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时间:2019-05-14 21:4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第一篇: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

高中经济生活参考资料

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一、最近十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基本内的容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外贸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大家知道,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10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过去10年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10年。在总结纪念“入世”十周年活动的背景下,我们首次发布《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就是通过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让社会各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对外贸易。我们也希望通过发表对外贸易白皮书,向国际社会和国内各界介绍中国对外贸易取得的历史性进步,表明中国将更加坚定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态度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实现对外贸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由前言、正文、结束语三部分组成,约1.3 万字。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取得的成绩。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口商品已经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化。与此同时,中国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格局,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回顾并阐述中国政府通过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采取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措施,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率先趋稳回升,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而且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此外,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阐明一国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中国政府为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协调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与不分大小、贫富的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阐述了中国政府推动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努力。通过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等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力争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简而言之,白皮书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改革进程,阐明了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澄清了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源,阐述了中国政府为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构建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努力,以及为此已经实施和将要实施的政策、措施。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值得关注的问题

1、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哪些亮点?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弹指一挥间,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但实践告诉我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在dang zy、guowy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个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既认真地履行了承诺,又充分享受了权利,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参与了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取得 高中经济生活参考资料

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大概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我们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其中货物进口年均增长22%,规模增长了4.9倍。进口年均增长了21%,规模增长了4.7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的进出口增速是我们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在这里我还想跟记者朋友们说一个数字,据我们商务部初步预计,未来五年中国进口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美元。同时,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也增加了4倍多,成为世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国和第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

第二,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系统完整、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在迅速扩大。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改进,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企业。大家知道的像华为、中兴、海尔,还有几大电机企业,像上海电器、哈电、东方电气等等。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共有54家中国企业进入了全球财富500强行列,其中3家进入了前10名。

第三,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六位跃居到第二位,年均增速11%。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0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8592元增加到29670元,外汇储备从2122亿美元增加到今年的2.85万亿美元,增长了接近13倍。

第四,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中国平均每年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累计汇出的利润是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聘用的当地员工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中国在世界GDP的比重持续增加,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2003年是4.6%,2009年增长到14.5%,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贡献国。根据高盛研究,2000-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经超过20%,高于美国。2009年,中国进口量增长2.8%,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进口呈现增长的国家。在全球贸易下降12.9%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值仍然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007-2010年中国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额,从238亿美元上升到432亿美元。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还承诺给予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税目的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和重债穷国对华到期未还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2、中国人民币汇率是否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的水平,还是说中国的人民币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汇率问题和对外贸易也有密切的关系。人民币前两天出现了贬值的现象,这个现象很好,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正好说明人民币汇率不是受zhengfu控制的,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我们在操纵汇率,中国zhengfu从来没有操纵汇率,我们的汇率是按照市场的变化和市场需求浮动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说明中国是在实实在在地走市场经济道路,而且汇率也是由市场调节的,而不是由有些人所说的是zhengfu操纵的。关于人民币是不是有上升的空间,因为我们的汇率是随着市场波动而波动的,因此人民币汇率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再上升,也可能再贬值,是波浪式的。

3、在最近中国和美国之间贸易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局面,尤其是像在太阳能这样的行业中,我知道在未来五年,中国将大力发展这些相关的战略性新兴行业,我想问的是,现在这种贸易的紧张背景之下,你们是否担心在太阳能行业的紧张状况会蔓延到其它的战略行业?

11月22号,中美双方在中国四川的成都刚刚成功召开了中美商贸联委会,双方一致评价目前中美经贸关系是稳定的、健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的看法可能跟你稍微有点差异。当然,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一些涉及具体产品的贸易摩擦,美国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双反”调查问题。

如何应对贸易摩擦:我们注意到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2月2日所做出的初步裁定。我们认为,美调查机关对中国产业的抗辩,以及美国国内利害关系方的意见未能给予充分的、适当的考虑。我们将深入分析美方做法与多边贸易规则的一致性,与其国际义务的一致性。需要强调的是,发展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是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共识。中国zhengfu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我们认为如果美国zhengfu的相关贸易救济调查不能严格遵守相关规则,这有可能在全球共同关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给外界发出错误的信号。我们也希望美方,包括zhengfu和业界能够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国际经贸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中方也乐见两国的产业能在新能源领域寻求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实现共赢。高中经济生活参考资料

4、回顾一下入世十年来我们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方面做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商务部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过去十年中,我们着重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培育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选择一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来增加上下游产业的增值链条,注重这些基地的设计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统一的销售品牌等方面的建设。

第二,提升品牌商品出口。我们特别鼓励中国的企业要使用他们自己的品牌来出口他们的产品。比如,我们在广交会这一世界最大的交易会上,将20%的展位给那些使用自己品牌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展示他们的品牌。我们还在欧洲已经举办了8次中国品牌商品展,在美国举办了9次。让中国的品牌企业能够直接和欧洲、美洲零售商进行接触。另外,我们特别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主营销渠道。比如有一些企业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在美国的第五大道设有自己的零售店以及在海外建立展示和营销中心。

我们还特别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商务部做了大量工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且是对中国权利所有人的保护,所以现在中国外贸企业有积极性注册他们自己的商标,培育自己的品牌,因为品牌的建设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回报。另外,我们特别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商务部将今年确定为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正是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措施,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了优化,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多,那些污染比较重、能源耗费比较多的产品出口比重减少了。出口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今年欧盟的RAPEX非食品预警系统对于中国产品的预警数下降了1/3。美国CPSC对中国产品召回数量也下降了16%。另外,我们一些企业的品牌逐渐为世界消费者所认同。中兴、华为、海尔,另外还有一些纺织企业等,他们的品牌逐渐被世界的消费者所熟悉、喜爱。

5、从过去两个月来说,我们的出口增速放缓,大概预计可能明年的形势不是太好,想请您预计一下明年的出口,如果在这方面出现不理想的状况,承受能力有多少?

确实在过去两个月中中国出口的增速在下降,一方面它反映了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弱,比如说我们在美国市场、欧盟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减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现在出口面临着综合成本上升的压力,包括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土地成本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等。就明年来说,外需市场,欧美市场上的情况不会有根本的好的转变,从国内的供应成本上来说,也会面临今年同样的状况,所以明年外贸进出口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比如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目前来说他们经济增长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所以,我们明年在外贸出口方面会重点开拓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同时我们也会进一步提高外贸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企业的品牌建设方面,在企业的技术开发、研发、设计方面,企业的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等等,提供更多支持,使我们的企业能够提升竞争力。所以,如果明年欧洲的金融危机不发生失控的话,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明年的出口仍然能够实现一定水平的增长。

我还想特别强调,我们非常重视进口,特别是重视从美国和欧盟的进口。从今年前十个月的情况来看,我们从欧盟和美国的进口增速大大高于我们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速。可以说,中国所做出的努力也为欧洲经济的复苏和美国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6、从入世十年来,我们受到的贸易案件是怎样的趋势?另外我们也一直强调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请问这个趋势如果上升的话,您怎么理解,怎么看待?

关于贸易摩擦,大家从今天的白皮书中可能看到了,过去十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健康发展的十年。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观察到,过去的十年也是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摩擦高发的十年。无论是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还是近些年来日益增多的针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包括美国的“337”调查。自从这些调查的数量中国“被第一”以后,中国这些年再也没让过“第一”的位置。对于贸易摩擦,我们的基本看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摩擦是中国贸易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而且从中长期来说,会成为伴随我们贸易发展的一种常态。

第二,客观地讲,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方方面面,从我们观察和分析来看,在既往的贸易摩擦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驱动的。当然,也有一些和我们的企业对贸易规则不太熟悉,包括经营方式方法不甚得当有关。所以,为了更好地避免和防范贸易摩擦,要做到内外兼修,对外要凝聚共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对内我们要引导企业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更好的熟悉规则、运用规则。

第三,我们一贯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贸易摩擦政治化。把贸易摩擦政治化,只会使原本已经产生的问题更加复杂。贸易摩擦都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通过合作化解摩擦,这是需要各方深度发 高中经济生活参考资料

掘智慧的。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无论是在双边还是在多边,都本着务实和遵循规则,理性地处理贸易摩擦的态度,维护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

7、入世十年我们取得的最深刻的教训有哪些?比如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中,针对中国的各类调查始终是最多的,还有类似的许多问题。

中国入世十年来确实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当然也有值得总结的教训或者值得认真梳理的一些问题。首先,回顾加入世贸十年来,我们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我们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倡导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以及公平贸易的原则,不断减少行政审批,促进了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第二,我们还要继续坚持遵守入世承诺,做到履行义务与充分运用规则并举。加入世贸十年来,我们在认真履行开放承诺义务、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良好的贸易投资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正如刚才成钢司长也说到的,我们也积极运用世贸组织法律框架提供的贸易救济的措施和争端解决的机制,有效地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维护了我们的产业和国家利益,做了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尝试。如果说有什么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我认为我们的企业和政府部门还是要坚持学习规则、熟悉规则、遵守规则,进而运用规则、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挑战,充分享受参加全球多边贸易的好处。

第三,要坚持和平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实现和世界经济的同步繁荣,和其他的贸易伙伴实现互利共赢。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好的尝试。今后中国将致力于更积极地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进程,当前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推动多哈回合谈判的进程,将有利于提升国际贸易开放水平,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因此,我们呼吁多哈回合谈判应该坚持多哈回合的宗旨,不能偏离发展目标,要始终遵守多哈发展授权,不能放弃过去十年的谈判成果,应在巩固现有成果上互谅互让、缩小分歧,最终达成协议。中国愿意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进程向前迈进,最终达成这个协议。

8、关于中国的外贸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外贸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非常大,是三驾马车之一,但是我们现在的外贸对宏观经济调控形成了制约作用,比如今年为了抑制通胀,我们的银根紧缩,这样一来像浙江、广东以外贸加工的小企业纷纷倒闭,给我们宏观经济增加两难,请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外贸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我认为,当前外贸出口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暂时还难以替代的作用。实事求是讲,外贸对经济在中国的贡献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

我们应该还要继续坚持扩大出口或者说稳定出口。所以,我给你的回答是,中国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的有利因素、积极因素,不是不利因素,它对宏观调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或者拖累影响。在当前形势下,只有稳定出口,扩大进口,才更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中国如何维护外贸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这些国家通过专利申请,将其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并将其作为壁垒使我们企业难以进入。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尚不够成熟,许多本土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被外国企业抢先在中国注册,转而状告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更不用说将其产品出口到外国。

在这次范围巨大的国际贸易变革中,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竞争的水平?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我国企业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及民族工业受到的危机与挑战, 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 实施专利权部署战略。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

(二)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避免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而放弃应有的权利。

(三)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我国是WTO成员, 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注意WTO, TR 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 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识产权壁垒。如对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 要把握当前主要贸易国所采取的原则。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目前, 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谁占有的人才多,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遭遇国际企业的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限制会更加严重情况下, 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中国企业将会因为失掉“知识产权人才”而失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市场。

总之,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 我们只有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请专利、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措施, 才能让我国企业免受切肤之痛,并让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为中国自身所用。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与宣传,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能力, 更好地参与并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第三篇:2014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情况

据海关统计,2014年一季度,全国进出口5.9万亿元,同比(下同)下降3.7%。其中,出口3万亿元,下降6.1%;进口2.9万亿元,下降1.2%;顺差1028亿元,收窄60.9%。

按美元计,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值9658.8亿美元,下降1%。其中,出口4913.1亿美元,下降

3.4%;进口4745.7亿美元,增长1.6%;贸易顺差167.4亿美元,下降59.7%。第一季度外贸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对欧盟、美国、日本、东盟贸易保持增势。一季度,在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中,我与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双边贸易分别增长6.3%、0.9%、2.6%和2%;同期,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下降33.3%。

二是东部地区进出口下降,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一季度,东部地区11省市进出口总值50495亿元人民币,下降6.3%,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5.6%,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值分别增长0.6%和30.8%,占比分别为6.6%和7.8%。同期,以美元计,共有天津(10%)、内蒙古(10.6%)、江西(17.7%)、山东(10.8%)、湖北(11.1%)、广西(28.3%)、海南(12.3%)、四川(14.7%)、重庆(87.5%)、云南(30.4%)、陕西(92.4%)、甘肃(36.4%)、青海(26.4%)宁夏(104.5%)等14个省份进出口总值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从出口方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江西和广西等省份的出口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分别为14.8%、61.4%、37.6%、13.8%和35.9%。

三是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减少。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2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6.4%,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2%,较上年同期增加5.3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87万亿元人民币,下降8%,所占比重为31.6%,较上年同期减少1.5个百分点。

四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低于外贸出口总额,部分传统优势竞争产品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71万亿元人民币,下降8.8%,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6.9%。同期,出口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5931.8亿元人民币,下降2.7%。彩色电视机(29.4%)、电动机及发电机(10.8%)、灯具(25.5%)、钢材(17.7%)、玩具(11.1%)、陶瓷产品(10%)以及化肥(102.2%)等多种大宗出口商品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五是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增加,进口均价普遍下跌。一季度未锻轧铜、大豆、铜矿砂、铁矿砂、原油和煤进口量分别增长37.8%、33.5%、23.5%、19.4%、8.3%和5.1%,进口均价分别下跌11.2%、10.1%、8.9%、8.0%、4.8%和14.2%。此外,机电产品进口11490.3亿元,下降8.2%。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符一洋 这学期,在之前学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在学习了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模型后,老师也曾让同学们探讨了一下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政策和相关的未来趋势。因此让我对于这方面的只是比较感兴趣,于是便有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从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开始,到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中国对外贸易的摩擦,主要是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然后是解决摩擦的相关政策,最后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的一些个人看法。

国际贸易是以国家之间友好稳定的关系为基础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下,国际贸易才能长久的进行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想当一段时间里,国际上的局势呈现美苏两级争霸的局势。但是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的崩碎,导致了几十年的国际冷战格局宣告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国际政治向”一超多强“的格局过度。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处于多极化状态,随着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的经济地位想丢削弱,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慢慢下降。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肩负着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旧经济秩序的重任,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总体上,美国仍然保持着经济、局势、科技等方面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里方面的第一,有着无人能比的地位,仍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美国无疑是多极化中最强的一极。近一二十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知识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知识成了衡量一国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谁在知识方面占有优势,谁就在未来世界上占有优势。

2、计算机、通讯、航天、金融等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4、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5、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是知识经济成长的重要保证。

5、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首先,全球化扩大了各国市场对外的开放,增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往来,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其次,全球化使各国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最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的竞争,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2、推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空前的激烈竞争,各国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规避市场风险,将不同程度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些地域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相互提供贸易与投资便利,推进经济一体化,形成各种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三大区域性贸易联盟。

3、增大了全球经济风险。由于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大,经济上“互动效应”以及经济危机的“传染性”急剧增强,而现有的国际风险管理机制和能力又不足以控制危机的产生和扩散,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蕴含着极大地风险。

4、加剧了世界经济法阵的不平衡,加速了两极分化。当前世界经济多中心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一些国家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发展壮大或则变得更加强大;另一些国家则有可能变得越来越落后,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世界经济的两极化越来越明显。

与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一个改革开放时间比较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还未充分发掘出来,参与国际经济生活的历程还比较短。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可以概括为“出口创汇激励模式”,即在政府鼓励多创汇的政策下,外贸主体不已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已创汇

最大化为目标,从而形成不计成本,不计效益,竞相出口的模式。中国是贸易大国而不是贸易强国,贸易大国主要是指贸易规模大,而贸易强国不仅是贸易规模大,而且贸易结构合理、发展后劲足。中国是贸易大国主要表现在:

1、进出口贸易总额跻身世界前列。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0.78%到2000年的4.6%,其中进出口额分别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4.3%和5%。

2、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和出口供给能力空前增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是世界第四大纺织品出口国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是鞋类、普通家用电器、自行车、手表等世界性生产和出口的大国。

3、中国的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某些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如近年来我国的进口举动曾多次引起某些初级原材料和农产品的国际价格波动;在出口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此类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而贸易强国,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

1、经济高度发达。作为经济强国,在经济、技术和资本方面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展程度高,商品和服务的技术和质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是成为贸易强国的技术和物质基础。

2、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方向。

3、通过国际分工,贸易强国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技术的竞争优势,在质量上和技术上始终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贸易条件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4、对外开放程度大。其主要标志是:

一、平均关税率低;

二、市场开放范围大,贸易强国不仅商品市场而且服务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对外开放,对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本流入与流出的限制性规定少。

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1、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水品方面的竞争优势不大。从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弱,在山品出口构成方面,中国主要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处于劣势。

2、贸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长期以来中国的毛衣条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出口换汇成本高昂。一是由于国际商场上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这在初级产品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二是即使同类产品,由于质量差,档次低,中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三是在制成品的出口构成上,主要通过劳动力优势和价格优势扩大出口规模,以价取胜,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较少。

3、资本流出规模较少,在国际融资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4、对外开放程度较小。中国对外开放时间晚,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一边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对外贸易规则和只需不规范、不统一,也影响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5、对外贸易增长的波动性没事中国不是贸易强国的有一重要特性。贸易强国多年对外贸易基本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而且在世界贸易前列的位置也很少变化。而中国对外买一这些年也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长很不稳定,波动性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随着中国经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想当长的时期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中国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国家外汇储备的提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民币升值和资本市场开放的压力,国际上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已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具体来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主要有以下特点:1对华出口商品反倾销有愈演愈烈的趋势。1979年,欧盟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和机械闹钟的反倾销指控,拉开了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序幕。其特点如下:

一、对华反倾销在国际反倾销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我国现已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和主要指控对象;

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反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要他们认为危害到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业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倾销产品的范围;

三、反倾销税率逐年增加,各国进口商进口我国商品面临的税赋风险急速上升,使我国出口企业难以巩固和扩大良好的合作伙伴。

2、出了加强对化实施反倾销打击外,对华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来势凶猛。自从

加拿大首先发起对华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的措施以来,对华出口实施反补贴已达3起,虽然与对华产品实施反倾销的数量比起来不是很多,但其负面的影响效应不可忽视。

3、危害性日显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主要从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品竞争力两个途径来体现:一。对市场准入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直接影响,就是我国许多产品由于技术、环保或劳工因素无法进入目标市场或被迫退出目标市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三,A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B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及时达到或适应C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二,为达到相关标准而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某些技术性壁垒虽然尚未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准入,但企业为满足较高的技术标准要求必须经行大量的设备与人力投入,改善经营灌流,加速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在跨越技术性壁垒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成本,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在中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中。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尤为突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中美贸易双边发展与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现实中,中美贸易发展离不开中美两国贸易政策的改革和协调。入世后,美国虽然不再能够自由地采取单边贸易制裁来威胁中国,许多贸易争端将在WTO的框架下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现实的制约,是的中国在一些领域内可能暂时很难满足WTO贸易标准,导致了WTO框架下中美新的贸易问题。04年美方统计的美中贸易逆差达1619.4亿美元,占美国商品贸易总逆差的24.3%,中国成了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由此贸易逆差问题,成了美中贸易摩擦和冲突的核心问题。

2、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美贸易统计差异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一重要原因。美国使用原产地原则吧经由香港特区转口到美国的中国产品都统计为美国从华进口,而中国使用目的地原则从中国对美出口中排出有香港特区转口到美国的产品,特别是对于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的统计往往存在加大的误差。

3、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拔起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的同时,也将其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给中国。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美资企业,这样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逆差转移效应、贸易替代效应和贸易创造相应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4、货币汇率操控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美中经济安全审议委员会USCC(2004)年在给美国国会报告中称,过去几年内,美国对世界货币高估是造成贸易逆差恶化的主要因素,而人民币兑美元低估更是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一份核心因素。但是2003年12月8日,发改委主任马凯在纽约却表示,中美贸易不平衡主要是结构性、转移性和互补性的,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由此,汇率成了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争议点之一。

中美之间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贸易的互补性也会对中美贸易平衡产生影响:

1、美中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2001~2003年,中国无论是在GDP总量还是在人均GDP上都与美国相差很大。正式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两国在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易耗性产品如纺织服装业、原料制品等方面对美贸易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美国对华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气机械及设备、电子电机等方面。

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上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两国经济间存在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中美两国的经济间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样中美两国一方面出口产品就与另一方进口产品相吻合。因而中美两国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就可以为双方带来较大的利益。正式贸易互补性使得中美两国经济能取长补短,从而避免跨国同行业过度竞争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

3、中美两国间经济较强的贸易互补性据定了两国间贸易逆差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美国从华进口的多是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

由此可见,现阶段中美两国经济处在不疼的发展水平上,两国产业间垂直分工和协调性显著,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看,这是双方市场需求的反映,体现出中美经济与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

性,并不存在直接与美国产品水平性竞争关系,因此,中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英气的美中贸易逆差是自然的它不应成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争议焦点。

在处理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上,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

1、中国要力促美国调整对华贸易政策,调整美国出口产品结构来满足中国市场新的发展需求,并强调美国应该放松高科技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否则,美国对华出口难以增长,美中贸易难以改善。

2、入世后,中国将更多的面临着世贸成员国的多边贸易压力,而非来自美国的单边制裁。在此新的形势下,中国应该加快其贸易政策和法规调整,尽快遵从和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使我们扩大开放与贸易的唯一选择。

3、理论上已经正式中美双边贸易逆差失衡是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引起的,它不应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

中国在面对世界贸易各国的压力和机遇的时候,想要保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商品出口结构是指在不放弃甚至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的同时,积极的创造和形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服务贸易。

二、健全出口贸易促进体系。出口贸易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健全:1.外贸经营准入管理2.特定商品出口配额的管理3.完善出口退税制度4.完善以外贸发展基金和进口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支持体系。

5、建立晚辈的外经贸信息与咨询服务体系。

6、加强应诉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的工作。

三、实施对外贸易的标准化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做好对外贸易中的标准化工作:1转变观念,重视对外贸易的标准化工作

2、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3、注意不断追踪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及时研究、收集各国技术限制法规和技术标准。

以上是我个人在找到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这个题目的基础上,查找了相关书籍后的读书笔记。

参考书籍:《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彭红斌著

《国际贸易摩擦:理论、法理、经验与对策研究》王厚双刘向丽著《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研究》沈国兵著

第五篇: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

中国对外贸易白皮书(全文)中国的对外贸易

(2011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前言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经过多年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中国也成为跻身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发表白皮书,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作一系统介绍。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但受到当时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相对缓慢。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

--货物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货物贸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到90年代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为主的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扩大。外贸经营主体除了国有企业外,还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后二者的进出口总额目前均已超过国有企业。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外贸的半壁江山。在中国外贸发展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进出口市场格局。改革开放后,中国全方位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贸易伙伴已经由1978年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目前的231个国家和地区。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金砖国家等成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新世纪以来,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占中国货物贸易比重由9.2%提高到9.8%,与其他金砖国家货物贸易所占比重由4.9%提高到6.9%,与拉丁美洲和非洲货物贸易所占比重分别由3.5%和2.8%提高到6.2%和4.3%。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服务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排名也进入世界前列。旅游、运输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增势平稳,建筑、通讯、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等领域的跨境服务以及承接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01年至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不含政府服务)从719亿美元增加到3624亿美元,增长了4倍多。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0年达1702亿美元,从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从2.6%提高到5.5%,2010年达1922亿美元,从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

对外贸易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成长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引进先进

技术、设备和管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极大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外贸易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8000万,其中60%以上来自农村,就业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

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性进步是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80年代前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更加活跃。以信息、通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进步、国际产业转移和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等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了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个进程中,外国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大量投资机会,其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等要素实现增值,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得益于坚持走互利合作共赢道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二、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和国家统负盈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体制经历了由指令性计划管理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由经营权高度垄断到全面放开、由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转变。在中国争取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过程中,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外贸体制逐步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建立起统一、开放、符合多边贸易规则的对外贸易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管理权和经营权,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并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新的经营主体进入外贸领域,打破了国有外贸企业的垄断。此后,中国推行了外贸经营承包制,用指导性计划逐步取代指令性计划。按照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对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和外汇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1994年1月,中国政府取消对出口的所有财政补贴,进出口企业转变为完全自负盈亏。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贸经营领域进行了企业股份化和进出口代理制试点。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等原则,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与此同时,中国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这些改革使中国初步建立起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充分发挥汇率、税收、关税、金融等经济杠杆作用的外贸管理体制和调控体系。

2001年12月11日,历经16年谈判,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第143个成员。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扩大了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在履行承诺过程中,中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减少贸易壁垒和行政干预,理顺政府在外贸管理中的职责,促进政府行为更加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法制化建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集中清理了2300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其中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分别予以废止或修订。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减少和规范了行政许可程序,建立健全了贸易促进、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根据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国对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进行了修改,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中国进口商品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逐步降低到2005年的9.9%。到2005年1月,中国绝大多数关税削减承诺执行完毕。根据承诺,中国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对424个税号产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仅仅保留了依据国际公约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为保证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实施进口管制产品的许可证管理。2010年,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至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关税约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维持在100%。

--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根据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自2004年7月起,中国政府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所有对外贸易经营者均可以依法从事对外贸易。取消外贸经营权审批促进了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外贸经营格局的形成。在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市场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经营主体。2010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分别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0.9%、53.8%和25.3%。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中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为境外服务商提供了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广泛的市场准入机会。在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开放了100个,开放范围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服务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3905家,实际利用外资487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为50.7%和46.1%。

--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国通过建立、完善公平贸易法律制度和执法、监督机制,遏制与打击对外贸易经营中的侵权、倾销、走私、扰乱市场秩序等不公平贸易行为,努力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一个宽松、公平、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国政府依据国内法律和国际贸易规则,加强预警监测,同时利用贸易救济和反垄断调查等措施,对贸易伙伴的不公平贸易行为予以纠正,维护国内产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与国际社会一起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在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时平等地对待境内外产品,促进了境内外企业的公平竞争。

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承诺全部履行完毕。中国认真履行承诺的实际行动得到世界贸易组织大多数成员的肯定。2006年、2008年和2010年,中国政府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三次贸易政策审议。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已经融入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法治精神和知识产权观念等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三、中国外贸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提高了13亿多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一部分,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向有利于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最近10多年来,中国与其他新兴经济体一起,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力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1年增长4.6万亿美元,占同期世界经济总值增量的14.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值的比重增加至9.3%。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9年,中国出口量和进口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和15%,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总量3%的年均增长速度。

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趋稳,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口量下降12.8%,中国进口量增长2.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增长的国家。中国因素支撑了许多受危机冲击国家的出口,刺激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提振了人们的信心,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世界贸易组织在对中国进行第三次贸易政策审议时指出,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随着加速融入世界分工体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较强的产业配套和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国际市场多种多样的需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环节的规模经济优势和加工成本优势,部分地消化了上游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抑制全球通货膨胀、提高贸易伙伴消费者实际购买力的作用。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广阔市场。2001年以来,中国货物进口总额扩大了约5倍,年均增长约20%,中国迅速扩张的进口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为贸易伙伴扩大出口创造了巨大市场空间。目前中国已经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巴西、南非等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是美国和印度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内需持续增长,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市场将为贸易伙伴提供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是对最不发达国家开放市场程度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截至2010年7月,中国已经对36个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原产的4700多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约占全部税则税目的60%。中国已承诺将继续扩大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的给惠范围,使实施零关税商品达到全部税则税目的97%。零关税措施促进了最不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2010年,中国自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进口总额比上年增长58%,约占这些国家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全面参与并推动了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改革。中国政府积极倡导以“均衡、普惠、共赢”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努力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作为迅速成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参与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多哈回合谈判等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努力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及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不断加强与新兴国家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公正、合理、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严格履行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义务。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坚决反对此类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中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对裂变、聚变物质或者衍生此类物质的货物、技术进出口,以及与武器、弹药或者其他军用物资有关的进出口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中国认真遵守有关出口管制的国际公约,履行防扩散承诺,为国际和平与地区稳定作出了积极努力。近年来,中国政府广泛采纳国际通行规范和做法,形成了一整套涵盖核、生物、化学和导弹等敏感物项和技术的完备的出口管制体系,为更好地实现防扩散目标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四、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增长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主要由其经济结构以及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决定。中国并不刻意追求对外贸易的顺差。中国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定逆差。中国货物贸易在1990年以前多数年份都是逆差。1990年以后,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的货物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总体顺差。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持续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逐渐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957亿美元和1816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4.4%和7.2%。2010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在全球贸易差额(顺差或逆差)最大的9个国家中,中国的这两个比值并不处在偏高水平。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中国目前在工业制成品加工组装环节具有较大优势,是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欧盟等是最主要的终端消费市场。由于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由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转移到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原来对美、欧的顺差也转移到中国。其结果是,目前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主要存在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之间,而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主要生产国则长期存在贸易逆差。2010年,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813亿美元和1428亿美元,对日本、韩国及东盟的货物贸易逆差共计1416亿美元;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货物贸易逆差860亿美元。中国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需要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因此与一些初级产品出口国的货物贸易呈现逆差。正是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和地位不同,所以中国货物贸易存在着大量顺差,而服务贸易则长期逆差。

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过程中,由于分工的细化和规模经济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由跨国公司主导,是基于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内贸易或加工贸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贸易中的比重都保持在5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是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09年和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顺差分别为1270亿美元和124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的64.8%和68.4%,加工贸易顺差分别高达2646亿美元和3229亿美元,大大高于同期中国顺差总额。在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存在大量顺差的同时,国有企业进出口、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则存在逆差。

发达国家对部分高新技术贸易设限也影响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的贸易平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对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有着较大的进口需求。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却仍然坚持旧有思维,对向中国出口高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这些国家的进口,不利于双边贸易的平衡。

中国货物贸易由逆差转变为顺差改善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增强了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但是顺差急剧扩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困扰。出口结汇人民币大量投放增加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货物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还使得中国与一些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对人民币形成了持续和较大的升值压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抑制顺差过快增长。第一,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尤其是增加改善民生投资,刺激居民消费增长。第二,出台一系列扩大进口政策,简化进口管理和进口付汇手续,降低部分商品进口暂定税率,完善进口促进体系,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第三,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先后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第四,修改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扩大禁止类的范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第五,改变自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人民币兑美元变动区间收窄的状况,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2005年7月汇率机制改革至2011年8月末,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升值了约30%。

中国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增长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货物贸易顺差自2009年以来持续减少,顺差与进出口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自2008年起逐渐下降,对外贸易正在趋于平衡。中国的这些努力既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具体行动。

五、构建全方位互利合作经贸关系

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全方位发展的对外贸易。中国坚持不分大小、贫富,与所有贸易伙伴发展务实合作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关系。

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中国与欧盟贸易近年来稳步发展。欧盟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技术领先的机械、电子产品、运输车辆、成套设备、核心零部件和精密元器件等在中国市场颇具竞争力。中国与美国贸易有着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出口丰富多样的消费品适应了美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不断扩大自美国的电子、航空、生物、医药、农产品以及服务贸易进口,也满足了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与日本贸易具有地缘相近的有利条件。中日贸易促进了两国产业的持续合作和进步,也带动了东亚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新西兰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及投资合作均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中国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全面实施,90%的商品实现零关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各自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商品自由进入对方市场,适应了双方多方面的需求。中国与韩国贸易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两国相互投资和经济合作领域十分宽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近年来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自优势产业的强劲发展,显示了新兴经济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贸易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与阿拉伯国家源远流长的贸易进一步发展,与拉美国家经济贸易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充分发挥双方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优势,促进了各自发展。

中国十分重视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的机制化建设。目前与中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50个。中国与美、欧、日、英、俄等主要经济体均建立和保持着经济高层对话机制。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大图们倡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经与五大洲2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15个自由贸易安排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谈判,签订和实施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5个。中国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2010年,中国与10个自由贸易协定或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伙伴(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加坡、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到7826亿美元,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中国深入参与和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努力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中国强调谈判要有利于贯彻落实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平、公正原则,体现多哈回合作为发展回合的目标。中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的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规则等议题的谈判,独立提交谈判案文40多份,联合其他成员提交案文100多份。为推进多哈回合谈判,中国多次表示愿意为谈判作出建设性的、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贡献。

中国在解决与贸易伙伴的争议时兼顾各方利益,求同存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进出口持续增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有所增多。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国始终认为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施压好,应当努力通过协商谈判解决贸易伙伴之间的争议。中国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

六、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增长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和环境等要素投入及耗费,科技、管理、创新等要素投入不足,外贸发展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还不强,自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出口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外贸发展对三次产业的贡献还不够均衡;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还相对落后;外贸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中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培育外贸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面对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出口产业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大大弱化的新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外贸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战略目标。“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2010年),中国政府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改进对进出口企业的融资保险服务,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优化,增强了外贸的综合竞争优势。大部分进出口企业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进出口贸易在危机后实现了较快复苏。“十二五”规划期间(2011-2015年),中国将努力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延长加工贸易增值链,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继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努力扩大新兴服务出口。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管理、海关通关、检验检疫、物流和运输等领域都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加快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加快推进外贸发展中的节能减排。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制定并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节能减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把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2004年以来,中国多次下调甚至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退税,禁止和限制部分此类产品的加工贸易,鼓励进出口企业向国际上先进的环保标准看齐。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商品的比重大幅下降,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大部分达到一定规模的进出口生产企业都已经获得ISO14000等与环保有关的标准认证。中国将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更加协调发展。

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多年来,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立法、执法、宣传、培训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中国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推进。2006年至2011年,中国连续6年颁布《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实施了包括立法、执法、教育培训、文化宣传和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1000多项具体措施。2010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295件,比2009年增长55.6%,增速居各国之首,世界排名从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当前,加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加强对话与合作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潮流。中国政府将在有关国际公约和各自法律框架下,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加强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受到全球消费者欢迎和认可。2009年和2010年,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检疫的中国出口货物分别为1103.2万批和1305.4万批,不合格率分别为0.15%和0.14%;出口货值分别为4292.7亿美元和5521.8亿美元,不合格率分别为0.12%和0.13%。2010年,中国出口美国的食品为12.7万批,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13.8万批,合格率99.78%。日本厚生省进口食品监控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日本对自中国进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进行抽检,抽检合格率为99.74%,高于同期对自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的抽检合格率。但是,中国国内仍有少数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忽视商品质量和安全,也有一些外国进口商不讲质量和诚信,压低商品价格甚至直接授意中国生产商使用不合格原料。这些行为损害了“中国制造”的信誉。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完善商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了各环节监管,严厉查处少数违法违规造成质量问题的企业。2011年3月,中国启动“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外贸商品质量和安全的许可、认证和监督机制,提高了对出口商品质量与安全保障的效率。

增强进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各级政府正通过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推动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劳工权益,维护消费者权利,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接受有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争取获得必要的社会责任认证。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以来,进出口企业普遍建立了“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国政府把增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后将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和健全进出口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完善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和管理的国际合作,推动进出口企业不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水平。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外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体系逐步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了坚实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新兴产业仍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推动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政策符合国际贸易规则,愿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为开创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和发展的新局面共同努力。

结束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全球经济结构和贸易格局面临着深刻调整。中国对外贸易也将进行新的调整,努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从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向增强综合竞争优势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仍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会遇到新的困难和压力。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创新,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中国愿意与贸易伙伴一起,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对外贸易实现更平衡、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贸易伙伴共享繁荣,实现共赢。

下载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对外贸易及存在问题的解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提纲1、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说明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答:必要性:在一国范围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再生产所要求......

    中国对外贸易总结

    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指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1.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外贸值(进出口 总额、出口额或进口额)与GDP的比值,它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 2.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规模经济和不 完全竞争条件下......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世贸组织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2011年,在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市场需求回暖和国内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名词解释: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

    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中国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同时,扩大就业的压力很大,就业形势......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2010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摘要:2010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货物贸易总量的急剧下滑,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持续大幅增长、顺差不断扩大的势头有所减缓,未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