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读狼图腾有感
三读狼图腾有感
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读到一本好书确实不易,以致于某日读到某位作家“非流传30年以上的书籍不读”的观点时,竟于心有戚戚焉。而《狼图腾》是个例外,读时让人不忍释卷,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她由作者姜戎倾30年之心血而成,详尽描述了作者11年草原知青生活中“与狼共舞”的生活点滴,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千百年来,汉民族对狼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情绪,稍稍留意几个成语即可见一斑,如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在浩如烟海的文籍之中,没有专门写狼的作品,更勿奢谈为狼“美言几句”,以减轻狼在人们心中的恶像了。而姜戎先生偏偏是个“狼痴”,他迷狼、爱狼,对狼敬畏,对狼好奇,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狼穴窃得狼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养狼,既籍以打发艰苦寂寞的知青岁月,又不断探究狼的“性格”特点,并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书中几十个跌宕起伏的“狼故事”,紧张而激烈,神秘而诡谲,细细阅读,似亲身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作者一道与睿智豪迈的牧民学习草原生存技能,一道品尝草原的美酒佳肴,一道追寻草原狼的神秘足迹,一道体味草原的凄美、苍凉。那些精灵一般的草原狼似乎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竟使人屏气凝神,不由自主地从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欲罢而不能。
狼是团结的。猛虎、雄狮无法适应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团结的狼群才是草原的霸主。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猎取食物后,狼不会自私地独享,还会为老、弱、病、幼留存。如果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往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
狼是智慧的。草原狼是蒙古人眼中的兽祖、战神、宗师,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近战、夜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狼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的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都组织严密,极有章法,不击则已,一击必中,是蒙古人行军打仗的活教材。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便得益于长期学习实践“狼兵法”。
狼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懦弱,如果踩中了猎人的套,它们宁可“壮士断腕”般咬断脚骨,也不愿束手就擒。即使陷入人与狗的重围,它们也不会自乱阵脚,而是通过博杀伺机突围,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草原上它们是真真正正的王者,狼王一出,谁与争锋?
狼是尊贵的。它的尊贵在于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狮、虎、豹等猛兽都能被人驯服,但独独狼不会仰人鼻息,因为狼是真正“不自由、勿宁死”的。即使小狼一出世就被姜戎先生抓住圈养,但它仍极力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并为争取到的每一分珍贵的自由而狂欢。后来外界的狼嗥最终激起了小狼的野性,在铁链缚身的情况下,不惜冲断脖颈,最终颈部受重伤,因无法进食而死,小狼的“自杀”竟造成了姜戎先生一生的愧疚。
狼还是蒙古草原的保护神。草原“命薄”,怕黄羊、怕马群、怕老鼠、怕野兔、怕獭子、怕蓄牧量过大,而狼处于草原生物链中的顶端,是它们的克星,维系了草原数千年来的生态平衡。谁曾想到昔日那碧绿无垠的大草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像既是拜狼所赐。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敬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千年万年。但是文革时期错误的灭狼政策,使狼一度绝迹,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使草原失去了灵魂,剩下的只有破败与荒芜,以及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出于对狼的痴迷而用心良苦地试图抹去那些长久以来对狼的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还对草原、对历史、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探掘,重新认识了农耕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国民性,并深入批判了“中国病”的.病根:农耕和农耕性格。因为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从历史规律看,农耕软化农耕民族性格,草原游牧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这也是数千年来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几度入主中原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主因。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坚强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富强,必须发展生产力,但是绝不能“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同时必须把培育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翅膀的两翼。只有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髓和不屈不挠、坚强进取的狼图腾精神相结合,才应是民族性格的培育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有力保障。
掩卷沉思,人们不得不追思遥想: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如果说草原狼的灭绝,才使人们愿肯定其作用为其正名,但退一步说,假使狼群一直在草原上生息繁衍,人们是否还会一以贯之地畏狼如虎、憎狼为灾呢?
近日,在网上看到外蒙古狼群因天气严寒进入我国境内觅食的报道,心中不由得一颤,原来草原魂并未消失,只是被驱逐到了草原的另一端。但是狼的短暂回归并不能挽回蒙古草原的颓败和荒芜,人们会因其咬杀牛羊而继续恨狼杀狼。对中华文明间接做出卓越贡献的狼,人们应该对原有的肤浅认识进行深刻的反思了。当务之急,或许只有划出一片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广阔草原作为人类的禁地,还狼们一片自由的蓝天绿地,狼才不至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狼图腾才不至于成为历史和终结,数度改变中国历史的游牧文明才能得到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三读《狼图腾》有感
远去的图腾
——三读《狼图腾》有感
在物欲横流、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要读到一本好书确实不易,以致于某日读到某位作家“非流传30年以上的书籍不读”的观点时,竟于心有戚戚焉。而《狼图腾》是个例外,读时让人不忍释卷,读后使人回味无穷。她由作者姜戎倾30年之心血而成,详尽描述了作者11年草原知青生活中“与狼共舞”的生活点滴,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重新认识的大书,“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千百年来,汉民族对狼似乎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畏惧情绪,稍稍留意几个成语即可见一斑,如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狈为奸等。在浩如烟海的文籍之中,没有专门写狼的作品,更勿奢谈为狼“美言几句”,以减轻狼在人们心中的恶像了。而姜戎先生偏偏是个“狼痴”,他迷狼、爱狼,对狼敬畏,对狼好奇,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深入狼穴窃得狼子,像照顾自己的孩子般悉心养狼,既籍以打发艰苦寂寞的知青岁月,又不断探究狼的“性格”特点,并从中得到感悟与启示。书中几十个跌宕起伏的“狼故事”,紧张而激烈,神秘而诡谲,细细阅读,似亲身来到一望无垠的大草原,和作者一道与睿智豪迈的牧民学习草原生存技能,一道品尝草原的美酒佳肴,一道追寻草原狼的神秘足迹,一道体味草原的凄美、苍凉。那些精灵一般的草原狼似乎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竟使人屏气凝神,不由自主地从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欲罢而不能。
狼是团结的。猛虎、雄狮无法适应草原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团结的狼群才是草原的霸主。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猎取食物后,狼不会自私地独享,还会为老、弱、病、幼留存。如果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往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
狼是智慧的。草原狼是蒙古人眼中的兽祖、战神、宗师,它们懂气象,懂地形,懂选择时机,懂知己知彼,懂近战、夜战、奔袭战、偷袭战、闪击战,懂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狼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的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都组织严密,极有章法,不击则已,一击必中,是蒙古人行军打仗的活教材。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便得益于长期学习实践“狼兵法”.狼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懦弱,如果踩中了猎人的套,它们宁可“壮士断腕”般咬断脚骨,也不愿束手就擒。即使陷入人与狗的重围,它们也不会自乱阵脚,而是通过博杀伺机突围,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它们是草原上它们是真真正正的王者,狼王一出,谁与争锋?
狼是尊贵的。它的尊贵在于热爱生命、热爱自由。狮、虎、豹等猛兽都能被人驯服,但独独狼不会仰人鼻息,因为狼是真正“不自由、勿宁死”的。即使小狼一出世就被姜戎先生抓住圈养,但它仍极力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并为争取到的每一分珍贵的自由而狂欢。后来外界的狼嗥最终激起了小狼的野性,在铁链缚身的情况下,不惜冲断脖颈,最终颈部受重伤,因无法进食而死,小狼的“自杀”竟造成了姜戎先生一生的愧疚。
狼还是蒙古草原的保护神。草原“命薄”,怕黄羊、怕马群、怕老鼠、怕野兔、怕獭子、怕蓄牧量过大,而狼处于草原生物链中的顶端,是它们的克星,维系了草原数千年来的生态平衡。谁曾想到昔日那碧绿无垠的大草原、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像既是拜狼所赐。生活在草原的牧民是非常了解这一点的,所以他们恨狼,同时也爱狼;杀狼,同时也敬狼,人和狼就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中生活了千年万年。但是文革时期错误的灭狼政策,使狼一度绝迹,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使草原失去了灵魂,剩下的只有破败与荒芜,以及那漫天飞舞遮天蔽日的沙尘暴。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仅仅出于对狼的痴迷而用心良苦地试图抹去那些长久以来对狼的道德诅咒和刻毒谩骂的文字符号,还对草原、对历史、对中华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理性的探掘,重新认识了农耕文明和华夏民族的国民性,并深入批判了“中国病”的病根:农耕和农耕性格。因为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从历史规律看,农耕软化农耕民族性格,草原游牧强化游牧民族的性格,这也是数千年来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几度入主中原和近代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主因。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坚强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得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相应增大。一个民族要想复兴和富强,必须发展生产力,但是绝不能“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振兴民族的基础,但同时必须把培育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和发展生产力并举,这才具备民族腾飞的翅膀的两翼。只有儒家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精髓和不屈不挠、坚强进取的狼图腾精神相结合,才应是民族性格的培育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有力保障。
掩卷沉思,人们不得不追思遥想: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居,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如果说草原狼的灭绝,才使人们愿肯定其作用为其正名,但退一步说,假使狼群一直在草原上生息繁衍,人们是否还会一以贯之地畏狼如虎、憎狼为灾呢?
近日,在网上看到外蒙古狼群因天气严寒进入我国境内觅食的报道,心中不由得一颤,原来草原魂并未消失,只是被驱逐到了草原的另一端。但是狼的短暂回归并不能挽回蒙古草原的颓败和荒芜,人们会因其咬杀牛羊而继续恨狼杀狼。对中华文明间接做出卓越贡献的狼,人们应该对原有的肤浅认识进行深刻的反思了。当务之急,或许只有划出一片类似于自然保护区的广阔草原作为人类的禁地,还狼们一片自由的蓝天绿地,狼才不至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狼图腾才不至于成为历史和终结,数度改变中国历史的游牧文明才能得到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第三篇:三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一曲离歌一场梦,梦醒人不在,痴情为谁留。
第一遍读《红楼梦》,感受只有一个字,“伤”,只是单纯的伤感惋惜,为宝黛的凄美爱情,为湘云妙玉红颜薄命,为大观园的没落衰败息。第二遍读的时候,更多了一层无奈与叹息,为当时的上位者的专横愚昧,为封建社会腐朽的制度,更为那些抗争过却付出血的代价的人儿。第三遍读的时候,则是多了一份欣赏与赞许,为黛玉宝钗的遗世独立,清而不染,为雨村宝玉的潇洒离去,也为大观园里那些执着而坚强的女子们。
是的,在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在统治阶级贾政凤姐的专横中,他们的命运像是随风飘摇的枯叶,难保朝夕,可是他们还是会笑,有海棠社咏菊的诗意,有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畅快;他们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有尤三姐归地府的痴情,有宝黛葬花的深情;他们还是追求着自我,有湘云醉眠的洒脱,有杨妃戏彩蝶的无忧无虑。
为他们的命运而叹息,为他们的悲剧而伤感,却真心想为他们的不屈与独立而喝彩。用一颗赤子之心,向世人昭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真正的人格。“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就是大观园里的那些男男女女,这就是红楼梦。
在那纸醉金迷的奢华中,在那暗无天日的封建里,他们却保持了那份“出淤泥而不染”的纯粹与清净。欢笑的他们,伤感的他们,无奈的他们,凄苦的他们,随着浮华的岁月,都归于一抔尘土,留给我们的,是漂浮在岁月上空的真性情,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第四篇:狼图腾有感
读书心得
--------<<狼图腾>>有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一篇长篇小说-<<狼图腾>>, 这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狼的认识.以前总是从骨子里对狼有一种莫名的仇视与恐惧,这大概是跟自己儿时看的童话故事总是将狼塑造成凶狠恶毒的反面形象有关吧。最初,狼外婆的故事就让我从潜意识里觉得狼狡猾可恶;后来,看了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自己对狼更是厌恶反感;最后,“狼来了”终于让自己对狼产生了的极端仇恨的感情。总而言之,狼给我的印象并不是很好。狼作为牧民族的图腾,也绝非偶然。狼作为草原上强悍的肉食动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只有具有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精神,才能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求得生存。同样的,游牧民族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像狼一样强大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游牧民族在草原上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时,在与狼不断搏斗争取生存机会的过程中,他们被狼的精神折服,绝非偶然;而他们对狼的不屈精神的崇拜,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本书大概要有同四大名著的厚度。从第一章就可以看出这是叙事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叫陈阵,对就是陈阵,再次提及,是希望读者记住主角的名字。因为他将带着我们穿越草原,穿越蒙古人的牛群、羊群、马群,去寻找狼群。这个故事大概发生在文革时期中国的额仑大草原,那时的额仑是真知的草原生态。陈阵以北京知青的身份到那里工作。对狼的恨意让我们把它们作为了反面教材。肆意的诋毁,夸张的改变对狼的真实认识。因此农耕民族的后代大多是畏惧狼的,我们如此,陈阵也是如此。
想到陈阵将要奔赴狼群,无名的恐惧让人毛骨悚然。由于蒙古人的熏陶,陈阵渐渐对狼着了迷。他的阿爸毕利格老人也让陈阵见到了一场狼猎食之战。狼群在头狼的带领下潜伏在目标周围,从早晨一直等,渐渐日已接近黄昏。目标是一群吃了一天草的黄羊,此时它们正打算排一下体内的尿液。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举动,成为了最大的缺陷。头狼抓住时机,命令狼群三面围近。奔跑的黄羊
速度远胜于狼,可由于体内的尿液,一些黄羊被活活憋死,而其他的也被逼向了没有足迹的雪坑,一场残酷的围杀开始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狼群的纪律是何等严明,如若不然围捕不会这样成功并极富杀伤力。狼的耐心着实让我们震撼,而抓住机会的能力又是如此惊人,真正领悟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奥妙。更甚者,狼的果断出击,真可谓“兵贵神速”。这些兵法被狼群发挥得淋漓尽致,难免使人想到兵法的来源。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学习,如果我们大学生能严守学校纪律,抓住目前学习的种种有利形势,以耐心应对孤独和寂寥,在无声无息中积累力量,练就本领,并在毕业后淋漓的表现自己,我想工作也不过是那群黄羊。
陈阵心中渐渐有了狼的雏形,要想成为大狼,还需要更深的体悟狼。
狼群对黄羊的处理,并非尽数杀害,而是有目的地放生了一批。大概是为了不至于明年的此时会断“粮”吧,狼群更懂得给自己留条后路。反而人类的所作所为实在令人汗颜。肆意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只把目光放在当前的那些利益,惟利是图的人难道不比狼凶残?
蒙古人的羊群、牛群、马群也时刻受到狼群的威胁。书中的陈阵就见证了一次精明的夜袭战。人们用土垒砌高高的墙,把羊群圈在里面,睡了一个安稳的觉。喜笑颜开的人们第二天就变的恐惧万分,高高的羊圈内遍布着羊尸,成了一个血腥的屠场,不禁使人惊骇。这道墙的用意是护羊,可狼群却用它拦住了羊。陈阵后来才明白狼是用叠罗汉的办法进入羊圈的。这种办法必然会使一些狼只得牺牲自己垫底并且留下墙外把风。至于出来时,有羊尸就无需狼垫底了。这些狼大概是明白的,不然它们怎敢擅闯。
蒙古人就是这样在狼的无数次的历练中成长,是狼训练出了蒙古人、蒙古马,两者的结合诞生了纵横亚欧的成吉思汗的百万铁骑。因此狼被尊为导师,也就自然的成为了为之无愧的草原人的图腾。
狼图腾只是个代号,我们要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有纪律性、有耐心、有智慧,能抓住机遇,有奉献精神。
<<狼图腾>>作者;姜戎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五篇:四、三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石桥子小学四年级三班
李玉秋
读《弟子规》有感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了一本特别的书——《弟子规》,这本书是清代康熙时期山西绛州人李秀所作。我读了第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回想我以前所做的事,感受颇深。
“首孝弟”——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2009年5月23日上午,小琴姐姐给我听写生字,我的态度不端正,一边写字一边玩耍,内心不愿让小琴姐姐为我听写,觉得她的成绩差没本事管我,姐姐见我不认真,批评了我,我不但不接受她的批评反而与她顶撞,甚至还动手打了她。我太不尊重姐姐了!
“次谨信”——做事谨慎,为人真诚,讲究信用。2009年6月17日中午,邓老师怕我学习落后,特意放弃休息时间给我补课——我生病做手术耽误了两个多月的学习课程,我吃了午饭到学校,把书包放在教室里就伙起同学玩,邓 老师等了很久,都不见我出现在她面前,她不知我怎么了,就到处找我,结果仍然不见我的踪影。我为了玩,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让把我当儿子来爱的老师很伤心!
“有余力,则学文。”——要勤学苦练。2009年12月30日下午,因学校放假我在家做作业,爸爸、妈妈上班了,我迫不急待地玩起了电脑,还把电脑弄坏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转眼就没了,我一道题都没有做,当外公和爸爸问起时我欺骗他们说做完了。我满脑子都是游戏,不爱学习,还欺骗家长,太过分了!
《弟子规》是古时候要求小朋友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博爱众生、勤学苦练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现在更应该发扬这种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