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
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阳春三月收到读书会寄来的白立新先生新书《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因是传统春节后复工,事物繁杂,期间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合上书本、整理思绪,思考这篇读书笔记要如何书写?我想就结合自身和企业的发展经历去思考,从创业生涯和在学习读书中有没有得到领悟并学以致用,刚好给自己一个梳理和回忆的机会。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而不曾中断,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不断地改变,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现在社会学习之风盛浓,各种研修班和书籍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佛家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哲学、管理学等,虽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但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和清晰定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告诫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在2007年参加了浙江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先生莅临东莞讲授关于家业长青、二代传承的讲座,茅老先生那种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儒家思想以及清晰的现代化家族管理模式一下子触动了心灵,让我聆听到了孔子学说、儒家思想、德治天下、现代化管理之间的'完美融合;对于个人、家庭、企业、国家有了不同的认知和感悟。茅老先生阐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圣贤古人就已经知道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通过这次讲座所接收的信息和后期方太集团基业长青学院八天的现场深度学习参悟,回来后马上总结制定了公司的发展目标和企业文化,为以后建立现代化家族式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争取做到知行合一。学习导入了方太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制定建立了我们企业文化的价值观、使命、愿景、精神、总方针。
天熠价值观:人品、产品、企品三品合一
天熠使命:成为同行业中受人尊敬的企业
天熠精神:敬业、协作、学习、创新
天熠愿景:做时尚花皮领域的“隐形冠军”
天熠总方针: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因为有了学习和领悟,我的认知不断地提升,始终坚持心存善念、胸怀天下。阳明心学的管理智慧就是要开启人的良知,让大家自发、自觉、开心负责的工作。人当然是第一要素,只有人品好、有品质、品德,才能用心做好事情,做好产品,那企业的品牌自然就会建立起来,客户自然就会对你的企业赞许,社会对你的企业满意,员工对你的企业认同,企业就会越来越好,自然就会生机盎然,这就是发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到这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要经历一番曲折和坎坷,需要感悟和沉淀之后,才会慢慢走上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事双修”道路。
我在2011-2013年参加了中山大学EMBA总裁班和红色政商高级管理领袖班,2016-2017参加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课程,2017被选拔参加广东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育项目(中国制造2025专题)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级研修班学习。读书笔记明确自己要不断地学习,随时保持危机感,要有责任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稍有不慎就有危险。时刻铭记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校训出自《中庸》,由孙中山先生题写,讲的是治学求进的道理,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的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动。阳明先生的心学正是心学修行的具体修炼,是为我们企业管理、互联网经济、产业经济的应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来思想启迪和方法论的借鉴,我们要学以致用,传承创新。
参加了红色政商管理研修班,主要授课老师是中国军事科学院的江英教授,他是毛新宇的博士生导师,研究毛泽东理论的权威人士,他带领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样在短短27年间建立了新中国。从韶山、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一直到北京,每两个月授课一次,每一站集中授课两天,整整一年时间走遍全中国,告诉我们如何把毛泽东思想、军事战略应用到企业中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红海中找到蓝海;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器,各种战争的方法论,这是何等的气魄和胆识。
毛主席博览全书、对历史有深度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遇到危机和险境,丝毫不乱、谈笑风生,指点江山,共产党人的这种修为和造诣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从这次的读书学习当中我感悟到了,遇事不可慌乱,需要沉着,当你的心态平和宁静了,思路就会清晰,考虑问题就会稳健,不就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嘛!
2013年在中大学习期间,接触到证券公司的一位同学,跟我们分享国务院准备全面放开中小企业新三板政策,我感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政策,是一个全新的政策,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再不断深入的了解新三板政策。2014年底启动了新三板挂牌的程序,进行了员工持股方案和亲朋好友入股,让“工者有其股”、“劳者有其股”成为现实。2015年4月份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2016年8月正式在新三板挂牌。
我想正是因为不断地参加读书学习,才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良师益友,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重新思考审视自己,让自己整装待发,认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感悟,让自身的能量越来越强大,对家庭、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尽到应有的义务和责任,和谐、幸福、美满、快乐,这是我们梦想的中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秋藐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我要好好学习阳明先生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方法,把古人优秀的文化和智慧传承下来,做到我想即我得,我心光明。
第二篇: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
读《一生伏首拜阳明》有感
一、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即王守仁,很多人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因为只有在老师讲到“唯心”的时候,王阳明才勉强露一次脸,所以一直为我们所忽略。
曾国藩大家颇为熟悉,他死后,有人写了付对联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但很多人认为,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标准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因为只有王阳明文可以著书立说开宗立派,武可以安邦定国拨乱反正,德可以为人楷模教化世人,是大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很多名人或多或少受过王阳明的影响。诸如:张居正、徐光启、李贽、黄宗羲、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等等。所以,王阳明不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真实的王阳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接下来,让我们从下面三个片段切入,开始了解他。
二、真实的王阳明
片段一: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军神、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
—1—
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在宴会上,面对着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日本近代的崛起,和王阳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阳明学一度被奉为“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阳明学对日本革新运动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以至成为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那段时间,日本人几乎人手一本记录王阳明言行的《传习录》。
片段二:蒋介石一生奉王阳明为精神导师,他曾经说过:“阳明心学是我终生的精神食粮。”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经常去一座山上游玩,并在山上修建了别墅。此山原来叫“草山”,蒋介石嫌这个名字不好听,有“落草为寇”的含义,就把它改为“阳明山”。如今,阳明山已经成为台湾的知名景点。
片段三:《明史》就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就是说:明朝以前,既是文人又善于用兵的,没有超过王明阳的。整本《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阳明,作者当年明月更是盛赞王阳明:“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
—2—
此一人而已。”
《一生伏首拜阳明》就是一部融合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与“心学”思想史的传记,作者鹤阑珊用幽默诙谐的现代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绝对的牛人。但这位牛人也是历经种种磨难走过许多弯路才功成名就的。他虽然天才横溢、文识渊博,但是科举考试两次落第,第三次才得中。做官后又得罪皇帝和奸臣,被流放贵州龙场驿,在龙场这个语言不通毒虫野兽横行瘴气肆虐的蛮夷之地,王阳明反倒有了一个清静的环境可以入静深入思考他的哲学问题,终于悟到心学的核心思想,走上了思想的光明大道。王阳明是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融合儒、道、释思想精华,开创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思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能悟到还能身体力行的做到。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他童年时的贵人语迟(据史书记载,他四岁才开口说话),青年时的屡次受挫、格物穷理(曾经为了格物,对着竹子发呆了六天然后病倒,后来才明白“格物”不是盯着物不放,而是看一眼物,就要思考它的来龙去脉,从表里深入,最终达到“万物都有理”的境界),中年时的遭人陷害、龙场顿悟、平息叛军和老年时的教书育人、桃李天下。王阳明的生平故事在这本书中都有翔实的描述,虽然对“心学”的介绍略少,但如果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王阳明的思想就蕴育在他传奇的一生
—3—
当中。
比如著名的 “龙场悟道”,王阳明受到当权太监刘瑾的排挤,躲过了层层追杀,远赴偏远山区龙场驿站任职,在那里他缺衣少食,生活艰苦,这种情况下,他先是悟进退之道、“生死之念”,之后才能达到对天理、性命的彻悟。他多次强调其所悟“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这个时期王阳明曾说一段非常有名的话:“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是他典型的主观唯心理论。
再有就是在“平定江西”中初露军事才能。作者鹤阑珊这样评价他:什么是天才军事家?天才军事家,只需读半部《孙子兵法》就能天下无敌,什么是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军事家,只需读一本《家常菜谱》便能把天才军事家打得屁滚尿流。王阳明属于后者。正德十二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王阳明巡抚江西,镇压民变。王阳明抵达江西莅任后,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随后,王阳明考虑到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阳明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
—4—
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会师于左溪。胆大心细的王阳明亲自前往劝降。仅一个月就顺利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知行合一”诀窍。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起初,王阳明最为担心的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王阳明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使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伪造宁王部下投降书,利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错失良机,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阳明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后来,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阳明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可以说是乌合之众),但对外却号称三十万。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鼓动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就这样不攻自破。时不我待,王阳明马上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击迎敌,一路设伏,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埋伏,惨遭大败。
最后一仗“潘阳湖之战”打得相当激烈,也是关键一战。毕竟
—5—
是乌合之众,他的军队曾一度退却,但王阳明并没有慌乱,而是果断令部将伍文定斩杀溃逃之兵,以儆效尤,拼死与宁王军队一战。就在宁王把战船连在一起孤注一掷的时候,被思维敏捷的王阳明看出了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召开会议,王阳明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终被擒获。就这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阳明也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那么王阳明之所以军事上有所建树,关键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更是他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关于“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道德意识)人人具有,是一种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阳明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6—
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把“知行合一”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三、对我们的启发
《一生伏首拜阳明》,作者鹤阑珊一枝生花妙笔,将王阳明原本就丰富多彩的一生,讲述地引人入胜。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在阐述王阳明所创的心学时,下了一番工夫。虽然囿于篇幅和受众,不方便长篇大论和过于深入,所以,对哲学有兴趣的人并不满足于此书。但是作为一本介绍王阳明一生事迹和心学概要的入门书籍,《一生伏首拜阳明》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它:一有益,二有趣,三不难。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但他的一生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的不幸,身处各种逆境、困境、险境、绝境而心如止水,从容化解,这些是激励和启发我们最好的范本。
联系当前社会,因为是非不分唯利是图,才会有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塑化剂饮料,因为善恶好坏界限不清,才会有郭美美、卢美美之类的炫富,道德良心缺失。所以重读王阳明很有必要,虽然王学不能改变制度,但是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他的“致良知”就是要人们本着自己的良心做事,分清善恶是非,—7—
然后才能为善去恶。
再看我们自己,每天会被繁杂的事物困扰,电视、电脑等娱乐依赖也让我们欲静不能,如此一来心灵便得不到休息,心智更难以开启,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活的很累却不知如何解脱。这是我们的纠结,也曾是王阳明的困惑。在读了《一生俯首拜阳明》这本书后,我们看到让王阳明境界提升的是一次次静心冥想,让他从落榜中振作、让他明白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让他从精于小计到求索大道的不是别人的点拨而主要靠自己的静想,而对于他一生最关键的心学思想的形成,也是在被贬于龙场的孤独岁月中。因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一切斗争皆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解读王阳明传奇人生,领略心学之精妙,关注自己的心灵,就能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浮躁的社会中独享一份宁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正因为这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8—
第三篇:浅谈阳明心学如何运用于小学教育
浅谈阳明心学如何运用用小学教育教学
王林
阳明心学是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阳明文化中重要的内容,当今的小学教育,阳明心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在教育方式上,要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1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而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学习很难进步。
2.在教学内容上,要教学生“歌诗,习礼,读书”
他说“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作,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就是说在教学生歌诗之时,必须容貌整肃,心气安定,声音清朗,节调均审:不要浮躁而性急,不要轻飘而喧嚣,不要气馁而畏惧,长期坚持就会精神宣畅,心气平和。而习礼之时,必须澄心意肃思虑,仪表节律审慎,容貌举止合度:不要轻忽而惰怠,不要沮丧而愧疚,不要僵直而粗野;从容而不迟缓,谨慎而不拘束,长期坚持就会使举止容貌自然合于礼仪,思想道德坚定不移。而在授书之时,不务多,只求精熟:衡量学童的天资情况,能接受二百字的,以教授一百字为限,使其精力常有余地,就不会有厌倦愁苦的忧患,而会获得成就感的快乐。王阳明很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要气定神闲,无所畏惧地接受知识,并要适可而止,不要使学生很累、很烦,从而失去学习 的兴趣。
3.在教学原则上,要“随人分限所及”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2意思是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进行。人的“分限所及”是指人的接受能力的限度。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分限所及”是在逐步增长的;随着知识的积累,人的“分限所及”也是在逐步增长的。教授内容的多少难易,必须随着人不同的“分限所及”的变化。
4.为学生制定“条规”
王阳明为学生制定了四个条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之立耳”;“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以,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3这就是说不立志向,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即使学习百工技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一旦立志成为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习。凡是学习不勤奋的人,一定是他的志向尚不笃定。大贤也难免会犯过失,但不影响他最终成为大贤的原因,在于他有过能改。督策他人为善,是交友的原则,然而必须通过劝告和诱导的方式;献出自己全部的爱,极尽委婉和顺,使人感到可以听从,经过推理分析后认为可以改正过失,能有的感悟而不会产生怨恨,他才会向善。教条是一种教育的规约,对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具有约束作用。从这四项教条看,他要求学生的,主要在于思想与道德的修养。
第四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第五篇:读智慧背囊有感
感悟智慧人生 做快乐教师
——读《智慧背囊》有感
西河乡中心学校
李丽君
“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美丽印痕的文章,就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而此书就是将那些珍珠串连了起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映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如流水一般,浸染着年轻的思想,让那些真善美篷篷生长。如点点帆影,引领你向梦想的远方启航。”这是《智慧背囊》的卷首语,一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智慧背囊》是系列丛书。它里面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是一句句让人思考的“心灵对话”,走近它,你就靠近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它,你就靠近人格,感受人格的强健;走近它,你就靠近宽容,体会宽容的博大。更主要的,她让你打破心灵的束缚,把浩瀚的海洋装入胸膛,让心帆远航。
《长大了就不苦了》:
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长大了,就不苦了。”大师说。“可我已经长大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长大,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一个人,除了年龄的长大和身体发育成熟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长大和成熟吗?”
“有。那就是内心的长大和成熟。”大师说,“你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当然会觉得痛苦。”大师说完,拿来两枚果子,一枚成熟的,一枚青涩的,然后再把两枚果子从中间切开。大师问:“你比较一下两枚果子的横截面,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年轻人仔细对照了一番,说:“那青涩的果子内心是空的,而那成熟的果子内心是实的。另外,成熟的果子内心有果核,而青涩的果子却没有。”
“这果核,就是果实的种子,它代表着内心的希望和信念。”大师说
年轻人顿悟了:当他内心充实,饱含着希望和信念,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内心充满甜蜜的人。
感悟:是啊,成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的向往。真正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时光的流逝和外在变化上,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充实。但是,渴望成熟的人们却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外在的成熟上,从而忽略了内心充实的追求。成熟的内心世界,永远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变得充实,从平凡的工作中去感悟快乐。
《不止你一人在努力》:
他4岁时,便能在舞台上独自表演儿歌;11岁时,便能自导自演家庭晚会;同样是11岁那年,他还获得了市口头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初中二年级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在以后的各类演讲比赛中,他每次都能拿第一。离高考还有3个月,当别人都在为高考而忙碌时,他却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北大学习期间,他还被中央电视台邀去做节目主持人,他就是《今日说法》栏目的主持人撒贝宁。
在同龄人中,撒贝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天中午,当撒贝宁去北大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里便准时播出他主持的《今日说法》节目,他真希望食堂里有人认出自己来。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从电视上认出他。
一天中午就餐时,他故意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女同学:“请问,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吗?”那位女同学说:“看过,怎么啦?”撒贝宁说:“那你一定知道那个节目的主持人了?”那女同学说:“不就是一个主持人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件事让撒贝宁从此正视了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在以后的岁月里,撒贝宁更加脚踏实地地学习和主持,终于成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
记者采访《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撒贝宁时,他说:“其实我的成功,只不过是比别人的运气好点罢了,当机会来临时,如果当时站在机会面前的是另外一个年轻人,他也一定能行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虽然你暂时得到了机会,比别人领先了一步,但是如果你就此骄傲自满。放弃努力,很快就不属于你了。”
是的,努力吧,别人随时都可能超越你,你停止不前或后退时,别人的努力会落下你一大截,别自满,要随时感受到危机,否则就不可能做好,做长久。
感悟:因为渴望抵达成功之巅,所以一路攀援着。当达到一定高度时,选择俯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放弃努力;选择平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感受到来自身边那些同样在努力攀登的竞争者的压力而继续努力;选择仰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渴望那“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产生的无限动力激励自己登达峰巅。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唯有那些不懈努力着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需要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人生处处需要努力。《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让我有别致的感悟: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则,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爱因斯坦喜爱物理与数学,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钟情计算机,终成为世界首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
一则则小故事,一段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三尺讲台是我们爱的源泉,多读好书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教师渊博的知识,豁达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我们用无尽的爱谱写出感人的交响乐,在平凡的工作中去体验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