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剖析了网络语言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以及对大学生思想的深刻影响,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语言;影响性;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建设成本的降低,网络覆盖与应用有了飞跃式发展。由此衍生出很多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使得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年1月和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年我国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的普及率达到97.5%,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发表言论、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并且逐渐习惯于以网络语言作为个人言论和与人交流的语言载体,由此衍生出网络言论、网聊、网恋等一系列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甚至语言习惯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也自然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判断、是非取舍的重要因素[2,3]。
一、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状况
调查课题组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随机的抽样调查,了解到,96%的受调查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比较了解,明白一定的网络语言的意义,仅有4%的学生对网络语言完全不了解,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可以发现,99%的受调查大学生使用过网络语言,而且有41%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受到大学生网民的钟爱,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地发展传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引导力,这已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代表。
二、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流行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网络语言的标新立异表现在三个方面[4]。一方面常常用异化的、情绪化的语言。比如,用那些隐晦的数字表达出别样的感情,770(亲亲你)。二是创建一种轻松、游戏、自由的氛围。如把“东西”称为“东东”的“童语现象”,很难想象会在网络以外的任何交流环境中出现。这展现了在现今这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他们缓解现实的压力,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其三,摆脱传统语的限制,重意而不讲求形式。网上常常将“给你打电话”说成“电话你”等反常搭配的情况,都是从常用词语中翻出新意。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系统的传统文化强制教育阶段,各种制度束缚着他们的欲望。网络语言显得越来越随意,越来越讲究冲破束缚正好显现出年轻人标新立异和叛逆的精神,并以此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注意、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
(二)获得自主支配的话语权
大学时代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心理过渡期。在父母长辈那里,他们缺少话语权,在朋友中间,他们要包装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可以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宣泄和表达的空间在现实中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予他们摆脱一切现实压抑的空间,网络语言实现他们在自己的语域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实现自己内心的释放。此外,大学生有着很强的猎奇心理,他们渴望接触更多的人,体验各种新奇的感觉,而网络就成为他们诉说、宣泄的最好交流场所。
(三)创造愉悦的网络交往氛围
通过调查网络语言类型,可以看出网络语言最显著的特征是形象快捷:一是网语的生动形象;二是符号网语的眉目传情。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网民群体,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对平庸、枯燥、刻板生活加以调剂。例如网语“菌男”“霉女”是指相貌很丑的男女,因“菌”“霉”的使用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所以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可见青少年网民之间注重形象语言带来想象上的快意,正符合年轻大学生们的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
(四)制造并传递游戏式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备受大学生网民推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以期望逃避老师、家长和社会上的传统说教和传统规范的约束和压力。大学生网民热衷于网络语言的使用,以此作为吸引同学、炫耀个性的展示,使得网络语言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调查显示,79.3%的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仅仅是为了好玩,觉得网络语言方式无需顾及日常生活的规则,是一种游戏式的轻松语言。
三、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尽情宣泄自我情感
网络语言本身幽默诙谐、风趣生动。深受大学生朋友的青睐。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最本质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是特定的,交往圈子也是特定的。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使用是汉语的丰富和发展。
大学生们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利于他们想像力和语言创新能力的发挥,积极健康、富有表现力的网络词语,用得恰到好处,常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沟通交流效果。
3.增强形象性的感受和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一个“读图时代”,伴随其成长的主要是一些卡通画、电视、电脑等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而相对抽象的语言文字信息以及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信息则有所减少[5]。网络语言长期使用的话,对于这些青少年在形象性方面的感受能增强,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方面也会相对灵活,这对他们是有一定的好处的。
(二)消极影响
1.网络语言文化的欠约束性,导致网络中存在的不健康语言内容会对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产生较大危害。网民良莠不齐,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就产生了一些低级、粗俗甚至肮脏、丑恶的语言。网络社会人们的互动是在匿名环境且非明确的网络虚拟关系中进行的,这种匿名性特点使我们很难对网络上精神污染的制造者进行有效地制裁。网络中传播暴力、淫秽、反动的语言,而且可以经常肆无忌惮地公然挑战法律而逍遥法外。
2.网络语言泛滥危及青少年语言基础。网络语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规范和随意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混乱性。部分网络语言甚至违背了语言的发展规律。例如:“今天晚上谁去散步的说?”“不要忘了伊妹儿我!”把“漂亮”说成“漂漂”、“东西”说成“东东”、“害怕”说成“怕怕”等等。像这些语序变异、随意倒装的句式和奇特的词汇,完全违背了现代汉语的传统规则。青少年正处于打基础的最好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力强,但由于知识面相对狭窄,驾驭母语能力较差,辨别能力不够。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限制,就可能影响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和对传统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少老师表示,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太大,如不加以约束,容易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习惯产生错误示范,这将对沟通造成障碍。而家长则认为,过多地使用“火星文”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更严重的是,汉语的传统规范表达可能被颠覆和破坏,对我们的母语造成一定的危害。
3.网络语言所传承的由网络文化构造的个体理想化世界,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
现实的社会结构诸要素所结成的稳定体系,调整着人们的相互关系,维系着社会的整体性,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客观和真实存在的。而虚拟社会没有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更不可能按照一定的秩序形成稳定的体系,社会角色的扮演也是虚幻的。它的存在随时会因各种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这会给网络社会成员造成精神打击和精神压力,情绪受到压抑。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往往难以对网络成员进行正确的角色判断,当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时,就会产生不解、愤怒和茫然等情绪,如果不加分析地把这种情绪114带到更加复杂的现实社会中来,则会使他们对现实世界产生认同危机,从而不能正常参与社会生活。
四、建议及对策
网络语言建设需要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和规范来加以约束,可以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防范监控措施营造健康的网络语言环境。但是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硬约束”来进行强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执行者,对待大学生网络语言的现象,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坚持宽容理解、顺势引导的原则,全方位、多视角的加强大学生网络语言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
1.理性面对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的存在及其对大学生规范语言学习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客观现实,对于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尤其是思政工作者要正视网络语言及其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现实,理性客观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思政工作者不但应该对网络语言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做一些研究。广大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网络语言,才能在复杂的“网语”中,引导学生认识网络语言的利弊,吸收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同时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监管和引导,督促他们在书面语中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避免大学生过多地使用错别字、数字、符号、字母杂糅的网络语言。
2.慎重使用网络语言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完全禁止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但是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使用网络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要本着“必要性、明确性、品位性”的原则使用网语言[6]:规范语言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时,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替代;规范语言能够表达得很好的,尽量使用规范语言;使用网络语言意义要明确,不出现歧义;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选择其中高品位、健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另外,还要依法使用网络语言,在规范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
3.将网络和网络语言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运用网络的相互性和开放性让教育方式多样化,接受学生被改变的角色,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主体价值,是当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一批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建立正是合理运用网络使先进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导向的典型表现。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这些网站上积极、时尚的网络语言也是学生们传诵的经典。这种教育形式一改以往枯燥的说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借助虚拟空间、时髦的“网语”巧妙的隐藏了起来,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亲和力,而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既顾及到了理论思想的学习,又结合到了他们自身上网的兴趣爱好,从而营造出了平等的学习、交流氛围。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语言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实施符合教育主体的教学要求,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时代要求。
总之,网络语言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同语言承载文化一样,反映了青少年的文化构成。青少年文化发展的内容将成为十几年后的社会主流文化,进而形成文化力。好的文化力可以推动国家民族文化,不好的文化力可以制约并阻碍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所以重视青少年文化是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是重视民族文化。
第二篇: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by高二16班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的魅力越来越大,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在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快捷,便利以及庞大的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出现,首先就是铺天盖地的网络语言让人目不暇接。这种缺乏文化底蕴却充满着活力和创新活力的新语言在受到年轻人极度欢迎的同时,也要经受越来越多的人的挑战,而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语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现象
“555”“MM”“LZ”面对这样一些莫名奇妙的奇怪组合,你有何反应呢?实际上,这些特殊的字的组合正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使用,甚至,在网 络的大环境里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各大中小院校里,我们随处可以听见“恐龙”“青蛙”“灌水”“BF(男朋友)”等这样的网络语言,有的把它们当成口头禅,有的学生甚至把它们当作书面语言,在作文中使用。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把网络语言的研究提到日程中,这些充斥着让人似懂非懂的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正规汉字,尤其是各种表情符号,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推崇,网络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实际上,中国的互联网真正兴起也不过是最近十年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十年里网络语言的产生速度和流传广度已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它不就改变了广大网民的网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现实生活,甚至走进报刊杂志这些与人们生活时时相关的传播渠成一种极具特色的语言现象。
二·网络语言是否是一种文化?
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固然有一定的创造力,但这只针对部分人而言的,网语对一些不经常接触网络的人来说无异于“天语”。一种语言写出来如果让大部分人看不懂,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它作为语言的意义。而网络语言现象越来越火热,甚至走入平面媒体,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网语是否是一个文化呢?还只是一种短暂性的语言现象。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语言是网络发展的体现。对中国而言,网络的普及几乎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的发展迅速,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态偏向于一种快节奏,快思维的模式,这也波及到变化相对缓慢的文化事业上。中国文化自古就讲究底蕴和内涵,追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经济大潮中应运而上的网络语言却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网语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有失规范,缺乏语言特征,更别谈有什么文化底蕴了。而一种文化之所以称之为文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具有继承性和传承性,中国文化尤为如此。网络语言的更新速度相当快,很多昨天
看着很时尚的网语,几天之后可能就是明日黄花了。从这个角度看,网络语言只能是伴随互联网产生的附属物,适用范围也有很大局限性,在传承性上也较为单薄。因此,网络语言只能称之为语言现象,还不能独立称之为一种语言文化。对中国而言网络的普及几乎是与经济发展大潮同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这带动了整个社会形态偏向于一种快节奏,快思维的模式,这也波及到变化相对缓慢的文化事业上。中国文化自古讲究底蕴和内涵,追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背景下产生的网络语言似乎彻底颠覆了这种观念。王雨中大多存在不规范的简体字,替代字,或用字母简称某个词语等现象比比皆是。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网络语言的规范性更让人担忧,这种信心语言不久就缺乏语言特征,更没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言了。因此,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只能是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附属物,对网络有极强的依赖性,只能称之为一种语言想象,还不能称之为独立的语言文化。换个角度看,而把握着社会命脉的精英阶层通常是不屑于网络语言的运用和追捧的。目 三·如何对待网络语言现象呢?
自古以来,每一样新生事物的产生总会伴随着社会对其的争议和评判,网络语言也不例外。网络语言在中国产生后,尤其是近两年,由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网民群落的不断壮大,网络语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的深入,对网络语言的讨论甚至说争论就一直存在着。虽然网络的快捷和强大的知识共享功能带给了人们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可以说存在的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品位低、粗俗化。网上存在大量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不守口德,随意漫骂和****扰者有之;说粗话、脏话,粗俗下流者有之,也就是网络语言的粗俗化现象。甚至,有些孩子的作文中居然出现了这样的话酱紫的拉,TMD,泥的BT说!偶分特(昏到)你死乐”。这不能不另人担忧。既然网络语言上还不能归结为一种文化,而只能成为一种语言现象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现在社会通行的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网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果,“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新世纪的最先锋的生活和语言活力。当代汉语的形态发生着急剧的变异,顺之者昌。”(《“网络语言”代表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甚至大声疾呼“网络语言”代表21世纪语言发展的方向。他们认为人的语言总是经历了一种更替过程,包括汉语也总是接收一些新的外来语,创造一些新的词,同时也在淘汰一些繁琐的文字。
另一种态度是认为网络语言颠覆了传统的语言习惯,缺乏内涵和底蕴,有些不伦不类,登不了大雅之堂,现在在很多青年学生的写作中的滥用网语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一种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语言由于是网民自己创造,缺乏规范,甚至出现了一些像“TMD”(他妈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T狗屎)这样的低俗化的字词,网络语言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宣泄的作用,但网络语言在为网民们提供自由宣泄通路的同时,对社会的道德规范、对青少年成长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篇: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发布者:林厚隆 发布日期:2010-11-2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农村都有网吧),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互联网。为了交际的需要,人们创造了网络语言。许多中学生喜欢上网,网络语言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并学以致用,把这些网络语言移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特别在学生作文里会时不时出现一些“美眉”、“恐龙”等网上流行语,让一些老师如坠云里雾里,冲击了传统语言表达习惯,影响了正常的作文教学,也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网络语言的含义及特点
1、网络语言的含义
网络语言指人们在网络、媒体中用于沟通、交流、实现对话的语言形式,它分为二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病毒、平台、防火墙等,相当于语言中的书面语;第二类为网络使用者用于交际的常用词语,如:美眉、大虾、斑竹等,相当于语言中的口头语,这一类对中学生写作影响最大的,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2、网络语言的特点
1、生动形象,诙谐幽默,人情味较浓。如^-^(微笑),:D(哈哈大笑)这类表情符号,泡网的人称“网虫”,刚上网的人称为“爬虫”,网络技术好的人称为“飞虫”。
2、标新立异。网络语言用语喜标新立异,传情达意往往出人意外,令人耳目一新。“恐龙”表示不漂亮的女性,“菜鸟”表示网络新手,“拍砖”表示批评。
3、经济简练。为了追求网络交际的即时性和简洁性,用语言简意赅,能简则简。如大量的谐音和缩写用语,B2B表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
4、欠规范。用语中有大量错别字,语法上与有也有随意化、简化倾向,如“记得电话偶”,电话作为动词,打电话的意思。
5、格式化、工具化。网上的许多语言表达已形成了固定格式,网民可以不加考虑,随手点击选用或复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QQ表情和各种图片。
二、网络对中学生写作的影响
网络语言的特点适应于现代快餐式生活节奏,而且虚拟的网络世界,没有现实社会中的条条框框,人在网络中可以卸下现实生活面具,如释重负,使用网语会让人觉得生机盎然,而中学生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新的另类文化易于接受,心理发展不成熟,有些浮躁,又面临着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他们可以在网络语言中得到身心轻松,精神愉快。而且他们又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简单、更形象的交流方式。网络语言就成了他们的“新新语言”。网络语言对中学生带来的双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系统
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静态系统,它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事实上,新词汇都是新事物、新概念的反映,如果说汉语的语音、语法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话,那么只要时代在前进,新语汇的出现是必然的,而新词汇的出现又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如“理念”、“互动”、“双赢”、“脱口秀”等新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收录。而现在一些网络、影视新词语,如哇噻、酷毙、帅呆、伊妹儿等,已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网络语言也是对传统语言词汇库的扩展,大部分在日常应用的词汇库中不存在的,它们首先在网络中出现的,如黑客、美眉、菌男霉女等;有些虽是日常应用词汇库中旧有的,但在以网络的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大虾(网络高手),酱紫(这样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粉丝(影迷)、稀饭(喜欢)等。、因此,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传统的汉语词汇,增强了普通话中基本词汇的表现力,为语言交际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也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新的表情达意的工具。由于网络语言求趣、求简、求新,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理念和时尚,常常使人们乐在其中,枯燥的文字从而变的活灵活现不再是硬邦邦的。而作为“新新人类”的中学生,有着追求时尚、个性、创新的心理和自由随意的天性。他们就不拘泥于传统语言模式的束缚,在写作中大胆吸收网络上的流行语,借此来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也确实使人觉得眼前一亮。有的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我的同桌是一台286,内存不足,反应迟钝”、“咱俩想法不兼容” 这样的比喻不但形象贴切,而且新颖有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网络语言,改变了传统语言表达风格。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语言带着新奇、朝气,总会不断吸取各种新的词汇,经过广泛的传播和长期使用,目前已有不少的网络语言从网上走到网下,为学生普遍接受并使用着,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系统。
2、培养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传统是权威,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或使用,思维受到束缚,毋庸置疑,更谈不上改造创新。新颖怪异、不循语法、灵活自由的网络语言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在网络里这个自由的虚拟空间中,没有权威的压力和传统写作中文体、读者、语用效果等的束缚,学生活跃的思维得以任意驰骋。另外他们可以自由地接受,使用,特别是创造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不论学生的这种创新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会不会为大众所接受,但他们已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言创造能力。而且语言的表达本来就应该别具一格,部分学生可以在传统汉语和网络语言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作为新事物的网络、影视语言,必然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不完善之处。它们为作文教学注入新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病毒和细菌。
(二)负面影响
1、破坏现代汉语的规范性
网络语言虽具有生动鲜活的一面,却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表达方式。结构简单,句式松散,在语法方面也不规范,如“我走先”,“我看书在图书馆”等句式。还有他们在作文中动不动就“晕”、“恐龙”、“酱紫(这样子)”。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偶(我)今天心情很好,一大早就喊醒呼呼水饺(睡觉)的GG(哥哥)一起上街,偶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这样的网络大白话,不分语境,杂乱无章的就侵入到学生的作文中,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学生的可塑性强,正是学习规范语,打好语言基础的时候。周有光先生认为,“只有文章写得明白如话,念出来大家听得懂,汉字规范化,减少学习困难和使用不便„„才叫中国语文的现化化。”所以说,若在作文教学中不加强对失范的网络语言的控制,学生们沉缅于网络语言的新奇,把怪字别字当幽默,把不规范语言变成调侃,影响了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继承。特别是影响中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正确的理解、掌握与运用。
2、抑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审视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语言的表达方式具有程序化、模式化的弊端。如高兴时都画个笑脸来表达;哭泣时都用“55555„„(呜呜„„)”代替;气愤时吗一句“TMD(国骂:他妈的)”或“7456(气死我了)”。语言与思维相互促进与发展,语言的简单贫乏,随意选择对象,急于表达主题,缺少铺陈描述,易造成思维的僵化与呆板。如果学生长期接触这样句式简单、句法杂乱的语言,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何以得到提高?我们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思维品质的发展。写作中的推敲斟酌、炼字组句的过程也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得以培养和发展的过程。经过思维提炼的语言才是属于真正的语言,才能准确到位的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据统计,中学生上网人数占网民的21%,他们对网络语言的使用多于对书面语言的运用,聊天、邮件代替信件,博客代替日记,发贴子代替议论,网语成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习惯采用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对网络语言有种依赖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当学生在写作中习惯性的去复制别人的话语,以程式化的格式表情达意,必然会忽视个人体验,无法形成和表达真情实感,从而使作文自然失去个性。
3、影响学生审美情操
语言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冯骥才先生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围墙,更深刻的讲,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和下意识等。语言文字又是审美的重要内容。”我们的汉民族语言文字是象形表意的,本身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对规范母语的学习运用的过程其实是经受着汉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感染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的过程。
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观点,这里的“人文性”,着眼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应该是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相结合的课程。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达到作文育人的总目标”“作文是学生情感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的自身精神世界磨练的过程。”然而,如果中学生经常接触网络语言,并把它们带到了正规习作中,由于这些语言不仅充斥着不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错别字还层出不穷,别外也是脏话、黑话等大量庸俗不健康语言活跃的空间,进而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情趣。若中学生长期浸染于这种低俗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的审美修养会受到威胁和侵袭,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也就难以实现。
三、应对网络语言负面影响的策略
信息时代的到来,来势凶猛的网络语言已经对中学学生写作造成一定的威胁和冲击,面对青少年在作文中使用网络、影视语言的现象,我们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应简单地加以否定,一棍子打死,认为其是一种文化污染、文化垃圾,因此对其一味限制,一“堵”为快,也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视而不见,任其放任自流,要认识到它在某种程序上是很多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这其间把握要注意度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的了解、学习、研究。
1、心态要宽容
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语汇同社会的发展更为密切,直接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着社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而社会的变化、新事物的出现等都会在语汇中体现出来,从而产生大量新词语。“新词语是新事物新生活的一部分,流行词语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时间将是流行词语能否最终流行的决定因素”(许嘉璐)网络语言就是这样。它与计算机和网络相伴而生的,它作为一种语言实践,能在网民中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其中的一些新网络语汇,经过长期广泛流传,最终约定俗成,就可能成为现代汉语的新词汇。因此,对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就不要大惊小怪,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用宽度和理解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现象,因此,对网络语言宽容比扼杀更重要。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网络语言,以便在和学生交流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应用这些语言。
2、遵循的原则
①不盲从原则。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非常大,而学生的判别力自制力又相对较弱,如果不加限制,盲目学习运用网络语言,势必影响他们对正确字词的学习,影响对规范语言的掌握。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要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生也要提倡自律,不盲从逐流,自觉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
②雅俗的原则。“雅”就是要高雅,语言要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就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它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向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俗”不是粗俗,而是指约定俗成。那些充满活力的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我们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③扬弃的原则。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对那些“雅”、“俗”的,充满生命力的就要发扬。比如一些大众俚语、俗语,就很有生命力。事实证明,这些语言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弊端。相反,对那些不健康的语言,对那些类似江湖黑话性的语方,对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只有丢弃、坚决制止。
3、具体做法---引导
①讲清正确、规范使用汉语的重要性。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它是我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对维护国家统一,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遗产,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规范使用汉语,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责无旁贷。
②鼓励学生从传统语言中吸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优秀的语言之一,有丰富发达的汉语语汇,词义丰富、容量大,表现力强,并拥有相当丰富的同义词。这些为人们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些众多的语汇材料中选取最能表达思想的成分组成句子、篇章;使语言表达得精确、形象、生动。而网络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快餐语言”,是无法和传统语言相比的。同时,写作是讲语言和技巧,靠网络语言耍只能取胜一时,最终还是要靠深度,文采和灵气。另外,要用好网络语言也必须要有较好的传统语言作基础。
③疏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让学生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局限和缺陷。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只是出于好奇、好玩的思想,更有学生是为了炫耀自己前卫和与众不同。对此,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对待网络语言,做到自律,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如学生用“BT”(“变态”一词的声母)表达“变态”,那别人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白天”、“悲痛”或其它以这两个声母组成的词,那样你表达的意思就会被误解,倒不如直接写成“变态”。还有,网络语言对“电脑盲”或“菜鸟”(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一样难懂。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但你知道对方是否也和你一样懂了呢?也许对方发会发一大串问号来问“这是什么意思”。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必须用规范的语言大家才能看懂,那些网络语言目前尚未规范,多数人还不了解,所以在平时的作文中尽量不用,有时确实为了某种表达作用的需要非用不可,那就必须加以注解。
④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语言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面对多元文化充斥的今天,语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注社会上的一些语言文化现象,用自己的言语、行动来影响学生,用我们的思考、研究来解答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积极因素,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语,增强学生热爱语文、学好语文的信心。如经常组织一些与语言文字有关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始终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培养学生运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和习惯。还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多阅读经典的规范文本,使他们在学习、模仿、借鉴的过程中的逐渐规范自己的语言。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其对中学生写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种现象,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让语文教学更好的服务社会。
第四篇: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论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的影响
摘要: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着计算机网络产生的网络语言影响也越来越大,正确使用和理解网络语言变得尤为重要。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间的关系密切,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误解是其无法得到发展,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正面了解网络语言,并能试着接受网络带来的言论自由。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影响;网民情绪
2009年1月6日,在中国网民文化节启动典礼上,评选历时三个多月的“中国网民节”具体日期得以揭晓。2009年9月14日,首届中国网民文化节庆典将在北京中央电视塔隆重举行,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中国互联网协会领导、国际互联网专家、网民朋友及企业代表将集聚一堂,通过多种形式庆祝首个中国“网民节”。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网民将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收看庆典盛况。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网民节的产生说明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交流平台,也有它独立的语言存在,这种用于网络交流,或者以网络为平台开始广泛流传的语言,我们通常称之为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只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发展产生的,与互联网关系紧密的语汇和文化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应用中用来表示计算机各个部分,以及计算机常用工具,常识方面的语言,其中以名词,动词居多,例如cpu,硬盘,显示器等,这些是伴随着计
第 1 页(共 10 页)算机这个实体产生而产生的,肉眼可以见到的,手可以触摸到的具体名词。而ip,系统,网页,版主,防火墙,则是在网络发展后逐渐产生并不可代替,为大众接受的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和首相名词共同构成了网络语言的名词类,这些名词在网络语言中,相当于中国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还有一些名词经常以形容词的身份出现,比较常见的有“猪头”,“恐龙”,这两个词汇在现代汉语里是名词,分别指一种动物的头部和一种已经灭亡的动物,而在网络语言中,他们通常被用来形容样貌丑陋的女网民。网络语言的动词中既包括在网络产生后运用到其中的已有的现代汉语词汇,又有被赋予新意义的已有现代汉语词汇,还有被随着网络产生的新词,安装,取消,删除等属于刚刚说到的第一种词汇,灌水则属于第二种,杀毒,下载,就应该属于第三种,动词相当于中国现代汉语中的一般词汇。
网络语言包括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语言方面主要谈的是名词中的抽象名词和绝大多数动词。
二、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的相互作用
中国汉语中包括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和隐语。网络语言也可以认为是包含了这几个方面。比如上面提到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还有现在即将说起的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和隐语。网络语言的基础是文字(不可否认,其中网络语言中包括的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料)所以,网络语言中,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词,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葡萄,咖啡,模特儿,伊妹儿,都是外来音译词,这些物品本身就不是中国本土的东西,伴随着这些物品的传入,他们的名字成为中国汉语的一部分也就理所应当了。
第 2 页(共 10 页)
(一)、网络语言中存在对现代汉语已有词汇的变异
2010年3月5日晚上19点52分58秒,QQ同时在线用户数首次突破1亿。这说明,在这个时候,有100000000人在使用互联网交流,他们使用的文字,就是网络语言。如果此时一个网友给你发来一句话,里面有一个“亲”字,你需要认真研究它的意思。和这些拼音缩写相类似的汉语也有很多,其中“亲”字最为典型。一种情况下,亲是一个动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吻,它是以一个动作的名义,以文字的形式出现的。“狗狗好可爱呀,亲~”这句话里,主要表达的是小狗可爱之意,后面的亲表达出了说话人对小狗喜爱的程度,这种表达方式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为生动,更能让读者理解说话人所处情景的情感,让人能觉得到说话人的可爱。“亲~,这个yy真的是超值,不要犹豫了”这句话是经常光顾淘宝的mm们熟知的一句话,其中的“亲”是“亲爱的顾客”的缩写,这样的称呼会让人觉得轻松亲切,又不乏俏皮的意味。说顾客显得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远,说亲爱的又不免有些轻佻,用一个“亲”字,即拉近了商家与顾客的距离,又保证了顾客至上的原则,给彼此留出了交流的空间。这种感觉也得益于亲字本身的含义。
首先,亲疏相对,亲字表示亲近,你是我的“亲”,说明你跟我的距离比其他不是“亲”的人距离要更近一些。其次,亲表示有血缘或者婚姻关系的亲属,亲友,这层关系也让人与人之间少了隔膜,第三,亲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亲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都是我们的亲人。基于这三层意思,亲字无论怎么变形,也不会超出亲近这个范围,这说明,网络语言和社会语言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但似乎并非事事如此。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声音,雷还是百家姓之一,俗语中也有“不敢越雷池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军事中用于爆破的武
第 3 页(共 10 页)器也叫雷,2008年08月26日的一则新闻“男子发誓欠钱被雷劈,话音刚落被雷电击伤?”福清东瀚一男子为赖账,手持铁棍时不惜对天发誓,称如确实欠钱就遭天打雷劈,结果一分钟后就遭雷击,所幸最终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在网络语言中,雷则表示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看到某种令人惊讶的事物,感觉犹如“被雷击中”一样。无意中看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会感觉不舒服。其中还以受惊吓得程度分轻伤,中伤,重伤,对某种事物表示奇怪。雷源起于日本漫画,动漫人物被电波打到,受到强烈电波冲击,漫迷看到惊讶的事物时发出此类“强烈电波冲击”的言语,后经简化翻译成“被雷到”。某些时候雷也可以解释成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类似于“一萌必中”。①网络语言中,雷字和自然现象的雷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他表达的意思和产生的结果却和雷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词语的精简是网络语言对社会语言变异的另外一种体现。语言的精简都是以语音为基础的,一些词语精简是为了让语言更有趣味,还有一些词语精简是为了隐晦的表达出一些难以言表的意义和看法。上海人会用“十三点”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网络流行的tmd则是通过甲A赛场红遍全国的京骂“他妈的”,并由此引申出了“tnnd”“nb”“nx”。虽然一直主张者构建文明社会,但是一些社会现象总是让有些人觉得愤慨,与其用实实在在的粗口来抒发这种情感,这种假托与汉语拼音缩写的方式反而更能贴近文明社会的宗旨。网友既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情,有没有违背社会文明的大方向。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词语,短语在各种输入法中都没有已有词汇与之相对应,想要找出能准确表达此意的词语需要逐字逐词的翻阅寻找,当输入法记住了这个词汇,那么当你下次使用这个词语是,只要输入这些词语的拼音开头,它们就会出现了。这种汉语拼音缩写的产生也是网络文明
第 4 页(共 10 页)的产物。一些敏感词汇,粗俗语言存在在网络中,经常会被管理员屏蔽以此来维持网络的和谐,为了避免自己的言论情感被管理员和谐掉,网友们开始用拼音加字母的方式表达这种愤慨。这种方式比汉字输入更快捷,更方便使用.①这种方式很快被网友运用到生活之中,但是当他们进入生活,就没有了第二层优势,因为说“tmd”这三个字母比“ta ma de”这个词更为拗口,从小被教育要使用文明语言的学生通过网络或他人之口,接受到了这种粗口的委婉表达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荣辱意识不断增强,对粗口的抗拒更为强烈,加之以新生事物的吸引,这种表达方式很快就在年轻人之间流传开来。使用比较多的,还是国骂“牛x”,“傻x”这种双音节词汇,“tmd”因为过于拗口被自然淘汰了。除了用字母表达,还有用谐音表示tmd的。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将非文明语言文明化的表现。但也必须承认,还是会有小部分学生过早接触电脑,网络这些新科技的产物,接触网络语言,使其思想发生不该有的变化。
(二)、外来音译词在网络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网络语言将一部分外来音译语言简化,形成了新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在现代汉语理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语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却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网络语言中,这种简化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外来词汇的音译,也就是,用中文形式的英文或者其他语言。比如前几年,网友在告别的时候比较喜欢用3166,88这些数字,3166是将日语中的”再见”(沙扬娜拉,さょぅなら),88比较容易理解,他是英语中bye-bye的音译,但是,这些音译词只有在现代汉语中才能用这些数字表示,在日语中,88读作はさじゅぅはち,英文中则读作eighty eight,无法将再见用如此简单的数字表达,但是网友们也有自己的办法,将这种看似复杂的语言压缩精炼。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说 ①“雷人”==“被雷到了”----关于“雷”的来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9ebe570100ec02.html
第 5 页(共 10 页)“R U O K?”就表示英文中“are you ok?”意为“你还好吗?”,还有“FT”表示英文中”晕(faint)”的意思。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是“pk”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网络游戏之中,指玩家相互战斗的模式,是player killing的缩写,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栏目中用pk一词来表示两个待定者最后一战。这个平台,让pk这个网络游戏词汇为更多人所熟知。这些无论是数字的表达或者是字母的表达都是为了使语言变得简单,也让语言变得更有趣味性,细心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让使用者和接受者都能感受到交流的乐趣。与之类似的还有06年超级女声几个选手歌迷团的名字,何洁的歌迷自称为“河粉”,河粉是是中国广东、广西和东南亚一带常见的一种小吃主料,这里则代指“Hejie’s fans”两个词语或短语都是名词,这样表达既有深意,又显得亲切。
(三)、网络语言在社会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新词汇
201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将“雷锋的传人”解释为“雷人”,只为博观众一笑。网络语言中也有为现代汉语的已有词汇赋予新意义的词语。一些新出现的词在网络产生之前并没有包含特别丰富的含义,但随着网络产生,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一种甚至集中新的意义就随之逐渐产生,为大多数网友所接受,而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也不断增加,还在一定人群中代替了先于此词产生的非网络语言,成为网民交流中影响深远的语言文字之一。“百度”一词是这种现象最具体的表现。“百度”最初的意思是取自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①这里的意思是寻找意中人,这句词的意义是说为了自己定下的目标不懈努力,用心寻找,而百度作为搜索引擎,其职能就是在众多网络中寻找网友需要的有用信息,两者的意思如出一辙。2000年,百度公司用此域名注册了?fr=ala0_1_1
第 7 页(共 10 页)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所以当网友输人bz或者banzhu的时候两种输入法就会输出”斑竹”字样,为了追求速度,网友们也没有认真的去查找对应的正确书写,便用此两字代替。渐渐地,斑竹成为了版主的替身,不用做过多的解释,大家都知道“斑竹”的所指,接受了它约定俗成的意义。因为版主担任论坛里最重的工作,而且通常来讲,版主是没有工资的,所以说,用斑竹来代替版主也以一种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版主的辛苦和委屈。被智能abc和微软全拼“误会”网络语言还有“sf”这个词。Sf代表的是沙发一词。沙发是一个外来音译词,本意是装有弹簧或厚垫的靠背椅,两边有扶手。沙发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但真正意义的软包沙发则出现于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网络语言中沙发的意思是误读中产生的。当楼主或版主在论坛中发表帖子的时候,第一个回复的人被称作占了“沙发”。Bbs中,发帖的楼主和回帖的“住户”构成了楼状的对话窗口,这座楼里第一层是发表帖子的楼主,第二层就是第一个回复的人,第二层的英文表达方式是second floor,缩写就是sf,和沙发sofa的发音接近而得名;还有一种意思是表示对网友回帖速度快的感叹,so fast,so fast,也和沙发sofa发音接近,因此得名。当时正好在mop兴起了”抢楼”风,起初是抢百楼等,抢楼的时候因为也需要随便说句什么,也有用“搬个沙发”等等这种词来抢楼的。后来其中兴起了一种“抢1楼”的风气,就是第一个回复(主要原因是mop当时的页面是不会刷新的,所以除非自己手动刷新正好看到一个新帖,不然有了新帖不会被马上看到,所以能抢到第一个回复会被认为“运气很好”)。抢楼的时候如果说的太多,楼就会给别人抢走,所以往往抢1楼就只用1、2个字,所以慢慢“搬个沙发”等等的话就被简写“沙发”,甚至被简写为“SF”(沙发的首字母拼音,也是对自己
第 8 页(共 10 页)so fast的自豪表达)。而把抢到第一楼的行为称为“沙发被我坐了”简称“坐沙发”。2楼就是“板凳”3楼就是“地板”。①
网络语言是网络词汇和网络文化同时构成了,除了上面提到的词语文字,还有更多文化方面值得关注。2009年7月的某一天,一个网友在bbs上发表了一张非主流男子吃面的视频照,旁边标注的“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一句话在网上迅速流传起来,之后任何复制过这句话的网友都被称作“寂寞党”“哥”和“寂寞”这两个词开始无限被运用,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大明星小沈阳演唱了一首网络歌曲《我只是个传说》的歌词,就来源于此。寂寞一词的本意是表示冷清孤单人的形容词,这里则表示了一种生存状态,不少人还有乐在其中的感觉。网络文化之所以会有寂寞一词出现,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过快,互联网的产生让地球变小了,人与身边的人交流反而少了,年轻男女开始过上了“宅”的生活,有些人忙于工作,有些人沉迷于网络,他们开始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因为缺少感情的沟通使人产生了孤独感和寂寞之情,这种感情被某一个人公开,马上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回应,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曝光。还有一些网络语言是对社会现象的嘲弄。
网友称“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是中国武学的三大大顶③尖绝学。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对艳照门的看法,谁知这位路人说:“关我鸟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此语一出便在网络开始流传,现在确实是有不少的人,对社会的发展,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和他人的生活活动都变得淡漠,缺少对于公众事件的参与激情,遇事总是“打打酱油”,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是想到网络上不断被和谐的言语,以及管理员“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工作宗旨,还有什么可说呢?与其嘲笑酱油党冷漠,不如说说自由;“俯卧撑”与 ③沙发:百度百科.http://www.xiexiebang.com/s?tn=yxmaomao_pg&bs=%B0%DF%D6%F1&f=8&wd=%C9%B3%B7%A2
第 9 页(共 10 页)之类似,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时解释自己只是来做俯卧撑的。俯卧撑一词在中国民间俗语中有“性行为”的比喻义,王兴正的“俯卧撑”一说在当时的情境下缺乏合理的逻辑依据。因此,许多网民怀疑瓮安事件另有内情,然而,鉴于官方当前的态度,网民无法继续公开讨论此事,于是就用“俯卧撑”来戏谑,以表达内心的不满。
网络是一个开阔的交流平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网络语言一起开放,自由的特点是迅速为青年人所接受。因此,网络的语境就更为自由。网络的匿名方式使得网民说话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开放,一些人看到的事件的另外一面马上就能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到更多人的面前,让人对社会事实有了更全面的分析,更透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胡洪显 郑巧斐.规范青少年网络用语的思考.2009.5 【3】钢铁.怎样看待新的网络语言.文汇报.2006-6-27 【4】屈卫群,张怡,羌丽,钱娟.网络语言规范性的调查与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 【5】张研.网络语言直社会语言学视角探微.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9 【6】黄晓斌,余双双.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理论与探究.2007.3 【7】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8 【8】韩梅.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透析.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 【9】浅探网络用语——以年轻人用于为中心.申亮.新那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
第 10 页(共 10 页)
第五篇: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号:209231042143)李连东
【摘要】网络语言因其新奇怪异、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征服了广大学生,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网络语言;写作;影响 镜头
一、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
在与同事中的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网络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气死我了)„„。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镜头
二、50万篇参赛作文因涉网络语言落选中学生作文赛
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 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两个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
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曾表达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是啊,当学生们在网络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网络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主要表现在:
1.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如今已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
②、用字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MM”替代“妹妹”; ③、用数字谐音代语。例如:886(拜拜了);4242(是呀是呀); ④、用动物名称指称人或事。例如:“恐龙”是丑女的意思; ⑤、新造词语。例如:“东东”是指东西;“PK”是指较量;
⑥、用符号表示情态。例如:“(―-―)”表示神秘笑容。“(Zzzz„„)”表示睡觉;
⑦、用形象说法表达意思。例如:“拍砖”是批评、点评的意思;“灌水”是指发些无关紧要的帖子。
看得出,网络语言新奇怪异,对学生颇有诱惑力。而且,学生追求猎奇、讲求快捷、刻意创新、张扬个性的心理,令到他们觉得网络语言具有非常大的魅力,他们争相运用网络语言作文甚至对其发展推波助澜。如“偶今天心情很好,一天早喊醒呼呼的GG 一起上街,我非常稀饭和GG在一起,我们吃完KPM后去200玩„„”,这样的网络白话文总是让老师家长们不知所云。而当这些网络词汇不分语境、不分类别、杂乱无章地涌现在学生作文中时,对传统、规范、标准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冲击,给汉语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08年开始,作文中的错别字已经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一个失分点,一个错别字就要扣去一分,这类错误是那些已经把网络错字当成日常用字习惯的学生所不可避免的。2.使用词语的畸型变异让作文目不忍睹
网络语言中,词汇变异是主流。网络语言大量利用字母、数字、符号表达意思,任意改变构词语素的意义、书写方式和读音,写出的作文让人难以接受。如:“反对”叫“拍”,“惭愧”叫“汗”,“吃惊”叫“寒”,“好看”叫“养眼”,“提意见”叫“扔砖头”,“3X”表示“thanks”(谢谢),更有甚者,不少中小学生喜欢在作文中用“TMD”“TNND”等脏话缩写来显示自己的性格,或者故意在文后多加几个:^-^、【:-(】表情符号以显高超,等等,五花八门,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作文语言运用规则的失范
网络语言随意的成分太大,存在着大量的不合乎语法规范的现象。网络语言多是短句,具有非语法性的特点,“有字无句,有句无篇”,生搬硬造出许多不合语法的句子,导致作文中出现大量诸如:“我走先!”、“我汗”、“真雷人”等的句子。造成学生对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这种现象使得目前已经淡化的语法教学更是如入水火之中,教师教学难度进一步的加大。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句子,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造成句法成分残缺、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取代。部分教师由于年龄以及生活工作条件的差异,很难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他们根本搞不清学生写的是什么意思。这无疑是阻断了中小学生学习、形成语言能力的途径,使学生们缺少了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分析事物,形成独特情感体验的复杂意识过程。
4.作文表意的模糊化
学生在作文中极力模仿或乐此不疲地引用大量的网络流行语,以表示自我的个性,殊不知正是这样,反而千篇一律,落入了俗套。如写道“相遇”,说成:“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写到“珍惜”,就是“曾有一份×××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一样的句式,相同的口吻、固定的表情传递出来的不会再是独特的生活体验,从而失去自我,难以表达完全属于个人的真实感受。
另外,网络语言更新快、稳定性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流行语,还未等大家都接受和使用就遭淘汰,新的网络词汇取而代之。这使得充斥了网络用语的写作一时间只能让很少的一部分人理解,削弱了语言表达、交流的功能。5.文化审美由雅文化走向俗文化
网络语言的简单直接破坏了作文的内涵和美感。如孟浩然《春晓》网络模仿诗: “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打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将男踩死”(江南才子)、“四裤全输”(四库全书)、“大痔若鱼”(大智若愚)、“不醉乌龟”(不醉无归)等等,这些俗文化无不代表着学生的审美疲劳,预示着思想的颓废、积极情操的瓦解!汉语粗俗之风弥漫于写作空间,形成了一种“语言公害”,充斥着学生的写作。人们越来越担心丰厚而典雅的中华古老文化是否会被这种俗文化所取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
二、网络语言的类型分析
要研究规范网络语言的应对策略,我们还必须从网络语言的产生及网络语言的特点开始。
网络语言的具体所指并不很确定,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互联网中所出现或涉及的所有词语都视为网络语言,如浏览网页、发邮件;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可把活跃于网上论坛、网上聊天室的一些较有特点的网络用词视为网络语言。
我们这里所指的网络语言是从狭义角度来看的那部分网络用词,大致相当于现行语言中的“口头语”。这类网络语言从构成方式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1.符号图形类。包括QQ表情、图片,以及利用键盘上的字符连成的符号组合。如:^-^(微笑),:D(哈哈大笑)。
2.谐音替代类。包括拼音、数字、汉字、英语以及其外语的谐音代替。如U2(you too你也是),8174(不要生气),大点化(打电话),TAXI(英文单词出租车,谐音表示“太可惜”)。
3.缩略简称类。包括汉字缩略,如:“可爱”指可怜没人爱;拼音缩略:MM(美眉、妹妹);英语缩略:GF(girlfriend女朋友)等。
4.会意类。“0001000”表示我很孤独,“S”表示拐弯抹角。5.转义借称类。青蛙(不讨人喜欢的男性),灌水(指乱发大量帖子)。
三、网络语言的流行原因分析
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游戏色彩,带有戏谑的风格,这种活泼可爱的表达方式,拉近了网络交流者之间的距离,这类词语的使用与年龄和心态密切相关,是年轻人比较喜爱的网上表情达意的方式。那么是什么使网络语言具有如此魅力?我们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主要如下四大特点:
首先,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由于网络的特点,网友之间几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过键盘输入来完成,基于需要快速输入的原因,在网络语言中用某些字母和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来表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对于以前拨号上网或是现在网吧上网来说,更重要的是节省了上网费用。
其次,挑战传统,崇尚创新。为了考试、升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太多的限制。预先设定一些可以通过语言传达的,作为习作者所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机械地要求放弃个性差异和个人情感而趋同。以一凑二抄三套的模式去训练学生作文,把学生放在一个远离生活的平台上,写作内容脱离实际,学生难有真情实感。在这种缺乏写作动机为作文而作文的情况下,一些网络不良情绪就有机可乘,颓废的宣泻、虚幻的梦想、无名的落寞„„就成了作文的情感主流。
第三,张扬个性以引起别人重视。虽然我国网络已进入大众时代,但事实上大多数网友仍然是年轻人。网上真实的或自称的美女、帅哥数不胜数,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与众不同。网络语言成了网友展示其个性的最好的工具,风趣幽默、新奇的网语自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 侠”,而不愿“自甘堕落”为“菜鸟”。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学或者只要你心态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面对这些网络化、粗俗化、西化的网络语言,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代语言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从社会对语言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语言自身的发展来看,语言规范化的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要求语言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如果没有一种统一规范的语言,一味的标新立异,随心所欲,各行其是,荒诞怪异的语言倒是真会成为洪水猛兽,泛滥成灾,那样的话就会给科学的发展、文化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等等方面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四、规范网络语言的对策
既然网络语言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严重污染了传统汉语。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规范汉语的使用,让语言的稳定性得到传递。所以在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排斥网络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在正式场合不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语言素养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基础、完善人格的基础等等)的时候,如果不对网络语言尤其是那些品位低下,乱造的词语加以规范、引导和控制,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对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健美人格的养成,均很可能成为不规范网络语言的受害者。
1.要增强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它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当前,世界汉语热正在持续升温,全球有一百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到 3000万。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就矗立着这样的广告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
汉语,被唐诗、宋词、元曲等典雅的文学样式不断擦拭,温润过我们诗意心灵,照亮过我们文化期待的古老而优美的语言;汉语,带领我们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的母语,承载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难道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不值得我们自豪吗?
2.要认识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殊的场合
网络语言产生于相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这里变得隐蔽,网络语言成了他们在网上交流的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也成了他们表现自己个性的唯一途径。网民尤其是中小学生这个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新能力,他们不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丰富、鲜活的网络语言,并且非常迅速的传播、流行开来。但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语言只适用于网络交流这一特殊的场合,对网络语言不分场合的使用会给学生的写作规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因此,使用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有的网友曾打过非常形象而恰当的比喻:网络语言就像休闲服,正规语言就像西装礼服,人们会知道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的。既然如此,网络语言就应只在网络这一特定场合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是正规语言较好。这不失为理智的选择。
3.遵循教育的民主性、开放性、延缓性、成就性及个性融会贯通原则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仅限于网络环境。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语言引发的语言文字应用的问题同时,也应看到它对语言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健康的语言文字运用观。
语言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在经 过时间的考验被人们接受后是可以进入基本词汇的,是人们的创新使用,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现在,已经有一些网络语言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接受,成为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充当了新的词汇。不可否认,一些好的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改进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和生命力。4.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学习传统汉语的过程中,如果经常反复性地使用不正规的网络语言写作,有可能导致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较差的学生分辨不清孰是孰非,或许会一直将错误进行到底,所以在面对他们进行写作教学时,要教导学生学好规范的语言、用好规范的语言来写作。
对于中学生群体中不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应采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网络语言,辨析网络语言的属性,及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将网络语言和正常的作文教学加以区分,限制中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以及正规的语言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中学生重视正式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严谨性及合理性的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让中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和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
5.鼓励青少年学生多读优秀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语感,指导他们学会品味作品中的优美又富有个性的语言,让他们能自主地摒弃一些会在文中引起歧义的网络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传统美文,阅读经典著作,特别是列入中、高考必读的篇目。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网络语言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语言规范的推行,一般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加以调整的过程。作为学生,也应该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有所区分,要端正上网的动机,千万不要雾里看花,要用一双慧眼,把网络语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正确掌握它、利用它、发展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把不好 的网络语言从自己的写作词语中剔除掉,打好写作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固的基石。【参考文献】
[1]杨鹏.网络文化与青年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 [2]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10. [3]吴锡平.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N].中国教育报,2006-4-13,(7)[4]韦晔,何晓丽.网络语言,分清场合是关键[N].南京报业网,2005-4-27 [5]殷文静,史婷婷.网语负面影响汉语?专家市民激辩:宽容还是扼杀[N].江南时报,2004-12-20,(22)[6]芮绍华
.
我看
网
络
语
言[EB/OL].http://200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