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大全五篇)

时间:2020-12-30 18: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第一篇:《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怒从黄河来》阅读原文: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了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在寒冷中,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一种花了。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一路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一种比雪花还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了,黄河把野性留下了。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了:她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是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也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自己尴尬的眼神,仓惶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野生的植物,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怒从黄河来》阅读题:

1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2分)

1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4分)

17.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4分)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想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1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2分)

1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4分)

《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

15.芦花之怒(1分);黄河之怒(1分)。

1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2分,关键词“壮观”);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2分,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答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即可给满分。)

17.(1)示例: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1分),生动具体地展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1分)。

(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1分)。

1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1分);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作铺垫(1分)。

1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4分)

第二篇:怒从何来哲理故事

一位年轻人自己觉得对“空”的意义理解得很透彻,便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没有有人能够难倒他。

他果然所言非虚,一路过关斩将,名声日隆。人们惊叹不已:他有问有答,滔滔不绝,真是后生可畏!

每经过一座禅林,当地禅师都以特别规格的礼仪接待他,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口若悬河。想想他也确实有一些功夫,他能以哭泣把《大品般若》里的“二十空”讲述十个小时!

因此人们建议他去结交一位三十年胁不至席的坐禅大师。

和那位大师面对面坐下,年轻人按捺不住夸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也众生,是三重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凡无圣,无施无受!”

那位大师静静地听着。其间一会儿请年轻人喝口茶水,一会儿请年轻人享用水果。可年轻人哪里顾得上,只顾说自己的,言谈有如悬崖瀑布,绵绵不绝。

忽然,大师出其不意,用手边的烟管打了这位年轻人一下年轻人立刻愤怒地站起来,斥责道:“大师为何突然有此之举?”

“既然一切皆空!”大师悠悠说道,“试问怒从何而来?”

禅思禅悟:佛家讲究“四大皆空”,看哪个是一种境界。故事中的年轻人自以为理解了“空”所有的含义和奥秘,到处出吹嘘,最终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路出马脚。满瓶酒不响,半瓶酒丁当,往往只有那些“半瓶酒”才会到处去虚张声势。

第三篇:黄河西流阅读答案

黄河西流

赵丽宏

天的尽头,闪烁着一道灿烂的金光,像一柄神奇的宝剑,从蓝天深处脱鞘而出,横陈在天地之间。站在梁上远眺,中国人的母亲河仿佛在天边流动。这就是黄河第一曲。眼前的景象,正合李白的诗意:“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接下来那句:“东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里就不对了,得把“东流”改为“西流”。毫无疑问,李白没有到过玛曲,也没有登过梁。我眼前黄河西流的奇观,李白无从得知。这里,天高地阔,天地间的人显得渺小之极,远方的黄河也只是天地间的一道细流。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在歌子里这样唱:“远看黄河一条线”,把在高山上远眺黄河的感觉描绘得非常传神。如果把黄河看作天地间的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倔强而又聪慧的生命,她心怀着遥远的目标,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不因为挫折而颓萎,在跌宕坎坷、危机四伏的旅途上,她坚定地走着,没有任何力量能中断她投奔海洋的脚步。曲折的美,是天底下最有魅力的美。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我站在梁上,凝视着远在天边的黄河,久久不忍离去。甘南的朋友笑着催我:“走吧,我们会带你走到黄河边上的!”

大约三个小时后,我真的站在了黄河岸边。在高山上远眺时如剑如线的那一脉细流,此刻成了一条宽阔的大河。眼前的黄河,和人们印象中的黄河完全是两回事。在兰州,在洛阳,在开封,在济南,我曾经见到过中游和下游的黄河,那是一条浊浪汹涌、黄水滔滔的河,是一条奔腾翻滚的黄龙,河里的水流,简直就是浑浊的泥浆。而这上游的黄河,却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明镜般的河面上,倒映着深蓝的天和雪白的云。跟我一起来的儿子在河滩上奔跑欢叫,还捡来石片在河面上打水漂,石片在平静的水面上旋舞蹦跳,溅起一圈圈涟漪……这样的清流,怎么也无法和我记忆中那条咆哮浑浊的黄河融合在一起,倒是使我联想起江南的新安江和太湖,联想起我故乡崇明岛上的河。然而黄河和江南的河流毕竟是不一样的,平缓的河滩连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成群的绵羊和牦牛在悠闲地吃草。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黄河在这里静静地西去,没有浊浪,没有涛声,没有匆忙的喧嚣。然而谁能否认,这就是黄河?宁静致远。这平静清澈的流水,不久将掀起惊天动地的波涛。我想,眼前的黄河,多么像一个胸怀博大的勇士,在生死搏斗的前夕,独享着珍贵的宁静。

(节选自《岁月的目光》,广东旅游出版社)

1.品析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要把黄河“东流”改为“西流”,你知道为什么吗?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黄河的?

4.与下游相比,上游的黄河有何特别之处?

【第33期第2版《大美三峡扑面来》参考答案】

1.这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写景。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比喻成一朵硕大的红花,非常生动形象。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

2.黄河从高耸入云的巴颜喀拉山上飞流而下,奔腾向东,遇到岷山的阻挡后,突然改变方向,调转头由东向西北流去,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弯道,即作者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3.由远而近的观察顺序。

4.下游的黄河浊浪汹涌、黄水滔滔,而上游的黄河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

第四篇: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2011301120003杨燕

黄河,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有熟悉的名字。陌生的是,我作为一位南方人,从小沐浴着长江边的清凉的江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长江对我来而言,反而更像我生我养我的母亲,而对于黄河母亲,我从未见过,只有在教科书、报纸或者网站上看到过她的身影,但是,那对于我来说似乎还是有些遥远和陌生;当然熟悉的是,虽然未曾领略到黄河的魅力和奔腾,但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我始终关注着这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河流,当他遭遇危险时,我会为她担心,为她祈福,当她又一次造福百姓时,我会由衷地感谢她。自古以来,黄河就成为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歌颂的对象,我也想通过从这些精英文萃中好好的品一品黄河。

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李白就曾多次抒发他对黄河的感情,在《将进酒》开篇便以恢弘的气势为我们揭开黄河的神秘面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李白的眼中黄河的水就好像从那天际飞流下来的,势不可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势不可回,看到如此令人震撼的黄河不禁想到生命的渺小脆弱,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己虽然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能实现,但有如此绝世好景,又有知己好友与美酒相伴,什么“钟鼓馔玉”的名利富贵,都是浮云。此外,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也有两句很经典的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这两句中,李白似乎更加近距离的接触黄河,感受到黄河奔流时那种撼天动地的声音,就好像黄河里面藏着什么巨大的灵兽,它走一步就如同要触动华山,他咆哮一句就如同打雷一般,十分有气势。

当然,要更为具体地品味黄河,就不得不说这首自小学就琅琅上口的大文豪刘禹锡七言绝句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弯弯曲曲如同盘旋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巨龙般的黄河,但是它在奔腾的过程中又裹着万里的泥沙,时而大风大浪使黄河水翻滚卷动,就好像来自那遥远的天边,那么这条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是要去哪里呢?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原来它是和银河相接,既然是这样,就带上我一起去牛郎织女家做客吧。这首诗也正好与前面说到的李白的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遥相呼应,都将黄河这种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这种恬静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给人十分浪漫的氛围。

要问我最喜欢哪首关于黄河的诗词,那我将首推王维的《使至塞上》,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吧:“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五言律诗是在王维奉命出使边塞见到沿途的边塞风光所写下的,这首诗的最精彩也是传唱度最高的一句就是颈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几乎看不到几处人家,只能的看到远处一束烽烟挺拔而起,圆圆的落日散发着似火的红光,刚好悬挂在那长长的黄河上边,黄河水面波光粼粼,偶尔还能看到归来的渔船„„多么美的场景,就如同画一般,把王维震撼住了,同时也把我震撼了,我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壮阔雄奇,气象雄浑,既有万马奔腾的雄壮,又有流水涓涓的静谧,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造出如此绝美的境界。

还有很多的诗人也都讴歌黄河,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以及他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这首诗则是表达作者路过古黄河堤看到的沧海桑田的景象,感叹世事变化。唐代诗人柳中庸在《征人怨》写道“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则是烘托黄河的政治军事地位,也将那些长期在外出征不得回顾故乡的士兵们的乡愁表现出来。

最后,我想说,20多年没见到过黄河的确很遗憾,但我要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去填补这个遗憾,去好好的用以后的人生去品味自己的母亲河—黄河!

第五篇: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制度

从《十二怒汉》看美国陪审团制度

【摘要】:《十二怒汉》给观众呈现了陪审团定罪的过程,其中的辩论紧张激烈、精彩纷呈。让人不禁想要对这个制度一探究竟。本文将对陪审团的组成、运行以及陪审团制度的优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十二怒汉》 陪审团制度

该片讲述的是一个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除了8号陪审员之外,其他人对这个犯罪事实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顾,还没有开始讨论就认定了少年有罪。然而当8号陪审员提出自己的“合理怀疑”后,整个案件的疑点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最终,陪审团裁定被告人罪名不成立。

在这个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陪审团在定罪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美国,陪审团是怎样运行的,陪审团制度存在着哪些优势和弊端。本文将对这些陪审团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在这之前,我们不妨通过影片中审判长的一段话来直观的感受一下陪审团制度的运行。在影片的开始,审判长说了这么一段话:“漫长复杂的审理程序已经结束,这是一宗一级谋杀案。预谋杀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刑责最重的罪名,你们都已听过证词,也明了法律条文的规定。现在你们必须坐下来,好好地厘清这宗案子的真伪。在本案中一有一人死亡,另一个人的生死掌握在你们手上。如果你们能提出合理的怀疑,无法确认被告是否有罪,基于这个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做出无罪的判决。如果你们找不出合理的怀疑,你们必须基于良知,判决被告有罪。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如果你们裁定被告有罪,本庭将会对他施以严厉的惩罚。最高的刑罚会是死刑,这是一项沉重的责任。谢谢各位。”之后,书记员宣布“后备陪审员可以离去”。然后陪审团开始就案件的定罪问题展开讨论。

我们注意到,在陪审团开始讨论之前,书记员说了一句“后备陪审员可以离去”。这句话关系到了陪审团的组成。按照美国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美国公民都有担任陪审员的义 务,但是未满21周岁,不在本地居住,不通晓英语及听力有缺陷的人,有前科的人没有资格充当陪审员。

从表面上来看,陪审团的组成貌似很简单。但这十二个人是如何被选出来的呢?首先,与案件有关的人,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关的人不得入选。这有点类似于中国法律制度中的回避规则。然后,控辩双方的律师会对陪审员进行挑选。任何一方对陪审员的入选都具有否决权,只有双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该陪审员才得以入选。当然,在行使否决权的次数上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而言,一方律师在普通案件中行使否决权的次数大概为4-5次,在特殊案件中可以增加到6-7次。而一旦被选中成为陪审员,公民必须到庭参加诉讼,否则会被视为藐视法庭。除非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自己身患疾病或者在过去一年内已经做过陪审员,那么在征得法官同意后可以退出。如果你实在不想当陪审员,又没有上述事实,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碰巧你是个华人,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声称自己不通晓英语来逃避该义务。实践证明,这一招百试百灵。如果你不是华人,那么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在完成了以上步骤后,法官和控辩双方会共同确定24个人,包括12名陪审员和12名候补陪审员。候补陪审员跟随陪审员全程参与庭审,这样当一个陪审员中途退出时,候补陪审员就可以无缝衔接。如果出现极端情况,即十二名陪审员全部退出后,还有候补陪审员退出的,一切就要重新开始了。

当陪审团的人员确定后,他们需要裁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在电影中,审判长说了这么一句:“然而你们的决定必须一致。”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指控谋杀成立的案件中,陪审团采用的是“一致决”,即需要每个陪审员都同意才能做出裁决。而在民事案件和一般刑事案件中,美国各个州的做法不尽相同,但都是采用的“多数决”,只是具体比例不同而已。如加利福尼亚州是九对三,俄勒冈州是十对二。

但是不管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多数人对持异见者都具有说服的责任。一般而言,那些少数派被说服的可能性很大。但如果碰到那么几个人坚持己见,导致陪审团无法做出裁定,就会形成“悬而未决的陪审团”。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的程序又得从头走一遍了。

正因为如此,陪审团制度在效率方面一直为人诟病。根据调查,多数美国公民都不愿意担任陪审员,耽误时间,影响工作。可即便如此,陪审团制度依旧在美国顽强的存在,这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这个制度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陪审团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享政府权力,制约法官。这也是美国陪审团制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陪审员通过行使裁判权,把自己的意志反映到司法实践中,从而分享了国家权力。并且,由于陪审团的存在,相对于那些由法官一手制作出来的判决,民众对于此类判决的接受程度显然更高。这也有助于民众尊重法律、尊重判决的思维的形成。

其次,在民主国家,“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被奉为至理名言。而陪审团的存在显然是对法官的一种制约。这在防止司法腐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它无法完全杜绝司法腐败,但相对于法官一个人,在面对陪审团时,其腐败的成本也会增加很多。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司法腐败的发生。

最后,实行陪审团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使得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到相应的法律知识,培养整个民族的法律意识,强调对法律的尊重与遵从。这对于中国当前司法腐败盛行,司法严重不独立,法院判决与舆论导向严重对立的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当然,在中国实行陪审团制度是否合适,时机是否成熟等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在此不做叙述。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拍的非常不错的影片。不管是对法律初学者还是法律门外汉来说,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都会对陪审团制度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曦古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

http://news.sina.com.cn/w/2008-01-31/120414871625.shtml [2]《美国陪审团制度》 http:// [4]《陪审团制度的得失利弊》

http://hi.baidu.com/xuellace/blog/item/8a8a8d0f77fd3ceeab64574b.html

下载《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怒从黄河来》阅读答案(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从何处来》,讲述的是广西人阿丘,下南洋寻找家族的故事。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妈妈小草,以及前天刚送别的她的小......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

    《孙子从美国来》观后感三年级一班 任梦今天我们观看了一部《孙子从美国来》这部电影,看完感觉有点意思,当时我和李雨杰感动地都流下了泪水。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叫布斯的美国孙......

    事业心责任感从何处来

    事业心责任感从何处来 事业心、责任感作为一种精神面貌、工作姿态和思想境界,是新形势下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思想基础和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是党员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做......

    从文体角度来教学

    从文体角度来教学《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课文大多是一般记叙文,有时也少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议论文这种文体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比......

    喜从信来授权书

    授权书 甲方(授权方):乙方(使用方):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同意将版权、肖像权、著作权属于本人(单位)的(摄影作品、书画作品、文字作品、设计图、地图、示意图、LOGO、其他作品)资料共......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说课教案 说课人:周 峰 说课时间:2006年5月27日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本文表现了共工怎样的精神? ___......

    从人民群众中来 到人民群众中去

    从人民群众中来 到人民群众中去 我从为民这个方面,谈谈如何学习实践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 一、必须甘于做人民群众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曾经为湖南第一师范题词:要做人民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