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共五篇)

时间:2020-11-09 12:4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第一篇: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处处有文化、遍地是故事”的铜川!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宣传铜川文化建设的各位记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特别邀请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作家、艺术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铜川文化改革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铜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代药王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山水画家范宽等文化名人都出自这里,耀州窑、玉华宫、照金、药王山、大香山等代表铜川历史人文的文化符号享誉海内外。铜川还是革命老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照金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近年来,随着铜川历史文化元素不断被挖掘、传承和弘扬,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先后推出了大型秦腔现代戏《照金这片天》、大型情景乐舞《耀瓷丰韵》、话剧《绿梦》、歌曲《铜川谣》、大型组歌《照金岁月》、小说《塬上》、历史人文纪录片《唱支山歌给党听》、陕西快书《陕西好人美名扬》等一大批文艺精品,电视剧《陈炉古镇》、动画片《孟姜女》正在制作中。其中,歌曲《铜川谣》、小说《塬上》、秦腔剧《照金这片天》获得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小说《塬上》、话剧《绿梦》、纪实文学《照金往事》获得陕西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资助,铜川文化建设呈现出了新态势。

一、“两个办法”让铜川文化发展充满活力

2016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市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管理办法》《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等“一个意见、两个办法”,从政策、资金、评奖等方面进行引导扶持和规范,支持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实施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

从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入手,铜川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全市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管理办法》,完善评奖制度,规范评奖程序,明确了奖项设置,压缩了评奖奖项,使全市性常设文艺评奖项目从原来的7项缩减为3项,即铜川市重大文艺精品奖、铜川市星辉文艺奖、铜川文学奖;

保留了1项全市性节庆活动文艺评奖即铜川市文化艺术节奖,使奖项设置更加科学,评奖数量更加合理,评奖标准更加严格,评奖程序更加规范,对文艺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

二、每年投入100万元扶持文艺精品创作

8月10日,铜川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铜川市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办法(试行)》;

8月16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该《办法》(铜办发[2016]24号)。该《办法》的出台,是铜川市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将极大地激发市域内外文艺创作者的热情,让文艺工作者更具底气。

该《办法》规定,每年由市财政列入预算100万元,用于文艺创作重点项目扶持,每年组织实施一次,每年扶持5—10个项目,从2016年起开始实施。门类包括文学、戏剧、影视、美术、书法、摄影等。扶持标准为:电影、电视剧每部不超过20万元,舞台剧、广播剧每部不超过10万元;

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每部不超过10万元;

动漫影视作品每部不超过5万元;

影视剧本、舞台剧本每部不超过5万元;

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每部不超过3万元;

其他门类为1—3万元。

三、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改善文化民生的引领工程

2015年7月,铜川市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全市上下以创建工作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方案》《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扩大了政府购买对象以及服务品种、范围。2015年,政府首次将民营文化企业纳入到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演出范围,2016年,又将购买范围拓展到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演出场次也从2014年的200场次提升到2016年的750场次,演出服务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类项目建设,新建铜川大剧院、全民健身馆、铜川体育馆、孙思邈纪念馆、铜川博物馆和铜川市工人文化宫等6个文化体育场馆。总投资1.9亿元的孙思邈纪念馆项目,预计年内可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

总投资6000万元的全民健身馆项目已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17年7月竣工;

其余项目于7月19日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

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公众评价文化工作满意度调查,实现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在2015年全省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铜川市“文化生活”满意度为89.98%,排名全省第一。

四、“文化引领”战略成为铜川“十三五”规划的首要战略任务

在《铜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市委、市政府把实施“文化引领”战略作为“六大战略”的首要任务写进规划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上的定位和突破。

“全力打造五大文化(照金红色文化、药王养生文化、耀瓷文化、佛教文化、工业遗产文化)品牌,精心建设四大(照金香山、药王山、玉华宫、陈炉古镇)景区,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全面建设全景铜川”“构建‘一心两轴四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坚持文旅融合,把历史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建设,把景区打造成精品,把城市打造成景区”……

这是“十三五”时期铜川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是建设“四个铜川”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战略工程。

五、铜川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福地

铜川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福地。这块“福地”,激发了众多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诞生了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和优秀作品。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铜川就吸引了众多作家、诗人来到这里,写下了许多名篇。戏剧家、国歌歌词的作者田汉,著名诗人贺敬之、魏钢焰,散文家李若冰,都在铜川留下了诗篇和文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时期文学开始以后,铜川这块热土再次成为作家、诗人关注的焦点。1979年,年轻的贾平凹来到铜川,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宜君记》;

1981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先后应邀来到铜川讲课,贾平凹创作了散文《陈炉》。

路遥对铜川的感情是最深的。他不仅将铜川煤矿作为他的生活和创作基地,还挂职铜川矿务局。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巨篇扛鼎之作《平凡的世界》,获得了中国当代最高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特别是在第三部中,路遥用大篇幅文字描写铜川——“铜城”。路遥人生的最后一部著作《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札记》也主要在铜川完成。

1992年夏天,贾平凹来到风景秀丽的铜川桃曲坡水库,住了整整一个月,完成了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废都》。铜川不仅成就了贾平凹的《废都》,他还以炉火千年不熄、民风淳朴的陈炉为环境和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古炉》(2011年出版),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成为当代文坛的一大佳作。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铜川的文学福地也养育了铜川的一批作家、诗人,先后涌现出了和谷、白阿莹、朱文杰、刘新中、刘平安、王卫平、王宏哲、安黎、王世雄等一大批铜川籍和在铜川工作过的作家,他们留下了许多具有铜川文化符号的大作力作。著名作家、诗人商子秦也长期关注支持铜川文化事业发展,著有散文《铜川赋》,主持编导大型文艺演出《魅力铜川》。黄卫平、唐云岗、刘爱玲、吕学敏、王可田、赵建铜等铜川作家,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为铜川赢得了赞誉。

铜川,这块文学创作的福地、文化发展的宝地、干事创业的高地,有着光辉荣耀的过去,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在此,也衷心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支持、宣传铜川的文化改革发展,希望各位文化界知名作家朋友热爱铜川、关注铜川、书写铜川!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二篇:陕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发布辞

陕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发布辞(版权局)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2011-11-04 11:14:48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四

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情况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2011年11月4日)

一、全省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我省现有

图书出版社18家,数量排全国地方出版社第4位;

音像电子出版单位12家,数量排全国地方出版社第6位; 报纸87种,数量排全国各省市第20位;

期刊268种,数量排全国各省市并列第8位;

各类印刷企业4128家,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197家,民营印刷企业3653家。

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及西安市新华书店所属区县新华书店共107家,图书销售网点565处,非国有出版物批发单位302家、零售单位2585家。

不完全统计,全省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为10万人。

二、全省新闻出版业改革情况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顺利完成了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改变。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职责,积极稳妥地推进行业单位体制改革,努力促进行业单位增强动力、激发活力、壮大实力,取得初步成效。

1.出版单位:

2007年12月挂牌成立了陕西出版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下属人民社、美术社、教育社、未来社、科技社、太白社、三秦社、旅游社8家出版社。出版集团公司于2009年10月底完成转企改制。

我省属地管理的6家高校出版社(西大、交大、师大、西工大、电子科大、农林科大出版社),2家地方出版社(西安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及代管的2家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归总后政治部主管,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归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也于2010年10月前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

2.发行单位: 2005年12月挂牌成立了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并于2009年10月底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西安市新华书店及下属区、县新华书店2004年6月由事业性质转为企业。

3.印刷单位:省上三家大型国有印刷企业(省印刷厂、西安新华印刷厂、五二三厂)先后由我局管理划归省国资委、西安市、宝鸡市管理。2005年,陕西省印刷厂与香港万裕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改制重组的万裕高科文化产业(集团)公司为外商控股的多元化文化经营

企业。2006年,西安新华印刷厂进行了股份制改制。2007年9月,国营五二三厂被深圳一家民营企业兼并重组,改制为西安长盛投资有限公司。

4.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全省12家党报实现新闻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共组建26个公司。

5.非时政类报刊单位:

我省目前共涉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145家。

第一批32家法人报刊出版单位今年年底前完成转制,先行转为企业法人或设立为企业法人的49家报刊出版单位年底前完成规范和确认。

第二批64家非法人报刊出版单位明年6月底前完成转制。我省非时政类报刊改革方案已报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

三、全省新闻出版业发展情况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省新闻出版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至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行业资产总计从161亿元增长到220亿元,增长率为36.6%;销售收入从108亿元增长到183亿元,增长率为69.4%;税收总额从6.5亿元增长到8.66亿元,增长率为33.2%;利润总额从12亿元增长到23亿元,增长率为90%;年末平均人数从8.5万人增长到10万人,增长率为17.6%;全省新闻出版行业净增加值从31亿元增长到50亿元,增长率为61.3%。全省新闻出版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占到了更大的比重,2008年底的全省文化产业统计数据显示:全省新闻出版业资产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资产的44.8%、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49.5%、利润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利润的58.8%,税金占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层税金的69%。我省新闻出版业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中的排位也不断上移,2010年,我省新闻出版业在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中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于16位,总产出位于17位,增加值位于17位,资产总额位于17位,净资产位于15位,营业收入位于17位,利润总额位于13位,纳税总额位于18位。

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改制后均保持快速的经济增长。2010年,陕西出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6.43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陕西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全省新闻出版行业相关单位多元化经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版单位关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结构调整效果初显,教材教辅类图书的比例有所下降。印刷业正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出版、印刷、发行领域,并有长足发展。全省民营图书、音像发行销售收入占全省出版物发行销售收入总额的45%,民营印刷企业总产值占全省印刷总产值的46%。

四、全省新闻出版业项目带动战略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们拓展工作领域,把推动出版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尤其是大力抓好西安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并以此争取到省上和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今年7月,总署获得批准陕西建立两个国家级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继上海、重庆等省市之后,我国第八个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目前,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已聚集手机出版、动漫游戏、软件等与数字出版产业相关的300多家知名和实力企业,相关数字出版产业产值超过15亿元;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已投入一期用地1600亩,入住企业52家,项目总投资29.9亿元,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34.7亿元。两个基地建设的远景规划是: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占地2平方公里,以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动漫与游戏出版等功能区域为主体,汇集各类国际国内知名数字出版及相关软件研发企业,建设成为“西部领衔、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占地3.45平方公里,以印刷包装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展示销售、材料供应、教育培训等为主体的现代化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立足陕西、面向西部、兼顾中部、辐射中亚”为目标的印刷包装产业集群。两个基地带动力大、示范性强、错位发展并具有一定产业关联度,将形成以基地扩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优势、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

同时,全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也已经全部启动,主要有:

——西部国际图书城:选择西安繁华市区,集国内众多知名出版品牌产品批发展销、新产品发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服务为一体,成为西安新的标志性新闻出版名片。

——陕西版权贸易中心:建设我国西部辐射力最强的版权交易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文化版权保护、版权信息发布、版权评估、版权代理、版权交易、版权信息数据库,以及版权保护宣传、教育、培训等。

——精品出版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出版业的所有活动中,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挖掘陕西丰富而独特的出版资源,通过设立精品图书报刊出版资金、发挥“陕西图书奖”引导作用等多种措施扶持精品力作、报刊品牌和优势产业。

此外,全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里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图书博览中心、陕西新闻图片资料中心、西北(新华)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也正在抓紧建设。

五、全省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组织开展了农家书屋工程、“三秦书月”等标志性的新闻出版业公共服务活动。

1.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我省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06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建成农家书屋5840个,今年将建成家书屋13710个、“卫星数字农家书屋”1070个,明年将实现全省27364个行政村的全覆盖。目前全省农家书屋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其中,80%为中央财政资金,20%为省上配套资金。按每个书屋2万元标准,配备图书1500册,报刊30种,光盘100张及相关配套设施,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朋友读书难的问题,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我们在推进“农家书屋”工程中,尤其注重发挥书屋的使用效益,提出“重在建设、好在管理、贵在使用”的建设思路。2010年在汉阴县开展了“四千个书屋到乡村 千万册书刊进农家”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配送启动仪式,今年9月27日将在户县举行“三秦书韵 万村书香”2011年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配送启动仪式,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各届关注、支持和参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先后组

织开展了“百名专家进农家书屋知识讲座”、读书竞赛、演讲比赛、成果转换等活动,正在一些地方进行聘请残疾人士担任图书管理员等书屋“建、管、用”的经验试点,以确实把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农民朋友的文化家园。

2.以“三秦书月”为主要载体的全民阅读活动。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全民阅读活动起步较晚,从2010年开始,我们自筹经费,组织开展每年一届、历时一月、渗透全年,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三秦书月”活动开展以来,陕西全民阅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中,西安市城乡居民年均图书阅读量由2009年的2.38本增长到2010年的5.13本,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25本高出0.88本。

来源: 西部网

编辑: 魏梅

中共陕西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材料一

陕西省文化改革发展基本情况发布辞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2011年11月4日)

一、改革任务完成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2009年,我省完成省级改革任务,省直14家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涉及1.2万余人。2010年,完成市级改革任务,共改制192个文化单位,成立84个公司,涉及人员9674人。其中西安、咸阳、铜川和杨凌示范区完成市县两级各项改革任务。

今年,县级改革任务基本完成,221家县级文艺院团、电影公司、电影院改制,涉及人员7712人。

三年三大步,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市县两级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我省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省市县逐级推进。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之初,省委书记赵乐际同志就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要将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亲力亲为,强力推动。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和发展问题,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实质问题,并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对有关厅局和各市的目标责任考核。11个市(区)中,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文改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8个,使这项工作真正成为了“一把手”工程。

2、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纳入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同时任命省政府一位分管副秘书长兼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主抓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宣传、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和工作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划分。在2009年省直文化单位改革的攻坚阶段,胡悦部长、郑小明副省长主持召开30多次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全省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大会,协调、推动改革和发展。省直单位的改革方案都是一家一家会议审核,反复研究审定后批复的。在推进市县级改革时,胡悦部长和小明省长又联名给各市书记和市长去信,强调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该市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限,同时,加强督查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各市的改革。

3、制定完善改革配套政策。陕西文化单位多、人员包袱重、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实力较弱等实际困难非常突出。在制定改革文件和改制方案中,我们始终坚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确保“老人”利益不受影响,并有适当增加,也让“新人”看到改革带来的好处,积极参与改革。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省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了《省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省属经营性文化单位考核暂行办法》和《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变动管理暂行办法》等3个配套文件,其中的一些政策,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不仅为省直文化单位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也对各市区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据统计,省市两级制定的改革配套政策有100余个。

4、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改革平稳推进。我省在用足用活中央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政策的同时,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明确提出,凡改革涉及的单位,财政原有拨款不减少,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经费投入。2009年8月24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次性给予省直14家主要文化改制单位财政补助3.27亿元,还明确了今后几年对文化单位的发展项目予以优先安排,解决了改制单位的后顾之忧。同时,为支持文化企业今后发展,从2007年起每年下拨3000万元支持“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创作生产。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拿出2900万元,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今年这笔资金已增至1亿元。各市县也都根据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普遍增加了财政投入,形成了“谁改革支持谁、早改革早受益、改革不吃亏、改革有实惠”的政策导向。

三、改革的主要成效

1、改革塑造了一批文化市场主体。转制文化企业在体制上,完成了事业体制到企业体制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机制上,初步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事、分配和财务制度。在人事管理上,普遍建立了竞争上岗、任期考核、岗位能上能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择优聘用、合同管理、人员能进能出的现代用工制度。在分配机制上,改变了事业单位的分配方法,建立了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财务管理上,采用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进行独立核算。

2、改革有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2010年,西影集团经营性收入7218万元,实现利润591万元,同比增长265%。省出版集团销售收入6.43亿元,实现利润5306万元,同比增长84%。省新华发行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24.5亿元,实现利润2100万元,同比增长42.69%。省广电网络公司利润同比增长14%。省演艺集团各类演出1572场,主营业务收入1724万元,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改制单位职工收入都普遍有了较大增长。

今年上半年,西影集团、省出版集团、演艺集团、广播产业集团、电视产业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经营收入同比增长74%、93%、57%、33.4%、47%、20%;其中省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3%、10.7%、8.4%。陕西日报上半年经营收入、利润总额、职工收入同比增长20%、379%、8.2%。

3、改革催生了一大批精品力作。几年来,我们以改革的精神狠抓文化精品生产,先后出台了《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资助奖励办法》,实施了重大文艺题材创作招标制度,加大了对完成播出的优秀作品奖励额度,加强了对改制文化企业和基层院团的精品生产扶持,收到了显著成效。比如,生产创作了优秀纪录片《舞动陕西》、《望长安》、《大秦岭》、《陕北启示录》;优秀电影《隐形的翅膀》、《图雅的婚事》、《团圆》、《盲人电影院》;优秀电视剧《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大秦帝国》、《胡杨女人》、《盘龙卧虎高山顶》;优秀舞台剧《大树西迁》、《柳河湾的新娘》、《郭双印连他乡党》、《西京故事》、《米脂婆姨绥德汉》、《长恨歌》;优秀小说《秦腔》、《青木川》、《大平原》、《生命树》、《晚春》、《手铐上的蓝花花》;优秀歌曲《我的陕北》、《蓝月亮》等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我省就有200多个文艺项目及作品、文艺团体及个人,在全国性各类文艺大奖以及柏林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契诃夫文学奖等国际大奖评比中获奖,其中91项作品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

四、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一是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二是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投融资新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公司已成为有5家全资公司、6家控股公司、3家参股公司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三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2009年7月,我们会同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金融时报社,共同举办了“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作为这次论坛的成果,我们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共同起草了《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并于当年9月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正式下发。2009年12月开始,又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联合开展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银企合作推进活动”,经过5个月的努力,全省共达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其中,国有企业合作项目75个,民营企业合作项目28个,涉及79家文化企业、60家金融单位,项目总金额303.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39.4亿元。四是精心编制了《陕西省“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

几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发展文化产业的难得机遇,以改革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当年实现增加值174.73亿元,较2004年的65.33亿元增加了10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29.4%,比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高出15.5个百分点,比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7.1个百分点。

2009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当年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08年增长22.0%,比GDP增速高出8.4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7.9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2.77%。

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09年增长25.5%,比GDP增速高出10.9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出13.4个百分点。占GDP 的比重为2.82%。

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27.6%,占GDP的比重达到3.02%,再创新高。

从统计局发布的这组数据看,我省文化产业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围绕建设文化强省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开展工作。

第三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的发布辞

在建国70周年发展成就

新闻发布会上的发布辞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代表XX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前来参加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各媒体新闻工作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围绕此次新闻发布会主题,我对XX市建国70周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向各位作简要介绍。

XX市总面积XX万平方公里,辖XX个县级市XX个县。有XX等登记在册民族44个,其中世居民族XX个,少数民族人口占XX%。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XX市始终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带领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中,XX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到2018年底,全市总人口由1950年的X万增加到X万,是建市初期的X倍;经济总量从X年的X亿元增加到X亿元,是建市初期的X倍;财政总收入从1950年的1492万元增加到X亿元,是建市初期的X倍。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长期以来,交通始终是制约XX发展的最大因素。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XX交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彻底扭转了交通滞后状况。继2015年XX市实现“县县通高速”后,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增加到X公里,占全省近八分之一,2017年底已全部实现X户以上自然寨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率达100%。坚持XX、XX两个支线机场和XX、XX两个通用机场,XX、XX高铁横贯全市,建成了XX航电枢纽工程,公路、水路、铁路、民航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中小型水库X座,较1978年增加X座,2018年底全市X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已全部解决。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取得重大突破,农村安全用电、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城乡面貌实现大变化。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我们不断优化市域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撤县建市工作,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到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X%,高于XX省平均水平。我们积极推进县城景区化,充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打造了XX、XX等一批城景一体化美丽县城。我们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以XX、XX等一批为代表的特色旅游镇村星罗棋布,成为游客向往之地。我们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农村客运、农村电商、农村物流、教育医疗、环境卫生等建设全面推进,乡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胜地,XX走出了一条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第三,产业建设实现大提升。建国初期,XX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X%。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着力推动一二三产全面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实现集聚发展。全市建成X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X个,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二是农业向产业化迈进。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面积X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X%,推出了一批高品质特色农产品,XX绿色优质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十二五”以来,我市突出实施“旅游活市”战略,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18年接待游客突破X万,旅游总收入X余亿元。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消费等也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X亿元,占GDP的比重达X%。

第四,脱贫攻坚实现大突破。我们深入贯彻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经过“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和扶贫开发新阶段,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精准脱贫,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群众实现从建市时期的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X元和X元,分别是建市初期的X倍和X倍,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工作。“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从深山区搬出X万人。“十三五”以来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今年9月底将完成X万人的搬迁任务。同时,我们坚持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就业扶贫,同步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用足国家扶贫政策,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X万人减少到X万人,贫困发生率由X%下降到X%,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五,社会事业实现大发展。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狠抓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市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科文卫等事业长足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新农合参合率X%,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X%。全市X个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X个,建成“三甲”综合医院3所,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甲”水平,每千人口卫生床位达到X张,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市级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X%,电视综合覆盖率X%,广播综合覆盖率X%。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最后的总攻,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热情欢迎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能常来XX,宣传XX,成为XX联系祖国各族人民的桥梁与纽带,将XX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传向四面八方;同时真诚希望能通过你

们,介绍更多的朋友、企业家来XX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为XX再创辉煌注入强劲动力。

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祝大家身体安康,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第四篇:首届楚商大会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首届楚商大会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各位记者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由全国工商联、中国侨联、湖北省委、省政府共同举办的“首届楚商大会”,将于11月5日—6日召开。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这次活动的有关情况和主要内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记者朋友作个介绍。

一、大会背景及意义

湖北的商业文化源远流长,湖北人经商的传统可以溯至先秦。在楚地,商为“四民”之首。改革开放后,楚商作为一个新兴商帮迅速崛起,楚商群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湖北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

举办首届楚商大会,是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的结果。首届楚商大会是省委、省政府顺应广大楚商期待,叫响楚商品牌,凝聚楚商力量,促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着力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推动湖北民营经济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突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企

业家的发展热情,坚定了广大企业家的发展信心。省委、省政府对楚商事业、楚商发展十分关心。2011年“楚商”正式定名,省政府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楚商之名昭告天下”。2012年12月,省委李鸿忠书记在中国楚商合作发展论坛暨2012楚商年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楚商在中国工商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楚商已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和最佳成长期”,要求“进一步叫响中国楚商品牌”,在海内外楚商中引起强烈共鸣。为开好首届楚商大会,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国工商联、中国侨联对大会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

举办首届楚商大会,是广大楚商的一致心声和强烈期盼。随着楚商群体的不断壮大,全国及世界各地楚商大力加强商会建设,已在28个省建立了47家湖北商会,省内已有省级异地商会、行业商会20家,国外、境外的湖北商会也在蓬勃发展。楚商合作发展论坛连续举办多年,2012年又成功举办“民企携手湖北,共促跨越发展”活动。随着我省加快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加速承接产业转移,广大湖北商人心系家乡、回报桑梓,“叫响楚商”的呼声日益高涨,、抱团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

举办首届楚商大会,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现实

需要。这次大会,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拓展海外,广泛吸引技术、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向湖北聚集,有利于整合楚商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发展,动员广大楚商为建设“五个湖北”、实现富民强省贡献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广大企业家的热烈响应。

二、主要活动安排

首届楚商大会的主题是“汇聚楚商力量、共促湖北发展”。主要活动包括:

11月5日上午,将在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大会开幕式,全国工商联、中国侨联和湖北省领导将出席大会并讲话。开幕式上,将开通《天下楚商网》,发布楚商宣言,进行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开幕式后,以“全球楚商话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突破”为主题,进行大会交流。

11月5日下午,举办首届楚商大会论坛。以“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创新”、“楚商崛起新力量”为主题,邀请楚商代表、商会会长和重量级嘉宾进行互动访谈。

11月6日至7日,黄冈、孝感、荆门、咸宁、随州等地将邀请楚商代表,参加各自举办的分会场活动。

另外,11月4日,楚商大会前,将成立湖北省楚商联合会。楚商联合会是联系、服务海内外楚商的常设机构,它的成立,为楚商大联合、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对于弘扬楚商精神、扩大楚商影响、凝聚楚商力量,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参会楚商代表和嘉宾情况

参加楚商大会的代表和嘉宾邀请工作,是在全国工商联、中国侨联、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的。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省侨联、省商务厅、省外侨办、省国资委等部门和各市州,积极开展工作,广泛联络,真诚邀请,取得了好的成效,为把楚商大会办成高层次、高水平、高知名度的盛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参会楚商代表和嘉宾情况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层次高。楚商代表中,一大批有实力、有影响的知名企业家踊跃报名参会,展示了楚商的影响力、凝聚力,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家乡湖北的深厚感情。此外,还专门邀请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国民企500强企业的代表100余人参会,全国工商联(中国民间商会)的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达15位。

二是范围广。参会代表和嘉宾来自世界各地。全国28个省市区的湖北商会组团参会,台湾、香港、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境外、国外商会派代表参会。

三是参会代表和嘉宾涵盖的领域全。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新能源、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基础设施、汽车、医药、生态旅游等产业,与湖北的产业布局相适应,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四、大会招商引资情况

把楚商大会作为湖北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把招商引资作为大会取得实效的重要检验标准,在大会筹备工作中,结合湖北区位特点、产业特色和发展定位,各市州和省直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筛选、编制了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完善、补充了一批高质量的招商项目,打好亲情牌、特色牌,“走出去推介、请进来洽谈”,进行项目宣传和项目对接,千方百计地吸引包括楚商在内的海内外知名客商到地方上投资兴业、回归创业,促成一批合作项目成功落地。

截至目前,各地已报送签约项目433个,投资总额6240.16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90个,投资总额4020.26亿元;协议项目143个,投资总额2219.9亿元。签约项目主要涉及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基础设施、电子信息等我省重点产业。其中,各类商会及会员企业投资湖北项目总额989亿元。各地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

正在加大工作力度,对签约的合同项目进行跟踪督办,做到项目不但能签约,还要能落地,更能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带来有益的贡献。

首届楚商大会要办出声势、办出影响、办出成效,各项筹备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通过加强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们将坚持务实筹办,注重实效;坚持创新筹办,进一步创新办会思路、活动形式和运作模式;坚持节俭筹办, 严格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和省委的“六条意见”,节俭办会,做到既热烈隆重又不铺张浪费。

各位记者朋友,我的介绍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闻发布会发布稿

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

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稿

(2010年6月24日)

各位新闻单位的朋友:

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省委决定,今年6月到12月,在全省集中开展一次省市县三级联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今天上午,我们刚刚召开了动员会作出部署,标志着这次公选工作从现在开始全面启动。下面,我就这次公选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一、关于这次公选的主要目的

这次公选是省委从当前全省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省贯彻落实中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的实际步骤和重大举措。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公选千名领导干部,这在我省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什么要搞这样一次公选?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为振兴发展聚人才、为深化改革趟路子、为干部流动添活力、为班子换届作准备。

为振兴发展聚人才,就是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以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选拔一批吉林振兴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领导干部,为推进我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提供有力的干部人才保证。

为深化改革趟路子,就是要以这次公选为突破口,以改革的勇气,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在干部制度改革上迈出新步伐,为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干部人事制度体系做出探索、积累经验,提高干部选任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

为干部流动添活力,就是要通过这次公选,畅通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渠道,畅通省市机关与基层干部流动的渠道,拓展基层干部成长空间,建立重视基层、面向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

为班子换届作准备,就是要提前谋划、早做准备,为明年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储备一批干部,防止和避免换届时出现干部大进大出和急用现找问题的发生,保证各级领导班子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二、关于这次公选的基本原则

这次公选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在公选工作的谋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上,我们坚持五条原则:

一是把公开透明贯穿公选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凡是能公开的都进行公开,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知情、广泛参与、有效监督,提高公选的公信度。

二是把制度创新贯穿公选全过程。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在公选的组织方式、笔试、面试、考察、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各个步骤上,力求创新,力求突破,努力形成务实管用、特色鲜明的公选机制。

三是把激发活力贯穿公选全过程。注重面向海内外选拔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注重选拔具有丰富基层领导经历的优秀干部,核心是选拔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各类人才,给每个有能力的人以参与机会,树立起凭能力、凭业绩用人的鲜明导向。

四是把人岗相适贯穿公选全过程。这次公选要充分体现人岗相适的原则,做到资格条件与岗位相宜,试题设计与岗位相联,拟任人选与岗位相适,把优秀人才选配到最合适、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

五是把上下联动贯穿公选全过程。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既统一组织、分级实施,又不统得过死,尊重基层的创新精神。

三、关于这次公选的总体安排

这次公选,全省共拿出厅处科级领导职位1262个,其中,省、市(州)、县(市、区)管职位852个,省、市(州)直属部门管职位410个。在省、市(州)、县(市、区)管职位中,省管职位50个,市(州)管职位166个,县(市、区)管职位636个,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为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省管职位面向全国选拔,市州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全省选拔,县(市、区)管职位不低于1/3面向所在市州选拔。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公选的有关规定,我们着眼打破身份、地域、学历、任职条件和年龄条件等限制,立足本地,放眼全国,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到竞争中来。

这次公选共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按照省委要求,从5月中旬开始,我们就着手启动公选的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了我省公选方案,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分级研究提出了公选的具体职位和资格条件,同时专门建立了吉林省公选网。目前,省市县三级公选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第二阶段为报名和资格审查阶段。省市县三级分别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受理网上报名,进行网上资格审查。这次公选的报名、资格审查等都通过吉林省公选网进行。

第三阶段为考试阶段。由省市县三级根据实际自行设计和组织公选考试。在考试方法上大胆突破创新,省管职位考试实行“三关九试”,从素质、能力、经验、作风、心理、潜力、岗位适应度等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测试和评价干部,努力“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坚决防止“高分低能”干部和“考试族”走上领导岗位。

第四阶段为考察阶段。把干部的能力、潜质、经历、业绩和群众认可度作为评价要素,采取“两公示”、“三否决”和“三位一体”量化评价的办法,由省市县三级党委组织部门分级组织考察,使知识层次相对较高、工作业绩相对突出、实践经验相对丰富的干部突出出来,切实做到“让能力强的选得上、让作风实的出得来”。

第五阶段为决定任命阶段。坚持扩大决策民主,实行全程差额,即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提名、差额票决。按照职位管理权限,副职人选提交党委常委会差额票决,正职人选提交全委会差额票决。拟任人选经过讨论决定并分级公示后,正式任命。对通过公开选拔任职的干部,分级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岗前培训班。

四、关于这次公选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这次公选组织有序、顺利实施,省委专门成立 5 了吉林省2010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燕明同志担任,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政法委等12个部门负责人和9个市州党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配备六个工作组,包括综合协调和政策制定组、考试命题和岗前培训组、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组、资格审查和人选考察组、纪律监督组、后勤和技术保障组。市、县两级分别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在公选的具体操作上,选拔省市县管领导干部实行“五统五分”,就是省委组织部制定总体工作方案,省市县三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政策要求、统一时间安排、统一发布信息、统一宣传报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省市县三级分级提出公选职位和资格条件、分级受理报名和资格审查、分级组织笔试面试、分级组织考察、分级决定任用。选拔省市直部门管领导干部实行“三统三分”,就是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部署,统一政策要求,统一时间进度,各部门分头制定方案、分头确定选拔职位、分头组织实施。

以上是今天新闻发布的主要内容。明天公选《公告》将在省内外部分新闻媒体刊播发,下一步我们还将就公选的有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开展这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是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崭新实践,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用人环境的重大举措。对这项工作,我们还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这次公选工作中难免会有疏漏,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对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批评。我想我们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这次公选打造成民心工程、正气工程、精品工程。

谢谢大家。

下载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改革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辞(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改革委发布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项目 申请报告通用文本 为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规范项目核准机关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行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日......

    新闻发布会发布企划方案(★)

    一.企划背景 1.自内部认购至今已将近一年,工程进度慢,严重影响投资者信心。甚至有投资者认为是项目缺乏资金。 2.周边同类项目纷纷上马,且开盘时间相近,分流了客户群。 3.商业合作单......

    文化改革发展学习心得

    以文化改革为契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高潮(学习体会) 最近,公司党总支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

    第七届北京新闻发布会北京新闻发布会发布稿

    第七届东北亚博览会 北京新闻发布会发布稿 东北亚博览会组委会副主任吉林省副省长陈伟根 (2011年5月9日)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东北亚博览会组委会对......

    企业发布新闻稿,新闻发布会新闻稿5篇

    企业发布新闻稿,新闻发布会新闻稿 企业发布新闻稿,新闻发布会新闻稿。其实最佳新闻发布方法是找新闻代发布平台,国内的是优渡网,其发布的新闻稿有以下特点: 1. 通过优渡网发稿系......

    乡镇文化改革发展年终工作计划(共5篇)

    乡镇文化改革发展年终工作计划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加快文化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文化建设高潮,全面提升我镇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 国务院日前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2010年7月28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发改经贸[2010]1304号文件),通过规划实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