州市委宣传部在其办的《网上舆情摘报》(现为《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每周摘编网上信息,供领导阅批。两年来,惠州市政府从交流机制、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等入手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问政机制;实施“红黄绿灯”警告制度;将网络问政工作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以及各县(区)党政一把手、市直职能部门目标考核指标体系。通过网络问政,惠州市一年解决了2.7万多个网民提出的问题,市民上访大大减少。
惠州的网络问政,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而2009年广东的一系列网络问政动作,尤显其作为地方网络问政领头羊的气概与水平。
网络问政在广东
2009年6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召开网友集中反映问题交办会,从“网上听政”向“施政实招”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交办会”迄今已办三次,前两次的问题均已督办完毕。广东省委有关人士表示,这样的“交办会”今后将固定下来,每年开两次,同时考虑将办理情况通过网络媒体与网友及时沟通。
2009年7月28日,有网友发帖反映韶关市工商局“涉嫌滥用职权”。广东省工商局经过调查后得到韶关市工商局反馈,以“广东省工商局网络发言人”的名义回复网友。此举开创了广东乃至全国范围内厅级以上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之先河。目前,广东已有15个省直单位设立“网络发言人”。
2009年11月1日,第一届“广东网民论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8位网友绕圈而坐,会场座位构成一个“@”的符号;与44位特约观察员、民间智库专家畅所欲言,近万名网友在线参与。
在广东,网络信访督办机制已于2009年9月正式启动。省信访局专门增设了网上信访办理处,在网络上开通信访平台。省信访局还在网上设立人民建议征集栏目,将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议题逐一列出,逐个征集网民的意见建议;并将网上信访工作的情况向网民报告,让网民“听到”信访问题处理解决的回音。
广东省委办公厅网络信息资源处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浏览、收集、整理、分析网友留言,编发《网友留言周报》报送省委主要负责人。据了解,今年广东省政协从网站上共收集到90多条市民提供的线索,从中整理出来有效线索29条。
目前,广东省已初步形成网络问政与网络新闻发言人并存的网上政府信息发布与民意表达的新格局。今年2月21日,年后上班第二天,省委书记汪洋到省信访局调研时曾妙解“信访”二字。他说,这两个字很有特点,“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而且是讲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话的地方。如今,这个讲话的地方延伸到了网上。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些地方习惯公权独大的“舆论导向”压制批评意见,甚至以“诽谤”领导人、“敲诈政府”、“敲诈法院”等罪名,抓捕网民、访民,与广东相比,不是一个境界,甚至让人怀疑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四、网络问政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推手
人民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网民仍对网络问政的真正效果存在质疑――在回答“您相信官员通过网络回复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吗?”时,选择“不知道”的占51%,选择“不相信”的占21%,而选择“相信”的仅占15%。这种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政府机关对于网络留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处理不及时或者根本不处理。从全国来说,网络问政尚属星星之火,只在部分省份或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得到推广。网络问政推进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地主政官员对互联网的认识,对网络应用的熟练程度。云南是一个不发达省份,但自从有了一个对网络运用极为熟稔的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云南的很多工作都比同为老少边穷的邻省更加主动,此次抗旱救灾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云南就是例证。
上网应成为官员的“第五习惯”
早在2008年,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就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过:互联网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战场。今天,不上网、不重视网络建设、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一个现代化的领导。作为地方领导干部,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我们还要养成上网的习惯,让上网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
网络问政可能是见效最快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之一
互联网是成本最低、最便捷的政府和民众沟通渠道,今年以来,微博的风行更是为网络问政提供了更为直接、迅捷的沟通渠道。如果我们能切实把网络民意纳入到决策中,并以相关的制度将这种做法固定下来,那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意见的表达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全社会形成重视网络力量,政府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问政链条,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以此促进与网民通畅、充分、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网络问政”可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