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19 19:1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

【内容摘要】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皆是自然生发出的两种艺术形式。山水画是艺术家对自然景物意象的平面化表达;中国园林则是对自然山水的浓缩。在城市快速发展、文化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才能让中国园林设计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中国山水画论在其中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分别就山水画论在传统园林以及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探讨,目的在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设计相融合,以推动中国园林设计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园林 中国山水画 画论 造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阻碍。相比中国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园林是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然而,文化融合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融合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产生弊端。如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日益趋同、没有特色的现象就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本文从解读古代山水画论入手,探讨了山水画论在传统园林中的运用以及现代景观园林对山水画论的借鉴。

一、中国山水画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运用

中国山水画论与中国传统园林在艺术上追求的意境一致,都体现了中国人传统、内敛的品格,以及崇尚自然,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因此要探索中国园林的传统美学意义,就要从中国传统画论入手,这有助于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审美趣味,更好地进行“意境”的把握,对于在现代景观园林中融入传统特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中国传统园林的因素主要包括山、水、石、植物、建筑等。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使中国传统园林达到一种“移步景异”的艺术效果。实与虚的结合、藏与露的转换这些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标准在中国山水画论中也得到了同样的体现。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善画山水,他将自己的绘画心得编撰成一本绘画理论,即《苦瓜和尚语录》。其中,石涛谈道:“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将作品的优劣决定于笔墨之优劣。石涛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万恶点墨图”,但实际上他完全明白自己所作的是艺术极品。即可用恶墨、丑墨、宿墨、邋遢墨,关键不在墨之香或臭,而在于调度之神妙。石涛有一段题跋,是议论“点”的问题,精妙绝伦。虽是说“点”,但却指出了画法中应“不择手段”,即用一切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艺术效果。同样的审美情趣在苏州园林中也有所体现,片石山房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院内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按照自然山水的情趣为脉络建造,表现了石涛“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的意境。院内假山传为石涛所叠,山体环抱水池整体,似续不续,具有强烈的动势,颇得“山欲动而势长”的画理,也符合画山“左急右缓,切莫两翼”的布局原则。再者,网师园面积虽小,建筑密度却非常高。一但置身于其中,丝毫不会感到空间的拥挤与沉闷,反而能从容地体会园林之美。精妙的空间处理手法耐人深思,其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正贴合了中国山水画论中由小观大、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同时也印证了南朝宋画家宗炳的“卧游”说。明代画家文征明对拙政园中的美景乐而忘返。拙政园更是成为他创作的蓝本,正体现出《山水训》中“君子之所以渴慕临泉者,正为此佳处故也”的意境。石涛谈及“山脉纵横有动势,有时又静静地潜伏着,山像拱揖有礼,山亦缓慢温和地转弯”,试问,他所描写的山的节奏感,不正是造园手法中讲究的节奏吗?

二、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对中国山水画论的借鉴

纵观中国南北两地的现代景观园林,风格各有千秋且特色轮廓鲜明。苏杭赣皖一带受文人画和特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多以黑白水墨的特点为主;北方园林中多以红、黄、金、暖色为主;西北藏式建筑多运用红、黄、黑、白等对比明显且颜色鲜明的色调;西南沿海地区景观建筑又有丰富的装饰性。这些不同的地域特色虽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产生,但都具有轮廓鲜明且让人熟记于心的特点。而在当今的现代景观园林设计领域,不同地区的设计普遍运用了相似的表达方式,以至于掩盖了区域之间的差异与特色。由此可见,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的文化特色正在慢慢缺失,文化融合的弊端显露无疑。我们应该警醒这种文化的无差异性。在艺术家贝律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把传统园林拙政园的白墙与片石、水院、曲桥、树等形态构成的手法巧妙地组合,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现代山水画。也可以说,这是以山水画为出发点的构成作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艺术家王澍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专家中心,在屋顶上也设置了竹栏小径,通过“进山”“山内观山”“山顶回望”这一系列的路径变化,真正达到了形而上的山水意境。艺术家李兴刚设计的绩溪博物馆,同样借助了场地中现有的树以及建筑外墙,运用形态构成方法建造了“假山”,粉墙与后面的树、墙、楼梯、屋顶等,构成更有意象的“山水画”,仿佛使人置身其中,流连于山水之间。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到:“画山水有体,看山水亦有体,以临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奢之目临之则价低。”笔者认为,在设计工作中要始终保持一颗临泉之心,这对于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近年来,中国本土化的设计特色逐渐被世界所关注。那么,如何合理地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美学价值,既不完全西化,也不照搬古人,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有很多,而如何优雅地表达,是考验现代景观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结语

归根结底,影响我国园林艺术走向的主要原因是由各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美学思想所决定。中国的古典美学受道家思想影响较为深远,讲究“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因此,中国园林追求的思想正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过将人造景物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从而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总之,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中国山水画论在我国园林设计中都被运用得十分广泛。例如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同样,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也运用留白的手法来营造意境,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要想探寻中国园林设计的特点,就要从研究中国山水画论入手,唯有此,才能让我国园林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涛.石涛画语录[M].俞剑华,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中国画论论文

浅谈国画的美感与欣赏——国画的六法

【摘要】通过掌握了解中国古代品评绘画的基本原则——“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摸写),学会如何欣赏中国画。

关键词: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传移摸写

引子: 你怎样欣赏中国画吗?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希望通过这篇简短的论文能简单而又抓住重点地去了解到怎样才能简单的欣赏中国画。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六法论提出 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第一法则:气韵生动

气韵生动:气韵指什么呢?就是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以前东晋人物画家顾恺之称为的“神”。气韵生动就是指画面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鲜明突出。也就是“形神兼备”,中国画的要求,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要表现出它的精神。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就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之为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生动性、真实性,即气韵,也与其他五法分不开的。气韵生动也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它和其余五法是一个整体。其他五法同时也离不开气韵生动,否则,也就成为了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

中国画讲气韵生动。西方艺术家把人体当作完美韵律的最高理想客体的时候。中国艺术家常以愉悦的态度玩赏着一只蜻蜓,一只青蛙。或者一块峥嵘的怪石。西方人含有充盈的自我意识。中国的艺术家则较为清雅的与自然调和。中国画笔墨的抽象气韵供给人们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这种笔墨展现的形式美感表现着各式各样的韵律变化。中国画家能从一枝枯藤看出某种美的素质,因为一枝枯藤具有自在的不经修饰的雅逸的风致,具有一种内在的弹性的劲力。中国画家能从一颗松树看出它美的素质,它躯干劲挺而枝叉开张。显出一种不屈的气脉。

中国画要气韵.要空灵.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忘记或失落这种重要的空檬状态。当人对着万丈峰峦,或大海碧波,也不能说他当时什么也不想,但可以肯定,大部分时空中都处在一种不思想的境界里。在大海边,在松树里,在月下,晨光熹微之前,在繁琐的生活中,有这种境界是很养人的,人常遗失在一种时空的空洞中,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朦朦胧胧.超脱.茫然.忘机........第二法则:骨法用笔

骨法用笔: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来说,就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如果我们把气韵生动理解为“神”,那么也就可以简单地把骨法用笔理解为“形”了,囵此,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形”的描写借助于笔墨写出来,而写形又不过是手段,其目的是表现“神”,这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的表现客体的法则是一致的。

“骨法用笔”中的“骨”字强调用笔在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重要性。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是以线条构成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画是以团块结构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为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提供了界定的形式原则。中国画的线条用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中线条,也不是简单的转折、顿、挫、浓、淡、干、湿,而是具有文化情感的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度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是有“笔性”可言的,是中国画艺术家把握作品气韵生动的关键。讲究笔墨法度和笔性就成为中国画历来审美的要求。中国画线条用笔问题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把握不是轻易所能得到的,同时又为区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提供了界定的内容实质。明确认识了传统中国画的特定文化涵义和界定依据,深入认识理解中国画的优劣就有章可依。除此之外,所触及的问题则都是绘画中的共性问题。“笔性”是中国画艺术家在创作中,笔墨表现呈现出的内在血肉和情感的文化属性。如:雄浑、劲健、豪放、高古、冲淡、疏野、清奇、飘逸、旷达、沉着、典雅、绮丽、空灵、腴润、遒劲、隽秀等是中国画艺术家文化气息的反映,直接关系到中国画艺术家的学养和思想问题。“笔性”问题是体现中国画中“气韵生动”最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最有生命力的。所以,中国画家在艺术实践中研究“骨法用笔”问题,是对中国画本质性问题的研究。

理论家总说不清楚骨法用笔的真正内涵。骨法用笔实在是一种感觉,一支柔毫在宣纸上沙沙的走动,疾缓、提案、顿挫均可体现骨力,藏锋不露的所谓中锋用笔不仅体现着一种绵里藏针的力量,而且体现着一种中国人含而不露的哲学观。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道出了骨法用笔的真谛。骨法在我看来是心法。有许多画画的人一辈子也弄不懂骨法用笔,正说明这东西具有感觉性。

第三法则:应物象形

应物象形:就是画家在描绘对象时,要顺应事物的本来面貌,用造型手段把它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描绘事物要有一定的客观事物作为依托,作为凭借,不能随意的主观臆造。也就是客观地反映事物,描绘对象。但是,作为艺术,也可以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和夸张。这可以说是指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

第四法则:随类赋彩

随类赋彩:则是指色彩的应用了,指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洋画是不同的,中国画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虽然也讲究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较小。

第五法则: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经营是指构图的设计方法,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调匿形象,即通过所说的谋篇布局,来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中国画也是历来重视构图的,它要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等种种关系。

第六法则:传移摸写

传移摸写:就是指写生和临摹。对真人真物进行写生,对古代作品进行临摹,这是一种学习自然和继承传统的学习方法。

六法对于画家和绘画作品来说,是全面的最高的要求,一般都是很难完全达到的,各擅一节足矣。我们了解掌握六法,便于理解古人品评绘画的标准和着眼点,从而客观地对待祖国的美术遗产,以及在我们欣赏传统的中国绘画时,会从中获得某种启示。

致谢

经过这十周的选修,从中学习到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感谢李老师对我们的指导。限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本论文可能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中国画论论文

文人画

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叫文人画。说明当时画家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不在技法上与工或写有所区分。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人画一词很晚才出现,而苏轼称之为“士人画”。

苏轼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首先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将文人画家与画工、俗士分开来。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他讲究评画又要有常形,常理之论。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形神俱似的,具有诗意的境界,苏轼对表现手法不受程式拘束,这同样是苏轼文人画最根本的艺术主张。由于苏轼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

苏轼把强调文人画的思想性,把诗歌和绘画都看作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这样便将绘画艺术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从一种完全是技术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他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而是画家个人修养品德的承载体,而文人画绘画的过程,也被认作为画者情感心绪的表露,更多的成了文人雅士的心灵事业。纵观文人画的发展历程,苏轼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以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给当时及后世以深远的影响。“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正是这种对意气的推崇,所以他对文同等文人画家十分欣赏,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从元代倪云林的“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的山水,到明代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萧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墨葡萄,再到清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子,无不受到苏轼的这种影响。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他扩展了文人画的影响力,能以一种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理解绘画,而且他不同于普通技艺者的理解力和学识让他更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渠道更为宽泛,受众也更大。在他的诗文题跋中对于绘画的各种见解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其绘画思想。将书法带入绘画,意味着将有“笔墨”这样一个词来评价文人画技巧。而渐渐发展到后来,“笔墨”逐渐成为文人画传统中最重要的技法标志,以至于一个画家的作品是否有“笔墨”,成为他是否已经掌握了文人画技法的标尺。

苏轼文人画美学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奠,离不开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加之自身的实践,融入自己的思想,对苏轼文人画的审美意义也更为广大,他进一步建立了中国文人画美学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理论。

就宋代绘画的影响而论,莫若皇家画院和文人画思潮,苏轼在文人画方面起着旗帜作用。

苏轼(1036~1101)生前仕途极其不幸,在政治斗争的旋窝中挣扎,始终是受打击、受迫害的对象,他蹲过监狱,被抄过家,很多作品被付之一炬,最后被贬海南岛。死后名声更加显赫,主要原因是他身上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过度的文化特征,无论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由于官场上的失利,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画家,通过书画,抒发感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主张,树起了文人画旗帜,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又一次飞跃。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是一位罕见的全才,在文学领域—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是书法的“宋四家”之一,在绘画创作方面虽没有留下过多作品,但作为“文人画”的开创者,他功不可没,特别是在美学思想方面提出不少深刻的见解,对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苏轼自幼喜欢画画,另一方面,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苏洵虽为布衣,但在文艺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物质生活没有过高追求,但酷爱收藏,苏辙在《四菩萨阁记》中记载他父亲的收藏与公卿不相上下。苏轼从小受到很好的熏陶,步入仕途后,又经常与文同、李公麟、王诜、米芾等文人画家交往,相互影响,这对他成为内行起很大的作用。

文同以画墨竹著称,是苏轼的表兄,二人一起创“湖州竹派”。五代时虽已有人画墨竹,但二人在此基础上不再双勾,纯以水墨画之。“胸有成竹”就出自于文同之口。米芾初次见到苏轼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不久,二人相见恨晚,酒酣,苏轼诗兴大发,立即请米芾在墙上贴上观音纸,挥毫作画,一枯木,一怪石,两只竹,送给米芾作纪念。就是流传至今的《枯木竹石图》,后来此画被王诜借去不还,米芾终身引为憾事。

据记载,苏轼很注意观察生活,长于描绘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苏诗中具有特殊的魅力,前人说:“东坡每题咏景物于长篇中,只篇首四句,便能写尽,语仍快健”。说明苏轼写景的笔锋爽利异常。在绘画方面同样如此,以了了数笔抒其胸中盘郁。外出时经常随身携带绘画工具,对于艺术创作态度严肃认真。

苏轼的文人画思想

19世纪的法国美学家丹纳说:“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玩乐的艺人”,唯有“高级才智”者方能对事物具有一种“总体观”的哲学思想。“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指出:“苏氏之道,最深得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乃于世周旋,至粗者也。”(《淮海集》卷3)他指出“苏氏之道”往往被人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坡翁是一位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至于文艺方面,“乃于世周旋,至粗者也”。苏轼层提出一些重要的绘画美学观点,其深刻程度在中国绘画史上可见一斑。苏轼的一首广为人们引述的《书鄢陵王主簿画折枝》,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东坡诗集注》卷27)这首诗包含了两大观点:第一是贬低“形似”,或这说事崇尚“意似”;第二诗画一律,要求绘画表述一定的诗意,俩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先说“论画以形似”,苏轼在盛行皇家院体画风的时候,否定形似的必要性,形似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告诫人们不要本末倒置,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在当时这是被人误解甚至无法接受的。然而为什么要表达“诗意”?为什么“诗画本一律”?苏轼曾多次表述“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东坡诗集注》卷30)。又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

苏轼首次指出文人画的内容是一种“意气”的表达。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跋宋汉杰画》)他又在一首题画诗中说:“枯肠得酒芒角生,肺肝槎牙生竹石。”(《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用现代用语就是说一种“自我表现”,那么“意气”这个概念明显就是指主观情感的表述了。苏轼还强调绘画的娱乐性,他说:“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书朱象先画后》)“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强调绘画的娱乐性。苏轼对表现手法不受程式拘束,王沂在《竹亭集》中记载“东坡曾以蔗滓画竹”。

四、文人画的影响

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践在前,理论在后,一种是在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下已提出一些理论。宋代文人画应属后一种情况。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陈旧的“传神”论的挑战,并显示了“写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学见解。

当皇家院体画风还在追求外界事物中的“神”或“气韵”的时候,以苏轼为首的一批文人画家高举“文人画”旗帜,他们向已十分成熟的书法艺术靠拢,有意无意的把书法艺术的“抽象美”的审美原则介入绘画领域。这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是十分巨大的。如果没有这个源头,便不会有后世波澜壮阔的文人画运动,也不会有中国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三、关于苏轼“文人画”概念的论辩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尽相同,就当前绘画研究界来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

第一种是: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大夫画,可称之为“身份标准论”。

第二种是: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可称之为“南北分宗论”。

第三种是: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流派或风格体系。可称之为“全局特质论”。

“身份标准论”者不乏其人。日本学者大村西崖可说是其中的代表。他说,“所谓文人画,非流派样式之名,该作者身份区别之者也”,这岂不是说画家的身份是区别文人画的标准吗?那么不是文人身份的人可画出具有文人画风格的作品来,这就不好。如僧巨然,法常和苦瓜和尚也是文人画家之列。画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这样界定显然是涵盖不了的。另有人说文人画是士大夫之画,与苏轼当时提出的是士人画是相同的,士人就是士大夫。的确,苏轼当时是根据一些士大夫所作之画与画工画的不同特点概括出来的,是含有士大夫身份的成分在内。但是也别忘了,苏轼另在评宋汉杰时还说过:“不古不今,稍有新意,真士人画也。”这明确限定要“稍有新意”的士大夫之画才属于士人画,否则便不是。况且士大夫是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较普遍地具有官气和富贵气,倘若用官宦之气来解释苏轼所指出的士人画(后来董其昌改称为文人画),显然风格不符。所以我认为笼统用士大夫之画来界定文人画,是不确切的。当然,也应看到,用文人之画或士大夫之画来界定,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那就是封建社会制度保障了这个阶层的文化优势,使这个阶层的一些画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才有可能超越形似的拘束,画出抒发个人意兴的作品来,与苏轼的意兴相投,从而提出文人画的概念与画工画相对立,逐渐形成新的派别,这可说是这些具有高深文化修养,又有士大夫身份的画作者和文人画观的倡导者的历史贡献。

“南北分宗论”,这是董其昌提出的。他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宋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赵伯驹,赵伯�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有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又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吴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将军之一派,非吾曹易学也。”从上面两段文字看,董其昌认为文人画即南宗画。他的理论继承者陈继儒则更明确地说“南宗画就是文人画,北宗画便是院体画”。还有沈灏等都是一个腔调。他们一致认为南宗画(水墨山水画)文人画,缘自禅宗的“顿悟”,是有天赋的人顿悟的潜在灵感的体现,故其格调高逸,萧散闲雅;而北宗画(着色山水画)为行家画,属禅宗的渐悟,只重苦练,满纸匠气,燥硬繁冗,是渐修的结果,无天趣可言。这是董其昌等人崇南抑北,有意推崇文人审美情趣的水墨写意画风,抬高自己这一派(松江派),而抑制排斥工细画风的另一派(浙派)。此种关于风格流派的划分,虽然把水墨和着色对立起来,作为风格的差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是从重视绘画中的个人创作境界来看,这的确是可取的,所谓“一重境界一重天”,要上升到一定认识和表现的高度,就应首先从创作者自身修养做起,这也是文人画家超越一般画工的特别之处。“南北分宗论”强调这一点,可使画家更自觉地强化综合的艺术涵养,对提高绘画的品味,我认为是有好处的。

此外,有的美术史家认为:“董其昌的南北分宗是以绘画艺术的风格以至某些技法(如皴法)作为标准来划定的”,还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皴法是山水画南北分宗的准则”,显然都是偏重于绘画技法来区分文人画与其他画的不同的绘画风格,许多人都不赞许。因为文人画不只是山水画,还包括花鸟画人物画等画科,其核心是不求形似,体现文人情趣,笔墨趣味等,称为写意风格。与尚工丽,刻意追求形似的“写实”风格不同。所以,我也认为,用技法作为划分风格的标准欠妥。

在这里,另需肯定的是,董其昌将苏轼的士人画概念改称为文人画,是与时俱进较为恰当的提法,得到公认,故现在人们把苏轼的士人画观称为苏轼文人画观。

“全局特质论”者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其核心是体现文人情趣,注重笔墨趣味,崇尚诗情画意,主张诗书画印合壁,这种观点侧重从绘画风格和绘画特质来定义文人画,认为文人画是区别于画院画和画工画的一种风格样式,甚至是区别于西方绘画而具有民族特质的一种独特风格体系。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我们今天所谈的传统中国画,其审美体系,造型语言和价值体系,基本是从元明清文人画抽绎出来的。这种界定意在揭示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特性和独特艺术品质与魅力。从这点来说,也是大部分研究者采用的观点,这种界定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我认为应予以肯定。

四、关于苏轼文人画观的论点及其流变和影响之论辩

苏轼喜欢评论绘画,自己也爱绘画,但在画史,他的画观更有影响。人们都知道,中国画讲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诗情画意,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诗书画印合壁等等,苏轼在这些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比如形神兼备,这是关于现实特征和艺术特征两方面的认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其中的任何现象,都是形与神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形生神,神寓形,人是这样,花卉翎毛是这样,山川风光也是这样。而反映现实的艺术不能脱离客观事物的这一特征。但是在如何反映客观对象的形与神及何者为重的问题上,由于画家的审美观不同而有所分歧。

苏轼论画是主张重神似的。他在《书鄢陵主簿所画折枝》曾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书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十分明确是不重形似的。这几句诗影响很大,同时也引起很多误解。最主要的是认为苏轼根本不讲形似。其实,苏轼此诗后面还有几句:“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均匀。谁言一点红,斛寄无边春。”边鸾和赵昌是知名花鸟画家,以精工见长。不言而语,苏轼讲边、赵等人的画形神兼备,没有不讲求形似的意思,又如另评赵昌画时说:“若昌之作,则不特取形似,真与花传神者也”,这明明讲不特取形似,并不是不讲求神似。再如邓椿的《画继》中论述苏轼的画蟹尤可为证:“兰陵胡世将家收藏所画蟹,琐眉毛介,曲畏芒缕,无不具备,是亦得从心不�矩之道也。”由此可见,苏轼在形神关系上,并不是不讲形似,而是重神似,讲求形神兼备的。

与神似有关联的是气韵。何谓气韵,谢赫认为生动表现人的精神气质,也就是人物的神韵特征,有时又称气韵为神韵。苏轼在《评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拔,看数尽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这里所谓“意气”,是指对象具有的精神气概,这与气韵是相通的,可见苏轼的文人画观是讲求气韵,并认为“气韵”(意气)是文人画与画工画根本区别之一。

再说中国画讲求诗情画意。实质上就是讲求意境。这意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诗为画家提供的意境,如顾恺之根据嵇康《轻车诗》创作的画就属于这一类。二是画家独辟意境,苏轼就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如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和画的意境,都是王维自己独自创造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很多,如评赵士雷画“有诗人之致”,在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中说:“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人同”,在《欧阳少卿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景物略与诗人同。”苏轼观看郭熙的山水画有意境美赞赏说:“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不用再多举,也可知道俗士是推崇和赞美绘画讲求诗情画意的。正由于苏轼推崇王维,后来董其昌等人则以王维为文人画的鼻祖。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广为流传。自辟心境则成为文人画家追逐的目标。

关于中国画讲求笔精墨妙,这是关系到中国画的形式美及民族特色问题。文人画家们都崇尚“寓刚健于婀娜”的气力内含的用笔之美将顾恺之和王维作为文人画用笔的楷模。讲求意到笔不到,反对历历皆足的繁琐气。为发挥他们奔放出常的饿思想感情,常用精练润略的线条描写对象,表现出文人欣赏的情趣来,而墨分五彩,即墨色的层次变化,由渲染物象立体感的明暗作用进而代替了色的性能。笔与墨合即所谓笔立骨,墨生肉,笔提神,墨增彩,达到笔精墨妙,以构成文人画的形式美。苏轼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深知运用笔墨技巧的奥妙,懂得书画同源的道理,落实在绘画上,得心应手,常在临池时,有乘兴作画,他喜画墨竹,枯树怪石,所画《枯木怪石图》是至今仅存的作品,表现枯树蟠曲虬错,怪石如螺状,初看上去,似乎草率随意,仔细看勾,皴,擦,破,干,湿,浓,淡,技法全面,而互不干扰,发墨清晰,毫不滞涩,强烈地表现了他心中勃郁之气,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另他在评燕肃画时指出:“燕公之笔,浑然天成,聚然日新,已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之清丽也。”可见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了中国画讲求的笔精墨妙所构成的形式与民族特色。至于中国画讲求的“不似之似”,这个关乎中国画典型化的原则。早在一千多年的中国画创作中就重视运用了,但在理论上还刚开始探讨。直到明末清初,石涛的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在典型问题上作出了新的贡献。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不似之似”说,很好地阐明了艺术典型形象的来源和特征,从而逐步使“不似之似”成为公认的典型化原则。

在这个典型化原则形成的过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郭熙也有这方面的见解。他认为,绘画虽有状万物的能力,但没有必要罗列一切,故选景要“取之精粹”,要寻找“一山而兼百山之形状”的带典型的景物,为纳入画面的景物作自由处理的依据。这可说郭熙深深懂得和善于运用典型化原则的,而苏轼又熟知郭熙,多次评说过郭熙的画,按说也应懂得这个原则奥妙的饿。苏轼说过“不古不今,稍有新意,真士人画也”,而明末清初崇尚文人画家的石涛,他的“不似之似”之说,是否也受一点苏轼的观点的启示呢?因无历史记载,故不得而知。当今世界绘画大师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说是对“不似之似”这个艺术典型化的具体运用的深刻体验。

关于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合壁”这个使中国画具有丰富的艺术情趣和艺术之美的问题。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绘画多是单一形式,画以外无他。汉晋流行题榜,只起说明绘画内容的作用。到汉末蔡邕奉诏作画赞与东晋王�作画赞并书写其上,这又进了一步。到了宋代,由于文人画思潮的涌现和文人具有多种艺术修养,诗书画印的结合基本形成,文人的饿感情和艺术见解借题跋抒发,题跋之后也有加盖印章的,这使诗,书,画,印溶合为艺术整体,这是文人的擅长和贡献。苏轼在这方面虽没有专门论述,但可见到的绘画和文字记载中,他是积极参与题跋和赋诗的。在他自己的画中也加盖了印章,自然是赞成诗书画印合壁的了。后来的沈灏有论题跋,注重文字本身要具备书法美,落款要适当。郑绩对题跋印章继作研究,指出题跋的字体风格和大小要与画相称,印章要与画与题跋相照应等拘成形式之美。方熏则又更注重题跋内容美,这样一来,使题跋起到揭示,补充画的内容,印章增添了画面上的醒目,形象组合及节奏感,相映成趣,真正开始了诗书画印合壁,这可是中国画独立于世界艺坛光彩四射的一个迷人之处。

另外,特别要提到的是苏轼关于“常形”和“常理”关系的论断很有意义。他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所不知。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无谨也。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士不能办。”很明显,苏轼是认为“形似”是画工所能达到的,但要深入一步,就需要“高人逸士”的胸襟和眼格了。比如王维画的《袁安卧学图》,画中描绘的是东汉寒士袁安的故事。袁在大雪过后,宁愿忍饥受冻,也不像其他人那样去官府申请救济。后因郡守路过其门,深为其高尚人格所感动,就将他作为楷模向世人宣扬。但画家却在雪地上添了数株芭蕉。这引起了人们热烈争论。有的人从地理上讲,洛阳雪景中不可能出现岭南才有的芭蕉。再从季节上讲,芭蕉也不应在冬季生长。这是按写实的观点来看的,认为该作品有失于物理常形,感到很可笑,可是另外一些人却赞美不绝。如当代的“高人”沈括却说:“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机,此难与俗人论也”,又如许多观赏者知雪中有芭蕉,“不以为,不足观”。这是因为芭蕉出现在雪景中,寓意表现袁安的高尚人格。这合乎画理,或情理,即苏轼的常理。从此后,雪中芭蕉,被文人学士说成诗画,是“兴会神到”,“造理入神”的范本。对后来的文人画创作,有深刻启示作用,有不可言之妙。我认为这种跨越时空界限的视觉创造,是对再现性绘画的一种反叛或革命。而且苏轼的“常形”与“常理”的论断,为其文人画观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开拓文人画家的创作思想,有深远的启迪作用。如对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皆认为是合乎“常理”之作。这对后来文人画家喜欢梅,兰,竹,菊“四君子”与松,石作题材,象征自身的清高文雅的人格精神不无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文人画观的核心或基本点是追求“得之于象外”的“意气”,“意境”,“情趣”,“郁气”,“逸气”等等属于画家思想感情方面的东西,并特别推崇诗画一律,诗画融通,并注重笔精墨妙,默许“不似之似”,“诗书画印合壁”等等,为文人画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或提供了可靠的论据,为宋以后的绘画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到了元代,文人画有了大的发展,有人说“集大成于元”。到明代,又成为绘画的主流,尔后一直影响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人画的理论也随着文人画的发展而发展。如董�的“神定”说,米友仁的“心画”说,赵孟�的“书画一律”说,董其昌南北分宗论,石涛的不似之似说,沈颢,郑绩论题跋印集,方重论题跋内容美等都丰富和发展了苏轼的文人观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图象意义,风格规范和技法标准的大致艺术理论体系,引领着文人画向前发展。因此,正如中国现代美学家和美术史家邓以蛰先生,对中国绘画史的发展过程概括分为三个阶段:即生动――神――意,他认为“汉取生动,六朝取神”,往后成为主流的文人画特征为“意”。我认为这一概括是正确的。

与其他文人画家相比

苏东坡是文人画鼻祖,所以他的画风更加粗犷,更加写意,观念就更加注重意境;赵松雪提倡书画同源,所以他是文人画的最高峰代表。董其昌的画从不提“玄宰”二字,另外馆阁体正是由其开端,所以可看出他的画更多是修为,进而变为拘泥。

苏轼倡导文人画的原因

苏轼早年喜爱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风格,所作诗文意气风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历练,晚年则对含蓄入微的淡雅之气极为推崇。究其原因,是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的。他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再贬到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后,苏轼遇赦北还,但死于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

苏轼对文人画发展的贡献

1.拓展了文人画的影响力

苏轼作为文士和诗人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文同、人物画家李公麟、山水画大师王诜交往甚密,同时也参与文人画的创作,这些条件都让他能以一种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认识绘画,而且他不同于普通技艺者的理解力和学识让他更有能力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渠道更为宽泛,受众也更为众多。在他的诗文题跋中对于绘画的各种见解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其绘画思想。2.为文人画找寻理论基础 苏轼倡导文人画,最广为人知的是其对王维的推崇,在其多处诗词中均大加赞扬,例如:“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维的绘画技巧与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作用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为王维的画迹在唐代都不多见,宋代以后流传的大都是后人的摹本或伪托之作。即使有真迹传世也不会很多,更无法系统总结出其创作风格。所以苏轼的极力推崇,更多的应该是为自己的这种理论寻找历史的先例和现实的证据,就像苏轼推崇文同,也是把文同看作赞同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同道者,是在扩大他的艺术主张的影响,以使后人看到绘画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流露的艺术方式,与诗、文具有相同的功能,统一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上。苏轼努力使人们相信,这不但有唐代王维作为先例,现在的人也可以如此,文同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3

一、文人思想对文人画产生及发展的影响 文人参与创作的传统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从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东汉末蔡邕,到东晋之后南北朝时期的王微、宗炳、谢赫、梁元帝,再到唐代,文人画画得就更多了。由此可见,中国绘画的文人化、文学化倾向早就暗含在它的基因中了。儒家的画论讲究读书,其用处为:汰俗、养性、明理。反映到文人画上比较明显的应该是文人画对于“品格”的追求。而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其白,守其黑”等观念,对后世注重气韵和表现文人画的内涵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到了魏晋,玄学日盛,“魏晋风韵”渐渐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精神(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辽宁锦州 121000)陈 佳

苏轼与文人画浅论 ○文化艺术研究84

2011年1月号下旬刊 源头。而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则对文人画的精神导向起到更为直接的作用。所以当历史进入艺术极其繁荣的宋代,文人思想与绘画艺术的结合更为广泛和亲密。

二、苏轼倡导文人画的原因 苏轼早年喜爱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风格,所作诗文意气风发,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历练,晚年则对含蓄入微的淡雅之气极为推崇。究其原因,是与其个人经历分不开的。他早年的政治态度偏于保守,曾上奏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在新旧党争之中,苏轼屡遭打击而被贬,先后至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又因诗文中之言,被捕下狱。哲宗复朝,他官至翰林学士,但后来又被贬到惠州,再贬到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后,苏轼遇赦北还,但死于途中。由于思想上受儒家和庄子的影响,以及宦途的得失遭遇、生活的颠沛流离,苏轼产生了许多矛盾的想法,形成了一种忧民伤时、旷达颓放的复杂性格。苏轼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消沉自适思想、洒脱傲放风格,与他一生升降荣辱的境遇,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题《偃松图》所言:“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以玩世者也。”借枯木顽石寄情遣兴,写出胸中逸气,傲于人间,这便是苏轼绘画创作求“象外”之意的真谛。

三、苏轼对文人画发展的贡献 1.拓展了文人画的影响力

苏轼作为文士和诗人在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他有深厚的艺术修养,而且与当时的知名画家文同、人物画家李公麟、山水画大师王诜交往甚密,同时也参与文人画的创作,这些条件都让2.为文人画找寻理论基础 苏轼倡导文人画,最广为人知的是其对王维的推崇,在其多处诗词中均大加赞扬,例如:“摩诘本词客,亦自名画师。平生出入辋川上,鸟飞鱼泳嫌人知。山光盎盎著眉睫,水声活活流肝脾。行吟坐咏皆自见,飘然不作世俗辞„„”但是,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王维的绘画技巧与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究竟产生了多大作用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因为王维的画迹在唐代都不多见,宋代以后流传的大都是后人的摹本或伪托之作。即使有真迹传世也不会很多,更无法系统总结出其创作风格。所以苏轼的极力推崇,更多的应该是为自己的这种理论寻找历史的先例和现实的证据,就像苏轼推崇文同,也是把文同看作赞同他的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同道者,是在扩大他的艺术主张的影响,以使后人看到绘画作为一种个人情感流露的艺术方式,与诗、文具有相同的功能,统一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身上。苏轼努力使人们相信,这不但有唐代王维作为先例,现在的人也可以如此,文同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吗? 3.强调绘画的思想性 苏轼把诗歌和绘画都看作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艺术,这样便将绘画艺术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从一种完全是技术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文人们的一种自觉的表达手段。他认为,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作为

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相似的欣赏原则,当然也就应当有相同的地位。“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样,便使唐代阎立本这种工匠的技艺一跃而与在士大夫的传统艺术中占有最高地位的诗歌创作平起平坐了。正是这种对意气的推崇,所以他对文同等文人画家十分欣赏,他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从元代倪云林的“墨池挹涓滴,寓我无边春”的山水,到明代徐青藤“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萧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墨葡萄,再到清代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竹子,无不受到苏轼的这种影响。4.引书法入绘画

将书法带入绘画,意味着将有“笔墨”这样一个词来评价文人画技巧。而渐渐发展到后来,“笔墨”逐渐成为文人画传统中最重要的技法标志,以至于一个画家的作品是否有“笔墨”,成为他是否已经掌握了文人画技法的标尺。这种作法经米蒂、杨补之等人的发展,到了元代,柯九思认为画竹“凡踢枝当用行书法为之”,而赵孟頫则明白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这种传统发展到明、清两代的文人画家,就变成鉴定一幅画艺术水准的高下,重要的标准便是看其有没有“笔墨趣味”,因而后来的文人画家们纷纷称自己的画作是“写”出来而非画出来的。所以,苏轼正是把这种理念带入绘画中,使得文人画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比拟的优势。

5.把握了绘画发展的时代脉搏 沈颢在《画麈》中写道:“古来豪杰不得志之时,则渔耶樵耶,隐而不出。士人不得志,就往往寄情于书画或琴酒以度时日。”苏轼所推崇的这种文人画形式,则十分符合文人这种遁世自娱的心理,以画寄托思想成为风尚,从而给后代的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宋亡元兴,蒙古贵族废除科举制度,又将百姓分为蒙古、色目、北人、南人四等,南人最贱,从而造成江南文人“学而优则仕”梦想的破灭,曾在宋代十分活跃的职业画家活动趋于沉寂,加上元代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错综尖锐,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转而将绘画作为个人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这更使得苏轼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理论广泛被接受。由于苏轼的努力提倡,在北宋初年兴起的这种新画风很快在士大夫中流行开来。北宋中叶以后,绘画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画家,如王诜、李公麟等,而他们几乎都与苏轼有一定的关系,这或许并非是历史的偶然。

第四篇:风水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整体系统

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阴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在园林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整体的设计与各个园区的功能与整体的关系,还要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等进行设计,以创造出既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很强的实用功能,又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的较完美的环境空间。

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 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旧唐书 南蛮传》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同样,在园林创作中也应该充分融入这样思想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的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如山丘、水体,以及按国家有关法规保护的古树名木、成形大树群等,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原来的地形地貌上加以适当的修改,便有利于创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成统一体,使园林作品既有一个整体的联系,可以充分表现出当地的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工作量。例如:福州的南江滨公园就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果林来改造,只对原有的地形稍加修改,便成为现在福州乃至整个福建都很有名气的公园了。

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园林设计的真谛所在。

3坐北朝南

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度)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风水学认为,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风水学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

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

三、以干支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因此,在一个园林的南部应多设一些活动场地,如广场、儿童游戏区、老人活动区,充分利用天然的优势。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管子 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黄帝宅经》认为,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风水罗盘体就现了生气方位观念,风水理气派很讲究这一套。我们要掌握气象变更的规律。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依据四季变化,分别种植适应不同季节的不同园林植物,以适应动态的四季变化,做到以动制动、四时不同,以丰富园林的内涵;在功能区规划中,也要依据风向及朝向进行设计。

第五篇: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中学英语教学日臻完善,它无疑弥补了传统语言教学中的不足。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和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体验英语的社会和文化,实现趣味学习。而且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复习效率。从多媒体技术的功能、特点及英语教学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课堂的固有模式,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全方位地体现英语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走进课堂成为必然,它将渗透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并将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阶段性复习。实践证明,它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1.多媒体技术在阶段性复习中的运用实例

1.1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词汇复习中。如身体部位、颜色、服装及描述性的形容词等,对于刚刚进入初一阶段的同学来说,记忆这么多的词汇是相当不容易的。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词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单元重、难点句型的复习。介绍人物的服装、长相、个人外貌特征、爱好等重点句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flash动画,让学生进行描述,也可以用数码相机给班级的同学拍几张生活照,再输入到电脑中,制作成课件。

2.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阶段性复习的优越性

2.1有利于知识的梳理和总结。现代技术的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它既可以把空间和时间放大,又可以把时间和空间缩小,从而使教学内容中设计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耳闻目睹和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在初中阶段,英语语法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各种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是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充分的运用于英语阶段性复习当中,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语法变的直观、形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一些图表、表格、数据对语法项目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

2.2有利于设计各类练习并及时反馈练习的正误与评价。在复习课上,通过上半堂课对知识点、句型、语法的复习、归纳之后,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型,其效果之好是其它传

统复习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它的优点在于1.化抽象为具体,使练习带有娱乐性。如:看电脑动画填写单词或句子、做口、笔头作文等等。2.通过多媒体技术编制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是非判断题、改错题等。3.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及时反馈练习的正误及准确的评价。当学生做完练习之后,教师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在屏幕上就会呈现出带各种声音的标准答案。例如,学生答对了,就会听到激励或掌声等声音,学生答错了就会出现分析、点评,学生看后清楚明了,记忆深刻。这种练习方式,使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形象、生动、直观,从而使学生复习起来轻松有趣、信心倍增,个个跃跃欲试。

2.3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扩大课堂容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外语实践的量大而宽,“快节奏”指教学节奏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徐昌和,2006)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有利于增大课堂容量、加大教学信息量的输入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浓厚的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习惯采用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快黑板”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界面所展现的教学有关内容,教师只需把要讲的内容,通过轻轻点击鼠标,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屏幕上,节约了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加大了复习课的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把腾出的时间更多地用于对学生的指导即:巩固练习的监督与辅导,同时可以开展密集的语言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把教师从烦琐的、慢节奏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也补充了教学的相关资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巧妙地、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阶段性复习,是课程改革以来,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它以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反馈、个别辅导、游戏激趣等独特的优势,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力手段。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还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结合.避免使多媒体课件成为简单的课件展览和文字的堆积。使多媒体技术和课堂英语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收稿日期:2011-05-10

下载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山水画论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 古筝的运用 摘要:电影与古筝看似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实际上却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而我们不难发现,最大的相似就是无论是一部好的电影还是完......

    外国钢琴教学法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内容摘要:深入研究国内外钢琴教学法,将外国钢琴教学理论合理运用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将有利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培养出适合音乐教育......

    周易、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周易、风水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引言风水理论在现代看来不免有些迷信色彩。可是,但凡事物如果我们以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必有其奥妙之处,若再加以应用,将可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新......

    论文《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修文县马家桥小学 教师: 李 德 华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近几年来农村学校的现代化教育......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音乐教改的不断深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音乐学习......

    论文材料《电子商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从目前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来看,我们正存于信息时代,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信息技术以及成为了我们不可获取的工具。而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了企业的电子商......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小学英......

    中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

    动作示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动作示范是体育小学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小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一种方法。体育教学中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仅可以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