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景生态园林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模版]
1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具有的特性
根据园林建设工作的需求,合理地运用水元素设计出立体化的动感成果,规划出魅力十足的园林景观艺术作品。这就是立体动态的整体应用特点。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融入水景的设计可谓是传神之笔,如果设计师还应用上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视觉、嗅觉和触觉。这表现了水景全新创作的运用特性。
2水景创艺的重要性
①柔化空间的美感。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水景艺术,不仅反映了真切的流动感受,而且这种创造的方式具有柔化作用,水景可以把人们带入整体的感受空间,提升空间的活跃度,使空间增添几分趣味,并有效地将情景相结合。比如,设计出水的倒影、使用光影的变换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成果,并且可以达到柔化空间的效果,给艺术作品和环境之间增加气息,使单调乏味的空间充满生机。②园林生态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水景。对城市园林进行整体设计的过程中,水景的设计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把大自然资源、森林的资源水资源等都相互结合形成统一的生态体系,呈现给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信息,并且在创作水景艺术表现生态多样化特性的同时,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围绕低碳方面、环保方面、生态方面的理念进行设计。水景园林生态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溪流的融入设计、瀑布的融入设计、人工湖的融入设计等其它有关水元素的融入。
3园林景观设计中营造水景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3.1动静结合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的方式之一就是动态与静态的相互结合运用。其主要表现在使用喷泉来表现艺术形式,使用瀑布来表现艺术形式,使用涌泉等其它表现艺术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进行各种样式的水态图案表演,例如,蒲公英图态的展现、半球图态的展现、扇形图态的展现等等,在众多的水态喷涌形态中最典型的表现就属上海世博会的韩国馆、河南郑州的水幕电影和河南洛阳的音乐喷泉了,这些场所都成功的把音乐、光彩、水完美的结合,运用自如,呈现给人们各式各样的奇妙景象,尤其是光和水的融合,使人有冰火两重天的绝妙感受,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具有激情的音乐使人在炎炎夏日享受清爽和欢悦。流动的水是动态的表现形式,奇特的自然景观静态的表现形式,流动的水和自然奇特景观相互结合的景观,就是动态与静态的运用。比如,建设滑梯式人工瀑布、幕布式人工瀑布等其它方式的瀑布,都可以呈现给人们不同的艺术魅力感受
3.2水景与植被的氛围
全面的营造城市园林水景,注意与水面植被的有效合理结合,可以使用借景和对景的方法,产生俯视、仰视等不同视角的艺术体会,把水草、芦苇、荷莲等各种水生植物有条不紊的布置于生态环境中,展现出动植物、水景的相互生存和相互调养,水元素的运用效果显而易见,鲜明的浅水池清澈见底,整个艺术的气氛尽收眼底。特别体现在植物的组成上,远远近近疏疏密密的程度都有条不紊的组合栽培,为了形成柔美的线条,可以在水边种上垂柳,为了形成鲜明的层次感、更加富有趣味,可以种植些落松等小型的水植物。
3.3水景与照明的烘托
园林景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就水元素。花园照明的重要表现对象不单是动态的水景,还包括静态的水景。不管是潺潺流水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还是水花四溅的喷泉、波光粼粼的水面,各种各样的水景形式都具有其动人的魅力。尤其是在晚上,如漓江夜景,周围的山在灯光的映照下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给漓江带来了魔幻般的效果,水景如同画家手中多彩斑斓的画布,而灯光成为了画家的画笔。
4结语
城市园林景观中水景的设计不仅需要考虑动与静相互结合、色彩的相互搭配、山水的相互融合、光与影的运用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而且依据各自城市的发展、品味及其它整体方面因素来进行提升,所以,水景的设计需要全面的、系统的、全方位技术的综合运用。必须从各个方面逐步探究,解析城市园林景观中水景的营造理念,把水元素充分的发挥运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之中。
第二篇:水景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研究
一九四九年,天津被定为直辖市,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天津滨海新区成为了一个新的战略重点,国家决定对天津的滨海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把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一个个性独特、风景宜人,适宜人居和旅游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
这句话充分的描写了以海河为枢纽的天津和天津的房地产市场。随着海河的的一些开发和建设的发展、天津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以及整体开发布局的提出,天津的房地产市场以水景观设计来提升小区价值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比如东丽湖小区住宅楼房的持续增值、梅江水景观住宅小区的持续升值等等。
东丽湖周围的居住小区以生态环保的水景观来提升东丽湖居住区的价值,而且可以促进东丽湖居住小区的水景观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和符合居民亲水性要求的理念,而且可以促进东丽湖周围居住区水景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天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市水景观规划理念的整体推出,东丽湖居住区将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住宅项目的日益增多,带有水景景观的小区住宅逐渐的变成了一种用来衡量小区景观环境好坏的一个标尺。
居住区水景观在东西方不同的发展历程 居住区水景观在东方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在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是具有东方魅力的空间环境艺术。由江南一带的园林到北方宫廷的皇家宫苑,从皇家宫苑到普通居民的家庭,水景观在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典型园林中,水景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缺少,当时就有“无水不成园,无园不水”的说法,在中国园林的五要素中,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要素,这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周文王建造有水池,在水池中养了一些花鸟鱼虫,这是我国非常早的水池模式。“引渭水为池,筑蓬、赢,刻石为鲸,长两百丈,”由此而产生的“一池三山”的模式对以后的居住区景观的理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文人顺应当时的潮流开始把感情寄托在山水中,对当时的园林规划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时的文人雅士开始借助于潺潺的流水来传递感情并且赋予其诗词,随后,当时的皇宫园林也开始引入了这种模式,后来逐渐的演变成了一种对于后世的水景观设计规划具有重要影响的水景模式。“一池三山”的水景模式是当时的主要的水景观设计模式。
隋唐时期多种多样的技术和艺术开始逐渐的变得成熟,开始和当时的各种园林水景观的理水形式相结合,在唐代当时以水景观规划为主的私家园林开始出现,那时,唐代诗人白居易于《草堂记》中非常生动的描绘了庐山草堂的水景观:“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声”
宋代的园林理水与建筑、山石景观搭配形成了园景,在当时以“左山右水”的良岳为典型性代表。明清园林的理水以小巧精致来取胜利用小桥、小岛、水口、石矾处理,结合山石来营造各种各样形式的生态水景景观,将山石与水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注意考虑水景布局的聚合与分散,明清的园林都是按照江南的理水模
式,小桥、码头、驳岸都是借鉴于江南山水园林,将北方地区朴实、敦厚的风格里又增加了江南山水园林清新、秀丽的情调和趣味。东方的园林中,日本的枯山水也很具有代表性,它继承了中国的山水园林模式,并将其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和模式。
枯山水在日本也被称为假山水、千山水,后期的枯山水又融入了禅宗和茶道的韵味,使枯山水的理水意境更加丰富多彩。日本的枯山水模式,不仅在古代园林中,而且在现代园林中,枯山水的设计方法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和城市居住景观的设计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比如枯山水的“无水胜有水” 的设计方法。东丽湖小区的水景设计要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一池三山”、“左山右水”的水景模式,使小区的理水与建筑、山石等互相搭配,考虑水景布局的聚合与分散,可以对日本的枯山水模式进行借鉴,使小区的水景意境更加的丰富多彩。
居住区水景观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水景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东区庭园、巴洛克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法国古典主义风格、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德国的庭园。古埃及时期宫廷院落第一次出现了矩形的蓄水池,并且在水池中还种有水生的植物。古希腊是首个喷泉的发源地,在当时它的目的是来对英雄和西方诸神进行供奉的古罗马时期,当时的许多人都己经拥有了私家庭院和别墅,并且开始把住宅、广场、皇宫宫殿和水景景观结合起来,对当时一的城市面貌和城市居住的空间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丰富作用。
在当时的中东区时期,出现了波斯造景园林的“四分园”形式,这种宫廷园林的造景形式主要就是修建一些几何规则型的沟渠,并使其以十字相交的形式布局。巴洛克风格的庭园大量的运用水景做布局来引导,水景也极大地表现了巴洛克)XL格的特征。这时候多种多样的处理水的技巧也相继出现,水剧场、水喷泉、秘密喷泉等均是代表。在法国古典主义风格时期,勃阿索说过:“水之为造园所不可缺少,不仅是因为在严重干旱时要用它来浇灌庭园及凉爽环境,而且,水尤其是流水还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庭园装饰手段。
流水的静态在法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大的表现,法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种表现方法是水渠。英国的园林形式深受中国园林模式的影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形式的风景园林模式,这种模式反对一切直线和不自然的东西,例如几何规则式的喷泉、水渠,呈现对称、轴线形式的花坛、绿化等等。中国古典园林模式与西方几何式造景模式的区别
不同的哲学理论在东西方水体景观中的不同的体现 西方人热爱水,但更加于崇尚火,更加注重自己在短暂的时间里能否最大的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能量。古代的中国人们认为世界万物都以水为本源,当时的东方人在水的面前是抱着畏惧和尊敬的心理的,那时中国古代的居民都是以模仿自然生态水体环境的形式来利用水景的。西方人希望去改造自然,用人工去把自然改造的更加适合于人去居住。
中国的传统的水景模式都是偏重于对大自然的模仿,努力的去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把自然表现出来,创造了一些模仿自然水景形式的水景景观,比如说山涧、瀑布、泉水等等,努力去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西方的水景与东方的水景
形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形式是讲求去努力的改造自然,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改造自然。
不同的水体形式和水体的特点在东西方水景观环境中的表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人讲究的造园形式,这种形式讲究山与水互相环绕,生动自然,而不提倡用规则的形式和轴线的形式去对水景进行划分和限定,这种造园形式是中国园林造园形式的真正模样。西方的园林景观追求的是一种人工的艺术美感,它讲究水景的尺度和比例,以对称和规则的形式去造景,讲究布局上的严谨。努力使水景的形式呈现一种几何形式的美感,将园林修整的方方正正,非常规则。
东方的水体景观形式一般都不喜欢用一些直线或者是建造一些太平的水体,这些都是比较忌讳的,东方水体景观的形状和形式一般都是比较自由的,追求自然的形式,这是由于在东方的园林文化中人们都非常的尊重自然、尊重东方园林韵味的文化意境。在西方的园林空间中,布局形式通常都是轴线形式,具有对称效果,讲究均衡和协调,以规则几何形的水池和线路型的沟渠结合起来。
西方的园林景观大部分上是按照轴线布局的,线性的水渠和方形的水池结合,再点缀上被修剪的方方正正的花坛和几何形式的喷泉。西方的园林空间都是对称的、均衡的,是由几何形式的元素组成的序列与建筑一起围合成的空间。西方的一些传统的居住区住宅侧重于开敞、开放式的空间形式,一般都是在住宅室外的景观园林环境中布置水体景观,室外的景观园林空间通常都是用作住宅建筑和住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有供人们进行交流、休憩的大片的空间,建筑与水体相互辉映。
中国的传统建筑有很多是由一些住宅建筑和住宅院落按照轴线布局的形式形成的,其中传统建筑空间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院落庭院空间,是中国传统空间中的核心部分。传统建筑院落的水体景观都是用围绕水体的形式来运用水体的。东丽湖小区的水景布局要把中国传统的古典造景模式中的施法自然和西方水景模式的对称、均衡、轴线的几何规则模式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遵循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原则,使小区的水景观既具有东方园林韵味,又能结合西方居住区住宅开敞、开放式的空间模式,使小区的建筑和水体相互辉映。东丽湖小区的景观布局的两轴线形式就是结合了西方规则式园林的布局形式,呈现对称的形式,显得均衡有韵律。
第三篇:景观设计初步论文
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关于景观专业的思索
从学两年之久,起初对于景观建筑学并不得知,而来到这个专业学习也纯属意料之外。但是通过这个课程的数节介绍后,第一次了解到自己的专业。景观建筑学究竟是什么,我们专业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我有了柳暗花明之感,但同时内心又有一种遗憾,遗憾关于自己专业的了解来的有些晚。在景观设计初步这本书上已经做了很多有关专业上的讲解,相信无论哪一位同学仔细的钻研品读都会有所心得。然而,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是老师可以授予的,但是人生中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个人的能力确是有限的。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拥有的职业就决定了他的社会属性,学有所用才是其中真谛。我想通过这篇论文表达的是: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学好自己的专业,又如何坚持自己的秉性用心去做一位合格的设计师。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一点一直是炎黄子孙所推崇的,这就是“人情化”。往往充满人情化的故事总是能打动人心。古有孔雀南飞,今有感动中国,这种人情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活当中,同样在我们的设计当中。其实在设计当中,设计的材料、做法、构造可以改变,但是“以人为本”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古人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成功的设计,并不在于它起初的造型完美,而是在于,无论它是在整体还是细微都做到动人心弦。但是反观我们现在做的设计,又有哪些是做到这些
呢?
先来看看我们的专业的前景,前不久,北京林业大学的资深教授李雄在全国风景园林学会论坛上介绍了有关这个学科的最新情况,展示了风景园林(景观)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最新进展。李雄用专业语言介绍说,风景园林(景观)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的户外空间环境、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复合型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是综合考虑气候、地形、水系、植物、场地容积、视景、交通、构筑物和居所等因素在内的景观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近430余所大学广泛设置了风景园林专业。自1998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点和专业点增长迅速。本科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4%,硕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19%,博士专业点年平均增长约28%。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175个风景园林类本科专业点、25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86个科学硕士点、30个科学博士点。
谈到风景园林(景观)学科的作用时,李教授指出,这个学科在城市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休闲娱乐游憩地、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大地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等领域均有主导或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本科生在校人数在3.5万人左右;自1993年以来,开设本科专业点的普通高校的数量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5%,约每5年翻一番。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3月,教育部恢复了在1998年撤销的风景
园林本科专业。从此,风景园林的相关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还是就业都供不应求。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方向)以及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报考人数与招生数比例达9:1;学生数量与用人单位需求比例达1:6。
尽管如此,我国风景园林一线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仅占约3.5%,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10甚至1/20。他强调,在我国,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差距依然较大。
李教授说,风景园林学是承担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增设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符合学科发展的规律。他同时提到,风景园林学科跻身一级学科,有机遇也有挑战。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社会服务等提出新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景园林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这使得促进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快速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平台均已成熟。
从个人利益来看,一个对日后从业供不应求的专业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是相当不错的择业选择。而从社会发展来讲,一个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专业也定会如日中天。但是面对如此大好景象的专业局势,为什么我们总还是会有迷茫之感呢?
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学习的是建筑土木理工科也好,学习的是法律金融人文类别也好。往往在就读期间内心都会有一种压迫感,有一种不情愿。不得不承认,随着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人的心态也不像曾经那样脚踏实地,安逸平和了,渐渐地出现的是浮躁、功利、拜金等等不
良的现象。而在这些不良心态的干扰下,我们的初衷产生了质变,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作业而作业,追求眼前的所在,而没有问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意义何在,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每天都在忙碌,奔波却又感觉一无所获。仔细想想,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下的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在十二年苦读之后选内心所向,为什么要来到远离自己家乡的大学学习?为的就是我们能学习我们真正自己内心最想要的东西,带着自己的兴趣和执着一点点把不成形的梦想丰富实现,这就是我们人生意义和价值所在。当然这过程中是漫长,迷茫而又艰辛的,会有人因为眼前的繁华景象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会有人因为过程中的艰难阻碍而放弃了最初的梦想,最后人坚持初衷的,一直走下去的所剩无几,但是走到最后的人,却品尝到了其中最难得的属于成功的百种滋味。
“人生最可悲的不是物质贫穷,而是精神贫穷。”这是文学家高尔基的名言,不要被虚无和阻碍迷失了梦想,最后一无所求。每个人最初都还有一个美好而未成形的梦想,但是经历了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过程,面对种种现实种种社会的变迁,你是否还会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想法去迎合现实。作为一个被社会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设计师们,请时刻记得:顺应自己的心,洗净浮躁的魂,看清事情的本。让我们做到营人和之景,观世界之恒。
对于景观设计,这篇论文并不是终点,我们在学生时代能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和的心不断丰富自己,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生态园林与可持续发展
生 态 园 林 与 可 持 续 发 展
1.简要说明
1.1.背景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噪音污染、光化学污染、酸雨现象、城市热岛效应等也随之显现出来。我国2003年环境状况公报提出,全国500多座大中城市大气质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不到1%[1]。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生态平衡失调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要限制因子。探寻一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色道路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城市生态主体——园林更是从此突破了“美”的范畴,进入了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1.2.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Ecological garden)的科学内涵为: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律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里的有毒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修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存环境[2]。生态园林以生态学为基础,融汇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地可能影响的范围内各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3],倡导以生态学上生物多样性原理为依据构建城市生物群落,使城市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它的宗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追求和谐,谋求可持续发展,解决
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自然有限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1.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它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而对于城市来说,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包含了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等等。建设城市生态园林就是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下,尊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城市生态系统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准则来发展园林。
[4]
2.生态园林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2.1.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一词,为生态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1937年Bertalanffy提出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确定了城市森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生态园林是基于城市森林生态学所提出的。它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结构单元包括草地、花坛、绿篱行道树、林荫道、小游园、花园、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区、片林、林带、各种纪念林、古树名木、风景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园林小品等[5]。各个单元有机结合,通过许多生物学和人文过程加以联系构成整体,并以此为基础以生态功能最佳和景致美观为原则,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发挥系统的最佳效益[6]。但在以往城市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对城市生态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对满足城市规划、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利、园林、环境保护
等,与城市决策管理的实际需要尚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等城市新型问题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加剧恶化的城市环境,引起了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高度关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
2.2.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早在19世纪后期, 美国詹逊首先提出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代替以视觉美为主的园林,1905年他就对美国西部大草原风光进行了生态学角度的设计研究。1913年康亨和拉斯顿在英国利兹用装有相同土壤的容器在不同的地方栽培植物,发现空气中的硫酸盐浓度和植物体内的硫酸盐浓度密切相关[8]。从此,绿化植物的生态机理受到了有关专业人员的重视。到20世纪末已在植物的降温、增湿、吸收CO2、SO2、Cl2、H2S等有毒气体、释放O2、抗污滞尘、杀菌和减低环境噪音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9]。在研究植物对城市污染物的净化机理方面,近代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已成功破译了植物叶片污染物含量的积累途径,以及有毒物质在植物体内降解或转移的生理生化机制[10]。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等景观要素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其中城市廊道(Urban corridor)作为沟通城市内部以及城市与郊区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杜奈(1995)根据廊道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巴黎和伦敦为例,对城市廊道进行分类,并论述了不同廊道的生态功能和格局。在对城市廊道评价上尤其是绿色廊道(Green way)效应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许多学者针对大城市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城市交错带概念、扩散与反波效应以及廊道效应。杰夫(1995)等人以美国俄亥俄洲为例,研究城市不同类型廊道的效应,证明自然廊道决定着城市景观结构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模式[11]。与此同时,许多景观生态规划师开始探索城市自然廊道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并在理论和方法上多有建树。
近年来,一些学者利用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和尺度相结合的原理与方法,对城市绿地景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应并将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小气候调节等联系起来,上升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城市生态系学研究也由定性化向定量化大大推进。如城市生态园林的时空格[7]
局对物种、种群分布以及物质和营养的水平流动过程的影响,都有一定量化的研究成果面世。这些方法也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效应的分析上。如城市绿地广场和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Factor),对城市温度格局(如热岛效应)的影响,都不断有成果报道。
2.3.我国相关研究动态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是中国文人雅士闲适生活的产物,讲究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意境。所以,大多数保留下来江南园林都是纯粹私人庭院建筑,譬如苏州拙政园与扬州个园。这种设计与现代公园与公共绿地设计中的大众化,公共空间的手法区别很大。由于科技生产力约束,中国传统园林很难对环境进行生态方面的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学者开始致力于生态园林的研究。1984年我国提出“绿化祖国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第一位工作„” 从而明确提出我国的现代园林要创建以植物造景的生态园林,说明我国园林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生态时代”。科学家们首先对城市不同类型绿化植物和绿地对城市温度、湿度的影响方面进行了验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自新等人,对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应的研究[13]。为了治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许多学者对园林植物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效应以及运用园林植物对城市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了研究,筛选出一大批抗污染和可以净化环境的园林植物,为园林绿化在改善人居环境健康质量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4]。对于我国园林绿化还处于“经验型管理阶段”的问题,四川农业大学郭东力、李梅通过研究提出了园林绿化的持续发展应以园林绿化的科学管理为前提, 而质量管理又是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质量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以及园林绿化质量管理应是对“生态园林”的质量管理等科学理念。总结起来我国科学家对城市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总的来说包含了如下观点:①肯定了绿色植物对城市的温度、湿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其调节能力大小与绿地立体结构和平面布局有关。复合结构绿地优于单一结构绿地;②大多数园林绿化植物对空气的净化有一定的作用且不同的植物功效不同;③在城市绿地生态评价方法的研究上有新的突破;④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为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提供了发展的空间。[12]
3.结论
目前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系统,取得的成果也比较零散。由于其内涵难以确定,同时缺乏理论的支撑,实践的盲目性很大,很难起到其应有的效果。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综合性的不断增强,很多新的技术理念和研究成果已经提出或即将提出,生态园林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非常看好。
首先,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与此同时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人类而言,要依靠自然界有限的资
源求得长远的生存只有走可持续道路。在当前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植物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人类及所有生物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生态园林正是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城市所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规律、城市性质等特点进行科学绿化建设的一种思路,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按生态学原理调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 以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
因此在当今社会,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园林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韶秀.The Experience of The Japanese Air Pollution Control Is Worth Learning[J].WORLD ENVIRONMENT,2005,(1):29-32
2.郭东力,李 梅.关于园林绿化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1999,20(1):64-68
3.王 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4(5):85-88
4.邓宝忠等.园林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防护林科技,2004,(5):64-66
5.孙 冰,粟 娟,谢左章.Currentstate and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estry[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21(2):83-88
6.何兴元等.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
1679-1683
7.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2003,(11):36-38
8.冯采芹.绿化环境效应[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2
9.Gorden B.Bonan.The microclimates of a suburban Colorado(USA)Landscape and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and design[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97-114
10.王 忠等.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赵 慎等.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12.陈自新等.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J].中国园林,1998,(5):57-60
13.陈有民等.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4.Paul FJ,Eagle.Understanding the maket of sustainable
http://www.xiexiebang.com/etxfiles/eagles.Text, 2000
tourism.
第五篇: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
现如今,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1摘要: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是传统园林艺术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为市民提供休息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提高市民的审美鉴赏能力。园林艺术属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设计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理念,合理规划绿地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的艺术价值,发挥园林的环保作用。本文将分析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论述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理念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并不只是单一的建筑工程设计,需要体现出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改善城市环境,打造清新美丽的现代文明城市为主旨,艺术性是运用植物造景和建筑造景来提高园林的视觉效果,创新园林文化艺术,自然美是让园林景观呈现出天然效果,让市民在欣赏园林风景的过程中领略自然风光的美丽。本文将简单介绍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生态性,分析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的存在问题,并从合理规划绿地面积,创新园林设计,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和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探索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案。
1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对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创造清新优美的现代文明城市为主旨,主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园林景观的艺术性要求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借鉴传统园林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以提高城市风景园林景观的视觉美。注重园林景观的自然美则需要构建生态园林,通过种植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引用活水修建小池塘,并饲养适量的动物来提高园林的天然效果。
2当前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绿地面积规划不合理
绿地建设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绿地面积需要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仔细查地形,然后根据地形条件和交通环境,运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绘图方法来设计图纸,但是,大多数园林工程管理人员不认真查看地形,甚至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就直接绘制图纸,图纸上的比例大小不合理必然严重影响绿地规划设计质量。
2.2园林景观建设缺乏创新
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提倡创新园林建设,在借鉴传统园林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但是,大多数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缺乏创新,部分园林绿地面积过大,植物过于单一,园林建筑样式陈旧,缺乏灵动性。其次,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文化艺术氛围不够浓厚,没有充分利用中华文化资源和现代技术,园林的道路设计不是特别合理,园林点、线、面的搭配不协调。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园林工程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3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思路
3.1合理规划绿地面积
园林工程师在规划绿地面积时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商贸圈和交通环境来核算绿地面积大小,采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技术绘制图纸,并在图纸上标注准确的比例,确保绿地面积规划的合理性。
3.2创新园林景观设计
创新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借鉴传统园林的优秀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先进技术,可以学习苏州园林独辟蹊径的设计方法,科学搭配花草树木与楼台建筑和假山、池沼,不过分追求对称,修建池塘时应引用清澈的活水,在水中放置小巧玲珑的雨花石和鹅卵石,饲养各种美丽的金鱼和鸳鸯、沙鸥、白鹭等水鸟,这样可以赋予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的灵动性。此外,可以选用适量的彩灯来装饰园林建筑,雕塑象征现代文明的雕像,使园林景观既有古色古香的美感,又凝聚了现代文化。另一方面,园林工程管理人员在规划园林道路时应注意设计不同的道路,可以根据园林景观的具体位置分别设计平坦开阔的大路和鹅卵小径,在假山上布局有规律的山路。而且,园林工程师应注意处理好园林点、线、面的关系,采用依水造景和依绿设景的方针使园林植物、建筑、假山、池塘和喷泉能够形成一幅完美的立体画面。
3.3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
园林工程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重园林的文化艺术美,在风景园林中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河南开封市的园林一般都能够成功再现北宋汴梁城的风貌,园林工程管理人员在设计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意境,例如牡丹园的美景可以体现“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和“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的诗情画意,水边的轩榭楼台可以重现柳永所赞叹的“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的唯美意境。成都的居住区园林不仅可以呈现“花重锦官城”的美景,而且设计了现代喷泉、花厅和玻璃幕墙的建筑,有效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3.4灵活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
运用植物造景首先要遵循自然性、科学性、生活性与艺术性等四项原则,根据地形条件和气候因素种植不同颜色和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使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具有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和层次感等艺术效果。其次,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栽培不同的植物,使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灵动性,例如种植迎春、牡丹、芍药、玉兰、银杏、玫瑰、绣球花、丁香、海棠、玉簪、菊花、水仙和梅花等季节性花卉,让市民在一年四季可以欣赏不同的美景。还可以根据植物的特点来营造梨花伴月、杨柳细雨、映日荷花、寒菊傲霜和腊梅报春等独特景点。此外,园林工程师可以利用植物来设计主题景观,像桃花园、葡萄园、芰荷园、玫瑰园、杜鹃园和桂花园等。另一方面,运用植物造景时应该考虑园林景观的灵动性,协调搭配各种元素,使花草树木与道路和假山、池塘、人工湖达到完美结合,创造出林荫路、花径、樱花大道、合欢路、枇杷湖等特色景观。如果道路比较长,可以配置多种不同的植物,并突显出主要景观,例如在草坪中种植一株红玫瑰,创造出“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植物与山石相结合的时候,要让花草树木与岩石参差交错,互相衬托,加强景观的色彩美与立体感。在山石上宜的地方应该采用少量的平伸与悬垂植物,以显示山石的优美线条,并且,要注重让植物的体形枝干与山石的纹理形成对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需要融入创新理念和现代文明,体现出生态性、艺术性和自然美。目前,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还普遍存在绿地面积规划不合理和园林景观建设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园林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合理规划绿地面积,灵活运用3dsMAX、CAD和Photoshop等现代绘图方法认真设计图纸,借鉴传统园林的经验,创新园林设计方案,注重提升园林的文化艺术美,运用植物造景的方法,让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体现出时代风貌,这样方能全面提高现代城市居住区风景园林景观的审美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燕,张红侠,白红艳.CAD、3dsMAX及Photoshop在园林景观设计绘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9).
[2]杨璐,弓弼.浅析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控制手法[J].西北林学学院学报,2011(3).
[3]李星宁.园林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J].南方农业,2015(21).
[4]张文英.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园林,2011(02)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2摘要:如今居住区的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等,已经成为判定一类城市综合化建设质量的核心标准,而当中的景观设计理念,正是凭借民族文化优势发展的,其主张以自然为基础、人员为核心,布置清新优雅且生态适宜的居住区环境,借此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因此,需要房地产开发商家多加关注。本文分析了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并就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居住区;文化特色;景观设计;应用细节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原始居民数量骤降,各类新建的现代居住区也开始呈现出趋同的迹象,至此居住区文化特色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不仅模糊了居住区自身的可识别特性,同时,不利于传承周边城乡的特殊文化。因此,尽快理清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应用细节,显得尤为紧要。
1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贯穿融入文化特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依靠其特有的文化,但这部分文化的衍生却历经极为漫长的蜕变过程,并且时刻经受自然生态和人文因素2方面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则容纳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等,宏观角度观察认证,它们都是居住区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客观表现,需要在景观设计中予以淋漓尽致地凸显。现代居住区设计的一切景观,都要在迎合城市空间布局、地形和气候等要求基础上,蕴藏主流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最终全面满足当地居民在历史沿革期间衍生出的生活习惯。归结来讲,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特色要素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1)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审美需求。
(2)经过文化基因植入以强化居住区的可识别特性。
(3)凭借独到的景观艺术欣赏功能,持续丰富居民的视觉感官效应,并维持居住环境的多样性。
(4)透过景观设计和文化特色的融合,激发居民强烈的归属和责任意识,有助于维持该类群体安定和谐的生活交流秩序。
2现代居住区文化特色和景观设计融合应用的路径
2.1文化特色非物质形态要素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地域文化特色,其可以说是城市改革发展的灵魂,尤其贯穿到居民区景观设计环节中,该类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需要在居民日常生活中予以全方位呈现,确保居民可以长期保留原有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主体,切勿盲目关注甲方规划需求,同时,针对居住区居民生活内容和习惯做出系统化校验,目的是了解该类居住区域居民存在和不同于其它区域的需求。这部分文化特色的非物质形态将透过公共空间塑造加以呈现,即该类空间中的景观设计风格和环境氛围,都不允许和统一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发生冲突。如私家园林的景观设计风格,契合吴语区居民隐逸于山水的精神需求。北京原始居住区主要包括四合院和胡同,居民一切生活都在房前和树下开始,因此,在现代居住区公共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环节中,理应着重借鉴传统活动场所的位置,为居民设计开放传统的文化交流广场景观,方便他们随时聚集于此下棋、聊天或是晒被子,使得居住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特色得以有机传承。
2.2文化特色物质要素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交接
人眼不容易清晰观察到4000m以外的景观,一旦人眼和景观的距离达到500m时,视线就变得模糊,缩减至250~270m时,看到的景观轮廓才算清晰,维持达到几十米范畴时,便可以识别花木等自然景观。依照人的视域范畴,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想要有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必须选定一类人眼识别能力最强的区域范畴。
2.2.1居住区建筑类景观设计方面。尽管建筑设计工作是建筑师的核心职责,不过作为现代专业化居住区景观设计人员,应注意针对相关物质文化要素加以引导控制,确保彰显出标准的地域文化特色。再就是基础设施的定位工作,尽量保持低调状态且位于配角位置。至于景观设计形式,则可考虑在居住区盛行的宗教或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中抽取特定符号,设计尽量内敛。整体上确保映射出居住区整体的文化氛围,最终顺利地表达出特有的现代城市性风格。
2.2.2居住区自然类景观设计方面。在配置植物过程中,保证结合小品建筑,进行特定场所传统文化氛围衬托,同时,结合活动场所位置有序地布置一些树冠较大的树种,并且想方设法维持活动空间整体和景观设计的协调美观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尽快创设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和存在多样化景观的现代居住区,需要设计主体预先针对居住区所在的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准、民众生活习惯等要素加以全方位把控。之后深入性挖掘居住区的传统人文内涵,提炼出富含地域文化特色的物质形态,并在居住区内部不同类型景观中予以整体性设计。相信长此以往,势必为我国现代居住区合理化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协调化发展以及居民各类生活、文化和审美需求满足提供不竭的支持服务动力。
参考文献:
1许景.基于人性化设计观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xx
2靳红霞.居住区景观的绿色设计[D].北京建筑大学,20xx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31.绿色建筑理念与景观设计的融合现阶段,许多居住区在进行室外景观设计时,过度追求装饰性元素的表达,频繁使用喷泉、雕塑、亭台等设计要素,这其实是对景观设计的一种误解,背离了景观设计追求生态、自然的本质。绿色景观设计在内容及形式上应当体现出民族性、地方性,并且要坚持简单、朴素的原则。就这一点而言,景观设计与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不谋而合的,采用绿色、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对于绿色建筑本身的推广和应用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绿色建筑体系下的景观设计一般包括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利用,对原始空间关系的处理,使之与居住区总体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因势筑园,就势造景,通过较少的投入,简易的工艺,乡土化的树种来实现局部的景观改造,且尽可能避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保证绿色、节能、环保的同时,取得较为出色的景观效果。
2.绿色建筑视域下的景观设计策略
2.1合理规划地下空间
合理规划地下空间,将景观设计的消极要素转移至地下,从而为地上空间的设计规划奠定基础。居住区内的主要噪声源是中水处理站和泵房,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可通过建造地下泵房和地下换热站的方式将这类设备转移至地下,达到控制居住区噪音、节约地上空间的效果。居住区规划中考虑设置地下室,同时在通风、消防、防渗等方面处理好地下室与地面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能为住户的生活提供便利,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地上空间。建造地下车库,可以将车库的出入口、采光通风口同居住区内的园林小品相结合,使之看起来协调自然,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2.2设置生态停车场
首先,对居住区外围环道外侧以及楼间位置加以利用,设置生态停车位,既缓解了住户停车难的问题,又节约了用地,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协调。其次,充分利用楼间消极空间设置半地下车库,并对上部加以绿化,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节约用地、平衡土方的功效,还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绿化率,使居住区环境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2.3应用透水地面技术
对于居住区内主干道可以用沥青混凝土进行铺设,对于人行步道、园路等道路可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水泥砖铺设,对地面停车场,全部以植草砖铺设,打造生态停车位。通过透水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居住区地面的透水能力,增强居住区地面的生态调节能力。
2.4人性化的道路系统
在布局道路系统时,要充分考虑消防、生活及观景的需要。居住区道路系统由车行道和园路组成,可以根据各自的功能分区,将两者合理搭配,组成环形路网结构,既确保了交通的快捷通畅,又为消防工作的开展提供方便。对于车行道,首先要符合消防设计的有关标准,确保主干道路和环形道路都达到一定宽度。对于园路,其内部游步道的宽度以1.5~2.5m为宜,与此同时,还应该设置残疾人专用坡。在功能不同的道路区段设置不同的装饰铺设,路面铺设要尽可能使用本地常见的材质,如卵石、水泥砖等,此外还可使用炉渣、粉煤灰等为原料制成的免烧砖,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材料造价,还实现了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道路景观的绿色环保性。
2.5节水设计
一是设置雨水回收装置,将所采集的雨水送入一体化水处理中心,然后统一回收利用。二是通过景观水池实施雨水调蓄,以控制多雨天气时的地面峰值径流,缓解排水负担。对于超出调蓄、渗透能力的雨水,可使其溢流汇入市政雨水管网。三是将中水回用和雨水回用系统加以整合,利用非传统水源进行冲厕、路面浇洒和绿化浇灌,在整合两种水回收系统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中水和雨水要分开处理,两者不能共用一个清水池;②在利用非传统水源时,要制定严密的水安全保护措施,以防止其破坏周边环境或危害人体健康。在绿化浇灌中,可采用喷灌与微灌,最好能够辅以园林压力补偿滴灌系统,滴头应采用双出口,避免发生倒吸。根据不同植物对水量的不同需求,应选用不同类型的喷头,如乔木和灌木的需水量较大,比较适合采用涌泉式喷头,而对于草坪花卉等,应该使用旋转式微喷头,同时辅以地插,注意所采用的喷头应具备起始角记忆功能,确保喷灌时不会干扰道路的正常通行。
2.6照明系统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居住区中心区域的庭院灯及草坪灯以太阳能灯具替代传统光源,通过光伏发电提供景观照明,中心区以外的庭院灯则使用节能灯。此外,居住区内的庭院灯可以通过多头分回路予以控制,既保证其使用功能,又不对人们的生活起居造成干扰,同时还起到了节能功效。
2.7种植设计
景观植被应以绿色为主,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并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予以搭配,同时要注意结合不同景点的景观特征,实施专题种植设计。对于居住区换热站换气口、消防水池通气口等区域,可利用植物加以遮挡,达到环境美化效果。在树种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风景特色,对不同色彩、类型、高度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构造集“点、线、面”于一体的绿化植被系统,用不同的植物点缀不同的活动空间,满足不同的观景需求,为人们营造一个兼具舒适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空间。
3.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绿色建筑体系下的绿色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大方向,对营造优美、舒适、生态的现代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景观设计的研究,在节能、节水、节地等方面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有关要求,使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喧嚣与浮躁,回归自然、生态的本质。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混凝土建筑林立,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市民很少能够看到蓝天白云,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减少。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接近和融入大自然。因此,居住区景观设计已成为广大居民和众多房地产开发者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居民希望能居住在舒适、安全、生态的环境中,但在实际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改进目前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问题,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高品质的需求,既是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
一、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强调形式,忽视景观功能性
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一些设计过于强调景观的外在形式,忽视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忽视人的需要和感受。例如,目前水景已成为小区环境景观的重点,有的开发商要求建设大面积的水景。水景虽会带来活力,但其运用应恰到好处,不能求大、求多,否则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水面过大,占用居民活动面积。而且由于蒸发、渗漏、卫生清洁,需要经常补水、换水,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增加物业管理的难度和费用。在材料的运用上,一些设计者为追求形式上的构图、近期效果,大量使用自然树木,导致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而且由于树木在短期内不易恢复,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都达不到要求。此外,过多运用镜面花岗石、火烧板等,镜面花岗石不防滑,雨天会给居民造成伤害,而且不透水,对地面排水、周围植物的生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增加建设费用。
(二)强调硬质景观,忽视软质景观
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特色和效果,更要注重环境的生态性。现在很多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为了达到新颖、突出、快速见效的目的,过多强调硬质景观的建设,如设置大面积铺装,过多的喷泉水池、雕塑小品、亭台建筑等,大大缩小了绿地面积,忽视了绿色植物的生态功能特点和景观特色,无法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缺少富有季相变化、色彩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同时,也会造成建设经费上的不合理现象。
(三)简单模仿,忽视景观的本土特色
目前,许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忽视了住区所在地的地域特征,包括住区内外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植物,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民风、民俗特征,历史文化遗迹等人文景观特征。比如在居住区建设中,常出现大动土方的现象,不论现状条件如何,先挖山填水,再在平地上创造人工地形,没有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一些设计师对基地的传统文化内涵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只是简单照搬国外的设计。在植物选择上,未考虑其生长习性,只顾引进一些新奇的植物,对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运用较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使居住区环境景观缺乏地域特征和本土特色。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改进的措施与对策
(一)因地制宜的利用现状条件进行设计布局
首先,应考虑基地内原有形态,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进行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其中,包括山水地形的处理、水体的设计、绿地及活动场地的布置、景观建筑、小品的点缀等。如南京五台花园即利用小区原有的陡坎设计成叠水喷泉。其次,考虑利用居住区外部的自然景观资源。考虑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景观的融合,留出通透的观景视线,将周围优美的景物收入到居住区中,小区内外遥相呼应,创造宜人的自然山水景观,如南京宝船听涛小区即借外部宝船遗址公园景观。
(二)以人为本,创造多样的景观空间,满足各类居民的需求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要考虑到居民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习惯,做到以人为本。具体表现在活动场地和交往空间的设置、休憩设施的尺度等方面,使居民在活动休憩时更加舒适、方便,创造一个亲切、优美、便捷的居住环境。绿色活动空间的创造,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活动的需要。活动空间的总体布局,在空间类型及功能方面应做到动静结合、相互搭配,将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个别交往的私密空间相结合,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闭合空间互相穿插并存的布置形式。
(三)利用居住区的人文条件,突出其地方特色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根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突出居住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充分利用适应当地生长环境的乡土树种,体现本土特色。对住区的历史文化、人文古迹应该深入地挖掘,以凸现基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积淀,突出小区的地方特色,使居民在住家附近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文化与传统。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考虑建设与管理成本
目前,全社会正在建设“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在于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代价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在于生态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就要在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降低造价。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管理和运行。节约成本应从几个方面考虑:在平面布局上,水面的设计要大小适中,既要满足景观需要,又要注意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在竖向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少动土方,节约造价;在土建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生态环保性等;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推广当地草种,树木规格不宜过大,要给植物一个自然生长空间和过程,提高植被成活率,减少对大环境生态的破坏。
(五)建设生态型园林,创造多样性植物景观
要提高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和环境质量,应该以植物造景为主。植物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降温、遮阳、隔噪、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作用。通过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等植物的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体现出植物的生态性环境效应。所谓植物多样性,就是要建筑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其中有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根据各种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营建以乔木为主、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木、灌木、地被、草坪的.复式结构植物群落,形成植物群落自然的生态布局。既能增加居住区环境的绿量、提高植物的生态效果,又能满足植物造景的需要。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和顺应植物演替规律,采用生长习性、形态等有较大差异的植物品种进行配植,避免种间的直接竞争。例如,疏林植物群落的配置可以利用林下耐荫植物资源,乔木与草地之间的生态空间满足了林下植被对光照、水分、养分的要求,并增添了林下层次。要注重适地适树,选择乡土树种,突出居住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对于同种植物,其规格的选择应大小结合,为植物群落的生长发展和自然演替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植物种植上,密度不应过大,应留出一定的林间隙地,改善幼树的生长环境,增加光照和养分的供给,创造健康的能进行自我更替和演化的稳定的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此外,可以增加立体绿化形式,这是一种不占用绿地的种植方式,包括外墙绿化、屋顶绿化、棚架绿化、阳台及窗台绿化等。不仅能增加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还能改善居住区的小气候。
结语
景观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舒适、安全、方便、卫生的居住环境,以满足居民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居住区景观设计论文5一、现代景观审美独特性
科学技术与文化观念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环境认识的觉醒,景观设计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审美主体已由少数人向大众化转变;西方艺术观念的引入,景观审美情趣与审美思维发生了转变,审美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同时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景观设计的全局意识;而对环境功能、经济、形式的关注,要求景观设计作品既具备功能性、经济性、科学性,同时要求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总之,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在历史延续性基础上,从空间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视觉环境的角度力求建造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居住环境。
二、山水画艺术特点分析
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山水画崇尚自然,重视自然生态观。“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一直抱着亲和的态度,他们积极投入自然的怀抱,渴望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山水画的意境塑造。技法是画家情感表达的手段,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或雄奇幽静,或空灵淡泊。山水画利用散点透视、虚实相生、计白当黑等构图手法,让画面最大限度地展现时空境象,解决了由于造型艺术的瞬间性和静态感所带来的局限。这种意境既是画境,又是景观设计中的精神空间。山水画的创意构图。山水画以步移景异的欣赏习惯处理构图,采取散点透视展现画卷的视野,这样可以让人看得全面、看得深远、看得精细,同时也具有可观、可行、可游、可居的视觉感受。山水画的空间处理。山水画空间并非是单纯视觉空间,而是由视觉探寻引向空间的精神体验,也就是通过画境中的可观、可行、可游和可居的心理模拟,引导人们对宇宙人生之道的精神领悟和理想追求。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内涵。纵观历史,文人墨客大多通过寄情于山水抒发情感,这一点不仅体现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的圣人情趣,更体现了山水画的精神蕴含。
三、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
1.居住区山水意境表现
意境最早见于佛经,是自我对客观的领悟。山水画的意境是作者哲学观、美学观在画面中的体现,受儒家、道家、禅宗的影响,不同的画面体现的人格与精神意志不同。他们利用墨的皴、擦、点、染,笔锋的转、折、顿、挫,使画面呈现出枯、润、浓、淡等多种形式变化,实现画面意境的表达。利用“置陈布势”“经营位置”表达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对于居住区景观的意境营造来说,首先,对设计师的审美思想与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设计者的人格特质与精神意志直接影响着方案构思、立意和风格。设计师主体意识的表达以及对构图、布局、意象的安排,充分体现自己对环境、对文脉的理解,也是建构人性化、个性化居住环境的保障。其次,居住区景观需要的是生态、健康、开敞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创作讲究“意在笔先”,居住区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场地的文化品质与格调,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利用植物、石材、水体等自然要素营造环境,做到有目的、有感情地进行设计,这样既能够充分表达设计的主题,也更能表现“回归自然”的意境。最后,山水画的章法布局讲究起、承、转、合,疏密相间,虚实相生,留白等,体现了画家对画面的整体把控能力,也在画面中营造了内敛、含蓄的视觉感受。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构图不仅要符合居住区的功能、绿化率要求,更要按照形式美法则来布局,应依据道路级别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空间,或采用规则式以表现秩序之感,或采用自由式以表现含蓄之美,尽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造一个可居、可赏、可游的外部空间,诱发人们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应,满足人们物质精神需求。
2.居住区山水意境营造方法
(1)植物造景植物是山水画景物构成要素之一,常用松、柳、枫、竹、芭蕉等。山水画非常注重植物的配置。常利用植物不同的体态、高低、花色、叶形、进行疏密安排,形成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同时善于运用植物的寓意象征人的品格与精神,寄托了画家疏远污浊、洁身自好的品格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也应根据植物不同的审美功能与形态特征,营造居住区的山水意境。以乔木、灌木、花卉为主体,结合山石、绿地、水体等构建立体绿化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景观效果,让居住者的视线在游憩时可以得到空间的延伸,带来意境的想象。
(2)叠山理水山水画以巧妙安排山石与水,体现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宗旨。在现代居住区环境营造中,叠山理水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同样有着巨大的作用。山水画中利用皴、擦、点、染等画法,表现山石的质感、色彩及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景观设计中则利用太湖石、石笋石、卵石、木化石、碎石等不同石料结合地形营造山石意象,在借景、对景、障景、露景等多种传统组景手法的运用中,做到有景、有境。叠山理水是为造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意境,无水不成景。水在中国传统以及现代山水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的动可以表达激昂高亢、玲珑婉转,水的静能够体现晶莹剔透、水雾袅袅。水作为辅景,增加画面整体性,连贯性,灵动性,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水作为主景,表现了画面的气势磅礴,恢宏大气。在当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高差、坡道、转弯、阻碍等形成溪流、漫流、叠流等有趣的水形,可以利用山石孔洞、假山、陡崖表现洪流跌落、雪浪翻滚的壮美景观,还可以借鉴山水画中的“留白”,形成一汪静水,将水榭、山石、花草倒映其中,增加景物的层次美。
(3)空间韵律山水画空间既能表达出静的空间艺术,同样可以展现动态的时空转换,它是一个叠加的往复循环,同样节奏与韵味的笔墨构成可以在同一个平面里不停地出现,构置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感,表达画家对精神世界不可遏止的追求。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平面布局上,应做到景观节点间如绘画般起承转合,利用“收放”与“开合”的对比,做到主景突出、客景烘托。同时合理设计交通路线,做到步移景异,错落有致,既满足人们对景观美的感受,还要满足良好的通达性。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营造应注重自然景观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空间的转折、起伏、相聚、相离都应满足自然景观的生长逻辑,人“游”于空间时要有“情理之内,意料之外”的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在居住区景观中以空间韵律来体现,满足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和文化精神,是中国画理想人居环境在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延续。
(4)色彩写意山水画朴素、淡雅的色彩美学观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色调,无论从哪个角度,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山石、植物等都是一幅幅水墨淡彩的图画。居住区山水意境的色彩配置,应从整体色调上把握,做到用色精简、雅致。景观建构物以及设施小品的用色,应与主色调协调统一;植物的搭配应做到四季景致不同;同时要避免因工业化生产,造就千篇一律的景观视觉。传统造园中的材料,如瓦片、青砖、卵石、方砖、碎石等材质是营造山水意境的重要材料,适当选择利用,更能体现回归自然的空间意境。
四、小结
中国山水画凝聚了华夏民族丰富的智慧与感情,山水画的自然环境观、形式意境、构图方法、氛围营造对现代居住区景观都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领会其精髓,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艺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