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关于透镜论文
透镜基本概念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制成的。透镜是由透明物质(如玻璃、水晶等)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球面一部分),或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一个平面的透明体。它所成的像有实像也有虚像。透镜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有双凸、平凸、凹凸三种;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有双凹、平凹、凸凹三种。LED透镜一般为硅胶透镜,因为硅胶耐温高(也可以过回流焊),因此常用直接封装在LED芯片上。一般硅胶透镜体积较小,直径3-10mm.并且LED透镜一般与LED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有助于提升LED的出光效率、透镜改变LED的光场分布的光学系统。LED透镜即与LED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助于提升LED的出光效率、改变LED的光场分布的光学系统。大功率LED透镜/反光杯主要用于大功率LED冷光源系列产品的聚光,导光等。大功率LED透镜根据不同LED出射光的角度设计配光曲线,通过增加光学反射,减少光损,提高光效(而设定的非球面光学透镜)。下面着重讲解PMMA材料的二次聚光大功率LED透镜。
一)、以材料分类
1、硅胶透镜a、因为硅胶耐温高(也可以过回流焊),因此常用直接封装在LED芯片上。b、一般硅胶透镜体积较小,直径3-10mm
.2、PMMA透镜a、光学级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俗称:亚克力)。b、塑胶类材料,优点:生产效率高(可以通过注塑、挤塑完成);透光率高(3mm厚度时穿透率93%左右);缺点:温度不能超过80°(热变形温度92度)。
3、PC透镜a、光学级料Polycarbonate(简称PC)聚碳酸酯。b、塑胶类材料,优点:生产效率高(可以通过注塑、挤塑完成);透光率稍低(3mm厚度时穿透率89%左右);缺点:温度不能超过110°(热变形温度135度)。
4、玻璃透镜光学玻璃材料,优点:具有透光率高(3mm厚度时穿透率97%)、耐温高等特点;缺点:体积大质量重、形状单一、易碎、批量生产不易实现、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不过目前此类生产设备的价格高昂,短期内很难普及。此外玻璃较PMMA、PC料易碎的缺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以现在可以实现的改良工艺来说,只能通过镀膜或钢化处理来提升玻璃的不易碎特性,虽然经过这些处理,玻璃透镜的透光率会有所降低,但依然会远远大于普通光学塑料透镜的透光效果。所以玻璃透镜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二)、LED透镜的应用分类
1、一次透镜a、一次透镜是直接封装(或粘合)在LED芯片支架上,与LED成为一个整体。b、LED芯片(chip)理论上发光是360度,但实际上芯片在放置于LED支架上得以固定及封装,所以芯片最大发光角度是180度(大于180°范围也有少量余光),另外芯片还会有一些杂散光线,这样通过一次透镜就可以有效汇聚chip的所有光线并可得到如180°、160°、140°、120°、90°、60°等不同的出光角度,但是不同的出光角度LED的出光效率
第二篇:透镜-教案设计
透镜-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
第三篇:《透镜》教案
透
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过程与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学难点: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教学器材: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眼镜在生活中很常见,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都是透镜)
二、凸透镜和凹透镜 1.概念
透镜:是用玻璃等透明物质制成,具有一定的厚度,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器件。其光学性质是利用光射到透镜上,一部分光通过透镜在两个表面上发生折射而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
(薄透镜:厚度远小于球面半径的透镜。)3.主光轴、光心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上。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 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位于焦点以外的光源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会聚后出射光线变为会会聚光线相交于一点;位于焦点以内的光源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会聚后出射光线仍为发散光线。凸透镜的焦点可看作是凸透镜能否使出射光线变为会聚光线的分界点。无论出射光线是会聚光线、平行光线还是发散光线,出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即使光束变窄向一起收拢。这就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下去更远离主光轴,使经过它的光束变宽,由于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四、焦点和焦距 1.演示 2.凸透镜的焦点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又叫会聚透镜)。当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到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的焦点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实焦点。凸透镜有两个焦点。由光路可逆可知,若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因此利用凸透镜可产生平行光。
凸透镜的焦距与会聚作用强弱的关系
凸透镜的焦距的长短表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得越厉害。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凸透镜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总是向厚侧偏折。
3.凹透镜的焦点
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经折射后变得发散,发散光束看上去好像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这个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
由于该焦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凹透镜的焦距与发散作用强弱的关系
凹透镜焦距的长短反映其对光发散作用的强弱,焦距越短,光经过凹透镜后偏折程度越大,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就越强。
五、教师进行小结
六、课堂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两块透镜让学生测出焦距。(2)焦距短的透镜偏折得更多些。(3)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小灯泡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就可以变成平行光,这里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可逆性。
(4)甲
(5)甲、乙两图中都是凹透镜。
板书设计
第四篇:《透镜》说课稿
《透镜》说课稿
《透镜》说课稿1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 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 “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
《透镜》说课稿2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结论以及对成像规律的知识应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以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为器材,附用微机辅助演示。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物理意义。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学生把疑问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物理应用意识。同时也从学习的必要性上使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点出为了验证猜想,必须通过做实验,从而顺利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
(二)设计实验,观察探究
1、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暗示大家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的顺序
②(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时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③(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凸透镜离物体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游戏,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拍下一张清晰照片。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所成虚像。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经过展示和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突破了又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开放训练,巩固新知:趣味训练1,变式训练2
(五)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点拨,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规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以及在发现应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透镜》说课稿3
一、课标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本节主要内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学习有关透镜的一些名词,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前期是光的折射,后期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而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改变光路的器件,在生活、生产和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有关透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教材的编写思路: 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透镜:首先让学生认识透镜的外部特征,然后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焦点、焦距等重要概念。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增设了一些学生活动,如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学生通过接触实物,亲自操作、观察,对透镜的作用、焦点、焦距等会有真切的体验,把有关知识真正学会弄懂,而不是纸上谈兵、仅记住抽象的名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种透镜特点及区别。
(2)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会利用平行光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区别透镜及透镜对光的会聚或发散作用。
(2)组织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领会测量方法。(课外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
四、教学重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透镜的基本性质,也是引入焦点、焦距的基础;对透镜而言,焦点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点,无论作光路图,还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涉及到焦点。并且凹透镜的虚焦点是人为引入的,比较抽象,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学生容易出错。所以特制订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
教学难点:利用凹透镜的虚焦点画光路图。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少自我探究和归纳整理意识。透镜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
六、教法学法
本节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七、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4、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5、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6、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本教学模式是在我校“六环节”教学模式(复习、目标、自学、交流、精讲、精练)的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自学和探究,体现合作探究的理念,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我国20xx年9月3日大阅兵,点燃学生的激情,问:哪些仪器记录了这个扬我国威的历史时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介绍:投影仪、放映机,、眼镜、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这些形形色色的光学仪器,以至我们的眼睛——心灵的窗户,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设计目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明确目标,自主预习
见“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看一看,摸一摸:小组分发的透镜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外观上有何区别?
2. 试一试: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谈谈感受。
3.做一做: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观看书上的文字。(提示:透镜距书较近。)问: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2.为学习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做铺垫。
(四)教师精讲,解读探究
1. 演示实验: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用光具盘和配套的条状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做。
2.介绍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教学手段】: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光路,用光路图表示出来,画在练习本上。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在黑板上。教师结合学生在黑板上画的光路图,介绍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凹透镜的虚焦点和焦距。介绍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要慢一些,用彩笔画出延长线(虚线),并让学生补画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思考:
(1)若将某一光源放在焦点F处,则光线通过凸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2)若光线对着凹透镜对侧的虚焦点照射,则光线通过凹透镜会以怎样的光线射出?
【设计意图】:利用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五)当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外活动,提升能力
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 (强调:千万不要透过凸透镜观察太阳,以免损伤眼睛。)
思考:影响测量准确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设计目的】:
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上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自由的活动。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透镜
一、透镜分类{凹透镜
二、透镜对光线作用:
三、三条特殊光线
【设计意图】:
以简洁的文字和规范的作图板演在黑板上,清晰明了,再现知识网络,突出重难点。
九、教学效果
1、本节课的整体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问题导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定位准确。
2、在教法、学法的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逆向思维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和归纳能力。
《透镜》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第三章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教学以实验为教学的主线,以讲学稿为学习载体,采用实验、讨论、交流、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四、教具准备:
电教媒体、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七个部分完成:
(一)课前预习:
分为温故知新和问题线索两部分。本过程是在复习光的折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线索有序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板书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此环节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顺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学点进行。
学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透镜的种类)
先设置活动为“收集透镜并进行分类,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此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幻灯片认识透镜及概念:主轴和光心;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板书:主轴、光心)
幻灯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镜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点2、透镜对的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板书:焦点、焦距;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流程设置三个活动,分别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设计一道思考题: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传播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平行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靠近主轴,光束变窄;平行主轴的光经凹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远离主轴,光束变宽。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接下来,幻灯片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及焦点和焦距。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如下问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在透镜的另一侧还有焦点吗?透镜的两焦距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认识实焦点、虚焦点,且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经过如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可轻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结: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用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凹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且分别有 个。
运用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过程中安排小组自由指定组员到黑板展示,或将练习情况通过展台展示,并由学生点评。
此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点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板书: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过程中,要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借助圆规来量焦距(即“亮点”到“光心”的距离),方便、精确!
(三)课堂小结:
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收获展示出来。
此环节可有效督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幻灯片演示:
(四)课堂达标:
(五)拓展提升:
(六)课后延伸:
以上三个环节,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反 思:
该环节,学生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收获、能力的锻炼、认识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态度成就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执教者,我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和反思情况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透镜》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透镜》说课稿6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支架盒、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同学们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透镜》。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
2.新授内容:
(1)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3.练习:课件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透镜》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看《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的教学设计思路,主线:凸透镜的基本知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的应用。可见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不仅了解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也初步了解实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分析学生情况
1.知识储备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凸透镜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使学生建立凸透镜成像概念,同时通过前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了什么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等物理概念,这就为本节的教学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2.技能储备
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学生对于蜡烛的使用非常熟练,从技能上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学习心理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4。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这是学生在物理课上经历的第二次探究实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发猜想
1.学生体验一:教师手持一张精美的中央电视塔图片在教室中前后走动,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你观察到什么性质的像,是在什么情况下观察到的?”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触到凸透镜成放大的像还是缩小的像与物距有关,引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
2.学生体验二:让学生用另一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与前一透镜竖着并排放置,同时观察图片,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所观察到的像是不同的,进而引发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透镜焦距有关的猜想。
通过以上体验活动,学生从中感悟到凸透镜成像是有规律的,物距和焦距都会影响到所成的像,由此完成猜想。
(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
1.制定实验方案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怎样观察虚像? (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把学生分为三大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进行实验时,观察成缩小
倒立像、放大倒立像、正立放大像时的物距和像距。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直接在学案中给出实验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实验,记录数据,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四组过去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这时实验中使用凸透镜焦距为5厘米的学生们会不认可这一结论,学生们会建议再处理另一大组的数据,结果找到的分界点是5cm和10 cm,根据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透镜不同,焦距不同,所以分界点不同,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但如何从数据中分析出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焦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物距大于2f成放大的像,小于2f成缩小的像,则2f处成等大的像。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小结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五)当堂巩固
用一个试题来巩固所学。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本文获北京市20xx年初中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透镜》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①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近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提出问题】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镜什幺时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时候成缩小的像?②为什幺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幺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幺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近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近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幺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
《透镜》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镜》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凹透镜与凸透镜的不同特点。
教学用具:透镜一组、光具盘、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视镜、多媒体投影仪、课件、文字图片等。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1、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
2、演示法
3、多媒体辅助法
4、课堂辅导法
学法
1、自主探究学习
2、实验
3、观察
4、讨论和归纳法。
5、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设计如下教学流程:情景导入—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数据显示—延伸探究。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看我事前准备好的金鱼,这样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将金鱼放入到另一个鱼缸里,鱼变小了,这样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考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跟鱼缸的形状和材料有关。接着我出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图。
2、主体参与动手实践
在科学课上“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部分内容里主要是带领学生探究凹凸透镜的不同特点。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透镜。对于学生,我们并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早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教学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把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比较完整的体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我会出示放大镜的图片。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再让学生用手触摸和眼镜的观察。将学生的凌乱知识进行整理,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凹、凸透镜。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通过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观察之上的金鱼,学生惊奇地发现金鱼变大了,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在带领学生认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尽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镜,并且记录下自己小组的发现。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发现了许多的东西:包括凹凸透镜的呈象规律以及是否聚光现象等等。再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学生印象,用课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线,在课件中体现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突出了焦点和焦距,也把会聚和发散作用形象的表现出来。
3、拓展活动反面例证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并动手实验等多种科学探究方式,学生对凹凸透镜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对学生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说,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给学生提出新的话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进一步拓宽了思维,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再那些方面运用了凹凸镜,引发出望远镜的制作。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想象出创造出、更多的制作方法。把学生制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透镜》说课稿10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透镜》说课稿1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猜想:
继续观察:
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进行实验: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分析与论证: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三、归纳小结 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连续完整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透镜》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从导入、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五个环节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轻松导入,激发兴趣 在新授课程之前,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向学生提一个调查,哪些学生有摄影爱好?哪些学生擅长摄影?喜欢摄影的学生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吗?它是靠什么原理来记录美好瞬间的呢?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谈话中来,并通过这样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授课程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观察分析,动手验证 向学生出示一款真实的相机,并让大家观察,相机都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让学生猜想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我会先给予学生适当地提醒,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学生先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探讨,试着去作出远处物体在照相机中成像的光路图,根据学生的所得出的结论,给予适当地补充,师生再共同全方面的总结照相机的照相原理。 通过这样的设计,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感受得出最后结论的喜悦。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满足感。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带领大家共同动手制作模型照相机。让学生在硬纸板做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纸筒,使一个筒能够套入另一个,在一个纸筒的一端嵌入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半透明纸或塑料薄膜。学生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半透明纸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的像,回答:像是缩小还是放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经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得到的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握,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照相机原理的理解,并通过自己所做的模型照相机,真切地感受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2. 实验演示,深入探讨 在学生还沉浸在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喜悦之中时,将投影仪展示给大家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让学生带着“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缩小还是放大?”这样的疑问观察教师的演示。教师进行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可以得到像。让学生思考如何能将天花板的像,能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呢?如果大家有办法做到,那是什么原理呢?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并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得出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从而在前方屏幕上成像。并让学生通过实践、尝试放置带有F字样的投影片,使之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同时师生共同讨论、动手画出投影仪成像的平面图。 3. 手脑并用,引出概念 向学生出示放大镜,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什么透镜?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学生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放大镜和照相机、投影仪所成的像,有什么差别?”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引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应用透镜的实物,可以加强学生对凸透镜的理解,并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各自所成像的观察,使学生养成对比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巩固新知,发散思维 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先设置了一些基础填空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对比进行理解。之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所看到的露珠使叶脉变粗的原因。经过这样的有层次的习题设置,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应用透镜知识解释更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分析归纳,总结重点 让学生自己来讲述本节课收获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小结,教师给予及时地补充。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课后思考,拓展应用 让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透镜的实例,并思考透镜都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通过这样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没有以往做题的压力感,更有兴趣地投入到搜集资料、积极思考当中。 《5.1 透镜》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能在图中标出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3.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4.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体会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2.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形状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 2.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三、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具:凸、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镜,事实上,生活中还有一种透镜,我们也经常接触到。例如:眼镜使人的视力得以矫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使人的视觉不断扩展。照相机、摄像机,可以捕捉美好的瞬间;投影仪、放映机,可以展现美丽的画卷。这些各种各样的光学仪器,它们的主要部件都是透镜。 (二)新课教学 如果仔细观察眼镜,你会发现镜片的中间和边缘的厚薄不一样。远视眼镜(老花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样的透镜属于凸透镜,如图1所示。 与之相反,近视眼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这样的透镜属于凹透镜,如图2所示。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1.透镜的分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观察与交流: 学生用手分别摸凸透镜与凹透镜,亲身感受它们的区别。(注意:为避免镜面磨损或弄脏,请先用柔软的面巾纸把透镜包起来,再用手摸)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是球面的一部分。如图3所示: 如果球面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练一练: 给下列图4所示的透镜分类: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如图5甲、乙所示: 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如图6甲、乙所示: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2.主光轴(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3.光心:光心是主光轴上的一点,通过这点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不改变方向。除了眼镜外,很多光学仪器的日常用品也用到了透镜。例如照相机镜头就是由一组透镜组成的,透镜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7所示: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或者在座有部分同学做过这样的游戏: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根火柴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火柴的距离,会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如图8所示。 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火柴能燃烧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如此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对光是否也有会聚作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 让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凸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如图9所示。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演示实验二: 让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凹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如图10所示。 实验表明: 4.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通过实验还可以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如图11所示。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如图12所示。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凹透镜有焦点吗?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看一看。如图13所示,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一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三)课堂练习 1.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如图14所示,哪幅图是正确的?() 2.在如图15所示的光路图中,分别填入合适的透镜。 3.画出图16中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 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八年级备课组 4.如图17所示,画出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路图。 5.如图18所示,a、b是从点光源S发出的、经透镜折射后的两条光线,在图中完成光路并标出点光源S的位置。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透镜的分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主光轴(主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光心是主光轴上的一点,通过这点的光线穿过透镜时不改变方向。4.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七、布置作业: 课本93页,第五篇:《5.1 透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