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交流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要求,切实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工作,近几年来,我市围绕逐步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总体工作目标,从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入手,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政策,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落实实物配租房源,努力构建更加严密,覆盖面更广的住房保障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市竣工和在建廉租房13450平方米276套,收购改造8031平方米140套,累计发放廉租房租金补贴1489户,发放补贴资金109.76万元。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为不断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住房保障作为一项事关民生的中心工作来抓。一是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我市住房保障及廉租房建设管理工作,出台规范性文件,为住房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我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三是成立工作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住房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房地产管理局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住房保障工作的组织实施,同时对管理机构安排了工作经费,为不断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提供了保证。
二、广泛调查,摸清底数,为住房保障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开展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为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奠定基础。为保障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要,市政府责成市房管局、市民政局、马家店街道办事处联合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市一个街办八个镇4108户(6828人)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了入户调查。截止年底,全市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低于14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262户538人,缺房面积5755平方米,其中无房户177户315人。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出台了《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对我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4平方米的困难户发放租金补贴,为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开展了城镇居民住房状况调查,为切实解决我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准备。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房管局负责人为副组长,市财政局、公安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统计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城镇居民住房状况调查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住房状况调查的通知》,对住房调查目的、范围、方式、步骤及成员单位职责进行了全面部署,确保了住房调查有序开展。市房管局牵头组建了30余人的调查工作专班,历时半年时间,采取“家家到、户户落”的调查方式,对马店城区省化铁路以南、四季港路以西、长江以北、董市棉花桥以东区域内的住房进行了调查,摸清了全市居民住房及家庭收入状况,形成了《市年住房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为出台住房保障政策,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据统计,调查区域内居民86926人,住房25093套(幢),建筑面积314.82万平方米,城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22平方米。其中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4平方米的有1035户2943人,缺房面积8800平方米。
3、开展了重点企业农民工住房状况及需求摸底,为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提供依据。在开展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和居民住房状况调查的同时,对酒业、奥美公司、迅达公司、南辉科技等四家重点企业农民工住房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摸底,四家重点企业共有在册农民工567人,其中:无住房446人,占78.7﹪,有住房121人,占21.3﹪。有住房需求农民工493户,占在册农民工的86.9﹪,家庭平均年收入2.33万元。
三、明确目标,多措并举,为住房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新途径
1、多渠道筹措房源,加大实物配租力度。为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力争实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工作目标,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对原制订的廉租住房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和修订,并按规划制订年度计划,切实加大廉租房建设和筹措力度。
一是加快工程进度,抓好新建项目实施。根据鄂发改投资〔〕413号文件精神,年批准我市建设姚港、荟茗苑两个廉租房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43960平方米,924套,单套面积均在50平方米以内,总投资425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319万元,地方政府配套2933万元。目前,姚港廉租房项目一期2栋132套6432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完工;
荟茗苑廉租房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建筑面积2314平方米48套;
荟茗苑二期工程96套将于今年底动工,目前前期基础工作准备就绪。
二是通过收购改造,扩大房源。由市房管局组成专班,在对城区闲置房屋进行调查摸底基础上,市政府共拨付资金658万元,收购闲置房屋140套,总面积8031平方米。
三是积极筹资,确保廉租住房资金到位。尽管我市财政仍很困难,但我们坚持将住房保障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并按照政策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等资金落实到位。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廉租住房资金900万元,其中土地出让净收益450万元,财政预算450万元。今年,市财政在中央、省补助资金到位的基础上,又安排地方国债配套资金2000万元,为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提高租金补贴标准,提升保障水平。为全面实现廉租住房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我市结合经济发展和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实物配租为主发放租金补贴和租金核减为辅的运作方式。在抓紧廉租住房建设的同时,突出重点搞好最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并逐步向低收入家庭覆盖。市政府出台了《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将具有本市城镇户口、正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无房户或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今年我市对廉租房保障进行了提标扩面,将每人每平方米月补贴2元的标准提高到5元,保障对象扩大到低收入家庭,全年补贴面积14555平方米,其中最低收入家庭补贴面积5755平方米,低收入家庭补贴面积8800平方米,年预计将发放租金补贴87.33万元,惠及城镇住房困难家庭1297户。为保证廉租房租金补贴发放工作公正、公开、公平进行,我市建立并完善了申请、受理、初审、公示、复核、发放等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严格实施阳光操作,使广大住房困难户了解了住房保障的政策,又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3、加强督办检查,稳步推进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为切实把保障性安居工程真正建成民生工程、德政工作、阳光工程,我市把廉租住房保障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之一,对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实行了目标责任管理,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建立了分管市长召集房管、发展改革、财政、民政、国土、监察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住房保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形成了各负其责、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市委、市政府组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巡查专班,加强对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项目建设做到“四到位一公平”,即规划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监管到位、分配公平。在廉租房新建工程实施中,严格执行“五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承诺制,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图设计和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安全监管、竣工验收备案等程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了我市廉租房工程质量和安全。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国家、省、市的要求,离群众的住房保障期望还有很大距离,工作中还存在廉租房新建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实物配租房源仍存在较大缺口,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积极借鉴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投入,狠抓政策落实,把这项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确保尽早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让更多的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第二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住有优居目标
---关于金华市区住房保障建设的思考
夏 康
经过多年探索,金华市区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国情的城镇住房体系,在加强住房保障建设、调整住房结构、建立规范有序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得到了稳步健康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详细论述了住房保障的对象和保障途径,这充分说明我国住房政策正在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我们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摆到房地产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大政府保障的支持力度,促进住房保障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市民乃至进城务工者的基本住房需要,努力改善全体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并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方向发展。
一、金华市区住房保障之现状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把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分为5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8年的试点阶段;1988年至1994年的全国推进房改阶段;1994年至1998年的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阶段;1998年至2003年的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2003年至2007年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从2007年开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第六个阶段,即强化住房保障阶段。金华市区的发展历程也大
用住房16.7万平方米,其中当年实际新开工面积11.186万平方米,其中洪源小区484套经济适用房将于2008年上半年交付。
(3)建立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十一五”住房保障规划。根据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市区在前期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了《金华市区2008—2010年住房保障规划及2008计划》,为下一步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3、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住房保障能力
我市各地明确了住房保障实施部门,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其中市本级在省内率先开通了住房保障专用网站“金华市住房保障网”,建立住房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市本级还明确由市住房保障处具体负责市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直管公房的日常管理工作,设立了住房保障受理大厅,公开了廉租住房申请程序,整个操作过程达到公正、公开、透明,方便群众办事。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方面
我市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1)住房保障架构欠完整,“夹心层”群众住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虽然市区的住房保障体系包含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经济适用住房三个层次,但仍有不少达不到廉租住房和直管公房申请条件的家庭,虽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即“夹心层”群体),他们急需政府提供相应的住房保
给廉租住房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4)城乡统筹原则缺失,农房空闲与进城务工者住房难矛盾突出。
金华市区的住房建设还不适应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科技贡献率低,资源消耗高,尤其是已演变成城市的各类城中村的住房不合理性更加突出。而郊区农村的大批进城务工者,一方面农村的住房大量空臵,一方面进城后又没房子住,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政策,使本来就很低的薪金中房租又占了很大一块。
三、下步工作思路
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结合原则,确保住房工作落到实处
要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要继续强化政府对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职责,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帮助那些既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没有能力进入市场的家庭。例如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发展限价商品住房等。三要多种途径改善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积极探索“以房养老”等各种合理渠道,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2、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整体水平
租金减免为辅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以减少政府工作环节、提高管理效率。适当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将生活比较困难、收入条件改善可能性不大、住房面积低于一定标准的老人纳入配租范围。三要多渠道增加房源。根据房源需求情况,采取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房源,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贯彻省政府文件精神,通过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提取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财政拨款等渠道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五要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建立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严格廉租住房申请、审批、公示、租用和退出程序,强化复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4、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 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益补充,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一是调整申购对象。其供应对象要调整为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采用定向申购为主的保障方式。二是明确建设要求。要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计划,套型面积按标准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三是完善销售方式。要创新完善销售方式,使房源能优先供应给符合条件的相对困难家庭。四是延长上市限制时间。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保障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一般情况下,5年内不得直接上市交易,满5年上市交易的,应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金,政府可优先回购。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可以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经济租赁住房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
或职工公寓,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加强对农民住房的政策研究和引导。要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情况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的原则,深入研究进城定居农民享受城市住房政策和农村宅基地政策的衔接。积极探索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措施。要强化规划管理,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按照集约和节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要求,加强对旧村改造的规划指导。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技术服务,提高建筑质量,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发表在2008年《城乡建设》第6期、《社会科学论坛》第二期)
第三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同步推进,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大力提高全省社会保障水平,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了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
吉林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前,国有企业办社会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压力很大。2002年,吉林省有40%的国有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费用。符合并轨条件的人员89.8万人,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生活补助费73.4亿元。离退休人员105万人,每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自然缺口近30亿元,城镇低保对象149.7万人,居全国第四位,占全省非农业人口的13%,居全国首位。1998年至2004年,全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106.8万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43.64亿元。这种状况使企业发展、社会保障、职工利益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一方面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无法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保资金缺口,严重阻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职工群众长远利益无法得到维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大力气推动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并轨与国企改革、与促进再就业、与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切实发挥改革的聚合效应。一是抓筹资,确保并轨工作进度。协调金融机构,采取“统贷统还”的方式落实专项贷款。对企业通过资产变现、土地使用权出让等15个方面筹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为调动各地筹集资金的积极性,还采取了“抽慢补快”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资金的落实。二是抓规范,确保政策实际效果。加强工作指导,严格执行各项试点政策,通过定期调度、典型示范、开展“回头看”等形式,扎实组织推动,确保了并轨工作的质量。三是抓就业,确保并轨人员有业可就。将就业再就业作为并轨的核心工作和前置条件来抓,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就业补贴,完善再就业与失业保险和低保联动机制等各项制度措施。四是抓续保,确保并轨时期参保人数不下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鼓励并轨人员续保。五是抓稳定,确保社会和谐。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认真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化解矛盾,保证了整个并轨工作始终平稳有序进行。
2005年,吉林省6133户国有困难企业的98.4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并轨;还有1594户企业比照试点政策,自筹资金,妥善处理了33.4万名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享受财政补助政策和自筹资金并轨两项合计,全省并轨人数达130万人,兑现经济补偿金108.7亿元。通过以企业为主体筹资,地方和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改制过程中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成本,为解决国有企业“人往哪里去”问题打开了通道,使一批国有企业切实减轻了冗员负担,促进了企业改组改制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并轨与国企改革的结合联动,使吉林省在2005
年基本完成了816户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改制任务,化解了金融债务,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吉林通钢、铁合金公司、一建公司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瘦身”后成功地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同时,围绕促进就业再就业开展并轨各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劳动力跨地区、跨产业、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流动,使一大批下岗职工在并轨后转移到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后,我们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切实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的重要功能。
一、养老保险方面。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试点成果,我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平稳运行。一是调动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积极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调动了解除劳动关系人员参保缴费积极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个体参保人员由53.4万人增加到167万人左右。二是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05年以来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年人均增加额约为420元左右。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了1030元左右。4月份省政府下发了《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从今年开始吉林省将统筹解决全省5.8万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问题,年增加投入约2.3亿元。三是降低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从2008年起,连续两年调整用人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即从2008年1月起将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由原来的23%下调为22%,2009年1月再次下调至21%,减轻了用人单位缴费负担近10亿元。四是保障企业破产重组顺利实施。近年来,吉林省陆续有一些工矿企业实施了政策性破产,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这类企业给予一些扶持政策,保证企业破产重组的顺利实施,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五是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对因金融危机导致暂时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允许其在2009年内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对年内一次性补缴历年陈欠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免予征收滞纳金。上半年,全省共有6户困难企业享受了缓缴政策,累计缓缴约1700万元。
二、失业保险方面。从失业调控、促进就业、确保发放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社会稳定。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39.9万人,完成计划的99.9%;征缴失业保险费4.5亿元,完成计划的56.9%。一是开展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向吉林省政府提交了《关于全省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查情况报告》,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二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结合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实际状况,对《吉林省失业保险办法》进行了修改,初步建立吉林省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三是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划分为5类地区,分类确定统筹地区失业保险金标准,全省平均失业保险金标准将从183元提高到257元,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是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年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促进全民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吉政发〔2009〕4号),对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或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创业或自谋职业,凭其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明,可一次性申请领取应享受的失业保险金,帮助解决创业或自谋职业资金不足问题。这项政策的出台,增强了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松原、白城等地正在进行对符合条件人员的排查、审核工作,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发放。
三、医疗保险方面。坚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城乡居民能够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一是加强城镇职工医保工作。针对国企改制中的困难企业,采取“费率、缴费、待遇支付”三优惠政策,确保30万困难企业职工稳定参保。2008年把16万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今年又把26万地方依法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全部纳入了职工医保。针对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采取“职工、居民双向选择、各有补贴”的促保措施,确保48万灵活就业人员同步参保。现在吉林省已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补充医疗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保障体系,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参保人数稳步递增。截至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466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97%。二是加强城镇居民医保工作。2006年,吉林省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试点省。为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出台了允许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居民医保,符合“4050”再就业条件的,可从再就业资金的社会保险补贴中享受50元或80元不等的参保缴费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了595万人,完成任务指标的78.8%。
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促进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推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让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进;要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本金,弥补长期形成的社保欠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第四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在提标杆促转型座谈会的发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市“四提四促”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以来,我局迅速行动、积极谋划,查摆不足、自我加压,提标杆促转型,着力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工作标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抬高创建标杆,全力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在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基础上,对照更高的创建标准,力争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目标。继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加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规划引领,研究出台更加宽松和便利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丰富宣传形式,引导各类人群更新观念,激发创业热情;针对在校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村官、创业扶持干部的不同特点开展创业培训;征集发布好创业项目,扎实开展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创业实训工作。继续建设创业载体,加快大学生创业园二期建设,推进城市转型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省批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培育现有的创业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设立乡镇(社区)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深入推进“千人创业扶持计划”,鼓励发展创业协会、创业者联谊会等组织。加大创 建工作考核力度,将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县区创业、就业工作实行“双百分”考核,突出增加对创业工作的考核比重,把更多的考核权交给创业者,以保证考核的真实性。
二、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公平就业、素质就业、绿色就业理念,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倡导绿色就业,通过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规范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便捷适用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的充分就业城市目标。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市、县(区)和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新建一批就业园、街建设。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扩大扶持范围,实行城乡就业同待遇。着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健全和完善面向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重点抓好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4050”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目的,打造大培训格局。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事业,建成1所技师学院和若干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占职工的比例达到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 化的能力。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力度,形成信息引导为龙头,职业培训为依托,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协作为纽带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在技能型人才的评价考核机制上进行探索。
三、健全完善制度,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将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与促进灵活就业、加快城镇化建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结合起来,依法将符合参保条件的私营企业劳动者、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目标考核办法和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办法,规范运行模式。探索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探索建立独立运行、单独核算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制度。持续推进新农保工作,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做到“未征先保”、“即征即保”。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实施医疗保险政策调整措施和特大医疗费用统筹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兑现新增门诊规定病种报销待遇,探索建立异地安置人员医疗费用结算服务。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生活、促进就业两方面作用,统一城乡人员失业保障措施,农民工可比照城 镇职工参保缴费、领取失业保险金及享受其他待遇。拓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探索建立城乡居民生育保险办法,将参加居民医疗保险的育龄妇女纳入保障范围。探索社会护理保险,强化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分布的调节作用。
四、解决重点问题,力争实现“同城同待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统一市域内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实现保障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四统一;稳妥推进有色公司医保纳入地方医保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成老工伤人员纳入基金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国有企业有伤残等级的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问题,同时妥善解决好国有企业其他老工伤人员和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通过统筹基金调剂、企业趸缴或补缴部分费用、政府补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等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所需资金。探索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并轨,实行统一管理经办、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待遇支付、统一基金调剂,从而达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障。
五、实行精细管理,优化社会保障质量。
推进社会保险稽核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充实稽核力量,创新稽核方法,明确稽核重点,加强部门联动,确保社会保险费应收尽收,促进参保人数外延式扩大和基金内涵式增长。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强化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分析监管,建立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手段,重点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结合金保工程建设,利用数据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督促医院提高数据上传质量,力争监控到医生具体医疗行为。不断加大对定点医院检稽核力度,重点检查定点医院有无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等违规行为,防控医疗违规行为。引入社会监督,设立由部门代表、医疗机构、专家代表组成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依据《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鼓励对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积极引导市民参与监督管理。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信用等级制度。规范社保业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继续实行覆盖省市县各类企业、不同统筹、不同地区、不同险种的养老资格认证,防范重复享受或冒领养老金现象发生。继续完善工伤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建立异地鉴定机制,提高鉴定的准确度、公信度。
六、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针对我市人均GPD较高而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的现实,以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为目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组织开展收入分配情况调研,制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总结首批试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面,争取试点范围超过20家企业,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的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工作,逐步提高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等困难群体的收入水平。在完成事业单位预发工资(生活)性补贴工作的基础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加强特殊工时管理;做好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把收取保障金与企业诚信评价等级挂钩,推行农民工工资实名制发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第五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群众住有所居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实现群众住有所居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房子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另很多人叫苦不喋,国家为了保证中低收入人群能享受到住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也增加了对保障性住房之类的建设,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取得的成效并不令人满意,然而,房子问题是人类基本的生存问题,它关系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所以当前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缓解这一状况。
首先,应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管理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包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应对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作出严格而明确的上限规定,防止其远离最初的功能和定位,使中低收入的人群有承担能力,同时应加大对廉租房的建设,廉租房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在房价疯涨、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其次监管部门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如今房地产市场还不健全,政府官员手中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利,难免出现寻租腐败,监管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出现腐败的官员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同时部分地方政府片面强调房地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没有响应中央的号召采取有力的措施来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对这种现象同样也要严肃处理。
再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由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手段单一,政府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彻底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因此可以使民间资本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按规定或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价格面向政府核定的保障对象出租、出售。以此来保障低收入人群有可以居住的房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千百年来广大群众对住有所居的迫切要求,这不仅关系着中低收入人们的居住生活保障,更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住有所居,享受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是我们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