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19-11-25 17:1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

第一篇: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理论建设途径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术语学建设的灵魂是理论,而理论建设需要的途径有四条:继承,借鉴移植,升华。

术语工作和术语研究。其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这大约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科技内部术语爆炸,每年产生一百多万个,仅化学术语就有几十万个,而且常常定名不一。另一个是术语大量迅猛向共同语渗进: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从30多个学科中选收7000多个术语,占总收词量的13%,而《现代汉语词典》编者中的四位(阂家骥、刘庆隆、韩敬体、昆继周)1987年出版了一本《汉语新词词典》选收术语已占了总词条数的56%:英国语言学家G.Leech把这个趋势叫“行话化”这就迫使世界的科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信息学家、哲学家等都来研究术语。中国的术语研究,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当前急需的是理论建设。

一、理论是中国术语学建设的灵魂

技术和科学不同。技术,主要依靠经验、知识和技巧科学,主要依靠理论,它是理论框架中的知识体系:没有理论,就没有科学李约瑟博士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主要是技术,很少有科学。中国对哈雷彗星的记录,开始于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共记录31次。其记录之早,早于阿拉伯人679年,早于欧洲人1602年。其记录之详细,更是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所不能比拟的可是,后来这颗星居然叫做“哈雷彗星”:那是因为英国天文台台长哈雷用理论首次认识了它的利一学属性:从这两个悲剧中,我们应该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我们祖宗头仁,既有光环,也有伤疤:握住光环,自然会增信心但露伤疤,令人图强发愤:

没有理论,就没有科学同理,没有理论,就没有术语学:业内人士都了解,世界术语学有四个学派:德国一奥地利学派,俄罗斯学派,捷克一斯洛伐克学派,加拿大一魁北克学派它们之所以形成学派,主要不是依靠一般工作,而是依靠高超的理论中国术语学理论建设,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距离一个立足于世界的学派理论,还有一段较远的路程二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至少必须连续经过四条途径:一继承,二借鉴,三移植,四升华。

二、继承中国的有关术语学术思想

继承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孔子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外国学者的术语著作时常用作篇首语)和荀子的“正名论”:往下,在一些专业翻泽思想中闪烁了术语理论的晨曦:比较重要的有晋代的道安(314385)提出“五失本”。即五类译文允许跟原文不一致。唐初玄类(602664)提出“五不翻”(见《翻译名义集》),即五类词语不能意译,只能音译。北宋赞宁(919--1001)提出“六例”,即详论了翻译的六类事例(情况)。再往下,到了近现代的严复:他1895年译完,1898年出版了《天演论》,其序说“译事有三难:信、达、雅。”胡以鲁1914年发表于《庸言》第二卷第一、二期合刊上的《论译名》认为,有十类词可以音译。1932年成立的南京国立编译馆于1933年公布了《化学命名原则》,此后至1983年上半年中国总共出版的920种术语工具书,其编撰“说明”都包含着术语学思想。而刘涌泉先生发表于1984年第一期《中国语文》的《略论我国的术语工作》一文,多半篇幅是谈术语理论,如术语的特征,术语的产生发展,术语的标准化,术语的数据库等。

1950年以后,国家有关部门做了许许多多术语工作,同时也总结了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从中提取了一些术语学思想。这些都反映在《科技术语研究》等公开或内部书刊中。近来令人瞩目的成果是冯志伟教授的力作《现代术语学引论》(语文出版社,1997年):从理论建设的角度看,该书有二点贡献:一是中文单词型术语的结构模式,二是术语形成的经济规律.三是潜在歧义论。在《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2期,冯志伟先生又发表了《汉语同组型术语的结构》,对另一大类术语的结构做了补充研究一最近郑述谱先生出版的论文集《词典·词汇·术语》中有许多文章是属于理论建设的,例如《关于术语及术语学》《科学与语言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术语学与语言学减历史术语研究的启示》《术语学的研究方法》《术语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等等:以上这些,就是今后中国术语学理论建设的基础

三、借鉴外国已有的术语理论

欧洲术语学思想溯源,最早有Aristoteles的间接论述,较为直接的是18世纪三位科学家第一位是现代化学奠基人法国化学家1.L.Lavoisie:的论断:“词保存并传达概念……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词语来传达概念,那么,他们表达的只能是错误的印象”第二位是英国科学史专家W.hewell的见解:“没有技术术语和硬性规定就不可能有可靠的或者不断发展的知识。”第三位是英国哲学家J.S.Mill的观点:“所有致力于引人某一术语正确用法的人,都应当准确地熟悉这个词的历史以及它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述的意义……”他还多次论述过术语和名称(nomenclature)的区别。(以上引语转自郑述谱,《词典·词汇·术语》2005)现代术语学理论可以借鉴的有以下四个学派的理论:

德国一奥地利学派的术语研究的逻辑思想、概念理论。

俄罗斯学派的术语研究的语言学思想、词汇理论他们认为术语是词汇学的现实问题俄罗斯学派的理论。已经有了一些译介,如黑龙江大学郑述谱教授的《俄国术语学研究掠影》、《俄国术语学产生的外部因素》、《俄国术语同典学理论发展概览》、《洛特怎样编德俄汽车词典》等:郑先生还将译介一些俄罗斯术语学理论。

捷克一斯洛伐克学派的术语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思想,即把术语放在言语或社会环境(包括不同文本,不同专业语言以及计算机系统)中.研究它跟相邻因素的功能关系:

加拿大一魁北克学派的综合理论好在这个理论已经有了一个概要的译介,那就是其首领人物G.隆多写的《术语学概论》.1985年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许多理论,如术语的界定标准,选择标准,术语的特点,术语的研究方法等等。

现在见得较少的,是德国一奥地利学派和捷克一斯洛伐克学派的译介理论希望有关人士尽快做这方面的下作。

他山之石,不仅可以攻玉,而且能够提高攻玉的速度、水平,使我们少走弯路,尽快赶超。

四、移植相关相邻学科的理论

在一个学科诞生、发展,甚至成熟的过程中,都经常从相关、相邻学科那里移植一些新理论国外的四个术语学派的理论多数都是移植的,中国术语学理论建设还在起步阶段,更需要移植二那么,从哪里移植呢?从它的邻近学科—符号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语义学、词汇学那里移植。这些学科的能指和所指、内涵和外延、聚合和组合、任意性和非任意性、标准化或规范化、结构和功能等理论早已被移植进来。而中国术语学还要移植更多的理论。可以这样说,词汇学、语义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移植过来。例如:词的分离性和术语的界定,词的同一性和术语的变体,术语的造词法,术语的模糊性,术语的国际化和民族化,术语的全民化和全民词的术语化,术语的语义特征,术语的比较,术语的分类,术语的演变,等等。

例如术语比较,可以开展许多方面工作:术语能指比较,术语所指比较,不同类型百科全书的术语比较,同类型百科全书术语比较.百科全书和语文辞书术语比较,语文辞书(如《现汉》、《简明牛津》、《拉鲁斯》、《俄语词典》)术语比较,等等。

不同学科的同一术语的比较,对澄清术语的混乱很有好处。众所周知,gems。和。pecies,属和种,都是逻辑学和生物学使用的术语,其拉丁文和汉字(即能指)以及所指不尽相同。五六十年代,绝大多数逻辑教科书和一般读物都采用了“种”指genus,“属”指species的译法。(王维贤《关于“种”和“属”的译名题》,《中国语文》1961年10-11期)大类叫“种”(genus),小类叫“属”(species)o(李世繁《关于“种”和“属”》,同上)到现在,逻辑学界趋于统一:用“属”译genus,指大类.即上位概念;用“种”译species,指小类,即下位概念。生物学界比较统一无论是C.Linne的五级分类,还是他人的多级分类,都是“属”在上,“种”在下,而且两者的相对性比逻辑学上的相对性小得多。

语文辞书术语释义,一般的原则是“外行能理解,内行能认可”。可是在贯彻落实这个原则时,各国语文辞书选择术语的语义特征的多寡很不相同。

又如术语的分类,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分出许多类。这里要讨论的从术语的频率以及跟共同语关系角度,可以分出:最常用的,约七八千至一万,大多数出现在中学教材里,大多数已经进人共同语;常用的,各科技领域总共七八万至十万(除最常用的以外),大多数出现在大百科全书里,一般未进人共同语;次常用的,各科技领域总共几十万乃至上百万(除最常用和次常用的以外),大多数出现在各专科、专业辞典里;罕用罕见的,未在任何辞书中出现,少数见于巨型语料库中。分类研究,对于认识不同类型的术语的性质以及编撰各类有关辞书.都大有益处。

五、理论建设的高峰—升华新理论

上文所说的继承、借鉴、移植的理论,都是已有的理论,都是建设新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建设的高峰是新理论。新理论,从哪里来?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这从哲理本源上说,是正确的。但是,个人的实践.总带有狭隘、片面、直感等因素。而新理论,常常是由少数智者首创的。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而从直接来源看,有些理论并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因此,爱因斯坦在总结他的科学研究经验时再三强调:“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而不是从经验中直接概括的:”作为理论之一的概念如此那么作为理论另一内容的假说呢?它除了以一定的事实和已有的理论为基础之外,更突出的内容是想象、推测、推理:

即使都在同一个实践基础上,有人没能产生理论,有人产生了理论,而且产生的理论水平有高低之分:这是为什么?其主要原因是,知识积累的多少不同,理性思维(有时叫logos)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后者是更重要的。

术语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术语学家更是当前急需的。而要成为术语学家,就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要受过多种哲学的熏陶;第二,要受过理性思维训练;第三,要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第四,要有足够的跟术语学相关、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第五,当然应该具有术语学本身的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只有在这些条件下,才有可能升华出术语学的新概念、新原理、新学说、新假说。美国科学哲学家M.Wartosky认为:“从科学是思维的一种理性体系的程度上说,科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理论。”中国新的术语理论,将武装中国术语学派,而这个学派又将推进中国术语理论的建设。我们急切地期盼着世界第五个术语学派在中国诞生。

第二篇:军事学理论论文

军事学理论论文

解析以色列军事力量

姓名:单加琪

专业班级:工学1137 学号:3110103228 上课时间:周四9,10节 指导老师:李心北

摘要:当前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各种地区战争持续不断,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的复国正是这一系列争端的导火索,因此以色列的军事力量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本文旨在分析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实力,再通过分析以色列经济,政治,历史,对于中东各国的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来解析以色列军事蓬勃发展的一些原因。关键词:中东,以色列,军事力量,原因

引言:以色列(希伯来语:תַניִדמְלֵארָשְִי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角力者”,阿拉伯语:ليِئاَرْسِإْةَلْوَد‎)是一个位于西亚黎凡特地区的国家,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在1948年宣布独立建国,目前人口已超过700万,主要来自犹太人族群,也是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为工业化、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拥有该地区管理最良善、对财产权利保护最佳的经济体制。以色列对于科学和科技的发展贡献也相当突出。

正文:

1.以色列军事实力 1.1陆军

现役12万人(动员时约为53万人)。3个地区司令部,1个国内前线司令部;3个军部,3个装甲师(每师各辖装甲旅2个、炮兵旅1个,动员时另加装甲旅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2个师部;3个地区步兵师部(边防);4个机械化步兵旅(含1个伞兵训红旅);3个炮兵营;装备203毫米M-110型自行火炮。

预备役:8个装甲师(装甲旅2~3个、隶属机械化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1个空中机动/机械化步兵师(3个旅由伞兵训练师训练预备人员编组);10个地区步兵旅(各有自己的边防区)。

主战坦克3930辆:“百人队长”式800辆;M-48A5型250辆;M-60A1型300辆;M-60A3型600辆;“马加奇”7型400辆:Ti-67(T-54/55)型200辆;T-62型100辆;“梅卡瓦”1/2/3型1280辆。装甲侦察车约400辆;RAMT型;RBY型;BRDM-2型;“狐”式约8辆。装甲输送车:M-113A1/A2型5500辆:“百人队长”式约200辆;“阿奇扎利特”式约200辆;“美洲豹”式:BTR-50P型:M-2/-3型半履带式4000辆(多数封存)。

牵引火炮520门:105毫米M-101型70门;122毫米D-30型100门;130毫米M-46型100门;155毫米“索塔姆”式M-68/-71型50门;M-839P/-545P型50门,M-114A1型50门,“索塔姆”式M-46型100门。自行火炮855门:155毫米L-33型150门;M-109A1/A2型530门;175毫米M-107型140门;203毫米M-110型35门。多管火箭炮198门:122毫米BM-21型50门;160毫米LAR-160型50门;227毫米齐“姆拉斯”式48门;240毫米BM-24型30门;290毫米MAR-290型20门。迫击炮:60毫米估为5000门:81毫米700门;120毫米530门;160毫米炮240门(部分为自行式)。火箭筒:82毫米B-300型若干具。无后坐力炮:106毫米M-40A1型250门。

地地导弹:“长矛”式20部(封存)“杰里科”1/2型若干部。

反坦克导弹:“陶”-2A/B型(含M-113型车载自行式)300具;“龙”式1000具;AT-3型“耐火箱”式;“马帕茨”式25具;“鳃”式/“长刺”式。

高射炮:20毫米850门;TCM-20型;M-167型“火神”式:M-163型“火神”/M-48型“小榭树”式弹炮结合系统35套。23毫米:ZU-23型150门;ZSU-23-4型自行式60门。37毫米M-39型若干门。40毫米L/70型150门。

地空导弹:“毒刺”式250部;“红眼睛”式1000部;“小榭树”式48部。

警戒雷达:EL/M-2140型(车辆);AN/TPQ-37型(火炮);AN/PPS-15(火炮)。从以色列陆军的装备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以色列陆军是一支擅长打一对一的对攻战军队,像百人队长这样的坦克火力凶猛但它的机动性比较差,无法兼顾多出战斗,同时“马加奇”式坦克具有庞大的身躯和远距离精确打击的能力也适合一对一集中火力打击。同时以陆军的装甲运输车数量明显多于主战坦克,也侧面说明其物资供应能力强,适合作僵持战。其火炮品种多样也使得以军能够拥有强有力的火力输出,丝毫不惧别国的固守。其中,反坦克导弹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像埃及这样拥有一定数量坦克的邻国。

1.2海军

现役约为6.5万人(动员时达1.5万人)。基地设在海法,阿瑟多德,埃拉特。海军司令部:约300人。

潜艇:“海豚”级(德国212型改进)3艘;装备“次鱼叉”潜舰地制导导弹:650毫米4联装鱼雷发射管;533毫米6联装鱼雷发射管。

巡逻和沿海作战潜艇:47艘。小型护卫舰3艘:“埃拉特”级。装备“鱼叉”式舰舰导弹8枚;“迦伯列”2型舰舰导弹8枚;“巴拉克”式垂直舰空导弹发射统2座(每座32枚导弹);76毫米机枪一挺;324毫米反潜鱼雷发射管6具;SA-366G型直升机1架。

导弹艇:10艘。“阿利亚”级2艘:装备“鱼叉”式舰导弹4枚;“迦伯列”式舰舰导弹4枚;SA-366G型“海豚”式直升机1架。“海兹”级6艘:装备“鱼叉”式舰舰导弹8枚;“迦伯列”式舰舰导弹6枚;“巴拉克”式垂直发射系统6座;76毫米机枪一挺。“雷谢夫”级2艘:装备“鱼叉”式舰舰导弹8枚;“迦伯列”式舰舰导弹6枚;76毫米机枪一挺。

近岸巡逻艇34艘:“超德沃拉”级13艘:部分装备324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纳萨尔”级3艘:“达布尔”级15艘:装备324毫米鱼雷发射管2具;1012型“巴布卡特”式3艘。

两栖战舰艇:“阿什杜德”级坦克登陆艇1艘;美制机械化登陆艇1艘。相比陆军,海军的装备数量上变要少些,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海军从潜艇,导弹艇,巡逻艇到两栖作战艇一应俱全,潜艇中的“海豚”级由于是德212型改进的,所以据说拥有德国王牌技术,其生存能力和续航能力非常之强,可以保持30天的潜航。以海军的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国土只有北面临地中海,而且地中海局势十分稳定,只需日常巡逻戒备即可。

1.3空军

现役3.7万人(动员时可达5.7万人)。装备作战飞机446架(另可能储备250架),武装直升机133架。飞行员年均飞行时间:现役飞行员180小时;预备役飞行员80小时。

战斗攻击机和战斗机中队12个:2个中队装备F-4E-2000型50架,F-4E型20架;2个中队装备F-15型73架(A型38架,B型8架,C型16架,D型11架);1个中队装备F-151型25架;7个中队装备F-16型237架(A型92架,B型17架,C型79架,D型49架)。

战斗攻击机中队1个:装备A-4N型25架。侦察机:RF-4E型10架。

空中早期预警机:波音707型6架(装备“帕尔康”式系统)。

电子战飞机:波音707型3架(电子情报侦察/电子干扰);RC-12D型6架;IAI-200型3架;Do-28型15架;“空中之五”2000型10架。

海上巡逻机:IAI-1124型“海上搜索者”式3架。

加油机:KC-130H型3架。

运输机飞行联队:1个,波音707型5架(3架运输/加油机);C-47型12架;C-130H型22架。

联络机:“岛民”式2架;“塞斯纳”U-206型20架;“空中女王”80型10架。

教练机:CM-170型77架;“超幼狐”式28架;TA-4H型9架;TA-4J型17架;“空中女王”80型4架。

攻击直升机:AH-1G型21架;AH-1F型36架;休斯-500MD型30架;AH-64A型42架。

反潜战直升机:HH-65A型4架;AS-366G型2架。

运输直升机:CH-53D型38架;UH-60型10架;S-70A型“黑鹰”式15架;贝尔-212型54架;贝尔-206A型43架。

无人驾驶飞机:“侦察兵”式;“先锋”式,“搜索者”式:“火蜂”式;“勇士”式;“德里夫”式;“猎手银箭”式。

空地导弹:AGM-45型“百鸹”式;AGM-62A型“白星眼”式;AGM-65型“小牛”式;AGM-78D型“标准”式;AGM-114型“地狱火”式;“陶”式;“大眼睛”式1+2型(GBU-31型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正在进行组装试验。

空空导弹:AIM-7型“麻雀”式;AIM-9型“响尾蛇”式:AIM-120B型;AMRAAM型;R-530型;“蜻蜓”式:“怪蛇”3/4型。

地空导弹:17个MIM-23I型“霍克”地空导弹连:3个“爱国者”工地空导弹连;1个“箭”式导弹连;8个“小榭树”式导弹连:“毒刺”式导弹。以空军在中东绝对是王者中的王者,在中东第二,三,四次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亮点就是以色列已经掌握了无人驾驶飞机技术,而且具有七种不同的类型,这无疑是世界顶尖科技力量。当然其空军主力还是战斗机,机种有F-4E-2000型,F-4E型,F-15型,F-151型和F-16型,其中F-16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美空军研制的单发单座轻型战斗机,主要用于空战,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援,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机种之一。这种战斗机十分轻巧,耗油量小,适合远距离奔袭和空中缠斗,虽然其稳定性不好,但正是它的稳定性不佳造就了此机种超强的机动性,在空对空和空对地战斗中屡立奇功。同时,由此看来,以色列强大的空军力量主要得益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

1.4辅助力量

总理为武装力量统帅。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成员有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交通、邮电部部长和总参谋长等,由总理兼任主席。战时,则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成员有国防、外交、财政、交通和邮电等部部长。国防部为政府中的一个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部长由文官担任,平时负责兵力的动员、国防预算、国防科研与军工生产、军队规章制度的颁布等军事行政和技术业务;战时可行使总司令职权。武装力量由正规部队、预备役部队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部队分陆、海、空三个军种。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为总参谋部,总参谋长为最高军事指挥官,在总理领导下通过3个军区司令部、2个军种司令部及其所属的14个兵种司令部对全军实施指挥。

2.从经济角度找原因 2.1自然资源国有

以色列于50年代通过一系列立法,将所有自然资源收为国有。例如1952年通过《石油法》,1953年的《海底区域法》,1959年的《水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由政府拥有,由政府直接投资和开发,一切水资源权力授予国家,并授权由农业部下属专门机机负责在各种用户之间分配水资源,负责发放水资源利用许可证和征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资源方面以色列的政策与我国政策基本相同,资源的国有对军工企业制造军火的原材料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色列政府可以通过向军工企业输送大量的矿产和石油为军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2.2独特的资金来源

以色列筹款的渠道是很多的,除一般国家的固有的渠道和众所周知的犹太社团无条件捐款以外,他最大的筹款特点是关于利用别人的资金为以色列服务。这里绝不是说以色列的强征掠夺,而是说他善于利用经济手段。其中以到美国销售以色列债券筹集私人资本最具代表性。1951年年底,以色列政府总理本一古里安亲自发起在美国销售以色列债券,获得成功,为未来找到了一个重要资本来源。到1967年为止,以色列共销售了12亿6千万美元债券。此外就是接受德国的大规模赔款。到1967年,以色列接受了7亿7千5百万美元的实际赔款和12亿个人赔偿金。此外就是以色列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贷款。充足的资金也是扩大军工企业规模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了资金才能向他国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转而用于本国的军武研究。当然这也反映出以色列人善于理财这样巨大的特点,我不得不说以色列人真的很精明。

2.3以色列的经济成分

以色列经济按其性质和成分来说,属混合经济,由国有、集体、私企三种经济成份组成,私人经济占大头。然而以色列同美国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确实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象基布兹、犹太工总这类提倡平等、共济、互助的经济组织;其次在以色列,自然资源、军火工业、铁路、公路、银行、邮政、电报、电话、农田灌溉、造林、水土保持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部分,均由国家垄断,可以对私人资本进行有力的调控和干预。首先介绍一下基布兹这种经济组织,其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集体管理,反对剥削,待遇平等,按需分配,在基布兹内部无货币分配,设有个人财产,没有贫富差别,进而生活集体化,家务社会化。人口100-1000人不等,一般300-400人。基布兹实际上是一个平日劳动和战时战斗即平战结合的微型社会,它的思想基础是平等和共济。这样的经济组织是政府比较容易进行宏观调控,一旦战事触发,政府可以马上从中调用大量物资和人力投入战斗和后勤保障。这样的经济成分也从侧面增强了以色列的军事实力,反观以色列的邻国,像埃及,黎巴嫩,伊朗,都无法很好做到这一点。

2.4以色列已经实现现代化

根据1991年数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产值仅占5%,工业和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第三产业中公用事业产值占到2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1992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9.4%军火工业不仅能生产普通武器,还能制造导弹等高技术武器,向近50个国家出口。由此明显地反映了以色列对工业的重视和其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特别市军火工业,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满足己国军队的武器需求,同时还能出口外国获得大量的利润(自古也来军火的利润是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众所周知)。

3.从政治角度找原因

以色列是多党制国家。以色列的多党制很有特点,各种类型的政党林立,不时会在政坛出现一些新政党,又由于进入议会的门坎较低,只要获得1.5%的选票,就可进入议会,得到议席,所以进入议会的政党也比较多,一般均在10个左右,形不成像英美那样的两党制。各个政党都比较定型和成熟,他们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有的政党还有接受自己指挥的军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政党都致力于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那么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效率便大大提高。但是以色列有些政党握有武装力量,能控制一部队武装力量,所以以本一古里安总理为首的有识之士坚持军队国家化的原则,要求解决权力分散,实现主权在国,军队不为个人利益和集团政治服务,军队是整个国家的工具,名称也叫做国防军,改组和改编原属于个别政党的军队,把他们吸收到国防军里来。前面这种现象和后面的原则相结合,既有效避免了军事力量的涣散,也有效提高军事力量的发展速度。

4.从历史角度找原因

饱经忧患、血痕累累的犹太民族在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没有自己的国土, 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 受尽了异邦的凌辱, 几次陷入被灭绝的境地, 厄运总是与这个英才辈出的民族紧密相连。人类狂徒希特勒在欧洲大陆对这个民族实行的灭绝政策彻底唤醒了犹太人建立自己家园的梦幻, 许多为民族的生存而忧虑的先驱们为实现这个百年的梦幻谱写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乐章。然而, 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根据联合国的决议而建立的国家结束了这个民族没有疆土的历史之后, 面对的是? 狭小的地盘、恶劣的气候、极度贫乏的自然资源、大国的染指以及由于领土纠纷而敌对的强大的阿拉伯世界。这一切使得以色列历届政府都把这个民族的生存问题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上。于是,拥有强大的军队以与强大的阿拉伯世界抗衡成为了以色列整个国家的工作重心,所以一直以来以色列的军事都是与经济同步发展的。俗话说的好“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落后就要挨打,以色列人民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流亡和纳粹的血腥屠杀极度缺乏安全感,需要强有力的军队保障他们拥有安稳的环境来发展生产力。

5.从以与中东各国关系角度找原因

由于以色列这个国家复国是建立在购买买取巴勒斯坦土地的基础上的,同时它的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和周边的中东各国有着极大的差异,它从建国到现在一直受到中东各国的针对,这也导致中东曾爆发四次中东各国围攻以色列的战争,虽然都以以色列获胜告终,但以色列也已经深深意识到自己如果想要在中东地区立足决不能光靠外交手段,一定要有过硬的军事力量以震慑中东各国。

小结:

综上所述,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力量的形成绝不是一个意外,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民族渴望复兴和独立的必然,是中东地区形势、以色列历史和国情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必然。因此,以色列的强大军事力量绝不可小觑,我国也应多多关注以色列的军事情况和军事动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学习一些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助于我国军事发展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胡 谨 《试析以色列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

[2] 陈

辉 《沙漠之鹰--以色列军事力量素描》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邱

明 《袖珍军事王国——以色列军事透视》 山西人民出版社 [4] 王春生 《以色列军情内幕》 新华出版社

第三篇:生态学理论期末论文题目

生态学导论期末论文题目

任选以下一个选题,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论文题目自己定。

1、大量原始森林的砍伐给全球环境带来的影响与后果综述。

2、选一个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综述其产生原因、危害等,提出你的对策。

3、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及发展中的应用

4、应用生态学知识设计和改造建筑设计相关的内容。

第四篇: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

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创新范文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新的学科领域,还在于他丰富的教育理论和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可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领会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及其思想体系,避免因片面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经济学是研究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高等教育经济学所必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潘懋元先生的大量著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地领会到这一点。在他创造性地提出教育的两条规律(即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中,他将正确处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外部规律的重要成分之一详加论述,并以此贯穿于他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中。

他提出,“教育必须与社会相适应: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对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起作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在这里,他将经济置于政治、文化之前,表明了他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新认识。就高等教育发展而言,“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因素。……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选择、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无不直接受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所制约。”而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要求教育为其服务。事实上,教育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有觉悟、有文化素养的特殊的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通过对二战后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比较研究,潘懋元先生认为,职业性、应用性、技术性的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直接作用。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起飞和加速发展,得力于这类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资源。他对“文革”期间教育的极其浓厚的政治化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当时的教育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批评所谓„白专道路‟,忽视教育要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违反了教育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以致教学质量下降,不但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也不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他非常赞赏“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发展方针,强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的形式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这些人才将直接走向经济部门担任专门工作,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应持积极态度,而不应囿于将教育看作是纯粹消费事业的传统观念。

但另一方面,他反对将教育的经济功能扩大化,反对“教育商品化”。他认为,“教育商品化”是只看到商品经济对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忽视其消极影响,整个教育实践偏重于经济效益(姑且不论经济效益如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有产品性的一面,但又有社会性的一面,而“教育的商品化”是将教育的社会性的一面也商品化了,这是应该反对的。不应该将“教育商品化”等同于“教育产业化”。无论是“教育政治化”还是“教育商品化”,由于未能把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因此都必然会影响教育的综合效益,不利于教育多种功能的发挥。如何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呢?根据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潘懋元先生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两条基本的原则:(1)要全面适应不要片面适应;(2)要主动适应不要被动适应。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中心工作,但是教育与社会适应不能局限于教育适应于经济的发展而忽视适应其它方面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适应是全面的适应,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适应而不顾其它方面是否适应,这种片面性的所谓„适应‟,必将走向全面的不适应。”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不是盲目的“紧跟”形势,不是不加批判适应一切,尤其是那些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消极的、落后的、有偏差的、错误的东西,而是“对积极面的适应,抓住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凡符合教育自身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的,一般说是积极的、正确的;否则,可能是消极的、错误的。”他提醒人们:“教育的失误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纠正过来,不但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必将危及经济及社会的进步。”

分析潘懋元先生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到他在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上的创造性。其一,他认为研究和处理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不能脱离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用纯经济学的观点难以全面、科学地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他强调,在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时要将高等教育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关系联系起来考虑,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中共同与高等教育发生关系。这一点是以往的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普遍忽视的问题。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如果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不足,势必影响经济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吸收能力,既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影响经济的繁荣。

知识经济的兴起进一步佐证了他有关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点,同时更激发了他深入探讨高等教育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热情。他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内在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积累与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知识的高等教育(大学),也就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中心。”“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从经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体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大学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的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知识驱动经济,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沿着两大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经济的知识化趋势,另一方面是知识的经济趋势……在某种意义上,大学所从事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知识为中心的经济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大学教育,发生了许多重合。二者统一于知识这个共同的基础之上”,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两者可能融为一体。“从理论上讲,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知识优势的大学,应当是一方首富。”我们坚信他的这一宏伟构想能在不久成为现实。

二、高等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

自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经济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此,潘懋元先生作了系统而又科学、精辟的阐述。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挑战,主要作用于教育体制,通过体制改革以促进教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证,体制不改革,教学改革很难展开……一切体制改革工作,必须围绕着(教学)这个核心”,而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的冲击最大。针对理论界有关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的种种议论,潘懋元先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具有客观必然性,是由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决定了他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关系比基础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因此,高等教育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就更为尖锐,更为深刻,高等教育要想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是绝不可能的。他认为,“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作用,具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重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使高等教育领域引进竞争机制和效益原则,能够激励高等教育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但是,在价值观方面,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而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在运行机制方面,市场经济是按价值规律和供求变化来进行市场调节的,这种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发的、盲目的,市场行为的短期性、速效性、波动性非常突出,与教育的周期长、稳定性、滞后性、长效性等特点相冲突。”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潘懋元先生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全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参见第一部分),扬长避短,促进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共同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非公有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对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潘懋元先生敏锐地抓住这一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强大因素和动力,率先提出了在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富有战略性和超前意识的观点。早在80年代末,潘懋元先生就指出,“30多年来,我国不复存在私立高等教育体制,乃是经济体制决定的”。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更由于这些经济成分在生产水平上的提高,民办高等学校的出现与发展就有其必然性。”民办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体制,“有利于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集资办学,广开财路,增办高校”;“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引进竞争机制,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征聘所需师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降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成本。所以,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质量问题、盈利问题等,但是只要政府在目标质量上严格管理,在人事、财务上不要干涉过多,允许其自主经营,确认其社会地位,将民办高校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并给予适当的资助,那么,民办高校一定会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迄今,民办高校已逾千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的倡议、参与和指导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蓬勃展开。鉴于潘懋元先生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授予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理论奖)”的崇高荣誉。

三、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按照传统的教育经济学的理解,经济的技术结构决定教育的层次结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决定教育的专业结构。潘懋元先生突破了这种传统的思想,另辟蹊径,根据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各种状况,将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经济结构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从层次结构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专科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趋向低重心”。所以,他非常赞赏高等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培养专科层次人才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他认为,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他反对将专科划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中去,“高等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或称第三级教育)系统中的同一个层次的两个并列的子系统。它们基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在于年限与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职业的种类日趋多样化,与产业结构、部门行业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职业结构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影响引起了潘懋元先生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对于依据社会的热门职业而设置的热门专业,如经济信息、文秘、广告、证券交易、房地产经营等,他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市场经济起调节作用,专业课程、教材往应用方面倾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高等教育脱离社会需要的弊端。”另一方面,对其中出现的某些偏颇,如自然科学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削弱、师范院校的不被重视,表现了一定的忧虑,并希望在发展中加以克服。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启示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制约高等教育各种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中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将要走的是发展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的道路,“如果说,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教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对于具有明显经济功能的高等教育来说,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就更为重要。”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之一是发展区域与地方经济,因此,必须实行高等教育地方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使高等教育管理的权限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在他和邬大光教授看来,“高等教育地方化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作出较为敏感的反应,可以部分地满足地方经济的需求与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集资办学”,“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使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保持最密切联系,促进高等学校潜力的充分发挥。

就农村而言,随着农村经济、特别是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需求,潘懋元先生及时、敏锐地预见了这种需求,率先倡导并开展高等教育如何通向农村问题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忘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科教兴国‟战略不能不包括„科教兴农‟战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不能不包括广大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存在着对高等教育的极大需求。……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需求,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问题,是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在他的指导下,一名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为题的博士论文。他们认为,“以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并不是主张把大学办到农村,而是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考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也要面向农村经济;要建立和健全促使大学毕业生乐于到农村工作的机制。同时,要探索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制度化教育形式。”可以预见,这些思想和建议,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改革和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高等教育投资与经济效益

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反映了国家、个人、社会等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一个国家的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如何,与其看他那庄严的誓言,不如看它的教育经费预算;教育事业计划能否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拨款。潘懋元先生认为,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教育的经济效益,虽然不能直接、立即体现在市场经济交换过程中,却存在于社会之中;教育不仅有经济效益,而且是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担是合理的。但是,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承

担并不等于只能由政府承担。实践证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高等教育经费,全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这种单一的投资体制,大大限制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此情形下,“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势必挤占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经费,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上述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矛盾问题,潘懋元先生提出,“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充实教育经费。在中国当前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这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人们所能理解的。”他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投资体制应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种渠道集资为辅,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不断提高的学费额标准和奖学金受益面低、款额低的状况,潘懋元先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强调,“向大学生收学费,要充分调查研究一般家庭的承受力,不应只着眼于少数富裕家庭的收入。否则,许多有才能的优秀青年,将被排斥在大学门之外。”当然,民办高等学校的学费可以略高一些。

鉴于民办高等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潘懋元先生呼吁政府从财力上扶持民办高校。他指出,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办学者的捐赠、学生的学费以及学校自身的收入。但在办学过程、尤其在发展过程中,似乎不应理解为政府不给予必要的资助。因为在中国,“当前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公有制以外的社会财力,远不如资本主义国家财团资财雄厚,个人的财力更为有限;收学生学费,则必须考虑一般工资收入者的承受力。所以,政府有一定的资助是必要的。”对于民办高校的营利性问题,他是这样看的:中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营利为办学宗旨”,这是符合教育事业的社会性质的。但是,教育又有产品性的一面。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人及私营企业投资办高等教育,可否以营利为目的,尚值得研究,不宜过早下结论。在另一方面,“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公立高等学校,尚且可以通过营利活动筹集经费,何况私立高等学校。

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教育经费,是否就一定能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呢?潘懋元先生不以为然。他回顾本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流行时,许多国家受其影响,大量投资发展高等教育。但大规模的投入并未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膨胀过快,一方面国家财力不胜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尚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严重。”也就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其它社会条件,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非经济功用。在他看来,单纯追求教育的经济效益,也许在某一历史时期或某种特定条件下,有暂时的效果,但是最终将影响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与经济效益相比,教育的其它效益,往往表现为隐性的。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隐性的非经济效益将逐步发展为显性的联系,并将起着更为深远的作用。在他的倡导下产生了“高等教育的综合效益观”之新思想:“教育的效益不只是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政治上、道德上、文化上以及社会的其它诸多方面。……社会进步,是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而教育的效益也是综合的”。

他认为,高等学校自身的经济效益要讲,但更要着眼于社会效益,要讲国家的经济效益,以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准绳。他强烈呼吁,“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建立可以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使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有所遵循,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五、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与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需求和个人需求的适应状况。实现高等教育的供求平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客观要求。潘懋元先生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必然要求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教材上都趋向应用人才的培养,这是任何高校所无法回避的。在学习他的有关著作时,我们可以发现,下述思想显得尤为突出。第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等意义上的需求,因而要求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种功能,满足上述多种需求。第二,应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出发,保持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平衡。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只会加剧高等教育供求的不平衡,阻碍高等教育(供方)和社会、个人(需方)的健康发展。高等教育对市场经济的“全面适应”和“主动适应”观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潘懋元先生有关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指导思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也日趋强烈。为此,潘懋元先生呼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注意满足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

他寄希望于即将到来的21世纪,通过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既持高等教育与个体之间的供求平衡。他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必然的趋势,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就现实来讲,“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既不应该徘徊不前,也不应该操之过急。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适度超前发展。”针对在我国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潘懋元先生置之坦然:其一,“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那就不是只占据一个岗位,而可能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二,大学毕业生多了,可能出现“高才低就”,“从短期看,可能是一种浪费。但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看,未必不是好事。”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不同于精英教育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式或新思路,因此,潘懋元先生强调指出,一方面,“不能用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方向与标准……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等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并不排斥而应包括精英教育作为它的组成部分”,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出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潘懋元先生提出了颇具创意的“节支”与“增收”的方法。“节支,就是采取非精英教育的消费水平以扩大高等教育”,在保证一定比例的精英教育条件下,发展类似国外的社区学院、成人高等学校、开放大学、远距离高等教育,以减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负担。“增收,就是发展私立(民办)高等教育,以吸收法人或私人投资和学生较高的学费。”他坚信,“在21世纪,教育消费将成为国民消费强有力的增长点,投资者也看好这一教育产业。”“如果按照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性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入,允许给予适当的回报,并加强立法管理,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资金投入开辟一条重要的增收途径”,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顺利通过征途中的关隘。

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高等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一开始就受到潘懋元先生的极大关注。他认为,高等教育经济学起步较早,曾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近年来进展不大。他提出,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问题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否则,难以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结论。他希望有更多的有

第五篇:建设美丽中国论文1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探讨分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关键词:十八大报告 美丽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康社会 引论: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中“美丽中国”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前提。

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展示中国方方面面的内容,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絵画等各个领域节目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子安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1”美丽中国”解读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宏伟蓝图

1.1“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1.2.“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1.3.”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 2.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着力推进循环发展。循环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着力推进低碳发展1.提高能源效率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2.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等。3.引导消费者行为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至关重要。3美丽中国的意义 第一次听到“美丽中国”这个概念,它不仅形象、温暖、诗意,而且令人感动,它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1 美丽中国是实现路径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有美丽发展作支撑,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在面对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迫切需要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美丽中国是操作方法

3.2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列为我们国家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建设美丽中国,就是抓住了这个核心问题和主要矛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明确了奋斗的方向、更加针对了发展的难题、更加顺应了人民的意愿。

3.3建设美丽中国,落实生态文明要求是根本 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

满足当前老百姓精神、健康、权利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的客观现实,主动提出并推进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发展转变。4 落实绿色环保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环境就是现实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型生态经济,让绿色成为一种时尚,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让绿色增长、绿色消费、绿色经济成为美丽发展的代名词。4.1落实协调持续的要求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不能只要环境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顾发展而不加强环境保护。5规范制度设计行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制度做保障。美丽好比人的形象,美丽中国就是国家的气质,这种气质必须要有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做保障。

5.1规范经济增长行为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是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美丽中国需要用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而生态文明建设又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提供财力支撑。5.2规范社会公德行为

建设美丽中国,是智慧的流露、是文明的行为,是厚德的表现,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当中。要创新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大力宣传和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让每一位社会公民都能够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自觉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6结语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下载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设的探讨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用论文术语中英文对照

    A.安居工程 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families按成本要素计算的国民经济总值 GNp at factor cost按揭贷款 mortgage loan按劳分配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one's......

    论文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

    学号:2013444628 姓名:王莹 班级:计科2013-03 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采用国际贸易术语订立货物买卖合同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双方谈判的时间,双方能够迅速达成协......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衔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从协同学角度看待职业教育课程体......

    (二)中国宪法学理论流派的形成

    中国宪法学理论流派的形成(二) (二)新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的宪法学在改革初期对于政治秩序的稳定以及这一稳定前提下开展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不过,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

    谈中学班级管理艺术-教育学理论论文

    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摘要:班级的学生成长的园地,是学生发展的沃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与参与度,影响学......

    中国穆斯林常用词语和术语

    中国穆斯林常用词语和术语 1、安拉-真主2、迪尼-宗教 3、伊玛尼-意为“信仰”,指心中信仰安拉是独一的主宰 4、尔巴代体-宗教义务、宗教功修 5、伊哈萨尼-善功、善行6、阿米乃-......

    形势与政策论文---建设美丽中国

    怎样建设美丽的中国 引言: “美丽中国”, 历次全国党代会的报告中,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

    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论文[五篇范文]

    摘要:统计学是众多文、理科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统计学涉及到高等代数等数学知识,其原理较为枯燥难学,且多数教材案例数据要么过于宏观,要么与本专业的联系相关不大,使得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