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评[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21-02-10 13:00: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明节时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明节时评》。

第一篇:清明节时评

【篇一】

清明节就快到了,不少人都准备着回乡祭祖扫墓。然而,往年总有一些不和谐的画面: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纸钱,甚至引发山火;

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甚至互相攀比等等。笔者认为,祭祖扫墓不能偏离传统文化的本义,文明祭扫才能让清明更加“清明”。

清明节的核心要义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哀思。文明祭扫首先就要移风易俗,充分表达“怀念”的主题,彻底摒弃各种陈规陋习,倡导文明祭扫新风,使中华传统的“孝文化”以清明节为载体,代代传承下去。

此外,文明祭扫还要保护环境。祭扫的时候难免要燃放爆竹、焚烧纸钱,这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适量而为无可厚非。但如果过量,不仅严重污染空气,破坏自然环境,也容易引发火灾事故。要尽量少燃放或不燃放烟花爆竹、焚烧纸钱,倡导绿色环保祭扫方式。

【篇二】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年这个时候,文明祭扫都会被广泛提起,今年也不例外——这种“重复”已然还有继续甚至强化的必要,不文明祭扫方式依然普遍存在,个别领域甚至愈演愈烈,据说扫墓的祭品还出现了“笔记本电脑”、“手机”、“冥币”、“麻将”等物品。公墓外的一些摊位上,“奔驰轿车”、“豪华别墅”也被明码标价。

也许有人说,清明祭扫烧几张纸有啥嘛?事实上,“家家点火、处处冒烟”,危害甚大。这种不文明祭扫方式首先就容易产生安全问题。在城市,一些烧纸者选择地点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的在十字路口烧,更有的在紧挨高压线、煤气站和加油站等,安全隐患极大。在农村祭扫过程中使用明火更是危险,山上树叶枯草很多,稍不留心,就会引起森林火灾。

不文明祭扫的另一个消极影响就是污染空气。近年来,中国几乎各大城市的空气状况都不容乐观,雾霾笼罩已经引起了国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面对雾霾萦绕不去的严峻形势,若大家仍为了追求所谓的“传统”,肆意烧纸,导致烟雾缭绕、纸灰飞扬,只能让雾霾雪上加霜。而据专家介绍,烧纸会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多环芳烃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此看来,不文明祭扫真是害人又害己。

第三个明显危害就是资源浪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投入大量钱物,重视清明祭祖,各类祭品也变得种类繁多。笔者也曾多次参与扫墓,根据亲身体会,一般市民每年都会去已故亲人墓地祭扫两三次,爆竹、烟花、火纸等算下来平均每次花费近百元。有些市民还会购买一些“冰箱”“彩电”“别墅”等热销的冥品,而这些祭祀的冥品都是用纸张剪贴而成,仅一座“别墅”就需用纸1-2公斤,如此烧掉,很是浪费。

那么,究竟如何更好地践行文明祭扫呢?在笔者看来,既需要政府层面努力,有需要民间社会积极响应。就政府层面而言,要继续加强文明祭扫的宣传和倡导力度,通过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组织专班进社区进农村宣传倡导文明新风等形式,让文明祭扫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深入人心。此外,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公墓的管理,尤其是一些集体公墓,有必要配专人管理。例如有的地方在祭祀高峰来临时期,当地组织村干部分批值班,给祭祀者文明的引领,文明上坟,井然有序。

就民间社会而言,文明祭扫更是大有可为。说到底,祭扫烧纸本是中国民俗,移风易俗终究需要依赖于民众的自觉。否则,即便政府力量再强大,也防不住个体戴着口罩冷不丁地烧上一堆纸。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反映烟花爆竹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公民文明意识的提高。还是那句老话,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呵护。一个有责任感有文明意识的公民,应当学会文明祭祖,从小事做起、做好。

【篇三】

每逢节假日,中纪委网站都会推出节日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旨在“紧盯年节假期,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从中央到地方,在不断发出节日禁令之际,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禁令、举报、查处、通报的节日反腐“组合拳”。节假日本是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正能量,传承人类优秀传统文化,是亲友团聚、喜庆团圆的日子。但是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节假日似乎变了味,不再是单纯的节日,节日成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必须坚决遏止。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无论是节日期间还是在日常平时,中央到地方定的规矩、立的纪律,可谓不少,也很严,三令五申下,仍有人心存侥幸,剑走偏锋。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铁规矩、严纪律需要硬落实、严执行,要把问责作为节日反腐的重要抓手,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曝光一起,让心存侥幸者付出代价,使党的纪律成为真正“带电的高压线”,营造“不敢腐”的氛围,倒逼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打铁还需自身硬。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洁不洁,看过节”,节日是一面镜子,照的是“四风百态”,反映的也是党性。节日文化如何回归本位,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时刻拧紧思想道德防线,从思想根源和灵魂深处清除“节日腐败”情结。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久久为公,坚持以上率下,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来共同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万不可因一时贪欲走向犯罪深渊。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打“老虎”,拍“苍蝇”,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极大的振奋了党心民心,这些反腐硕果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力。“节日腐败”的重要成因,就是对权力缺乏有力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唯有借群众这支生力军,才能编织起节日反腐的“恢恢天网”,才能彻底查处躲进“青纱帐”和“隐身衣”中的“四风”问题,真正将“节日腐败”打回原形,让“四风”无处藏身、无处遁形。路虽迩,不行不至,反腐败斗争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正能量和点赞。

节日反腐是场持久战。节日反腐不是一阵风,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有公众笑称,节日到、干部倒,现如今,微信红包、电子预付卡、提货卷等隐性腐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要想打赢这场攻坚战,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症施策,坚持标本兼治、扎进制度笼子。节日反腐,任重道远。持之以恒,发之以力,不信清风换不回。

【篇四】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清明时节,草长莺飞,万象更新。“风清气明”不仅是人们对自然之景的向往,更是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清”、“明”的期盼。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各级纪委更应当好“清”“明”守护者。

守住党风、政风“清”的成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清”是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衡量标准,也是各级纪委开展执纪监督工作的不懈追求。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些变异的“四风”问题,一些更加隐蔽的腐败方式、腐败行为,都亟待纪检人以大公无私的品格、公正严明的态度去发现、去查处,坚决驱逐“劣币”,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反腐成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划清纪律、规矩“明”的界限。“清”是人民群众在宏观上对党风、政风的直观感受,“明”则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微观上对于纪律、规矩边界的具体感知。纪检机关不仅要打“老虎”、拍“苍蝇”,更要注意抓早抓小,实践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对于那些即将踩上红线的党员干部,能够大喝一声,及时红脸出汗,将错误消除在萌芽,避免今天是好同志、明天就是阶下囚的状况。这样既清了党风政风,又明了纪律规矩,为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明”打下牢固的纪律基础。

清明节即将来临,希望广大党员干部看明纪律的红线,看清组织的用心,为更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篇五】

“阳春三月梨花寒,慎重追远清明时。”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气清景明的时节,人们踏青插柳、祭祖思亲。正是因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始终以感恩和敬畏的态度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才强化了逝者和生者的情感交融,凝聚起亲情间的涓涓细流,承载起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然而,在一些地方有的党员干部在清明节祭祖时,请风水先生装神弄鬼,做道场吹打念经,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有的领导干部在祭扫中秀排场、比奢华,铺张浪费,大搞封建“宗族活动”;

还有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携妻带子游山玩水。凡此种种,不仅败坏着党风政风,也腐蚀着社会风气,使清明祭祖活动走了调、变了味。

清明祭扫,本意是祭祀、缅怀、感恩、追思,为了回归节日的本意,营造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我们欣喜的看到,自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围绕清明节开展纠“四风”工作,狠刹清明祭扫中的歪风,如今文明祭扫、低碳祭扫等逐渐成为一股新风清流,绿色、低碳的祭扫理念渐入人心,清风新气徐徐劲吹。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其实,对党员干部来说,清明时节又何尝不是一次唤醒初心,锤炼家风的良好契机呢,对此,广大党员干部不妨借助扫墓祭祖、家人团聚的传统,静思孝道、明心正身,修德齐家,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优良家风的文化内涵,在祭祖拜宗中激浊扬清,在慎重追远中不忘初心,带头做好“清明人”,这才是“清明”的应有之义。

新风吹来气象新,清风开创新局面。清明时节,就让我们携起手来,清扫沉疴积弊,弘扬清风正气,以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和碧水天蓝的自然生态,让清明更“清明”,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清明节。

【篇六】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又是一年清明时,党员干部在清明祭扫中要带头守住“三清”,还清明节一片清新明朗的天空。

“清”思想。清明祭扫本意是寄托哀思、感怀先辈,乃人之长情。但一些地方祭扫之风却越祭越变味,在清明扫墓中讲排场比阔气,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借机大操大办,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参与其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纪律建设背道而驰。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摒弃陋俗劣习,带头推崇尚廉洁、文明、节俭的祭扫新风,带头坚持文明祭祖,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几许默哀、一番静思,足以表达追忆缅怀之情。

“清”纪律。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正在向纵深推进,清明祭扫党员干部要自觉挺纪在前,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关于改进作风若干意见要求。把清明祭扫活动严格限定在纪律规定范围之内,不使用公车公款公物祭扫,不违规报销个人因祭扫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等相关费用;

严禁借祭扫之机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钱物。坚守底线、不越“红线”。

“清”人情。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然而也因所谓“人情”背后隐藏的利益交换让一些党员干部陷于两难之地甚至违规违纪。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清明节是党员干部回乡祭扫探亲的重要节点,相亲邻里聚餐吃饭、互赠点礼品本无可厚非。但要把握好“度”,注意人情关系,想清楚什么饭可以吃,什么宴可以赴。防止有人今天请你吃一顿饭或送点礼品,每天就来找你“关照”办个事。不能吃的饭、不便赴的宴、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要善于回拒,不欠“人情”,不让人“授之以柄”。

【篇七】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人们寄予清明节非常多的个人情感和美好期许,所以清明节不仅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许多传统习俗,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如《岁时百问》中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之说,《诗经·大雅·大明》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的内容;

《后汉书·班固传》中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的记载……可见,清明节不仅仅是四季变换更迭的时令节气,更引申为一种社会安定祥和的状态和社会风气。今天,尽管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前进,但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厚重的清明传统文化扑面而来,依然需要读懂其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启示一,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清明文化的本义。从清明节本身的释义来看,“清明”不仅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时令节气,更引申到“天下太平,政治有法度”“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的廉政文化范畴。正所谓“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因此,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社会公众不仅要欣赏和赞叹暮春时节大自然“春和景明”的美景,更要将“风气之清”的古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让清明更加“清明”。

启示二,恪守为官清正廉洁是对清明文化的最好传承。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成为节日的节气,其节日起源与绵山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介子推“清明复清明”的诗句,其意图就是盼望着主公为政清明,要有一颗为民办事的廉明之心。广大党员干部,在传承清明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等传统习俗时,也要牢记为人正派、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公正廉明的古训,传承好清明节日里的廉政文化,不被物欲、色欲、权势欲、名利欲所左右,树立廉洁清明的好形象。

清明节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只要我们深刻领会、仔细品味这些文化元素,就一定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更好地锤炼自我修养,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第二篇:2015届优秀时评3

2015届优秀时评汇编3

1、呵呵”最伤人:有那么严重吗?

“呵呵”这个词,作为网络和短信聊天中使用相当频繁的一个词,你一定没少用过。有报道说,近日网友评出最伤人聊天词汇,没有之一,就是“呵呵”。

遇到一位感觉不错的男生,女孩在QQ上猛敲一通,想与之交流,结果五分钟后,人家回复一声“呵呵”,那种怠慢而令人心碎的声音,当然会像针一样,刺得心痛!

遇到一位同学或故交,你热情高涨,想温故旧情,聊聊现在的工作、家庭,结果人家敲出一句“呵呵”。你的心顿时凉了半截,郁闷加气愤,感情与心情伤得不轻!

人是感情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人实现愉悦心情的一种方式和路径,而QQ便是时下一种重要的交流平台。我这边热,你那变冷,冷热反差,自然让“呵呵”成为网聊的一个最伤人的词汇。

“呵呵”之所以被认为是“最伤人词汇”,无非是感觉自己被对方敷衍、轻慢,自尊心受到伤害,以至于激发起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甚至心生抱怨或怨恨。从心理学讲,这是一种无法自控的情绪和情感。

其实,我们不必对网聊“呵呵”而伤心。个中道理并不复杂。一种情况是,有人工作很忙,或不大喜欢网聊,面对你的滔滔不绝,人家也很无奈,甚至崩溃。譬如我,属于那种“有事说事、没事干活”的人,除了工作,平时喜欢读书、码字,对“马拉松”式的网聊,我深为恐惧。有时,也不得不用“呵呵”以敷衍。窃以为,网聊是交流的好方式,但不能痴迷,将太多的时间浪费其中。否则,逮着一个人便絮叨没完,不管对方是否喜欢、感受如何,那给对方何尝不是“温柔”的伤害!

其二,两个人是否能网聊热乎,彼此心有灵犀地呼应,需要情投意合,相互欣赏。你想和对方交流、交往,人家不欣赏你,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便你们之间是同学、故交还是亲属。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你要允许和理解别人对你冷淡,凭啥强人所难,非得陪你网聊个天翻地覆!

有人说得好!自信的人,会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自信的人,会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你和对方网聊,人家对你“呵呵”,由此你便认为“意味深长”,黯然神伤,甚至憋出内伤,这只能说明,你不自信,心底不怎么光明磊落,而且处理问题也不明智。

面对网聊“呵呵”,正确的理解是:你很忙,我不打搅你!你不想和我交往,我不勉强„„人与人交往,能交则交,不能交则尊重——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这叫明智,也叫豁达。若说“呵呵”成为“最伤人词汇”,只能是,你太矫情,心理太脆弱了!

2、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3、“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 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

反思之后重在行动。没有反思,缺少行动,如何改变自己,改变世界?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支烛照天空的火炬,点一盏守望家园的心灯,用自己的一片光、一份热去温暖自己、打动他人、惠及社会,你我将变成向上的个体,中国将变成和谐的国度,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4、南京大屠杀公祭以国之名义:是铭记不是复仇

2014年 2月27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军屠城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有句名言:“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为什么不能忘却?因为有人在模糊历史,在回避罪恶,在混淆黑白,在践踏事实,在挑战人类底线。

南京大屠杀公祭以国之名义,是铭记,不是复仇。

不曾忘记,日本右翼分子时至今日仍称,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不曾忘记,日本部分人处心积虑修改教科书,认为(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数字是夸大其词。不曾忘记,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他们把侵略战争称为“大东亚圣战”,是为了“自存自卫”、“使亚洲得到解放”。不曾忘记,日本一些政客三番五次地否认曾奴役成千上万名慰安妇,屡屡强调“根本不存在”随军慰安妇问题„„

只有还原真相,认识真相,才能警醒世人,戳穿跳梁小丑们的画皮。必须警惕的是,日本右翼分子亦声称拥有真相,亦声称要还原真相。尽管正义必将战胜罪恶,但切莫低他们的能量和力量。须知,还有许多右翼分子,他们沉浸在帝国的往昔“荣光”里不能自拔。

只有真切地了解历史,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如此说道,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的遗言,她所展示的人性光辉令人动容,她道出了所有爱好和平人们的心声。宽恕可以,但绝不可遗忘。是的,谁都不能否认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野蛮、残暴的战争罪行。我们之所以念念不忘,是为了抵抗遗忘,我们之所以将这段沉痛的历史,融入血液里灵魂里,就是为了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鞭笞。

“一个历史事件的纪念日成为国家公祭日,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该事件必须在社会上形成历史共识基础。只有把历史做实,才有可能,所以不容易。”曾任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说。

“南京大屠杀历史,不是哪一个人的历史,也不是哪一座城市的历史,而是社会公众的历史。”吴先斌说,这个消息,鼓励着我用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史料研究公众历史。”

5、公祭南京 拒绝遗忘 公祭的意义,在于拒绝遗忘。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如果我们真地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因此,为了后人,也为了曾经的伤痛,为了永不遗忘,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掘并传扬历史的真相。

这是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时刻。一身素服的习近平,俯身挽起85岁的夏淑琴和12岁男孩阮泽宇,国家主席与南京大屠希幸存者以及幸存者的玄孙,三代中国人心手相连,互相扶助着共同揭开国家公祭鼎的幕布„„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13亿人的蚀骨之痛,让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在这一刻为之一黯。

一个民族哭了——为77年前一个古城的旷世浩劫,为30万生灵的无辜罹难。南京的少年,集体悲鸣“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庄重的铜鼎,肃然铭刻“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人类文明史上最无耻最残忍最恐怖的历史,仿佛再一次血淋淋地揭开,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毕竟,总是有人,要刻意选择性遗忘历史的这一页。

对中华民族而言,这个陈年的伤口,曾经鲜血淋漓,其经久难愈,缘于彼岸总是有人一边否认罪恶,一边又时不时觊觎神州,企图再添新创。

我们不能,也无法忘记。

翻遍汉唐歌赋,最痛的就是这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短短14字,道破战争与和平、残酷与温情、死别与生离、无情与有情这两端最遥不可及的距离。30万白骨凝成的国痛家恨,在77年后的首个国家公祭日,血泪齐迸,虽然,这离他们血溅金陵,已经过去了77年。但是,生命的尊严和百姓的牺牲永远不该老朽。尽管历史从他们的遗骸边继续匆匆前行,祖国以开放的胸襟催生震惊世界的经济崛起,开辟了中华复兴的崭新途径。我们不忍、却又必须回眸,在曾经王气充盈的古都金陵,我们的30万亲人,永远定格在侵略者屠刀下那最悲壮的一瞬,再也不能尽人子之孝、父兄之道、夫妻之爱„„

痛何如之!当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无力将远寇拒于国门之外,无力护佑自己善良的儿女。且让我们用沉默的力量铭记,用沉默的力量崛起,用沉默的力量缔造永远的和平。

各种各样中国人的脸,在公祭中出现:幸存者白发苍苍的悲怆,壮年人在汽笛中驻足的庄严,年幼的孩子放下顽皮嘻笑,开始咀嚼长者习近平的言之谆谆: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公祭的意义,在于拒绝遗忘。遗忘,对一些人来说,是刻意的回避和粉饰;对另一些人来说,是对历史事件的习惯性麻木和漠然。如果我们真地对历史失忆,历史或许就不惮以同样的方式重演——因此,为了后人,也为了曾经的伤痛,为了永不遗忘,我们有必要继续发掘并传扬历史的真相。

要“永不遗忘”,需要教科书的传扬、纪念馆的再现、国家公祭的隆重。接下去,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比如,在孩子们的系统教育中,以庄严和科学的态度,向他们呈现真实的、全面的历史;比如,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澄清更多的历史细节,记录“小人物”的经历与痛楚;比如,从还健在的历史亲历者中,抢救性地发掘真相、还原真相„„

公祭这天,向30万亡灵敬献的八只花圈,犹如四双沉痛的眼眸,注视着一个民族的哀伤,以及振作的力量、和平的希望„„

6、如何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网上最近流行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青年人问哲人,“我很富有,却不开心。我该怎么办呢?”哲人默然,握住年轻人的手。青年顿悟道:“大师,您是想告诉我,我应该心存感恩,回报他人吗?”哲人说,“不是„ „我是想说,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汽车”,“为土豪写诗”,“跟土豪交朋友”„„“土豪”称谓的流行,勾画出转型期中国典型的精神世相。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自嘲、是焦虑。自嘲,是因为担心“豪”起来了却仍挣不脱“土”的羁绊;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思想的解放、经济的繁荣,让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自由度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聚焦“土豪”现象,无论是旁人的艳羡,还是“土豪”们自己的焦虑,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我们的选择看似很多,成功的出口却甚显单一。财富积累往往是头号选项,名利双收常常成为终极目标。人们步履匆匆,许多时候却不知道为何向前走;人们追求成功,却难得有暇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往往是,没得到不开心,得到了也不见得多快乐。

凭什么一只土豪金的手机,可以卖出离谱的价格?为什么那些炫耀式行善的“土豪”,可以无视众人的观感四处孔雀开屏?看似离谱的现象背后,其实有它并不离谱的社会心理基础。某咨询公司一项调查显示,多数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东西衡量个人成功”。有人总结,说这或许是“追赶型经济体”在特定阶段的常态。问题是,把成功仅仅定义为物质的富有,我们安于这样的常态吗?谁又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常态”? 与“土豪”相似,还有一个标注时风的流行词叫“高大上”,所谓高端、大气、上档次。但什么才是“高大上”?开好车、住豪宅、喝名酒、穿名牌,如果这些都是的话,那么智识的快乐、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富足、友情的温暖,算不算?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视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世易时移,今天的我们将什么奉为人生的“高大上”,才能呈现我们时代的精神疆域、不负先贤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

富在我们之前的人,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的作者桑德尔早已有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显然,不是一切美好价值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不是所有社会生活角落都适用市场法则。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前的清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年人,还是已经实现经济自由、正在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人士,甚或仍在供房供车的所谓房奴蚁族,几乎没有人否认,物质的满足不能替代理想的境界。那么,怎样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我们的精神空间、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我们挣扎,不全是为公平竞争奔走、向贫富差距宣战,更为了找寻宁静的幸福、单纯的快乐、踏实的收获。我们怀旧,不是真想回到过去,只是希望回答自己,怎样找回奋斗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

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他们有的结伴“驴行”,到大自然寻找天人一体的契合;有的跟在扫桥爷爷后面举起笤帚,一笔一画清扫心灵的积垢;有的放下手头“高大上”的白领工作,只为给留守儿童点亮烛照乡村夜路的灯光;更多的人,则是努力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抬起头来,传递一个励志故事,转发一则鸡汤微信,携手朝着那个让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方向„„

前一段微博微信圈里,许多人一遍遍转发这样一段话:一位外国管理学大师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他由此担忧一种“集体智商的衰退”。这样的担忧,之所以在无数中国人心里激起共鸣,正在于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其实是那样在乎、那样看重。

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 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据统计,伦敦、纽约、东京每平方公里拥有实体书店数分别为1.08、9.30、2.16个,北京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实体书店数仅为0.11个。就此,某网站聊天室展开讨论:

甲:都是网络书店惹的祸!低折扣对实体书店冲击太大。

乙:不能责怪网络书店,存在即合理。再说了,现在都进入数字阅读时代了,还有多少人看纸质书啊。

丙:对好东西,政府得大力扶植。

丁:关键还是书店自己。我家对面的那个中国第一家本土绘本书店就很火啊,每天大人小孩人来人往的。„„

乙:时代发展,很多事物都在经受挑战,何止书店业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例文:深圳购书中心倒闭:实体书店如何重生与自救?

12月1日,在深圳“读书月”刚刚结束之际,深圳购书中心宣告退出历史舞台。这家实体书店经营了9年、经营面积约10000平方米、常备图书25万余种,一度是深圳重要的文化标签,但如今还是顶不住经营的压力,宣告倒闭。这个图书圣殿的消失,一些老读者自然唏嘘不已。

这个消息在意料之中。实体书店盈利空间本来就有限,占地大、利润薄,“书店难做”早已是业界共识。近10年,全国各大城市知名实体书店相继亏损、倒闭,其中包括北京的木樨园百荣书城、第三极书局,上海的思考乐书局等。而在广州经营了14年的三联书店,也于3年前轰然倒闭。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当当”、“卓越”等购书网站打出惊人的折扣,这对实体书店构成第二波的冲击,令本来生意就难做的实体书店更加艰难。因此,对深圳购书中心的倒闭,业内人士的评价是:“完全在意料之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且不要唏嘘实体书店大势已去。最寒冷的季节,必然孕育着新春的希望。在老书店倒闭的同时,却有不少新书店挂牌。新书店绝不会沿袭老书店的经营模式,而是掀起了一场“新书店试验”,引领着购书行业的“产业升级”。销售模式的更新、再造,是新一代书店转型突围的希望所在——

从卖书变成“卖时光”。新一代书店经营者认为,书店并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更该是文化空间。在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当地人约会见面一般都在书店。上海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说过,“书店应是文人或者知识的发散地”。因此,“书店”向“书吧”转型,被认为是书店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深圳书城设立24小时书吧,北京万圣书园旁边开设咖啡店,书不买也可以读,你消费的是“你在这里读书的时光”。

从卖书变成“卖创意”。书店卖书,同时也卖文化创意产品,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这个增量远大于图书的销售额。去年,获得世界“最佳购物场所设计奖”(Store Design of the Year”)的是广州一家书店——方所。去过方所的朋友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它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以生活审美为核心,同时有书籍、服饰、美学生活用品、植物、咖啡、文化活动、展览,书籍仅仅 是它多元经营的一部分。

从卖书变为“卖服务”。很多实体书店变成了“概念店”,成为网络卖场的图书展销会,以物理空间、多样化、注重互动赢得市场。上海新华书店开始打造概念店,引入iMovie影城视听馆;北京雨枫书店实施会员制,让读者不买书而看到书,适合当今读者提升自我、寻找精神家园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深圳西西弗书店刚刚进驻深圳,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阅读空间,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其销售量就超越了总店。线上线下的联合经营,让新一代的书店品牌得以提升。

消亡的只是消费方式,而不是文化产品。经历一番“产业升级”,紧跟市场脉搏的实体书店将有广阔空间,而固步自封的实体书店则难有出路。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型购书中心走向衰落的同时,新的图书销售方式也在破茧而出。未来并不悲观,反而充满希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莫一见老书店之没落,就呜呼哀哉,呼吁政府介入、扶持,其实市场是最好的调节良药。

8、今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开始热衷西方的文化,特别是一些在西方才有的节日,在我们这里也被隆重地庆祝着。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扬名、武汉大学陈乔见等十位名校博士生联署发表文章抵制过圣诞节。无独有偶,成都教育局下发通知,要求学校严禁学生在12月10日——28日期间上街参加圣诞节群体聚集活动。

近年来国内文化界掀起一阵反西化的热潮,央视国学系列一出,百姓不分男女无论老少纷纷群起而响应,声讨笔伐,很是热闹。今又闻大学名校博士生联署抵制圣诞节、当局禁圣之举,又是一番手笔。笔者感慨之余,带点无奈;欣慰之中,略有疑惑,一时百感,今便趁此机会一并谈谈。(1、引述材料)

究其圣诞节在我华夏土地上如此猖獗,也不过是商品经济的效应罢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开门迎宾,和气生财的原则,迎来各路商家。在这商品进门之时,自然也带着

他人文化的风尘。当初我国因为国力尚不足与西方相抗,自己的产品在西方成熟工艺下相形见绌,西方商品大行其道,这商品上附着的文化效应也四处横行,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因部分商品的难看而贬值。圣诞节说白了也就是搭乘了圣诞器物及西方商品而来的乘客罢了。每次过圣诞,谁最开心?非过节的人,而确乎是那赚得金银满盆的商家。现在政令“血书”并下,先不说单薄强硬的禁止能否阻挡经济全球化后商品侵入的潮流,就是每年为了给国内国外带来几个亿收益的圣诞器物,商家们也不会眼睁睁让你断了财路。更别说那被完全西化的年轻“哈”族了。所以,单纯的“公车上书”与政令严禁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发动民众可以,但如今对抗的是金币与贸易潮流,应和者注定是无法成什么气候的。(2、分析原因)

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我国举目尽赤,满地节假洋鬼子么?不。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故一味蛮干是不行的。清朝的悲剧也说明了仅仅筑一堵高墙不仅堵住别人也堵死了自己。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文化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要战胜之,必先找出症结所在,再批亢捣虚,一举擒敌。(3、提出观点)

一、文化战。要对抗大胡子圣诞老人,必先树立自己的小两口牛郎织女。五千年的文化中,有价值何仅知识技艺?我们的传统节日一向很丰富,只是不知为何如今在法定节日中通通“不合法”了,重拾传统节日,国家包装一下宣传一下便能上战杀贼了,如日本,传统节日“秋祭”是法定放假的。有了法律做后盾,大胡子公公也闹不出大场面。文化最终也只能由文化来战胜。(4、解决问题)

二、经济战。文化入侵实质上就是经济入侵,大胡子们都是乘着商品来的。没有那些影片商品,大胡子们就形如残废。一段时间内,韩国也是遭受了美国“和平演变”的商品文化冲击,但 韩国人不傻,迅速在自身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商品包装后扔掷过去,一声爆响,连着亚洲满地都是《大长今》《海神号》。这还是我们应效法的,单纯学术上的弘扬文化是不够的,还可以商品化文化。迅速在传统文化上找到自己的品牌,商品化后便可攻可守,无往不利。如今中国经济实力已成熟,缺乏的仅是国民对国家文化商品的信任。找准一个传统节日,商品包装后打入市场,断大胡子们的臂助,用兵之道也。《西游记》、功夫,在世界各国民众心中扎的根便是范例。(4、解决问题)

学者们与成都政府其心可嘉,但行事未免稍有毛躁。文化之战并不是刹时能解决的,而须持久战之。巨龙正在腾飞,观夫现在中国传统的热潮形势,相信中华文化耀目于世界文化之林也是指日可待的。(5、发出号召)

9、与其封杀“洋节”,不如反躬自省

12月24日,西方平安夜,西安西北大学现代学院“闭校锁门”,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校内挂出了“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等宣传标语。(12月25日《华商报》)

12月24日是平安夜,12月25日是圣诞节,跟之前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类似,这些节日都是舶来品。“洋节”的加入丰富了中国的节日文化,中国人除了传统节日外,还可以过洋节,当然,过传统节日放假,过洋节是不放假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洋节受年轻人的关注、喜欢。

西北大学“闭校锁门”,组织师生收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以为这样就可以封杀洋节,这完全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今年可以组织师生收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明年呢?校方组织师生收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学生真的愿意吗,会不会落得学生口服心不服的尴尬境地?而且,为什么只是到了洋节到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平常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又在哪里?其实,圣诞节已经越来越中国化,完全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正如《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认为的那样,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虽然在中国愈来愈受欢迎,但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式圣诞往往被视为狂欢节,主要形式是广场喧嚣、情人约会、逛街购物和赠礼文化,概而言之,就是“玩”。圣诞节是“洋节”,但已经过出了中国特色,平安夜更多是祈求平安夜的意味,圣诞节更多的是“玩”,这对激发内需潜力大有好处,抵制有用吗?

中国人过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平安夜、圣诞节等洋节,还开始造节,比如光棍节、网购节,这些组成了中国人节日的大家庭。在带薪休假落实遥遥无期的情况下,人们需要更多的节日来娱乐自己。“洋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多的是娱乐的节日、消费的节日,勤劳的中国人腰包鼓起来了,节日正是国人消费的好时候,而消费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华文明有着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正在于其不断地吐故纳新,佛教文化来到中国、进化成了本土的禅宗,中华文明也随着海陆丝绸之路走出去,张骞、玄奘、鉴真、郑和是中华文明与外界文明交流的代表。中华文明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完全可以容纳外来文明、甚至将其本土化。

封杀“洋节”,其实是对中华文明不自信。其实,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沟通、交流、融合,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就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即便是“狼来了”,也能促使其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

10、圣诞节中国化:一场青年的节日改造

圣诞节又至,不难预期,在中国各大城市,以青年为主体的集体狂欢又将上演。近些年来,不少人对传统节日被冷落、西洋节日受热捧的现象忧心忡忡,甚至贴上西方文化渗透或国人数典忘祖的标签,对其口诛笔伐。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华盛顿邮报》等西方媒体看来,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虽然在中国愈来愈受欢迎,但也越来越有中国特色,与西方侧重家庭团聚和宗教氛围的圣诞主旨相去甚远。中国式圣诞往往被视为狂欢节,其主要形式是广场喧嚣、情人约会、逛街购物和赠礼问候,概而言之,就是“玩”。

圣诞节日趋中国化的实质,与其说是崇洋媚外,不如说是我们的年轻人自主改造外来节日的一场运动。

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如同一台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在接受“不进则退”宿命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压力。以至于2013年5月14日《人民日报》以“莫让青春染暮气”为题,直指“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这一现象与现代社会结构的科层化不无关系。

社会的科层化,意味着绝大多数现代组织,都要依规则进行管理和组织,按程序进行交往与行动,以职能职位进行技能分工和等级分层。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只能从科层金字塔的底层开始奋斗,想要在社会流动中向上升,多数时刻都得向科层社会妥协。因此,他们喜玩爱闹、求新立异以及试图冲破成人世界控制的自我意志,被科层社会压抑于心底。

而节庆恰恰具有“减压阀”的社会功能。在一些社会学家看来,节日的功能,是通过这种对日常等级秩序和行为规则的暂时性取消,消除日常社会结构累积的张力,从而在维系结构的同时,为其注入活力。

但中华传统节日更强调以祭祖敬长、家族团聚、礼尚往来、祈求福祉等来促进家族人伦的凝聚,严肃的仪式对青年的要求是崇拜和服膺,而少有玩乐与嬉戏。观灯、庙会等能调动节日气氛的公共活动,不是日渐淡漠,就是很难唤起年轻人的参与和关注。可见,传统节日虽能在家庭温情上给予年轻人的心灵以抚慰,却难以满足他们更广泛的释压需要。

在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看来,当前辈们已无法再向年轻人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模式时,年轻人只能以在新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仿效的楷模,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创造新的文化。

作为一个舶来品,外来节日没有传统节日那么多文化包袱,可以在保留其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任意改造,融入更多颠覆日常秩序和跨越家庭藩篱的玩乐内容。青年们不见得要彻底打破既有的社会结构与规范,却不时地寻找能在特定时空突破规矩、放纵玩心的机会。加之在现代都市,较之于血缘、地缘等先赋性人际关系,更个人化的后天关系对于年轻人而言也很重要,恋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需要一个更为公共化的节日平台。年轻人的诸多需求与商家的牟利营销一拍即合,加上游戏与玩乐本就容易在年轻人之间交互传染,以西方节日为外壳的公众狂欢能星火燎原便不足为奇。

年轻人对节庆文化的重塑早已不局限于西方节日,吐槽春节联欢晚会这一集参与、互动、娱乐、反叛于一体的互联网游戏近年来备受热捧,就是年轻人冀图将“玩”植入传统节日的一种改造。

全球化和互联网给了今天的年轻人改变文化的机遇与能力。面对时代所加载的困顿和束缚,他们可以依恃同辈的力量去消解和挣脱,因为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辈这样,身处风口浪尖地了解、经历和吸收社会如此迅猛的变革。因此,对年轻人异于传统的行为,不应不加思索地贴上标签,而应以同情和理解的姿态,去了解与沟通。

当然,不少风险和魅惑也随之趁虚而入。若自我解放沦为毫无反思和节制的纵欲,追求快乐、挣脱束缚只是滑向千人一面的疯狂购物、纸醉金迷,这一解放运动的积极意义将会大大削弱,对青年也会构成一种自我毒害。因此,舆论对新兴文化的尊重不代表彻底无为,作为一种制衡性力量,合理的引导仍不容缺位。

11、春晚主题曲咋选刘德华的歌 《回家的路》作为春晚主题曲,在除夕之夜唱给广大中华儿女,既反映了一种集体情绪,更表达了一种共同心声。

此前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了刘德华加盟央视春晚的消息,让无数歌迷激动不已。这也是刘德华第四次加盟春晚,有媒体爆料刘德华将独唱《回家的路》。据报道,这首歌十分契合春晚今年“家和万事兴”主题,表达每个人对家庭的牵挂,也因此被选作春晚主题曲,除夕当晚将贯穿晚会始终。(2月5日《华西都市报》)

央视春晚有主题曲了,这首歌名为《回家的路》、由刘德华独唱的主题曲将贯穿春晚始终。那么问题来了,央视春晚主题曲为啥会选《回家的路》?

春晚今年的主题是“家和万事兴”,春晚主题曲选《回家的路》,两者找到了交集,都有一个“家”字。“家”是每个人心灵停泊的港湾,谁不想要家?谁不想回家?《回家的路》唱出游子泪、游子心,又何尝不是唱出中华儿女的心?包括春晚的这些演员和主持人,谁不想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过除夕、欢欢喜喜迎新年呢?

1998年,刘德华就曾参与创作并演唱过歌曲《回家真好》,并发行了同名专辑。《回家的路》这首歌再次主打“家”的温情牌,和今年春晚的主题“家和万事兴”一脉相承,非常适合在除夕夜进行表演。而在日常生活中,刘德华就是一个重视家庭的“顾家好男人”。春晚主题曲选定《回家的路》,选定刘德华独唱,如果不是量身订制,也是一种高度契合。

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让很多人在春节回到了家,也让很多人因为一票难求等原因而不能回家。《回家的路》无论对谁而言,都是一条应该走、必须走的路,但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或者不能走这路,或者走了一半中途留下,或者根本就不敢走这路。《回家的路》作为春晚主题曲,在除夕之夜唱给广大中华儿女,既反映了一种集体情绪,更表达了一种共同心声,尤其是传递了一种种复杂的感情:思念、感激、理解、宽容、牵挂、祝福„„

央视春晚众口难调,但央视春晚选的这首主题曲,一定能让13亿中国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每当这首主题曲的旋律响起,你对央视春晚的抱怨、怀疑、猜测、诘问等种种与除夕不合拍的因子,或许都会在《回家的路》中烟消云散。

观看央视春晚,感受欢天喜地。聆听《回家的路》,回味来时的路,畅想未来之路,走好人生之路,共筑中国梦大路。今年的央视春晚不一样,今年央视春晚的主题曲非比寻常、耐人寻味、令人遐想!

第三篇:优秀时评文章推荐

优秀时评文章推荐

铁轨上拍照:不是“拉风”是“抽风”

8月30日, 5名马上升入高一的男生,因为从来没有看到过火车,于是相约来到铁路上看火车,并在铁轨上摆出各种POSE和火车合影,全然不顾疾驰而至的火车,所幸列车司机及时发现,紧急迫停6分钟,防止了惨剧的发生。(红网 8月30日)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拉风时,很多时候是出于对他/她的穿着很时尚、前卫、性感,或者是外表、行为举止表现的酷酷的。五名高一的学生,认为在铁轨上拍照是一种 很拉风、很拽的行为,可以在朋友之间炫耀,获得同龄人的称赞、羡慕、佩服的眼光,而殊不知这样那生命开玩笑的“拉风”举动,其实是不经大脑思考后的“抽 风”行为。铁轨上运行的是重达几十吨,高速疾驰的列车,如果列车司机没有及时发现铁轨上这五名学生,后果会是什么?至少给他们的不会再是称赞、羡慕、佩服 的眼光了,最后有可能给他们只有至亲好友悲痛的眼泪和对他们无知行为的叹气。不过让人庆幸的是,列车司机及时发现并紧急迫停列车,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其实,这样的“抽风”行为还频频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去年11月份,就有几名大学生为了拍照炫耀、耍帅跑到铁轨上拍照逼停火车。今年4月份,一群大学生就 把野炊的地点选在铁轨上。6月份,小情侣,把谈情说爱的地方选在了铁轨之间,还真是不一般的浪漫。而近,因为民间的传统风俗,每到农历七月半不少老百姓都 有烧纸祭拜死去先祖的习惯,然而这一烧就把火烧到了铁轨上。这样行为要是只发生在平头老白身上,或许还情有可原,可做出这种不经思考“抽风”举动的却还有 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从屡上铁路这样的行为上,其实可以看到两种因素的存在。

第一,就是作为火车道路管理者的铁路部门,为何能有人登上铁路逼停火车,而且再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还是屡禁不止,铁路的安全管理是否存在需要补漏的地方。

第二,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多人做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且不说烧火烧上铁轨的平头老百姓和暂且可认为是年少无知的高中生,但就上面 那几名野炊的大学生来说,想必都是受过教育的他们,却能做出这样荒唐滑稽的事,我们该做有所反思。从读书到走向社会,前面我们必须要接受至少九年的义务教 育,难道在学生时代当事人从未接受过“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样最基本的思想行为教育?想必绝不可能,但明知不可谓却要为之,这恰恰就反映出了,当下很多 人在脑子都知道怎么去辨别对和错的行为,但在付之行动时却让身体主宰了大脑,这并不是教育的失败,而是我们自己“言行不一”的结果。

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告诫后人,要时刻反省自身的行为。然而,对于现在为了生活,为了车子、房子、票子而忙碌的人们来说“吾日三省吾身”或许难以 做到,但忙碌并不可作为不“自省思考”的借口,要不,像上面五名高中生自一样自以为“拉风”却是“抽风”的行为还将频频成为媒体的盘中餐。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官员自杀”是谁之过?

近日,记者从合肥市有关方面获悉,合肥市政协副主席满铭安于7月28日晨被发现在合肥一小区内自缢身亡。经警方现场勘验、调查,死者满某某,男60岁。警方初步调查死者系自缢身亡。(人民网8月25日)

“官员自杀”总是一个吸引大众眼球的话题,只因为他们的身份是“官”,他们的死因总是众说纷纭,在各种猜测中“官员自杀”就自动形成了一部不用导演的“戏剧”,好坏都有,但是这样的“糊涂账”却让更多的人想要越理越清。

生命是无比珍贵的,因为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唯一一次。而总结“官员自杀”原因无非有三种:第一,精神抑郁得不到释放。第二,违法乱纪东窗事发为逃避罪责。第三,所谓的爱恨情仇。这些往往都是“官员自杀”的主因。

近年来“抑郁死”似乎成了官场的流行病,因此官员一爆出自杀,许多人就开始浮想联翩了,而反腐的高压态势下,官员是不是因为没有守住“清白”而畏罪自杀或 者是“替罪羔羊”的猜测也随之而来,更有的把话题八卦到了官员的“私生活”上,不管是那一种猜测掀起了舆论的狂潮,而权威部门来还事实一个真相才能遏制住 这种猜测的蔓延。

不管官员是哪一种“自杀死亡”,所带来的舆论反应都是消极的多,如果病了就不能讳疾忌医,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有死的勇气何不好好活着,而那些违法乱纪的 官员也别想着一死了之,你总得给培养你的党,信赖你的群众,关心你的家人一个交代,改过自新不才是最好的方式么?而那些爱恨情仇除了利益和私生活问题也只 能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别却了“德”别沾了“贪”别玷污了“权”还有什么非死不可的理由呢?

不管“官员自杀”背后的问题是那一个,相关部门都应该给公众一个清楚明白的交代,而官员也别以为“死亡”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也别想着以“死”为退路,这哪里是退路这根本就是自掘坟墓,忠诚于党和人民才能获得轻松自在。

第四篇:优秀时评文章三篇(精选)

优秀时评文章三篇(精选)

贫困县超标准建设办公用房伤了谁的心

7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建始县超标建设办公楼问题节目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要求全县各级 各部门要以诚恳的态度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批评,以端正的态度接受调查处理,以坚决的态度搞好“整改回头看”,切实把“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

建始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却舍得花2300万建设40个人用的豪华办公楼,这则消息在中央大力反对四风,严禁超标准使用办公楼的大环境下确实令人咂舌,这不是顶风作浪吗,公然违背中央八项规定,在紧密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越走越远。

建始县的超标建办公楼体现了我们一些党政机关作风不实,说一套做一套,必然引起群众反感,损害政府形象,破环政府公信力,也破环干群关系,更是伤了群众的心。虽然建始县在事件曝光后处理问题态度积极、端正,但是作为县委政府,也必须这么做。

在国家领导人都带头践行群众路线的环境下,为什么还有那么的领导干部不顾中央政策,带头违反规定,依旧铺张浪费、依旧脱离群众。笔者认为出现这些情况主要 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未转变,还是为自己为中心,政治敏锐性不强,国家领导人都在带头联系群众、转变作风、反对浪费。国家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看着这么多的腐败官员下马,还存在这侥幸心理。

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领导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处处以身作责,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地方领导干部应该学习中央领导,因为中央的政策也是要地方一级一级,层层落实到群众手中。

建始县应该思考怎么把腾出来的办公楼用好,才是关键。

贫困县哪来的钱建设豪华办公用房

近日,网曝比较贫困的湖北省建始县违规超标建办公楼,部分办公楼的建筑面积及投资超标严重。7月5日,建始县就此回应称,目前,纪检监察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有干部已被调岗,专项清理工作正在进行。(新华网 7月5日)超标准建设办公用房是中央三令五申、严厉禁止的,更何况是一个贫困县。笔者很是奇怪,一个贫困县拿出这么多多钱来修建办公用房,为什么不拿这些人力财力来搞活经济,来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中央八项规定出来已久,中央也大力清理整改超标准用房,而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如此铺张浪费修建如此多的办公用房。县政府在问题曝光后也对卫生监督大楼的用途进行了调整,兴许是一种积极的表现。

不过笔者想问,要是新闻不报道,媒体不关注县政府还会调整吗?还会整改吗?纪委会去调查资金来源吗?会去调查是如何通过层层审批的吗?

超标准建设的办公楼显然是经过层层审批通过的,层层的领导没有看见这是一个违规超标建设吗?难道就没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吗?没人管不可能,没人敢管也不会。监督体制出现问题了吗?也不会啊,一曝光不是就调整了嘛。

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是作为一个贫困县还是应该以发展经济为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作风,将精力用在为老百姓创富增收上。不要为了一己私利损害党和国家的形象。

贫困县违规修建办公用房,源于内心“贫困”

湖北省建始县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压力较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县,却在县城附近建起了一座座高大的办公楼。这些办公楼是给哪些部门用的呢?(央视网,7月5日)

现在,各级政府超标的办公楼是常有的事,甚至是有些超标办公楼在主体建筑完成后,鉴于中央“八项规定”的严格要求,最终放弃成为烂尾楼的现象也是有的。这 些现象都是在告诉我们,这是在浪费,在浪费国家的钱,浪费人民的血汗钱。而作为贫困县,这种现象就让人感到更加的可恶。

首先,贫困县的收入本来就少,建豪华办公楼的资金是从哪出的呢?当地的财政局说是多年的筹集资金,但是这些筹集资金是怎么得来的呢?但是筹集资金的目的和 现在的行为是否配套呢?据此分析,笔者认为,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地的领导没有把群众的生产生活放在心上。

其次,贫困县建造如此多的豪华办公楼,资金肯定不全是来自募捐,相信也没有多少傻大款愿意支持这种打水漂,而且还有着很大风险的募捐。那这些资金来源,是 不是动用了一部分不该动用的资金呢?比如说什么扶贫资金呢?鉴于此,对于这种现象,纪检监察机关是不是应该严查到底呢?

再者,即便是建造这些办公大楼的资金没有什么问题,那作为贫困县,为什么不能想着帮助自己辖区内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呢?即便是再贫困的县,只要是有着齐心协力谋发展的领到班子,一心想发展,就有希望摆脱贫困,让群众发家致富。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贫困县的领导班子已经走进了发展的误区。很多贫困县是因为当地的环境好,为了保护好环境,往往会放弃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和环境 的保护,其实矛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尤其是当前社会环境下,科技日益发达,这也就给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更加有力的外部支持。所以,只要是 领导班子有心,一切皆有可能。

第五篇:时评文章优秀

莫让不雅照官员毁掉“女同学”

从1月8日晚开始,一条“举报江苏省镇江市反贪局副局长宋某某”的微博,引发广泛关注。图片中,宋某某与一名女性搂抱着半躺在沙发上。配文里,他还被指公权私用,把即将被送去强制戒毒的吸毒者保下来,让他人报销个人花费、威胁举报者等。(现代快报,1月10日)

一条举报微博引发的官员“不雅门”事件?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尚不得知晓。事实上,公众又如何能在短时间作出准确的判断?乍看微博标题,反贪副局长,与配图上宋某某与一紧衣裸腿的女性紧搂在一起,异常亲密,再看照片的背景,显然是一娱乐消费场所。不难想象,面对具有如此刺激性的敏感字眼和配图,媒体和网友会作何种联想?

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近来媒体频频曝光的官员不雅照事件,一些官员甘冒着受到从严惩处的风险出入各种楼堂馆所,公款消费,大吃大喝不说,招嫖、三陪、通奸,或是这些官员大过猖狂大意,或是自己一时兴起拍下场景不经意间或是被气奋的家人或有所图者上传网络,或是被有丝正义的消费场所的人员偷拍举报,其污秽不堪的场景得以曝光,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些不雅照官员何其大胆?竟敢如此蔑视党纪的威严和问责,屡屡突破公众对于官员德行的容忍底线。

虽然事后经当地纪检调查发现,这的确是宋某某的一次同学聚会时所拍的照片,上传者为宋某某同学的家人,是为了报复宋带坏其父的。似乎是冤枉宋某某了,但官员一旦与不雅照扯上关系,要立即洗脱污秽又谈何容易?

在一起起媒体曝光的官员不雅事件中,总能从这些官员的污秽之口吐出“女同学”来作遮羞布,似乎不管与某某女性作出何等下流不堪的举止,都能以“女同学”之名正己清白。曾经,女同学,是人们儿时的记忆,代表着学生时代最美好时光的纯洁和单纯,一谈及女同学,也会会心一笑。但又不知从何时起,在反腐风暴之下,媒体上开始频频出现官员不雅照且称之只是和“女同学”在一起。“女同学”竟就如此廉价的被官员的污秽之举粗暴的糟蹋,如何不叫人痛心顿足?

莫让不雅照官员毁掉“女同学”。不管“女同学”在我们的人生观里是何等地位和概念,代表着的是我们的记忆深入的纯洁,影响着我们价值观的神圣和纯粹,莫让不“雅照官员毁掉“女同学”在我们字典的本来的单纯含义。为了捍卫我们的“女同学”纯洁,不仅仅需要从严惩处的反腐倡廉,也需从文化意义上进行坚决的斗争,这尤其需要媒体和网友的参与,引导舆论用词,纯净我们的文化视界,守住我们的道德。作者:利剑2733740549兼职代笔此类文章。

下载清明节时评[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明节时评[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优秀时评写作选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周优秀新闻时评选 【新闻标题】商务部:2017年春节黄金周零售餐饮业销售额约8400亿 【新闻摘要】2017年春节黄金周,全国消费市场红红火火、年味浓郁......

    优秀清明节演讲稿

    优秀清明节演讲稿 人间岁月促,今又清明节。30年前我曾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而且是清明节演主题讲。以下是我当时的演讲稿。今天清明节拿出来晒晒。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清明节优秀作文

    清明节优秀作文(汇编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

    三农问题时评

    人民日报时评:城镇化并不能解决三农问题 其实,国外的特大城市是由几十个、上百个小城市组成的,每一个小城市都有它独特的主体功能、比较完整的服务功能。居住在里面的人,若没有......

    时评演讲稿

    10月7日,山东青岛,游人在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门前“参观”拍照。近日,位于山东青岛市乐陵路92号的“善德活海鲜烧烤”排档宰客事件发生后,引起青岛有关部门的......

    时评“助人为乐”

    热点时评:助人为乐亦为“忧”【字体: 大 中 小 】小月月事件 撑腰体 事件描述 9月3日,武汉市88岁的李老汉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场口摔倒后,众多围观者无人敢伸出援手,直到老人家......

    新闻时评

    新闻1:《朗读者》:一个人,一段文,带你邂逅温情 上周六晚,央视一套全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播,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慢慢读、细细品的文化空间。 这一次,凭借前不久《中国诗词大会......

    时评作文

    1.当街摔童的戾气从何而来 日前,一个母亲手推载有两岁孩子的童车,经过大兴区庑殿路一个公交车站时,因为停车问题与驾车俩男子发生争执。突然,其中一人竟然将熟睡的女童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