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情境,交流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如此艰巨的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仅仅依靠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口语交际融入老师精心创设的生活情境,让每个学生在多样化的交际情境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爱说。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口语交际的练兵场。如何在完成语文课任务的同时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爱说。
1.进入角色,真情体验。
《中彩那天》一课中父亲开着中奖得来的汽车却闷闷不乐,甚至“我”几次想上车和父亲分享这分喜悦都被父亲赶下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那个孩子,你会对父亲说什么?此时父亲又会说什么?当父亲把车还给库伯后吃晚饭的时侯他们父子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学生同桌两人分别扮演孩子与父亲对话交流。又如在教学《鸟与树》一文当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由它的朋友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火时,鸟会对朋友说什么,树又会说什么,这样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2.联系课文,体验生活。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对课文的体验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体验。教学口语交际《以诚待人》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中彩那天》中父亲把中奖得到的汽车还给库伯,表现了对朋友的真诚;《尊严》中杰克逊大叔善待逃难的人,表现了对弱者的真诚;《万年牢》中父亲做糖葫芦不掺假不加价表现了对顾客的真诚;《将心比心》中阿姨为奶奶开门表现了对长者的真诚,妈妈安慰扎针的护士表现了对晚辈的真诚。那么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真诚的帮助吗?你真诚地帮助过别人吗?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课文和生活中架起了一座桥梁,自然而然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二、积极评价,让学生敢说。
应该说课堂上学生每一次举手都鼓足了勇气,每一次举手都充满了期待,可是很多得到交流机会的同学的回答往往都不尽人意,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是生气地瞅他一眼?是不耐烦地训斥一声?还是„„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上,班上一位比较后进的同学起来读课文,准确地说他不是在读,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短短的一个句子读了足足一分钟。读完之后,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而他则一脸窘迫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等哄笑声过去之后,我用平静又略带严肃的口吻说:“王春江同学,你读得很好,口齿非常清楚。如果多加练习,读得流畅一些就更好了。老师期待你的进步。”看到老师不但没有嘲笑这位同学还一本正经地表扬他,刚才哄笑的同学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当然,在以后的语文课中,我仍然经常看到王春江高高举起的小手,仍然一次次地让他站起来说话。在我的语文课上,不会有同学因为回答问题错误而受到训斥惩罚,我总是对他们说你敢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本身就说明你很有勇气,即使回答错误也是一种收获。
三、互动交流,让学生会说。
想说、爱说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说才是口语教学的目的。学生想说,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限,有时不知如何说,不知从哪里开始说,教师就要做好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交流中规范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1.必要模仿适时点拨。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有时候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做直观形象的示范,或让优秀学生表演示范,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注意问题,也能使他们从中学到甚至悟出一些语言、方式和态度。
2.做好课前准备指导。
一般来说,口语交际应尽量做好课前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如《待客与做客》的口语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接待客人或到别人家做客,学习一些待客做客的经验。课堂上老师扮演到学生家家访的客人角色,学生扮演小主人;学生之间互相扮演主人与客人,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白接待客人时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使用礼貌用语。
3.引导有序观察,按序表达。
许多口语交际课配有插图,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图意后,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关系怎样?然后按观察顺序有条理有顺序的说出来。如《小猴过生日》,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图的意思,再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不收老鼠送来的礼物。
4.展开想象,丰富内容。儿童想象力丰富,在口语训练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想象,丰富说话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小木偶的故事》,学生知道小木偶有了喜怒哀乐各种表情后,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让学生把《小木偶的故事》继续编下去。
想说爱说是孩子的天性,但敢说会说却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课堂契机,营造宽松和谐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氛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在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交流的快乐,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弼时镇中心小学 刘冰花 常永贵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提问”则是我们作为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重要方法.要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不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提有价值的问题,而且还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并且还要重视学生的提问,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有了“问题”这个纽带,就能够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学生提问
课堂互动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科学的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掌握它们”。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吸取知识,是课改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新型学习方式要求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潜能为根本。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一、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者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以实现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提问有趣、有效,既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既适应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又能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所以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更高的教学艺术,花费更多的心血。在课堂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人教版12册的课文中,有几篇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的内容,这些课文的内涵丰富,逻辑性强,阅读时,如果教师提的问题缺少启发性,学生可以从课本上的事实作出回答,这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文本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例如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中,我先提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从课本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然后,我进一步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的,而且学生也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答案。但学生在积极思考讨论后,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巧妙安排体会更深了。
在课堂快结束时,我再次出示一个具有价值的问题:“学了本课,你想对诸葛亮、周瑜或鲁肃等人说些什么?”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有的称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肯定鲁肃的顾全大局,有的则批评曹操处理问题太简单,疑心重,有的同学更是痛心疾首地批判周瑜的嫉妒狭隘。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真正做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喜欢提问题的学生在将来才是最有希望成为有创新人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提问质疑。
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我明确要求学生要在预习中提问,设置了一个“你的疑问?”习题。刚开始时,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知识性的问题,不能深入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问的是哪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句话是什么意思等。每次讲评作业,我总是针对学生的提问重点讲评,对那些有见地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这种激励下,学生提问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价值。如在预习《草船借箭》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鲁肃为什么不把诸葛亮的打算告诉周瑜?”预习《将相和》时,有学生问:“如果秦王真派人来抢和氏壁,那蔺相如将怎么办?”有的学生更提出“我认为蔺相如应该主动去与廉颇和好,这样做让廉颇很没面子。”等这些问题逐渐涉及到文章的中心主旨上,甚至有超乎教材的探讨价值。
同时,在教学中更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为学生质疑创造条件。如学习《草船借箭》中,我用多媒体显现诸葛亮面像,同时启发学生“现在诸葛亮到了我们身边,你有什么要问他的吗?”学习《将相和》时,我同样设计让学生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学生阅读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秦王为什么要越王鼓瑟?”“蔺相如为什么要秦王击缶?”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逐个进行探究,使课堂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提问,让问题成为课堂互动的纽带
学生有疑问,说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而是主动的、独立性的学习,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教师要不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肯定和鼓励他们,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提的问题。不管学生提问的价值怎样,都要给予肯定,能够解答的应该耐心细致地解答,一时说不清楚的应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更应该充分地利用。利用好了,那可是课堂上的兴奋剂,能够使整个课堂生动、活跃起来。一般而言,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会让其他学生帮助解答,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是争论中寻求答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学生问“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是不是矛盾?” 通过学生的争论,我们更能体会老奶奶当时的心情,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当然,教师有时也有必要参与问题的讨论,甚至还要和学生进行辩论。例如《将相和》一文中,对于渑池会上秦赵两国谁胜谁负的问题,一般学生都可能认为是平局,教师应适时点拔:从两国力量对比,秦王和蔺相如的身份对比,而得出秦王更难堪的结论。当然,教师不应该是问题的终结者,而应是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引渡者。同时,教师更应该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质问教师),才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泼课堂,才能真正地使“让学生主动学习”这句话落到实处。
第三篇: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
“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汇报材料
汪爱华
摘要:“口语交际”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开始了对“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希望能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研究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实现对口语交际课的深层次、规律性的探索。在理论层面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口语交际教学在模式使用过程中的事实、行动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乐于表达,敢于交流,善于思考,切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具有团队精神的适应新课程教学的师资,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办学水平。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内容
构建“创设情境 多元互动 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主要以自然实验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比较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以达到“总体求善、局部求真”。
(三)课题研究过程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不断深入理论学习,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与研究工作,以及对学生口语交际情况的问卷调查与反馈,为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的依据;第二是立足运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课教学模式的实验课例的探索与研究;第三是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和反思,调整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确保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四是配套制定出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以便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三大阶段: 1.学习准备(2009年29月~2009年12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实验小组,确定研究对象。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有关《语文课程标准》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课题运行(20010年2月~2010年6月)
这是历时最长、也最艰辛的一个研究阶段,工作内容包括: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设立研究活动日,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课题组推选若干节汇报课,邀请市、区教研人员及小语理事会成员参加评议,评教评学,突出课研重点,击破课研难点。充分利用“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口语交际教学模式培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各成员积极撰写案例与论文,重视对实验材料的搜集、积累,并定期进行归纳整理,实行严格的档案管理。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构建了我校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但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教育形势下,探索一种教学新模式又是教育要三个面向之所需。该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多元互动→注重实践。
1、创设情境:
(1)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怎样保护环境》(第九册)一课,教师用语言描绘出这样的情境:“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可随着人们对资源的任意索取,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重荷,人类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有什么看法和想法呢?同时,我们作为社会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尽自己的一份力呢?”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了情境中,自然能产生积极的交流欲望。
(2)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口语交际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生活实际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临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准确、更逼真、更生动。如教《春天里的发现》(第四册)这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一边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一边出示“小草探出了脑袋,蝌蚪快活地游泳,布谷鸟欢快地歌唱,小朋友在空地放风筝”的景象。欢快的乐曲,美好的春景霎时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他们强烈的倾诉愿望。
(3)通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精彩的表演能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热情。如《该怎么办》(第四册)一课,教师可创设小男孩“家”的情境,老师扮成门外的叔叔,与学生进行对话表演,然后每两人为一组直接利用这个情境全面进行交际活动。(4)通过模拟社会活动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置身模拟现实的场景中观察、说明。在《讲报、评报》口语交际课教学中,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讲报组和评报组,并创设这样的情境:人才交流市场,几家报社都急着招聘编辑,谁的报办得好,谁就有机会聘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全班学生没一个“观众”,全员参与到招聘与被招聘之中,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相互聆听、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修正等和谐健康的过程。
2、多元互动:
(1)作好“互动”前的准备,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要切实作到互动,就必须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就有方向性,交流起来就不会盲目和随意了。
A、让学生清楚要求:教师要针对各种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不喜欢表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预先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准备,课前就打好腹稿;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的、爱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求他们把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还可以指导他们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引人入胜。对“说”的孩子我们要求他们大声说、说清楚,对“听”的孩子我们则要求他们安静听、听仔细。
B、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口语交际的互动很多时候都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参与活动。教师在分组时,把好、中、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2)加强“互动”中的调控,让学生会说。
叶谰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老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老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由此可见,“口语交际”课堂在重视学生交际互动的过程中,一定也需要教师的调控作用。A.以身垂范是基础:
国外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果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往往从示范开始。小学生虽然正处于学习运用语言的阶段,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但他们模仿能力强,直观形象的示范,能使他们学到甚至悟到一些交际语言、方式和态度。所以教师在课内外待人处事、谈吐举止都要注意语言规范,讲究文明礼貌,坚持说普通话,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B.启发引导是关键:
在口语交际课上,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虽然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语言提示、问题探究等手段,启发学生自我解决。
Ⅰ指导方法,仔细观察。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弄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在干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说的时候,有序可循,在进行其它训练时,也能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避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现象。
Ⅱ以问助说,丰富内容。学生说的时候往往只能把看到的简单地说下来,内容枯燥。如果教师能提出几个富有提示性的问题就一定可以丰富学生说话的内容。比如在教学《小小导游员》(第七册)一课时,许多学生在小组内做导游介绍家乡时,大都能提及家乡景德镇的风景、名胜、特产,但仅此而已,所以说出来的风景基本上是“风景如画”,说出来的名胜基本上是“历史悠久”,特产自然就是美丽的瓷器了。此时教师一句“能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特产的特点及相关传说么?”便如拨云见日,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局面。Ⅲ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口语交际的训练要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一句话,再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形成一段话,使思维与语言表达融为一体。C.形式多样是保证: 上口语交际课,一定要互动,让学生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互动的形式有:Ⅰ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是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不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下被动地做出反应。如在教学《购物讲价》(第七册)一课,教师既可以扮演斤斤计较的购物者,也可以扮演宽厚大方的购物者,还可以扮演精明能干的卖物者,让学生体验到身份、性格的不同,措辞、口气也就不同。师生互动要注意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自主思维,有了自主思维才能有自主的言语活动。
Ⅱ生生互动。这是口语交际课的重头戏,生生互动主要有竞争和合作,学生从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会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前后座位之间、小组同学之间,用说、问、评、议、比、演等方法,进行讨论、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前闻例举的《讲报评报》一课,学生被分成招聘方和应聘方后都能根据各自“角色”,尽情演绎这场“招聘大会”。
Ⅲ群体间互动。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要求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系、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课上可采用小组与小组互动的方法,如在第十册的“辩论”中,教师可把班中成员分成若干组,用抽签方式决定各组辩题,然后自由准备一段时间,通过初赛、复赛、决赛评出最佳辩论组。因为是为了小组的荣誉而赛,学生们积极搜集资料,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对自己和组内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依靠集体的努力获得荣誉。
Ⅳ扩大型互动。教师有时候可以根据口语交际课内容的需要,请来学校的领导、孩子的家长、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朋友等参加活动,以扩大学生交际的对象和范围,使学生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清楚,应对自如,从而扎实地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当小记者》(第九册)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关学校发展或教育子女问题的“嘉宾访谈”。
3、注重实践: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光靠口语交际课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已。《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说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方面的要求,都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我们从以下途径引领学生进行实践:
第四篇:情境互动
“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三师教育局实行课改以来,我校根据师教委的教育教学精神,积极参与改革,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情景互动” 教学模式。作为本校的一名教师,我积极参与本次教学模式改革,认真学习钻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通过几年的学习、研究、实践,初步掌握了我校的“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学生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能力得到提高,现把几年来的实践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1.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语文教学的新的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乐学,好学。在此背景下,我校依据农三师教学理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情境互动”教学模式。
2.我校的教学模式是“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具体实践中,我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教改的新思路。我在实际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尤其关注专业教室的建设。专业教室建设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合作,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开放、真实、快捷、有效的“专业化教室”,努力让教室成为学习资源的超市。在专业教室张贴写作知识、经典语录、名人演讲、诗歌散文作品、学生作品等。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专业教室建设提高了生动手能力、创兴能力、综合素质、个性发展的阵地,成为学生想学、乐学、会学的园地,学生每天带着好奇走进教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3.几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我犹豫过,退缩过,失败过,但课改的浪潮不会因为我的退缩就停止,唯有不断适应才能跟上课改的节拍。所以,暂时的失败没有使我停止不前,而是更加激励我学习、研究、实践。课改途中,我要求自己“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都有收获”是我上课的准则。课堂上,无论哪种程度的学生,都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为学生最大可能的创设学习情境,方便学生学习,并使他们入情入境的学习,我不仅花时间、花心思认真创建专业教室,还利用校本资源、课堂生成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个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有了他们的亲身体验,相信学过的知识会记得牢,思想内涵领悟的深入。在教学过程中,我处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和设计自己的教学,尽可能多地为每位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展示能力的空间和舞台。
4.尽管“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我的课堂已日趋成熟,但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有部分课堂,教师只局限于在课堂上对讲读课文的讲、练、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被忽视,讨论、研究、表达被限制,教学的封闭导致了学生知识狭窄,能力低下。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教材开放,课堂开放,内容开放,思维开放,教学活动开放。一方面要多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多查阅、收集、操作、实践、动脑、动口、动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由性、开放性,鼓励充分讨论、交流、表达,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长才干;另一方面,一定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增大阅读量,更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多积累感悟,可以“读书笔记”等方式体现阅读深度,以提高语文素质。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第五篇:情境创设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第一,生动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生动性的原则。用直观形象的情景设置来诠释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原理,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向学生大脑传输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实践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实践性的原则。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放在生活上的,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结合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知识或者将数学故事的讲述落脚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让学生学会用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第三,悬念性原则。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悬念性的原则。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所以,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悬念性比较强的情境才可以让学生身心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学习和探究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性低下。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些情况下,虽然教师进行了比较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但是却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导致出现成绩比价差的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日益低下,逐渐失去了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创设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新课表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给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部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创新能力却比较有限,导致部分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大致相同。久而久之,就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味追求新意,却不具有实用性。
与教学情境创设千篇一律问题相对应的就是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而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具有实用性。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虽然具有新颖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会老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真正目的,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有适得其反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应当遵循的策略
1.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用熟知人物,但不知晓人物具体事迹的数学故事、典故,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积极作用。例如,讲述勾股定理时,可以引用古典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进行情境创设。
初中学生认知中最熟悉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用到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已经在他们头脑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教授。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标要求进行互动性强的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求老师转变自身高高在上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理论的学习和探讨,要从学生认知状况和生活实际进行考虑,更多的让学生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4.情境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现实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在教授之前利用创设情境进行知识的引入,而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辅助。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创设内容各异、难易有别的教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结束语
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教学情境的渗透与融合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牧鞭,服务于教学重点,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开心的学习数学,开心的锻炼能力,开心的全面发展,成长为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进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