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与方法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笔者在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的规划设计中,对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
4结束语
本次规划设计以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为例,探讨了风景区中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风景区新村规划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村庄功能分区、村庄景观生态设计等进行科学规划,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
第二篇:婺源风景区规划论文
浅谈婺源旅游风景区的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摘要∶清明时有幸去婺源游玩,感受到了那种清新质朴的美好,但在领略美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不足和问题,文章通过对婺源乡村旅游风景区开发现状的分析,对婺源旅游风景区的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婺源风景区;旅游景区开发;存在问题;景区健全建设。正文:
一.婺源县旅游的简介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它是古徽州府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整个儿就是一幅未干的水粉画,又像是莫奈的印象派,处处都散落着可以谋杀胶卷的美。那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江西省婺源县江湾景区日前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江湾景区因此成为江西省第5个5A景区。二.婺源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婺源古镇的旅游业正日益快速地发展着,但在这良好发展态势的背后,古镇面临的旅游压力亦逐渐显露出来,旅游开发为古镇保护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村落的古建筑保护不够。有些古村落的村民改造、翻新古屋以实现它的实用性及舒适性,有些甚至对古屋拆毁改建新房,还有些就地盖起了洋楼,这与古村落的风貌极不协调。有些古村因巷道失修,下雨天污水横流,造成古村环境污染。有些村落古建筑内电线老化、白蚁侵蚀,受损严重。
2、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业为婺源古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原先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把发展旅游当作古镇保护的主要目的和动力,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却没有积极改善,因而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区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
4、婺源乡村一些非物质文化面临失传。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傩舞、婺源徽剧、地戏、抬阁、婺源板龙灯等,但当地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些,致使这些珍贵的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例如,目前会表演傩舞的村民大都在50岁以上,而且人数不多,不久的将来,傩舞或将彻底消失。
另外,婺源一些古老的文化在当前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因过度商业化而变得庸俗不堪,甚至面目全非。过度的商业化会使风景区失去原始的古朴风韵,破坏了自然的美感。
5、旅游卫生环境不理想。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城市,他们对于住宿、餐饮的[1]卫生要求较高,而婺源目前大多数农家饭店和住宿的卫生环境不理想,特别是厨房和厕所环境较差。据统计婺源目前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和一家四星级酒店,挂牌三星级宾馆也只有四家,旅游旺季其接待能力明显不足。境内旅馆的数量虽然较多,但条件简陋,不够安全,也不卫生,更谈不上优质的服务,在旅游旺季时,高昂的价格更让游客无可奈何。低质的食宿接待,同婺源优美的环境相比,给游客的感觉简直是两重天。
6、旅游资源开发不完善和景区开发不均衡。虽然婺源已投入了很大力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但从整体上还不完善,缺乏休闲度假、养身康体、会议等产品、设施和场所、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和管理,缺乏有实力的开发商,从而导致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不完善。
全县各景区开发不均衡。对全县各景线比较,东部的开发较成熟,起步早,交通跟得快,反过来又促进东线各古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西部原先由于有一定的工农产业的基础,安于现状,对发展旅游缺乏前瞻性,只靠现成的山水景色支撑。北部的情况同样受到交通与资金的制约,发展很不理想。总体来看,婺源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缺少有序协调发展。不少乡镇尚处在有力无处使的困境中。
7、旅游承载量游客超载导致的景区环境破坏。婺源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每逢节假日期间,人满为患,很多游客垃圾乱扔,大量车辆乱鸣乱停,大量的尾气排放,往往游客过后,便是狼藉一片,空气质量降低,地面污秽不堪,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8、交通问题严重。首先,婺源县境内路网不够发达。很多公路都是由原有乡村马路改造而来,道路弯弯曲曲,忽上忽下,不尽合理,且很多路都是断头路,不能够相互连通。婺源县内很多路是三行道,在旅游旺季很多车夹插前进,造成了交通的停滞,导致很多游客无法正常游览。其次,境内旅游车况较差,根本不能与发达的旅游业相匹配,游客乘坐其中,车内破旧、狭小、拥挤,影响了游客游玩的心情。到目前婺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交通,旅游交通只是现有的公共交通的一个附属功能。
三、总结:
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而开发中产生的相关问题也接踵而来:旅游产品自身的缺点,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滞后等,最为突出的是旅游资源的破坏显得尤为严重。所以婺源政府应该对其风景区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改善和解决。当然在对婺源旅游资源坚持开发的同时,也要不忘保护,为婺源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篇:九寨沟风景区规划论文
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课题:风景区规划
指导老师:张筱芳
学号:22070950119
姓名:王桂平
时间:2012.06.20
专业:城市规划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1
正文............................1
“五绝”:........................5 翠海..........................5 叠瀑..........................5 彩林..........................5 雪峰..........................6 藏情..........................6
参考文献及资料:................9
摘要:
中华风景名胜既富有诗情画意,又颇具历史与文化魅力,景象万千,美不胜收。
本论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带领同志们走进中华风景名胜九寨沟的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通过对中华风景名胜九寨沟的概念、范畴和结构的认识,进而把握九寨沟的整体构成,以增强对风景名胜的理性认知,并培养对风景名胜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利于提高对中华风景名胜的欣赏水平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
九寨沟;诗情画意;人间仙境;世界自然风光遗产;保护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景区规划
前言:
九寨沟于1982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4年成立管理局,正式做为风景区对外开放。1992年12月14日,经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圣菲召开的全委会第十六届大会表决一致通过将九寨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由马约尔颁发了证书;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时至今天九寨沟已成为拥有三项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凤凰古城、平遥、敦煌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正文: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西部四川省阿坝县藏族羌族自治州南坪县,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得名。九寨沟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沟内山、水、林诸景均十分奇丽,尤以水景为甚,加之雪峰,蓝天映衬和四时季节变换,使九寨风光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和“中华水景之王”之称。这里湖泊色彩斑斓、瀑布气势宏伟、原始森林广布、野生动植物繁多。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沟内山水景色奇异,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九寨沟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也是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地带,地质结构复杂。这里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公里。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是九寨沟景观的主角。碧绿晶莹的溪水好似项链般穿插于森林与浅滩之间。色彩斑斓的湖泊和气势宏伟的瀑布令人目不暇接。其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出“自然的美,美的自然”。其因独有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人间仙境”。九寨沟按沟段大致可分为:日则沟区段、树正沟区段、则查洼沟段。
日则沟区段是从诺日朗瀑布至日则沟招待所,全长9公里。该区段有珍珠滩瀑布、五花海、高瀑布、熊猫海、箭竹海、孔雀河、孔雀海、原始森林等,其中以珍珠滩瀑布、孔雀河、孔雀海、高瀑布和五花海最为有名。
珍珠滩瀑布犹如一面巨大晶莹的珠帘,从陡峭的断层垂挂而下,置身于这流球飞玉的滩中,真有“滚滚银花足下踩,万顷珍珠涌入怀”的感受。
该沟段的高瀑布是九寨沟最高的瀑布。五花海的底部景观妙不可言,湖水一边是翠绿色的,一边是湖绿色的,湖底的枯树,由于钙化,变成一丛丛灿烂的珊瑚,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非常迷人。五花海有着“九寨精华”及“九寨一绝”的美名,站在五花海最高点,即老虎石上俯视,可一览五花海全景。此处也是九寨沟最佳取景点之一。金秋时节,四周山坡上的彩叶纷纷坠落在池水中,倒影、水波、阳光、落叶的完美结合,将人间最绚烂的颜色糅合在五花海水中。五花海是九寨沟的骄傲,从老虎嘴俯瞰,颜色好夸张,是谁打翻了阿拉伯神话中的藏宝箱。铺张出一地豪华,亦或是孔雀翎织就的羽衣,拿是拿不走的,只好塞在记忆里。犀牛海水下的色彩宁静了许多,好像大自然进入了哲理状态的思考,绵软的水草只需轻轻抖动几下腰身,就让那蓝和绿幻化出无限神秘;海拔最高的长海,已是一片冰封,壮美得肃穆。珍珠滩上的激流破冰而出,水流白中泛蓝,银中凝绿,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夕阳照在海拔较低的芦苇海上,摇曳出满地金黄,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不时有水鸟从沼泽中扑簌簌飞起,原来,故事中的情节永远都不会完结。
树正沟区段为主沟,主要景点有盆景滩、芦苇海、火花海、树正瀑布、犀牛海和诺日朗瀑布。
盆景滩在荷叶寨前方,该处是一个地势低平的浅滩,整个景点犹如一座巨大的盆景。
火花海神奇莫测,风吹浪生,显出朵朵“火花”,奇光闪闪,但此景多出现在清晨日出时分。树正瀑布在树正寨附近,是九寨沟内第一个瀑布群,一连串40多个海子绵延7公里形成多层台阶。上层台阶海子里的水,从海子边缘全线溢出,形成瀑布,注入下一层台阶的海子,有多少层海子,便有多少层瀑布。落差最小的只有一二米,最大的可达30米。诺日朗瀑布呈多级下跌,宽达140米的水帘从两山间飞出,直泻百尺山崖,形成罕见的森林瀑布。犀牛海是树正沟内最大的海子,是九寨沟内景色变化最多的海子,其倒影似幻似真,与天地、树林连成一体。
诺日郎瀑布的特点在于雄伟。宽达300米,落差20米的瀑布呈多级下跌趋势,是旅客们最钟爱的取景点之一。
则查洼沟段,从诺日朗宾馆开始至长海子,长约17公里,景点集中在沟的尽头,这里有季节海、五彩池和长海。
长海南北长7.5公里,宽500米,水深80多米,是九寨沟内最大的海。它汇集南面雪峰的雪山和四水的流泉,没有出水口,排水靠蒸发和地下渗透。夏秋纵遇暴雨,海水也不溢堤,冬春长时无雨,海水也不干涸。长海沿岸山峦叠彩,绿权幽深。隆冬季节,冰冻雪封,一片银白,冰厚可达2尺。五彩池水上半部呈碧蓝色,下半部则呈橙红色,色彩之斑斓,与日则沟的五花海不相上下。季节海的水则随干旱季节而时盈时涸。
“童话世界九寨沟"中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情并称为“五绝”。
“五绝”之一:翠海
水,是
九寨沟的精灵,而九寨沟的海子(湖泊)更具特色,湖水终年碧蓝澄澈,明丽见底,而且随着光照变化、季节推移,呈现不同的色调与水韵。秀美的,玲珑剔透;雄浑的,碧波不倾;平静的,招人青睐,每当风平浪静,蓝天,白云,远山,近树,倒映湖中。“鱼游云端,鸟翔海底”的奇特景色层出不穷,水上水下,虚实难辩,梦里梦外,如幻如真。彩池则是阳光,水藻和湖底沉积物的“合作成果”。一湖之中鹅黄,黛绿,赤褐,绛红,翠碧等色彩组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相互浸染,斑驳陆离,如同抖开的一匹五色锦缎。视角移动,色彩亦变,一步一态,变幻无穷。有的湖泊,随风泛波之时,微波细浪,阳光照射,璀灿成花。远视俨如燃烧的海洋,有的湖泊,湖底静伏着钙化礁堤,朦胧中仿佛蛟龙流动。整个沟内,奇湖错落,目不暇接。百余个湖泊,个个古树环绕,奇花簇拥,宛若镶上了美丽的花边。湖泊都由激流的瀑布连接,犹如用银链和白涓串连起来的一块块翡翠,各具特色,变幻无穷。
“五绝”之二:叠瀑
瀑布是水流形式中的佼佼者,大自然之一绝,九寨沟是水的世界。也是瀑布王国。这里几乎所有的瀑布全都从密林里狂奔出来,就象一台台绿色织布机永不停息地织造着各种规格的白色丝绸。这里有宽度居全国之冠的诺日朗瀑布,它在高高的翠岩上急泻倾挂,似巨幅品帘凌空飞落,雄浑壮丽。有的瀑布从山岩上腾越呼啸,几经跌宕,形成叠瀑,似一群银龙竟跃,声若滚雪,激溅起无数小水珠,化作迷茫的水雾。朝阳照射,常常出现奇丽的彩虹,使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五绝”之三:彩林
这被誉为九寨沟五绝之三的彩林,覆盖了景区一半以上的面积,2000余种植物,争奇斗艳,林中奇花异草,色彩绚丽,沐浴在朦胧迷离的雾霭中的孓遗植物,浓绿阴森,神秘莫测,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苔藓,散落着鸟兽的翎毛。充满着原始气息的森林风貌,使人产生一种浩渺幽远的世外天地之感。3万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种种奇丽风貌。金秋时节,林涛树海换上了富丽的盛装。那深橙的黄栌,金黄的桦叶,绛红的枫树,殷红的野果,深浅相间,错落有致,令人眼花潦乱。每一片森林,都犹如天然的巨幅油画。水上水下,动静形色交错,好一幅令人心醉的鑫秋画卷,光怪陆离,使人目眩。入冬,积雪使九寨沟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莽莽林海,似玉树琼花,冰瀑,冰幔,晶莹洁白。银装素裹的九寨沟,显得洁白,高雅,像置身于白色玉盘中的蓝宝石,显得更加璀灿。
“五绝”之四:雪峰
九寨沟三条沟谷,层峦叠嶂,山势挺拔,眺望远方,皑皑雪峰,尽收眼底,艳阳之下冰斗,使人目眩,登上尕尔纳山,极目远眺,山峦逶迤,谷壑幽幽,天象奇观,一览无余,云海连天,絮浪翻腾,峰峦锋锷,时隐时现,在云海雾浪中沉浮升降,似乎在天宇中游弋。
“五绝”之五:藏情
九寨沟的宗教是以本教为基础,佛教文化为主导的藏传佛教。藏胞以青稞、玉米、小麦为主食。清淡、简朴是九寨藏民饮食的两大特点。住宅大都是木结构楼房,一般分为三层,底层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设经堂。在九寨沟,藏族青年男女的择偶方式同汉族差不多,一种是自由恋爱,一种是父母包办。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九寨沟,其遗产价值不容小觑。
九寨沟以高原钙华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华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其水景规模之巨,景型之多,数量之众,形态之美,表局之精和环境之佳等指标综合鉴定,位居中国风景名胜区水景之冠。
九寨沟的地貌景观类型多样,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华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华沉积为主导,形成九寨沟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这些地貌景观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九寨沟冰川遗迹保存完好,角峰峥嵘,刃脊崔嵬,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独具风韵。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谷地古冰川侧磕、终债垄发育,成为我国第四纪冰川保存良好的地方之一。
同时,九寨沟为多种自然要素交汇地区,山地切割较深,高差悬殊,植物垂直带谱明显,植物资源丰富,野动物繁多,其中珍稀动物资源共有17种。九寨沟拥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沟内山青葱抚媚,水澄清续纷;山偎水,水绕山,树在水边长,水在林中流,山水相映,林水相亲,景色秀美,环境清新,集色美、形美、声美于一体的综合美、原始美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风景美学法则的最高境界。九寨沟的管理保护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一方面,当地藏民历来把九寨沟视为“神山圣水”。沟内山、水、林、石均为藏民所崇拜和保护的对象。同时,九寨沟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由“四川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统一管理。管理处机构为县局一级,由南坪县政府直接领导。四川省旅游局对旅游范围、路线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旅游范围暂定为:九寨沟从沟口至诺日朗,日则沟从诺日朗至南岸朗,则查哇沟从诺日朗至长海,沿公路一线。同时,旅游管理部门严格控制旅游人数。在旅游旺季,景区不允许任何部门或单位到九寨沟开会;团体参观须事先经管理处同意,有计划的安排。在旅游季节上,管理部门也做了严格规定。从五月到十月开展旅游,头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原则上不开展旅游。九寨沟内除工作车外不允许其他任何车辆进入。九寨沟旅游管理部门还对区内社员和入沟人员广泛深入进行保护科技知识和遵纪守法的教育,使他们自觉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九寨沟的建设方面也做得相当好,到目前为止基本未出现任何形式破坏自然遗产的违规建设。其建设由省城乡建设环保厅、林业厅会同农牧厅、交通厅、外事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管理机构提出分期开发的总体建设方案,经省政府审查,报国务院批准。
以上这一切都为九寨沟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国内纵多景区,盲目建设、盲目开展旅游活动追求经济效益的很多,这也造成了景区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得其失去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还使遗产本身失去了本性。
从九寨沟我们可以得出如何加强对我国世界遗产以及其他景区、文物、遗产的保护,使得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在管理保护中一定要制定严格的规则制度,采取制衡的方式对保护对象进行管理保护,保护其原始性,不进行破坏遗产的建设,对其任何建设都要进行严格论证,并进行社会公示。特别要注意遗产保护和经济效益最求的平衡,不能不顾遗产保护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及资料:
1.《九寨沟·四川经典之旅》 墨刻编辑部 编著 2010 2.《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九寨沟为例》 章小平(藏族)著 2009 3.《世界遗产——九寨沟》(中国政府网)
4.《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南坪九寨沟自然保护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决定》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第四篇: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与方法
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兼议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
2010-04-07 23:06
摘要:认为城市风貌规划具有塑造城市个性、提高管理绩效、改良城市景观等作用。认为国内风貌规划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着规划理念落后、分析方法主观、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规划成果指导性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针对上述问题,试从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内容、规划成果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风貌规划的可操作性加以探讨,并以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可操作性;风貌规划;路桥区
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采和面貌,是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现代风情、精神文化、经济发展等的综合表征,既反映了城市的空间景观、神韵气质,又蕴含着地方的市民精神与科教文明[1]。城市风貌规划就是运用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风貌要素的景观设计要求和空间组合关系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生态和谐、尺度宜人、协调统一、视觉优美的风貌特色景观,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
自2000年以来,国内各级各类城市纷纷开展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工作,如哈尔滨市的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南昌市的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青岛市的黄岛风貌规划、广元市的城市整体风貌规划、柳州市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等等。但是,相比较而言,风貌规划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例如截至2007年5月,“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仅收录了65篇关于城市风貌的文献,6篇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文献。
所以,本文拟在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相关问题,就可操作性导向下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 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意义
1.改变规划模式,彰显城市个性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最佳竞争优势所在。然而,受功能理性主义和快速城市化的影响,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往往一味套用已有的理念或成功模式,很少考虑自身在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城市个性全部丧失,难以引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风貌规划通过详尽的现状调研,能够将城市的自然特色、发展动力、历史文脉及人文精神等内化到风貌要素的设计中去,进而凭借空间序列和风貌景观的有效组织,形成别具特色的节点空间系统、开放空间系统、高度控制系统、街廓空间系统、方向指认系统、色彩系统、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等,从而强化了城市的差异性[2]。
2.完善现有城市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管理绩效
国内城市规划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相对成熟的体系框架,然而,无论是上层次的总体规划,还是下层次的详细规划,都普遍缺乏对城市风貌的关注。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提出,正是对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它在不同层次规划间可以起到良好的过渡和衔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图则的编制,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专业技术规范和控制要求,有利于项目审批和日常监管,以及规划管理绩效的提高。
3.构建视觉空间景观,打造现代宜居城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国内
许多城市的空间景观和居住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有所下降。城市风貌规划的适时出现,正是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塑造良好的空间秩序为根本目的的。它通过自然山水的整合,城市色彩、开放空间、景观视廊、眺望系统、建筑要素(风格、体量、高度)等的控制,为城市营造出优美的视觉空间形象;同时,也为实现现代城市“易居、安居、康居、逸居”的基本要求,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 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现状分析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其理论和实践已趋于成熟。而在国内,虽然近几年各级各类城市也纷纷开展了包含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设计、城市美化等内容在内的景观风貌规划,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3],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多数城市的风貌规划还只是因循于既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划理念落后,缺乏非物质风貌要素
开展风貌规划,是要将城市建设成景观秀美、空间和谐、环境优越的人居佳地,所以理应以全体市民的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城市风貌规划仍然是一类由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很少顾及到市民的真实想法,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还仅仅停留在规划成果的展示层面。因此,依此建设出来的城市只能是决策者和规划者理想的城市,而非大众喜欢的市民之城。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风貌规划方案难以得到公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除此以外,风貌规划在规划理念方面还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过于关注外在的物质空间风貌,而对隐含在其后的非物质风貌要素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城市风貌规划目前借助的主要还是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的一些理论原则,因而往往特别强调外在的建筑风貌和街道景观等,而对内化于其中的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却近乎漠视。城市风貌规划正因为缺少了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考虑,所以经常导致规划成果的现代感十足,而地方性和民族性难觅,不利于城市品牌的打造。
2.规划分析方法缺乏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目前,城市风貌规划在现状调研和分析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体验分析、视觉形态分析和城市意向分析等[4],即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运用访问、记录、摄影、座谈等手段,对城市的环境特色、景观的视觉质量、风貌要素的组合关系等进行综合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建立在规划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之上的,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种短时间的调研并不能建构起对城市的全面认识,规划师眼中所看到的城市,只能是城市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只能是基于其专业背景的一种主观判读,而对于隐藏在表象背后的深层内容往往无法揭示出来。所以,当前城市风貌规划面临的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技术分析手段的运用,对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把握不够,导致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城市风貌规划往往“治标不治本”,很难彻底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大量的风貌规划问题。
3.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难以体现城市个性特色
近年来,城市风貌规划广受关注,各地的风貌建设亦是此起彼伏,但是每个风貌规划关注的主要内容近乎类同,既未突出重点,也缺乏针对性。而我们之所以实施城市风貌规划,根本目的就是要展现城市的独特性,所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不在于对所有要素的全面覆盖,而在于针对的有效性[5]——对现状风貌问
题较大、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严格限定,而对于其他非重点要素则由规划师自主把握,以确保城市整体风貌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无所不包地将所有风貌要素纳入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体系,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既容易造成城市风貌的雷同,又容易增加城市风貌建设管理的人力与财力,无益于城市风貌规划的管理效果[5]。
4.规划成果的现实指导性不强
受既有规划的影响,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目前仍以二维图纸和文本为主,其成果形式存在建设指导性弱、管理依据性差等不足。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图纸主要表现为传统的点、线、面和意象图的组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具体地块和风貌要素的设计要求、建设内容都没有相应的表述,致使在实际操作时对如何控制景观节点、眺望系统、视觉廊道、天际线、开放空间、建筑高度等风貌要素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切实指导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文字说明中抽象原则表述过多,而绩效标准描述较少[5]。“协调”、“统一”、“重视”、“提高”等绩效用词大量出现,但都没有落到实处,笼统而空泛,致使对规划内容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无法给城市风貌建设活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又使规划管理人员的裁量标准难以取得一致,给管理部门的监管督察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 基于可操作性的城市风貌规划模式探讨
1.规划理念上重视公众参与和非物质风貌要素
公众参与是许多西方国家城市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法定环节,很好地推动了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发展[6]。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城市是市民的城市,是公众的城市,而非专家和领导的“私家花园”;城市居民才是城市风貌的直接感受者和被服务者。所以,城市风貌规划应当强化公众参与的程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路径,具体可以通过发放城市风貌调查问卷、选举市民代表参与规划研讨会、开辟网上主题论坛和开通政府咨询热线等方式来提高公众参与城市风貌建设的广泛性和积极性[6]。
当然,城市风貌规划还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每个城市由于其地域、气候、风俗、人群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空间肌理和建筑风格;同时,城市风貌中也蕴涵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如多元融合的文化包容性、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融于骨血的经商理念等等,这些都是塑造城市个性的关键要素。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必须加强对这些非物质风貌要素的分析、研究,通过概括、提炼使之抽象成地方性的建筑符号或图案,以展现城市别具一格的魅力与风情。
2.规划方法上引入现代分析技术手段
为增强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必要将一些现代分析手段引入风貌规划的前期研究中,以减少现有城市风貌评价中的主观臆断成分,具体的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SPSS聚类统计分析
在对城市风貌现状的调研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而借助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将被调查者按照性别、年龄、籍贯、职业等属性加以分类,进而得到每一类人群对城市自然环境、公共空间、道路系统、历史街区、标志物、色彩等不同风貌要素的景观意象及改造意见,从而提供相对科学的分析结果和设计依据。
(2)ArcGIS多因子叠置分析
参考既有城市风貌规划的相关研究,可将城市风貌要素简化为自然环境、建筑风貌、道路系统、开放空间、风貌感知等五类评价因子,每类因子还可进一步细化,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风貌因子评价体系(表1)。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风貌因子进行详细设计,形成一系列的专业调查表格,并通过规划人员的实地踏勘获取原始数据,而后再凭借Arc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城市建成区进行多因子空间叠置分析,得到各个地块的综合风貌评价结果,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参考依据。
(3)ArcGIS三维模拟分析
三维模型较二维平面图纸更加直观,反映的信息量也更多。因此,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建模功能,将城市的现状图底关系、建筑群体组合关系等重新复原到图纸上,结合实地调研形成的感知,对天际线、建筑高度、景观轴线、眺望系统、建筑与山水的呼应关系等进行更深一步的审视与判读,从而揭示出城市风貌的问题所在。
表1 风貌因子综合评价体系
下载(53.38 KB)
2008-10-30 17:56
3.规划内容上突出规划重点
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道路系统、节点空间系统、开放空间系统、高度控制系统、街廓空间系统、视觉走廊与眺望系统、方向指认系统、观光路线系统、城市色彩系统等九大类内容[2]。而现实中,每个城市面对的风貌问题必然因其地域环境、演进历史、发展阶段、空间政策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老城市普遍面临传统风貌与现代风貌的融合问题,新兴城市则大都具有天际线不佳、城市色彩杂乱、与自然山水的交互关系不明显等问题,不分重点地对所有风貌要素进行全覆盖的规划设计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使规划内容拖沓冗长,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所以,有必要倡导问题导向型的城市风貌规划,在详尽的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重点突出、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内容,切实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风貌问题。
4.规划成果上提高可操作性
作为一类应用型规划,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应能直接指导城市的建设管理活动,因此,可借鉴国外城市设计导则的相关概念,编制基于地块尺度的风貌控制图则,运用图则来指导具体实践。
风貌控制图则包含了基于二维、三维视角的风貌现状分析、风貌改造示意、风貌控制细则(文字或表格)等内容。由于引入了对比分析、三维景观模拟等设计手法,风貌要素的现状问题、风貌改造的具体措施、风貌调整前后的视觉景观效果等都可从图则上一目了然,从而使图纸内容更易被理解,也可使规划管理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形成相对统一的裁量标准,有利于提高管理的绩效。
四 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
基于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从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入手,在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首先,在规划理念上,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极力倡导显山露水、尊重历史
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除关注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外,其规划也对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的继承以及公众意图的表达加以重视。在前期的分析定位中,规划人员设计了一份涵盖自然环境、历史古建、现代建筑景观、旅游景区、商业市场、滨水游憩空间、公共广场、绿化与道路系统等多项内容的调查问卷,通过规划区内10个地块的随机抽样,获取了各类人群①对路桥风貌感知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规划人员也按照既定线路从专业视角对规划区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通过摄影、访谈、填写专项风貌调查表格等方式,从历史街区和日常生活中对路桥区的城市文脉与人文精神进行了记录、感知、提炼,从而在根本上把握住了路桥区的核心特质所在,形成了“百路千桥万户市”的总体风貌定位。
其次,在规划方法上,依托前期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运用SPSS和ArcGIS两大专业分析软件,对基础数据及相关资料(公众调查问卷、专项风貌调查表格、地形图等)进行了聚类分析、多因子叠置分析和三维空间模拟分析,以从整体上了解公众的风貌意象,把握各种风貌要素的现状利弊,并揭示地块的风貌问题与成因。
再次,在规划内容和成果上,基础研究报告的结论和可控制风貌要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路桥区城市风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观轴线与眺望系统的视线不畅、城市色彩杂乱、建筑形式与空间群体组合不协调三个方面。因此,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对路桥区的景观视廊、城市色彩以及建筑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重点设计和规划控制,并将相应内容落实到建筑控制导则、视廊风貌控制图则和建筑色彩控制图则上,以图、文、数据指标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切实增强规划成果的直观感受及现实指导意义。
五 结语
城市风貌规划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一类新型规划,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城市的建设管理工作,因而较一般规划对可操作性的要求更高。由于城市风貌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风貌规划编制的模式尚未成型,本文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对今后风貌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成果等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以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为例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不妨为广大风貌规划工作者所共同学习、借鉴。
【Abstrac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can form urban characteristic, enhance urban management, and improve urban
landscape.A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China is developed late, it is now encountered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backward planning concepts, subjective analysismethods, excessively-comprehensive planning content, and weak-guiding planning achievementand so on.These problems affect seriously the operability of planning implementation.Aiming at the problemsmentioned above, this paper discusses on how to improve
operability of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planning concepts, planning methods, planning content, and planning achievement.Furthermore, it take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LuqiaoDistrict ofTaizhou City for an empirical analysis.【Key words】 operability;urban landscape planning;LuqiaoDistrict
注释
① 按调查者的基本属性可分为本地居民、外来常住人口和游客;按调查者的运动状态可分为行人、骑车者、驾驶员;按调查者的职业还可分为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员、经商者、工人、军人、农民、学生等等。
参考文献
[1] 李晖,杨树华,李国彦,吴启焰.基于景观设计原理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景洪市澜沧江沿江风貌规划》为例.城市问题,2006(5): 40-44
[2] 朱旭辉.城市风貌规划的体系构成要素.城市规划汇刊, 1993(6): 43-57, 38
[3] 魏挹澧.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思考.小城镇建设, 2000(10): 28-30
[4] 金广君,张昌娟,戴冬晖.深圳市龙岗区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框架初探.城市建筑, 2004(2): 66-70
[5] 高源.美国城市设计导则探讨及对中国的启示.城市规划,2007(4): 48-52
[6] 王哲,洪再生,周鲁晓,袁玲.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与探索.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7(1): 57-60
[7] 曹娟,梁伊任,章俊华.北京市自然保护区景观调查与评价初探.中国园林, 2004(7): 67-71
作者简介:
顾鸣东(1983—),男,汉族,江苏无锡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
葛幼松(1964—),男,汉族,江苏东台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
焦泽阳(1973—),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与城市设计一体化。
(转自“园林学习网”)
第五篇: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城市近郊风景区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研究
1、引言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是当前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建设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名,在风景名胜区内大兴土木,把其建成了大型“吃喝玩乐综合体”,风景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近郊风景区由于区位独特,景区内村庄、居民点不断扩张,开山采石、毁林种地、滥用水资源等破坏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搞高档房地产。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规划体制不完善、实施管理力度不够之外,规划本身也存在较大的缺陷。许多风景区的规划由于回避了农村居民点问题,致使居民点规模不断扩张,不仅给风景区带来后患,也给房地产开发商有机可趁,使建设项目侵占风景区用地,造成对风景区土地的无序利用和对风景资源的极大破坏。农村居民点已经成为一些风景区规划回避的难题,因而也就成为城市近郊风景区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从规划角度采用积极的方式探索并解决此类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实例分析与方法研究
2.1实例概况与现状分析
虞山—尚湖风景区于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景区之一,是典型的城市近郊风景区,总面积为35 km2.常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的虞山、尚湖、古城融为一体。虞山自然景观秀丽幽奇,1989年被定为国家森林公园,是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最高点,有著名的“虞山十八景”,人文景观丰富;尚湖湖面宽广,风景秀丽。因此,常熟古城区素有“七溪流碧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景。该风景区1999年游客量约为140万人次/年,占全市游客总量的60%。
笔者通过对风景区历次规划及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发现,因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尚湖及其周边地区的保护力度明显偏弱,居民点不断扩张,在沿岸大量开发度假区,建筑风格不协调,自然资源及环境被破坏、水体污染等现象愈演愈烈。笔者通过对现状经济状况调查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风景区内现有1个建制林场、6个行政村,分属3个镇,现有的行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极易造成房地产商开发的失控和工业项目的引进,给风景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带来后患。另外,距市区较近的行政村由于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程度相对较大,农民自建房增量也较大。
2.2研究内容
本次规划作为常熟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专题研究报告,并非一个完整的风景区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它以《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为主要依据,旨在找出原有规划及实施存在的问题,从风景区规划的角度提出对风景区用地保护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是对风景区内的居民点提出控制要求。
2.3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次规划主要从解决风景区现存问题和促进风景区自身发展两个层面出发,按照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针对城市近郊风景区,探寻以控制风景区建设行为、保持风景区良性发展为主要目的的规划分析与控制方法。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本次规划将该风景区功能定位为一个处于城区边缘的以生态调节为主要功能、以自然山水为主要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胜地和大型郊野公园。规划引入了先进的三维GIS辅助分析技术,通过对风景区生态景观保护、居民点疏密度、拆迁难易度等方面的分析,为规划决策提供有力依据。规划提出风景区在功能布局时既要珍惜现有风景资源,严格控制景区内的建设,又要尊重现状发展基础,将居民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以优化景区空间环境。
2.4GIS辅助分析与决策
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规划借助三维GIS技术[2],对风景区用地现状及虞山、尚湖、古城的绿化、生态、环境、景观、视线、视域等关系进行分析,评估出风景区的敏感地带,为不同地段的建设控制提供依据(图1~图4)。
分析认为,虞山、尚湖与城市的交接界面、虞山与尚湖的过渡地带为敏感区域,对虞山、尚湖、古城的格局关系、生态环境影响非常大,需重点进行生态景观恢复或建设控制。虞山北路一带是风景区与城市的主要过渡区,即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生态过渡区,应加强虞山至城市的生态绿化过渡,延伸城市至虞山的生态景观走廊,形成一个自然与城市的生态型过渡空间。
2.5风景保护及居民点调控
本次规划将整个风景区划分为宗教文化景观保护区、重点自然景观保护区、景观游览区、景观恢复区、景观控制区、外缘适度发展区6个区,又以居民点的调控为重点确立了控制人口、合理保留、产业引导的调控原则。
规划首先利用生态、景观、视域分析成果,划定居民点调控分区,同时通过现场评价、感官分析及横向类比的居民点疏密度分析,提出景观型村落之间的合理间距和村落的适宜规模(合理的半径及户数),为居民点的调控提供具体依据。居民
点主要从两个角度对风景区内的视线景观产生影响:从尚湖周边观虞山和从虞山鸟瞰尚湖。前者可以通过种植绿化带减小影响;后者必须通过居民点疏密度分析进行调控,并通过增加植物等手段,营造更为完美的自然型、生态型村落景观。研究中采用如下公式对居民点疏密度进行分析:
T=S′/S
式中:S′=N×S0/L;S=π×R
2其中:T—村落单元疏密度(%)
S′—村落单元建筑基底面积(m2)
N—村落单元中居民户数(户)
S0—户均建筑面积(m2/户)
L—平均层数
S—村落单元外接圆面积(m2)
R—村落单元外接圆半径(m)
T不同于建筑密度,可用于评价村落单元分布的疏密程度及单元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现场评价、感观分析及横向类比,当T<18%且R<200m,D>700m(D为村落单元之间的圆心距离)时,如果结合了大面积的村落绿化,那么村落景观就趋于比较自然、理想的状态。
距城区较近的村落由于居民点现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拆迁难度较大,规划应尽量减少居民点拆迁量。而处于山与湖之间的核心过渡地带的居民点,为满足风景区生态保护和景观的需要,应将其搬迁。在此基础上,规划将风景区的居民点划分为绝对保护的无居民区(不准常住人口落户)、恢复风景的人口衰减区(分阶段地减少常住人口数量)和保护风景的人口控制区(允许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落户)3种居民点调控分区,并把已有的居民点按自然村落划为80个单元,采用4种调控类型:①搬迁型,即完全撤离原址,主要针对建筑质量不高,同时又位于敏感地带或者由于居民点成片密度过高而影响景观的居民点单元;②缩减型,即部分撤离原址以降低建筑密度,主要针对居民点过于集中的村落;③控制型,即在保持现有用地规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建设的方式;④安置型,即在风景区内适当地
段新设立的用于安置景区内搬迁居民的居民点类型。规划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居民点调控表(表1)。
2.6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与建设控制
针对原有的风景区总体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本次规划对风景区重新进行整合,划分国家森林公园、景林生态观光区、田园风光区、中心休闲观光区、湖滨游览服务景观区、入口服务区、城郊风貌控制区、远景发展区、水域生态观光区九大功能区,并对每个区确立发展原则、建设意向和实施要点,作为对原有规划内容的延续、调整和补充。
依照功能分区的发展要求,规划采用突出风景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扩大风景用地、保护风景资源的策略,结合具体的用地现况,将风景区用地类型划分为七大类。规划扩大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和交通用地的规模,对居民社会用地、耕地、滞留用地进行缩减,并维持原有的水域面积。
规划提出该风景区既要满足各功能区的建设控制要求,又须满足各类用地的建设控制要求。建设控制要求包括适建内容、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等。这些控制要求,均作为今后风景区规划管理的主要依据。
2.7交通组织
湖滨周边特别是尚湖南侧的道路规划利用已有的环湖路形成网状骨架。为满足游览观光及景观设计要求,局部地段的设计采用放射状、自由式路网。为强化尚湖、虞山主体景观特色,规划将面向湖体、山体的道路布置得相对较密,方便游客便捷地到达尚湖湖滨。同时,湖体周边路网与山体路网通过虞山南路有机衔接,并结合外缘环路,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过在适当地段结合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停车场、站点与游船码头,形成道路系统与水路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交通体系。
2.8实施措施建议
为保障规划实施,规划提出三大措施建议:①进行管理机制创新,减少发展主体,治理多头管理,撤销不利于风景区发展的行政村建制,实行风景区统一管理。②调整经济发展策略,解决行政村的经济发展矛盾,变独立的行政村经济发展格局为风景区经济的整体良性发展格局,优化风景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第三产业,解决风景区内农民的就业问题。③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将风景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相应政策,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风景区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改革步伐,解决征地过程中
存在的各类矛盾。此外,要特别注意规范风景区与城市之间用地的规划与实施管理,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的框架下,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其用地建设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