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引进外资利弊问题的探讨
关于外资的探讨
反对引进外资
观点——中国不缺资金,吸引外来投资有害国家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提倡引进外资,如今也不例外,问题是中国缺资金吗?别忘了中国还有2万亿外汇储备,它远远超过了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所吸引的所有外资。即使没有这笔外汇,中国是否就缺资金,是否就需要外资?
假设1:从前有两个与世隔绝的小岛A和B,A岛不使用货币,居民自己组织劳动,分享自己的产品,B岛唯一与A岛不同的是,B岛使用货币,通过市场进行经济活动。后来,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采用机器生产,只需要一半人来生产原先的所有产品。如何安排另外一半人活动。A岛就自己组织开发生产新产品,供给岛上所有人使用。B岛由于原先的货币发行量与原先的经济活动匹配,B岛没有多余货币,或者说资金,无法投资组织这一半人从事新产品开发和生产。B岛这一半人就失业了。请问B岛该如何解决此困境?
这里A岛和B岛都获得了别人赠送的机器,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显然B岛不缺资金,缺少的是经济运行的良好机制。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政府通过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贷给公司投资。现代国家在经济运行中,是通过货币进行管理的,类似寓言故事中B岛。一个不断发展的国家,其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对每年新增的生产能力,国家必须为这部分新增的生产能力提供货币,从而扩大再生产。日本经济协会理事长金森久雄在 << 日本经济增长讲话 >>(中译本 84---86 页)中讲到: “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由于所必需的钱得到了充分的供给才得以实现的,„„日本银行的货币是供给通货的最主要的渠道 , „„日本银行向民间银行贷放 , 民间银行再向公司放款,„„日本银行在超出自己力量以上的放款叫做“超额贷款“,日本为经济增长所必需的钱正是靠这种超额贷款供给的。” 他进一步解释说: “在实行金本位制时,由于货币的数量受到限制 , 若是经济活动旺盛,则银行自然拮据,不久经济活动的旺盛便告结束,在经济知识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这种不合理的做法都称之为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并且认为是有益的东西。可是,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不依靠黄金的盲目调节力来支配经济,而由中央银行根据自己的判断来调节通货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对通货管理的重大责任就在于要为适当的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通货。”我们从日本发展的经验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谓发展经济需要资金,是不存在的。实质上,当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效率,从而使国家财富生产能力提高,国家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量,为这部分生产能力提供市场交换的工具-货币。
既然我们不缺资金,我们引进外资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外资投资究竟有什么作用?
假设2:从前有二个小岛A和B,A岛上的工厂都是外来资本家投资的,其他人都是打工的,B岛上的工厂都是B岛人自己投资的,但是,两个岛所有工厂的设施,包括各种原料都是来自自身的,来A岛投资的资本家并没有从岛外带来任何生产资料,仅拿来黄金到A岛上换成A岛货币,在A岛上开始利用A岛资
源开始建设。假设两岛建设内容相同,资源相同,建设效率相同,建成成功所用时间相同。显然两岛上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是相同的。等所有设施完成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唯一区别,B岛所有产品归B岛自己,而A岛生产的产品归外来资本家了,A岛资本家只需将产品销售,部分利润作为工资付给劳动者,其余部分就归自己了。至于A岛外来资本家给A岛带来的金子,还是储存在A岛银行,A岛居民从来没有用过。工厂投产一段时间以后,外来资本家在获得足够的利润以后,又从市场上换回了自己的黄金。从此以后,两岛居民的区别是,引进外资的A岛今后不仅要生产自己生活所必需的商品,还必须为资本家提供商品,如果这个资本家是今天的中国资本家,A岛居民可就可怜了,因为当前中国资本家给劳动者的工资太低了,A岛居民再也没有时间从事自己的财富生产,发展自己的经济,存在着永远给外来资本家打工的可能。而B岛居民生产的商品全部归自己,他们可以比A岛居民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或更多的时间提高技术水平,从而使自己的发展大大加快,将A岛远远抛在后面。
从假设2可以看出,一切新增财富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这也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结论。外来投资不仅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是有害国家经济发展的,它的唯一效果是使国人创造的财富的一部分归外来投资者,而外来资本家并没有提供或创造任何财富。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现在,外来投资所占比重也很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例子。一个国家发展经济根本不需要资金,实际需要的是资金所代表的物资或技术。也许有读者会说,外来资本家会带来技术。即使外来资本家有技术,我们也应选择购买技术,而不是引进投资。例如,寓言故事中B岛资本家贷款外汇购买技术,其效果与外来资本家带来技术是相同的,但投产后产权归属不同。如果外来资本家不卖给我们技术,即使我们引进了投资,仍然得不到技术。主流经济学家长期以来误导中国人民缺资金,为引进外资投资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卖了国家利益,使外资投资在我国的比重越来越大,是我们经济发生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今天的引进外资就如寓言故事中B岛,它的唯一作用是今后部分国人在外资企业为外国资本家创造财富。
假设3:很久很久以后,地球要走向毁灭了,人类必须考虑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于是就派了很多先遣队,到不同星球上去,由于飞船装载量有限,必须准备携带合适的物品,主流经济学家说,最重要的是资金,有了资金,就有了一切,只要把资金带足就一切ok,我相信没有一个人,在加入先遣队时,会听从经济学家的。
一个国家发展独立自主的经济体系,其过程与人类到外星球上发展是类似的。资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资金的实质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物质。
不赞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引进了大量外资的说法,引进外资能带来经济增长,但不能片面地引进外资就能带来经济增长的说法,还要使引进的外资在我国市场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创造社会价值。至于如何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问题,可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拥有创造力才能使本国各个行业的企业和产品不断满足变化的市场环境的需求,充满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不断争取市场份额,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
引进外资可能抑制我国某些产业的发展
由于政策的放宽,一些实力较强的外商投资企业会强占我国市场。一些重要行业甚至有被外资控制的风险。其次,外商控股越来越多。合资企业中,外商投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在合资初期并不要求股权,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外商往往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控制企业的股份。外商凭其资本技术优势,可能会直接通过市场竞争将我国的知名品牌挤跨,还会通过垄断性的经营行为压制我国企业重新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不仅损害我国本土企业的利益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做大做强,甚至我国某些产业的发展都会被国外势力所牵制。如果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国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另一种观点
引进外资的好处:
1.国内就业矛盾暂缓。增加国内的就业岗位,适时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并且缓解当前沉重的就业压力造成的混乱,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
2.产生“技术外溢”效应。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是我国“以市场换技术”引资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3.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外商投资带来的开发项目和方案,也促动着国内新兴产业的崛起。外国银行大量进驻,带来全新的金融理念和金融产品,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我国的国内同行企业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惨遭淘汰,也开始引进和自行开发新兴的金融产品,促成了金融工程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中外合资开发新项目的比例增加。这种模式提供了国内人员与外国技术人员频繁交流的平台,学习和切磋的机会增加,进一步促进了外溢效应的产生。
总结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赶超型战略。履行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转型过程中的结构调整产生再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二:转型对人的主体性的解放。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三:转型使中国出现前所未有的创业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四:转型中的制度融合。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从物质领域进入到文化领域,非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已经超过物质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技术竞争、品牌竞争、自主创新竞争。
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加强经济立法;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强中外的合作。
1.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的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互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第二篇:利弊问题
谈利弊比较辩题之标准问题
缘起大一时参加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半决赛时碰到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产生了后来法学院辩论队的第一任队长沈夏明,第二任队长徐小奔,04级最终坚持下来的8名队员当中的李臻、何卿源。当时的辩题是“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采取99年自由人赛制。在进行第一轮自由人对话时,对方自由人李臻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对方辩友判断利大于弊的标准是什么?”我当时想也未想,就回答说当然是看利和弊何者影响更大,因为在讨论辩题时我和我的队友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后来比赛以3分之差败北,点评的师兄说正方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立论中没有提出判断标准,失了先机,是打这类辩题的大忌,在后面的环节也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就对“要提出明确的标准”这个观点抱有很大疑惑,只是那个时候辩论于我一切都是新鲜,好不容易有前辈指点,那当然是前辈说什么,自然就奉行不渝了……
在以后准备各种比赛的过程中,经常碰到这样利弊比较的辩题,而师兄师姐们也一再的强调,碰到这样的辩题,不提出判断标准几乎能说明这个辩手是十足的外行了。在去年国辩赛国内选拔赛的第一场,对阵上海对外贸易大学,辩题是“在校大学生结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方又提标准之争。然而此时比赛打得多了,原有的疑惑却是越来越强了。为什么要提出判断标准?标准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当然,这样的问题在当时是有答案的。不提出判断标准那怎么进行利弊比较呢?想当然吗?标准的作用当然是符合标准才能说己方观点成立啊。所以当时在打这类辩题时,如果一方没有给出标准,那对手仿佛找到死穴一般穷追猛打,一些惯用的伎俩也是屡试不爽,比如“对方同学没有给出比较的标准却给出了比较的结论,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呢?”或者“没有标准却告诉我们利大于弊,是不是您说利大就是利大呢?”再或者“我方一再追问对方同学判断利弊大小的标准对方同学都不回答,是不是利处说的多就是利大呢?”而一旦场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没有给出标准的一方几乎是输定了。“利弊比较辩题一定要率先提出判断标准”被各路辩手奉为无上的金科玉律,然而仔细推究一下,这样的做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下在这个金科玉律之下大家又是怎样提出这种理所当然的判断标准的呢?通常都是这样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辩题“网络对于大学生影响利大还是弊大”,通常会这样提标准:网络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如果辩题是“加入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那么所提的标准通常就是:是否能够促进中国的发展。辩题不同,但所提的标准大抵如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标准合适吗?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仍然以前一个辩题为例,乍一看,“网络是否有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当然是可以作为标准的啊,因为符合这个标准,是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当然不就说明了是利大于弊吗?反之,不符合自然也就意味着弊大于利啊。然而这里有两个问题了,其一,有促进作用就一定意味着利大于弊吗?为什么不会是“有利”呢?当然,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坚持矛盾论的几家之言回答: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当然结果就是利大于弊,怎么会是单纯的“有利”呢?辩论场上基本都是在说一家之言有理或是数家之言有理,那么我们姑且认为这第一个问题不成问题。其二,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是衡量的标准还是我们论证出观点之后理所当然的推导结论?为什么不是我们先论证出了网络对于大学生影响利大于弊,然后再推导出结论——网络能够促进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呢?或者说我们所要论证的立场实际上根本就是可以跟这个所谓的标准划等号的,也就是说论证“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跟论证“网络是否促进大学生的发展”根本就是一码事,只不过是换了个说法而已,那么我们不妨再这样问,判断网络是否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自然也可以说标准就是“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利大还是弊大”,如此,何谓标准?意义何在?完全没有意义,完全是当初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了打这类辩题或说是讨论这类问题就必然该提出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标准,有人这样说了,成习惯了,我们也就认为是天经地义了。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又是如何应用自己提的经得起推敲的标准的呢?前文已经说过一方给了标准另一方未给时常见的情况,下面再来谈谈两边都给了“标准”时的情况。要么是双方执着于标准之争,互相指责对方标准有误,但是争来争去,往往在赛后点评时被人说成“你们的标准不是一回事么?只是话说的不同罢了”,或者双方所谓的标准只不过是毫厘之差,也可能真的差别很大,那么仍然是拼命指责对方同时誓死捍卫己方的标准,甚至整场都纠缠于标准的问题,对于辩题应该讨论的实质性问题反而根本不提,所以在赛后也往往被人说成是“局限于标准,使得比赛毫无意义”。实际上我倒不认为是局限于标准,因为如果要提标准是个真理的话,那么标准就成了论证辩题的前提,标准如果被人攻击了而不能捍卫,那么在一个“错误”的标准之下又如何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整场比赛陷于标准之争就非常能够理解,也非常值得同情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双方给的标准都差不多,彼此默认,那么这时候的标准又是被如何应用的呢?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将标准弃之不用,不过在立论时提一下而已,整场比赛再也听不到了,了不起在结辩时似是而非的说一下以上种种,显然是符合了我们的标准,于是我方观点自然就成立了。还是前文说过的问题,这时候也完全可以说“以上种种,显然我方观点成立,于是自然可以推出符合我们的标准了”。由此来看,这个标准问题实在是无聊得紧,荒唐得紧……
然而还有一种惯性思维在作祟,那就是每人心中一杆秤,自己不提出一个让大家信服的标准,又如何谈利弊呢?是举出利处有三四点,弊处只有一点,就能说明利大于弊吗?那显然也不是,这点在场上也成了套话,经常被人用“是不是利处说得多了就证明利大于弊”来恶心。那既然这样,是不是说明我们仍然需要提出一个标准呢?我们想想我们生活中是如何谈利弊的?当然是把自己认为的利都讲出来,弊也谈出来,在利弊都摆出来的时候自然就能理性的判断利弊大小了,这里面是利弊数量、程度、缓急等等的综合博弈,而这些问题本来就包含在自己所要谈的利弊之中,而别人如何否定你的观点呢?要么是全部否定,你说的利我不觉得是,你所说的弊我认为不能称其为弊,或者你所说的利很可能转换,你所说的弊很好解决,也有可能是在部分肯定你所谈的利弊前提下进行上面的工作,如何得出结论呢?仍然是上面所说的暗含在自己所谈的利弊本身的数量、程度、缓急等等的综合博弈,不服则说服之,这才是谈利弊问题的本质,而不在什么题目转换似的标准游戏。我们再想一下诸葛亮赤壁之战时,前往东吴向孙权、周瑜陈述联合抗曹之利弊,诸葛亮没有给出标准,而是直陈利害,舌战群儒时反对孔明者也没说诸葛没给标准或是标准不对,而是不承认诸葛所说的利,也反对诸葛所说的弊,为什么?这个时候如果按照辩论赛的做法,那么诸葛亮提出的标准八成该是是否有利于东吴之前途命运?这不是废话么?又回到了前面所说的“一个问题,换个说法”罢了……
如果还有人认为就是应该提出标准的话,那我们甚至可以提出一个应对一切利弊辩题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我相信这样一个标准绝对可以衡量一切问题,然而这个或是这类标准本身不就也是个问题么?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更加使得辩论彻底沦为游戏了……
那么抛开标准,利弊辩题我们该如何打呢?还是回到了我们所讲的辩论是打给谁的。搞辩论的基本已经达成共识——辩论是打给观众和评委的,因为对手无论怎样处于劣势总还是会誓死捍卫己方的立场的。所以我们打这类辩题其实并无多少特别之处,仍然是摆出利弊,渲染之,找详细材料佐证之,然后力求说服之,是要通过自己的展示让大家接受你的这个博弈过程。标准,实在是该让他见鬼去了……
第三篇: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 印度 引进外资 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客观上为外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除此之外,张静还指出熟练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外资进入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拥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加入世贸组织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进入空间等因素。
张静同时分析了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经济以6%~7%的增速发展。一些投资机构出版了关于印度的研究报告,研究证明印度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动力,并证实印度具有经济潜力。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强大的经济基础,一方面为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投资环境改善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加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印度成为跨国公司关注的对象。另外,印度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进一步自由化、规范化、简单化,改变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 印度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奠定了人才基础;印度IT行业一支独秀,拉动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印度的发展;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中印引进外资的特点
王海燕在《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分析了中国近三年引进外资的基本特征:数量、总体规模由降转升,平均单个项目规模一路增大;独资企业占比逐年上升,投资区域逐渐扩大;投资领域呈扩大化趋势;外资流入稳步增长,2012年底创历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资撤资大幅增长。
而杨宏斌、杨志宁则在《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中阐述了印度引进外商投资的特点:始终立足本国需要,根据形势变化采取适度调整;注意本国经济安全;注重引导FDI流向知识和技术性产业;注重将FDI引向落后地区;注重将FDI引向国家优先和重点发展的行业。
(二)中印引进外资现状的比较
(一)两者引进外资的背景及其利用外资的现状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和印度都首先认识到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是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条件。对于资金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外资流入的机会增大。经济全球化也使得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性大大增强。中国和印度地域相近,国情相似,两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却有所不同。
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了两国利用外资的背景。中国从1978年最早开始改革开放,致力于改革经济体制和调整经济结构,同时,中国也最先认识到吸引外资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积极加以利用,大力引进外资和开展外贸。而印度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了在“华盛顿共识”框架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积极引进外资。但两者在利用外资的背景方面也有共同之处:一是两国独立建国以来的既有经济发展模式都走到了尽头,迫切需要寻求新出路。二是两国都看到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且积极把握这个机遇。
冯媛媛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中和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都分析了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现状:1)无论是从流量角度还是从存量角度,中国FDI流入量远远多于印度;2)从产业结构方面看,外资在中国更多流向硬件制造部门,FDI在印度更多流向软件部门和离岸服务业;3)中国和印度总体引资环境差距较大,中国的引资环境总体好于印度。
而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中则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方面探讨“金砖国家”引进FDI环境效应的传导路径。印度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是正向的,中国的是负向。这说明中国应向印度学习,控制FDI的负向规模效应,加强环境管制,提高引资门槛,提升引进的FDI的质量。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在《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对中国和印度进行国家层面数据的尝试性检验,认为引进外资对中国的对外投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印度的外资流入对本国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造成两国引资差异的原因
1.中国引进FDI规模和数量大于印度。
何济川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中指出,印度在吸引外国私人投资的政策偏严,条件苛刻,使得外商直接投资远远落后于中国。而冯媛媛则认为,印度经济体制改革比中国晚10年,中国经济发展较快,引资环境总体较好,使中国FDI流入量远高于印度。
2.印度资本市场化程度高于中国。
冯媛媛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购买力增大,对耐用消费品以及日常非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激增,对市场寻觅型FDI有巨大的吸引力。而,印度的呼叫中心、共享服务中心、IT服务业和研究与发展项目等格外发达,因此,在印度,FDI更多流向软件部门,流向离岸服务业。鲍洋在《“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指出印度与中国国情相似,优势因素相似,但印度高技术人才储备丰富,便于跨国公司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同时,印度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其次是制造业,主要表现为资产寻求型;中国制造业引进FDI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为效率寻求型。
3.印度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受外资流入影响比中国大。
陈涛涛、潘文卿、陈晓指出虽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多得益于政府的激励政策;而印度的对外投资更多是源于企业自身能力的积累。他们同时还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大都属于我国的战略性行业,也是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溢出效应有限,所以这些行业中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形成,与该行业中外资的流入没有明显的直接联系。但在制造业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而在印度的制药业和软件业中,跨国公司与印度当地公司合作,学习跨国公司的研发及管理经验 并且在合作中跨国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印度的的外资溢出效应在各行业是普遍存在的。
三、印度引进外资的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与印度相比,中国要早十几年进行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抓住经济全球化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并加以利用,大力开展外贸和引进外资。但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独具特色,在引进的外资水平和利用外资上都要先进于中国。
唐以今在《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中指出应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外资应向服务业转移,进一步改善经济环境,以更好的引进离岸服务业,同时加强中印互补性经济合作。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为了继续保持我国吸引FDI的优势,在目标定位、加强对高新技术的产业投入力度及重视人才培养和重视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应向印度借鉴经验。
聂平香、郝红梅在《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指出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性。利用外资是神话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是建设创新性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增强产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面对我国利用外资出现的问题,如:郑良芳在《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中指出:1)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渗透,外资企业已经控制了我国一些重要的产业领域,影响到我国经济安全。2)跨国零售巨头挤占中国零售业。3)“洋腐败”滋生新买办和洋垄断。4)有的跨国公司为了追逐利润,在我国公开排污等问题。聂平香、郝红梅认为:一是统一思想,坚持利用外商投资;二是转变观念,创新外资管理体制;三是规范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四是深化服务开放业,培育外商增长新优势;五是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中西部外资水平;六是创新外资方式,引导发达资本进入。
于增成在《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中从国内角度出发,认为更好的利用外资需要:控制引进外资规模,积极促进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加强对国内企业的保护和扶持,保护民族品牌和民族企业;重视发展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依赖和迷信国外技术;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结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和印度想要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外资,都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注重引资质量和引资水平,把国内引资政策和国外投资行情结合起来,加强对在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指导,优化投资结构,以达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J].经济师.2011(12):66-67 [2]王海燕.引进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管理观察.2013,9 [3]杨宏斌,杨志宁则.印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特点及新发展.南亚研究季刊.2002(3):9-13 [4]冯媛媛.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探析.北方经济.2007(1):141-142 [5]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8):128-136 [6]陈涛涛,潘文卿,陈晓.吸引外资对于对外投资能力的影响研究.国际经济合作.2011(5):4-13 [7]何济川.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比较.亚太经济.1997(3):54-56
[8]鲍洋.“金砖国家”引进FDI潜力指数比较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46-50 [9]唐以今.中国与印度利用外资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5):35-38 [10]聂平香,郝红梅.当前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国际经济合作.2013(2):48-51 [11]郑良芳.引进外资的得与失问题研究.区域金融研究.2011(3):4-9 [12]于增成.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冷思考.经营管理者.2014,6.上期:155-156
第四篇:引进外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思考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引进外资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思考
某某
【摘要】近年来,我国引进大量外资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初期引进的外资大量投在能源、原材料开采等领域,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为顺应现阶段绿色环保潮流,在引进外资时,应注重
优化外资产业导向和结构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引进外资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一、引进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容
1979-2001年间,我国合同外商投资金额达7690.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
商投资金额4027.85亿美元。外资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并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就更为重要了。
商务部2010年8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此年前7个月,我国实际使
用外资金额58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0.65%。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前两个月我国月度吸收外资都有超过20%的增幅,说明我国吸收外资已经进入持续恢复阶段。
统计显示,在外资产业结构方面,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高
于平均水平。1至7月,全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3.14亿美元,同比增长37.6%,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5.09%。姚坚表示,2010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在区域结构方面进一步平衡,西部地区对境外投资吸引力继续增强,东中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我国大量的引进和利用外资,对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虽然获得了经济增长,却破坏了生态平衡,满足了部分人的近期需求,却牺牲了整体人类的长远发展利益。从前面的介绍来看,引进外资与环境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42.04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资引进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外资引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创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1983年至1986年是调整与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至1991年,是高速增长阶段;1992年以后我国的外资引进就进入了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第四阶段。外资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2年以前我国外资的投向要求不高。外资主要投向能源、资源的开采、开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行业中去,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的资源、能源以及廉价劳动力。这样的外资引进在当时确实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国民经济有了快速的增长。但其后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显露出来。因为能源、资源都是依附一定环境存在的,对其开发利用会导致周边环境的失衡。一些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不高,对环境造成破坏。其中的一些产业是在投资者本国已因环境问题而被取缔的。投资者通过对外投资将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继续牟利,但对于东道国的环境危害却巨大。
引进外资对我国环境安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是外资企业产生污染转移问题的源动力和内在原因。从总体情况讲,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准成本要高,由此必然引起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寻租”活动,即将资本从环境标准高、环境成本内在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撤出,投向环境标准低、环境内在化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源于环境成本差异的“租金”(超额利润)。因此,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牟取高额利润将一部分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的“三高”企业,以直接投资形式,转移到我国境内,造成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据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对全国三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分析发现,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总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295.5万人,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30%左右,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总产值3793亿元,占三资企业相应指标的13%左右,但占污染密集产业中相应指标40%以上,这说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严重污染密集产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客观事实。
三、环境保护对外资引进的促进作用
吸引外资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作为投资环境要素之一的自然环境,其优劣对于外资引进十分重要。其对于投资者的选择决策有重要影响,尤其对于一些高科技产业和农业影响更为巨大。随着世人对环境的越来越重视,与环保有关的概念不断涌现,并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绿色营销和绿色壁垒已成为时下公众关注的问题。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自觉地保护环境、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完成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的采用、废料的处理、产品的销售甚至对用户的售后服务等生产和经营中的各个环节,最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产品中的环保指标作为产品的一部分,已经影响到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绿色战略日益盛行。在纺织业,欧美和日本等国一直在积极开发一种可以在泥土中自行完全分解的纯天然纤维织物——TENCE,以树立“环保标兵”的形象。在汽车业,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福特等纷纷研制电动汽车,借环保增加产品的竞争力。福特公司为了大幅度减少“汽车垃圾”,还决定建立全球最大的废旧汽车回收中心,这并非一时的哗众之举,而是希望通过此举成为公众心目的“最关心和最支持环境保护的汽车制造商”,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了更加突出位置。当前推动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世界范围内以发展绿色经济争夺发展制高点的竞争越演越烈;另一方面,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一些环保关键设备和产品仍以进口为主,必须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环境友好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此外,要积极开发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联的产品,并通过市场渠道进行营销和交易,创造新型
商品形态和商业模式。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四、大力引进外资的几点建议
外资的大量引进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水土流失、沙尘暴的肆虐、酸雨的出现等等。对这一问题,有人提出,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产业的生产能力已过剩,外汇储备充足,内资充裕,资金缺口已不明显,可以放慢引进外资的速度。显然这是一种片面认识,内资不能替代外资,外资有其独特的优势,外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带动配套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一国的经济不可能完全独立发展,必须相互渗透。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妥善处理引进外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外资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1、提升外资产业档次,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确定合理的外资投向十分重要。首先一定量的外资,投向不同的部门或行业,会产生不同的外资利用效率和不同的宏观经济效益,外资投向我国经济建设中急需外资的部门或行业中的某些项目,其机会成本低,且能获取外资利用的结构效益。因而,外资利用的宏观经济效益好。因此,将一定量的外资投向重点的行业或部门、项目等,是提高外资利用效率的前提和关键。跨国公司的R&D投资活动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对东道国的经济和技术创新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受到东道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成为新热点,中国也已经成为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海外R&D基地之一。其次,合理的外资投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是随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又将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确定合理的外资投向,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把我国经济的发展融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之中。
2、吸引外资投向环保领域,利用国外先进的环保经验
目前,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治理环境,防止污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要在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环保产业发展政策与环境标准,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政策,在环境问题上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制度,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吸引外资,加大环保科技投入,推动环保科技及产业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通过立法保障外资的积极引进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首先,应在引资方面的法律中明确规定外资的导向问题,禁止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项目引资上马,同时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以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在政策上也应偏重于高新技术的投资。但最好把政策法律化,因为稳定的投资环境更能吸引外资。
其次,在环保方面不仅要加强国内立法,更要参与国际立法,参加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我国的环境立法不仅要制定好国内法,更要参加国际环保条约,承担起我国应尽的义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有利于环保,也有利于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为进一步吸引外资打好基础。
4、采取措施限制外资企业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我国
对于我国政府没有收购的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促使其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政府应该废止国发〔2010〕9号文件;我国政府还应该重申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的基本条件:申报人的知识产权必须完全独立于海外机构或个人,坚决把外资独资企业排除在自主创新产品支持之外;由于技术创新一般都是节约劳动型的,工资上涨将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措施大幅度提高外资企业工人的最低工资,促使外资企业在中国使用新技术;并同时对在华跨国公司提高各种资源的价格和征收相关税收,以便限制跨国公司把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我国。
五、结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国家提出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后,加强对国内外生态保护政策的统一协调就显得更为紧
迫。利用两种资源,积极引进外资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其中就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两个市场、就要求我们的产品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突破绿色壁垒。因此,我们应引导外资的投向,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治理好环境、为外资的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应加强立法,并与国际接轨,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希、崔文毅.7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近三成[DB/OL].中国江门网新闻中心.2010,8.17.[2]玉振金声.我国利用外资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分析(上)[EB/OL].经济杂谈.2008,7.[3]晏琴.中国稀有资源正流入发达国家[EB/OL],http://.2010.[4]杨姝影,“十二五”规划加大环境优化力度,中国环境报第2版,2011年4月。
The Think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projects
moumou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t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contributed to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Since early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were mostly invested in energy, raw materials mining and other fields, which gradually leading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To meet the current green trend, we should focus on orient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foreign investme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foreign invest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五篇: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以中国为例
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以中国为例
摘要: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外资对国内经济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引进外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课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屡次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对其如何引进外资的研究,将对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中国,吸引,外资
世界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国际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的流入,对东道国可以产生许多积极效应,如弥补投资缺口、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吸引外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那么中国应该怎样在这场引进外资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出现许多新趋势,首先表现在国际资本流动总量的变化。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规模持续扩大,此后受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90年代初投资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呈增长态势。,考虑到以生产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日益深化,贸易和投资政策日趋自由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仍有很大余地。其次国际资本流动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方资本融资的比重显著下降,外国私人资本的重要性日趋增加,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长期资本的最大项目,与此同时,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要行业。
在当代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日渐增强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调整机会,提高外资质量和科技含量,并充分吸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
1.重视跨国并购投资,积极为外国私人资本的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多以新建方式为主,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家关于并购法律和相关政策的出台,跨国并购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外国资本在国内的购并行为,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对接,无疑是使我国经济尽快与国际先进生产力接轨,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的有效途径。
因此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外资并购相关制度,抓紧出台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相关规定及具体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和健全外资并购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维护产权市场的公平、公正,2.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第一,税率优惠。第二,免税期优惠。第三,对外资企业的关税减让和退税优惠。第五,其他激励政策。除以上措施外,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通过提供公有土地等租赁费用减免优惠、劳工训练计划赞助经费、发展工业区设施、成立投资
促进机构等多项方案,全方位争夺FDI。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主要依靠投资鼓励措施来吸引外资。但鉴存在的种种弊端,今后我国应该通过体制优势、环境优势、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来吸引外资,而不是单纯依靠政策优惠或竞相提供投资激励措施
3.提高我国引资质量和利用外资水平在引资政策方面,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不能盲目认为外资越多越好,也不能拒绝外资的大量流入,克服以往存在的“贪大求洋”、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错误倾向,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上,要重视考核外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质量指标。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计成本、不辨良莠的引资策略已经不适合今天的中国,如何把引进外资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的技术进步、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结合起来,是我们现在外资政策重点要考虑的。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4、跨国公司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角
当代国际资本流动,尤其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角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拥有巨额的资本、庞大的生产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全球的经营战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及世界性的销售网络,其触角遍及全球各个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无国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跨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总额高达5.5亿美元,而世界出口总额仅为4万亿美元。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控制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的90%,其资产总额占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50%,控制工业研究与开发的80%、生产技术的90%、世界技术转让的75%,以及发展中国家技术贸易的90%。汇率调整对中国引进外资的影响
一方
吸引中小型跨国公司投资
从日本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特点看,日本中小型跨国公司投资积极性较之大型跨国公司更高。世界大型跨国公司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跨国公司的投资由于投资规模大,会带有很多条件,而中小型企业会在某一方面拥有优异的专有技术或专利技术,同时在投资时不会附带很多条件,他们的投资适合国情,有利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应该作为我们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对象。
4.将引导外资流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一、制定和完善专门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吸收外资导向目录。对列入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吸收外资产业导向目录的外资项目,经过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认定,无论金额大小均由地方自行审批;
二、尽快制定外商投资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的专项法规,允许外资以风险资本的形式投资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七、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创新环境。
八、提高我国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针对跨国公司的重大项目和主要产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加强技术攻关,培育我国为国际生产配套的能力,提高配套水平。
九、通过立法手段和强化执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十、保障高新技术企业对外人员交流,和与国际市场物流的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