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阅读答案1夜坐①
文天样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③。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从视觉落笔写眼前所见,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
B.颔联只从听觉落笔,动静结合。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这是静景的勾勒;秋夜清寒,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
C.颈联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
D.尾联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2)下列对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面对艰难时局的无比伤感之情,从内心一片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前四句描写秋天凄寒肃杀之景,给人以凄凉之感。
C.后四句诗人慷慨悲歌,抒情言志。“逶迤”一词抒发了诗人对蹉跎岁月的无限感慨。
D.全诗沉郁顿挫,感情深沉,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
答案:
(1)B
(2)A
ACD.正确;
B.有误,颔联从视觉、听觉落笔。
故选:B。
(2)此题考查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不是不知路在何方,充满了消极的色彩。
BCD.正确。
故选:A。
译文:
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回响在四壁。年轻人成了老年人,志向难以实现,但心中装有报国之志,还要闻鸡起舞准备驰骋沙场。
夜坐阅读答案2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1分)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下面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诗人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
B、颈联中“逶迤”的深层含义是:对蹉跎日月的无限感慨。
C、尾联运用苏秦闻鸡起舞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作者立志报国的真实情感。
D、全诗形式上对仗工整,风格上颇有杜甫风味: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
16、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4、五言侓诗(1分)
15、C.是祖逖,不是苏秦。(3分)
16、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1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1分)(共4分)
夜坐阅读答案3夜坐 诗歌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人的迫害,一再被贬黜,晚年居陈州,此诗作于晚年。
16、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17、有人评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见其品格,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格?(4分)
参考答案:
16、第一句描绘了深秋时节,月光明亮,庭院空寂无人,霜露初凝,气氛冷清的清幽寂静的画面。(4分)这一句渲染了清幽寂静的意境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咏秋基调。或寓情于景,烘托诗人情感。(意思对即可)(2分)
17、这首诗用梧桐残叶迎秋风尚能发出响声,突出残叶不惧风寒的神韵,(结合诗句2分)借此表达诗人坚贞不屈、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以及诗人虽已暮年却壮心不已(不甘沉沦)的胸怀与抱负。(3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1分)
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⑴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1分)
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赏析:
这首秋夜即景诗,上联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下联景中寓情,用残叶迎风尚有声响来抒发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诗写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
此诗写秋风残叶,却不写其衰飒败落,而突出其不惧风寒的神韵。此与苏轼一派在哲宗绍圣时期所受苦难的历史背景有关,也是宋代士人的孤高品格的象征。这也是一种人文意趣。
夜坐阅读答案4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8.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意思答对,要点答全即可。)
9.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指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答出两种手法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
夜坐阅读答案5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作者:
(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明。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市)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1)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王守仁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现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1分)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2分)
2、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
夜坐阅读答案6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
答案: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解析:颔联,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
【思路点拨】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解析:结合诗歌注解,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鉴赏】
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夜深人静,银河横空,报时的玉漏发出低沉的声音。我伫立高楼上,风露润湿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闭门读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
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写读书为学乃前身之梦,写剑睡匣中但壮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愤之情,但这一切都与夜色联系在一起。作者独坐于茫茫长夜,浮想连翩,沉郁深远之感受浑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气氛之中,联系当时形势,是不难理解的。诗风沉郁,颇得老杜之神。
夜坐阅读答案7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夜坐阅读答案8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第二篇:文天祥《夜坐》阅读答案
文天祥《夜坐》阅读答案2篇
在各领域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天祥《夜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天祥《夜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这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1.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简要分析全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2分)
2.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文天祥《夜坐》阅读答案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 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③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河流弯弯曲曲,连绵不绝,这里是遥遥无期的意思。
8、本诗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蝉鸣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2分)这幅肃杀凄凉的夜坐图,使全诗在沉郁悲凉之中又显慷慨悲壮。(3分)
9.诗人借景抒情(即景抒情),(1分)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1分)抒发了诗人遭受打击的怨恨、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2分)
第三篇:婚礼夜坐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友好、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欢歌笑语同同到,吉日祥和喜一帆;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在这个天地之和的喜庆之日,我们相聚在这豪华典雅的华奥大酒店,欢聚在这鲜花簇拥、喜庆浓郁的宴会大厅,共同为刘永胜先生和石慧文女士举行新婚晚宴。我十分荣幸的接受东家,也就是我的二舅、二舅妈的重托担任今天晚宴的司仪。大家好,我是赛娜。
接下来,我要邀请三次掌声,希望现场的来宾朋友们能够用心中最饱满的热情,最热烈的掌声,化作祝福,来祝福两位新人,新婚快乐,好第一次掌声,一二三...燕尔新婚日,良宵美景时,送给我们的新人,祝他们百年好合,幸福一生。(今天现场的掌声十分的给力哈,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新郎新娘告诉我,他们已经许下了两个心愿,第一个心愿就是,凡是今天在晚宴上鼓掌的朋友未来发财五年。)在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里,各位亲朋好友送来了温暖,送来了友情,送来了吉祥,送来了美好的祝福,这么多年也给予了这对新人许多关心和爱护,第二次掌声就送给所有的来宾朋友们,我代表东家对大家个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好,掌声一二三...揭晓新人的第二个心愿,在今天晚宴上有掌声,有尖叫的朋友,发财一辈子!谢谢大家饱满的热情和祝福。那么第三次掌声,我们就要邀请到我们今天晚宴的总策划,总导演,掌声有请我们的总代东、张喜文先生,副代东、王志忠先生,窦永忠先生闪亮登场。看我们三位代东都是精神抖擞,气宇轩昂,从头到脚喜气洋洋哈,台前幕后都离不开我们辛勤的代东们,接下来有请总代东张喜文先生讲话...感谢我们总代东精彩的讲话,把东家的心意表达的滴水不漏,那么我们掌声欢送代东们离场,下去与亲朋好友们共度晚宴。
让我们为幸福的恋人起舞,为快乐的爱侣歌唱,为火热的爱情举杯,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永远洒满爱的阳光。好,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小宴席仪式就暂时告一段落,那接下来,咱们要进行的是婚庆喝喜酒大赛,今天咱们东家准备的薄酒淡菜不成敬意,那么我送大家一副对联:上联是:吃,吃尽天下美味不要浪费;下联是:喝,喝尽人间美酒不要喝醉。大家给补给横批..横批是:吃好喝好。谢谢大家,也祝愿所有的来宾朋友能度过一个美好愉快的夜晚!
第四篇:诗歌夜坐参考答案
【原文】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师从苏轼,后因苏轼被贬而遭牵连,六年中三次被贬。本诗作于诗人晚年,其时他长期赋闲、贫病交加。
【问题】
9.请发挥合理的想象,描绘出诗歌首句所展示的画面。(2分)
▲
10.诗的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
【参考答案】
9.寂静的前庭空无一人,只有秋月皎洁明亮(1分)。夜里的清霜将要落下,空气中充满了清朗的气息(1分)。
10.运用拟人修辞(1分),景中寓情,赋予梧桐以人的情感,写它不惧风寒的神韵,残叶在秋风中不甘衰落(1分),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怀与抱负(1分),显得苍凉悲壮,雄劲有气势(1分)。
第五篇:坐夜心情日记(推荐)
作家朋友肖克凡说,夜是一门哲学。原先我没在意这句话的意蕴,总只觉得夜不过是一道门,跨过去也就过去了,没有什么粘滞的;现在看来,大有必要读读这门哲学了。
先读“坐夜”吧。
坐夜不能仅仅理解为在夜里坐,它指的是为即将去世的老人、病人守夜,或曰陪夜。一般情况下,亲戚、朋友和邻里只要听说老人到了弥留之际,便会主动来坐夜。
我母亲说过,老人走时有几个人陪夜,是有福的。
如此说来,我母亲也是有福的了。她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因脑溢血倒下去的,被抬上床已经人事不知,医生没有再给她开药和吊水,说最多只能挺过七八个小时。果然,第二天还没大亮就息气了。母亲一生不知为多少人坐过夜,但是她临走前夕,只有我们兄妹和居民组的几个人陪在她的床前。那时是秋收正忙时候,白日里大家都很累,夜里还要收收捡捡,况且母亲中风来得突然,较远处的亲戚还没有听说。
母亲在生从不愿意带累别人,哪怕一件细微的事儿,她都尽力地自己去做,除非实在办不到,才千恩万谢地托付别人。事办成了,她少不得给人家一点酬谢,或者请别人吃一餐饭。在小村里,母亲名声好,大约就是因为她懂得知恩图报。因此,她卧床几个小时就利落落地走了,一点不拖累别人。
然而母亲为别人坐夜,可是谨慎小心地陪侍着,不是嘘寒问暖,就是递水送药,人家坐夜的都回去睡觉了,她一个人直坐到鸡叫头遍方才起身。有时候,我陪同母亲到近邻家坐夜,听母亲对病人细心地安慰,诚恳地宽解,看母亲为病人家属收拾房间,整理内务。那会子,我只觉得母亲很能干,很体贴人,却不知道她总是带着同情而来,又携着忧戚而去。母亲在夜里说的那些话,我在翌日回想起来,仿佛阳光一样温暖着,一点点地渗入我的内心。读者文摘在线阅读
母亲后来自己半身不遂,行动不便,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到左邻右舍那儿去坐夜。上屋汪老伯在床上躺了三个多月,母亲差不多坐了两个月的夜。他的儿女们身体都不好,长期熬夜受不了,母亲劝他们分班坐坐,让他们一定要照看好孩子。老人走了之后,汪家兄妹到我们家谢恩,送来被面和荤菜,母亲选了一点干肉,其余的一概送回。母亲对我说,哪一家没个病病灾灾的,能帮衬人家一把,也是修来的缘分。还有一家是父亲在世时的对头,父亲因为生产队里的公事得罪了他,一直化解不开。母亲并不计较这些,他跌伤以后,母亲隔三岔五地去帮他老婆舂碓,筛米,夜晚为他们家缝缝补补。老头临终时说,在生我不饶人,死后人家又怎么饶我哇!
母亲去了这么多年,我对她为病人坐夜的事记得十分清晰。在乡下,这是最平凡不过的事,但是要真正坐下去,发自内心而毫无做作地,动了感情而一如既往地,坐在病人床头,坐在痰呼气喘的憋闷环境中,甚至坐在数九的天寒地冻里,坐在炎夏的蚊虫叮咬中,殊为不易。
一个人一生,也许不需要留下什么高大的身影,仅仅那么一个在病床前坐着的姿势,也就被孤灯定格成了一帧朴素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