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指挥信息系统情报信息流布局分析信息系统论文计算机论文
指挥信息系统情报信息流布局分析-信息系统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论文以基于指挥信息系统的情报流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指挥信息系统使用分析了系统中的情报信息流向,构建了情报信息流布局,能够为我军情报部门的有效运转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信息系统;情报流程;情报信息
引言
情报流程指的是指挥员及其指挥机关,为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在传达理解任务的基础上,利用侦察情报部门对指挥决策所需情
报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处理和判断,是作战指挥流程的起点和首要环节。情报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表现为情报信息和数据所组成信息流的流动和处理的过程,其中既包含指令信息也包含数据信息,信息处理和流转的速度决定了指挥的效率。通过对情报信息流布局的构建和梳理,可以直观体现依托信息系统的情报流程特点,也有利于通过精减冗余信息流径和处理环节,完成对情报流程的优化。
构建以战场综合态势图为核心的情报信息流布局
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活动中,影响时间和精度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处理的精度、速度,以及信息流转的速度。其优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体系集成,专司主营。一方面对于指挥体系中冗余的构成要素和指挥层级要采用删减、合并的方法加以集成,减少指挥活动的冲突和反复。另一方面要将指挥活动中类似或相通的工作集成到同一要素,防止单一要素负责多项工作,变繁为简、变杂为精。我军所构建的新型指挥体系,就是从这个角度实行的变革。2)拓展优化、完善功能。指挥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多样化的功能,为筹划和情报处理提供辅助,为新型指挥体系配套研发的指挥信息系统将拓展新的辅助功能,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以提高情报信息处理速度和精度。3)自主联动、融合共享。在作战指挥中,各级依靠指令而行动,信息按需分发是常态,但这在增强了上级对下级控制力度的同时,也限制了各级应对战场变化的主动性。因此需要通过权限和预有规则的设置赋予各级调用资源和自主行动的主动权。在设计构建情报信息流布局时,一是要减少信息间的干扰和冲突;二是要缩短信息流转路径;三是提高整体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从后两点考虑出发,为了更好地获取、分配和使用情报信息,在信息流向的设计上,应该构建以战场综合态势图为核心的情报信息流布局。情报信息以信息流的形式存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中,其中指令信息用于指导情报搜集、处理等相关活动,数据信息用于传递具体的情报数据。从指挥机构在作战指挥中担负的具体任务来看,存在本级具体实施作战指挥和上级越级指挥到作战,本级辅助上级进行决策,但不参与指挥两种情况,不同情况下的情报信息流布局有所不同。
本级实施指挥时的情报信息流布局
情报信息的流转除了按级上传、下达的基本形式外,为了保证情
报信息能够及时发送至相关用户,还有情报部门通播分发、搜集实体直接分发和情报信息用户订购分发三种形式。其中通播分发是情报部门向全体相关的用户同时发送同样情报信息,或是以局部通播的方式同时发送给指定用户。直接分发是指搜集实体不经过其他中间环节,直接将情报信息发送给部分特定的用户。订购分发是指在通播分发和直接分发无法满足情报用户的需求时,通过向情报部门或搜集实体提出情报需求,由搜集实体或情报部门快速搜集分析,形成所需情报,并实时发送至申请用户的情报分发方法。这三种分发方式都是为了提高情报分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情报信息流布局如图 1 所示。可以看出多种情报分发方式并存有效缩短了情报流转的层级,因而加快了情报传输的速度。但也由于多种方式的存在,使得情报信息的流转路径变得复杂,每个情报部门或实体间都有相互进行情报传输的可能,由于各部门都需要决定采用何种传输方式及区分不同的传输内容,又会加大情报部门的工作量。在使用指挥信息系统的前提下,传输路径的长短将不再是决定情报传输速度的最大因素,加快情报流转速度应该尽量减少人工决策带来的时间损耗。因此在情报信息的流转上,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优势,构建以战场综合态势图为核心的信息流布局,将多种传输方式改进为按需从态势图提取。其具体操作方法为本级指挥机构通过分析研判并制定出情报需求后,根据需要分别向上级情报部门、同级的其他指挥机构情报部门、战略支援、本级直属侦察力量和下级情报部门提出情报需求,而本级及其他同级情报部门获取情报信息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获取。即各自直属侦察力量获
得的全部情报将直接传送给情报部门,经处理后由情报要素标绘到综合态势图。另一种是从态势图提取。除本级侦察力量获取的情报外,其他情报信息均通过综合态势图来提取,而不是通过上级主动推送的方式。采用这种情报流转方式需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明确情报信息自行处理标绘和直接上报的权限。情报部门搜集到的情报一部分可以通过本级的处理确定其真实性,另一部分依据本级掌握的情报不能确定其真实性,需要上级情报机构利用更广泛的渠道进行验证,对于能够确认的情报,本级可以直接标绘到态势图,不能够确认的情报,则需要报上级情报部门。而对于从态势图提取情报,在标绘时也需要设置相应权限,防止下级对全局情报掌握过多,既对下级的情报分析处理造成干扰,又不利于战场态势的保密。这种情报信息流转方式能更大程度发挥信息系统优势。情报信息流布局如图 2 所示。可以直观看出在以战场综合态势图为核心的信息流布局下,信息流转的路径比情报信息主动分发时更加清晰明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优势。1)突出了综合态势图的主体地位。基于信息系统的指挥体系,就是要利用先进的指挥手段和信息装备,必须发挥聚合效应,凝聚成一个整体,形成整体战斗力。联合作战空间多维、参战力量多元,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程度要求较高,而综合态势图就是情报信息的聚合平台,能够将各级搜集掌握的战场情况汇总到同一个平台,方便指挥员对全局的掌握和下级单位对战场态势的获取。2)理清了情报标绘权限。联合作战情报搜集和处理的主体多,既有各级指挥机关,也有一线侦察部分队,不同主体对情报掌握的范围、详尽程度和真实性均有所不同,通过对情报标绘权限的明确划分,能够消除情报处理过程中的反复、冲突和错漏。3)提升了情报流转速度。各级之间的情报流转以推送为主的情况下,上级情报部门根据下级指挥机关的请求或作战实际需要,将情报产品分发至下级机关。而下级情报部门搜集掌握的情报,根据上级要求和对战局影响的重要程度上报至上级情报要素。这种方式会造成情报信息的流转过度依靠指令信息的调动,以至在流转流畅度上出现卡顿。而通过态势图的融合,各级自行将能够处理和确定的情报直接标绘到综合态势图中,也能够依据权限自行从态势图调取情报信息,将极大提高情报流转的速度和主动性。
上级直接指挥、本级辅助决策时的情报信息流布局
此时上级越过本级指挥机构直接指挥到作战,本级辅助上级进行决策,但不参与指挥。这种情况下本级指挥机构与作战 有可能构成控制关系,即不形成作战决心和制定作战计划,只在上级的计划要求内控制具体的作战行动和保障。也有可能只单纯负责辅助上级指挥机构进行信息处理。图 3 和图 4 分别体现了本级指挥机构拥有控制权限和没有控制权限时的信息流布局。由图可以看出,两种情况下指令信
息的流向有较大区别,没有控制权限时,本级情报部门只有上级情报部门的指令信息注入,而没有指令信息的流出,说明本级情报部门完全在上级对应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情报信息搜集处理工作,而不会指挥控制下级情报部门和侦察实体,相当于上级情报部门的“分处理器”。而当本级拥有控制权限时,其侦察情报部门的权限明显有所加强,可以对所控制的下级情报部门和侦察实体发送指令信息,对下级的情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但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论本级指挥机构是否拥有控制权限,都只负责对下属 所获取情报的处理,不会因为辅助上级指挥情报部门工作而扩大情报处理范围,辅助处理上级的所有情报信息。是否拥有控制权限只是在下达指令信息的主体和情报获取途径上有所区别。二是因为本级主要是辅助上级工作,因此本级情报部门对上依然接受上级情报部门的指导,这与本级实施指挥时的情报信息流布局不同。也就是说不论是否拥有控制权限,本级情报部门都要在上级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工作,担负下属 所获取情报的处理。
结语
指挥信息以信息流的形式存在于指挥信息系统中,用于在指挥机
构和任务 之间传输作战指挥的相关命令、指令和对命令完成情况的反馈。不同的智慧模式会带来情报信息流布局的不同变化。本文提出了以战场态势图为核心,信息按权限主动提取、自主上传的信息流转方式,以此为着眼点,围绕本级具体实施作战指挥和上级越级指挥到作战,本机辅助上级进行决策,但不参与指挥两种情况,分析了情报信息流布局,其研究内容对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指挥效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申普兵,高凯,赵卫伟.作战指挥流程建模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6):1-5.[2]李京旭.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指挥[M].: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22-57.[3]王光宙.作战指挥学[M].:
出版社,2000:15-32.[4]倪天友.指挥信息系统教程[M].: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18-27.[5]孙振武,贾卫,宋阿羚.美国陆军模块化 建设探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53-75.[6] 清.联合指挥,军种该扮演何种角色[N].报,2016-5-18.[7]郑剑彪.一体化联合作战下战术通信总体建设的几点思考[J].移动通信,2016(9):85-88.[8]崔波涛,许友法,高常见.构建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J].舰船电子对抗,2007(8):43-45.[9]张岩,吴焕学.指挥体制与指挥时效性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6):55-56.[10]王代智,聂魏岳.试析联合作战指挥对一体化指挥平台的要求[J].理论探讨,2014(3):90-91.[11]黄建明.加快转变陆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研究丛书指挥篇[M].: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111-113.[12]王崇彦,陆锦辉.信息论基础[M].:兵器工业出版社,1992:16-20.——文章均为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第二篇:信息系统论文结构
工程硕士论文建议结构1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研究目的及问题概述1.2研究范围及创新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背景2.1意义2.2必要性2.3紧迫性2.4有利条件
第三章 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第四章 系统需求分析4.1系统开发方法和思想4.2系统开发步骤和规划原则4.3系统的业务需求4.4系统的用户需求4.5系统的功能需求 第五章 系统设计
5.1系统设计的总目标5.2系统的功能框架5.3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5.4系统数据库的设计5.4.1数据库设计规则5.4.2数据库设计实例 第六章 系统实现的设想
6.1系统实现的软件体系结构6.2系统实现的软件系统平台6.2.1操作系统平台6.2.2数据库平台
6.3系统实现的集成与开发平台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工程硕士论文建议结构2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项目背景和意义1.1.1项目背景
1.1.2系统开发的意义1.2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分析1.3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第三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3.1系统目标
3.2系统业务数据流图3.3系统功能需求3.4系统非功能需求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4.1总体架构设计
4.1.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4.1.2系统体系结构4.1.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4.2系统功能设计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与应用5.1平台选择5.2应用实例
5.4系统实施与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三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论文
项目的XX管理
[摘要]:
XX年X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XX系统项目的开发,主要负责系统的组织规划实施开发与项目管理,该系统具有严格的安全,稳定,时实高效和可靠性能要求,该系统由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两部分组成,XX子系统主要实现XXXX业务,YY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了struts+hibernate+spring主流WEB应用框架,实现了WEB应用服务器websphere与协作应用服务器lotus domino 的高度集成.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需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XX管理在软件项目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以该项目为例,结合作者实践,(此处提出论点,后面正文会用到,建议3个论点即可,论点来源于各个知识领域的过程和方法)主要通过在项目前期,做好需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在该项目全过程中规范化配置管理,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沟通与协调,来实施项目的XX管理。目前,该系统已开发完毕,正式投入运行,状况良好,受到客户一致好评。
[正文]:
(本段在摘要的第一段的基础上扩充即可)XX年XX月,我作为项目经理开始参与XX系统项目的开发,主要负责系统的组织规划实施开发与项目管理,当然还做一些编码工作,主要是公用基础代码和核心代码的编写与维护。XX系统是将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采用先进的XX技术和YY技术,充分利用【电话,短信,传真,因特网】等信息化手段,解决XX问题,规范了业务流程,强化了内部管理,与XX技术的完美结合,使应用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提高了整个XX业务的工作效率。其中,XX子系统包括:[客户管理,机票管理,票证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结算,调度管理,远程营业部(代理商/分销商)管理,系统管理]八大功能模块,并统一于服务器端软件模块。YY子系统由【电话呼叫系统,短信分发系统,传真呼叫】系统三部分组成。YY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采用了struts+hibernate+spring主流WEB应用框架,实现了WEB应用服务器websphere与协作应用服务器lotus domino 的高度集成,在本次开发中,我把它视为整个项目的重点
由于考虑到寒假和春运期间将会是旅客的高峰期,客户要求系统必须在12月底前交付,项目开发周期为XX个月,为此我做了如下安排:前XX个月主要集中精力用于XX子系统,后XX个月主要完成XX子系统和YY子系统的集成以及项目收尾工作
(摘要的第二段的基础上扩充)随着软件系统的日益复杂化和用户要求,软件更新的频繁化,XX管理逐渐成为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主要控制过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好的XX管理过程能覆盖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各个方面,同时对软件开发过程的客观管理,即项目管理也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在该系统项目中,我主要使用(XX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在项目前期作好需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在项目全过程规范化配置管理,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沟通与协调等方法和策略来实施XX管理。
(采用总-分-总的格式)
1. 项目前期做好要求调研,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制定完整的配置管理计划。(总)
(分,描述各个知识领域的工具和方法,不用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要结合实际,不要纯摆理论)项目计划阶段,我对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这三项活动工期安排如下:需求分析12天,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共20天,时间尽量充足。在做需求调研的时候,我要求一定要和客户充分沟通,深入挖掘客户的隐性需求。不仅要实现客户需求的功能,在界面上也要让客户满意,为此我们作出了航空系统的虚拟界面,让客户对系统 有一个感官上的整体了解,在需求分析完成工作之后,我们还通过小组会议的形式进行了确认和评审。并邀请客户方代表参与。最终的《需求规格说明》我们也要求客户方代表一定要签字确认。在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中,我们尽量使用适合本项目团队特点的工具和技术,并充分考虑其先进性和成熟性。在设计完成之后,我们仍旧对其进行了评审,总结和讨论,对争议比较大的地方交公司资深专家审核评定。
(总)配置管理计划的制定也使配置管理中不可少的一步,它能有效的指导后期配置管理工作。在本项目中,配置管理计划由配置管理员完成,我只做一些审核工作,软件资源配置管理计划,配置项目计划,交付计划,备份计划,CCB
审批计划等....总之,我认为(结论或观点)项目前期做好以上铺垫工作可以减少变更,对后面一些工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同时,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项目反工,而且项目管理员的工作也会比较好做一些。
2.项目全过程规范化配置管理。(第二个论点)
开发过程中,对文档修改非常麻烦,在配置管理中,对任何一配置项的修改都可能导致版本的变化。因此,对配置管理规范化势在必行,在本项目中,我要求配置标识一定要规范,必须独立命名配置项,配置对象的标识要充分考虑命名对象间存才联系。在配置管理中,项目组成员要各司其职,不得越权操作,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操作配置项。我的工作在配置管理中主要是:定制开发子系统,定制访问控制,制定常用策略,制定集成里程碑,进行系统集成.....而配置管理员的职责主要是:创建配置序,为项目成员分配权限,对存储库进行日常备份恢复等...软件开发人员主要根据项目的开发配管理策略,创建,修改和测试工件等。软件生存期内全部软件配置是软件产品的真正代表,必须保持精确,软件工程中某一阶段的变更都会引起软件配置的变更,对这种变更也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的控制和管理。为此,我做了如下规定:处于工作状态的产品开发人员可对其修改,而作为基线进入配置库的产品,则不允许开发人员对其进行修改。在本项目中,我们还成立了临时CCB,由项目经理,用户代表,软件质量控制人员,配置管理员5人组成。我们要求对于用户提出的变更请求要严格按照变更控制流程处理。在用户提交更多请求后,开发人员对其进行评价,并产生变更报告。在由变更控制委员会〈CCB〉作出决定是否进行变更。通过批准,就重新检出变更的配置项,建立测试基准程序,并执行质量保证和测试活动,必须通过CCB的鉴定审批后,方可实施变更。
3.注意员工培训并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三个论点)
项目组成员大多来自不同部门,对项目环境还不熟悉,为了能实施配置管理系统,我建议公司对项目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针对配置管理员,我们要求他学习配置管理工具管理相关的内容。针对开发人员,主要学习配置管理工具与开发相关的常用操作。针对全体人员,要让他们了解配置管理策略和流程,以及如何与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相结合。同时,我要求项目组成员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可以使用PVCS,通过ressionmanger文档共享和连锁机制。Tracker与电子邮件的集成,加强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修改,及时通知,但又不额外增加很多的工作量,这样有助于营造一个和谐,公平,竞争的气氛和环境。
XX系统在XX年XX月正式上线,提前完成了项目,目前系统运行正常,受到客户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对项目的满意度较高。(回顾和反思)重新回顾该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足,比如:项目初期,大多数成员对版本管理一点都不重视,总是敷衍了事。代码编写人员编写得代码也混乱不堪,给测试人员和维护人员带来了很大不便,一些没多大用的垃圾资料也被放置到配置服务器上,给配置管理人员带了很多麻烦。因此我建议(展望未来)在项目一开始,就要让项目成员认识到版本管理的好处。对源码的管理,要保证书写代码的规范性,强化注释力度,还应作好build和relase工作.
第四篇:电子信息系统导论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电子信息系统导论论文。请参考!
电子信息系统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技术的智慧市政
摘要:现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各在各行各业当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啦新机遇。大部分市政企业依旧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但这很明显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而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市政工程的质量、进度还是成本均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因此市政企业想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本文从市政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啦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智慧市政
引言
国内信息技术在近几年的发展迅速,逐渐渗透到啦社会生产以及生活各个方面。现今,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进行进一步发展的,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市政行业。市政部门如果能够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管理手段,可以做到节约市政工程成本,合理的安排进度、确保施工质量,同时还能够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分析市政施工管理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1信息技术在市政施工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市政工程的施工内容多且杂,有着较广的涉及面,同时建设周期长以及经济环境复杂,造成和其相关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较大。因为市政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工序,内容相互交错复杂,大量的数据以及信息需进行交流以及处理,若无法进行快捷有效的反馈,就会导致决策滞后,进而损失大量的物力与人力。而传统的市政施工管理一般都是通过纸质文件来传递数据以及信息的,而靠书面通知之类的管理会降低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从而直接降低管理水平和效率,但在利用信息技术后,不但提升啦数据与信息传递的效率,还提高啦当中内容的可靠性以及准确性,及时的问管理者提供管理依据,即使遇到啦意外情况,决策者也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这从根本上提升啦市政施工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信息技术能够将企业具有知识、技能以及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其在行业当中的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在市政工程管理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1信息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从现阶段我国市政施工当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其实并不是很乐观,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包括市政施工单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等。存在较多市政施工单位在进行日常工作当中,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仅占一部分,而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单位也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表面,如信息查询、电子档案的存取以及文件的编辑和打印等,没有真正的发挥出信息技术整合以及分析数据的功能,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对市政施工进行现代化动态管理。通过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可知,施工单位只是在某个环节(往通常是市政工程施工前期的准备阶段)应用信息技术,而对施工进度管理等关键的部分所采取的方式依旧是传统的,如较多的市政企业在工程的造价预算等阶段通常会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工程进行一个总体的分析,进而获得出一个大致的施工数据,在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完成工程的预算管理等。但是信息技术却很少用在工程的施工阶段,如施工安全的控制以及施工进度等方面。再加上市政施工本身的复杂性,若是市政行业无法做到将信息技术贯穿到整个过程的话,这将会严重阻碍到市政行业的未来发展道路。正因如此,可得出信息技术在国内市政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还未成熟,管理者的思维还处在较为僵化的一个状态内,无法实现在市政施工管理中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导致其出现较为明显的局限性。
2.2具有较强的孤立性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我们能够知道,现今多数的企业和单位已开始重视信息技术,也对其进行啦较好利用,同时也启动啦局域网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但是我必须要承认一点,那就是部分市政施工企业的信息流动都是产生于项目经理和工地现场的内部,其并没有做到和其他相邻企业间的有效互动和沟通。除此之外,因为市政管理信息化缺乏一定的标准,导致不同的软件在企业部门中无法进行共享,市政的施工各环节以及各阶段的数据无法进行及时的、有效的交流,造成信息资源在市政施工管理中无法实现全面的整合优化。上述均表明啦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的孤立性,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2.3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信息技术本身就有着较高的含金量,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如连操作先进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都无法具备,就更别提管理啦。现阶段大部分的市政施工企业为啦能够进一步的节约成本,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忽视啦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导致信息管理缺乏人才,因而无法进一步的提高施工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3提高信息技术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3.1信息技术在市政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在市政施工管理中,第一步工作为合理的、科学的编制好工程总体进度规划,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计划。采用总网络支持子网络和项目工程分解结构确定好阶段性任务里程。建立在项目工程分解结构的节点之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且将其自动的导入到总网络。通过总网络发布工作任务,如此工作任务就能够成功的被各项目工程分解结构分解掉,同时承包单位也须将其完成的分包任务进度反馈给总网络,借此总网络可有效地计算以及分析出实际进度,从而将实际完成的任务进度和计划进度进行有效的对比,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进度管理模块可将其他信息模块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最终和预算申请模块、计划调整模块、采购模块以及合同管理模块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型的管理网络,让企业能够真正的对市政施工管理实施现代化的动态管理。
3.2加强对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正确认识
现阶段在信息化工程的认知方面,仍存在部分的市政行业停留在表面,这很大程度上降低啦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的思想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所以,进一步加强培训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十分重要,利用相关的培训来转变管理者在思想上的认识,使其能够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离不开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需要进一步加快对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工程建设关系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未来发展规划和业务流程,故此,可知信息技术对市政行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3.3实现信息系统的一体化
由于市政行业工作过程的影响,所以在招投标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会用到许多行业、地方乃至国家的配额,而这些管理内容和系统往往过大,因而在数据计算的难度也更大,所以施工企业必须的标准建立灵活的使用,严格遵守,这是企业开展的有力依据项目成本预算。此外,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固定成本、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物资设备、人事管理和财务核算等不可或缺的要素。和信息管理的项目中的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管理的物种可能涉及的内容和问题的研究,使这些项目与实际有效联系实际操作,更好的实现不同业务内容合作关系,建设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的有效协调,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系统、有效的工作环境。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以及提高,信息化在市政行业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和成熟,建设施工部门以及单位需要重视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幅度的提高市政施工技术水平、安全水平以及工作效率。特别是在一些部分专业的施工中,应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先进技术,如自动化的控制和信息处理等,不但可以将成本降低,减少工作强度,还能够解决一些在传统施工中无法进行处理的复杂问题。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在国内的市政施工管理中虽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努力的去研究信息技术,我国的市政施工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会不断的上升。
参考文献
[1]曾庆梅.浅析信息技术在市政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4).[2]方镇磊.浅谈市政施工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5(6):85~86.[3]桂先保.论信息技术在市政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15):97~98.
第五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个人论文
摘要:
2010年9月,在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中,笔者担任项目经理,负责此项目的整体管理工作。该单位力图通过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高效的、基于IT应用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最大限度的为该企业的经营服务。
本文结合笔者实践,以该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探讨了作为开发方公司在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在项目工作初期,对项目风险进行了及时的评估,通过加强参与各方的沟通,注重用户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合理配置项目组成员等方法,顺利地控制了风险。通过这些办法,平衡了各方的利益,控制了项目的范围和进度,保证了项目的质量,顺利完成了这个项目。最后笔者针对使用风险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思路。
(正文)
2010年9月,某大型国有企业对外发布建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我公司最终承揽了该项目,并任命我为乙方项目负责人,参与了项目整体管理、人员配置、风险控制等各方面的工作。
该企业力图通过此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企业业务流程、信息与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协同办公信息系统对所有纳入本次需求范围的业务和流程的支持,最终建立高效的、基于IT应用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为该企业的经营服务。
通过公开招标,我已明确了项目的初步范围、时间、成本和采购,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工作模式,我把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项目的风险管理方面,目的是保证实现计划的功能并按时投入运行。在项目工作最初期,我就根据以往经验及成员头脑风暴法进行了全面的风险预测,准备了相关应对措施,制定了项目风险管理计划,并在后期建设过程中成功地控制了风险。
本文即以该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探讨了作为开发方公司在信息系统项目风险管理方面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该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范围控制、沟通确认、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来完成的。下面就分别论述:
一、注重用户需求,及时关注和控制需求变化。
二、合理配置人员,有效并高效地工作。
三、加强参与项目各方的沟通,并做好确认工作,权责分明。
四、及时汇报项目绩效,确认进度的同时,保证了客户对于系统质量的满意。
该项目成功地实施完毕已经接近一年了,客户方系统运行正常,我公司也获得了客户的好评。回顾起来,应该得益于我们在项目进行的最初期就引入了项目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项目进行了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使项目所有的组成要素在计划的时间充分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率。在此项目进展过程中,还是发生了一些没有预料到的风险,好在整个项目组风险意识较高,及时有效的控制住了风险的发生。在以后的项目风险管理工作中,我要加强风险预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各方利益的权衡,继续深化各方的沟通,协调好建设工作各个部分及各个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完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