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迷人的渔公岛沙滩周记
时间过得真快,一周又过去了,一周的经历,可以助长我们的阅历,这时候,最关键的周记怎么能落下!怎样写好周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迷人的渔公岛沙滩周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公岛沙滩是宁静的。早晨,勤劳的太阳刚起床,沙滩上静悄悄的。海浪轻轻地抚摸着沙滩,勤劳的小螃蟹有的在沙滩上散步,有的借着海水的帮助,悄悄地在沙滩上打洞;牡蛎,蛤蜊,藤壶们伏在岩石上,安静文雅地吃着早餐;小鱼们在岩石缝间追逐玩耍。
渔公岛沙滩是热闹的。中午,热情的太阳把沙滩染成了金黄色,海滩上热闹起来。游人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泳衣,把海滩点缀的五颜六色。人们有的坐着白色的`小艇在海里畅游,有的在海里游泳、潜水,有的躺在沙滩上日光浴,有的躲在伞下休息。小孩们有的海边打水仗,有的在沙滩上垒沙堡,有的岩石上找寄居蟹……
渔公岛沙滩是有趣的。晚上,温柔的月亮给沙滩披上了一层轻纱。人们在沙滩上围着篝火,唱歌跳舞,海浪拍打着岩石,为大家伴奏。旁边的烧烤架上一串串鱿鱼,白丁鱼飘着诱人的香气。还有不少人在沙滩上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着海边的夜景。
日照的渔公岛沙滩是迷人的,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每年夏天我都希望到那里去。
【迷人的渔公岛沙滩周记】相关文章:
1.青岛的沙滩作文
2.青岛沙滩游作文
3.游青岛沙滩作文
4.青岛印象之金沙滩周记650字
5.迷人的青岛作文
6.迷人的青岛初中作文
7.关于青岛沙滩的作文
8.游青岛金沙滩的作文
9.黄岛金沙滩作文500字
第二篇:迷人的荷花池周记
在翠湖公园的西南角,有一个小小的荷花池,那是我最爱去的一个地方。
春天的荷花池是充满生机的。池塘边上的柳树发出了嫩芽,柔软的枝条拂动着水面,池子里的水草也变绿了,一群群的小鱼在水草间嬉戏玩耍,水面上已经露出小荷的尖角,正好让飞累的蜻蜓停下来休息,使我想起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
夏天的荷花池是欢闹的。荷叶撑开了碧绿的大伞,粉嫩的、洁白的荷花在水中婷婷玉立。白天,人们在池边练歌、遛鸟,到了晚上,青蛙和蛐蛐们在举行“赛歌会”,把萤火虫也请来为它们伴舞。
秋天的荷花池是萧索的。一阵寒风过后,荷叶枯黄了,变成了熟褐色,垂着脑袋,无力地站在水上,荷花的花瓣已经谢了,只有几个没有采摘的莲蓬象大喷头一样,在寒风中摇头晃脑。
冬天的荷花池是冷清的。水面上已经结了薄冰,空中漫天飞舞的雪花,为池子穿上了棉衣,只有池中那汉白玉雕像,默默地站在那里,守护着池塘。
啊!多美的荷花池,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诱人。
第三篇:游扬州史公祠周记
清明时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史公祠。
沿着盐阜西路走不远,沿阶而下,走过一条古旧的青石小路,来到一座青砖灰墙、古色古香的建筑前。这里浓荫蔽日,喧嚣不再,感受到的只有一份静逸,一分沉重!这,就是史公祠。
跨过高高的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两株高大的百年银杏。我仰起头,又退后了好几步,却依然看不到它们那高高的树顶。
银杏前面是飨堂。堂前褐色的门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那工整的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扬城被攻破、屠城十日后的萧条景象,看到了史可法流下的伤心而又无柰的泪……在飨堂前,我静静地站了好一会儿才走了进去。
飨堂里挂着一块匾,上书“气壮山河”四个刚劲有力的深绿色大字。看着匾,我不禁想起了史可法不为清军劝降所动,最后拼死守城的事迹。匾的下面端坐着史可法。他头戴乌纱,身着官袍,眉头紧锁,目视前方,双唇紧闭,似乎看到了清军得胜,屠城十日后“芜墟腥未歇,杵血满寒流”的残忍场面,似乎也听到发扬州人民愤怒的呐喊和悲伤的哀号……我看着那尊栩栩如生的塑像,耳边响起了当年史可法那坚定的话语:“我要与扬州共存亡!”
正想着,我突然闻到了一股清香。循着清香,我来到了梅花岭。走近了,我才知道那股清香的来源——两株正在落瓣的白玉兰。白玉兰那洁白的花瓣正随着微风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又是一阵清风吹过,带下了十几、二十片花瓣,白玉兰那高大的身躯轻轻的摇了摇,发出了“沙沙”的轻吟,似乎在悲叹当年扬城沦落时,不屈的扬城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献出的生命。白玉兰旁边是几株梅花,不高,却很挺拔,透着彻骨的寒气。看着那梅花,我朦胧间看到了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的史可法的影子!
再往前走,就是祠堂。踏进祠堂时,我突然间觉得周围安静了许多,气氛也肃穆起来。祠堂里摆放着史可法的灵位,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壮士仍然在两边默默地陪伴着,灵位是褐色的,就像是凝固的血!左右两边的墙上陈列着史可法和扬州百姓在清军入侵时拼死守城的事迹。
看完后,我静静地走出祠堂,来到了史可法的衣冠冢前。墓碑前是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它们张着血盆大口,端正地站在石墩上,保护着史可法的英灵。墓碑上那个大大的“明”字格外醒目,好象在悄声述说着史可法生前的丰功伟绩……在碑前,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出了史公祠,外面阳光明媚,而我却仍然沉浸在悲忆中——史可法,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他的忠诚与爱国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四篇:游渤公岛感想
游渤公岛感想
初到江南大学,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无锡,对这里的环境、风土人情都不是很了解。特别是对无锡的景点不了解,每一次出游都要在网上找大半天才能确定到哪儿去。记得有一次准备去鼋头渚,可最大的最愚蠢的失误是居然没有查鼋头渚的门票是多少,由于身上带的钱不够,所以没能一睹鼋头渚风光。但也正是因为这愚蠢的失误,我和宿舍的几个哥们就去了渤公岛,渤公岛的风景也特别的好看,虽说称不上是人间天堂,不能和西王母的瑶池比肩,但也绝对是个能够带人入大自然的灵地。记得那天天气特别的好,晴空万里。所以在渤公岛上旅游的人比较多,而且还有一些游客带着帐篷和食物。可见,人们对渤公岛有多么的深情。一路走过,人们谈笑风生,小孩子相互打闹,这也构成了一幅别样的风景,正好与大自然相契合。给人和谐、温馨之感。这是一种舒畅、舒适的氛围。在这里,人们只为了寻找快乐、宁静与安详。释放平时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抑郁的心情。看着白鹭在湖面上飞翔、盘旋,阳光投入湖中,微风掠过湖面,荡起波光粼粼的水纹。我忍不住拿出手机,拍下这美丽的一幕,把这唯美的瞬间变成永恒,同时也永远烙印在我的心上。说到渤公岛,就不得不说到那片幽静的竹林,在这片紫竹林中,一条条小径相互交错,小径两旁的竹子也相互交错,构成了一条条幽深、寂静的小道。阳光从竹叶交错的间隙里倾泻而下,小径上便多了一些金色的光斑,点缀着这片幽静的竹林,给紫竹
林带来了些许的温暖,从而显得更加祥和,美好。小径两旁约每隔十米就有一个凳子,为旅游的人们提供歇脚之处。
渤公岛上,处处都能让我们发现美的所在,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安详、和谐、宁静的气息。这里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看着许多中老龄人坐在湖边垂钓,享受其中的乐趣。我知道,他们并非是以钓鱼为目的,他们是在寻找钓鱼中的那份快乐的心境。这里远离城市中的繁华与喧嚣,剩下的是人们最朴实的心灵,没有为事业、权利打拼中的各种心计与压力,有的只是一颗宁静的心。
那天的渤公岛之游,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感触,心灵也好像找到了归宿,找到了温馨、和谐的家。就像落叶嗅到了泥土的芳香,一切归于宁静、归于自然。
第五篇:《周渔的火车》影评
周渔是一个异样灵动的女子,如尘世游走的不羁的风,只因浅浅的眷恋而留给世界一抹淡淡的划痕。
周渔是一名背负精神重荷的行者,在识透世间的苍凉与无奈之后,用决绝生命的舞蹈安抚躁动的灵魂。
周渔,是渴望行走的,又是渴望安顿的,而行走与安顿又只为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在分析荷尔德林的诗时,提出了人应该“诗意地栖居”的命题。我们不是海德格尔,因此无法也没有能力站在哲学的高度叩问人的灵魂及当下处境,但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的,起码在理想中是这样。可是现实又怎样呢?游走在世俗里的萎顿的男女,只能执着地留恋于古典的优雅与迷幻,在世俗的边缘作最后的人文守望。
《周渔的火车》改编自知名作家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叫喊》。导演孙周也许不喜欢这个歇斯底里的名字,也许有更深层面上的对文本的解读,于是,欲望化的“叫喊”被改成了更具象征含义的“火车”。火车也许暗含一种探索者的精神和流浪者的气质,也许预示起点与终点的节奏往返、不可更变,也许代表着一种游走的生命形态,或者更指涉人物心灵的漂泊。这样的隐喻似乎更可以体现创作者对世俗人生的透视以及唯美的救赎意识。
影片的叙事,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和诗歌般的旋律美。导演力图体现的是主人公面对物质化生存时的一种困惑,进而体现一种寻找意识,即找回被世俗淹没的“本我”、“真我”。摇曳的镜头语言把沉淀的往事轻轻泛起,于是,沉寂的心便开始流动,并在迷离中铺展出一条灵魂漂行的幻路。
这是一座纷繁错落的爱情迷宫。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氤氲起异样的感动。
这又是一个近于老套的故事。
两个男人,一个女人,永远的世俗命题。
剧中的男人身处生命的两仪。
古典与理想的化身,有着忧郁气质和诗人天分的陈清,蜗居在小镇最逼仄的一角。他,一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人性中有着追求超越的成分,向往最宽慰心灵的人生,却在世事的纠葛中逐渐丧失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原有的激情。
笃定现实、沉着干练的乡间兽医张强,有着最清醒与现实的人生关怀,会用理智的思考读破所有的唯美与浪漫。
她,周渔,一个给瓷器画画的年轻女人,昏黄的古典色彩是她画里恒久的主题。临摹得久了,画里画外也便模糊了界限,周渔也便成了瓷器上幽怨的仕女,永远也走不出自己投下的影子。
这样的文本,可以理解为诠释人生的寓言。
周渔热烈而自欺地爱着陈清,这是一种痛彻心腑的情愫。年少的周渔所有的痴情与梦幻都抛洒在了伴随她成长的火车上。一个有着不羁灵魂的女子,纤弱如瓷,单单偏爱一种时空的穿梭、一种新鲜的经历、一种既定目标的追寻,寻找成了她生命的全部。现实的职业作为一种生存选择也为她的爱情抉择标下可信的注脚。张强不过是她爱情列车停靠休憩的一个小站,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终点,她的精神是永远无法在此驻足的,不管张作出如何的妥协与让步。
这注定是一个悲剧。
如同烟花一样的爱情理想永远只有一瞬的美丽。
游走在爱与恨边缘的周渔,努力摆脱理性的绳索。但所有的努力必然是徒劳无功的,只会在不断的挣扎中被现实的漩涡湮没。
理想在现实中的背叛,剥落了生活中所有的醇美的诗意表征。不管陈清对周渔的拒绝是出于对周真挚的爱还是其他目的,都在客观上消解了所有诗意的乌托邦建构。当然,陈清的转变也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的理智认同,在影片中也是有伏笔和提示的,如周渔散发陈清诗歌朗诵会传单被陈清看到,陈清的张皇与不安;陈清对周渔狂热的示爱方式由迎合到反感,等等。
执着的周渔并没有因陈清的放弃而抛离梦想。在周渔的世界里,时间无法冲淡一切,时间无法忘记一切,时间却可以证明一切。周渔在寻找灵魂安宿的路上去了,也许她此去并非仅仅为了找寻即将逝去的情感,也许她的一生都在渴求可以的安顿。失事的车辆(注意:是汽车。主人公唯一一次变更,也是唯一一次远行,或可看作对原有秩序的叛离以及对狭隘有序生存空间的逃逸,竟然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冲下山崖,载着那颗亟待安抚的心灵,划出尘世最凄美的舞蹈。终于,一切的一切,在躁动的季节里沉淀成一种永恒的寂寞。
所有的开始与终结,所有的平淡与激情,所有的梦想与憧憬,叫喊的周渔把触角伸向所有弥漫着芬芳的酡色的记忆。只有淡淡的一声叹息,周游在尘世边缘,或者偶尔落在枕边的他或她的酣畅的梦里。
导演用一种湿漉漉的视觉语言,描述了在一个价值失重的年代里,一个精灵样的女子精神的突围和结局的无奈。这部影片如果说创新,那么鲜明的一点便是此类题材话语空间的转换,即由一贯的都市情感转向乡野情感(更确切地说,也许介乎二者的边缘,也许导演想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维度。没有了白领、公寓、保时捷、夏奈尔的时尚标签,叙事流向更趋于古典的回归。影片没有明显的城市标志物,一些偶尔的都市镜头语言似乎更为证明此种文明(人与人之间的陌生)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隔膜。在这里,相对滤去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简单的人物链接,精短诗化的对白,所有的所有更像缭绕的梦境。
影像世界里的质朴、单调、和谐的景物,有着朴素低调的原始美,体现了导演的审美趣味。但影片的宣传却沾染上了明显的商业化痕迹。巩俐继《画魂》之后又一次被包装成风骚的噱头,只不过上次是画家潘玉良眼中的维纳斯,这次变本加厉上演与两个男人的灵肉纠葛。片中不可收敛的情欲的刻意突出,湮没了她日益成长的演技,反而成了影院门口大字幅海报上大肆渲染、夺人眼球的卖点,以致令观众形成对影片旨意的错读,也令孙周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
影片力图用逼仄的生存空间和火车经历的开阔场景、不堪承受生命之重的宣泄与人在旅途的疲倦作鲜明的生存对照,以换取观众对生命流走和找寻意识的认同。断续的片像组接有意割裂完整的叙事结构,单元叙事里人物的心理描摹被流连无定的诗歌语言链接或取代。片中长相酷似周渔、离奇出没的人物阿秀,以她谶语一般的旁白道出周渔所处的镜像世界,“爱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让人更加清醒地看清自己”。
周渔炽热的爱情如烂漫的山花,寂寞枯荣都在野地里滋长,不该也不允许他人打搅。也许,她就像阿秀夹在名为《周渔的火车》的诗集里的那片碎瓷,破碎了自己,却不知结果是在迷失中安顿还是在安顿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