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本站推荐)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利用外资是指“使用国外资本,包括现汇、实物、劳务、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力”的政治经济手段。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
我国利用外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所谓直接投资方式(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有关的政策、法律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企业等从海外吸收任何形式的资本。包括外币现金、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和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本”。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对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贷款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986-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1996年为大规模增长阶段,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期间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7-2000年为调整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利用外资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2001至今为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稳定,政府逐步实现加入WTO所作的承诺,恢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了恢复性增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利用外资的数量总体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受政治因素引起了一些波动外,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吸引、利用外资的影响也很大。
二、我国利用外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外商直接投资以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营销经验等一系列成熟生产能力和生产要素的综合投入为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贡献表现在很多方面。
(一)外商投资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利用外资直接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对我国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工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上。二十世纪初,国有经济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快速下降,外商投资经济(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提高到同期的25.72%。
(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
我国涉外税收中95%左右是外商投资经济创造的税收。涉外税收和外商投资经济税收 的增长及其在我国工商税收总额中的比重变化,与外商投资经济的工业产值增长和在工业总 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基本是同步的。
(三)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1、利用外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
2、利用外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资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
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3、利用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些企业的材料和主要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引起了加工贸易进出口活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在我国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在促进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增长还促进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所以产品结构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制成品所占比重大,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大,对改变我国进出口结构发生了重要作用。
三、我国利用外资的负面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一)利用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使得我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骤然加大,并使得经济过热,导致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中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这也使得国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另外,外资的大量涌入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这会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并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外商投资企业会形成行业垄断的可能
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利用其竞争优势,对某些行业形成垄断,进而进行控制和排挤,最终形成垄断利润并损害国家利益。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的控制,主要是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进行的。在中观层面的控制,表现为外商着眼于整个产业或某个地区,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合资操作,对我国某个产业或某个地区内的所有企业或大部分企业进行控制,从而形成在该产业或地区的垄断。这种垄断也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在微观层面上的控制表现为,外商通过对某一行业中原来占有垄断地位或扮演行业领导者角色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或与之进行合资,来对该企业进行控制,进而达到控制整个产业的目的。
3、民族品牌在合资和竞争中不断丧失
首先,外商投资企业强占我国市场。尽管外企的工业产值只占全国工业产值的15%左右,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外资在我国各产业的分布极不均匀,某些行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比较高,一些重要待业逐渐被外资所控制。其次,外商控股越来越多。合资企业中,外商投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在合资初期并不要求股权,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外商往往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控制企业的股份。另外,近几年来,外商独资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如果一任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国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然会受到影响。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外商一方面凭其资本技术优势,在投资时明确要求使用他们的品牌,或直接通过市场竞争将我国的知名品牌挤跨;另一方面通过垄断性的经营行为压制我国企业重新创造和发展自己的品牌。
(二)我国利用外资所存在的问题
1、非缺口性外资为外资引入的主要形态
非缺口性外资是指在一国并不存在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的外国资本流入,是以投资低于储蓄为特征的国内资金相对剩余和有外贸盈余情况下引进的外资。因为非缺口性投资存在的直接根源是国内的高储蓄率与相对低的投资率,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运行有关。在国有经济效率日益低下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家只有依赖外资的流入来带动经济发展。
2、有效投资不足,外资使用效率低
首先,外商投资企业的总体素质偏低,外企规模结构偏小,外资的到位率低;企业技术
档次低下,多数是以追求低投入,高报酬和短周期为投资原则的中小型企业,大部分投资项目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受到冷落;另外,企业管理水平落后,甚至出现了外资企业管理的“国产化”倾向。其次,外商投资企业的地区布局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在我国“地区倾斜”政策的引导下,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这种区域布局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引资氛围的形成和引资效益的提高,但长此以往就给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带来沉重的调整负担,增加经济发展的困难。
3、我国在努力地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国内的资本却以各种方式流出,甚至外逃
首先,投资的低效运转直接导致了低的投资回报率,甚至是负回报。加上国内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国内资本无处可去,大量闲置,产生外流的巨大压力。其次,政府引资目标与行为的错位也是造成资本外流的原因。
五、对我国利用外资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点
1、按照WTO多边规则和我国的承诺,清除或修改与这些规则、承诺相抵触的贸易与投资制度和政策。
2、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以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
3、充分利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有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安排空间,构筑有效的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
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调整中前两项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对利用外资的 长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方式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
在利用外资领域,引资制度与方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资本市场分享更多份额的重要手段。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和日趋激烈的引资竞争,有必要从创新入手。
首先,观念更新是制度与方式创新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利用外资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观念 更新的必要性。
其次,创新需要从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开始。目前的紧迫课题是逐步减少服务贸易领域 的准入限制,有步骤的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商业、旅游以及会计、法律服务等行 业,允许在这些领域根据我国有关规定设立中外合资、合作或外商独资企业,并建立和完善 相应的法律制度。
(三)注重利用外资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相互协调
利用外资对于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促进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增加国际收支盈余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战略目标完全符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长期战略目标的需要。从利用外资的构成特点来看,以直接投资和长期借贷资本为主的外资结构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第二篇:党支部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党支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当前党支部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党支部活动有“重形式、轻实效、重传统、轻创新”的倾向。以往党支部也开展过各种提高党员素质,丰富党组织生活的活动但大部分都流于表面形式,很少得到切实的落实。大部分活动也是针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临时组织,急于赶交材料等,以致活动存在急功近利的表现,实效较小。同时活动局限于开会、看电影、听讲座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枯燥乏味,不仅不能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效果不大。
第二,支部组织生活缺乏规范,支部成员没有归属感。支部成员间分工不明确,没有明确的目标。支部活动较少,并且没有定期的组织活动,平时让大家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活动较少,相对的大家的沟通和交流就少,这样组织生活就容易导致恶性循环中,很难给大家一个组织大家庭的氛围。
第三,党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带头作用。党员自身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各个方面。党员应该是先进的代表,所以必须要求党员具有很高的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积极带头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党员还不能完全做到带头作用,其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在活动中能够铭记自己党员的身份及其应该履行的职责。
第四,党员发展标准存在改进之处,缺乏可调节性。党员发展考核有明确的标准,如班级排名,四级通过等。但是也存在个别优秀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不能通过考核。如,某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但由于四级考试失误未通过,进而不能继续发展党员。这种情况不是很多,但是却很可惜,这位同学也是优秀人才,但却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被组织接收。
针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组织生活的形式化,主要原因还是活动的单一化,不能调动大家的参与度。活动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通过头脑风暴等挖掘大家的创新能力,增强活动的多样化、开放性。例如,上党课,可以采取全体党员轮流上党课的活动方式,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变书记讲党员听,为大家讲大家听。党支部和基层党支部之间可以组织联谊活动,开展一些融唱歌、跳舞、游戏、知识问答于一体的支部活动,既增进支部党员间往来,又激发党员参与活动的热情。总之,通过不同的活动方法,起到对党员教育的综合效果。无论是什么活动,都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党员的思想、工作情况,党员素质,心理需要及社会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活动的作用。
第二,规范党组织生活,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让大家对近期组织生活进行汇报,并共同商讨制定下一期的组织生活。在各项组织活动中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预期目标。组织生活不要一味的迎合上级布置的任务,注重结合自身情况,开展各项贴近大学生的活动。活动中注重各项材料的保留,这样在上级有需要的时候,我们只要把材料整合就可以了,无需为了活动而活动,不仅实效不好,而且材料难以组织。
第三,提高党员素质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党组织增加大家共同学习的次数,另一方面党员自身注重素质的提高。党组织组织大家共同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时事探讨等。党员自身则加强自身先进性,牢记党的宗旨,明确自己的职责。通过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让党员学会从我做起,学习生活中刻苦努力,文化活动中身先士卒,提高自己的同时就是提高别人。时刻铭记自己党员的身份,为集体、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第四,改善党员考核标准,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存在硬性标准的同时,也应该给更多的人一些机会,杜绝“一竿子打死人”的现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以特殊考虑。组织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对于存在特殊情况的考核对象,进行特殊考核。存在特殊考核并不代表就是放宽党员的考核机制,他是党员考核更加人性化的表现,他将更加有利于党组织吸收各种优秀人才,促进党组织的发展。
第三篇: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几点不足 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个层次组成,形成了
全国、省、市、县、乡五级土地利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层次
性强,结构严谨,赋有明显的行政色彩,非常便于实施与落
实。但由于受到整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再加上其规划本
身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难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
在各级规划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规划体系不够灵活,规划 协调与衔接性差等。
(一)各级规划分工不够明确
我国现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地)、县(市)、乡五级,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级的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越细,规划的适用性越低。县、乡一级的规划应当是 具体落实的规划,县级土地利用规划主要应注重用途的分区,而乡级规划应注重落实。事实上,在我们审批用地时,主要
依靠的是县乡级规划。其实,对于面广量大的用地项目,全
国和省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能实现数量控制,而不能在图上进行具体控制。目前,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明显
存在宏观过细、中观流于形式、微观过粗的现象,各级规划的核心职责分工及编制内容不够明确,不利于规划的实施。
(二)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性较差 在我国规划体系中,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依赖又各有侧
重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两大系列。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同属于不同地域层次的综合性的空 间规划系列,在不同地域层次的空间规划之间,也有一个需
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互反复协调与衔接的问题。当前,核心问题是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与衔接明显不 够,尤其是两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和
总体规划的图件比例尺、图件现实性与用地规模指标及用地 界线等,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较大。同时,土地利用规划
体系内部协调性也较差,各级总体规划与其相应的专项规划
之间的定位、定量、定性、定序四个方面的协调明显不够,尤其是总体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之间的协调,在许多方面图、数与实地相矛盾,不便于规划 的实施。
(三)规划体系不够灵活
主要表现在土地和规划的种类较多,全国规划体系千篇
一律,规划形式死板,不便于规划操作,各级政府没有一定
范围内灵活编制和实施规划的自主权,规划编制不能做到因
地制宜。同时,存在重复性规划的现象,规划问的宏观、中
观、微观衔接性较差。
二、国内外规划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1、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美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分为三大类和六个层次。三大类是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用 地增长管理规划,用地增长管理规划主要是对建设用地加强
管理,控制市区规划的一种方法。六个层次的规划是国家级、区域级、州级、地区级、县级和市镇级。美国的全国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目前还没有搞出来,联邦土地管
理局曾想编制,但由于各州的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成功。国家级的专项规
划已搞了一些,如全国自然保护区规划等;区域级是跨州的土地利用规划,在美国开展较早,其规划的范围可大可小;
州级规划主要是控制州内土地利用。各州的做法不尽相同,不少州是州、县同步进行,但有些州是先搞县、市规划,然 后综合成州级规划;地区级是按自然界限规定范围,一般包 括几个县,县级规划是美国土地规范中一个重要的层次。其
注重资源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用地分区的划定,大部分县已进 行了规划;市(镇)级规划的内容比较具体,属城市规划,并有相应比例尺的规划图。
2、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德国从联邦议院到乡政府,从大城市到乡村,都已形成了规划体系。按照城市的作用和
影响,将整个国家分成不同层次的规划区,不同层次规划区的规划有不同的规划内容和粗细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将全国
划拨为若干个高级规划中心、中级规划中心、低级规划中心
和小的规划中心。整个规划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级从宏观管
理上对全国进行区域性规划,属框架性、原则性规划;州级
根据国家级规划的精神和本州的情况,制定本州的规划,属 结构性规划;地区级规划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市镇村规划则
比较具体,包括土地和计划(F 规划)、地区详细营建计划(B
规划)。根据规划方面的法律条款规定,低层次规划必须服
从高层次的规划,同级、同层次的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整体的 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各级政府都设有专管规划的机构和人 员。
3、日本国土地的利用规划体系。日本的国土规划体系分
为四级,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三大都市、七大地区和特殊地
区(岛屿、山村、欠发达地区等)等区域规划,都道府县规
划、市村町规划。国家根据《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 年)及其相应配套法规,相当集权地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第5
次)、大地区和特殊地区规划;都道府县规划即土地利用基
本规划,将地域划分城市、农业、森林、自然公园、自然保
护等五种,它落实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精神,听取市村町的建
设要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市村町根据地方自治法制定规
划并听取都道府县的建议。规划内容比较具体,属实施性详 细规划,在市城町下面还专门设有城市规划与农村土地利用
规划,且各市村町的情况差别也较大。
(二)国内相关规划体系的借鉴与启示
1、国土规划体系的借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存在不
同的国土规划体系,从规划行政区域范围的角度来看,通常
划分为全国、省级、县(市)级三个层次;从规范详细程度的角度来看,可将规划分为国土总体规划、国土专项规划和 国土详细规划。国土总体规划是一种纲要性或政策性规划,主要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国土资源配置问题,专项规划是
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
详细规划又称国土规划设计,是国土规范的深入和细化,对
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要求将各规划项
目布局到大比例
尺地图上。从国土详细规划的作用来看,又有控制性和开发
性之分,前者控制国土资源的使用条件、方式等,后者针对
某区域进行开发设计。根据国土规划体系改革的方向,国土
规范的法定层次由全国、省级、县级三层次组成,在法定层 次之外,辅之以跨省的大区域重点地区规划、省(区、市)
内跨地区规划,简单示意为:全国(必须)-大区或重点地区
规划(视需要)-省级(必须)-省内跨地区规划(视需要)-县级(必须)。
2、区域规划体系的借鉴。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
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
同属于国土开发利用和建设为中心的,从战略高度进行的地 域性综合规划,在区域层次上有相当的规划复合性,除了全
国一级的国土规划外,以省、地(市)、县为主的区域性田
地规划亦可以叫做区域规划。因此,区域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类型,是区域性国土规划的同义词,其性质、内容和方
法与国土规划基本相似。它与国土规划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 的关系,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都是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在国外,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这两个概念也可相互通用。
3、城市规划体系的借鉴。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 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
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详细规划主要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
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
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分为控制
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 制分区规划。设市城市应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政府所
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优化与完善的路径探究
(一)明确界定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职责
国家级规划的核心目标职责是确保我国的用地安全或粮
食安全,实现全国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省级规划核心目
标职责是在国家级规划指导下,确保国民经济建设的用地需
求,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用地,有条件地实现全省耕地 总量动态平衡。国家及省级规划以政策精神的文本形式为主,以图件为辅。县级规划核心目标职责是划定用地管制区和耕 地保护区,制定用地管理制和耕地保护的政策,并标定在规 划图件上。县级规划以文本和图件结合为主;乡级规划核心
目标职责是具体落实职能规划的指标,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详 细设计,做好图件上的定位控制和定量控制,乡级规划以图 件为核心。
(二)重点开展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工作
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重点,应该加强县、乡级
规划的研究力度,注重县、乡级规划的人才和技术设备的投
入,逐步实现县、乡级规划的一体化进程(包括编制与实施)。
县级规划作为总量控制的最基层,其规划内容要具体体现定
位、定量、定性、定序的要求,核心内容是合理控制城镇建
设用地规模和切实保护耕地,要求乡(镇)级规划在县级总
量控制和分区控制下对具体地块的用途进行编定,为土地管 理提供直接依据。
(三)注重规划之间的衔接与协调,提高规划的质量
从目前来看,将国土规范、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与土地
利用规划等整合为一体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
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工作,重点是做好县、乡两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首先应注重图件比例
尺的协调,这是“两规划”衔接与协调的基础。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实测较大比例尺的土地和现状图,保持图件的现实性,只有这样,用地范围和用地界线才能协调好。其次应注重用 地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及用地性质等实质性内容的衔接与协
调,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同时编制“两规”。再次要注重“两
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衔接,既定序与定位的衔接,修正“两
规”编制的不同点,修正“两规”的城镇用地规模界线。同 时,还要注重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内部的协调,即各级总体规
划与其相应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当前重点是做好总体规
划与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则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协调,包括
定位、定量、定性、定序四个方面的协调。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大地出
版社,1996.、吴次芳.国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M].科学出版 社,2003.3、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M].中国国家建设 部,1991.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 社,1991.
5、王静.日本、韩国土地规划制度比较与借鉴[J].中国
土地科学,2001(3).6、安萍莉,张凤荣.土地和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研究[J].资源科学,2000(3).7、但承龙,王群.西方国家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中国土地科学,2002(1).(作者单位:李伟,贵阳市土地开发中心;姚岚,四川
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__
第四篇: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于学生会精简人员的思考
我们首先要弄清为什么要精简人员,个人认为是为了防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拖沓懒散,没有工作积极性。因此学生会精简人员的背后关键在保证精简后的干事比往年干事更加优秀,更加积极,更加有责任感。假如这一点没达到,我认为精简人员的措施就没有达到根本性的作用。由这一点出发,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1.我们就要弄清通过哪些方式来精简人员。这些方式必须有利于我们选出更为优秀的干事。首先就是在招新的方式上,在招新方面过于简单,往往只通过面试中提几个问题,考查一下应聘者的谈吐就招人。这样的方式明显是配合不上精简人员的措施。我们应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网罗优秀人才的招收方法。各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些问卷和问题从多方面考查应招新人的综合素质,以其招到适合本部门发展的精英。尽管这样可能会增加招新的复杂度,但却可以尽量挑选出优秀的干事。其次,在于真正落实试用期的规定,强化对干事们的要求和细化各种纪律规定。对于不合格的干事坚决予以开除处理。
2.就拿一些企业而言,尽管精简人员,但相应地提升了剩下人员的待遇和加强了培养人员的投资力度。因此我们既然已经精简了人员,那么就必须比以前更加注重对干事的培养。至于如何加强培养的力度,我觉得第一加强主席团与干事们的交流,帮助其提高乐于为学生会服务思想。第二要利用好干事刚进入学生会的那段“活力期”,这是塑造干事的最佳时期,要多开展一些提高干事素质的活动和讲座。第三要有意识的提高干事们的自信度,干事能很好完成任务时要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部门的重要性,部门需要他,他要付出更多的激情来回报部门。
3.对于各部门任务分配的重新分析。人员的精简必然会导致原来部门任务分配的改变。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不然会导致部门事务的混乱。还有如生活部的查寝,学生会的执勤等细节问题都需要考虑。
以上三点都是从大的方向来考虑,还有很多如如何改进招新方式,如何加强培养的力度等等更为细致的问题,我想得还比较片面。这还需要大家的集思广益提出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浅谈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部门中没有一个非常严明的纪律。
解决措施:部长要在主席团的强调下进一步向干事们灌输纪律这个理念,通过主席团和部长的双管齐下,才能起到效果。当干事触犯到纪律时,部长要提出严正的批评并注意其改正状况。不要一味追求地干事结成朋友而忽略了这一点。当然在工作之余,可以与干事达成一片,以便于及时了解干事们的思想状况。
2.干事们对学生会事务的责任感不够。
解决措施:责任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很大一部分干事责任感不够,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个人认为部长首先就要起好带头作用以最饱满的热情来对待学生会的工作。再者部长应先观察发现那些责任感较强的干事,多向他们灌输对学生会就如家一样的学生会文化。并且通过他们来影响那些责任感不够的干事,慢慢地形成一种好的氛围。这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达成的方式,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大方向上的措施,还需要我们通过一些
3.干事对其他部门干事认识不够,与主席团更没有主动地交流。
解决措施:对于各部门干事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多举办些如各部门共同参加的素质扩展之类的活动,鼓励各部门之间通过聚餐等方式的联谊。部长应鼓励部门干事去找主席团成员交流,使部门干事的思想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主席团的成员也应常找干事们谈心,释放一个鼓励干事找主席团成员谈心的信息。通过这样一个双向的方式来达到促进交流。个人认为对干事的交流中不管事部长还是主席团尤其要注意到干事的一种“进入学生会只是做些小事,根本没有锻炼到能力,不如不干”的思想疏通工作。
4.部门干事在班上的影响力不够
解决措施:在有时候干事在班上的影响力不够,这时可以通过辅导员向同学进一步的强调,可以起到更好地作用。比如我们部门在班上宣传学生会的一些活动时,同时告知给辅导员由他再向同学强调,往往比我们单独的宣传要好很多。因此干事最好能担任班委以便增加在班上的影响力和辅导员更好地交流。
5.部门任务的分配率不高,常常会是某一个人或两三人在做事。这样同时也导致了其他积极性不高的干事的思想进一步懒惰。
解决措施:要尽量提高任务的分配率,干事能很好完成任务时要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部门的重要性,部门需要他,他要付出更多的激情来回报部门。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感觉,以此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也能促进干事更好地去完成任务。
6.没有一个具体的干事评优制度,在鼓励干事方面的缺失。
解决措施:要细化干事评优的具体制度,比如干事无故不执勤一次者取消评优资格,无故不参加例会者取消评优资格。同样对干事们的一些好的表现也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具体的方案可由主席团和部长共同商议评定。在鼓励干事方面的力度不够,尽管我们应该多找出干事的不足之处帮助其成长,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干事自信心的培养。尤其干事提出建设性地意见和提出创新性的活动时,更要鼓励。当然这一点要因人而异,着重那些自信不够和默默做事的干事。
7.部长对干事的能力培养意识不够。
解决措施:由于之前对于干事的培训存在问题,在干事转换为部长时,新部长对于自身角色的把握出现问题,出现了很多苦力部长,因此部长应注重新干事的调配使用与培养,而不是还用优秀干事的思维思考问题,很多工作亲力亲为。
以上就是我对学生会问题的一些看法。由于经验不足,上述措施也许还有很多的不足甚至有些纸上谈兵。希望尊敬的各位能够提出修正的意见,我将努力地学习和吸收。
第五篇: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五大解决措施
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五大解决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特殊的经
营方式,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构成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特
殊的经营方式,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常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渠道严重不畅,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融资难仍是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难于突破的瓶颈。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信贷管理方式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相适应。一方面,银行为了减少放贷风险,降低放贷成本,不愿意贷款给经营规模小、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信息不透明、经营业绩不稳定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小的特点与银行繁杂的贷款手续不相适应,往往是贷款到位,商机已过。
2、内部控制制度缺失,财务控制薄弱。
由于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往往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决策和经营管理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约制度、稽核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财会人员素质偏低。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配备不合理的问题,有的企业干脆不设会计机构,全部会计工作委托会计事务所代理,或者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兼职会计定期来做账,忽视了会计工作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有的企业或只设会计机构,而不设财务管理机构,中小企业大多数财会人员都没有经过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教育,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职称,无证上岗的现象较多。
4、内部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落后,难以应用科学而又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
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还是局限于传统模式下的核算体系,电脑只是办公室的时髦摆设,并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不会将各项业务事前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预测,将隐患消灭。另外,中小企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限制而难于采用科学有效的分析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如现金流量贴现分析在中小企业中难于采用,原因有:其一,中小企业的管理资源匮乏,经营者未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不能使用科学的决策分析工具;其二,由于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简单和管理行为分界不清,经营者穷于应付日常事务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贴现分析技术,企业采用简单的分析被认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其三,贴现技术的分析成本过高;其四,中小企业关心的首要问题是生存,重视近期而不是中长期现金流动。
二、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加强相关法规建设,为中小企业快速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资金经营的能力差,这从客观上要求国家通过稳定的融资机制给予适当的扶持。比如成立中小企业基金,包括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其资金来源可以是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的入会费,管理上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中介组织,担保费的收取,不能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财政部等部委不久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其信用状况以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以及加快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等提出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担保体系过程中,要把建立信用担保制度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小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机构,中小企业投资及融资信息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联合会等)结合起来,为中
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总之,政府部门应当转变职能,认真研究和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为中小企
业提供公益性服务。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优化资本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信用形象。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它既是决定企业整体资本成本的主要因素,又是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程度的主要尺度,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其中负债占相当比例,中小企业尤其如此。中小在企业创立时,根据其规模筹集必要的资金,或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选择所能达到的规模,同时充分利用职工内部集资为企业的资本规模扩大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在日常经营中,中小企业应抓好市场开拓,扩大销售,降低成本,提高企
业盈利能力,实现的税后润尽可能积累,以充实自有资本,扩大经营规模。
2、中小企业要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之间为达到利益协调与合作的目的而对财务合约作出的重新安排。中小企业财务的制度创新体系主要包括财务治理与财务控制两个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业主主导型的治理结构。中小企业的财务治理应当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关键性资源所有者参与财务治理,关键性资源所有者参与治理也是激励约束机制的一种创新体现,可以大大激励关键性资源所有者专用性投资的积极性,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投入专业化资源。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创新主要包括:一是再造财务控制流程。当前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是脱节的,企业无法对业务活动实施实时监控,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导致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价值链环节的失控。因此,中小企业有必要树立价值链财务的观点,将财务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起来,让财务人员参入业务活动。二是中小企业还需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一个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运用实时的财务控制方法,如预算管理、财务结算中心、财务业绩评价等,从而对业务活动展开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另一方面,设立多道财务防线,为财务活动稳健、高效运行提高有力保障。三是注重关键点的财务控制创新。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指对该点的控制效果和效率将决定整个控制体系的效果和效率,中小企业的关键控制点在于现金、存贷和信用风险的控制。具体来说加强财产控制,就是要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
施和程序。
3、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教育,重视财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财会人员必须熟悉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和制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这是实施财务创新工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要注意在个人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财会人员应树立的现代理财观念,包括竞争观念、风险观念、负债经营观念、盈利观念、效率观念、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注重无形资产观念和法制观念。中小企业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财务管理者能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比如给财务管理者按一定的比例配送一定的股权,让其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持股分红。同时为财务管理者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接受相应的财务知识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增强其对企业的归
属感。对企业财务管理者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同时注意鼓励的及时性、有效性。
4、适应网络经济的新需求,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注重财务分析。
在中小企业内部,应尽量加大网络化硬件投资力度和引进先进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数字运算中走出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实地调查和财务分析上,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管理需要。这不仅要求财务人员真实、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还要把形成这些指标的原因,以及所要达到某一目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各种分析方法体现出来,使领导者一目了然,为制定工作目标、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在企业外部,通过网络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全面提升资金的运作水平,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通过网络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利用银行的一些服务资源,争取融资,投资于有吸引力的新产
品形成竞争优势,全面提升资金的运作水平。同时,银行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为运作良好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5、以人为本,理顺中小企业财务关系,建立严格的惩罚监督制度。
虽然中小企业人员在选用人员上多依赖血缘关系,但是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债权人之间依然形成了企业的财务和经济关系,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为防止经营管理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办法。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监督评价以及企业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信息沟通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其职权客观、独立、公正、负责对企业经营者行为、业绩监督考核,对企业投资者负
责。在企业外部监督上,可以不定期的聘请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财务顾问,加强审计监督,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