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走进人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也随之到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带来不小的冲击,如果不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就无法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同时传统媒体的社会竞争力也将随之下降。传统的媒体形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它的完善和改进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与人们的需求,以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接受信息的质量为前提,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为论述背景,阐述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创新途径,以推动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创新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很多、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增多,这就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下很多媒体的传播形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在接受途径上也具有多样性,互联网的应用更推动了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与范围,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动力,此间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会面临一定的难题,很多人渐渐抛弃了传统媒体形式,一味追求快节奏的新媒体,这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发展。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以及互联网环境,及时有效地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对传统媒体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运行现状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运行受到很大的冲击,这不利于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现阶段,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过于传统,没有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这会导致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缩小,时效性也要比互联网差。另外,在传统媒体运行过程中,由于电视广播传播的内容创新性差,这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运行,固守原有电视编导工作的机制,在内容上没有进一步的创新,就会影响电视广播整体的收视情况。在人才培养方面,电视广播传统媒体的编导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对电视广播的运行编导机制进行创新,从而在多个方面提高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2.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改进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持久而多方面的,这决定了传统媒体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影响我国媒体新闻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有着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新媒体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例如加大互联网的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更加方便,同时信息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具有多样性,使传统媒体业遭到很大的冲击,如果不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进行改进,传统新闻业很有可能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2.1发挥传统媒体优势进行编导工作的创新
提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传统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在明确了特点和优势之后发扬其特点,从而增强传统媒体业的发展力。在进行电视编导创新的过程中要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对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另外,在编导工作创新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要结合广播电视的特点进行创新,而不能追求一味的创新。新媒体有着便捷的特点,但是由于追求快捷的传播,在创新的过程中媒体的内容质量会有所下降,同时对内容的筛选也会出现一定的不足,所以传统媒体在编导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内容的精度和深度来提升自身的地位,同时激发观者的深入思考,在内容上应该根据群众生活的特点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从而使传统媒体的内容服务于群众,使受众范围更广。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团队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来提高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强化群众的接收意识,进一步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2.2正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优势,进行机制创新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日常运营过程中会给收看者一种形式单一的印象,这种感觉会在新媒体时代被放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的发展需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这样才能不断进步。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给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毋庸置疑的会给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但是在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会带来契机。广播电视的发展可以与互联网的发展进行融合,广播电视可以构建属于自己的网站,在这样的网站上,可以及时接收到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内容,可以打破原有的运行机制,并带来新的转机。
2.3扩大面向的范围,提高节目的趣味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广播和电视编导工作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形势进行,在电视内容编排的过程中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同时也可以根据现阶段人们的兴趣进行挖掘,采用创新的理念来扩大所面向的范围和年龄群。在广播电视编导工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内容的实质性,要传播具有实质意义的节目,并加入创新元素和趣味性元素,从而为多个年龄段受众提供有趣的节目,提高电视收视率等等,在节目内容上多采用创新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广播和电视传播的内容具有公众性,可以面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同时在内容上也可以进行深化,采用创新的形式来吸引观众,从而提高传统传媒在传媒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4培养专业化人才,完善节目的管理和质量现阶段,在节目中加入创新元素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视角的记者和编导,要看到事件背后的实质,从而提高节目的可观性。在培养人才方面,首先要强化人才的实践能力,不停留在表面,要使其多走进百姓生活中,了解百姓对传媒内容的需求,这样可以为传统传媒未来的发展指明一定的方向。在节目的管理和质量上也应该加以重视,现阶段有很多索然无味的电视节目,不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无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对这样的电视节目就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来管理,保证广播电视的传播质量。
3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需要结合当下社会形势,整合群众意见,采用创新型的方式来完成电视编导工作,从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保持传统媒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微、雷璐荣.试论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J].新闻知识,2014年5期.[2]邱静、张梦平.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J].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1期.[3]陈璐.新媒体时代下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15期.[4]王丽丽.小议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才智,2014年18期.[5]贾雨露.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设方略探讨[J].科技传播,2015年3期.[6]殷晴.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研究.新闻研究导刊[J],2015年22期
第二篇:新媒体形势下广播电视论文
一、传统媒体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
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在经营体制上要兼顾事业、行政、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这将严重阻碍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进步。此外,传统的广播.新闻传播传媒产业电视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如果要保证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地位,就需要在经营模式上进行诸多的改革与创新,选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1.借鉴国外传媒业的发展经验
在近百年的媒体发展中,国外发达国家在传媒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已经逐渐表现出高度的商业化趋势,并逐渐走向垄断。国外传媒的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非营利性的广告和盈利性的商业传媒、商业广告。国外的传媒行业从经济、技术和内容层面给予了三者极大的融合,以媒体产品的衍生创收和收视创收作为媒体的主要着力点,积极的、全面的开发新的媒体产品,以打造属于传媒领域的产业链,来实现传媒行业利润最大化。同时,在整个传媒领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类型上进行多元化创新,开发跨国传媒产业,用以适应当今信息时代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传媒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当然,在媒体受众争夺的过程中,很多国外媒体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媒信息的真实性,并且因为其媒体的影响力对受众群体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损害了公众的利益,这就需要国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传媒领域的发展。
2.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要符合总体规划
目前,广播电视传媒在总体规划上影响了传媒业务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广播电视传媒在长期传统经营模式指导下,在结合了自身优势与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广播电视传媒要想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其在指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必须符合国家传媒总体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广播电视的发展计划,否则,广播电视传媒极有可能在风云多变的市场中迷失方向。
3.广播电视传媒需要提高经济效用
广播电视传媒领域通过不断延伸、拓展价值链,整合媒体内部资源而产生的经济效用,是其构建经营模式的根本目标。换言之,如果广播电视传媒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的增值,那么,广播电视传媒也就没有发展的意义。所以说,经济效用是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构建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多元化经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降低生产成本都是广播电视传媒产生经济效用最直接的表现。因此,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传媒需要把握好发展机遇,提高经济效用,积极转变经营模式。
4.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节目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主导产品,频道和频率是广播电视媒体拥有的垄断性资源。在新媒体逐渐瓜分受众群体的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加快向新媒体方向拓展融合。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及时抓住目前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尽快与新媒体合理开发媒体资源,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加速信息线性传播与非线性传播的融合,快速抢占市场发展先机。实现技术与资源的结合是广播电视传媒转变经营模式的必由之路,如果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与技术的匹配,资源和技术极有可能发生冲突,如此一来,将会大幅提高广播电视传媒经营模式构建的成本,甚至导致其经营方式构建的失败。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和媒体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加强防范意识和多元化经营模式积极实现传媒业的服务目的和宗旨。不断地改进和变化。
二、结语
传媒领域是我国的第三产业,可以说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绿色产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如此庞大的产业规模,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大力开发新的传媒技术,发展具有新特色的信息产品,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目的,实现多元化产业形势。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要根据传媒领域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制定相应的目标与政策,针对传媒受众的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篇: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教师更看重传统的纸质阅读,排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阅读。其实,新媒体阅读与纸质阅读一样,都是全民阅读的一种体现,以什么方式读书,读传统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完全在于个人选择。两者并不冲突,阅读的深浅并不会因介质而决定。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不一定是浅尝辄止的。从甲骨文、竹简书、帛书、手抄纸书到今天的大批量印刷书籍,人类阅读的介质在不断变化,但人类思想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作为教师,海量的知识存储十分必要。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新媒体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而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教师不再拥有知识霸权,而是以“学习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新媒体阅读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存储量,拓展教师的阅读视野。教师只有广泛地吸收各门类知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贮备,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教师阅读需要分享,基于阅读的专业对话、合作互动,对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在传统阅读时代,阅读是一种相对独立和私密的行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缺少即时互动。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情况大大改变了,“私人笔记”变成了“公开日志”,读书的乐趣也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变成了“评论”和“分享”。新媒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教师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教育大家的谆谆教诲,“观摩”到杰出名师的教育示范,从他们身上找到成长的路径,获取提升的力量,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志趣相同、有共同成长意愿的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阅读群,共同制订阅读计划,同步完成阅读内容,读后分享阅读心得……借助新媒体,教师阅读由个人行为扩展为群体行为,让阅读更有动力。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命状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做新媒体时代的优秀阅读者,时刻成长自己,才能成就学生!
第四篇:广播电视编导
广播电视编导(050420)
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6.30%
热门分析:编导、导演是各类电影电视节目的总指挥,该专业重点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台精彩的节目,好的编导必不可缺,编导、导演是整个节目的核心。有才华的编导一
定会成为各个电视台的争抢对象。
就业分布最多5省市:北京、辽宁、广东、重庆、浙江。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
其它事业单位:38.89%
录取研究生:24.07%
其它非国有企业:15.74%
高等学校:8.33%
国有企业:2.78%
出国:1.85%
科研设计单位:1.85%
机关:1.85%
学科类别:艺术类。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等。
主干学科:艺术学、新闻传播学。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创作、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前景: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
分布院校:
【北京市】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大学
【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
【辽宁省】辽宁大学
【吉林省】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
【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
【陕西省】陕西师范大学
【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
【湖南省】湖南大学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重庆市】重庆邮电学院西南师范大学
【四川省】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云南省】云南艺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师范大学
推荐报考院校: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广播学院。
第五篇:广播电视编导论文开题报告
广播电视编导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的关系
一、选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加深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文化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甚至不可抗拒的文化力量,逐步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体。探究分析大众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与电视传媒这一传播媒介的关系,是当下新时代发展情况下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电视作为一种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时无刻的改变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功能越来越多样化,教育学习、娱乐、传播信息等等,怎样利用好电视传媒?为我们提供更多有效的健康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位电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电视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研究这个课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本选题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当前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下几方面:
(一)大众文化的科学化发展方向
21世纪是知识科技的经济世纪,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生产力、社会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精神领域的文化形态要跟上时代步伐,就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的科学科技知识、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整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呈现出一种科学化发展方向。否则,就有可能是产生发展停滞,甚至有可能误入歧途。
(二)大众文化的民族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能盲目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内容、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华,这是确立中国国际文化地位的基本条件和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进民族之林的基本要求,也应当是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三)大众文化的人文化发展方向
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
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纵观其发生发展的所有过程可以发现,大众文化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的目标并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大众文化作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纪将更加鲜明地凸现其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体现和反映21世纪中国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做到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大众文化生活、尊重大众文化权利、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
(四)大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方向
当下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做到持续稳定发展,都必须与整个世界保持全面开放交流的状态,广泛全面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主流文化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符合。具体到贴近百姓生活、影响民众精神的大众文化,就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广泛及时地吸收并且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海并积极创新其表现形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在大众文化中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五)大众文化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
大众文化发展的范围不够广,程度不够深,停留在浅层次,低水准的发展状况上,严重制约了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广大人民受益度大打折扣。大众文化是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当下越来越严重的商业性文化炒作逐渐主导了文化的本身,以至于遮蔽了文化的本意,大众文化开始沦为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一种浅层次娱乐。大众文化脱离群众喜闻乐见的宗旨。真正处在文化社会中的大众文化,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不能漂浮于层面,下到社区中,下到民间中,才能构建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作品。
(六)电视传媒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电视传媒以民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具有巨大传播优,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主要传播媒介,近年来电视台频频播出的综艺晚会、时装表演、流行音乐、广告等都属于大众文化传播的具体表现。使大众文化在传播中具有干预生活直面社会的入世性,对人们各方面的影响日趋明显。
(七)电视传媒对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电视传媒通过传播功能与创造意义的功能逐渐合一以及电视媒体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和内容的极其丰富性,赋予受众群体更大的选择的能动性与自由度,同时也使大众文化在接受与继承的两个极端的融合中不断发展,充分深入人心。
八、电视传媒对大众文化受众群体的影响力。电视传媒媒体的伟大与可怕之处便在于它水滴石穿、有意无意地形塑观众的趣味、喜好之型,欣赏习惯、文化生活,在无形之中发挥一种强制的引导性。
三、本选题创新点
通过论述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状态和趋势,结合电视传媒的发展水平及其特点,推究二者存在的关系和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并为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进一步的结合与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四、论文基本框架
一、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状况
(二)大众文化的发展发展状态和趋势
(三)当代大众文化目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二、当代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的关系
(一)电视传媒在大众文化中的影响
(二)大众文化对于电视传媒的意义
(三)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结合的意义
三、大众与电视传媒交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大众文化兴起和电视传媒传播的盲目性
(二)大众文化中传统不良习俗对大众文化的腐蚀
(三)商业化电视传媒对低俗文化的推波助澜
四、大众文化与电视传媒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引导大众文化利用电视传媒传播,确立基本思想原则
(二)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利用电视传媒对大众文化进行积极传播
(三)利用电视传媒对大众文化进行的推广中要不断提高格调和品位
(四)确定大众文化在电视传媒中的文化地位,引导商业性的适度原则
五、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