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师推动名校发展——骨干教师专题会议
名师推动名校发展 ——骨干教师专题会议 为切实做好名师管理工作,同时发挥好名师在全校教育教学中的引领作用,我校于 6 月 7 日下午召开了三级(区级、镇级、校级)名师工作会议。会议先由邓校长解读了我校名师的管理条例并就名师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待遇等一一作了细致的说明;最后杜校长做了总结发言,说明了召开本次专题会议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名师一定要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按照**小学制定的名师管理细则做好每一件工作,寄予他们影响辐射其他老师,使我校涌现出更多的名师,共同打造“**小学”为区名校,实现“名师创名校,名校出名师”的新目标。
第二篇:名师名校一盏灯
名师名校一盏灯
时光荏苒,转眼已过不惑之年,反思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世人对教师期望值的升高,面对见多识广、精灵古怪、满脑子问题的学生,要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做到不误人子弟,无愧于良心,自感的确急需更新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拓展视野,才能适应当前教育工作的需要。一直希望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雪中送炭,正好满足了我这一愿望。
在这一个月的培训中,我们和专家、教授、名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次次亲密接触,参观了名校,观摩了名校教师的示范课,聆听了专家的精彩的评课,既有理论引领,又有实践的具体操作指导,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将我这次培训中收获最大的两点汇报如下。
一、把名师当做一盏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前,听过不少名师的优质课、观摩课,在名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积极的多元评价;一唱三叹的排比导读;咬文嚼字式的品词析句;还有形象生动的写作特色介绍„„总之,多种形式在课堂上和谐共生,相辅相成,教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我们常常被他们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对文本解读的细致入微以及课堂上的教学机智所深深折服。慨叹之余,不仅沉思:名师为什么能把课上成这样,他们是怎样做的?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我非常赞同《小学教学》2009年第5期中《我们该向专家
学习什么》一文的作者朱荣霞的观点:我们应该学习专家“钻研教材的精神、艰辛磨课的精神、海量阅读的精神”。可到底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却实在有些迷茫。
此次培训中,听了武凤霞老师《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的报告,在报告中,武老师详细地给我们讲述了做一个会上课的老师具体应该怎样做,读那些书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文化素养,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智慧,并告诉我们怎样去读。武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怎样解读文本,怎样掌控课堂的学问。还有何风彩老师、郭文祥老师,周雁翎老师,都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成长的经历、成功的经验。使我如沐春风,受益颇多。今后,我将把这些名师的做法作为教学的指路明灯,沿着这些名师所指的道路不懈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踏上一个新的台阶,像名师一样创设出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让学生也能在欢乐中成长;像名师一样营造出最具氛围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也能感到学习的幸福; 像名师一样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也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像名师一样拥有最能打动学生的课堂语言,让学生喜欢倾听。
一、把名校当做一盏灯,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
近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考试排名的影响,使学校和老师只注重知识的掌握应用,让学生整天埋头于题海之中而忽视了语文写字基本功的训练和读书兴趣的培养。虽然现在素质教育表面上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学校、老师基本上还摆脱不了老的窠臼,还是在走以前的老路。我们痛心地看到好多小学生甚至中学生乃至大学
生,不会握笔,不知道握笔的正确姿势,不知道书写笔顺的比比皆是,他们写的字歪七扭八,不堪入目,简直是糟蹋祖国的文字。老师改起作业来,头晕眼花,心情郁闷,怨声载道,又无可奈何。至于读书方面,可喜的是近两年各地都开始倡导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好像已经比较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其实只是一种形式,好多学校是有其名无其实,特别是农村学校。好的学校,负责任的老师也不过是让学生读背一些古诗而已,所以读书活动并没有正真开展起来。
此次培训中,我们参观了郑州市金水区试验小学,惊喜地看到这个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就重视学生的写字训练,学生的字字体端正,结构合理,笔画规范。参观的老师无不发出啧啧赞叹。我们还观摩了一年级老师的写字课教学,看到他们教学生写字时那么认真,首先要学生口述写字的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一尺、一拳、一寸”,握笔姿势也要口述,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字的横画的长短、位置,竖画的悬针、垂露的区别,以及勾的大小方向都要口述出来。另外听他们介绍他们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不用橡皮,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认真书写、不出差错的良好习惯。
在这个学校,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从一年级开始就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学校的课外阅读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也观摩了他们学校老师的阅读教学课,二年级的绘本课外书的阅读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六年级名著《三国演义》阅读交流课,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以了解三国人物和感受三国兴亡史为中心的游戏进行得妙趣横生,教室里不时传出开心的笑声和
热烈的掌声。课间,我们参观了学生的作业展览,看到的是学生的成长记录,上面特别显示出了一、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生动、有趣、感情自然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五六年级的作文更是训练有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我们看到学生的作文都由学生先行批改,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以及努力方向,再由老师做最后把关。我们还看到学生平时开展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一本本厚薄不一的书籍,有《上下五千年》《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成长故事》《窗外的小豆豆》《青铜葵花》等等,每一本的每一页都写满了孩子的认真阅读后的感悟。看到这些每一个参观者都感慨颇多,赞叹不已。不仅如此,作课老师还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开展课外阅读的成功经验。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充分认识写字教学的目的和意义“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并强调应在教学中明确对学生写字的要求,要特别重视学生日常写字,各科作业都应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新课标中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这个道理。名校的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也像他们那样重视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学校,自己的班级做起,扎扎实实地开展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我们的学生怎能不终身受益,何愁学生写不出一手漂亮字,何愁学生写不出一篇篇文思泉涌、生动感人的文章呢?
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充实的,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把握了最新的教学动态,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它让我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审视了我的语文教学,使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今后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咀嚼、消化,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课后经常撰写教学后记,对该堂课的得失有所记载,以便今后进一步提高。以名师名校为楷模,把他们作为自己教学的指路明灯,把他们的成功经验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小学语文教育天地中走得更宽,更远,争取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出色。
上街区马固小学孙桂花
2009年5月26日
名师名校一盏灯
孙桂花
上街区马固小学
2009年5月26日
第三篇:名校造就名师
名师,名望高的教师、师傅。目前大多指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
所谓名校,就是在教学和管理,办学特色等几个方面很有名的学校。就是说名校的造就不能由名师造就
乍一看,二者关系很大,老师教学上出了名,自然是因为所在学校的教学水平很高,所以才会出这样的名师。类似于时事和英雄的关系。与其说名师和名校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我却认为这更像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名校就像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社会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条件。我们承认人的作用,但那是在承认环境的条件下,不能撇开环境,一味的强调人的作用。因此时间久了,这所学校自然也会被成为名校。因为这所学校有名师。一说某某名师出自某某学校,人们自然会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颇有点“夫贵妻荣”的味道。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说,一个学校真的出了名师,就会成为名校?我认为,这有点绝对化了。最起码,这样的学校是没有根基的。
原因如下:第一,名师是个体,学校是整体,一个人的出名,不一定会带来整体的改变,即使学校一时名气大了,但由于没有“后援”,时间一长,也就烟消云散了。第二,如果这位名师离开了这所学校,那么,名校还能被称为“名校”吗?也就是说,这种名校是没有坚实基础的。
当然,我不是否认名师在创建名校过程中的作用,而是想说,在创建名校过程中,名师的作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能过于依赖它。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场辩论中我方持的是名校造就名师,到底什么样的学校称之为名校,什么样的老师称之为名师呢?所谓名校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教育机构,而所谓名师则应具有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学基本功,鲜明的教学个性,受到学生和社会尊重的教育工作者。想必大家都听清楚了,教育工作者,没错,工作。老师的义务是将学校这个教育机构的思想发扬光大,而所谓教育机构则包括教育工作者,正是因为学校本着教育的宗旨才会有教育工作者的出现。老师以前是学生,当他是学生时,在良好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培训,之后成了老师,既然连成名师之前的老师都是因为有学校的才出现的,那么之后的老师就更不要说了。所以我方的观点再明白不过,名校造就名师!
老师客观的来说只是一个职业,而名师只是他将这个职业在一定的基础上加以生动,比如上课的质量,本身的道德修养,于是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师,最后赞扬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就成了名师,就相当于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将自己的运作模式发挥好了,于是帮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顾名思义这个企业就是一个好企业,于是这个企业再接再厉他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名气就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个名企,大家有没有发现,为什么这个企业能够成为名企呢?就是因为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一个推动作用,而一个好企业或者说一个名企就能造就一个社会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企业仅仅是社会管辖的一部分,企业在社会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根据社会的需要改善自己,于是最终才走向成功,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企。所以名校造就名师就好比以上事例。
我们再来一条实事政治,在“十一五”规划中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事实素质教育,一切以人为本,追求教育本真,有为治标,无为治本,高举质量大旗,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加强教育科研,形成办学特色,以创建为契机,全面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像“质量+特色,创一流学校”的目标迈进。大家请注意,邓爷爷再三强调的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是学校?要按正方的观点,邓爷爷应该强调的是培养几个名师,再创他几个名校。这样不更省事吗?可事实不是这样,白纸黑字的文件写明了是创一流的学校,为什么?正是因为邓爷爷知道,只有一个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除学生外,老师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老师。所以我方再次强调:名校造就名师!
名校之所以有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办学特色,二是文化背景,学习氛围,三是教学效能。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也很难集三者于一,有的学校即使经历百年的历史,也不能达此,如果说仅靠几个名师就想达到这种境界,那我不得不怀疑此命题的真实度。
名师,很多时候,要看如何形成的。如果名师仅仅有名师的称号,而没有名师的内涵,怎么能够称之为名师?离开了名校,名师的内涵又怎么获得呢?离开了名校,名师的真正优势又怎么发挥呢?发挥不了优势的教师,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名师呢?
如果是因为在校期间,教师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而形成的,那么这样的名校里的老师就是我们最期待的名师了。
再比如,北师大培养了无数的优秀师范生,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名师的一号种子啊。所谓一般结论,就是能够普遍推广适用的,那么,对方辩友觉得是名校造就的名师多呢?还是名师造就的名校多呢?结果想必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名校出名师!
第四篇:名校造就名师 名师成就名校
名校造就名师 名师成就名校
——我是这样打造名校的
运城中学
黄孟强
运城中学是山西省原首批重点中学、山西省劳模单位、省示范高中、省德育示范校、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先进校。多年来,我们紧扣“办好人民满意学校”总目标,依据“以人为本,打造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办学理念,激励教师终生学习,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全力培养具有全球眼界、民族精神和现代意识的优秀公民,努力让每一位教师都在运中获得成功,让每一名学生从运中展开腾飞的翅膀。高考达线人数曾连续五年雄居全省之冠,有10000余名学子从这里升入了大学,140多名英才从这里考入了清华,走进了北大。运城中学被誉为大学生的摇篮,河东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我校之所以成为一所三晋名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一支品德高尚、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我校现有正高级职称1人,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85人,一级教师1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3人,省学科带头人23人,省级教学能手31人,省级骨干教师28人,运城市名师1人。在多种教师比赛活动中,我校教师都自信满满,成绩优异。2014年,共有45名教师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其中阴磊老师被评为国家级模范教师,李彩娟、李海霞老师被确定为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运中的教师”这一称谓,在运城已成为团结拼搏,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作为一名校长,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是提高学校凝聚力的核心要素,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一名校长,自己首先应该是教育者、引领者,其次才是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执政理念和过硬的执政能力,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拓宽渠道、广泛搭建平台,全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一、坚持职业理想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这形象地指出了教师工作的非凡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的终身性的影响。因此,我们尤其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职业理想教育,筑牢这条教育底线。仅在去年,我们就先后邀请到杭州师范大学赵志毅教授来校作“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与幸福的教师”的讲座,上海七宝中学心理特级教师杨敏毅为教师做心理辅导培训讲座,北京清华附中赵谦翔做了题为“敬业、创业、乐业”个人成长规划讲座等,同时,多次开展 “铸师魂、塑师德、强师能、扬师风”系列活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导教师“安于其业、乐于其业、勤于其业、精于其业、日新其业”,努力造就广大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自豪感,职业幸福感。抓好“五业”,全力为这五业服务,就是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就是为队伍建设养精、聚气、凝神。
二、坚持平时教研和集中教研相结合。教学科研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决定着高效课堂建设,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也就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加大教研密度,才能确保课改方向不走样,才能及时排解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生成。我校的学科教研方式为“一周一小研,一月一大研”。我们对学科教研时间进行了细致规划,每一年级的每一学科一周举行一次教研活动,每一学科每月至少举行一次三个年级的同学科教研。这样一来,既满足了不同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交流,又观照到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同步交流,共同提高。
三、坚持课堂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相结合。课改要成功,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主导和平等首席,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驾驭新型课堂的能力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的重要因素。每一,我们都要举行一次“力行杯”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举行一次骨干教师展示课,今年已经是第九届。在活动中,参赛教师积极推出崭新的教学方式,努力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全程评价和指导。随后依托赛讲活动开展教研,各学科组组围绕课标、教材、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展开争论,在共同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个体的认识和群体的认识,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再提出更高层面上的问题,形成了“在交流的平台上共同提高,在沟通的舞台上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教研阵地。
四、坚持“手牵手”师徒结对和同伴互助相结合。对于进校不满三年的教师,我们为其指定专任导师,要求青年教师和导师相互听课。导师必须要有听课记录和指导意见,青年教师在听导师课的同时,还要对导师的教学特色进行总结。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听课资料展览,对于表现良好、成绩优秀的师徒对子进行表彰和奖励。同伴互助是每个学科组内教师自主形成的学习团队,主要是在平时针对某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以主题研讨的形式进行对话、交流、协作,最终达成共识,共同提高。这种教研方式是我校教研活动的延伸和补充。
五、坚持读书引领和交流反思相结合。五年来,我们坚持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丰富教师学科素养,提高教师精神品位。在倡导教师个人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坚持每学期给教师发放一本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坚持每月一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教育专家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和精华。同时,要求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的构建、新课标的解读到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等,以案例或经验的形式发表在我校的校刊杂志上。截止今年底,《教育科研通讯》已出版86期。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升。
六、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近5年来,我们先后派100多名教师前往英国、北京、上海、江苏、宁夏等地见习学习2周到一个月,通过和名校教师交流,借鉴先进教育理念,开阔视野,丰富学养。邀请全国知名教育教学专家:黄厚江、陶维林、商友敬、郑杰、平克虹、白涛、叶佩玉等几十名教育专家来我校,以亲自授课、诊断课堂、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视点决定视野,视野决定人的成长质量。要想往更高层次发展,就必须得有更开阔的胸襟和更高远的追求。走进名校、走近专家,专业引领带来的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给予,更是一种学术的感化,这种感化能激发和唤醒教师,使教师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探究的欲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名校是教师珍惜的乐土、教师成长的热土、教师发展的沃土,名师是名校的魂魄,运城中学正是通过大批名师的人品、学识、风度、气质等精神凝聚成了名校的招牌。
第五篇: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培养计划
第一条 名师发展工程培养目标:2011年到2020年期间,从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选拔500名左右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较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理论,在学科专业、教改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
第二条 名校长发展工程培养目标:2011年到2020年期间,从北京市优秀中小学校长中选拔100名左右爱岗敬业、专业素养较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校长进行重点培养,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系统的学校管理理论,具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较高研究能力,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
第三条 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学习年限为2年,共计200学时。第四条 名师培养对象学习内容
(一)通识性课程(80学时):即教育与心理学课程。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沿专题、课程改革中热点与难点专题、教育名著经典选读、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专题、学科前沿专题等。
(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撰写、教育教学案例研究、调研观摩、学术论坛、思想研讨等。
(三)实践学习。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改进实际教学工作等。第五条 名校长培养对象学习内容
(一)通识性课程(80学时):即教育、心理与管理学课程。包括教育、心理与管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沿专题、课程改革中热点与难点专题、教育与管理名著经典选读、教育管理典型案例专题、管理科学前沿专题等。
(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撰写、教育管理案例研究、调研观摩、学术论坛、管理思想研讨等。
(三)实践学习。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改进学校管理工作等。
第六条 各基地根据以上学习内容,结合本基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第七条 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培养主要由培养基地负责。采用集中理论培训、导师个别指导、参观学习、自主研究等多种方式,分层次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措施。
第八条 培养对象要完成各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要修满规定学时,达到基地培养计划有关规定,结业时上交个人学习总结。
第九条 培养对象要完成课题研究要求。结业研究论文应在培养基地导师指导下,由培养对象独立完成。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具有现实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学习期满,经答辩合格,向培养基地提交研究报告及相关附件。
第十条 培养对象要完成论文公开发表的要求。学习期间,培养对象应结合学习内容或课题研究,公开发表1-2篇论文。
第十一条 学习期间,名师培养对象应结合学习内容或课题研究完成2节研究课;名校长培养对象应结合学习内容或课题研究参加1-2次管理经验交流发言。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发展工程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顺利开展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相关工作,加强对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培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培养基地设在首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须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一)机构设置。培养基地要成立发展工程办公室,并指定专人负责。接受、配合北京市发展工程办公室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
(二)方案制定。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培养计划》制定本基地具体培养方案并上报发展工程办公室审批、备案。
(三)导师管理。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导师管理办法》,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配备学术导师。定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将工作总结上报发展工程办公室。
(四)组织培训。组织对不同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前沿问题专题学习。
(五)课题管理。组织培养对象开展课题研究,从选题、开题、研究过程、结题与考核等进行管理,组织相关评审工作,推优交流。
(六)学员管理。协助培养对象制订学习计划,做好个人成长档案袋记录,定期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发展工程办公室。
(七)资料管理。做好本基地培养过程中的各项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及时提交发展工程办公室备案。
(八)工作总结。定期进行学期总结和总结,上报发展工程办公室备案。
第三条 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根据培养基地承担的任务给予资助。资助经费拨付到培养基地,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遵守相关财经制度,专款专用。
第四条 发展工程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培养基地进行考核和培养周期综合考核。考核合格的培养基地,按期拨付经费;对考核不合格的培养基地,提出整改要求;经整改仍未达标的培养基地,取消培养基地培养资格,并停止拨付经费。第五条 本办法由发展工程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导师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名师名校长培养模式的高效优质,制定本办法。
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的导师为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从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专家教授及中小学特级教师中选取。
第二条 导师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热心首都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具有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研究领域和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科研成果突出。
(四)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或管理工作。
(五)一般应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职称或特级教师称号。
(六)身体健康,能够保证投入时间和精力完成培养任务。第三条 学术导师的职责
(一)制定方案。针对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上报培养基地办公室审批、备案。
(二)专题指导。定期和培养对象研讨、交流。对不同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前沿问题专题指导。做好工作记录、整理、存档,以备审核。
(三)课题指导。负责指导培养对象的课题研究,包括选题、开题、研究过程、结题全过程的指导工作。做好工作记录、整理、存档,以备审核。
(四)论文论著指导。培养期间,结合学习内容及课题研究指导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公开发表1-2篇与研究相关的论文。
(五)工作总结。定期进行学期总结和总结,并将总结结果上报培养基地办公室。第四条 实践导师的职责
(一)特级教师教学示范
向学员展示至少20节特色课。在学员听课的基础上,指导学员完成1篇听课感悟与反思报告。
(二)对学员个性化指导 1.至少听每位学员5节课。2.指导学员完成2节研究课。
3.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写1份学员教学特色诊断报告。
(三)指导学员完成知识结构梳理
指导学员对本学科某一教学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与贯通,并形成知识结构。
(四)实践指导。定期和培养对象交流、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指导名校长培养对象召开1-2次管理经验交流会,并做好工作记录、整理、存档,以备审核。
第五条 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导师对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工程给予每名导师每年3万元的工作补助,指导教师工作补助纳入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专项经费。
第六条 导师由所在基地负责日常管理和考核,考核情况记入档案袋中。
第七条 考核合格的导师,按期拨付经费;对考核不合格的导师,提出整改要求;经整改仍未达标的导师,取消导师培养资格,并停止拨付经费。
第八条 导师的管理与考核情况报发展工程办公室备案。导师要接受、配合发展工程办公室的指导、检查和协调工作。
第九条 本办法由发展工程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