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范文大全

时间:2020-10-15 13: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第一篇: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X XX 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

祠堂为民间礼制性建筑,是宗族祭祀祖先和举办婚、丧、寿、喜等事及议事、聚会的公共活动场所。据初步调查,目前,古祠堂保护存在保存现状较差、保护职责不清、保护资金投入压力较大、不当修缮比较普遍、闲置浪费较为突出等问题。为加强古祠堂的保护利用,积极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保护对象 本方案所称的古祠堂是指 1949 年以前建设的,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礼制性建筑,含宗祠、总祠、家庙、公祠、祖祠、房祠、厅厦等。

二、总体目标 我区现存古祠堂数量较多,保护好古祠堂,对于研究、传承、发扬客家优秀历史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价值,维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保护、利用与传承相协调。争取用 4 年时间(2019—2022),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逐步建立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把古祠堂打造成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阵地和弘

扬文明乡风的重要平台,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加快赣南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古祠堂普查 1.任务。组织开展全区古祠堂普查工作,结合当地历史发展、社会变迁等情况,重点调查古祠堂的建造年代、面积、结构、类别属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现状等情况。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具体分工。区文广新旅局牵头,组织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等部门成立区级古祠堂普查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普查标准和组织、指导全区开展古祠堂调查工作。各乡镇应当成立相应的普查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古祠堂普查工作。其中,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由区文化旅游部门负责普查;属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的古祠堂由区自然资源、住建部门负责普查;其他的古祠堂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普查。区文广新旅局负责古祠堂普查的统筹协调、情况汇总等工作,《XX 区古祠堂普查登记表》等样表附后。

4.普查时间。2019 年 7 月至 8 月(二)分类建立保护名录 1.任务。组织专家对摸底情况进行分类评估,以现有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等集中连

片的祠堂建筑为重点,同时兼顾零散分布、保存较好的古祠堂,根据保护价值、轻重缓急、群众意愿等,确定分类保护名录。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职责分工。文化旅游部门负责建立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保护名录和统计汇总全区古祠堂保护名录,自然资源、住建部门负责建立属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内的古祠堂保护名录,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古祠堂保护名录。全区古祠堂保护名录由区政府报市政府统一向社会公布。

4.完成时限。2019 年 9 月(三)实施挂牌保护 1.任务。对列入保护名录的古祠堂,统一设计保护标志牌,实施分类挂牌保护。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住建局、区自然资源局。

3.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联合统一设计保护标志牌,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实施挂牌保护。

4.完成时限。2019 年 11 月(四)科学规划利用

1.任务。在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和旅游发展等规划中统筹做好古祠堂保护利用规划。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中,涉及古祠堂的,应征求文化旅游、自然资源、住建等行政部门的意见,要注意保护古祠堂和保持古祠堂周边风貌协调。

2.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3.完成时限。常态化管理。

(五)实施维修工程 1.任务。分三年(2020—2022 年)实施古祠堂维修工程,完成对亟需维修的古祠堂进行抢救性维修。

2.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牵头,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负责遴选、审核确定古祠堂抢救性维修名单,监督指导开展维修、验收工作。属文物保护单位的古祠堂维修,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 省文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属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古祠堂维修,遵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XX 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3.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财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4.完成时限。2020—2022 年 12 月(六)规范危旧古祠堂建筑拆除

1.任务。防止在城乡建设中破坏古祠堂,规范危旧古祠堂建筑拆除和建筑构件的管理工作。对列入保护名录古祠堂的拆除应当根据职能报请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同意后,方可实施。对拆卸下来的有价值的古祠堂建筑构件,要做好集中回收利用工作,防止毁坏和盗卖。

2.职责分工。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根据职能权限审批对列入保护名录古祠堂的拆除工作;各乡镇相关部门对拆卸下来的有价值的古祠堂建筑构件,要做好集中回收利用工作,防止毁坏和盗卖。

3.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

4.完成时限。常态化管理。

(七)合理利用古祠堂 1.任务。在尊重、保护、传承古祠堂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和社会教育价值,合理利用古祠堂。

2.利用方式。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合理利用古祠堂,将古祠堂打造成乡愁记忆的殿堂、乡风建设的阵地、乡俗传承的平台。一是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寻根文化游,挖掘宗祠姓氏文化、祭祖文化,建立姓氏族谱数据库,复兴祭祖仪式,开展同姓宗族文化交流。利用列入革命遗址类的古祠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展红色文化游。二是建设公益性活动中心。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村史馆、一个文化戏台、一套文广器材、一套体育器材、一个宣传专栏”的标准,利用古祠堂及周边设施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红色纪念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之家等活动中心。三是开展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活动。利用古祠堂墙壁等空间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乡规民约等“文化廊”、“文化墙”;利用古祠堂蕴含的历史文化,结合村情,开展民俗、孝道、家风家训和传统民间技艺讲座、评比、表彰等活动。

(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XX 市古祠堂保护办法》或《XX 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律法规正在研究制定,待公布后,根据精神重点明确古祠堂的保护范围、保护责任、资金保障和安全责任等保护措施,建立长效保护利用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区古祠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文广新旅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广新旅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文广新旅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具体负责古祠堂保护工作的实施。

2.多向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请教。2017 年 8 月 1 日,市文物局公布了市文物保护专家库首批专家名单,专家来源

涵盖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建设、规划、党史等领域。在工作中,遇到节点难点,需向市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多请教、咨询。

3.鼓励民间成立古祠堂保护协会和理事会。积极发挥古祠堂保护协会和理事会的作用,搭建保护、联系平台,开展古祠堂文化传承活动。

(二)资金保障 1.社会筹资为主。古祠堂的产权大部分为宗族共有,属私有性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精神,古祠堂的维修保护资金应当以社会依法筹措为主。可以通过古祠堂宗亲集资、社会贤达或企业捐助等形式募集保护维修经费。

2.政府投入为辅。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项目资金维修古祠堂或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区财政统筹用好文化、旅游等各级各类资金,对古祠堂文物维修项目采用以奖代补方式予以支持。

(三)宣传保障 1.开展学术研究。鼓励和引导学术界开展古祠堂建筑艺术、宗族、人口、历史文化、民间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深挖古祠堂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宣传、利用奠定基础。

2.组织宣传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等节日

节点,在古祠堂举办相关传统民俗活动,复兴古祠堂的祭祖、婚嫁、添灯、议事等传统功能。同时,采用举办展览、组织摄影、刊发宣传文章、播放电视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宣传,提升群众的古祠堂保护意识和古祠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形成浓厚的古祠堂保护舆论氛围。

(四)人才支撑 加大规划设计、古建筑、传统文化、文物保护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并充分挖掘本地的能工巧匠,强化岗前培训教育,提升建筑人员队伍素质。鼓励专业人士成立“工作室”,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一批古建筑砌筑、雕刻等修复技术工人。通过“引才”与“育才”相结合,为古祠堂保护提供人才保障。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古祠堂是我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建筑精美,对其实施保护具有深远意义。各责任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古祠堂的重要性和价值意义,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履职,加快推进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宗祠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加强担当作为,形成强大合力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责任部门要根据责任分工,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相互配合,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人、财、物等方面落实好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任务。

(三)严格时间要求,加强督促落实 各责任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任务。区政府古祠堂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将对古祠堂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度,对季度进展情况进行通报,按照有关规定对工作不力的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第二篇: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农村祠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以余姚市为例

一、引言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在传统社会,祠堂不仅发挥着其宗族祭祀的重要功能,而且见证着宗族群体中个体一生中婚丧嫁娶的各个重要阶段。在农村,祠堂始终处在一个比较显赫的地位,是族人心目中的圣殿。

在现代社会,祠堂虽然已不再发挥其传统功能,但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传统社会最重要、建筑规格最高的公共建筑,它包含了建筑、历史、文化、宗教、风俗、民生等方面的丰富信息,成为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与其他古建筑一样,祠堂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如何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祠堂建筑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余姚市为例,就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二、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

余姚素有“东南名邑”和“文献名邦”之誉,自古经济发达,文化昌盛,人烟稠密,多世家大族。出于崇祀的需要,各个时代均修建了大量祠堂建筑,有宗祠、支祠、祖堂及名人专祠。根据余姚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相关统计资料,目前全市共保存有祠堂建筑共 79 座,并且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

就遗产品级而言,余姚农村祠堂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建筑技艺精湛,人文内涵丰富,地方风格和特色鲜明。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泗门的谢氏始祖祠堂,朗霞的符氏宗祠、黄家埠的遗安堂,陆埠的孙氏宗祠,四明山的树滋堂,鹿亭的褚氏宗祠,马渚的杨氏宗祠等。由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均较为突出,多数已公布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并实施了修缮,恢复了历史风貌。在利用方面,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泗门镇将谢氏始祖祠堂用于全国谢氏宗亲会的活动场所,每年春季举办隆重的宗亲活动;朗霞街道将符氏宗祠辟为村老年活动中心等。近年来,余姚市各级财政用于祠堂保护修缮项目的投资已达数百万元。

但毋庸违言,目前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首先,祠堂建筑的总数已大大减少,往日那种“村村有祠”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或因年久失修整体或部分倒塌,或因生产生活需要被拆被毁。其次,出于各种需要对祠堂建筑的不合理利用情况比较突出,有的用于办厂,有的用于非法事佛,有的用于仓储,等等。第三,由于年久失修,许多祠堂的建筑本体及环境状况堪忧,木结构槽朽缺损、屋面渗漏、乱搭乱建情况十分严重,脏乱差情况相当普遍。第四,由于缺少文物维修知识,不当修缮对祠堂建筑的格局、结构风貌损害严重。第五,不少祠堂被废弃,长期处于空关和无人管理的状态。

三、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保护利用好农村祠堂建筑对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凝聚人心、建设和谐宜居新农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的总体思路为:以文物建筑的科学修缮为抓手,立足保护;以更新功能为手段,实施合理利用。加强投入,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针对余姚农村祠堂建筑的现状,笔者认为,保护利用的对策可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加强规划职能,建立、完善农村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的长远机制

任何工作都应以规划为龙头,农村祠堂的保护利用工作尤为如此。首先,要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建立祠堂建筑的保护名录,根据其价值大小,适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和保护建筑,赋予其法律地位,并及时编制保护利用的专项规划。其次,要将祠堂保护利用纳入各村镇的总体发展规划,严格落实与其保护级别相应的文物建筑本体及环境风貌保护要求,明确保护利用目标和基本设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再不能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二)强化投入机制,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

目前,祠堂保护修缮的投入机制仍然比较薄弱,资金投入的来源单一,主要是各级财政拨款。应在进一步增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祠堂保护修缮投入的多元化模式,充分激发国家、集体、财团及村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参与到祠堂保护事业中来。可尝试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祠堂保护公会来运筹此一工作。此外,要坚决防止不当修缮行为。文物专业部门要积极宣传文物法规关于文物建筑修缮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并主导作好修缮方3

案和施工设计,全程参与维修的技术指导,切实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履行好行业管理的职责,确保工程质量。通过实施科学维修,全面改善祠堂的建筑质量,为开展利用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更新,促进合理利用,全面提升祠堂建筑利用的整体水平

在当今社会,祠堂已不可能主要用于祭祀的目的,而面临功能更新的重要课题。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实施祠堂功能的合理转型和功能更新,是祠堂利用工作的关键所在。保而不用,就无法体现祠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疑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笔者认为,应在深入分析祠堂的建筑状况和价值的前提下,对现有祠堂进行多方面的利用。首先,祠堂可作为地方族群文化的展示场所,并可用于族群祭祀、团拜活动,基本上是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深化;其次,祠堂可辟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可在祠堂里延续历史的记忆,借以丰富老年生活;第三,祠堂可作为各种主题展览馆、陈列馆,如书画馆、地方特色藏品馆、土特产展示馆、地方名人纪念馆等;第四、祠堂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项目展演馆。祠堂的氛围和格局很适合此类活动;第五,结合乡村旅游,可将祠堂开辟为探访乡村民风民俗的合适景点。祠堂建筑的宏伟,环境氛围的浓厚是一般建筑无可比拟的。除了上述以外,祠堂还可辟为农村图书馆、农民学校等。在利用方面,全国许多地方已有可资借鉴的做法,如广州将陈家祠辟为民俗博物馆,江西省将300多座祠堂分别用作乡村剧院、乡村文化信息中心、农民科技学校等,我省嵊州市把近200座祠堂开辟成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四)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完善配套设施,是祠堂合理利用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

祠堂是具有重要建筑价值的古建筑,由于是木构建筑,加之年代久远,具有相对脆弱性,因此必须加强管理,完善配套设施,落实保护管理制度。安全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做好防火工作,完善防火设施和器具配备,并有专人管理或建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另外要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日常维护和装修不能损害建筑原有格局、结构及基本风貌。利用项目也应与祠堂的基本格局结构相协调,并与祠堂的历史内涵与外延有一定程度的逻辑关联。

结语

祠堂作为传统建筑既有加强保护的客观要求,同时也面临功能更新的现实课题。保护与利用其实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兼顾、进而实现互相促进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文物、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要求

第一条  为科学指导和规范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XX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XX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等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XXX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古建筑以及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等文物建筑,重点引导一般性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

第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保护与开放利用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确保文物本体及其环境安全,协调本区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的关系,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二、保护管理

第四条  为进一步加强XXX区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区文旅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实施监督管理,逐级签订区、镇(街道)、村(社区)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职责,督促落实文物保护属地管理责任。

第五条  各镇街要依法履行文物建筑保护的主体责任,把文物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责任清单。

第六条  各镇街对行政区域内文物建筑做好日常管理、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建立文物建筑台账,加强对村(社区)文物安全工作指导,组织开展文物安全日常巡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明确辖区范围内各级文物建筑的管理人、使用人,签订管理使用协议,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督促指导文物建筑管理人、使用人整改安全隐患。

第七条强化对潭柘寺、戒台寺、灵岳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以及长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民宗侨办切实加强对潭柘寺、戒台寺、白瀑寺等文物单位内的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的监管。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落实潭柘寺、戒台寺、妙峰山等人员密集文物建筑的各项安全保障措施。

第八条  XXX区域内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文物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建设方应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并制定文物建筑原址保护方案措施,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九条 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的,应当制定修缮方案,并按照文物保护级别报相应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修缮方案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的文物行政部门重新批准。对文物建筑进行装修,应当符合文物建筑装修标准,不得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

第十条  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村(居)民文物保护意识;积极鼓励引导全区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建筑依法向社会开放。

第十一条  区文旅局应建立健全与公安、规自、住建、水务、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应急管理、城管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把文物建筑安全纳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范围。

三、开放利用

第十二条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文物公共政策的意见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社会功能、保障文物安全、提升文物建筑利用水平,走出一条服务地区发展,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第十三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在不影响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遵循正面导向、注重公益、促进保护、服务公众、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第十四条  XXX区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文物本体无安全隐患,具备基本的开放服务保障,符合安防、消防的基本要求,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文物安全。

(二)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责任清晰,能够承担开放的各项工作,履行文物日常保养职责。

(三)文物价值载体认定清晰。

(四)文物建筑开放使用方应通过开放可行性评估,并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开放策略和计划,上述评估结果、开放策略和计划应以恰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开放策略和计划需明确开放区域、开放内容、开放时间、日承载量、配套服务、保养维护、安全防范等内容。

各镇街应对符合以上条件的文物建筑制定名单台账,进行可行性调研,并依法依规进行开放利用。

第十五条  各镇街应结合区域发展实际,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宣传推介、设施建设、游客服务、文化策划、产业发展等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活动。

第十六条使用文物建筑并负责开放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等文物建筑的开放使用方是文物建筑开放使用的直接责任主体,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监督其落实日常养护和管理责任,切实履行政府属地责任。

第十七条  对社会力量(企业)自愿参与修缮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和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文物建筑所有权人与出资企业共同签订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允许个人出资修缮自有产权文物建筑,并依法依规合理利用。

第十八条  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给外国人。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XXX区文物建筑利用可重点参考以下类型,依据法律规定需要报相关部门批准的,应当按照规定履行程序。

(一)重点利用:各镇街可利用革命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展示馆等场所进行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展览展示,传承红色基因,擦亮红色名片,为我区打造“红色XXX”党建品牌发挥服务功能。

对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区文旅局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支持。

(二)公益性利用:各镇街可将辖区内的寺庙、庵观、石窟寺、桥梁及一般性近现代建筑等文物建筑作为参观游览、社区书屋、文化站等公益性机构使用,开展文化展示等文化活动,发挥文化传播、社区服务等功能;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申报、审批。

(三)非公益性利用:

1.民居类文物建筑。为更好发挥民居类文物建筑的利用价值,各所有权人与使用方签订使用协议时,可明确其在使用权期限(一般不超过20年)内,优先将民居类文物建筑辟为民宿使用,支持发展精品民宿,为我区打造“XXX小院”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服务。

2.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各镇街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将辖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类文物建筑辟为老字号店铺、传统工艺作坊、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矿业遗址公园等场所,充分利用相关文物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观赏价值,为打造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助推“一线四矿”等我区重点规划项目落地服务。

第二十条本实施细则由区文旅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附件

1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0]69号)和《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省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通知》(林规发[2010]203号)要求,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任务,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扎实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专题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基础上,认真编制完成《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重点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任务、措施和管理政策,突出战略性和政策性,确定我省林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保护利用时序,将我省林地和依法应当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县,并按程序完成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2.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指导、控制下,以县为单位,全面完成我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县级规划重点要划定林地范围,进行功能区划,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确定规划小班的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将区划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并按程序完成县级规划的审核与报批工作。

3.建立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

参照全国统一标准,完成我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二、工作机构

规划编制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林业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任务量大。为切实加强我省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经请示省人民政府分管省长同意,省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省直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在省林业厅设立办公室,负责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聂朝俊(省林业厅总工程师)

成员:

童璧刚(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

郭颖(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院长)

尹晓阳(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

李明晶(省林业厅发展规划和资金管理处处长)

李兰丽(省林业厅政策法规宣传处处长)

傅帮相(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副处长)

夏忠胜(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副站长)

宁晓波(省林业厅公益林管理中心副主任)

孙吉慧(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院长)

徐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总工程师)

敖春光(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处主任科员)

姚祖岩(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朱松(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高工)

向琼(省林业厅森林资源管理站工程师)

在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设立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具体负责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以及配合办公室指导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各市(州、地)、县(市、区)相应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三、时间安排

1.2010年8月30日~9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并于2010年9月15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制定《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并于9月2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2.2010年9月21日~12月31日:召开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会议,部署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编制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大纲,并于2010年11月30日前报国家林业局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基础调查、资料收集,开展专题研究;确定规划基数,分解落实到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完成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前期其他相关准备工作。

3.2010年9月30日前,各市(州、地)、县(市、区)成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报省林业厅备案;2011年1月31日前,各县(市、区)制定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

4.2011年1月1日~6月30日:3月31日前,举办全省林地保护

利用规划编制培训班;4月30日前完成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初步成果;6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

5.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4月30日前,各县(市、区)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框架,经承担规划编制单位审查后,报市(州、地)林业局审核,报省林业厅审定;6月30日前,各县(市、区)完成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数据更新;9月30日前,完成规划初步成果;11月30日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组织评审论证,形成正式成果资料报批;12月31日前,省林业厅审核同意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6.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完成省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

四、组织分工

1.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确保规划编制相关工作有序进行;具体负责组织安排、宣传动员,工作经费筹措与安排、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提供,组织培训、进度调度和督促检查、物资计划、后勤保障,成果验收,组织对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等工作。

2.省林地利用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组负责工作方案、技术方案、规划大纲和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卫星影像数据及相关资料的购买、全省各县(市、区)卫星影像图的制作,全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指导、质量检查,各县调查数据的汇总、林地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等。

3.县级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委托乙级以上(含乙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和组织县各相关部门专业技术骨干组成工作组,按照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利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提供的最新卫星影像图和相关属性数据,依据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贵州省林业发展区划等相关规划资料,现场校核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林地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建档上图,保证按时上交无任何错漏的林地区划图斑(小班)的空间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和用于林地区划调查的遥感数据,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按规定程序进行论证、审核和成果报批。

五、组织制度

(一)规划会议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规划编制工作动员会、阶段性规划工作分析会和总结会,及时研究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划工作进展和质量。

(二)目标考核制度

将规划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范围,确保该工作的顺利进行。林业系统各参与单位不能按时保质完成本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省林业厅将在资金、计划、评奖等方面采取调控措施。

(三)督促检查制度

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本项工作进行质量、进度检查,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

(四)进度调度制度

各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指定一名联络员,每月逐级上报一次规划编制进展情况,并实行进度通报。

(五)质量追究制度

在本次工作中,各参与单位和个人必须认真客观地调查和编制规划,凡在工作发现有弄虚作假、伪造、编造调查数据者,一经查实、将严肃查处,追究其技术和行政责任。

(六)宣传制度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要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的法律意识,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五篇: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国函[2010]69号)(简称《纲要》),根据贵州省林业厅印发关于《《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和《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方案》的通知》(黔林资通[2010]264号)的文件要求,确保我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需要,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目的、任务和原则

(一)编制目的

通过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现林地科技管理,优化用地结构,规范林地用途,遏止乱垦滥占林地,提高林地利 用效益,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为县域林地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编制任务

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分解到乡镇,并落实到山头地块,确定林地保护等级和质量等级;明确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加强对我县行政辖区内林地保护利用的宏观调控;推进县域林地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指导县域林地保护利用的协调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

(三)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原则。

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贯彻国务院关于“要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政策方针,切实维护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2、统筹协调原则。

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整体优化。

3、因地制宜原则。

全面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 求,立足于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为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

4、科学决策原则。

动员公众参与,做好部门协调,确保规划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5、注重落实原则。

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切实提高规划实施的成效。

三、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省颁布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贵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国家和省、县级林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

3、国家和我省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4、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贵州省册亨县第五次 复查、贵州省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贵州省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和第二次贵州省土地调查成果。

5、《贵州省林业发展规划》。

6、《贵州省十二五征占用林地定额》。

7、册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8、其他有关的资料。

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以2009年为规划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国有林场和其他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可单独编制规划,其规划成果须按林地属地管辖原则,纳入所在地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五、规划深度

将林地面积和主要规划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将林地分类、分级结果落实到小班,建立县级林地保护利用成果数据库,林地保护利用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六、组织机构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现代林业科学发展全局,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时间紧、任务重,为切实加强我县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 人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林业发展中心,负责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领导、组织、协调工作。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 任:陈朝岗(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副主任:潘 成 员:李成祥(森林资源管理站负责人)

林(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伯杨(农林扶局主任科员)

罗代林(县林业发展中心营林站站长)徐远杰(县林业发展中心检疫站站长)魏 昆(县林业发展中心产业站站长)

郭忠选(林业工程师)

马永江(林业助理工程师)王安喜(林业助理工程师)黄明辉(坡妹镇林业站负责人)蒋崇领(庆坪乡林业站负责人)韦定元(威旁乡林业站站长)韦乾牧(冗渡镇林业站站长)路 铃(者楼镇林业站站长)田景谋(丫他镇林业站负责人)陈万泽(巧马镇林业站负责人)陈光起(岩架镇林业站站长)

杨 光(达秧乡林业站站长)

谭兴林(双江镇林业站站长)

杨建明(百口乡林业站站长)

岑廷杰(秧坝镇林业站负责人)

罗继魁(弼佑乡林业站负责人)

周光亚(八渡镇林业站负责人)

七、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前期工作准备、落实规划基数、制定规划框架、编制规划成果、规划成果报批等五个阶段。

册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时间安排:2010年12月—2011年12月。

(一)前期工作准备(2010年12月—2011年1月)

成立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规划工作计划,安排工作经费,确定部门分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技术准备、资料仪器准备和人员组织等工作。

(二)落实规划基数(2011年2月)

册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为基础,以1:10000地形图、最新卫星影像数据、更新后的行政界线等,在室内进行小细班界线修正更新。利用遥感影像图进行对比 分析,并做必要的外业补充调查,对小细班属性数据进行更新。

(三)制定规划框架(2011年3月—4月)

明确未来林地保护利用的基本战略,确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主要目标和相应的控制性指标,提出保护利用措施,按照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文本格式,形成规划框架,为规划成果编制奠定基础。

(四)编制规划成果(2011年5月—9月)

规划框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定后,以规划框架为约束和指导,组织林地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开展林地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保护措施、利用方向、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多方案设计与评价,确定优化方案,编写规划文本、相关说明、规划图表、综合研究报告等成果。

(五)规划成果报批(2011年10月—12月)

规划成果经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审议、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基础上,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八、人员安排

(一)、外业补充调查组:县林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全县14个乡(镇),各乡(镇)安排2名技术人员。

(二)、内业输机、统计组:14 人(由林业中心技术人员和抽调乡镇林业站人员组成)。

(三)、资料收集、专题调查、方案编制组:4人(由林业中心技术人员组成)。

九、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机构,精心谋划,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标语等方式,宣传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结合规划编制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和林地意识,为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县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编制工作,做好规划编制所需的各项技术资料、设备的准备和人员的组织等工作,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城建、农粮、交运、水利、旅游等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提供规划编制所需的各项技术资料,解决经费和专题调研的专业人员等,保证全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培训,提高质量。组织好相关人员参加省级培训,加强技术指导,严格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

十、经费概算

(一)、概算定额指标

全县林地总面积310万亩,共14个乡镇。工作经费按 0.5元/亩计算,共需155万元。

(二)、经费来源

该项工作合计155万元,按林地面积折合0.5元/亩。其中争取省级补助0.1元/亩,争取州级补助0.1元/亩,县级自筹0.3元/亩。

(三)、经费预算

1、物质购置 20万元

2、技术培训5万元

3、补充调查费40万元

4、外业调查数据录入5万元

5、交通费2万

6、小班属性修改6万元

7、资源数据与林权数据接合20万元

8、地形图矢量化10万元

9、数据统计与分析5万元

10、文本材料10万元

11、成果评审费6万元

12、资料打复印(含各类彩图制作)10万元

13、劳保费 6万元

14、不可预见费10万元

下载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古祠堂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方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青岛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灵魂和一个城市的文脉。而能够书写城市名片,荷载城市精神、灵魂和文脉的,正是那些沿着......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祠堂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古时的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活......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古牌坊、古祠堂、古石桥、古书院、古园林(共5篇)

    微州文化—微派建筑—古牌坊、古祠堂、古石桥、古书院、古园林 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

    古书籍保护调查报告

    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古籍保护调研报告 汪敏 (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一班) 一.调研时间: 2011年1月17日——211年1月23日 二、调研地点: 重庆......

    xx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大全五篇)

    广元市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函[2010]69号),根据《四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市级和县级林地保......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

    《传统文化利用及保护》《年轻人钟情时尚生活老百姓对复兴国学并不热情》一文中说:自古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中国知识分子,把拯救民族文化、构建民族精神支柱的希望,寄......

    文物建筑保护

    工程施工对建筑物、文物等保护措施一、总体措施进场施工前, 首先对施工现场需要保留的构造物和公用设施进行摸底调查, 并由专人进行登记 造册。 同时对施工区周边的公用设施也......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

    新华网济南3月13日电(记者王志)为促进节约土地、节约资源,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办法,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实现“变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