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祠堂建筑论文:孔氏南宗家庙与祠堂建筑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祠堂建筑论文:孔氏南宗家庙与祠堂建筑研讨-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清初修建活动:“康熙甲寅之变,兵燹为灾,庙屋几毁。制府邺园李公视师于衢,捐俸力谋鼎新。”[6]“国朝康熙二十一年,博士衍桢集资重修。”[7]晚清及以后的新桥街家庙修建活动:“合钱一万八百有余串,遂撤旧宇,起新宫—经起于元年十二月,讫工于三年四月”[8]。光绪八年金衢严道桑树勋饬三属官绅也对博士署、大成殿、大成门也作了一定规模的整修。1946 年衢州绥靖主任公署借驻办公并对孔氏家庙略作修葺。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整修南宗家庙,于 1996 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衢州孔氏南宗与江南祠堂建筑功能延变与建筑形制发展宋代时期
赵汝腾在《南渡家庙记》详细记述了孔氏南宋家庙的主体建筑、规模及其布局,“规制比于曲阜”、“对庙门而中为玄圣殿,西为齐鲁,后为郓国,祠沂泗二候于庑之东西,又别为室,以祠袭封之得祠者。后
为堂,日思鲁,俾之合族讲学,且以志不忘阙里之旧也。堂之东亭日咏春,以憩四方之士,仰止高山,低回而不能去者,为屋二百二十有五楹。”屋宇总数约为当时山东曲阜孔庙的三分之二左右,主体建筑包括有:庙门、玄圣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和东、西庑等,称其奉指按“常定制”营建。《孔氏祖庭广记》有一“宋阙里庙制”图,反映了当时庙门规制:头门、书偻和仪门[9]。宋代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与山东曲阜孔庙相比,主要区别有二:一是山东曲阜孔庙有专祠奉祀孔子父母,山东曲阜孔庙的齐国公殿和鲁国夫人殿位于孔庙正殿的西面并自成一个院落;而衢州宋代菱湖家庙并没有设置专祠,只有配祀于西庑;二是衢州宋代菱湖家庙有思鲁堂,是“合族讲学”之场地,也取“思鲁”之名,让子孙世代不忘“阙里之旧”。值得注意的是,据《南渡家庙记》,孔庙西侧设计有“家祠”。“祠袭封之得祠者”,应该是祭祀历代袭封衍圣公神主之所,从当时的平面布局来看,孔庙在左、家祠在右前,族人居住区在右后,这符合宋代重文、重祠的营建思想观念(见图 1)。元代、明初期
明初期崇文坊家庙由同知萧显修拓移,建筑有前殿(即正殿)、寝殿(即郓国夫人殿)及东 房,并“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由于元代、明初期,衢州孔氏让爵后失去袭封待遇,也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崇文坊家庙大殿前厢房“东以待渴庙之宾,西设教读以训孔氏子孙”,即将
作为私塾之地。崇文坊家庙具有祭祀、教育两重功能,是一种浓缩的文庙建筑:作为家庙,崇文坊家庙限于民间性建筑,规模较小,东 由传统的配祀功能转化为接待、家学功能。
《礼记中庸》称唐贞观四年(公元 630 年)“诏令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庙学合一”成为后来的定制。从“建大成之门与殿相称”一话来看,大成门成为当时的流行俗词,与其对应的“大成殿”符合以下观点:正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唐代时称为文宣王殿,到了宋代,由于赵徽宗尊崇孔子,取“集先圣先贤之大成”之意,将其更名为大成殿。(见图 2)明代中期
根据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10]推测,明代中期新桥街家庙“规制宏敞”,此次营建的主要变化有四:一是“界为二区,缭以高垣,立庙于东,作廨于西,外建二门,以别庙、廨”。即以门、墙分隔出“左庙右廨”的格局。现存孔庙内有石碑刻有明代的《诏建衢州孔氏家庙》图见证了这一点。二是增加了许多祭祀建筑,如东侧的恩官祠(后称报功祠)、启圣祠、西侧的袭封祠、六代公爵祠等,这显示出它集合明代的宗族制度,称“妥灵有地,收族有方,凡庖、湢、燕、集之所,无弗焕然者,而庙始备矣”。三是孔庙中轴线大成殿后面的寝殿为一楼阁建筑,上称思鲁阁,下称“燕居”。四是孔庙西侧的翰林院五经博士廨署(俗称孔府)功能多样,主要为五经博士的办公与生活所用,主要建筑有:孔圣先宗门、翰林公署(即大堂)、尼山嫡
派、圣泽楼(即书楼),楼后围墙外还有一咏春亭。博士廨署中的圣泽楼(即书楼)是传统“左庙右学”礼制的部分反映,与元代文庙有一定关联:元大德六年(公元 1302 年)建文庙,国子监(即太学)建在庙西,北建崇文阁藏书。但孔氏南宗家庙没有供祀文昌帝君,也没出现有文昌阁魁星楼之类建筑。(见图 3)清代初期
康熙《衢州府志》有一“孔氏家庙旧图”,它一方面表明康熙年间家庙建筑的“左庙右廨”总体布局尚未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表明,清代初期时“孔氏家庙”的“左庙右廨”中的“左庙”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即头门(先圣庙门)与大成门(仪门)之间的空地东西两侧都设置了围墙及大门,其实质上是强加了东西两轴线,孔庙真正实现了中、东、西三条轴线外加一“廨”轴线。(见图 4)
孔氏南宗与江南祠堂建筑艺术的关系建筑特征
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多为二层楼,寝堂为三层楼五开间,其规格比现存江南民间祠堂略高。江南明代祠堂的寝堂多有二层,如建德叶氏支祠、徽州宝轮阁等。康熙《衢州府志》有一“孔
氏家庙旧图”多为一层楼,其规格比现存江南民间祠堂相符:江南清代祠堂大部分平面为正方形,面阔五间,多为矩形,除局部次间、梢间采用穿透式外,正间多采用抬梁式,以便活动。建筑布局形制
虽然道光以后的孔庙依不同的祭祀功能设置三条主要主轴线,这是以大成殿为主的空间布局方式,并将三组功能不同的建筑群所形成的主要院落沿着南北纵深轴线串联布置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明代正德十六年的《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中的图示更加符合江南许多“大门加两小门”的建筑格局,明代孔氏家庙是江南早期建筑布局的最早图证。江南许多祠堂主体建筑均分布在一轴线上并通过厢房、走廊串接。主要建筑形制有对合式、回字型建筑两种,前者多为前后二、三进夹厢房天井组成,后者有前厅、享厅、寝堂、过廊和内天井构成,即在中轴的主建筑外围加侧屋、庑屋,形成一个“回”字,如明代芝堰孝思堂、长乐金氏大宗祠、兰溪女埠章氏家庙。这两类建筑与孔氏南宗相比,对合式建筑较为紧凑,回字型建筑类同于孔氏南宗的中轴线部分。只不过民间的祭祀的要求远远没有孔氏家庙的复杂,孔氏家庙的东西两侧轴线中的祭祀建筑在民间得到了整合,即明代未期开始,民间祠堂正堂两侧的庑廊设计成一排以“间”为单位的祭祀功能区(如金华兰溪长乐村金大宗祠),这不能与孔氏南宗以“栋”为单位相比,从而也不能显现左右两侧的活动轴线。
家庙、住宅、文庙、学堂位置关系
南宋菱湖家庙位于“宅之左”,江南大部分祠堂建筑也是如此,如《季氏祠堂碑记》记载,明代永嘉季氏祠堂“祠建宅东,地临水面山,正堂峻翼,应以曹门,两庑廊轩,四周垣墙而通衢绕之”。到了明代中期正德年间,新桥桥孔氏家庙趋向复杂化,即初步形成东、中、西三条轴线,中轴线已形成一文庙建筑群,对向界开外,具有某种官方性质,而东路则更是一个私密场合,是一个家祠,西路日渐转化为学堂。到了明代晚期,学堂也是祠堂营建位置的重要参考,如“二十二世章懋公登进士送翰林院修编,辞官归里后,办书院讲学。明万历年间,后代在其学里门旁建家庙睦亲堂。”
孔氏南宗家庙与江南祠堂建筑的地方特色发展因素与祭祀制度的关联发展
官方祭孔:绍兴年间朝廷为孔氏南宗家庙铸制铜印,颁定祭奠孔子仪式。明清两代时期规定了祭器、祭品和乐器名目、数量,这无疑是衢州孔氏南宗中轴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家祭:宋代的孔子及万官夫人楷木像、宋代“思鲁阁”、明清两代的“五支祠”、“六代公爵祠”建筑是其他地方的文庙建筑所没有的。它们实质上江南地区的一种家祠形式。
这正是东、西轴线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报功祠等建筑在清代得到普及,如衢州江山张村的张氏宗祠。与宗族、书院、教育制度的关联发展
江南一般性的祠堂营建略有不同于普通建筑,常有一系列活动,上报朝庭、取名、立石碑、设祠田、设管理团队与规章制度。在历史中,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大部分时期都受到官方的资金支持,如绍兴六年的“颁赐铜印,并计口赐田,以供族人祭祀、生活”、南宋宝祐三年的“拨钱 36 万缗”,明代初期的“命知衢州军民事王恺修葺家庙”、明武宗正德元年的“动用库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次报部拨款修葺”、道光元年(1821)的“衢州知府周镐及继任谭瑞东倡捐改建”。正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因封爵未复,祭田仍纳官粮,无力自行修葺,遂又逐年损毁”一样,江南民间祠堂的营建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民间的办法“靠祠田”来新建、修建祠堂的背后离不开宗族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另外,江南祠堂营建多与儒学、礼义相关联。明代前期比后期公共建设的祠堂多,公共祠堂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传统公共名人(如陆贽祠、忠节祠、赵扑祠)与当代功臣(如上表中的詹金忠祠、陶成祠、汤和庙),这些公共名人庙也为明代以后的祠堂提供了借鉴基础。
结语
孔氏南宗是居住、家祠、孔宙的综合建筑群,现存建筑及文献中的建筑形制发展不仅反映了衢州地方建筑艺术的发展,更是江南地祠堂建筑艺术变迁的缩影。
第二篇: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
衢州赠与全世界的礼物
------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精粹解释 汪筱联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其建筑内涵所呈现的是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礼遇的建筑标准。即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建筑工程专书,清工部《工程做法》。书中对于每一种建筑的柱、梁、檩、椽等构件的尺寸,乃至台基的高度、宽度,以及是否用斗栱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起着建筑法规监督限制作用。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阐述明清建筑做法的教科书《清式营造则例》以清工部《工程做法》为课本。逐一弄清楚清代建筑繁杂的各部分构件名称及含义和具体的构造方法。成为步入中国古建筑殿堂的最受崇拜的教科书。
位于衢州市新桥街的明代“南宗孔氏家庙”,是一座用于祭祀和宗族活动及传播儒学教育的公共建筑,作为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四座具有三门建筑规格的庙宇,“南宗孔氏家庙”是规格最高的一座,已经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新桥街“南宗孔氏家庙”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于正德十六年三月竣工。占地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现存建筑建成于清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由中轴线主建筑群及东轴建筑群、西轴建筑群组成。中轴线建筑构成包括;照壁、棂星门、大成门、甬道、碑亭、两庑、佾台、大成殿、思鲁阁等组成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东轴线上大门称“金声门”,内置承启家塾、崇圣祠、报功祠、圣泽楼,是一组清代建筑群,西轴线上大门称“玉振门”,内置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原孔府建筑群(2000年修复重建)。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是一组集建筑选址、风水、聚会、祭祀、勒石、楹联、营造、砖雕、木雕、石雕为一体的建筑群。明朝重建的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是一组以祭祀为主旨的祠庙公共建筑组合群。从现存的古建筑中可以观察到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和衢州建筑精萃工艺。
衢州市“南宗孔氏家庙” 建筑群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是前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财富,其文化价值是随着社会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纪录着从南宋至当代起落的变化就是文化遗产历史性演变的记录。是衢州儒学文化之外,赠与全世界的又一份礼物。
南宗孔氏家庙作为文物遗产,已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宗孔氏家庙祭孔也以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作为文化财富,家庙的旅游产业也充分体现文化价值的效用性。本文从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功能方面解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按其主要功能分别为“祭祀功能区”即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典礼场所。第二是“教育、传播孔子儒学功能区”的家庙的东轴线建筑,这里是传播孔子思想和儒学文化的场所,第三是“居住和活动功能区”,指位于家庙的西轴线上是南宗孔氏历代长房长孙生活的场所。为解读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本节将分建筑功能区轴线解读。
·孔氏南宗新桥街家庙的建成 明正德十四年(1519),孔子第六十世孙孔承美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家庙祠事,决心重振孔氏南宗德家声。次年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唐凤仪到衢,孔承美以宋建菱湖家庙毁于战火,城南家庙浅狭卑陋,日久颓敝,要求迁建新址,重修家庙。唐凤仪与浙江布政使何天衢等疏请于朝,朝廷同意拨给库银,诏许重建。由同知陆钟、通判曾伦、推官杨文升及所属五县知县共同督造,选址先义坊原西安县县学旧址,菱湖北岸(今衢州市新桥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开工,十六年四月建成。从此“展奠有地,博士有居,斋宿牲庖,燕集弦诵之所,无勿备者。地位崇广,规制庄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同时“外建两门,以别庙廨”。武英殿大学士谢迁、开化人刑部主事方豪各为碑记。这次迁建,最终形成了中轴为家庙殿堂建筑的祭祀功能区。东轴为儒学教育功能区建筑。西轴为翰林院五经博士署的生活功能区,形成庙、祠、署合一的格局。此后孔氏南宗家庙虽率有修复,但再未迁建,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明代新桥街家庙的建筑可以从《诏建衢州孔氏家庙碑》图上管窥。同时通过与现存家庙建筑物的对比予以解读。
家庙建筑平面布置,位于峥嵘山南,菱湖北岸,座北朝南。家庙正门直面新桥街南面立大照壁,两侧为两座骑街大牌坊,西为[德配天地]青石牌坊,东为[道贯古今]青石牌坊。牌坊内侧各有一块下马石。中轴线上首为棂星门(先圣庙门),其上方“万世瞻仰”匾。进为大城门,悬“东南阙里”匾,体现衢州作为孔氏南宗族人故乡的应有地位。再进为大成殿,悬“泗浙同源”匾,殿前两侧为东、西庑。最后是思鲁阁,悬“燕居”匾。考“先圣庙制:后殿、郓国夫人亓官氏殿,昔为先圣燕居之堂……藏孔子衣冠琴瑟之书”。思鲁阁的设立继承了“燕居堂”的遗风,一改宋阙里庙制祀亓官氏的传统,而陈设有关先圣孔子的东西。从这时起,思鲁阁上供奉孔子亓官夫人楷木像,阁下供奉《先圣遗像碑》。
东侧,东轴线金声门内,依次为门厅(东·三开间)、泮池(西),第一进为家塾(六开间),家塾后为崇圣祠,悬“圣泽同长”匾。祠西建筑为报功祠,祠祭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官绅。再进为圣泽楼(御书楼台),为南宗孔氏存放御赐诏书,赏赐之物的地方,也是翰林博士私人收藏之地。
西侧,西轴线玉振门为翰林公署,即南宗孔府。内分左、右二条轴线建造。进门左轴线上排列有五支祠,祠后为袭封祠建筑,第三进为六代公爵祠,祠祀南宗六代衍圣公。右轴线上照壁,前花园,依次是孔府大门、通道、孔府大堂、花厅。大堂右侧为侍卫队宿舍。
(一)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祭祀功能区” 南宗孔氏新桥街家庙中轴线建筑是祭祀孔子的典礼场所,主要功能是祭祀,祭孔作为一种典礼仪式,就必需有一组能满足祭祀功能的建筑和一整套相应和祭祀程序。
现存的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建筑群,始建造于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经历代修缮,到道光元年(1821)原建筑已经历时300年。作为以木材为主体的建筑物,已经超出设计使用寿命多年了,虽经过历代修缮,建筑物得以保存,但是已经陈旧破烂不堪了。在道光元年(1821)清宣宗登基,敕赐御书孔氏南宗家庙“圣协时中”匾额。这是一个重修家庙的最好时机。衢州知府周镐提出捐款倡修家庙,得到各方响应支持。这时衢州南宗孔氏家庙重修作为“市长”一号工程成为全衢州的一件大事展开。第二年继任知府谭瑞东上任后也捐款投入大修家庙工程。此次大修工程浩大。道光家庙建筑大修,系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颂布的《工程做法》之后。全部建筑重建工程均有法规制度可依。峻工后,浙江巡抚帅承瀛、浙江学政杜谔、衢州知府谭瑞东撰记。可见,这次重建是在政府权力人物的关注下完成的“政府工程”。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下家庙建筑规矩的考证。在封建社会中,建造房屋、宗庙、殿宇均必须尊守规矩。也就是说,你具有什么身份地位,才能具备享受什么标准规格的建筑等级。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开始建造新桥街孔氏南宗家庙时,孔子的身份还是“王”,所以在建造祭祀庙宇时给予的是“王”的规格标准。十年后,在明嘉靖九年(1530),孔子被嘉靖皇帝敕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全国统一称谓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建筑规格礼遇从“王”晋升到“圣”。因此到道光元年(1821)大修南宗家庙时,其建筑规格也相应提高到建筑的最高等级。享受配置有佾台的高台建造标准。
今存主体建筑建造于清代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是一组严格按照清朝建筑营造工程做法的典型建筑物。清朝在雍正十二年(1734)时颂布《工程做法》对营造宫殿、庙宇、城垣等都有监督限制。故在道光年间建造的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规矩,其柱、梁、檀、椽构件的尺寸,台基的高度、宽度,以及能否用斗栱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南宗孔氏家庙的殿式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以斗口模数为基数标准,其它建筑各部分随之定格。以建筑开间面阔一丈为例:檐柱高七尺五寸;柱径为六寸五分;出檐为柱高的三分之一。因此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上的全部建筑,相对保存比较完整,是当代对清·雍正《工程做法》的一个实物样本。同时也是封建等级制度建筑标准的一个参照物。
·照壁(毁佚)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最南建筑为照壁,位于峥嵘山下与中轴线上大门正对,横跨新桥街,属过街影壁,是家庙建筑空间与气势的延续。据考,孔氏家庙照壁是一座砖石照壁,青条石基座、青砖照壁墙体和壁顶组成,照壁墙身上书“鲁儒圣泽”字样和墨线彩绘图案。照壁也称影壁,正对大门,起到屏蔽的作用。同时也是表达儒家文化的一种展示。
·石牌坊:(毁佚)最南建筑为一组石牌坊,共由二座石牌坊组成,东西两侧各立“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与照壁形成品字形状空间,东为“道贯古今”青石牌坊,跨骑新桥街建,西为“德侔天地”青石牌坊。照壁与牌坊是,进入衢州南宗孔氏家庙的第一个建筑空间。
青石牌坊是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导引性建筑物,也是一组家庙标志性的地标建筑物。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和衢州建筑精萃工艺特征。这种建筑风格和工艺特征在宗祠建筑中比较少见,在古城中也是特殊的,有关石雕牌坊(楼)有待进一步研究。·下马石:(毁佚)
在牌楼外坊下立石碑,称下马石,系清康熙皇帝谕碑,上勒“武官下马、文官下轿”字句。旧朝时,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下轿步行去拜谒先圣孔子。在东牌坊外存有地名“止马湾”,为旧日立石碑处。
(山翁建言:上述照壁和石牌坊及下马石碑建筑物均在共和国成立初被人为拆毁,现存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缺这一组建筑物,家庙建筑是不完整的,占家庙中轴线建筑的四分之一。若将照壁和牌坊按原有建筑风格复建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文化才能全面完整的体现。从文化继承和批判的角度出发,府山公园的规划设计者,在北大门牌楼的设置中,将牌楼定位地家庙中轴线大门正对,也许有作为家庙牌坊的函意在里面,而且建造了“三源桥”。从借景的角度,利用现在已经建成的牌楼和三源桥,代替旧日的照壁是一件一举二得的好事。用现代的建筑技术,建造跨骑新桥街的家庙标志性的建筑物“牌楼”是可能的,而且费用不大,与公园北门牌楼[在南坊额上勒·鲁儒圣泽·字样]及三源桥组成家庙前门景观,是完善家庙中轴建筑群的最佳选择。)·棂星门:
棂星门又称天田星门,是建筑形制上的第一座大门。棂星门自宋朝就有这种称呼,《营造法式》中有记载,多用于祭祀建筑的正大门,具有祭祀前,先祭祀灵星的含义。北京天坛的出入口就是棂星门。山东曲阜孔庙仰圣后第一道门就是棂星门,这种建筑风格在地方宗祠建筑中比较少见,衢州南宗孔氏家庙大门建筑,也是验证清代“工程做法”的例证。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是一座单体独立的三开间九脊顶三门建筑,歇山式屋顶上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的清代建筑。门两侧为清水磨砖八字墙,门前立有镇庙石狮,旧日,门上悬挂“万世瞻仰”匾。简洁而美观,充分体现清代衢州建筑精萃的工艺特征。是衢州地区仅存的一座独立的三门门厅及青石台基的建筑。(原“万世瞻仰”匾毁佚·今悬“衢州孔氏家庙”匾·赵朴初书。)
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屋角发戗:这是一组江南地区古典式的屋角起翘的结构做法。由屋角向外伸出同时向上翘高,屋角发戗中心线形成约55度夹角,使屋角陡然翘起,弯转如半月,外观轻巧活泼。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建筑屋角发戗是江南地区最美观的建筑造型之一。
南宗孔氏家庙棂星门(实榻大门):隶属高等级殿宇大门。用朱红漆是最高标准,门钉清代有明确的定制,使用的是七钉一排的规矩,每扇门上用七路,共四十九钉。体现其高规格。(三开门六扇49乘以6等于共294个门钉。)
棂星门抱鼓石:抱鼓石立于正门两侧,是与门枕石联为一体的圆形鼓子石,上部称“鼓子”,下部称“须弥座”,三门共用六组抱鼓石。
青石台基:是体现建筑身份的标致,清代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进台基高一尺。由金边、压阑石、踏跺、砚窝石、槛垫石、分心石构件筑成的门厅台基。
石狮:棂星门前立一对青石狮子,是作为大门守护神的象征。·甬道:
用甬道作为中轴线,串联各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风格。从牌坊到正门,过大成门(仪门),一直通到佾台前的石板通道。宽度约一丈。由条石筑成,中间路心略高,向二侧分水。是体现仿宫殿建筑的一个佐证,现为局部残存。
在建筑平面上,甬道与石牌坊前的大道,组成一个丁字形的建筑组合,是一组满足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人员集散功能的建筑。
大成门(仪门):
大成门是建筑中的仪门,为一组五开间三柱抬梁式建筑,在家庙殿宇中起建筑空间分隔作用的。大成门由三扇大门及两面厢房组成,中门上悬挂“东南阙里”匾。简洁而美观,充分体现清代家庙建筑规格和精萃的建筑工艺特征。在家庙中,大成门是显示等级的标致,仅仅起建筑空间分隔作用。
青石台基:是体现建筑身份的标致,清代规定,公侯以下,三品以上者,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进台基高一尺。由金边、压阑石、踏跺、砚窝石、槛垫石、分心石构件筑成的仪门台基。
青石沿柱:大成门沿柱是采用方形青石柱,这工艺解决了南方多雨地处的沿口木柱的霉烂问题,从而保障和延长建筑寿命。这是古代工匠建筑智慧的体现,也是延长建筑物寿命的有效措施。
大成门抱鼓石:抱鼓石立于大成门两侧,是与门枕石联为一体的圆形鼓子石,上部称“鼓子”,下部称“须弥座”,三门共用六组抱鼓石。
大成门实榻大门:隶属高等级殿宇大门。用朱红漆是最高标准,门钉清代有明确的定制,使用的是使用的是十钉一排的规矩,每扇门上用十三路,共一百二十六钉。体现其高规格。(大成门三门六扇126乘以6等于756个钉。)
大成门屋顶:是一组庑殿式屋顶,是古代高等级建筑的形象显示。家庙大成门因南北两面全是天井,因此檐口斗栱最能体现建筑特征。两面侧檐口为多层斗拱沿口。沿口下设多层斗栱,通过檐下斗栱传递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檐下斗拱设置在前一步金柱的横梁上,用方斗、曲栱、斜昂、枋子等构件层层累叠组成多层叠栱,除增加檐口出檐之外,还富有装饰效果,气慨壮观雄伟。在古代斗栱出踩的多少是作为显示建筑物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用单翘三昂九踩斗栱,已经是中国建筑规矩中最高的等级标志了。
·碑亭和碑碣:(毁佚·残存)南宗孔氏家庙碑亭建造于大成门与佾台间南甬道二侧,亭内立碑,用以展示各朝发生在家庙中的重大事体所勒刻的石碑。碑碣也是展示书法文采的重要载体,碑的勒刻与书籍记载相辅相成,是保存古代文化的办法之一,也是家庙中一个文化亮点。这也是解说为什么将碑亭置放在大成门内,佾台之前的甬道两面的位置上。凡是进入家庙祭祀先圣,必然经过此处,若是要了解家庙的历史内涵,碑碣能忠心耿耿完成这一使命。碑亭和碑碣是历史文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创造的文化财富。虽然其建筑实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文化价值及意义仍然是南宗孔氏家庙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精华的文化财富。·1·宋·宝佑二年《南渡家庙》碑:资政赵汝腾撰记碑。(碑佚,文存《东家杂记》81-84页)·2·明·《拓充家庙碑》唐凤仪撰:(碑存衢州市博物馆·现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原为城南家庙中所立碑,上奏准迁入新桥街家庙。)。
·3·明·《孔氏家庙碑》教授胡翰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104页;民国《衢县志》1358页)。
·4·明·弘治《重修孔氏衢州家庙记》洗马罗璟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弘治衢州府志》105页)
·5·明·正德十五年《三衢孔氏家庙记》碑,刑部主事方豪撰(碑存衢州市博物馆·现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文存民国《衢县志》1361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66页名称为《家庙记》)。·6·明·正德十六年《衢州重建孔氏家庙碑》英武殿大学士谢迁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天启衢州府志》550页·民国《衢县志》1362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63页名称为《新建家庙碑记》)·7·明·正德《重修孔氏家庙颂碑》祝銮撰(文存民国《衢县志》1364页·《三衢孔氏家庙志》176页载名《孔圣新庙颂》·注:正德三碑,为当年重建家庙时同立于碑亭中。)
·8·明·嘉靖《增孔庙祭田记》碑,王玑记(文存民国《衢县志》1365页)·9·明·嘉靖《孔氏家塾记》碑,邹守益撰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天启衢州府志》550页)
·10·清·顺治六年(已丑年·1649),西安县知县孔贞锐“恭修家庙并增设祭田碑”(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
·11·清·康熙《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李之芳撰(文存《衢州府志集成·康熙衢州府志》709页·民国《衢县志》1366页)。
·12·清·康熙《孔氏家庙记》碑,叶淑衍撰(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67页)
·13·清·道光三年(1823)潭瑞东撰《重修衢郡至圣家庙碑》(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文存民国《衢县志》1369页)
·14·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碑》杜堮撰(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70页)
·15·清·道光《重修衢州孔氏家庙记》帅承瀛撰碑(碑佚,文存,民国《衢县志》1371页)
·16·清·咸丰五年(1855)徐允伦撰“孔氏承启家塾义田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立于家庙中轴大门内东壁)
·17·清·同治六年(1867)何汝枚撰“重修孔氏家庙并赎濠田续置家塾义田碑”(文存民国《衢县志》1373页)
·18·清·同治十年(1871)如山撰“孔氏续置家塾宾兴田产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19·清·光绪八年(1882)桑树勋撰“重修衢郡至圣家庙及建复祠署碑”:残碑。(残碑存衢州市博物馆档案)
·20·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白世羴撰“重修衢州孔氏家庙碑”。(文存民国《衢县志》1374页)
(山翁建言:重建碑亭,重勒石碑,使家庙中的隐性文化遗存成为显性文化展示,百年后也是文物古迹也。明代方亭简洁朴素,四四方方一座亭,座北朝南,东、北、西三面砖墙,每面墙壁内衬立三方碑碣,二座亭,十八块碑。亭址是现成的,采购一批碑石料,请书法家按规矩,照原撰文稿,参照旧日格式,)创作纸本,再由能工巧匠,照本勒刻,筑立于亭内墙壁中即成,化小钱,办大事。孔祥楷先生原来是学建筑的,应知道碑碣文化的价值。古人先贤在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为南宗孔氏家庙创造出这一批特有的、珍稀的历史文化财富。先生有想在有生之年,为南宗家庙做件实实在在的事,建亭勒碑,流芳后世,功德无量。这也是文化继承与流传最为现实的行为准则。)
·佾台:(石台基建筑)佾台建筑是孔子在明嘉靖九年(1530),孔子被嘉靖皇帝敕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全国统一称谓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的建筑规格礼遇从“王”晋升到“圣”。因此到道光元年(1821)大修南宗家庙时,其建筑规格也相应提高到建筑的最高等级。享受配置有佾台的高台建造标准之后建造的。
孔庙祭祀自古就极为隆重,因为孔子的名位很高,享受“太牢”之礼和“八佾”之舞,规格可与帝王相并,祭祀主要有易服迎神、三献礼等活动。佾台之称谓就来自“八佾”之舞。因此地大成殿前建造佾台是与祭祀相配套的。清代衢州的城市管理者们,利用清工部《工程做法》的颂布,将佾台建筑规划在大成殿前,使孔氏南宗家庙建筑步入中国祭祀建筑的最高境界。佾台亦称露台,所有建筑均建造在石承台基上。石承台基建筑,一是附合家庙建筑群落,依次抬高的建筑景观需求,这也是体现家庙宫殿建筑规格的一个佐证,是祭祀活动的一个中心点。
考:衢州家庙佾台,始建成于道光年间。高台建筑的台基高度,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清会典事例》在顺治十八年(1661)立有关于台基高度的规定。在坛庙有斗栱的建筑中,其台基高度等于地面到斗栱高度的四分之一。以增加总高度,显示殿宇的庄严雄伟。佾台建成须弥座台基,其造型丰富多彩,并建有角柱、栏板、间柱等。其平面布局,是按照《周礼》的古代制度格局布置的,因此将主殿布置在佾台北面,利用佾台面积,以补充大殿内祭祀面积的不足。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的佾台,布置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系一组十五米正方形的石质高台建筑。南北朝向,在大成门甬道至台基下以中轴线为中心,布置一组台阶,从甬道上升联接佾台平面。沿佾台南、东、西三面,均用建有石质寻杖、华板、望柱、地伏组成的栏杆。是衢州地区仅存的一座高台建筑。
考明代家庙在中轴线上大成殿后,原有燕居,大成殿前祭祀面积受到限制。道光三年(1823)重修衢郡至圣家庙,按清庭颂布工部《工程做法》,圣庙可按最高等级标准建造,因此制定在大成殿前设置佾台,并且大成殿也按照高台建筑标准建造。其台基高度有严格的等级,并于工房估算工料,核定经费及监督工匠和工程质量。因此衢州孔氏家庙是清代营造做法的典例。参考梁思成先生作《清式营造则例》一书中相关章节,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建筑,可作为清代南方建筑物的现存实物样例。
·两庑: 两庑,佾台两侧为东西庑,为仪门通向大成殿的两侧通道,也称廊房、厢房。在中轴线上的大成殿前方空间的两侧,东面称东庑,西面称西庑,是一组对称的廊房建筑,朝佾台一侧建有外廊,各为九间,长二十七米,是一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大成门北廊与东、西庑外廊共同组成一个凵形,呈环佾台圈筑建。这是当年设计者的建筑智慧,以扩大祭祀空间。同时在雨雪天气时,通过凵形廊就能进入大成殿。
东、西廊在祭祀活动中各有用途,在跳佾舞时,参加跳佾舞人员,从两庑经佾台东、西两侧的台阶登上和退出时的准备建筑空间。历代东、西庑也是供奉先贤的场所,塑有颜子、孟子、曾子十二哲及端友、仁玉等塑像。重新开放后,东庑·塑有孔仁玉、孔端友、孔传、孔洙、孔彦绳、孔庆仪像。西庑展示“大宗南渡”系列浮雕。
两庑是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过渡建筑,也是为祭祀活动时的一个缓冲空间。同时於于两庑是一组对称建筑物,与大成门、大成殿共同组成一个环回的祭祀空间。两庑建筑的祭祀辅助工能,在南宗家庙祭祀活动中能够充分体现。
·大成殿: 将主殿建在高台上,这是一种礼遇,孔子被敕封文圣之后,就有了高台供奉的资格,所以在建家庙的时候就出现了高台基建筑。主殿是供奉孔子神像的殿堂,主殿前有一步架宽的廊,并用抬梁减少中立柱,形成殿内比较大的空间。在主殿正中的位置建须弥座,在须弥座上塑孔子像。高台建筑的台基高度,在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大清会典事例》在顺治十八年(1661)立有关于台基高度的规定。在坛庙有斗栱的建筑中,其台基高度等于地面到斗栱高度的四分之一。以增加总高度,显示殿宇和神像的庄严雄伟。主殿建成须弥座台基,其造型丰富多彩,并建有角柱、栏板、间柱等。主殿的平面布局,是按照《周礼》的古代制度格局布置的。同时在主殿前廊与两面三面建筑物相联贯。
大成殿高十六米,进深十六米,面宽十六米。座北朝南,筑于佾台北面,是一座一层重檐抬梁式木结构殿宇建筑。三开间九脊顶歇山式重檐屋顶上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的清代建筑。青石须弥座台基、台阶,青石廊柱。加上佾台高度,大成殿就特别显得高大。大成殿屋角发戗:这是一组江南地区古典式的屋角起翘的结构做法。由屋角向外伸出同时向上翘高,屋角发戗中心线形成约55度夹角,使屋角陡然翘起,弯转如半月,外观轻巧活泼。因是二层重檐,共有八组屋角发戗,这使南宗孔氏家庙大成殿建筑屋角发戗成为江南地区最美观的建筑造型之一,俗称“水戗”。(北方及故宫殿宇屋角发戗因冬天有大雪所以不能做成约55度夹角屋角发戗,称“平戗”。)。正南为三间九门设置,正中大门上悬乾隆敕书御笔“生民未有”匾。祭祀时全部九扇大门开启,以示隆重。东、北、西三面墙壁,均采用青条石墙基,砖墙壁。殿内正中塑孔子像,左右两边各塑一尊孔鲤和孔伋(子思)像。殿内正中悬康熙敕书御笔“万世师表”匾。
大成殿是南宗孔氏家庙的建筑中心,是整个家庙建筑群的制高点。因受(菱湖)地形条件的限制,建造者巧妙的改动前殿后寝的格局,将寝殿(旧称思鲁堂·思鲁阁·燕居),从殿后迁移到大成殿西面,将大成殿后退到地基最北面,以大成殿前增设佾台,增加祭祀面积,这样就满足了孔子升为“圣”后所增加祭祀人数的功能,形成现有建筑平面格局。
·解读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材料的应用:
衢州新桥街南宗孔氏家庙中轴线建筑群,自清·道光元年至三年(1821--1823)建成家庙中轴线建筑群,至今已经一百九十一年。在这些年代里,家庙的建筑经历战火峰烟和自然灾害及岁月时间的侵融,风雨飘摇中,到1979年,建筑群已经面目全非。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新桥街上跨街的东、西二座牌楼早已烟消云散,正门前照壁和下马石也消失无踪,碑亭及石碑成为残墙碎瓦残片,两庑以及东轴线建筑因成为居房而辛免于难。唯独中轴线上棂星门、大成门、佾台、大成殿四组建筑物还比较完善的耸立在新桥街北侧。为什么在经历日寇二度攻占古城的战火?共和国成立初的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中的狂热政治风暴?近二百年的自然风雨侵袭?等等因素的情况下而基本上保存完好?这与中轴线建筑材料的选用相关联。
这四座建筑物的石质材料所占比重很高。台基、台阶、柱础、鼓蹬、栏板、望柱、台面、地伏、沿口柱子,全部是用青石材料铺设建造的。大成门四柱三间结构中,总共用十二根柱子中就有八根是青石方柱。棂星门、大成门、二座三开间有前后廊殿宇式建筑全部建造在青石台基上,由金石、角柱石、压槛石、分心石、槛垫石、砚窝石、踏道石组成一个基座整体。加上柱子下的石柱础,门下立石地伏。廊下沿口柱子也采用方青石柱。这些措施在保障建筑寿命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佾台,是一组石结构建筑,高出甬道七个台阶的高台建筑,整座建筑物是全部用青石制作建成须弥座,以显示佾台的尊贵。须弥座由石材构件圭角石、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等组成,须弥座立角柱石、望柱、栏板组成。正南筑一组七步(左右阶)石台阶,两面各筑一组七步石台阶。佾台所有的石构件均采用榫卯结构,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是采用本地黄坛口茶园石塘的青石,硬度高、质地韧,抗雨雪侵融。因此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的外形。
大成殿的台基,比佾台还要高出五步台阶。也是一座筑在青石台基上的高台建筑。殿前廊采用四根青石方柱,这个沿廊采用石柱的做法,在南方多雨的地区是防止柱子霉变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大成殿的金柱选取上面,建造者专门采购了一批巨大的木料。据有关资料记载,道光元年,知府倡议捐修家庙,左营守备刘龙标捐巨额资金,从深山购来二十余株千年大木料,用于家庙大成殿选用金柱制作。从这些资料中可知,当年建造者,身体力行为建造家庙采购高质量的材料。包括高质量的墙瓦材料在内,是保障家庙中轴线建筑能够在风雨飘荡中保存至今。
(考注解读:有关道光年间重筑家庙原材料的选取,在清代有严格的要求。按照清工部《工程做法》,对“大木”、“石作”、“瓦作”、“发卷”、“装修”、“用料”、“用工”均有详细规定。并由(衢州府)工房实施监督验收。衢州府工房下有一支高水平的“匠户”,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筑工程施工队伍。(衢州柯城九华乡有座鲁班殿,是工匠祭祀祖师鲁班的庙宇,也很少见。是否与大宗南渡相关有待进一步考证)“石作”业在旧日衢州城是一支比较大的工匠行业。分“料塘”、“石铺”、“现场工场”实施工程建造。郑永禧先辈曾对工匠行业进行过考查,笔者也对“石塘”进行过实地考察。从家庙佾台和台基石料的质地分析,也从清代衢州城的运输条件分析,家庙的石材毛料就有可能出自“黄坛口茶园石塘”,石塘至今还保存当年采石的状态。从石塘到溪流仅百余米向下斜面的坡道,用竹排(专用运石料工具)经过石室堰运入南湖,再从狮桥水门入城经东河运送到家庙南上岸,抬到家庙正对面的施工现场,按规定尺寸制作成建筑构件,最后拼装就位。这就清代的施工条件来说,将重达数千斤,长达四米左右的石质方柱,这是最大合理的线路了。2010年笔者参与《衢州建筑业志》原始文稿撰写,因时间要求等原因,未能将“石塘”节编写完成。这次补之。)
(二)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系一组木结构穿斗式平房。东轴线上大门称“金声门”,自南而北建筑依次称;金声门、月池、孔氏家塾、崇圣祠、报功祠、圣泽楼,是一组清代建筑群,其功能是传播孔子儒学教育区域。在第一进房屋前有东便门通中轴线之仪门间庭园。
东轴线上首为孔塾,分前后两进,为南宗私塾教育场所。二进孔塾西侧为报功祠,又名恩官祠,祭祀历代有功于孔氏南宗的官绅,如宋代孙子秀、明代沈杰、清代左宗棠等人。再进为崇圣祠,祠前有崇圣门,均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祭祀孔子五世先祖。最后为圣泽楼,用于安放朝廷谕文、诏书、赏赐物品
金声门:系衢州南宗孔氏家庙东轴线建筑大门,为二间木结构穿斗式平房组成。
月池:金声门东面最南侧筑有池塘,称月池,是古代教育风水之构成。孔氏家塾:属孔氏家塾,分前后两进,是历代孔氏子孙启蒙和接受教育的学堂场所。
崇圣祠:附属于孔氏家塾中教育学子“崇圣”的场所。
报功祠:附属于孔氏家塾中教育学子的场所之一,为学子高中举人,进士及授官职后表彰报功祠。
圣泽楼,原是一组清代建筑群,是保存收藏的历代皇帝、中央政府给衍圣公、五经博士、奉祀官各种封诰的专用建筑。1942年毁灭于抗日战争,后重建,系一座二层砖混建筑。
(三)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及后花园: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国军队焚毁,1998年经考古人员对孔园旧址进行科学发掘,挖出原路基墙角,并根据遗存图纸在原址按原貌,恢复重建成的砖木混合的建筑群。在整座家庙建筑群中,在使用功能上是有分工的。西轴线建筑主要是居住的社会活动功能区域。
南宗孔氏家庙西轴线建筑及后花园是衢州家庙的居住活动功能区,于2010年复建后。西轴线玉振门为翰林公署,上悬“孔圣先宗”匾额,即南宗孔府。进府内分左、右二条轴线建造。右轴线上建筑排列依次是;五支祠,六代公爵祠,思鲁阁。左轴线上排列;第一幢为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门上悬“翰林公署”匾。第二幢大厅悬“尼山嫡派”匾,为南宗孔府大堂。第三幢建筑为南宗孔府内宅,宅后通后花园。最西面建有南宗孔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用房。
有关西轴线右轴线建筑自南而北平面布置介绍如下:
·玉振门:悬挂“孔氏先宗”匾。为孔府西大门,亦称玉振门。采取三开间加两挟屋单檐硬山式建筑,两侧连接八字形墙垣,此门为家庙西轴线与孔府居住建筑共用的大门。
·五支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一幢,为五支祠,是祀孔氏南宗仁、义、礼、智、信五房支祖的祭祠。
·再进为袭封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二幢为袭封祠,祭祀孔氏南宗十五世翰林院五经博士。
·六代公爵祠:西轴线右轴建筑第三幢,为六代公爵祠,是一座无门无窗的敞开式建筑,是祀的是大宗南渡后衢州的6代衍圣公的祭祠。
·思鲁阁:西轴线右轴建筑最后一幢建筑称思鲁阁,位于大成殿西侧,是家庙最有特色的建筑,三开间二层单檐建筑。思鲁阁,座北朝南,三开间二层砖木结构楼阁,是南宗历代孔子后人寄托对故里山东的思念之情的地方。城南家庙时旧称“思鲁堂”,正德十五年(1520),新桥街家庙建成时,仍然按照前殿后寝的格局布置,改称思鲁阁,供先祖遗圣。在康熙《西安县志》附图中,思鲁阁仍然排列在中轴线最北位置,在大成殿后称燕居。道光元年,重建中轴线时,以大成殿祭祀作为中轴线建筑物的最主要功能,重新排列平面布景。因受地形限制,将思鲁阁布景在大成殿西面,大成殿排列在最北面,利用思鲁阁退出中轴线之后的空间,在大成殿前增添“佾台”建筑。这样就增加了祭祀场地面积,实现了以大成殿为祭祀中心的功能。
“思鲁阁”,中珍藏着南宗孔府的两件镇庙之宝,一件是当年孔端友从曲阜带来的孔子夫妇楷木像,另一件是孔端友到衢州后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孔子像、让人篆刻而成的“先圣遗像碑”,用玻璃罩保护起来,画中的孔子目光如炬,衣带飘飘,恭谨的神态栩栩如生,摆在殿中供游人瞻仰。
玉振门向西是西左轴建筑物布置,是以清代孔府居住为基础复建成的单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民居建筑群。自南而北为在西轴线左轴建筑为:
·孔府照壁:此系前园的装饰性照壁,与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大门正对,是传统性建筑之一。
·孔府前庭园曲廊:此系前园的过度空间廊的配套设计,属辅助性建筑。·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系孔府前厅建筑,为南宗孔府翰林公署厅,门上悬“翰林公署”匾。
·南宗孔府大堂:系孔府中厅,悬“尼山嫡派”匾,为孔府大堂。·孔府后房:建筑为南宗孔府内宅,宅后通后花园。
·最西面建有南宗孔氏家庙管理委员会用房:这是一组二层砖混结构建筑物,以满足管理家庙功能需要而建造的管理用房,东有门通孔府西左轴线建筑。西有门通新马路。
·孔府后花园:
孔园是孔氏家人休闲娱乐的场所,采用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孔园由怀安亭、长廊、博文轩、大中堂、水榭、太和亭、咏春亭、扇面亭和读书塘组成。·怀安亭:连接孔府与孔园的一处休闲场所,一半在孔府呈拱门式,一半在孔园,状似半亭,亭内楹梁金花彩画,其内容皆出自《圣迹图》。它沿着长廊,弯弯曲曲伸向庭院深处,向人们讲述孔子伟大的一生。
·大中堂:大中堂是园内主体建筑,粉墙黛瓦,坐落于茵茵绿草之中,对面是碧波粼粼的读书塘,系一座中式木结构建筑。
·读书塘:这里绿树成荫,碧波生烟,是游客喝茶谈天的绝好去处,读书塘水面一亩有半,塘深水丰,水中游戈着数千条荷苞红鲤鱼,一座拱形石桥横跨塘中,太湖石围成的堤岸,似人似物,移步换景。
·太和亭:陡峭突兀的假山顶上有一座“太和”亭,如雾状山泉从山顶直倾而下,注入塘中,此情此景犹如仙境。
·咏春水榭:读书塘南有座三面临水的水榭,名咏春,每逢晚上,便有艺人在此吹箫弹筝,塘上小舟一叶,内有琵琶独奏之人。孔园之夜,月华如水。有友赠诗曰“红鲤摆尾碎山影,清风微波映阁亭,何方更有宜人处,论道谈经忘品茗。”
后花园南有门称“怀安”通孔府西二轴线建筑,西门外通新马路。家庙西轴线上全部建筑孔府及后花园,由衢州市政府出资,在1998年11月开始复建,于2000年5月竣工,2000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四、衢州赠与世界的礼物。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作为儒学文化的载体。是衢州有礼赠与全世界各地到衢州旅游观光、家庙祭祀、儒学启蒙者的礼物。当你漫步其间,享受着华夏文明的雨露。在跨越孔氏南宗家庙大门和仪门时、在佾台前观看学祭时、在大成殿孔子塑像前、在思鲁阁的石碑前、在孔府后花园的亭廓中,你一定感悟到儒学文化的载体南宗孔氏家庙古建筑群博大精深。让我们祝福衢州,为这近圣文化点赞,为这衢州有礼点赞。为衢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点赞。
第三篇:建筑论文
我的德州我的家
创业之城创业忙
美丽的德州,迎来年年的喜庆,奋进的德州,迸发天天的欢腾。
创业的豪情,激荡着今天的德州哟,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追求。
和谐德州气象新,政通人和百业兴,美丽德州我的家,打开门来迎春风。
德州的建设者
你听,风雨无阻的步伐,是我们以追梦的匆忙的创业者的名义和富强对话,你看,日夜兼程的身影,是我们用快乐的潇洒的建设者的承诺向未来表达,我们是自豪的建设者,请为我们喝彩吧,为这蓝图已变成真实的图画。
我们是自豪的建设者,请为我骄傲吧,这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是我们和希望正出发。
美丽的德州我的家
来不及等待,来不及陶醉,年轻的心迎着太阳,一同把那希望去追,我们和心愿再一次约会,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我们是否无怨无悔,美丽德州我们共同的家,德州的山德州的水,共同奋斗挥洒汗水。
等到幸福花儿开,我们再相会,那时的春那时的秋,那时德州一定更美!
那时的春那时的秋,那时德州会更美!
第四篇: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以余姚市为例
一、引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传统社会,祠堂不仅发挥着其宗族祭祀的重要功能,而且见证着宗族群体中个体一生中婚丧嫁娶的各个重要阶段。在农村,祠堂始终处在一个比较显赫的地位,是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在现代社会,祠堂虽然已不再发挥其传统功能,但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传统社会最重要、建筑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它包含了建筑、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生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成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与其他古建筑一样,祠堂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如何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祠堂建筑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余姚市为例,就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二、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
余姚素有“东南名邑”和“文献名邦”之誉,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烟稠密,多世家大族。出于崇祀的需要,各个时代均修建了大量祠堂建筑,有宗祠、支祠、祖堂及名人专祠。根据余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统计资料,目前全市共保存有祠堂建筑共 79 座,并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
就遗产品级而言,余姚农村祠堂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建筑技艺精湛,人文内涵丰富,地方风格和特色鲜明。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泗门的谢氏始祖祠堂,朗霞的符氏宗祠、黄家埠的遗安堂,陆埠的孙氏宗祠,四明山的树滋堂,鹿亭的褚氏宗祠,马渚的杨氏宗祠等。由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均较为突出,多数已公布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并实施了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在利用方面,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泗门镇将谢氏始祖祠堂用于全国谢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每年春季举办隆重的宗亲活动;朗霞街道将符氏宗祠辟为村老年活动中心等。近年来,余姚市各级财政用于祠堂保护修缮项目的投资已达数百万元。
但毋庸违言,目前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首先,祠堂建筑的总数已大大减少,往日那种“村村有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或因年久失修整体或部分倒塌,或因生产生活需要被拆被毁。其次,出于各种需要对祠堂建筑的不合理利用情况比较突出,有的用于办厂,有的用于非法事佛,有的用于仓储,等等。第三,由于年久失修,许多祠堂的建筑本体及环境状况堪忧,木结构槽朽缺损、屋面渗漏、乱搭乱建情况十分严重,脏乱差情况相当普遍。第四,由于缺少文物维修知识,不当修缮对祠堂建筑的格局、结构风貌损害严重。第五,不少祠堂被废弃,长期处于空关和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利用好农村祠堂建筑对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宜居新农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为:以文物建筑的科学修缮为抓手,立足保护;以更新功能为手段,实施合理利用。加强投入,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针对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笔者认为,保护利用的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加强规划职能,建立、完善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长远机制
任何工作都应以规划为龙头,农村祠堂的保护利用工作尤为如此。首先,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祠堂建筑的保护名录,根据其价值大小,适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和保护建筑,赋予其法律地位,并及时编制保护利用的专项规划。其次,要将祠堂保护利用纳入各村镇的总体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与其保护级别相应的文物建筑本体及环境风貌保护要求,明确保护利用目标和基本设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不能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二)强化投入机制,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
目前,祠堂保护修缮的投入机制仍然比较薄弱,资金投入的来源单一,主要是各级财政拨款。应在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祠堂保护修缮投入的多元化模式,充分激发国家、集体、财团及村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参与到祠堂保护事业中来。可尝试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祠堂保护公会来运筹此一工作。此外,要坚决防止不当修缮行为。文物专业部门要积极宣传文物法规关于文物建筑修缮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主导作好修缮方3
案和施工设计,全程参与维修的技术指导,切实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责,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为开展利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更新,促进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祠堂建筑利用的整体水平
在当今社会,祠堂已不可能主要用于祭祀的目的,而面临功能更新的重要课题。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的合理转型和功能更新,是祠堂利用工作的关键所在。保而不用,就无法体现祠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应在深入分析祠堂的建筑状况和价值的前提下,对现有祠堂进行多方面的利用。首先,祠堂可作为地方族群文化的展示场所,并可用于族群祭祀、团拜活动,基本上是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深化;其次,祠堂可辟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祠堂里延续历史的记忆,借以丰富老年生活;第三,祠堂可作为各种主题展览馆、陈列馆,如书画馆、地方特色藏品馆、土特产展示馆、地方名人纪念馆等;第四、祠堂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馆。祠堂的氛围和格局很适合此类活动;第五,结合乡村旅游,可将祠堂开辟为探访乡村民风民俗的合适景点。祠堂建筑的宏伟,环境氛围的浓厚是一般建筑无可比拟的。除了上述以外,祠堂还可辟为农村图书馆、农民学校等。在利用方面,全国许多地方已有可资借鉴的做法,如广州将陈家祠辟为民俗博物馆,江西省将300多座祠堂分别用作乡村剧院、乡村文化信息中心、农民科技学校等,我省嵊州市把近200座祠堂开辟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四)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完善配套设施,是祠堂合理利用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祠堂是具有重要建筑价值的古建筑,由于是木构建筑,加之年代久远,具有相对脆弱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保护管理制度。安全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火工作,完善防火设施和器具配备,并有专人管理或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另外要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日常维护和装修不能损害建筑原有格局、结构及基本风貌。利用项目也应与祠堂的基本格局结构相协调,并与祠堂的历史内涵与外延有一定程度的逻辑关联。
结语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既有加强保护的客观要求,同时也面临功能更新的现实课题。保护与利用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兼顾、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的重要任务。
第五篇:建筑企业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
中国建筑企业正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市场环境的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全面风险管理从全局角度出发,采用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结合最新的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与实践,提出建筑企业ERM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关键字:建筑企业、企业风险管理、COSO
我国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现象非常突出,这导致了建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建筑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非传统的风险。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和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的全新课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ERM)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自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提出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或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国内也译作“企业风险管理”,以下简称ERM)以来,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ERM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最终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不是某一种风险,而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f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于2004年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ERM框架》)强调ERM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其包括内部控制及其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国资委于2006年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即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ERM能正确识别与评估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帮助企业避免财务危机,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降低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害,大大减少企业风险支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企业信誉,降低融资成本等。通过以上途径,ERM能够显著增加企业价值,帮助企业成长,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实施ERM的程度差异很大,具体到我国建筑行业,企业的ERM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
二、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问题
以建设项目为推动力的建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型建筑企业业务范围很广,包括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等;二是建筑产品价值运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单件性的特点,并且项目最终盈亏不确定性程度高;三是经营业务的参与各方关系复杂;四是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五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结合上述特点,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战略风险、资本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企业领导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交易出现巨亏后,国资委开始重视央企的风险管理并于2006年
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金融危机爆发后,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又于2008年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许多大型建筑企业为了遵循合规,在ERM建设中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对ERM的深入认识,仍然难以脱离项目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涵盖企业各部门、各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级的风险管理上。
从COSO和《指引》的定义来看,ERM的内容已超出了项目风险管理的范围,并且突出了风险管理以增加企业价值为最终目标,而项目风险管理只关注某个项目本身的目标。局限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忽视企业级的全面风险管理第一会导致不同项目的管理者不同的决策依据使得项目风险管理难以完全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第二是分散而没有组织的风险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高层对项目风险的总体了解,并且不利于企业资源的分配;第三是不利于风险管理信息的积累。
(二)对ERM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企业普遍认为风险管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没有从积极的角度来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改善企业绩效的契机。企业高层领导者对ERM的不重视或者只是将风险管理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这导致ERM不能得到应有的战略地位,难以在我国建筑企业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三)ERM不能与企业经营系统结合,管理制度有漏洞。
一些企业和部门只注重ERM制度设计,而忽视制度的执行。ERM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这使得ERM流程与企业经营相脱离,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相脱离,过于依赖个人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流程仍旧不完整,多数情况下只对风险事件进行事后处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四)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全。
《指引》规定,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COSO-ERM框架》则提倡企业设立首席风险官这一职位。但是目前建筑企业鲜有单独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并给予指导,也没有相应的奖励与考核措施。
(五)尚未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ERM的基础和推动力。建筑企业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负责,而不仅仅是领导、审计或财务人员的工作。许多企业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语言,忽视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三、案例分析
一个良好的适合本企业的ERM框架应达成以下目标: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同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股东的价值相一致;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以利于鉴别和评估组织所面临的风险;提供对风险进行科学归类的工具,利用风险最优化的概念,以组合观为基础来探讨风险议题;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基本的经营活动相整合,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
本文结合国内某大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的案例,具体分析建筑企业在建设ERM体系(见图1)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控制环境发展目标
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制定ERM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和目标。A公司制定的建设ERM的总目标为:立足公司整体协调发展,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涵盖经营管理各领域,较为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内控体系,促进公司实现稳健发展。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
风险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建立ERM体系最大的阻碍之一,培育建筑企业的风险文化刻不容缓。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体现企业认知经营管理风险所共有的信念和态度。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和传播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提高全员风险意识。A公司提出在继承发扬风险管理文化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发挥表率作用,中层管理人员应发挥骨干作用。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应围绕发展战略,首先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并据此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这其中,风险偏好体现企业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愿意承受的风险范围和风险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企业在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或者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风险承受度与风险偏好要保持一致。4 ERM组织结构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相应的岗位负责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形成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位一体的ERM组织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把ERM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同时应注意做到权责分明。
例如,A公司成立的由总经理担任主任的内控体系建设委员会是ERM建设工作的决策机构。内控办公室是ERM建设的日常管理部门和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对风险业务实施归口管理。公司总部各部门、各单位作为执行机构,按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具体组织落实。审计、监察部门则行使监督职能,负责对ERM体系运行状况实施测试监督。5 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和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和激励监督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可以塑造一批既精通建筑企业业务流程,又懂得风险管理方法的全面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识别及分析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风险评估中,既要识别和分析对实现目标具有阻碍作用的风险,也要发现对实现目标具有积极影响的机遇。A公司通过风险识别并编制风险对照表(包括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风险评价、选择风险应对方案,完成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的评估工作。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控制政策和控制措施。《COSO-ERM框架》指出,每个企业都应建立适合自身的ERM制度。ERM制度、流程和方法应在建筑企业高层领导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由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设计,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执行。ERM制度应当是一份细化的、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体系,并制作风险管理手册,这其中应该包括项目风险管理、企业级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制度本身没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只有将其贯彻实施,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
A公司在描述业务流程并绘制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并编制风险控制文档(RCD)的基础上,落实关键风险控制点,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有章可循、有迹可循。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建立和完善ERM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形成相应的议事制度和报告机制;应建立横向和纵向相互通畅、贯穿企业整个信息沟通渠道,确保目标、风险策略、风险现状、控制措施、员工职责、经营状况、市场变化等各种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的传达。积累一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经验以后,应依托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通过实施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固化流程操作程序,提高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A公司已经成功建立的HSE管理信息系统,可在风险管理数据库内建立统计查询模块(用于各级领导查询本单位及下级单位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和业务管理模块(用于各单位输入和处理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
(五)监督
ERM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监督即是对ERM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持续过程。包括持续监督、独立评估和缺陷报告等。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ERM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监督。
四、结语
全面风险管理(ERM)是风险管理的最新趋势,也是建筑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筑企业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ERM体系,才能有效地管理风险,从而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工程市场。目前,ERM在建筑企业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缺乏对建筑全面风险管理行为和过程的理解,现有ERM体系模型的通用性有待改进,应充分考虑国内建筑行业和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独特的经济、金融和监管环境,ERM实施的流程和体系还有待优化。其次,缺乏ERM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目前ERM的实施意义和价值还不明确,国内目前还没有研究尝试分析该体系与绩效评价之间长期、稳定、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机制。这导致许多建筑企业的ERM体系建设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停留在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