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生上网利弊问题的调查
关于中学生上网利弊问题的调查
熊继承
有句话说:“新人类在电脑前创造自己的世界。”这足以证明网络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了。网络冲浪早已在中学生中悄然而至,更有甚者视网如命,真可谓“疏而不漏”。时间可以挤,空间可以挤;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接踵而至的是家长、老师、学校、媒体的关注聚焦。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作一次关于中学生上同利弊问题的调查讨论。
有关媒体对学生上网的现象十分关注,诸如“广州男生迷上网姐”、“成都网吧盛行‘猎杀贪官’的游戏”之类的报道数不胜数。那么,中学生对自己的上网行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为此,我们在本校同学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
关于中学生上网利弊的问卷调查
1、你是否喜欢上网?
A.是B.否
2、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否鼓励你的孩子上网?
A.是B.否
3、如果你是老师你是否鼓励你的学生上网?
A.是B.否
4、你是否经常上网?
A.是B.否
5、你用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用在学业上的多?
A.是B.否
6、你认为在网上是否能学到有益的东西?
A.是B、否
7、你认为在网上是否会学到有害的东西?
A.是B.否
8.你认为有益的东西是否多于有害的东西?
A.是B.否
9、你在网上通常作些什么?(多项选择)
A.收发邮件B.play gamesC.阅读文学作品D.下载资料E.交友聊天F.了解时尚娱乐G.看新闻
10、你认为上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多项选择)
A.读取知识B.广交朋友C.扩大见闻D.消遣娱乐
E.消磨时间F.浪费金钱G.升级
从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二十份问卷,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数人喜欢上网。在“你是否喜欢上网?”这一问题中,有 70%的学生喜欢上网,有 30%的学生不喜欢上网。
2、假如自己是家长,赞成孩子上网的有 65%,反对的有 35%。假如自己是老师,赞成学生上网的有 60%,反对的有 40%。
3、二十名被访学生中,不经常上网的有 60%,经常上网的有 40%。仅有一人“用在网上的时间比用在学业上的多”。
4、大多数人认为在网上能学到有益的东西,也能学到有害的东西。二十人中仅有一人认为不能学到有益的东西。20%的人认为有害的东西多,80%的人认为有益的东西多。
5、在回答“你在网上通常作些什么?”问题时,收发邮件的有 45%,play games的有 15%,阅读文学作品的有 35%,下载资料的有 50%。交友聊天的有 75%,了解时尚的有70%,看新闻的有 45%。
6、在回答“你认为上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问题时,读取知识的有80%,广交朋友的有55%,扩大见闻的有 90%,消遣娱乐的有 70%,消磨时间的有 45%,浪费金钱的有30%,升级的有 30%。
中学生上网原因:
“有人总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可有谁比我们更懂得孤独的来龙去脉”,“在网上可以随意浪”,虚拟世界的确是吸引人的。师专经法系系主任徐维群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她认为学生上网主要有成才心理、求知心理、好奇心理等因素,他们上网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就是好奇心理,希望在网上找到另一个世界。
各方看中学生上网: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普遍认为,如果孩子想上网,他们不会因为网络上有垃圾而加以阻拦,也不会因为网络上有宝藏而怂恿孩子上网,他们会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尽力多为孩子考虑。况且在信息时代,有了电脑而不上网,乃是一件憾事。接触网络已成为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的一个重要进码,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儿融人?老师们也认为,学生上网有好处,并不能全盘否定。
有些语文老师指责“网语”污染了传统文化,我们感到不平,语言文化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改进,不断丰富的。你有权不使用“网语”,但不能剥夺别人使用“网语”的权利。
医学专家指出,长期迷恋网络,会得“网络性心理障碍症”;社会专家说,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尚不完全具备判断和驾驭能力,好奇心常常会摧毁他们有限的自控力,因此很难做到自觉抵制网上垃圾,容易导致道德沦丧、荒废学业、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对此,大多数学生表示不敢苟同,全国有这么多的中学生上网,但是,沉浸其中不能自拨,乃至误人歧途的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会利用他们有限的自控力,分清是非轻重,以学业为主。
中学生上网的坏处:
上网交友聊天对当今的中学生来说已是驾轻就熟,老外见面问天气,学生见面问QQ。许多聊天的学生都有自己的OICQ,而且打字速度都很快,还很能侃侃而谈。谈的内容可算包罗万象,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有聊家常的,有聊学习的,林林总总,有关中学生的一切。不仅给自己的QQ安了一个可爱的小头像,还取一个犹如:“大海”、“风铃”、“小乖”、“流川枫”„„这样的漂亮名字。选择聊天的对象也是一门学问:男生喜欢找女生,女生喜欢找男生;年龄大的喜欢找年龄小的,年龄小的喜欢找年龄大的。通过网络与远处的朋友交谈。确实挺好的,但我们不能忽视:我们很少看到有意义的聊天话题!
在网上玩游戏是许多学生的嗜好,例如“掠杀四大贪官”的游戏不仅让大家解恨,还培养了正义感。但不可忽视,有些游戏不仅仅是浪费时间,还毒害我们的身心健康。有记者在一家网吧看到:一个小学生正在玩一种以“人民空军成了假想敌,中国空军飞机被击落”的名为“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光盘游戏。记者驻足观看,不禁怒从中来:几分钟后,那个男孩击落一架“敌机”——赫然印有中国空军标志的战斗机。长期处于游戏的兴奋状态,容易导致急躁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休息,用精神卫生专家的话说是慢性自杀。
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我们称之为“中毒”——,不仅耽误学业,还损害身心健康,也难怪“家长操心、老师烦心、学校忧心”。
中学生上网的好处:
收发电子邮件、玩游戏、查阅资料、交友聊天、看新闻是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新闻的时效性在网络上体现得尤其突出。就拿前不久的美国“9.11”事件来说,不仅让人们最迅速地了解情况,还能发些贴子,满足发表欲。
有人总结了上网的五大好处:一是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二是可以毫无顾忌地与网友聊天,倾吐心事,减轻课业负担,缓解压力;三是可以在各个BBS里张贴自己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见解,觉得很有成就感;四是可以提高自己某项业余爱好的水平;五是自己动手做主页已成为时尚,把自己喜爱的图片资
料传上去,开一个讨论区,发一些贴子,和大家交流,自己做版主的感觉真的很棒。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种种担心,从20年代的电影到后来的流行音乐、电子游戏,担心的焦点不外乎暴力、色情、颓废等。好处与坏处只有一线之隔,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上网亦是如此。跨越了“利”的界线便是“弊”。
我们是赞成自己上网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精神食粮。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认为网络是辅助学业的一大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的。
网络是虚幻的,是进步的,是当代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上网的利与弊,重要的在于你自己。
参考资料:
《闽西日报》《福建日报的深圳晚报》《福建经济快报》研究过程和体会
高一暑期的研究性学习,确实让我们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
首先是课题的选择。原本我们选的课题是有关新型建筑材料的,并且勾勒好了宏伟的蓝图,但是我们需要的实验设备在目前还很难找到,别说我们,就是一些专门从事此类研究的人员也未必能帮助我们。我们只好让步,重新选了一个课题:中学生上网利与弊的调查探讨。
选了这么一个大众化的话题,要想有自己的风格的确是一件难事。但我们五个人对同一事物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分工开始了:搜集材料、问卷调查、采访同时进行。
然后便是“批判地继承”我们的调查结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待问卷调查的有关数据出来后;我们进行了一次讨论,决定论文的初稿。这其间,五人的意见时常不一致,那怎么办?好不容易忙活了大半天,不能一拍即散呀!大家还是以大局为重,发扬合作精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说的。这次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某大学声称某年本校毕业生,有 33.33%的女同学与本校男同学结婚,据调查,那年的毕业生中不过只有三名女同学,后来确实有一位同本校校友喜结良缘。引这个例子只是想告诫同学们不要太相信别人的数据,我们的论文中的数据也并不是绝对的。
从来没有写过论文的我们,甚至连看也不曾看过、有一位好的指导老师指导才有了眉目。在此,我们要感谢孙琳老师的指导和所有给予我们支持的同学们。
好吧,让我们用这样一个等式来表示此篇不算太好的论文:论文=少说空话十合作十支持。
第二篇:中学生上网的利弊调查
1.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那些?
积极的影响:为学习创建平台(学习网可以学习,可以上网查一些
资料);充实业余生活(和同学朋友聊天比较方便,看电影听音乐等);为生活提供便利(购物买票等)
消极的影响:青少年缺乏自制力,容易迷恋网络游戏,上网查一些
习题答案会对学生造成依赖;黄色网页和不健康的内容会给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
2.利弊比较,那个占主要的?
还是有利的占主要
3.身边的一些个别的例子有没有?
有的学生放学后不及时回家,去黑网吧中上网打游戏,天黑也不回家,网吧环境较为封闭,人员混杂,如果发生意外非常危险,也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心;还有一些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不能自拔,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不满的情况找不到合理的发泄途径,便会采取不正确的发泄途径,比如持刀伤人,劫钱等行为对自身和家庭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后果。
4.有什么方法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利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可以计划上网内容和时间,完成之后迅速关机,因青少年缺乏自制力,上网时还可以请家长作为监督;
另外学校和家长要监督孩子不要让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酒吧等场所。
第三篇:中学生上网利弊研究报告
中学生上网利弊调研报告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中芳教授认为,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网络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网上对2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查得上网人数为1257人,其中高一学生471人;高二学生786人。上网地点:距离学校500m—1500的公共网吧(86%),还有少数同学在家里上网(14%),说明公共网吧是中学生的主要上网场所。并且有些公共网吧在一些偏僻小巷里,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还有一些网吧开设在二、三楼,甚至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所以很多学生上网家长并不一定很清楚。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上网心理有八种:
一、从众心理,二、好奇心理,三、自卑心理,四、求异心理,五、逆反心理,六、放松心理,七、求知心理,八、迷恋心理。
上网目的:
中学生上网吧,大部分是纯粹的玩游戏(占60%),有一部分是聊天(25%),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查资料(15%)。现在,中学生上网的人数仍在与日俱增,很多学生赶时间,只要有新的游戏下载,马上
去申请帐号,并很快沉迷其中。例如很多学生进网吧,只想把自己的帐号升级,夺得好的战备。
上网的弊端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
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当然上网也有好处
一、开阔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
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调研结论: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
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四篇:中学生上网利弊调查报告
中学生上网利弊调研报告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中芳教授认为,除非法黄色和暴力网站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外,网络带给孩子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要多。并且,对于中学生来说,网络是不可回避的东西,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要注定成为中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不让中学生上网,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1.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2.地点:学校周边及网络
3.方式:统计和网上问卷调查
4.报告人:** 网上对25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查得上网人数为1257人,其中高一学生471人;高二学生786人。上网地点:距离学校500m—1500的公共网吧(86%),还有少数同学在家里上网(14%),说明公共网吧是中学生的主要上网场所。并且有些公共网吧在一些偏僻小巷里,不易被家长和老师发现,还有一些网吧开设在二、三楼,甚至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所以很多学生上网家长并不一定很清楚。
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上网心理有八种:
一、从众心理,二、好奇心理,三、自卑心理,四、求异心理,五、逆反心理,六、放松心理,七、求知心理,八、迷恋心理。
上网目的:
中学生上网吧,大部分是纯粹的玩游戏(占60%),有一部分是聊天(25%),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查资料(15%)。现在,中学生上网的人数仍在与日俱增,很多学生赶时间,只要有新的游戏下载,马上去申请帐号,并很快沉迷其中。例如很多学生进网吧,只想把自己的帐号升级,夺得好的战备。
上网的弊端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易对中学生造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真假难辨,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反动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个别网吧经营者更是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包庇、纵容、支持他们登陆色情、暴力网站,使他们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一些中学生也因此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道路。如我们在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二、网络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容易弱化中学生的道德意识。丰富多彩的互联网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也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中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导致丧失道德规范。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部分中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 1
不道德的”,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等,使得中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三、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网络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中学生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网上收发电子邮件方便、快捷,QQ新奇、及时,聊天室轻松愉快,BBS的讨论自由、广泛,中学生通过这些途径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但是,这种社会化只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符号——符号——机——人”形式的交往。这种形式的交往去除了互动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而且,网络上的青年交往范围大多只限于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同辈交往,中学生与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之间的社会互动较少,代际间的学习、互动明显不足。这一点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20.4%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还是聊天。
当然上网也有好处
一、开阔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二、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三、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调研结论: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我们既不能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中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学生上互联网的研究,探索新情况,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增强中学生上网的成效。我们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告诉中学生网络的虚幻性、信息的庞杂性,对其上网继续指导和适当规范,使其有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区别,培养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意识。同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护,多听听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既带好路,又提供“保护”,在目前网络法规和技术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许是目前家庭和学校解决上网不利影响的较为可行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五篇:关于中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
关于中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
调查人:XX
调查时间: XX年X月X日
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喜欢上网。
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百度、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家长及老师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针对网吧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一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察网吧提供便利。
其实,只要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中学生上网,不久以后,网络必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必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