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情感教育论文大全
中学生情感教育论文大全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学生情感教育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后备军,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素养,而且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
范文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中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品质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情感教学,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的分量,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性的基础学科,在情感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点”。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提出来的,实际上,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相比,与情感教育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似乎更强调情感性。另一方面,从课程内容来看,被精心选编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不乏名家名篇,而“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把自已的过去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识的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2.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中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年龄、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有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中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浸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要从审美对象中感受到美,获得美感,就必须要有情感。而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但能优化学生的情感,打开他们内在思维的情感闸门,而且还能让他们在真情的交融中领略各种审美情韵。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人的各种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同样,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情感科学,其教学活动也少不了情感的伴随,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没有情感的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低中学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呢?
1.尊重学生,创设氛围,激发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教师应遵循这个规律,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要让“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你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有了感情,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才能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营造情境,传达情感
语文就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3.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反复朗读,才能体味到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桂林出水》是一篇写景状物的佳作,语言优美,文中“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节奏明快,把漓江水的独特之处描写得惟妙惟肖,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景美”“情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对桂林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那么学生品读时也就能读出韵味。
4.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教师满堂唱独角戏引不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更不用说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了。语文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费尽心思地创设情境就是为了学生能够触境生情,积极地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最终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文中的情感;同时也希望通过文中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 界,丰富学生美好的心灵,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总之,语文学科自身就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就更离不开情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在课堂中也可以综合展现。只有让情感充满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才能更有利于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范文二: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个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几乎伴随着一切心理因素,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他心理因素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关系密切,有着必然联系,结合本人在中学担任语文教学的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现代教学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情感的培养,情感培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基本途径
1.1 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内涵
我们在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是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作者经历了深厚情感体验把积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文中作者对大自然、人、物、生活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贯穿于其作品之中,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的情感,是语文教学与情感的结合点,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是从多方面反应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之情,大多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集道德、人情、风景美于一体,几乎每篇都涉及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我在教《项脊轩志》、《背影》等这类表达至爱亲情的文章时,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赡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1.2 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
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协调师生关系的纽带,在教学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语文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感到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教师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都会给课堂带来和谐的音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感情。基本方法—情感渗透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将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情有所动”,将其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喜悦,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做到动之以情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有意识进行质疑问难、追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的促发下,阅读者就能顺利进入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的思维链中,充分体现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谓习惯成自然,训练有素的学生一旦进入临战状态,其质疑问难的习惯立即会使他与题目的设置者达成一种契合,而使问题的解决显得游刃有余。相反,缺乏问题意识及习惯,面对阅读对象的“陌生”,会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阻滞了思维活动,处理起问题来当然会生涩。
2.2 要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完善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层面、多层次组成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级;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串;从纵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这些分解开的能力要通过一系列阅读方法的历练才能综合形成,要通过整体优化才能健康发展。
纵观中外林林总总的阅读技法,从阅读效率着眼,大致可浓缩为三大读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尤其是略读、快读更是现代中学生,特别是临场考生在训练中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而由于“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传统的单纯精读的影响久远,长期以来,忽视了略读和快读,这恐怕也是造成“少慢差费”的原因之一。完善阅读技能,应先学会“吟咏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实行三大读法的科学配伍,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全面提高阅读训练的效率。
2.3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科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话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对待学生阅读提问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总认为阅读教学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行,对学生提问不加重视甚至反感。而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我们把鼓励学生提问放在教学的首位,并对学生的发问予以及时强化。有时候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也一样给予关注,认真倾听,肯定其大胆的行为,找出其中的闪光点。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无论是次要得还是重要的,无论是紧扣原文还是离本万里的,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作出回答,如果不回答,也应给予合理的说明。要为学生创造培养问题意识的情景
(1)引用名人名言故事。如:“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以此营造审问的阅读环境气氛。
(2)开展小组阅读审问活动,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共振,灵感得以激发,诚如萧伯纳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
(3)教师提供一个问题,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质疑。
(4)设置阅读障碍,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或使文本内容与日常观念或者科学概念之间发生矛盾。从而改变学生惯性思维,使之产生愤悱的阅读心理。
总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以及让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效把握情感教育这一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有效的发展语文教育事业。
第二篇:重视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教育论文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知识相互融合的认识过程,其中情感现象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认识过程而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活动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关系十分密切,他们是相互影响的:学生知识和技能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很容易影响情感因素,同时又受情感因素的影响。而英语又是一门既需要思维理解,又需要大量记忆,更需要运用技能的一门学科,英语学习中充满了艰辛挫折。艰难辛苦的英语学习极容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情感。所以,英语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认识英语的用途和价值,了解英语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振奋精神,踏踏实实学好英语。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为英语学习服务。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充满愉悦的教学环境不仅能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英语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要做到两个体现。首先,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欢学生,对学生英语学习抱有合理的希望,并且在不自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鼓励,会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诚然,学生只有敞开心扉,愿意与教师进行真诚的交流,教师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态以及思想活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反之,学生不愿意与教师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没有英语教师对学生该有的鼓励与信任,那么学生只能封闭在自己狭小的天地中,他们积极的情感因素将会消沉。其次,体现交际的教学本质。我们知道,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果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体现英语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不仅能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口语能力的逐步提高、与人交流技巧的提升,而且还能体验积极的学习情感,使他们把热情和积极性带到英语学习上,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所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英语教学的真实看法和要求,共同探讨学好英语的途径和方法,确保在教师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过程中激发学生尊重教师、热爱英语学习的情感。
二、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英语教学作为对外国语言的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始终认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外国语言文化、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看能否组织好一堂课。显然,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教学语言的贯穿运用以及是否得体至关重要,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优劣,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就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论,它包含了英语语言要素几个方面的要求,如语言的简明性。简明要求教学中的语言描述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教内容,使学生能够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英语教师在备课时应深挖教材的内在本质,紧紧扣住语言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语言设计,如语言的节奏感。教师语言的节奏是由停顿和语调组成的,何处该停,何处不该停,什么时候要升调,什么时候要降调,都是由人们对句子所表达的内容的体会决定的。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停顿和语音的强调,可以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力量。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诚然,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本身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以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激发情感。
三、教师教学评价的体现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
评价是任何学段教学中都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事实上,我们在看重评价的宏观作用时,也要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情感培养的重要功能。毕竟,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激励学生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就英语教学而言,要实现评价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确立全新的评价理念。英语教学中,新的评价理念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要求把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其次,体现合理的评价过程。包括评价既要体现共性,也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学生英语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本身;评价形式要丰富多样,既要包括教师评价,也要体现学生自评和互评。要通过教师的积极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使他们加倍努力学习。力争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英语教学氛围。当然,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还需要教师设计完善的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落到实处。
四、精讲多练,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树立信心
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实践练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英语语言技能技巧,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产生爱学英语的情感,避免以讲代练而造成学生学而不会的焦虑情感。学生在实践练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从而增强自信,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去完成英语的学习。
总之,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既是教师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它起着激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英语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只有我们科学认识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关注学生的思想感受,才能做到以情动人,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三篇:中学生三生教育论文
生命、生活、生存——时代共同的主题
昭平中学
邱华源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学生的身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来是一个质的突破。
“三生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批判,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欲恐迟迟归”,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曾经承载了母亲的多少痛苦,寄托了父母多少的希望。生活教育在一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的同时,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它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曾经给我们帮助或是现在正在帮助我们的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社会,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或者是无心冒犯我们的人,海纳百川,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必将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一条宽阔而平坦的道路。生活教育同时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起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与人才竞争面前,生活教育教会我们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人生的价值不该只是学习一门知识,更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份工工作而学一门知识,面对日益的各中竞争,我们应该有为社会进步而努力,为时代进步而努力,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决心,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时代、人类的共同进步而努力!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它需要我们诚心对待,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是种方向,也是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是一个人生命的继续,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关键。学会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安全感。“三生教育”教我们要学会生存,体味存在的魅力!生命、生存、生活,对我们来说,生命是根本,没有生命,谈何生存呢?而生存是关键,没有了生存作基础,生活不可能称其为生活了。生活也恰恰是我们拥有生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向和目标。生命为前提和根本,生存为基础和关键,生活为方向和目标。
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重来,因此要做最好的自己。人生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事,生命教育教会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人生的失败挫折,要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珍惜拥有。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有追求,追求才能更好的生存,体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是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实力,去让社会选拔和考验,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生存教育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我们树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较好地去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对美好、对幸福、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也有人认为简单、朴实、平淡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教育教会我们在学习中,面对学习中的迷惑所带来的烦恼,面对考试中的失意,面对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以积极从容的方式去面对。教会我们在面对挫折、失败、喜悦、成功时应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努力过生活,自足最快乐!
生命、生存、生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生命是开端,生存是方法,生活是过程。只有开好头,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好过程,人的一生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所以,“三生教育”志在必行。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它!三生教育走进人们的世界,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生死问题,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珍惜之情,珍惜之能力,珍惜之行为。培养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意识与能力,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负责.引领我们面对现实,拥有积极面对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三生教育不紧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美好,而且帮助我们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磨难、痛苦与无奈的过程,帮助我们学会接受,正确对待和处理引起负面情感体验的能力,敢于正视并承受对生命的全部威胁以及不可以预料的不幸。
三生教育帮助我们学习希望。生活本身就是难以预料的,有许多意外遇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要我们在各种灾难面前,在各种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在寂寞孤独中,在各种艰难苦境中,在大病侵袭时,人能憧憬未来,人能看到希望,人能勇敢的走下去!
三生教育教会我们用自己的信仰面对生活,教会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品味生活,教会我们用感恩的心善待生活,教会我们用宽容开辟生活,教会我们用我们的价值度量生活。生命、生活、生存是我们永远共同的主题,是人们永远的主题,是时代进步的主题!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关于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
和平中学张永江
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其理由在于: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我非常赞同以上观点。可是从目前的农村中学教育现状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荒芜的土地。从2004年10月起,我所在的中学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算是正儿把经的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我有幸成为课题研究小组中的一员,并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而且还成为我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组的成员之一。一年以来,在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农村中学学生健康教育的迫切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世界健康大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心理健康。而来自农村的孩子,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生活艰苦,家庭教育观念单薄、方法简单粗暴)、校园环境(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社会环境(生活水平低下,文化生活贫瘠,公民整体素质较差)等诸因素的影响,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焦虑。如有的学生因学习紧张,睡不着觉,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到了自杀的地步;有的学生因对目前学习成绩不满意而导致幻想,心理面想的是明年要怎样怎样努力,对为来充满憧憬而目前一点都学不进;有的学生害怕竞争而多疑,看书时总觉得边的同学跟着自己,自己看什么别人也看什么,生怕同学会超过自己。
2、过于自责。如有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父母,对不 1
起其他不读书的兄弟姐妹,对不起老师,因而很自责,很自卑,甚至厌学、退学。
3、交际困惑。如有的同学因性格问题在班级、在宿舍和同学的关系都很紧张,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有的同学不敢与老师接触;有的同学不敢与异性交往等等。
4、青春期困惑。如有些同学进入高中以后,由于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找不到路子,内心着急,压力大,引起失眠、上课听不进等,然后看见书上的一些广告,病急乱投医,乱吃药,导致恶性循环。而有的同学则是由于青春期萌动,没有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互恋或单相思,而自己内心又明白这样下去必定影响自己对前途理想的追求,矛盾重重,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5、情绪冲动。有的学生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甚至伤及人命。
6、多疑、过敏。有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总觉得背后的同学在议论自己,从而坐立不安;有的同学总觉得自己学习时怎样做别人也跟着怎样做,生怕别人会超过自己;有的甚至觉得自己身体有问题都是别人故意刁难的,导致精神紧张失常,无法继续学习。
7、自闭。有的学生几少与别人交流,从不主动跟别人说话,需要同学帮忙的时候就写张字条,老师问话时,第一句他答应,第二句勉强答应,第三句在也不吭声,导致考上大学后还是被学校退了回来。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研究以及一个个案例的辅导,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然而,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可开展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性之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还是让我们来谈谈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艰巨性吧。
1、由于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使本课题在开展过程中遇到叫较大的困难,我们一直都在摸石头过河,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今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模式,心理咨询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往往是学生来咨询一次就作罢,没有进行彻底跟踪咨询,这样导致不知道学生受辅导后效果,甚至出现了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而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
2、首先是目前从上到下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对此存有偏见。一是不少人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虚的东西,他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可以通过考试来衡量教学效果,或者说目前还没有这样衡量。在当今功利心比较强的社会现象来说,人们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去办这样的“傻事”,所谓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一句流于形式的空话为了应付检查做做样子,心理咨询、辅导室的牌子可以挂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可以开设,至于有无真正去抓去干就很难说了。我的一位朋友所在的中学,兴师动众的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结果连学校计划或相关部门的计划都没有提到半句,上级部门召集课题中心组成员集中研讨,从乡下到县城跑得那么辛苦,结果连饭都吃不上,这和召开什么中考有关之类的会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如果你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涉及到动用经费的话,大都
要泡汤,如此种种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草的冷遇。二是不少认为,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心理有问题就见不得人等等,于是对那些前往咨询,寻求帮助的同学进行取笑,甚至听到某些老师公开用嘲讽的口吻说:“哪个心理有问题就到心理咨询室去好了”,于是学生哄堂大笑。还有一些老师,认为学生心理有问题就强拉硬拽学生到心理咨询室去,强迫学生接受所谓咨询,令人啼笑皆非。如此这样,导致人们误会重重,即使真的有问题需要咨询的学生不敢前往。
3、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即使学校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要,但也没有办法解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说不少学校想单独找一间办公室做心理咨询室都没有办法,最后只好把牌子挂在政教处或其他办公室,显得不伦不类;跟不用说想人家城市中学那样布置一间温馨的心理辅导室,专门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了。
4、缺乏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协调的校园文化氛围。由于教育教学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校园环境建设离理想的育人环境差距甚远,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后,学生心灵的不到较好的熏陶,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
最后我们来谈谈农村中学学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建议。
(三)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1、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教师的亲活力
2002年8月5日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但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又没有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心理素质如何就更加显得重要,而旨在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某个人、某个部门或是在某个场所进行的工作,也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学科渗透、咨询与辅导等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学生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亲和力,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想的是什么,他们有那些心理需求,如此,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着一点上,我所在的学
校做得就比较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同时,我校还把“提高教师亲和力”作为校级课题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增强了我校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是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校高考成绩斐然,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途径。
2、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和领导。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负责人,课题研究组组长有校长担任,以学校科研处为笼头组织开展工作,整个课题研究组中有四名学校行政领导。学校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有效的进行。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建立以科研处、政教处、团委及年级主任、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选配班主任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班主任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学校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及组织外出学习等,及时总结、互相交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4、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方向
由于社会的转型,新时期的教书育人有更新更丰富的内涵,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学内容需要更新化,教学手段需要革新创造,对教育对象需要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心血。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要求顺应新时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工作者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5、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环境静化、绿化、美化方面下大力气,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身心,激发他们的美感和求知欲。如可通过创办绿色校园、庭院似文明校园等活动美化校园环境,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等,6)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个体和群体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品质形成、文化知识学成的主要阵地。而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非常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例如:采用“班干部竞选上岗”和“班干部轮换制”相结合的形式来让学生管理班级时。让学生根据自己个性和能力参与竞选“值日班长”、“卫生责任人”、“文明礼仪监督员”、“信息报道员”、“学习互助小组帮教员”等职务,并在经过一段时的适应后进行调整,同时每周在班内做好的小结和评价,这样使得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互相沟通、合作管理、共同分享。班主任(或心理辅导教师)在指导这项工作时,就可以让学生体会角色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组织团体内的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里需要我们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最大限度做到少说教、少讲大道理、不批评、不指责,尽量减轻团体成员的心理压力。
(四)构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校风
六、建议
1、学校应尽早引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以充实课题组的力量。
2、学校应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理论培训,使其能胜任课题研究工作。
3、不少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错位说明我们对此宣传教育还不到位,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是生都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消除学生心理的顾虑,使学生坦然的接受心理疏导
第五篇:中学生情感教育(范伦东)
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范伦东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1级4班)
摘要:在社会进步越来越快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接受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却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我实习的学校为大足县中敖镇中敖中学,这里地域位置相对较偏,学校中学生几乎都为农村孩子组成。在实习的4个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们情感培养方面的匮乏。相应的,性格、品质、学习方法、热情、人生观价值观等和城里学生的差别较大,所以我认为情感教育应该为现代教育环节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呼吁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自私冷漠、麻木不仁,得过且过、消沉封闭、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乐观向上、精神饱满,潜心投入、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一语中的:“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就是教育教学的催化剂。”
二、中学生的情感现状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饥渴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强烈需要有人理解、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不成熟表现
1、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使其无法理解他人。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会换位思维,因此很难理解他人。这必然导致同学之间相处困难。
2、不会关心他人,导致友谊淡漠,同学关系疏远。有些同学在紧张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在生活、学习方面的自私。如有的同学不愿在生活细节上帮助他人,有的同学有好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而不愿与人分享,有的在参加劳动时与同伴斤斤计较。
3、认知上的片面性、极端性使中学生对同伴常发生曲解。他们常常不能全面地、多角度地看问题,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不放,常戴有色眼镜去看人和事,难以准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4、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使中学生已建立的友情经不起风雨。他们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世界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去运转,用理想的标准看待人和事、评价是与非。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方式使友谊关系经不起风雨。
三、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不良的原因
(一)家庭压力影响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
1、来自期望值较高的家庭压力对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发展有影响。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形成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情感价值体系和良好的情感品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发展中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是有益的,但来自家庭的压力过大就会影响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在学习方面,中学生面对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期望值较高的压力。有时候这种压力能转变为动力,促进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协调平衡的情感。但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不能促进情感的正常发展,而且会使情感的发展受到影响,出现过多的负性情感,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等。
2、来自独生子家庭压力影响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
当代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只关心自我而无视他人,凡事首先考虑到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他们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是中学生群体的普遍现象。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如果受攀比心理的影响,家庭无力承担高额消费,于是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中学生情感的正常发展,形成了羞耻感、自卑感、挫折感、嫉妒等负性情感。
3、来自离异家庭压力影响单亲学生情感畸形发展。
现在社会的离婚率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在同步升温,初中生每班有不少学生是单亲子女,而在“后进生”这个群体当中有一半是单亲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而且也没有别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得不到别人的关注,他们往往就以故意违纪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无论经过多少年,班上最坏最差的学生的名字都记得清楚。本来对于初中的学生,应该在幸福地学习,生活,享受来自家庭及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而单亲的孩子却处于一个孤立的环境中,忍受来自心灵的巨大压力。在这个群体中只有个别学生学习出类拔萃,其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理想,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绩波动较大。直接的原因就是思想的不稳定及情感世界的低落与空虚,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关爱和理解,因此他们往往不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一时冲动,可能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在课堂上,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不能够像其
他的学生那样积极投入到集体的学习当中,往往是单亲的孩子不能主动和其他孩子探讨问题,他们在课堂上显得非常孤立。但是他们眼睛流露出的却是希望和同桌或后排同学商量问题,这种欲望一直延伸到下课铃响。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同学的玩乐当中他们又被孤立在另外的圈子里,再加上自己心灵的自卑因素,很难从他们的脸上找到欢乐的笑容。
4、来自打工家庭压力让留守学生情感缺失。
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农村教育的盲点。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捆扰着他们。“学习生态”失衡,一些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气,甚至发生恶性事件。由于去发达地区务工,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都高于同年龄群体。因此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孩子因为没了约束,又有很多零花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就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网吧和游戏厅,喜欢在逃学中寻找乐趣,有些孩子还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违法乱纪。当长辈和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甚至用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
(二)学校忽视,导致学生情感饥渴。
情感饥渴对中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应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交流缺乏,渴望得到却无法获得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多见于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和学困生。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情感关爱和交流,若在学校里仍不能获得,就会出现情感饥渴。学困生的情感饥渴更强烈,由于他们本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和缺点,使他们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冷漠和家长的白眼,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爱护,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而缺乏友谊,有话没处说,酸甜苦辣没人理会,情感交流严重受阻,他们越是得不到就越渴望,于是形成情感饥渴。产生情感饥渴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受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得宠者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情感偏离性转移。即把受挫的情感转移到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上去。例如,有的中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受挫后,把兴趣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迷恋网吧上无聊的闲聊,到游戏机室长时间玩游戏,看黄色书刊影视等;有的中学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受挫后,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
四、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在人的心理过程中,情感是最活跃、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处于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因此在育人的工作中,抓住情感这一核心要素,也就抓住了人的本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效应是全方位的。
(一)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皮亚杰的日瓦学派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素质和环境外,还有一个“构造”(或称联系)因素。这个构造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
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教育手段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皮氏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和熏陶,达到优良的同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
(二)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自知力
情绪自知力是指学生能够正确感知和表述自己正在发生的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他往往急于寻求摆脱这种情绪的方法,所以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是人的本能,但这样做也就难以使人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动,易让感情压倒理智。这一种消极情绪的冲动比消极情绪本身更可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一种情绪,如高兴、气愤甚至焦虑、嫉妒等。使学生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并且能够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调控能力
1、自我激励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本世纪30年代有人类学者认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一生只运用了其能力的6%左右,也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发挥的能力平均起来只占其全部能力的4%,有的人发挥得多一些,有的人则少一点,之所以有多与少的区别,就是因为各人的自我激励的水平不一样。心理学认为,价值观念一经内化,便能产生内驱力和制约力。怎样实现内化呢?这就需要反复的自觉的内省。所谓内省,就是让学生在外界的帮助和督促下,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可适当地介绍一些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以提高学生认识,促进学生坚韧意志力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意识具有潜移性。意识可分为正意识和负意识。精神振奋、情绪高昂时呈现出正意识;垂头丧气,怨天尤人时则表现为负意识。情感调控还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气质优良的学生没有自卑情绪,也很少出现空虚、浮躁、压抑、自私等不良心理,他们性格开朗,给人一种信赖、诚恳和朝气蓬勃的感觉。这种气质的形成,靠的是较高的认识水准和成功的情感调控能力。乐观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因素,而不是人力不及的原因,并树立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无法用理智的思考消除消极情绪时,就要想办法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不要压抑和否认。常用的方法有:转移——愤怒时,就做些需要体能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等,将能量释放出来;倾诉——把不愉快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向朋友诉说;宣泄——伤心的时候如果想哭就放声哭一场;写日记——不便说的心绪用笔倾诉在日记中,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情绪的作用。
(四)培养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移情
1、指导学生识别他人的情绪。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够通过他人发出的细微信号,敏锐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学生要学会利用察言观色等手段,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这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2、指导学生理解他人的情绪。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
上,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仅从“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为,这是现代独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点。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
3、指导学生学会宽容。当他们发现朋友的缺点而发生矛盾心理时,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朋友的特点和自身的优缺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还应让他们懂得友情的可贵,使他们珍惜已培养起来的友情,在不违反做人的原则的基础上接受对方的缺点,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对方改掉缺点。
4、指导学生学会关心。人际关系是人际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首先就应关心别人。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他人感兴趣,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感和乐趣。
总之,友谊是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维持正常交往的重要条件。我们在抓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同时,不可忽略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