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20-02-18 09: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

第一篇: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

摘 要:1 有利方面 1.1 增强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持续巨额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它是一国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便动用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当国内经济失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

关键词:管理学论文发表,管理学论文投稿,管理学期刊投稿有利方面

1.1 增强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持续巨额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它是一国进行经济建设,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便动用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当国内经济失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便动用外汇组织进口,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国经济更容易受到他国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1.2 维护了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

经常项目的持续大额顺差使得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维护了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香港受到了大量游资的投机,此时,我国政府运用了大量外汇储备进行对冲,阻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保持人民币的持续坚挺,使得金融危机对其他各国的危害降到最低,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但得到了国际好评,更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的信心。

1.3 提高了对外融资能力

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它表明我国有良好地国际偿债能力,提高了对外融资能力,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容易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各类贷款,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需要予以弥补时,政府面临三个层次的政策选择:一是一国可以动用外汇储备或向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机构借款以弥补外汇市场的供求缺口;二是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特定的财政、金融及贸易政策改变支出的总水平和支出在外国产品和本国产品之间的比重。三是选择上述两种政策适当的组合。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诸多优势,拓展融资的范围、渠道和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我国国际融资能力。不利方面

2.1加剧了通货膨胀

经常项目的大量顺差使得外汇收入多于外汇支出,从而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我国人民银行往往被迫在外汇市场上通过抛售本币,购进外币,干预市场,以支持本币汇率,阻止本币汇率上升。人民银行所购的外汇,自然也就成了我国的国际储备 而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却在存款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下使得货币流通过剩,国内信贷扩张和投资增长开始变得十分迅猛,市场资金首先是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上游资源价格的上涨,必然会传递到下游消费品价格,由此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外汇储备的年增加值由2006年的2853亿美元变成2013年的3.8万亿美元,这就必然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加剧我国的通货压力。

2.2贸易摩擦频繁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过快增长为欧美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借口,2008年中国遭遇欧美国家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球同类案件总数的%35和%71,是全球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2009年中国遭欧美19个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产品的101宗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116.8亿美元。2010年中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66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此外,美欧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还加大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等措施的力度,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提高了 中国商品出口的门槛。

2.3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依存度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攀升。在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08813.6亿元人民币,当年外贸依存度为51%,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39134.9亿元人民币,外贸依存度为56%,主要是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就业,出口创汇,出台了刺激企业加大出口的措施,2006—2013年我国累计进出口总额为1478698.3亿元,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呈现过高的趋势。

第二篇:经常换工作的利弊

经常换工作的利弊

可以认识更多的工作同事;可以换新的环境;换工作环境,对于大脑有好处,活化大脑活动深层的记忆力。

弊:貌似你的档案里,会写着你经常换工作之类的语句,让新的上司感到你这个人很不踏实...由于你老换工作,也许新上司看到你的档案记载后,你的工资不是很高,因为你老换工作...建议:你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画个表分析一下,权衡一下跳槽的机会成本。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找张白纸一上一下画上两个大大的“T”字。上边的T字左边写上现有工作的好处,右边写上现有工作的不足;下边的T字左边写上新工作的好处,右边写上新工作的不足。之后,按以下顺序对硬软条件进行分析。

硬条件一般包括:职位、薪水、福利、上下班远近、企业性质。

软条件一般包括:公司前景、企业文化、本部门的领导风格是否适合自己、职位和技能的上升空间、自己在此能学到的东西、自己留下或者离开给部门带来的影响。

这些条件列得越清楚,就越方便判断。列出之后,把目前公司的好处与新公司的好处相比,再把两个公司的不足之处相比。两相比较之下,如果天平向一个方向明显倾斜,跳还是不跳就结果立现。

PS:很多人跳槽,往往是一时冲动,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殊不知,在你潇洒跳槽的背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跳槽成本。也许你账面上的工资确实比以前高了,但从长远来看,从整体来看,换工作很可能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所以,在决定跳槽之前,一定要全面衡量,计算一下跳槽成本,想一想是否真的值得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第三篇:中国城市化的利弊(范文)

其实这是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利弊。弊端:

最近不断有我国城市化发展迅猛的报道,说我国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0.5%,超过原来计划指标,还说我国城市已进入“加快发展期”,甚至有的报道称目前出现城市化“大跃进”。这样造势,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不是好事?会不会带来什么负面效果?

按照原来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到2005年达到35%左右,到2010年达到40-42%。换句话说,我国已提前6至7年实现原定城市化的目标。权威部门提出,我国在本世纪中期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5%,再进而达到75%。

笔者的疑问之一是,我们城市化的步子是不是太快了,太急了。英国城市化水平从26%提高到70%用了90年时间,法国从25.5%提高到71.7%,美国从25.7%提高到75.2%,都用了120年。而我们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3年的40.5%仅用10年,不说加快,即使用这样的速度,2020年左右就能达到60%,2035年以前就能达到75%左右。换句话说,我们只用英国的一半时间,法国和美国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过同样的城市化进程。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没有一定的城市化水平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容易懂得的道理;我国在80年代以前城市化水平低,现在仍然不够高,需要提高,这也毫无疑问。但各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应该一样?中国国情与迄今已实现现代化的所有发达国家差别巨大,中国城市化标准是否一定要像它们看齐?21世纪的城市化与19世纪、20世纪的城市化标准是否应该有些区别?

疑问之二是,我国是否有必要,将城市化的水平定得同发达国家一样高,要达到75%以上。中国的特殊性是非常鲜明的。一是人口太多。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陆地面积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但现在科学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高原、大山、沙漠、戈壁和干旱地区占去三分之二以上,可利用的国土承受目前的人口数量已属负担过重,这方面的条件比任何发达国家都差;三是基本资源严重短缺,如人均淡水不到世界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三分之一。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得更远。鉴于城市人口对资源的消费量远远大于同样数量的农村人口,我们在实施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资源与合理的城乡人口分布比例相适应的问题。既然我国基本资源状况远不如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水平为什么定得同他们一样高呢?如果2020年我们有15亿人口,60%城市人口就是9亿;本世纪中人口17亿,那么75%的城市人口就是12.75亿。这样巨大的城市人口,要多少淡水、多少土地、多少能源、多少食物、多少住房、多少交通设施才能支持?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和消费的更集中、更大规模、更社会化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意味着现代化。城市化程度越高,意味着现代化程度越高。这是迄今为止对城市化意义的认识。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对城市化的标准的认识正在发生某些新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地方甚至家里办公,同样可以获得信息、同样可以开会,同样可以交易,同样可以完成许许多多事情,而且大大节省时间、减少大量物流方面的消耗。再加上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愿意都往污染严重的大城市里挤。于是,一些发达国家人群开始出现由大城市向小城市、由市中心区向市郊分散化的趋向。而且这种趋向一点也不会降低现代化的程度。我们在21世纪推进城市化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这些新因素,避免人口过度向中心城市集中而走弯路。

疑问之三是,过快和过度的城市化会不会造成某些难以逆转和难以纠正的后果。现在有一种感觉,我国的城市化还是通过很强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进的,而主要不是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如平均每年要以多块速度城市化,到哪个年代城市化要达到什么程度,最近又提出加快城市化步伐等,都是计划经济的典型做法。城市化比任何单个产品和单项经济指标,要复杂百倍,它涉及人口布局、资源配置、环境、社会各个方面。行政和计划的作用是城市化所必需的,但主要应体现在,集中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根据历史、现状和将来,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搞好综合平衡,准确定位城市功能,确保城市特色,而不是强调指标和进度。

城市化过快和过度可能造成至少四个难以逆转和纠正的后果:

一是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城市一般都建在自然条件好的平原地区,同样也是最好的农业区。按规划,我国的城市化需占用全国3%--6%的土地,比例似乎不大,但面积不小,约30万到60万平方公里,即相当于我国平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要占掉那么多好地,原来想通过城市化让留在农村的人口获得较多耕地的初衷如何能兑现?事实上,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仅最近几年净失耕地就达3800万亩,造成一大批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农民,也是粮食产量接连滑坡的重要原因。

二是产生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太快,城市过大,短时间过多人口往城市集中,不可避免产生大批失业、淡水和能源供应紧张、交通拥挤、犯罪增加、环境恶化、各种危机风险增加等现象。有专家说,城市化并不必然产生“城市病”,产生“城市病”的根源在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产业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性,以及“低密度扩张”的发展方式,提出“发展克服城市病”、“规划减少城市病”、“管理医治城市病”。这些意见不无道理,但问题是,我们在实践上能不能做到指导思想没有片面性,规划能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能不能做到严格到位。今年夏天北京的一场暴雨造成几乎全城交通瘫痪,上海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严重交通阻塞和大范围停电事故,就暴露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问题不轻。

三是房地产“泡沫化”。现在许多城市建房太快太多,占用大量银行资金,如果严重供大于求,或价格超过市民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大量房屋空置,酿成经济危机。经验证明,由房地产泡沫化引起的经济危机,需要好多年才能缓过劲来。

四是城市“废墟化”。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有二:一是上面提到的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出现大批楼宇空置;二是本世纪中我国人口将出现的下降趋势。根据我国人口政策的设想,达到17亿最高峰以后,总人口将逐渐下降,最终达到7亿左右的理想规模。那么今天搞了那么多大规模的城市,将来会不会出现有一天没有那么多人去居住?

我国的城市化,就其规模来说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不仅关系到今天,而且关系到明天,关系到后代。城市建了,是不能轻易拆掉的;城市化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是难以恢复的。我们的步伐应该稳健,应当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化的利好,尽量避免或减少因为不慎和盲目可能带来的弊端.好处:

先谈谈收入,城市化大的区域肯定比城市化小的区域收入要高,直观的说城市收入高于农村,比如上海市民,很多的居民也是居住在拥挤狭小,破烂不堪的城中村小瓦房,失业在家的也不在少数,可是由于城市化的推进,放地产开发商开始波及到居民的住房,拆掉狭小的住房,赔款是不能少的,并且还要安排象样的居所,于是这样的居民就开始过上“小康”生活了,住好房子,多余的赔款可以存进银行养老,还可以买社会的福利了.另一方面,在一般性的小区和龌龊的小区,中低挡房子(祖宗留下的)的房主,根本就不担心收入的问题,在上海5,6个平方的小瓦房,一个月的房租在350-500这个层次,要知道,这样的房子除了放一张床之外,连放桌子的地方也没有了.但就这样的房子一般人也住不到,我也到过类似的地方,亲眼见到好几个人住一个房子的,一张大床,也部分哪个是老婆,还是女儿,还是儿子,统统住一块.着实让人觉得意外.算算房主的收入吧,这样的小房子只要有五六间,收入都达到2000-3000元了,再加上自己有定所,根本不用工作就可以天天打麻将了.甚至觉得自己有资格在其他地方的人面前颐指气使了.上海的房价有些高,上述现象已经波及到上海的农村,这样就造成了短期的城市人口的优势,但深入思考,这样的优势意义深远.反观农村,就以生我养我的邳州农村吧,尤其是10年以前的光景,城市化根本涉及不到农村,收入来源靠养殖业和种植业,产业化很低,老实说,很多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收入为0,即使中间有较富裕的商人,平均的指标也被这部分人抹杀掉了,经济指标吃了很大的亏,虽然没有达到饿死人的地步,但是在大城市看来,我们的情况比非洲还糟糕了.即使现在,这样的情况还存在,虽然有改观,但基本矛盾没解决,商人多了,创业者多了,富裕的人比以前多了,可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呢,这部分人的收入依然很多为0.算平均收入被落下的太远.归其原因,城市化的好处没有享受的到.再看看招商引资,大城市的外资显然比小城市或农村强的多,再拿上海来讲,城市人口可以从房地产和房租当中收益,但已经不是中心城区的人口这方面就差了,但是不要紧,他们可以到外企打工,经常见到生产流水线上的50-70岁的老太太,老大爷拿着放大镜在检查电路板,有时候眼睛红肿也再所不辞,加班到夜里11点坐工交回家,生活是够艰苦的了,要是我父母的话,肯定不允许这样做.可他们为了高消费的收入,要不怎么生存?

看看我们老家的老太太老大爷吧,年龄大了放风筝吧,去走亲戚吧,在家清闲吧,大部分是儿女养活的,无庸质疑,收入为空,尤其是农村的没有养老金的老人,因为享受不到上述的城市化带来的福利.综合一下,收入指标也高不了,但是也无须大城市的同情,我们依然有肉吃,依然有酒喝,毕竟老百姓不会想的那么多.再研究问题的另一面,一味的享受城市化就是好事吗?我看也未必,再拿上海来说,这边的民营经济比起外资显得很糟糕,很多街道看上去萧条,和大上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符,人的竞争力一般,不象宣传的那样,叫做“精明的上海人”,至少我觉得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做错了,粗的不算,细的算......记得由于工作的原因,曾经在少偏的地方租房子,但是就因为没有网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可周遍的上海人根本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好不容易听说附近有一家年轻的儿子有电脑,我去说服,要以一个月几百元的价格缴费,可是他全家都反对,说是有病毒,一个网线只能接一台电脑的笑话.没来上海之前总觉得上海的商业氛围了得,大街上应该人潮汹涌,可是来到后才发现我错了,这边的商业氛围真的一般,靠近徐家汇的桂平路之类的,连个商店都开不起来,原因是上海这边喜工作,厌经商,曾经听说上海人半夜出门也不属实.总之,不管是哪里人,只要努力总有回报,城市是人的城市,农村也是人的农村,发挥人的能动性,好的生活终究能享受!

第四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小组成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下,迈向了全面经济合作的新阶段。在新的世纪,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无论在贸易、投资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双边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经济相互依赖深化。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中国—东盟关系其实收到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崛起、亚洲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经济合作仍将是中国—东盟全面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一、自贸区建立的必要性

1、资源间的优势互补

2、经济、贸易上的差异互补

3、产业结构上的互补

4、利于创建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自贸区建立的利益分析

1、自贸区的建成将促进我国出口规模扩大、出口竞争力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现,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贸易上的联系,从而降低我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减少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出口奉献,维护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2、关税的降低能够增进我国国内竞争,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并通过东盟市场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促进加快中国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我国国际分工。

3、关税的降低也会使东盟的进口转向中国,扩大我国出口规模。贸易结构优化。由于我国与东盟在资源构成、产业结构、工农业产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伴随着双边贸易的增长,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将会增多。

4、提升中国整体经济实力。自贸区建立后,通过外贸和投资的增长以及内需扩大所导致的乘数效应,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5、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力。通过自贸区与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我国营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环境,提高我国国际政治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贸、政治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三、自贸区建立的弊利分析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复杂。东盟国家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距大,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欠发达国家,不同的国家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合作的承受能力和目标也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时要扮演多种角色。因此情况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调。

2、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在第一二产业上,服务产业相对较弱。自贸区建立后,行业开放,东盟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将会进入中国国内,给国内相关产业造成较大竞争压力,对国内服务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3、关税的降低会直接冲击我国国内的产业,并且还会使我国与东盟贸易逆差扩大化。我国与东盟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从资源存量、经济结构还是发展水平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都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关税降低后,不仅会加剧我国与东盟同类产业的竞争,还将会导致东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冲击我国缺乏竞争的产业。

4、自贸区建立,关税、非关税壁垒降低,东盟各国将无需在中国建立企业,只需增加对中国的出口既可维持其贸易,这样则会导致东盟各国在中国的投资锐减。

5、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将在经济上关系更加密切,双方的依存度也会将进一步加深,一旦东盟经济出现波动,也会对中国相关部门产生冲击,从而对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和东盟各国经济的复苏,双方合作的潜力会变得更大。经济利益的巨大牵引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前进。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难以一帆风顺,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地区的经济整合和一体化步伐不会停止,中国也必须直面和克服这些挑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实现互利共赢局面。

第五篇:浅谈中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

浅谈我国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

2013年7月1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建议,中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有专家表示,提高退休年龄是为了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此消息一出,大家褒贬不一,态度各异。有人持赞同态度,也有人持强烈反对意见。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上世纪制定的退休制度。法定的退休年龄是指1978年5月2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原则批准,现在仍然有效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所规定的退休年龄。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的规定。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10号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3月9日发布了《关于制止和纠正违反国家规定办理企业职工提前退休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表明,在国家进行改革,积极实行转型的时期,退休政策也将是一项亟待改革的制度。而延迟退休这项政策的推行,关系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那么,我们将如何看待这次的退休制度改革呢?首先,我们应该以客观全面的态度去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当然,大家对这次的退休政策改革也持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此方案利于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长远来看对发展有利。另有一些人也提出了,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不利于社会发展。下面谈谈推迟退休年龄之利弊。

一、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之利

相关专家指出,从我国国情来看,延退是必然的趋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首先从全球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推迟退休年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老龄化严重,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不允许国民在现有的退休制度上再提前退休,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不可否认,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提高退休年龄被认为是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危机和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手段,进而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采取了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在部分男女退休年龄相同的国家,采取了对男女退休年龄同时提高的方法,如美国拟于2000—2027年间将男女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到67岁;比利时则希望到2009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而对于部分男女退休年龄不相同的国家,则希望逐步将男女退休年龄拉平,捷克目前男性60岁退休、女性57岁退休,计划在2007年将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提高到62岁和61岁;爱沙尼亚则计划在2010年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3岁。种种结果表明,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延长退休年龄是必然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是全球性的。

而从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角度出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认为,中国特殊人口政策导致的老龄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国家的老龄化是在社会已经积累了足够财富时才来临。而中国则并非如此。社会财富积累不够,首先考验的就是养老金支付系统。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20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72.1%,从绝对数量看,在2016年左右达到最高值,为9.97亿左右,随后将逐年下降。这整个变化轨迹也清晰显示,我国在未来20年内将形成“未富先老”的画面。“延迟退休”是为了减轻“白色浪潮”对养老的压力。由于低龄退休使相当数量的职工进入领取养老金的行列,缩短了养老金缴费年限,同时增加养老金领取的年限,使养老基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据统计,到2005 年底,我国社会养老基金空帐已达到8000 亿元。据调查,提前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设计有关。如果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金可增收40亿元,减支 160 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 亿元。也就是说延长退休年龄能够有效的解决当前日益紧张的养老基金支付压力。

同时也有网友认为,实行延迟退休政策有利于提高女性地位。我国目前实施的退休制度,对于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规定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推迟退休年龄后可以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女性地位,对发展有利。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女性工作经历较短,女性老年人口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的日常养老收入低于男性。但是因为女性职工通常寿命比男性职工长,女性退休后从制度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远长于男性。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女性一生从养老保险体系中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会远大于男性。因此,适当提高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

二、实行延迟退休政策之弊

但是,若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必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军伟副所长认为,推迟退休年龄会加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并且,“延迟退休”未必是应对老龄化的理想的选择,其作用不容高估。通过“延迟退休”,固然可以达到减缓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顺应一些职业“越老越吃香”的特点,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一系列新的问题。首先,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巨大,延迟退休很可能加重一些人的就业困难;其次,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不利于就业人口收入的正常增长,反过来还会加重社保的负担;再者,进入老年的人口也未必全都愿意继续就业。而这也容易造成“老年人不愿上班,而年轻人无法上班”的尴尬局面。

并且,退休也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部分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并由年轻的劳动力替代。退休年龄的推迟将减缓新老劳动者替代的过程。由于教育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生产技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一个年轻人的劳动生产率会普遍高于年老者。另一方面,国家的教育水平处于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年轻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会普遍高于年老者,更能跟上时代发展。因此,推迟退休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会阻滞新技术的应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另外,由于目前的经济处于减缓发展阶段,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现在提出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他们没有工作经验,各公司又提高招收门槛,缩减招收数量,因此现阶段的推迟退休年龄方案从各方面来讲对社会经济发展不利。

三、延迟退休需谨慎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关乎国运、泽及子孙”的大事,就如没有“用之四海皆准”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样,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改革手段。推迟退休年龄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得当,不仅没有为改革带来显著成效,更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退休制度。曾在网上看到一则笑话:假如老年人延迟退休就会出现下面的奇怪现象:年轻人无法就业,每天逛公园,老年人没法退休,每天上班。于是早上的时候,老妈就喊了:“儿子,你上午去公园遛鸟之前,先扶你爸爸去单位上班。” 诚然,这是一则讽刺笑话,大笑之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此实行延期退休政策,真的能够切实有效地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福利么?还是真的会让我们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四、我国现实的选择

(一)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比其他国家更具特殊性和艰巨性。制度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在制度中的责任与地位不明确。政府没有以适当的方式很好地承担由企业化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化的“部分积累”制转轨的转制成本,政府没有承担其在制度中应有的立法、财政与监管等责任。由于国家责任的部分缺位,目前在职职工(主要是国企职工)一方面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缴费,另一方面还要为已经退休的人员缴费,高缴费率与支付自然不在话下。因此,只要国家没有更妥善的方式承担责任,转制成本问题拖而不决,业已形成的“空账”不能完全做实,制度支付危机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提高退休年龄只能减缓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其负面影响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养老资源最终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这就需要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一度中断,1978年后才逐渐恢复,许多新的生产技术与手段需要年青的劳动者学习并应用到生产中去,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年青的劳动力加强与国际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用于养老分配的社会经济资源,老年人才能通过各种途径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更何况,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提高退休年龄无疑会恶化就业问题,增加失业保险制度的支付压力。由此可见,我国还不完全具备提高退休年龄的条件,这一措施的采取对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根本性作用,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

(二)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目前我国男女退休年龄是不同的,通常规定男性职工60岁退休,而女性职工55岁退休。这一男女退休年龄相区别的政策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是女性就业未充分。女性就业时间人为缩短5年,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的浪费。其二是导致男女在养老金待遇享受存在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制度上的男女不公平。在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下,由于女性工作经历较短,退休时的最终工资也较男性为低,但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则女性退休后从制度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远长于男性。这使得女性老年人口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的日常养老收入低于男性,但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女性一生从养老保险体系中领取的养老金总额会远大于男性。因此,适当提高女性职工退休年龄,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也有利于女性的充分就业及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但宜将这一改革放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完成,从现有的社会经济人口条件来看,可先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7岁。(三)可以施行弹性退休制

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如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有些地区(如上海等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有些行业(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需要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而有些新兴行业和亟待改革的行业(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又急需吸纳一批拥有最新技术与知识或者有海外经验的从业人员,加快新老劳动力的替代过程。因此,“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可能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也为弹性退休政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通过制度的设计与利益的激励,鼓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积极引导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退休决策中的作用,使得个人在退休决策时达到最优化,个人在达到最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也就实现了其帕累托效率。

在国外,很多国家也都有并且逐步实行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如美国拟于2000—2027年间将男女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5岁提高到67岁;比利时则希望到2009年将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将改革的速度放缓,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注重制度的灵活性,并且密切关注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随时进行调整。

诚然,只有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才是真正科学有效的改革。延迟退休并不是一项纸上谈兵的实验,它关系到中国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立身之本,并没有实验失败了还可以重来一说。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谨慎考虑当代人的实际情况,让老年人过上老有所依,而年轻人学有所用的美好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108c7870100zaap.html我国就业形势分析 http://延迟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BgoXOJuZ9aIZHTmL结合我国的就业形势谈谈推迟退休年龄的利弊

http://wenku.baidu.com/view/73d14723647d27284b735160.html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

下载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析中国经常收支持续顺差的利弊的优秀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利弊分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利弊分析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在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退出后,旨在为解决占全国近2/3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而设计的新型制度。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我见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

    2007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

    2007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2)南部工业城区的战略调整构想徐晓勇大渡口区统计局局长近年,市委市政府调整重庆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在核心城区加强CBD和五大商圈的建设,并推......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21世纪中国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作者:陈志恺2014-08-31 04:39阅读: 60 次文章来源:未知 摘要: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时间和空间分布很不均匀,洪涝和干旱灾害出现频繁,农业生产很......

    2006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9)

    2006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9) 渝东南民族地区休闲产业载体建设策划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

    中国大学自主招生利弊(五篇材料)

    话题背景 今年,全国有22所重点高校将开始自主招生试点,武汉地区的华中科技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从国际一流高校的办学实践看,高校自主招生确实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办学质......

    中国加入东盟的利弊英文讲稿

    Analysis of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China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Members: XX XXX XXX XX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ASEAN, CA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