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逢病军人》有感范文合集

时间:2020-07-04 02: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逢病军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逢病军人》有感》。

第一篇:读《逢病军人》有感

读《逢病军人》有感

《逢病军人》是一首诗,是一首描写古代沙场老兵的诗,读来十分凄凉。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这首诗说的是,一个老兵长途跋涉,一身病痛,住下来歇息,却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从万里之外的沙场踏上归乡的路,如今却依然没有到家。他蓬乱着头发,在古城下叹息,他身受重伤,难抵这秋天的寒冷。是啊,漫漫长路,又拖着病躯,怎么能回到家呢!我的心情真的难以平静。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一幅凄惨的画面:一个蓬头垢面的老爷爷,衣衫褴褛,饿得两眼无神,神情呆滞地望着回家的方向。这个老兵为了保家卫国,也许一辈子驰骋沙场,征战四海,奋勇杀敌,经历了刀戈铁马的日子,直到伤痕累累不能再战。却才想起自己有家乡!

叶落归根,不错的!家是每个人无限眷恋的地方,即便我们老去,不能归来,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家乡也是最温暖的'地方。正如这位老兵,尚有一丝气力,都会坚定不移地朝家的方向出发。我不由想起了一句歌词:思乡,思乡,泪眼无限惆怅——

我突然特别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黑暗,没有残杀,有的只是阳光灿烂,无忧无虑。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幸福快乐成长的时候,何不时常回头想想我们的古人,那凄凉而悲壮的故事,是否更能鞭策着我们成长?

第二篇:《逢病军人 卢纶》阅读附答案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河潢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参考答案

1.(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

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

第三篇:老兵和我的军人情结---逢八一建军节有感

老兵和我的军人情结

----八一建军节有感

小时候听到“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只因为我们都穿着,朴实的军装…”我都会很骄傲。因为我生长在军人大家庭。我的老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爷爷的弟弟、我的叔叔、伯伯、表哥都是军人,生长在他们身边让我对军人的敬仰一点点累积下来。

13岁时,爷爷带我去见了他的战友。我很开心我能见到和爷爷一样伟大的军人。可当见到他时,我却惊呆了。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过了中午我们才到了一个小山村,能看出来村子很小,晌午时刻逗留在户外的不过是三两个行动不便的,懒洋洋躺在树荫下的垂暮老人。曲曲折折的小路尽头,一间木质结构的简陋小屋传来阵阵悉悉索索的洗涮声,一双满是褶皱,指尖发白的手在水盆中拨弄着,我有点害怕不敢上前去。

爷爷叫了声“升子”,那个老人才缓慢的转过身来,阳光打在他们身上。只见那张黝黑粗糙的脸先是笑了,然后垂下泪来,他脸上的每一个纹路里都填满了粗粝,花花白白的发透露着无尽的沧桑。爷爷和他怔住了,此时两个老男人不知道说些什么,最后深深的拥抱在一起,放肆的哭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我的大英雄哭,我吓住了。爷爷把我叫过来说:“快叫,这是你升子爷爷。”我诺诺的叫了声,老兵用他那粗粝的大手抚了下我的脸,粗粗拉拉得剌的生疼。

爷爷把带来的东西给他,我在旁边听着他们俩聊天,他们俩有时开怀大笑,有时难过落泪。不知过了多久,我们返程了。路上,爷爷说“升子”是他最好的战友,他们俩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互相支持鼓励才坚持到回国。战争结束后,升子拒绝了国家的安置回到家乡,回到自己的老母亲身边,而在战场上受伤腿有残疾的“升子”也没有结婚,就守着老母亲和这个简陋的家一直过了下来。

爷爷还说,因为升子一直艰难过活,政府有过要给他津贴补偿,可是他都拒绝了。他说:“我还能动,不给国家添乱。”在一旁默默不语的我被升子爷爷震撼了,孤寡过活的他还在用自己的方式奉献着,绝不拖累国家,即使是将青春和健康都献给国家的他完全有资格去享受那份国家津贴。

升子爷爷让我对军人有了更深的认知,我心中军人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每次偶遇军人,我都会驻足。每次感受到他们的情绪,我都会被感染。不为别的,因为军人是我从小到大的“偶像”,因为我的军人情结。

两年前一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过安检时看到一抹绿色在候车厅闪闪飘动,那是一队穿军装的年轻人,领头的人低头嘤嘤地啜泣着,而后面的人早已泪崩。我也被他们的情绪所感染,泪光闪闪,眼泪连连。走进才知道,他们要复原回家了。是什么,掩盖了归乡的喜悦,是什么,有泪不轻弹的七尺男儿泪水在脸上肆虐。回想当初进部队时,还在抱怨,当兵好苦啊!可如今,哪怕让他们当一辈子兵,吃一辈子苦他们都愿意。因为他们已明白,有的苦值得选择,值得坚持,他们也心甘情愿的为了这样一份苦而挣扎而奋斗,而不舍。

他们是军人,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军人。战争年代,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扛起枪,来不及告别,就去战场上拼杀,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他们将血液就躺进了战火烤焦的土壤。

他们是军人,是有火灾、洪水“我们先上”的军人。天津大爆炸,熊熊的火焰肆意飞扬,17、18岁的战士想都不想钻进随时都有坍塌,二次性爆炸的火场;洪水肆虐,他们用身躯筑起一道道防线,他们的期盼很简单,就是不能让老百姓被洪水损伤。冲天的烈焰,映照着他们毅然的身影。肆虐奔来的洪水,渲染着他们擎天的英勇。他们是军人,不管何时何地,他们都在践行着誓言,为人民利益冲锋陷阵在最前线。

八一建军节到了,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关爱我们的偶像,因为他们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国家,因为他们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受得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敬仰。

第四篇:读《病相报告》有感

读《病相报告》有感

一名作家,一辈子写出一部让人爱看的小说并不难;难就难在每写一部小说,都能受到热切的关注。在这个各领风骚两三年的文坛里,像贾平凹这样,每写一部小说都让编辑和记者感到胃痉挛的作家,你掰着手指头细细数过来,全国不会超过一巴掌。他的新作《病相报告》还没有正式出版,就在各个媒体上炒得火热了。

《病相报告》的故事核心很简单:胡方和江岚在延安的革命时期相爱,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在一起厮守。隔了很多年之后,胡方和江岚又重新联系上了,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两个人的身上,燃烧起了熊熊的爱情。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延安写到“文革”之后,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漠起来,反而越烧越烈。最后,他们在胡方的忘年交訾林的帮助下,会到了一起,躺到了一张床上,准备用一种世俗的肉欲来给双方的爱情打上一个真实的标记。胡方要回到年轻的时代,他的心还年轻,但是他的身体不饶人了。他服了一颗伟哥,在和江岚相会的最紧要关头,脑袋血管爆炸而死。

在这样一个肉欲横流的时代,爱情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字眼。贾平凹写这样一段历久弥新的爱情,应该有着特别的考虑。在后记里,贾平凹说,他自己是被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给感动了。现实生活中,就有类似胡方这么一个老先生,他的爱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贾平凹当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这个故事,现在,老先生去世了。过了那么多年,贾平凹终于觉得自己非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不可了。实际上,在贾平凹以前的小说里,爱情一直被淡忘。贾平凹对于这个社会的那种欲望,有着很深入的认识,相信他规避爱情,有着感性的认识。然而,突然一下子,他发现自己要写一个爱情故事了。

用传统的方式来写,可能要写相当长的篇幅,贾平凹说,他在这部长篇里采取了一种对于他来说是崭新的结构形式。他试图通过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叙述,把胡方和江岚的故事说出来。所有这些人物眼中的胡方的综合,就是我们读者眼中的胡方。由此可见,贾平凹在设计这个小说的时候,费了不少思量。这样的结构,当然不是贾平凹的发明。现成的例子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喧哗与骚动》。但是《病相报告》的人物,并不像《喧哗与骚动》那样,各具独特的人物语言和个人性的视角。《病相报告》里所有的人物,都操着一种相同的语言,一种略带着陕西方言的句式。毫无疑问,这是作家躲在人物后面的结果。作家操纵这些人物,就像一个江湖艺人在操纵着一堆脸色古板的木偶。他们的身份貌似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大相异趣,但是他们眼中看到的事情,对人物的评判,都像是克隆出来的一样。单纯从小说的结构技巧来说,《病相报告》显得有些笨拙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是连续性的,只不过被拆散成几个部分,然后拼贴到一起而已。像《喧哗与骚动》却相反,每个人的生活,无法与其他人重合。因此,小说问题的拆分,跟小说人物的命运有一致性。如果一部小说里的故事,能够通过正常的方式叙述出来,它在结构上的变化,就不是必须的,而是作家故意的设计。这样的结构跟整部小说的气氛,并不合拍,就好像一只木偶可以把自己打扮成性感的梦露一样,衣服和身体完全可以分离开来。

在小说中,作家的有意实验的极端例子,是胡方的忘年交景川找到了胡方故世后留下的一堆书信的部分。作家相当大胆地,却又是毫无理由地把景川的叙述进行了重复—— 一字不差的重复,不知道这种重复有什么深意。重复之后,引出胡方的书信。一般来说,重复第二次就相当大胆了,在《病相报告》里,贾平凹却令人吃惊地重复了四次。我对着这文字完全一致的四个段落反复看了好几次,还是看不出在这里如此烦琐地进行重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也许,这仅仅是贾平凹的一个异想天开的文体实验而已。这样的实验,我个人相信毫无价值。如果这些重复中,每一段都跟前面部分有些微妙的差异,这倒可能具有一种有趣的效果。作者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刻意进行探索。从善意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作家试图突破自己的原有风格的约束,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我相信,像我这样能够每一段都一个字一个字地加以阅读,从中寻找错别字和文法不通部分的读者,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超过十个。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种实验相当不成功。这种不成功的重复,唯一的用处,就是微妙地掩盖了小说中致命的缺陷——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一开始就经不起推敲。

在周星驰经典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段人人都倒背如流的台词。在这里,我愿意冒着被大家训斥的危险,再次重复一遍: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同志们,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很多的文艺作品都告诉我们不需要。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爱一个人也许不需要理由,但是深爱一个人,发誓要跟他或者跟她互相厮守一辈子,却需要充分的理由。

《病相报告》里,胡方和江岚的爱情能够跨越这么漫长的时间,越来越热烈,其基本的原因是什么,作家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铺垫。小说既然是在描写一段跨越五十年的仍然忠贞不渝的爱情,那就应该给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胡方和江岚在延安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值得他们如此热烈,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延安,出身于富家的胡方喜欢上了擦画——大概就是画像的意思。他在擦画上有天赋,文工队队长让他给当时主政的王明画像,想拍王明马屁。后来毛泽东占了上风,文工队长又让胡方给毛泽东擦像。但是整风时期,文工队长和胡方都被揭发出来了。文工队长被派去陕南打游击,他挑选了胡方跟随,胡方本来可以拒绝,但是还是跟着去了陕南。在爱情上,胡方和江岚,拉拉手都心跳,还没有进入到什么实质性的阶段,充其量是私定终身而已。胡方把江岚托付给了他们共同的朋友韩文,让江岚等着他回来。但是胡方没有回来,陕南游击队全军覆没,传说胡方也被铡了脑袋。江岚非常伤心。后来,组织派江岚和韩文去了东北,他们在那里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就这样的一个前奏,使得胡方对江岚有着疯狂般的爱情,即便后来经历种种风雨,都至死不渝。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到不可信。反过来,我们可以这么说。要是胡方和江岚在恋爱过程中,反复地经历了种种生死风雨,反复地相濡以沫,双方达到了真正的心心相印的地步。就在这时,被硬生生地、突然地拆开了,其中的爱情,倒是有可能深深烙在双方心中。作家在铺垫上的欠缺,使得这样一段跨越年代的爱情,变得不可信起来。即便是在解放后他们重新相见,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相当空洞。就在这种空洞的相见中,老大不小的胡方像个小孩子一样调皮,要跟江岚在电影院里乱摸。他还像个受虐狂一样,切开自己的大腿,把江岚送的戒指缝在腿上。作家反复地通过各种手法来叙述,但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后,不得不剑走偏锋,让胡方死在床上。他要跟江岚拥有一次真实的床上生活,老夫聊发少年狂,吃了一粒伟哥助阵,导致血溅当场。

漫长而空洞的爱情,终于有了一次真实体验性欲的机会。爱情还是变成了肉欲。在这点上,《病相报告》远不如跟它非常相似的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做得彻底。至少在叙述的逻辑上,后者更加令人信服。

这是一场令人吁嘘的爱情,它在空中飘来飘去,找不到根据地。相信作家也找不到其中的理由,所以,整体上来说,作家虽然有着一种非常美好的、要写一个爱情的愿望,但是小说本身,让他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爱,所以爱,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也是这个时代病症的小小归纳。贾平凹在后记里归纳说,爱情是一种病。这种病的病根在哪里?我们谁也不知道。也许爱情并非病症,有病的倒是我们。

第五篇: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

一、《温病纵横谈》简介

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了首届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论坛邀请北京地区多位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温病纵横谈》一书中收录了10位专家论坛讲座的精彩内容,文字尽量不加修饰,贴近讲座原貌,生动展现了诸位中医名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书中收录的讲座专家,有国医名师,有知名教授,有一线临床专家,他们从经典理论研究、温病学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等诸多方面详实而准确地为我们解读了温病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经典学科无限的生命力。

二、《温病纵横谈》阅读体悟

(一)与大师对话,品经典之美

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60余年,精通感染性热病的诊疗。孔老以“夏秋热病漫谈”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就“温病”的概念开题,探讨了夏秋热病的病因、病理,并举例肺系、脾胃系、肝胆系热病的治疗特点。字数虽不多,言简意赅,是多年临证经验的高度浓缩。从赵岩松老师的旁白中可以看出,孔老口音比较重,如果在讲座现场,可能听不清楚,但是语言变成了文字,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书籍让我们与大师的交流更加顺畅。

周耀庭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儿科疾患。他的讲座题目是“从临床实际看温病学原著的指导意义”,结合他的七个病例,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他指出,温病学原著不仅仅展现了温病学理论,也记录了温病学发展中很沉重的教训。在温病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误治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理论著作不仅受到理论的熏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我对周老的这个观点非常认同,我们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提高对理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提高辨证水平、治疗水平。

孔老、周老在论述中都反复强调,在当今时代,温病学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用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需要下苦功,不是拿几个方子来应付就可以的,年轻人要慢慢积累知识,既要多看书,又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把温病学发扬光大。大师们的教诲让我倍受鼓舞,作为青年学子要踏实做学问,少点学术浮躁,消灭学术垃圾,真正挺起学术脊梁!

(二)进明师课堂,源经典之本

刘景源教授、宋乃光教授、谷晓红教授、陈明教授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更是“明师”.不管他们的课堂还是讲座,都座无虚席。《温病纵横谈》带领我们进入明师课堂,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们在本次温病学论坛的授课内容,再现了他们论坛上的风采。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研读理论经典的心得,结合教学、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温病学的病机、辨治、方证等内容。

刘景源教授以银翘散为例论述了辛凉轻解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辛凉轻解法并非汗法,银翘散也非发汗之剂。宋乃光教授谈的是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介绍了辛凉解表开郁法、辛温解表法、辛寒清气解表法、辛香化湿祛暑法、芳开苦通法等几种临床常用的治法。

谷晓红教授讲授了薛生白对湿热病证的辨治思路及其临床应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机、主症、辨治原则进行了讲解,对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推荐了历代医家有关湿热病证的论著目录,建议同学们阅读拓展。

陈明教授师从著名经方名家刘渡舟教授,精通《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他从《伤寒论》角度谈卫气营血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把《伤寒论》中外邪表里转化的轨迹描画出,以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的定位、特点及应用为例,结合具体病例,做了细致的分析。

从这几位老师的讲稿中我体会到,与一般课堂上的讲解不同,在首届温病学论坛上的授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高度浓缩,加深了理论探讨,并不只是在教科书基础上做简单重复和概括,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出很多新观点,在经典理论中找寻依据,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通贯古今的学术观点。让我们可以知道经典著作中对这些理论问题怎么认识,而在当前的临床实际中,一个个生动详实的病案,又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经典思想该如何应用。

(二)随名医侍诊,叹经典之效

温病论坛的讲座专家包括了多位在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知名教授,比如姜良铎教授、彭建中教授、刘清泉教授、王玉光教授。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们加深了对经典理论,尤其是温病学经典的理解。诸位名医结合他们的临床实证,在书中让我们领略了温病学辨治思路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彭建中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重点讲授了从营血辨治慢性肾病的临床体会,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慢性肾病的几个常用的方法,如凉血化瘀法、疏风胜湿法、疏调三焦法、分消利湿法、通腑排毒法、益气培元法。

姜良铎教授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他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舌验齿的和喉诊的重要性,举例透邪法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病案讲解了卫气营血辨证在内科应用中的灵活性。

刘清泉教授结合中医疫病学理论谈新发流感的辨证论治,长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急危重症病例的经验让他多年前重新审视温病理论在传染病、重症治疗中的意义,对于当今的传染病、重症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是不容小觑的,同时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将来可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中医辨治诊疗体系。

王玉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染病一线工作,在书中重点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核心病机及证治的分析,最后强调了中医学关于疫病学的认识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知发知受”.这几位临床名家的讲稿告诉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借鉴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深入认识临床重症、疑难病例、新发及突发传染病,但同时还是要认识这些疾病的中医病因学特点和核心病机,探索病证结合的论治方法,学古而不泥古,对现代医学的优势也要学习,这将是发扬中医温病学说的必由之路。

三、践行所学所思

2014年5月《温病纵横谈》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了我在温病学学习中的重要参考书籍。虽然我没有亲历首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但这本书带我身临其境,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名家教授们的风采,轻松幽默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案例,带领我品读经典。2014年5月底,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圆满召开,我有幸作为组织者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开始进行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在文字转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方能体会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着实不易,从讲座录音转化成文字,还要尽最大努力保留讲座原貌,是要费不少脑筋的。从此之后,我便更加珍惜手中的这本《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获取会议内容,安静坐在书桌前便获得了与多位名师的交流。而我幸运地参与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也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跨越时空,品读诸位中医名家的精彩讲解,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应用温病学理论思想,在传承发展中医的道路上稳稳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温病学是中医的优势领域,能仔细研读温病纵横谈,并从归纳总结,很有利于我们中医学习水平的提升呢。

下载读《逢病军人》有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逢病军人》有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1 01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1 01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

    教师节征文-逢教师节有感

    逢教师节有感史晨炜经济系05秋经济学2班当窗外的北风呼啸着涌入寝室的时候,您还好吗?当一盏盏灯火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时,您是否依旧挑灯夜战?当秋意渐浓,又一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候,......

    逢敌必亮剑——读《亮剑》有感(共5则)

    逢敌必亮剑——读《亮剑》有感 “逢敌必亮剑“,这是我读完了都梁《亮剑》一书后,非常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我常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何为亮剑?又亮的是怎样的一把剑?这把剑对......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有感 程广祥 八几年我在名作欣赏上看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此喜欢上了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双腿瘫痪,30岁时罹患严重肾病,继发尿毒症,......

    读《病隙随笔》有感——生活的强者

    ~-4-25我没有见过他,史铁生。只是从那些鲜活的文字里觉得他是一个刚毅的男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却是个巨人。先前曾拜读过他的几篇文章,都感触很深。因为虽然上苍......

    军人要读好书

    七队——战士要读好书 本网讯 学员大队七队报道员肖驰宇 李治伟报道:世界著名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增长能力。......

    读《病由心灭》图书有感-读者玫瑰

    读《病由心灭》图书有感 ——玫瑰我和《病由心灭》这本书结缘于网络,这本书是一本善书,书的内容挺好而且可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何乐不为呢?我请购了几本,送给自己和家人。 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