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
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国学经典之感悟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提到国学经典,也许很多人会问,什么是国学?什么是经典?《论语》《易经》《诗经》,这些都是国学,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粹。经典,就是从古时侯流传下来的,并且对人们有用的一些正能量的句子,人们称之为经典。
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人们毕生都要做的事情,有人说,学到老,活到老。这句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就这么凭空得来的。学习,并不仅仅在于书面表达,考试,书信,更多的,是教你怎么为人处事。怎么用技巧做事。所以,除了这一句之外,从古到今,也有许多名人名家写出了各种各样的关于好好学习的名言,我映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许多老师对一些学习学得似懂非懂的学生说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你将会一事无成。就好比说: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知识难点的时候不认真听,自以为这些知识点,题型,全部都学会了,可是一到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发现这一题老师明明讲过同类型的,可是就是这一题,无论你怎么挠破头皮就是想不出来。就是不会做。等到老师教的时候,又只听了个一知半解,就以为自己听懂了,不去问老师,下课也不拿出来自己好好琢磨琢磨,就放在那儿。让它过去了,老师也不会再返回来再讲一遍,就这样,问题越聚越多,越聚越多,最后一到考试的时候,一看试卷,这题也不会,那题也不会,心里就想着,要是当初拿去问老师就好了,到最后,试卷上就没多少分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有些题型听得一知半解,也不敢去问老师,并且在暑假的时候这些题我也都学过,觉得自己能慢慢琢磨出来来,就把题放在那儿,等到考试的时候,看着试卷上的题,就开始后悔了,唉——当时真应该去问问老师的,这都是一样的题型,只是换了一种方法问而已,还有一题竟然是原题,唉——这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啊!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不然,我一定要卖一大瓶。所以说,有问题不懂得,就应该抓紧时间去问老师,或者也可以和同学相互讨论。千万不能一知半解。
短短的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国学经典真实博大精深啊!
第二篇:读国学经典感悟
读国学经典感悟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细读国学经典则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国学经典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不知多少人对它们肃然起敬。
国学使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通过学习《国学》,主要有以下感悟:
首先,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当工作碰到困难时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特别是作为中国国防事业中的一分子,我们更应该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规划好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刻苦奋斗,为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再次,《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
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三篇: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学习国学经典之感悟
怀集县凤岗镇下南坑小学 李管兴
摘要: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需要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熏陶感悟文学思想;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能有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学习感悟
国学可谓博大精深,简短精悍的文字,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载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值得大家一辈子去学习、去感悟。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胸襟、气概、情操、正气、修身、奉献等哲理,所以,品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古训的深刻内涵,启迪智慧、开启心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一、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孩子懂“孝”会“爱”明“礼”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小脾气”“小磨蹭”,不听话,不听劝,犟嘴„„,父母叫其洗澡、收拾玩具或暂停看动画片„„说了几遍也不见他们动弹。每遇到这种情况,趁机教教《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自己教一句、让孩子随着学一句,再讲解一次,使之分明,父母招呼自己,应立刻答应;父母要求自己做一些事,也要很勤快;父母教导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批评要愉快地接受。告诉他,从古至今,孩子都是这样尊敬父母的,由此使他们学会尊敬父母长辈、懂规矩。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女的本分。“孝则弟”更是以“孝”的意义为主题,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敬长辈,对其一生的成长都大有益处。《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之明白,看见人家没有空闲就不去打搅;看见人家身体不舒服,也不去请教问题;自己不想要的、不希望的,也别强加给他人。《三字经》运用大量历史典故,言语简练,意义深刻——“养不教,父之过„„”“昔孟母,择邻处„„”当大家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茫然失措,顾此失彼时,这些古老的语言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相信一个从小就能对:“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耳熟能详的孩子,肯定能讲礼貌 ,尊敬长辈的。在以后的岁月中再也不会对亲人、对社会冷漠无情,会有着美好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二、通过研读“古典诗词”,引孩子陶冶感悟文学思想
古典的诗词是国学中的一朵奇葩,其语言之精练,韵律之优美、蕴涵之丰富,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研读古典诗词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而且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涵养他们的性情与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拓展思维空间,开阔视野。她引领着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后动人的历史画卷。我们读着这些文字,明意悟情,与文字同喜、同悲„„比如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指在遥远异乡的我,知道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每个人都插戴着茱萸,却唯独少了我一个人。王维就很容易将思念亲人的心情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了呢?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就表达出离别的感慨,人生的无奈,以及偏值春暮,倍加感怀的感情。《长亭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下子把依依难舍的离别气氛渲染出来,让学生们的情感完全被慑住,不由自主随声附和,产生共鸣,大家都感受到并沉浸于离别的情感之中。杜甫的《望岳》中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还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出迎难而上的强烈情感和拼搏精神,表达出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舍我其谁,谁与争锋的雄心壮志。
三、通过教学“国学经典”,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弟子规》中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老师为了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把课讲好,达到较好的效果,一定会多花时间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潜心的阅读和刻意的积累,会让老师自身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更加善于思考、远离浮躁,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和智慧,自己的谈吐间流露出的文化气息会自然地辐射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能有利于我们在课上、课下,有意、无意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教育发展保持旺盛的朝气与活力。
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经典书目,带领学生品读、领会,那么,低智的动画卡通片或无聊的电视剧将不会再成为学生们课余生活的重点。“最是书香能至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达到一定时间后,老师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明显增强了。时不时还能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这对孩子表述内心、认识世界以及人际情感沟通与交流的丰富性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我衷心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让更多人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第四篇:国学感悟之诚信草稿
国学感悟之诚信
在古代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那就是文、行、忠、信,从这就可以看出诚信的重要性。当代看来,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基石;是个人成功的秘诀;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建设的重点。即使如此,古往今来,缺乏诚信的人多得数不尽数,可他们却似乎都活的很自在。难道诚信真的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念吗?今天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讲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我们定要讲诚信。我们作为当今中国的大学生,我们的信念的信仰应该比一般人更加的坚定才对。当然,这仅仅是主观上的认为。客观上,考试作弊,说谎,不守信用等行为无不在校园里露脸。就拿考试作弊来说,只是为了取得一时的欢心,只是单纯的追求及格而不用补考的侥幸心理,但是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没有真正做到了问心而无愧。又如说谎问题。“老师,今天我肚子有点痛,所以不去上课了”。“老师,今天下大雨我鞋子湿了,没得换,所以不想去上课了”。等等„„。听到这样的话老师能不无奈吗?可在背后,老师根本就不知道学生找这样的借口是为了在宿舍玩游戏,或者是睡懒觉。这都是校园生活的真实写照„„。
古话说得好,“人而无信,不可知其可也。”从这话也可以看出诚信在一个的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一个人如果没了诚信,那他就失去了生活的支撑点,就只能被社会所孤立,被朋友所抛弃,最终只能默默地接受失败。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讲信用。商鞅立木为信,在当时战乱的年代里,人心正处于惶惶之际,商鞅为了在人民心中树立威信,在城门立下了一根三丈之木,并在当众许下诺言说:谁能把这根三丈高的木头搬动即赏五十金。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会有如此高的赏金,几乎没人敢出手。但是重赏下必有勇夫,他成功了,商鞅并没食言,立即赏那人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终于通过变法使秦强大而统一了六国。这就是诚信的威力,它能使你成功,让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和坎坷,都颠扑不破。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公然点燃烽火台欺骗诸侯。虽然褒姒笑了,欢心了,但是不讲诚信的恶果即将到来。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打西周,周幽王再燃烽火台,诸侯们却没到,有了前面的教训,谁还愿意上第二次当呢?。结果周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被俘,西周灭亡。这一事例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要是一个人没有了信誉,那他就丧失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
如今,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课程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身思想素养和行为修养,让我们树立一张诚信的通行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和谐。所以我们必须躬行于诚实,更好地为社会为自己的天空开一片蓝天。
第五篇:读《父母规》之感悟
读《父母规》之感悟
我是一名教师,一直在学习《弟子规》,并用《弟子规》来引导和教育学生。今年上半年的一次家长会,我接触了《父母规》,当时是第一次听说还有《父母规》,并没有深入学习。本次假期也是学校任务,我再次接触《父母规》。
我的孩子今年6岁,在家很调皮,出门不爱与人交流。作为教师深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可真的是对孩子性格与习惯的培养关注太少。下学期打算上一年级,我为孩子能否融入集体中,跟小朋友能否正常交流而发愁。再次翻开《父母规》,细细品读才发现它里面有许多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如何做,比如爱祖国、孝父母、尊长辈、爱幼小、讲诚信、修德行、讲礼仪等等。可是有谁想过要怎样做才是一位好的父母呢?自从孩子出生以后,只是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关心孩子的身体。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和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横眉竖眼甚至拳脚相加;对于孩子的一些想法,顺则配合,逆则全否,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没考虑孩子也是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思想,心灵也是有所触动的。
学习了《父母规》开篇我便知道了,父母教育不良,必会产生恶果,表现为四十七中恶相。父母教子有方,必会产生善缘。从幼年到青春,到成年,至老年,有每一阶段都有体现。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责任。子女者,亲密伴,善恶缘,父母结。结善缘,一家福,结恶缘,全家苦。子女是父母一生的财富,孩子教育的好是全家的福气。
正文目录明确告诉我们,《父母规》的主要内容有十责、十戒、十规、六观、一道。我了解到,孩子的教育分三个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幼年的教育中父母起了决定性作用,三岁之前,孩子的行为习惯基本养成,好的习惯影响一生,幼年的教育决定日后人生轨迹的基本走向。可见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今后的一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个“家庭教育”不是教孩子学会几个字词,几个数字或者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教育,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用你的爱,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孩子。《父母规》有六个篇章,分别是父母重、父母责、父母戒、父母规、教子观、大成道。
第一篇父母重,有父母重、关乎子、关乎家、关乎国,四个小节。人之初,性本空,零习染,无善恶。生之基,命之础,父母造,一生带。一个人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信念,是父母最初给的,所以,父母生其身,还给了最初的信念基础,父母关系孩子的一生啊!
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乎到孩子本身,关乎到家和国。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举国上下都在倡导孝德文化,以孝道为核心,倡导孩子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身教重于言教,要想让孩子孝敬自己,自己首先要孝老爱亲,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早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动物都能感念父母的恩情,都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感恩,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呢?孝敬父母关爱帮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每个儿女应尽的义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你如此孝敬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种下善的种子。耳濡目染、孩子天生就是模仿天才,而父母是孩子最早、最亲密、最直接的效仿对象,小时候孩子跟父母在一起时间最长,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的善与恶折射的是父母的善与恶。
“小家国,大国家,小家安,大国定。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齐,天下平”。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国家;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是国家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小家和谐了,大国就安定了,而小家之和谐,全在于父母之修行,父母修行好了,子女自然就正了,家道自然齐,天下也就太平了。
第二篇父母责,分十小节即十责,生其身、养其气、育其神、正其意、长其智、启其德、教其格、爱其心、造其境、解其惑。这一篇给我们做父母的指明了培养孩子的目标,从小要有健康身体;鼓励孩子、增强信心、树立正气;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坚定的信念;一生无邪念;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打好良好的品德基础;磨练性格;要有恭敬心、爱心;为孩子创造有益健康成长的环境;尽可能的为孩子解疑答惑。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20几年的时间,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一张白纸。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培养,打好基础,孩子建立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基础和学习兴趣,以后你就省心一辈子,全家享福。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用心,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产生叛逆心理,就再也听不进你的话了。孩子出现问题,应该不会静下心来和你说谈,你就得天天担心,天天操心,孩子不定期还给你惹个祸什么的,也可能会荒废学业,等孩子醒悟的时候,宝贵的时间早已错过,你一辈子就操心吧!
第三篇父母戒,有勿失教、勿过限、勿专教、勿伤尊、勿宠溺、勿交易、勿迁怒、勿窥私、勿比他、勿唠叨。许多家长都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教育孩子要掌握一个度,要善于跟孩子沟通,不能用强硬的手段、不能侮辱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父母使用权威对他们进行要求、指责、批评、甚至打骂,都会给孩子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对孩子要有爱心,不能娇惯。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与孩子之间讲究平等、互相尊重。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拿孩子去比较,多体谅孩子,为孩子分忧解难。真爱是无条件的,做父母的要静下心来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问问他的喜好,他的愿望,他的理想?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的生命个体,让孩子活出自我,这才是真爱。
第四篇父母规,有和合道、言行
一、守诚信、知善恶、勤劳作、俭节约、善沟通、懂威严、师子女、守弟规。我感觉这篇是告诉我们要遵守做父母的道。与人相处要讲一个和字;做事要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多行善事;辛勤劳作,传授勤俭节约的家风;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耐心听取孩子的心声;言传身教,用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
第五篇教子观,有教子观、孝尊观、学习观、交友观、婚恋观、成功观、财富观。正确把握人生观,对孩子成长中的不同阶段做出指引。
第六篇大成道,有五心:羞愧心、有自尊;自信心、有能量;上进心、有成长;责任心、有担当;慈悲心、有福德。六力:信念力、能坚定;注意力、能专注;意志力、能坚毅;觉察力、能警觉;目标力、能明确;思维力、能高效。这不正是为人父母所希望孩子具备的吗? 《父母规》的最后告说:“长幼侣,三良师,伴我行,明明德”。我了解到父母、孩子、伴侣,是我生命中最好的老师,我们应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二期讲师班学员
英华小学部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