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财政的理论论文
一、对现代财政理论框架的认识
在当前的学科归类中,财政学归属应用经济学。但由于财政活动非常复杂,理论界对财政学的归属长期存在争议。20世纪初,“国外财政学家有的认为财政学根本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属于政治学范围,有的认为它是政治经济之间的边缘学科”。1922年,道尔顿在其《公共财政学原理》中,第一句就是“财政学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门学科”。1960年,布坎南在《公共财政学:教科书导论》一书的前言中指出:“财政学是涉及经济学与政治学两个方面的学科。现代西方财政学尽管从根本上看属于经济学,但又具有经济学与政治学交叉学科的性质,将其视为纯经济学科的看法,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高培勇认为,人们广泛认同财政兼具经济和政治两种属性,财政学可以分为财政经济学和财政管理学。杨志勇将财政学看做介于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
(一)财政学基础理论
财政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是财政本质论,有3种理论观点,即国家分配论、公共需要论与财政主体结构论。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需要论反映了财政主体体现统治阶级或全体人民两种极端的财政本质特征。从历史与现实来看,财政活动往往倾向于满足政权掌控者的利益,但也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成分。财政主体结构论是整合国家分配论和公共需要论的结果。财政学基础理论可进一步分为财政主体论、财政职能论、财政客体论和财政运行论,从4个方面反映财政本质的特征。财政主体论。可分为国家主体论、公共权力中心论、财政主体结构论3种观点。主张国家分配论的学者认为,国家是财政主体,财政随着国家的产生与消亡而产生与消亡。主张公共需要论的学者认为,公众在自由平等基础上以契约形式建立公共权力中心,构成财政主体。财政主体结构论认为,不同社会力量互相作用形成对财政活动的合力,政府及对政府产生影响的社会阶层共同构成财政主体。财政职能论。
从主观角度看,财政职能就是实现财政主体的意志,可分为统治阶级剥削论、实现公共需要论、不同阶层利益综合论。从客观角度看,可分为综合职能论和经济职能论。综合职能论认为财政同时具有政治、经济和社会职能,在关系国家与社会生死存亡的时期,其政治、社会职能更为突出。马斯格雷夫的经济职能论认为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3大职能,对我国影响颇大。财政客体论。可分为剩余产品论与财富(收入)让渡论。剩余产品论认为,财政对象来源于人类全部产品扣除基本生存所需产品外的一部分,剩余产品提供了财政产生的可能性和财政筹资的最大界限。
财富(收入)让渡论认为,财政对象来源于收入提供者,是作为政府提供服务的对价存在的。财政运行论。可分为统治阶级意志论、公共选择论和公私合作论。主张国家分配论的学者,把财政运行过程视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实现过程,与被统治阶级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因而财政研究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为政府出谋划策。公共选择论则认为财政运行是公共选择的过程,它从交易费用和决策效率的角度对不同的财政决策方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的建议服务于公共管理需要。公私合作论认为,财政运行中可通过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合作,提高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二)财政经济学理论(微观、宏观)
财政经济学理论是现代财政理论的核心,分为微观、宏观2个部分。微观财政学可分为财政收入(税收)理论和财政支出理论。财政收入理论是适应17世纪以来现代国家演化中限制政府收入权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税收和公债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财政支出理论是适应19世纪以来发挥财政支出对经济社会促进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的。1936年凯恩斯创立宏观财政学。此后,宏观财政学理论一直是显学之一,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新古典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这些不同的宏观财政学理论派别在20世纪以来反复活跃,是世界多国政府干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财政管理学理论
财政管理学理论可分为政府预算理论和分级财政管理理论。政府预算理论分析研究政府横向财政管理问题,又可分为预算管理技术理论、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理论。近年来我国预算管理领域的多项改革,如复式预算、零基预算、绩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都是在广义政府预算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可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分级财政管理理论从纵向研究财政管理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财政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当前的分级财政管理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政策主张是以财政分级的扁平化为方向,逐步建立三级财政,实行同一规则下的分税制。
(四)财政社会学理论财政社会学理论
从全社会及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认识财政问题,注重研究财政与整个社会内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而且通过对税收和预算制度变革的研究,探求推进现代国家建构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途径。从财政收入角度看,历史上的国家可以分为租金国家、利润国家和税收国家,明晰政府与社会的活动边界,纳税人用税收交换公共服务反映国家发展的趋势;从财政管理角度看,国家可分为前预算国家、预算国家和超预算国家,预算由政府管理的工具演化为管理政府的工具。向现代社会转型既是技术创新的结果,也是市场化的结果,还是财政制度变迁的结果。市场机制带来的讨价还价导致了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纳税人与政府的讨价还价带来公共产品效用的增加。国家收钱、分钱和花钱的方式变了,政治结构和活动方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20世纪末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使财政社会学理论的阐释力受到重视。
二、对当前我国财政研究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后,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财政理论研究在探讨现实问题、寻求财政改革指引的过程中,大量引进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盛行的现代财政理论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进行再创新,对财政活动的经济学分析成为财政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产生了对财政改革影响巨大的公共财政论,成为财政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之一。当前我国的财政理论研究,主要囿于“应用经济学”范畴,被作为“出谋划策”的工具使用,财政学研究者天天在“提建议”,对直接税改革和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却十分乏力(两者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财政收支间联系松弛,财政约束不力,财政效率不高。在财政管理研究中,着重对财政对象的分析,却不重视对财政主体行为的分析,见“钱”不见“人”;重视技术性研究和应然的判断,忽略程序性研究和如何使其然的推导;财政管理研究多是向政府提出完善管理资金工具的建议,而鲜有为公众提供约束政府的抓手。对财政制度变迁的研究,偏重于现象的演化,缺乏历史纵深分析;对其他国家的借鉴,就财政与财政比较的多,深入到财政与政治、经济、社会演化关系研究的少之又少,视野不够开阔。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财政研究应积极回应现实需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支持和动力。
(一)财政基础理论研究需要重视财政主体的历史演化
在财政基础理论领域,国家分配论带有“阶级国家论”的鲜明时代印记,在解释阶级矛盾尖锐时代的财政特征时,说服力很强。在为计划经济背书的过程中,国家分配论假定社会主义时期财政主体具有“大公无私”和“无限智慧”的特性。事实证明,这些假定并不成立。公共财政论以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财政“满足公共需求”作为立论假定,而实际上市场经济是一个发展过程,市场经济的充分竞争需要严苛的条件,在现实中并不容易满足,公共财政“满足公共需求”的条件在现实中是不一定具备的。在财政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对财政主体的历史演化研究十分重要,也是财政制度转型研究的重要基石。社会公共需要的形成与变迁也应是财政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着力点。有的专家甚至主张将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学的核心概念,将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贯穿整个财政理论体系的中枢,而公共产品仅是满足公共需要的手段,许多研究者在财政理论研究中错将手段当做目的了。
(二)对财政过程和程序的研究在财政应用研究中日益重要
财政活动不仅是一个“需求—决策”过程,而且是一个执行和效果反馈的过程,“需求—决策—执行—效果反馈”应构成一个周期性循环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甚至在一些基础性民生领域也实行产业化,按照市场的逻辑来组织和运转。市场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如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环境代价。社会信仰迷失,贫富分化,污染加剧,食品安全等,都与过度市场化有关。过度市场化必然诱发各种“社会自我保护运动”。大致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的这一段时间,发达工业化国家曾经经历过双向运动形成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了国家治理制度,在双向运动的张力之间进行平衡。我国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21世纪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在追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而财政制度改革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其中,预算管理制度是财政制度的纲,而且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与核心。我国预算制度离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巨额收入的支出仍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碎片化、短期行为、政出多门、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是我国现行治理体制和财政运行的弱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只有当政府的征税权和用税权得到实质性制衡,建立与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现财政的公共性和法治性,才能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运营效率。不同社会力量对于财政全过程的参与,参与的程序和规则,关系着财政活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应该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财政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运用公共选择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财政决策过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预算从“政府管理的工具”向“国家治理的工具”转型服务;引入财政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我国的财政史进行重新解读,能够使财政研究获得更多可用的本土资源。
(三)财政研究服务对象需要拓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财政研究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也就是从事计划分配的决策核心。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政府主导下渐进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步释放地方政府和大众的积极性,财政改革发挥了竞争激励导向和社会稳定作用,如建立统一的税收制度引导市场公平竞争、采取补贴手段减轻物价改革的冲击等。财政作用的发挥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财政研究承载的也主要是为政府出谋划策的任务,普及税收知识等只是财政研究的辅助任务。在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的今天,财政活动已经不再主要是“聚国家之财”进而“办国家之事”,而是“聚众人之财”进而“办众人之事”,财政的公共性需要通过个人的参与来形成和体现。
第二篇: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论文
——博弈论与生活
扬州大学商学院 工商0802班 082401137 姚敏敏
这学期学习了《现代企业理论》这门课,庞大、丰富、复杂而又系统的知识群让人目不暇接,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古典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等,那些原本陌生而又遥远的特定名词在课堂之上进入了我的视眼,一下子让我的思绪都不由得缤纷了起来。而在那么多的东西之中,让我记忆最深刻莫过于博弈论了,它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东西了,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哲理性,也是因为它在实际生活之中的应用性,比起其它许多让我感觉到遥远和枯燥的理论,它更加贴近于现实,也让我们能够在生活现象之中了解很多的东西。
博弈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近代之中,对于博弈论的探究,是从墨洛、波雷尔及冯·诺伊曼开始的,而后者更是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
博弈论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但是对它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究却是在游戏之中度过的,这也是同时让我感觉到学习之中很赏心悦目的一件事。
例如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游戏——斗鸡博弈:有两只公鸡狭路相逢,即将展开一场撕杀。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只公鸡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只公鸡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这个博弈游戏之中,可以分析一下得到这样的情况:两者如果均选择“前进”,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一方“前进”,另外一方“后退”,前进的公鸡则赢得了面子,而后退的公鸡输掉了面子,但没有两者均“前进”受到的损失大;两者均“后退”,两者均输掉了面子。
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就是如“斗鸡博弈”一样,面临着各种退与进,甚至有时候是“进退两难”。面对那么多的抉择困难,有时候每一个抉择都会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时刻,不得不的,我们需要格外重视每一个选择,由此便也可以应用到了斗鸡博弈的思考方向方法,借此可以同类推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再如另一个有名的博弈游戏——智猪博弈,它同样是运用纳什均衡的例子。游戏的内容是: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这个游富有逻辑性的游戏实际讲述的是大猪小猪的利益分配的问题,怎么样才能使得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大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由此,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
同样的,借这个游戏,我们也能将其思考方式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正如“机会是自己争取的”一句话一样,“利益”也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如何获得较大的利益,便是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到的重要东西。一如作为“弱者”的小猪不是自己踩踏板,而是顺着“强者”大猪的“便车”,获得利益。我们当然也由此可以理解,等待不一定是徒劳的。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就说股票方面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都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有时候将它紧紧握在手中才是最大利益的获得方式。在等待之中,我们能够获益良多,经得起等待、懂得运用“搭便车”原理的管理者才是真真正正高明的管理者!
酒吧博弈游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例子。问题是这样的:假设一个小镇上有总共有100人,每个周末均要去酒吧活动或是待在家里。这个小镇上只有一间酒吧,能容纳60人。并不是说超过60人就禁止人内,而是因为设计接待人数为60人,只有60人时酒吧的服务最好,气氛最融洽,最能让人感到舒适。第一次,100人中的大多数去了这间酒吧,导致酒吧爆满,他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乐趣。多数人抱怨还不如不去;那些选择没去的人反而庆幸,幸亏没去。第二次,人们在去之前,根据上一次的经验认为,人多得受不了,决定还是不去了。结果呢?因为多数人决定不去,所以这次去的人很少,享受了酒吧一次高质量的服务,没去的人知道后又后悔了:这次应该去呀!问题是,小镇上的人应该如何做出去还是不去的选择呢?
这个问题当时让我考虑了很长的时间,确实,每一次的酒吧人数似乎都是随机的,谁也不知道酒吧下一次会不会人爆满,或者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因为每一个参与者面临的信息只是以前去酒吧的人数,因此只能根据以前的历史数据归纳出此次行动的策略,没有其他的信息可以参考,他们之间也没有信息交流,这样也导致我们对于每一次的酒吧人数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去酒吧是不是白费的。
前天酒吧有五十个人,昨天去了八十人,今天又只有四十个人了,那么明天会有多少人呢?低于六十个吗?或者是高于六十个?这个问题很显然是没有解的,原因只有一个,未来不可能用一个特定的值来确定。未来是不确定的,变化多端的世界,谁也意料不到下一刻会怎么样,二十年前都不知道网络为何物,二十年后网络却覆盖了全球;二十年前只能看看黑白电视机,二十年后却能够在家享受电影院的感觉;二十年前我们也不知道有种病叫做非典,二十年后的我们依然能记起前几年如炮火一般猛烈轰炸中华大地、让举国都人人自危的变种肺炎。我们还能料想到下一个二十年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的?传说中的末日2012真的存在吗?我们学习的科学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推翻?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断定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酒吧博弈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却依然能够给我们极大的启示。“酒吧博弈”也极大的运用到了现实生活之中,它被极大的用到了股票买卖方面。每一位股民都在猜测其他股民的行为,并努力与大多数股民不同。如果多数股民处于“卖”股票的位置,而你处于“买”的位置,你买人的价格低,你就是赢家;而当你处于少数的“卖”股票的位置,多数人想“买”股票,那么你持有的股票就能以高价卖出,你将获利。但是一个股民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没有人能够真正的预测到,巴菲特尚会失误,更遑论其他普通股民了。即使我们拥有齐全的以往数据,也无法论断它之后的趋势,历史数据只能是历史而已,不能推断以后的事情。
博弈论的闻名,不仅仅是它具有的哲理性,让全部的人读过之后不禁点头赞同,也同样因为它的实用性,学习博弈论,就是在学习自我清醒认识自我辉煌创造的过程!最后,推荐电影:《蝴蝶效应》(美国)、《三个傻宝大闹宝莱坞》(印度)、《傻瓜》(韩国)
第三篇:财政论文
浅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在农村,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影响,造成现在我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却存在着保障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小、覆盖范围窄、法律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适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
一、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的模式及途径
我国农村现行社会保障模式的具体类型和救济途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五保供养制度。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国家《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村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五保供养主要有在当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和在家分散供养两种形式,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五保供养所需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家庭赡养。“养儿防老”是中国农民传承了几千年的家庭保障思想,它与中国几千年的家庭伦理观念是紧密相联的。家庭养老不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被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家庭赡养一直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家庭赡养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子女供养。土地保障。自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对中国农民来讲具有双重意义,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具有生活保障功能,成为农民实现自我保障的基础和依托。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实施,农业税、特产税逐步取消,农民在土地中获得的收益较以前有所增加。优待抚恤保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保障,其保障对象为老红军、复员军人、烈军属、伤残军人等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是相对于以前各地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而言的,它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有三个筹资渠道,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002年我国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制度。
除上述主要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途径外,国家还采取了自然灾害专项救助、特困救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保障等措施,对农村重点贫困对象予以适当的生活救济。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传统的五保制度、救灾救济制度得以延续外,随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和新农保试点的展开,农村社会保障初步具有向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对接的趋势。
但总体看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处于缝缝补补的非规范化、非系统化阶段,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保障方式逐步陷入了困境,面临以下挑战和难题: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城市的扩张和不断增加的农业人口等原因弱化了土地保障功能,使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家庭保障功能弱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出现了“4—2—1”和“4—2—2”家庭结构模式,这将使未来家庭不堪重负。同时,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农村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增多,使农村养老问题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 34亿,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1 1亿,占总人口的8 5%。目前,全国70%以上的老龄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并且以年均3.2%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负担加重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养老的压力。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税费改革后,原本就处于“吃饭财政”状态的县乡两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削弱,村级集体经济趋于瓦解,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又相当有限,致使原由乡镇统筹和村级集体经济负担的部分五保户和其他一些农村贫困对象失去了救济保障。疾病问题依然是困扰农民生活的瓶颈因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覆盖面还不够全面,相当多的农民无钱治病,有病难医,不少农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干”的现象普遍。
综上所述,二元社会结构下形成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对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模式的过度依赖已无法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文明,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现阶段,应摈弃“优先确保城市的效率与公平而必须或不得不牺牲农村的效率与公平”的思想误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谋福利。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节余的经费用于社会保障,也可部分弥补社保资金的不足。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4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要求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基础。如何筹措资金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除农民个人应缴部分外,还要广辟融资渠道,多种形式筹措农村社保资金。如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开征社会保障税,富者多缴,穷者少缴,起到“抑富济贫”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等。提升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造血”功能。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要
充分发挥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功能和作用,为其提升其“造血”功能。一方面,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加重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另一方面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将来的就业能力,从源头着手,为家庭保障提升“造血”功能;扶持新兴的金融信托市场,通过养老信托为家庭养老提供新的途径。
建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当下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的关键。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
第四篇:财政论文
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变动分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任何单一的经济政策都难以实现多重调控目标,因此,协调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选择。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科学合理地确定两大政策的配合方式及其具体操作,才能实现宏观调控的4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往往难以同时达到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因此西方经济学称之为“神秘的四角”。对我国来讲,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2009年12月3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表的新年致辞中说道:“2010年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做好金融宏观调控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支持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调整,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服务功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温家宝在针对2010年两大政策的宏观调控方面讲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0年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继续代发地方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二是要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继续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四是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增强内外部约束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
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是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今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这两个指标虽然都低于去年实际执行结果,但仍然是一个适度宽松的政策目标,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优化信贷结构。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强化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三是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四是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探索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控,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结合2010年中国的国情,我国还没完全从全球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实体经济仍处于萎糜的氛围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有降低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方面的投入,既能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刺激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降低人口的失业率。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和降低利率,能缓减通货紧缩的压力,刺激社会需求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使政府公共投资明显加快,各项重点建设得到加强;结构性减税政策扎实实施,企业和居民负担减轻;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大幅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增加了就业,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10年12月31的新年致辞中,周行长说道:“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金融调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民银行系统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力争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2011年的今天,我们肯定当前经济增长态势良好这个主流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拉大、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整合力度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瓶颈制约矛盾再度显现、银行信贷扩张偏快、社会就业压力大、贸易摩擦增多等。这些问题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扩大内需、利用外资和增加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要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的基本方针,实行积
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利用外资,贯彻“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等的管制,尤其是热钱流入。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今年的市场出现了多太多的不确定,之前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入中有大量热钱被投入股市和房市之中,也引发了股市和房市在一段时期内呈现出极度繁荣的景象,大量泡沫进入这两个市场也为后来股市的萎靡不振埋下隐患,从大量的投机者的介入和天价房的炒作到后面政府出面的调控和资金链的断裂,从温州市场的一片繁荣景象到后来不断发生的温州老板的跑路事件,市场上通货膨胀由年初政府的目标设立的4%上升到5月份的百分之五点几再增长到后来的百分之六点多,使得政府不得不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象提高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款的门槛等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增长,而9月份楼市增幅的叫停和部分城市楼价的大幅下跌也昭示着调控政策的出见成效。
对于政策的转向原因,腾讯财经连线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政策转向的原因是因为经济已经开始企稳回升,同时由于通用的压力跟流动性宽松的关系很大,货币政策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
东吴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寇建勋表示,该消息说明货币政策正式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也是市场所预期的。
招商银行宏观与策略分析师徐彪表示:从原因上看,第一是通胀因素抬头,十一月美元指数反弹,大宗商品调整给了监管当局难得的机会重拳出击对抗国内的涨价潮。十二月以后,美元回落大宗商品再度抬头,未来的通胀压力依旧严峻。货币政策收紧可以从总量对冲的层面来削弱价格上涨的压力。第二是经济增长压力减小,经过二季度的主动性调控,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此时继续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给经济增长维持动力,运用收紧的货币政策给可能的过热降温,成为管理层的一致选择。
总之,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积极的货币政策拉动居民消费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第五篇:现代管理理论
戴尔公司的生产管理分析
班级:08物流(1)班姓名:学号:08040
41戴尔作为目前全球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市场领先的电脑公司,其竞争优势之一在于其在全行业中最低的成本结构,而此成本结构部分得益于戴尔优秀的生产管理策略。
在生产之前,必须先进行原材料的采购,戴尔公司运用到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管理技术。
VMI与JIT相结合的原材料采购技术的具体流程是:首先通过建立供应链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系统来接受客户订单;然后通过供应链的管理平台将各个订单的消息传递给各个原配件供应商;同时,戴尔进行及时的需求预测,每天三次将最新的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提供给核心供应商,通知他们所需配件的相关信息,而供应商即可根据预测的结果及时组织相应的生产并迅速组织运货到装配厂,从而保证戴尔的生产。在此过程中,戴尔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速度,其整个流程都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设备来进行的,因此说其采取的管理技术是电子VMI与JIT相结合的技术。
戴尔在原材料采购上采用此种技术,不仅可以灵敏的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零配件的趋零库存;同时能使戴尔将库存负担,原配件的进货与配送负担转移给供应商,从而减少了库存风险以及原配件的存储成本;同时采用电子化的采购管理技术,有利于扩大采购市场的范围,缩短了供需距离,简化了采购手续,缩短了采购时间,减少了采购成本,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戴尔实行原材料的趋零库存,因此就无法通过实行大规模采购原材料来享受批量折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多频次的采购。戴尔为了应对此种小规模多频次采购带来的采购成本上升问题,制定出了总量定购到达策略,即向供应商承诺一个原材料采购总额,以此总额来获得一个总批量折扣。此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采购成本的上升,同时还有利于与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的关系。
在生产时,戴尔采用原材料分配管理战略。
由于戴尔采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及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其装配车间不设置任何仓储空间,因此原配件是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的,并通过 “看板管理”技术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上进行分配。即根据客户需求的产品分析每种原材料在各个工序的分配,然后由原材料各个工序到生产线工作台附近的随需库存点领取,并向供应商下达各原材料的供应指令。这种看板分配原材料的方式,可以保证戴尔只采购和分配各产品所需数量的原材料、不多给,同时上游环节会严格控制质量,不将不良的原材料提供给各工序,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防止了原材料的浪费,有利于实现均衡生产,保持原材料的周转速度,实现趋零库存。在销售方面,戴尔采用的是直销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消除了库存成本和销售费用,还通过和顾客建立关系获取有价值的顾客信息,平衡顾客与供应商的关系。
戴尔高效的生产管理策略,以及贯穿其中的先进的信息技术,造就了戴尔在整个行业中的低成本结构,赋予了戴尔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