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5篇材料]

时间:2019-11-01 19: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

第一篇: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

黑格尔在真理观上超越了传统真理观中真理与意见、真与善的对立和“第一原理”的预设,以及形式主义的方法,将真理理解为全体、过程,是主体与实体的统一、具体与全体的统一。这一真理观的形成其方法论根源在于黑格尔对传统知性思维的超越,张扬辩证,从而走向思辨理性。对于真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这样形容道:“真理就是所有的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而因为每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的和单纯的静止”。就黑格尔的这一隐喻而言,其实是有一个绝对在场的预设,那就是绝对,或者在不同情形下所展现出来的绝对理念、绝对概念和绝对精神。

统一与和解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潜在底色,而又囿于传统的分的方法,分离到合一,绝对精神构成其根本的中介,自然、感觉、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直到绝对精神,其哲学体系演绎了“无知—能知—自知”的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路径,似乎在诠释古希腊神庙里“认识你自己”的神谕,难怪马克思说他是“思辨神学”。黑格尔如何将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合一,逻辑理念、自然和精神合一,在探寻真理中所展现的哲学理念,是引发我们思考的一个着眼点。

一、把握黑格尔真理观的几个前提性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是体系,没有单纯的开端和结论,只能用概念才能把握,是概念的发展过程和体系即概念的辩证法。对于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厘清下面三个关系。

首先,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真理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实体与主体的统一,自身通过分与合最后回归自己。绝对在先,不是时间在先,是共在,是概念,是黑格尔所谓的“阴影王国”,是世界的本质。绝对外化为现实,自然达到理念的生成,即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即真理,全体的真理。概念相对自然是时间在先,精神相对自然是时间在后,却是目的在先,因此,绝对在先,概念时间在先、精神目的在先,最终达到绝对精神,变成圆圈。因此,真理没有开端和结论,所谓开端,在黑格尔看来只是哲学思考的方便而为。

真理的全体即绝对,精神则是凸显个体性的、实体性的具体真理,绝对精神构成了二者的统一与完成,是其真理所在,犹如黑格尔眼中的“老人的宗教”,是绝对理念与绝对精神的统一,即为真理。

绝对理念,指绝对的主动方面,绝对自由的方面,人的意识对绝对精神的认识,体现为自我;绝对精神是绝对的客观方面,绝对必然的方面,体现为自然。因此,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自我与自然的统一,构成了真理的本质。

其次,精神、精神现象、绝对精神之间的关系。精神是对绝对理念的知,即实体性;精神现象如感性、知觉、知性、思维等等,构成了自我意义上的精神呈现,或者是实存;精神的概念,即绝对精神,是精神实体与主体的统一。

绝对精神分割为“自己和一种知的判断”(精神和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理智、思维等)在趋向其概念的现实性中寻求精神解放。由此,真理在思维的意义上成为哲学的对象,思维是绝对内容的形式方面,而解放运动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是这种运动”,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中展现精神自由、精神解放,达到精神的现实性。

最后,绝对概念、绝对理念、绝对精神之间的关系。绝对理念强调自为、主体,绝对概念强调实体、客体,绝对精神则是实体与主体的统一,三者互为中介。绝对概念到自我意识再到绝对理念、社会精神(客观精神),达到绝对精神,最后实现统一、和解。其所谓和解是在实体与主体统一的意义上,是在超越于自我意识或自我意义上的统一,是绝对主体、精神概念的主体对个体性的主体、人的自我超越基础上的统一。

二、科学认识的真理性:走向思辨理性

康德哲学给当时的哲学形态留下了知性思维的“图示表”,却激发了人们对具体真理的渴望。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缺点在于绝对形式的各个环节彼此外在;或者从另一方面看来,我们的知性、我们的认识对自在存在形成一个对立:它缺少了否定的东西,那被扬弃的‘应当’没有被掌握住”。如果仅仅按照思维的规定来看待任何事,这只是将人重新下降到只采取“感觉的形式”,不能实现人“渴求真理的愿望”。

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有这样一个隐喻,我们可以看做是其对于真理的某种晦涩表达:“上帝只有就其知自己本身而言才是上帝;进而上帝的自知就是上帝在人里面的自我意识和人对于上帝的知,而人对于上帝的知进展到人在上帝中的自知”。要理解黑格尔将真理视为上帝,或者上帝作为真理的某种表达,在他看来,这需要“彻底的思辨”,即超越以往知性思维的局限,达到“科学认识的真理性”,走向思辨理性,肯定的理性。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将其方法论概括为:“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知性“坚持着固定的规定性和各规定性之间彼此的差别”,是直观和感觉的反面,是分离和抽象的态度,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的形而上学;辩证是对有限规定的扬弃,过渡到它的反面;思辨,在对立的规定中认识统一,在认识分解和过渡中把握肯定,“思辨的真理不是别的,只是经过思想的理性法则(不用说,这是指肯定理性的法则)”。

知性思维在黑格尔看来是单调的、无聊的、形式主义的和没有生命的(生命在于精神,前进的),具有外在性,是将僵化的形式负载于现有的存在物上,“质料”是被“投入”到这个形式上的,“图式及其无生命的规定的那种一色性,和这种绝对的同一性,以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过渡,都同样是僵死的知性或理智,同样是外在的认识”,掩盖了概念和必然性的内容,是图表式的,只是内容的目录,没有认识存在的内在生命,只是站在个别实际存在之上纵观全体,看不到个别的实际存在。科学的认识在于深入对象,忘记全体的综观,把综观看成是退回自己的一种反思(实体的自我意识),而从实体的规定而言,科学的认识“成了一种瓦解或消融其自身的行动,成为一种把自己变为全体的环节的行动”。知性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意识共有的东西,科学的知性形式是“达取理性知识”。作为一种形成过程的“理知性”,就是逻辑必然性(内容的知识)、合理性、思辨的东西。因此,不需要向内容外加形式,其自身就向“形式主义”过渡了。

在时间的生成中指明目的的必然性,即在时间的展开中,在哲学史的进程中(知性、辩证、思辨理性)把它实现,即哲学成为科学,揭示真理。黑格尔哲学的目的是合,方法是分,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时间性的展开:“有—无—变……”,潜在、外化、实存。潜在到外化具有实质性的方法论意义,即分,一分为二,这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本色,亦如:自然—感觉—意识—自我意识—普遍意识—理性—精神—绝对精神。

科学方法的真理性在于科学与内容不分、自己规定自己的节奏。这种性质的真正表述即为思辨哲学。知性思维中的两个主体:第一主体(主词)、第二主体(宾词)。例如上帝是存在,存在是上帝的本质,具有主词融化其中的实体性意义,这样宾词就取消了主词的主体,易于走向背反式的怪圈。科学的认识方法在于概念思维,否定本身是内容的一部分,无论作为内容的内在运动和规定,或者作为这种运动和规定的全体,否定也是肯定,就结果而言,否定是从这种运动中产生出来的东西,规定了的东西同样是一种肯定的内容。辩证的运动本身以纯粹的概念为其要素,在其自身就具有了彻头彻尾的主体的内容。辩证的思维、概念的思维即为哲学的思维,是忠实对思辨东西的本性的认识,保留辩证的形式。

三、思维解放与真理的生成绝对是主体的概念,真理不仅仅表述为实体,还表述为主体。实体只有不断运动(自为),不断展开、回复,转化为自己概念的中介时才能成为主体,真正的主体。绝对(或概念)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存在、本质),两者的统一为概念,而绝对只有从直接性到映现的本质再到重建自身的统一性,走向概念,才是绝对的真理。真理“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真理是全体。全体需要自在自为的过程(自身发展等),达到终点才是绝对,因此从本质上讲,绝对是现实、主体或自我形成。实体的自然展开了自为的运动即为主体。绝对在自为的意义上是主体,在自在的意义上是实体。同时,真理必须经过展开的自为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规则(康德的普遍性、共相),只有作为体系,真理才是现实的。绝对即精神,科学(或可理解为真理)是精神的现实,真理的现实通过体系表现为自在自为,主客统一。真理是精神自己为自己建立的王国。同样,真理是绝对的现实(现象与本质的统一)、概念和客观性的统一。

通过扬弃自身自我的固定性,思想流动而变成纯粹的思想。精神的本质性即概念,其存在是实体,映现则为主体,两者的结合即为概念。主客统一,自在自为构成精神(绝对)。精神的构建(概念的辩证运动,在它必然性里包括意识的整个客观世界),建立了精神的王国——真理(科学),即生成真理。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其哲学体系在于寻求“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这种和解如何达成,黑格尔以一种思维的解放的方式,即在知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入辩证法,将抽象理智从所出现的自身矛盾中解放出来,将所谓的“理性恨”演变成理性的重新确立,将理念与概念作某种形式的和解,从而实现真理。

知性(理智)只在于探求事物“如何”存在,达到的只是“形式”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较深”的真理在于“客观性与概念同一”,例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其“真”在于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的实在性符合它的概念,坏人只是“不真”的人,不完全或某种程度上不完全符合人的概念,同样,不“真”的艺术品也是如此。由此,概念构成了存在的原则、统一的根基,而这种原则的意识,在理智看来,是分离的,这是近代知性真理观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二元对立。尽管经康德的认识论“哥白尼式”的革命,试图在先验统觉的基础上实现调和,但结果又陷入了现象与物自体、自然与自由的对立,乃至理性的丧失。黑格尔的贡献在于面对表象与对象、自然与自由、主体与客体等分离与对立,他不是去停留在对存在者谱系化的梳理,而是去追问存在的方式,去考问宇宙、全体的意义,从而在全体的追问中,去解释个体、全体的关系,溶解现象与物自体、主观与客观、表象与对象的对立,把概念、绝对概念作为内源生成的根本,将理念视为真理,当然,此概念、理念绝非一般的概念、理念。只有通过理念并依靠理念,一切现实之物才具真理性,理念即“哲学上真正意义的理性”“具有现实性于其自身的可能性”。理念本身是一个过程,是辩证的,以扬弃理智本身的有限性、独立性、抽象性,并在辩证运动中“永恒的创造”,同一、差别到统一,不断发展、过渡,“无限判断”,实现全体。

在思辨理性的基础上,黑格尔将真理理解为一,将知性哲学所导致的“恶无限”,通过辩证的环节,在思辨的、肯定的理性基础上走向“真无限”。将真理看做是不同阶段、不同分支且代续相传的整体,黑格尔多次指出,哲学不能被推翻,只是被扬弃的方式所保留,化做新哲学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同样,在真理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具体环节、阶段的事物与概念相符合构成了真,而概念的辩证运动,自我生成、自我展开、自我回复中实现对“概念的概念”的把握和回归,从而在思辨理性的基础上达到真理,作为全体的真理。为了演绎真理为一、全体的本质所在,黑格尔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作了思辨理性基础上的辩证演绎,在阐释精神自由的达成中揭示真理的现实和真理本身,将全体的自由性与具体环节的必然性相统一,将理念(自由的思想本身)演绎出绝对理念,达成绝对理念即真理,归结为概念与客观性的统一,因此,真理在黑格尔那里是蓄水池,是包括一切特殊原则于自身之内的原则,是黑格尔所言的真正的哲学。

真理的绝对形式即逻辑学。黑格尔在扬弃传统本体论和康德批判哲学的“第一原理”的基础上,张扬的是人的思维,哲思,重塑人的思维在认识真理中的根本地位。黑格尔《小逻辑》的演绎过程,既是实存本身的自然生成和过渡,也是人的思维,尤其是思维中辩证的否定和思辨的理性的认识能力,通过“学习者”本身的训练,就可达成对逻辑或纯形式的认知,而实现将思维的普遍性表象转化为思想,成为理念,与真理同一。因此,黑格尔将真理看做是诸多小圆圈构成的大圆圈,不存在内容的更新和增加,只是形式的复归,每一个真理的把握都是对自身理念的认识和回归;没有起点,所谓起点只是研究主体的方便而为,但有归属,即概念的概念、形式的思维、理念。可以说,真理就是大海,汇江河于自身,是“全科学的全体”、“理念的表述”。

真理是持存的普遍,是思维能动性的产物,是思维、精神的对象,是思维对概念的自觉,从而达到实体性。反过来,真理是一切个人信念的标准,是绝对;思维(黑格尔所言的哲学)无新的发明,只是在思维中意识自由,在绝对精神的自由展开与回复中通达真理。黑格尔在彰显理性的力量和神性的时候,也蕴含着对个体特质的扬弃,实质当权即通过“摆脱骄傲”,实现“实质当权”,将自我意识作无主体的处理,深入事物和思维本身的“自在”,达到自在自为,实现思想与“思想规定”统一于理性(世界的共性、内在的、固有的本质、灵魂),从而实现真理即实体且主体的根本和解。这种和解不在彼岸而在此岸,在目前,思维规定是内容,外在世界是形式,从思维本身推演思维的规定又以思维规定自身判别真否,在黑格尔看来,应用于对象才能问真否,否则没有意义。由此,真理就是思想内容与其自身相符,思维规定表现为具体的对象和特定的对象,而具体真理本身又是全体、绝对,是外在事物的根据,这样,“概念与客观性的统一”即真理,表现为具体与全体的辩证统一,即真理为一。由此,近代知性思维在黑格尔的思辨理性的演绎中实现对感觉、直观和知性的超越,达到理性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实现传统二元对立的合二为一,在真理观上颠覆了符合论、融贯论等传统的真理思维形式,实现人的活动与对象的统一、自我与自然的统一、具体与全体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达成了概念才是真理,真理即为科学的新的历史视野。

四、思辨理性:哲学化为真理根本所在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时常被看做一种形式,是无用的、空洞的知识,没有认识到“在任何一门知识或科学里按其本质内容来说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也只有当它由哲学产生出来的时候才配得上真理这个名称”。哲学成为知识,走向科学,化为真理,其本身就是在思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从整个哲学史而言,其环环相生的原则演进、有序展开和发展,本身就自然地展示人的思辨理性在认识真理、走向真理的人的精神所在,也是精神解放的自为运动所在,是自为走向自在,实现自在自为,成为现实的根本所在。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如此描述哲学史:“(1)这个哲学……,把这客观的东西转变成理念……,这是〔巴门尼德的〕有或存在。(2)抽象的思想,……这是柏拉图的共相。(3)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精神化着宇宙内的一切形态。(4)概念被认做主体,……代表者为斯多葛派、伊壁鸠鲁派和怀疑主义”。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史就是精神的发展史,是精神自为的历史,每个时代的哲学构成了作为全体的的一环,集聚到一起,呈现出必然性的整体,“全部世界历史则是真理的自行论证”。哲学的概念是自我认识的理念,是“存在着”的真理,是自知的理性,以“绝对普遍”的存在为中介,自我分裂。自然、自我意识、社会、国家、世界历史等,由于是“思辨的内容”,理念作为绝对精神,实体作为主体,从而精神自我实现。知性,在黑格尔看来,只能认识到概念的“抽象性”,是有限的、片面的,只有绝对化了“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思辨才能把握“绝对”,哲学史就是“思想的历史”,是把握绝对的历史,是以绝对为对象的。黑格尔指出只有从正确的“观点”出发,才能真正知道真理是什么,哲学作为必然性的内心价值享受,向着精神的“思想”高地挺进,并满足时代要求,哲学的发展必然提出新的原则,在新的原则中构成更高形态的真理。黑格尔指出:“(1)在一切时代里只存在着一个哲学,它的同时代的不同表现构成一个原则的诸必然方面。(2)哲学体系的递相接连的次序不是偶然的,而是表明了这门科学发展阶段的次序。(3)一个时代的最后一种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成果,是精神的自我意识可以提供的最高形态的真理。”由此,新的“青年”应去寻求当代的精神,成就真理必然性的一环,成为真正“精神王国”里“有限精神”的一环。哲学应当把握真理,真理不是教条,不是一旦达成就“无事可做了”,真理在不断认识之中,历史亦复如此,不存在绝对的真理、理想状态。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在于“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形式”,超越性地实现近代知性到辩证、思辨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并以思辨真理观颠覆性地展现了对知性真理观的超越,为真理问题的认识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第二篇: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论文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很容易从字面的意思发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就是方法论。实际在我们处理问题时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管理研究思维、管理工作思维和教学思维。这三种思维各不相同:管理研究者思维主要特点是重归纳,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造性。表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课题申请书及研究报告。管理工作思维主要特点是重视现实具体问题的解决。表现形式多为工作报告、会议报告。教学思维主要特点是重演绎,强调知识的运用和掌握。表现形式多为教材学习。对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的研究路径对任何的研究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也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管理学和经济学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在理论的形成上主要是前人的思辨的探索,不同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来自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试验。这在一方面决定管理学科很难有一套完整的如同试验步骤一样的研究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却显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社会科学强化对问题的思索,同样可以建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但却容易超越前人。比如在物理科学的研究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使得物理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后人的工作只能在其强大的领域下耕耘,而经济学的发展却大大不同于科学研究,从亚当斯密以来,后继者凯恩斯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先河,进入20世纪后半叶,经济学的发展更是蒸蒸日上,在博弈论、一般均衡论等领域获得了更大的突破。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发展轨迹简单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没有人能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对于管理学来说,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也是来自于管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以往积累知识的吸收和发展,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过程,进而形成处理一般问题的基本方法,构成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单纯对管理学来说,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进而对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总结形成的基本方法。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

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选择课题、确定主攻方向是科学研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科学选题。这不仅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还因为它对科研全局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是决定整个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进行科学选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需要是选题的基本前提。科学选题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包括经济发展的需要,国防建设的需要,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的需要等等。从一个国家的科学政策往往可以透视出政府对于科学的需求,所以研究者应充分关注政府的政策导向。

二、创新性原则。创新性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创新性原则是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未曾提出或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预期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成果。创新的成果可以是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方法上的创新、应用上的创新。为此,研究者应努力到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去探索,应在矛盾的前沿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中选择,应在知识的空白带、在各学科的连接点上选题。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已进行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别人的工作意义以及恰当地估计自己的课题的价值和可能包含的创新性成分。

三、科学性原则。科学选题应以一定的科学理论或科学事实为依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就理论依据而言,首先应考虑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正确的理论作为基础,与已确证的理论相违背的题目不应选择,毫无事实根据的题目也不应该作为选择的对象。

四、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要求所选择的课题要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自己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择。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研究,而这些条件到达什么程度,我们便研究到什么程度。

五、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应考虑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效益的项目应该减少选择的机会,因为现在的研究经费是一定的,所以要抓住重点。应当指出,在科学研究的实际活动中,充分具备以上条件的情况,或把这些原则兼顾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些原则之间常常会有矛盾,比如,需要性与可行性、科学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使得难以在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周全。只能在上述原则的综合乃至折衷上选出相对合理的课题方案,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好上述原则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为科学选题中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是为撰写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是学术专著、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反映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参考文献还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参考文献的引用,反映了论著作者具有科学的态度,论著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说明文章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表明了作者对某一科学技术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著录引用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为论著的审阅者、编者及读者评估论著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著录引用参考文献是论著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肯定,还免除了抄袭或剽窃的嫌疑。在科技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时,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部录入,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必大段抄录原文,只摘引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与数据,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论文的篇幅。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也为查阅原始文献提供了线索,便于读者溯本求源。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来筛选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内容,要概括出那些与本主题研究紧密相关的部分,然后做出相应评论,指出对本研究有用的观点。文献综述部分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和文献阅读量。是否找到研究问题的关键文献,是否抓准文献的要点,评述是否切中要害,是否有独到见解,等等,都可以从文献综述部分看出来。可见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就显得相当重要。为了达到文献综述的高质量要求,撰写文献综述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列为参考文献;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

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评价一篇文献综述的质量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准确如实地表达文献作者的论点和实验结果;文字通顺、精炼,可读性和实用性强;有无具有指导或启发性的新见解和新观点;有无自己的研究结果包括在综述中;应以文献为主;发表刊物级别和其他文献引用的次数。

创新是人类最伟大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更成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重要的标准。学术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创新是科学研究工作和研究生论文的灵魂。研究生作为科学研究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撰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当今研究生一般都是科研新手,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原创性的东西,导致东拼西凑,论文毫无新意。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视角。评价学位论文的创新性,首先要明确主体范围和评价的视角。评价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是从人类的生产、科研、经济、管理的实践角度进行评价,而不是从局域、微观进行评价;同时,是从学科体系、学术领域进行评价,而不受本学科的限制。在全球的人们的实践中,在现有的各学科的理论中都不曾有过的新的真理性的认识,这才称得上创新。这有别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二、评价等级。评价科技成果分四个等级: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国内先进。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的评价分几个等级?这是一个没有系统研究也没有统一规范的问题。有关高校对研究生论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学位论文的创新性的评价等级与论文的论题的广度、深度、重要度(价值)、创新度有关。

三、评价标准。如何界定重大创新、重要创新、一般创新、有新意、无创新,它们之间的界限和各自的标准,很难精确地确定。评价学位论文创新等级有三大要素:突破性、价值性、真理性。创新就是突破,就是对旧的突破。价值性是指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以分为:①重大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②重要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③一

定学术价值、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真理性是指创新成果所揭示的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规律性的普遍性和深刻性,可以分为:①新的规律;②新的理论;③新的见解。管理研究中,真正使我们产生具体亲切感的是管理实践中具有生命力的现象和事实,如果在研究工作中真诚地对这些现象和事实产生亲切感,这种亲切感自然会使我们的创造力充沛起来,如果拘泥于抽象概念则难以取得创造性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创新性论文的基础在于多进行基础研究。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性研究,促进原始性创新。

一篇研究论文的撰写,按照模式化的方法说来包括四个部分:1摘要;2绪论;3方法;4结果及讨论。摘要:目的是向读者叙述本文的创新点和它的价值,一般采用直叙方式。摘要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问题说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要界定清晰;创新点,研究工作的贡献,创新点应占去摘要的大部分篇幅;论证途径的说明,创新点论证过程不必叙述,把在论证方法和技术上有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写上。另外要注意:引导性和支持性的解释应尽量少,也不要把摘要写成目录式,采用陈述方式,用学术语言表达创新点及其背景,让评阅人员和专业读者判断它的价值。绪论: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1)问题的提出及背景。论文首先要点题,选题不宜过于宽泛,提倡“小题目,大文章”。问题提出引导后续的研究工作,问题明确意味着聚集于关键的概念,并将围绕这些关键概念进行研究工作。(2)文献综述。撰写文献综述时,心中一定要明确本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所在,围绕主题和假设来筛选文献,由远及近,先谈关系最弱的文献,最后谈关系最密切的文献,为的是从学术角度说明自己提出主题和假设的缘由。对于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内容,要概括出那些与本主题研究紧密联系的部分,然后做出相应评论,指出对本研究有用的观点。撰写文献综述有三忌。一忌讲义式、二忌主观设置靶子、三忌含糊不清。(3)假设的表述。文献综述以后作者需要对研究问题给出主观的回答,即论文的主题和假设树,这便是假设表述的内容。假设表述合理的化,应该清晰地表达主观预期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陈述是否具体、清晰到变量的层次,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第一、是否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和证据进行验证。第二、是否能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部分要详细描述论证和验证过程,使读者可以根据论文描述的方法,独立地重复此项论证和验证工作。包括三项内容的描述:研究主体,论证框架及步骤和数据分析。描述研究主体包括主体本身的特征以及主体所处的总体结构。样本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抽样框架、抽样方法和样本规模都应介绍清楚。论证过程一定要围绕绪论中提出的假设来组织。论文中关于论证过程的表述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将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积累和知识都包括进去了。论证过程以主题、假设为纲领,提纲挈领地取材,支持论点和论据的材料就用,不支持或程度较弱的就不用。论证过程要围绕“阐明问题”阶段提出的假设树来组织,论证框架设计首先考虑假设树和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方法设计完毕后,就是运用实际数据。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结果的解释应前后呼应,逻辑上构成整体。结果和讨论:这部分主要阐明假设验证结果,也就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结果和结论都放在结论一节,写法上分两段表达,一段是中性的叙述验证和论证结果,一段是作者自己可以表达自己对结果具有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看法。结果部分宜开门见山列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一篇论文的主题最好只有一个。结论部分包括分析结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讨论,但要防止引申过度的情况,结论还可以提出本研究基础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成果的产生需要灵感,但成功不是仅凭灵感一蹴而就的。还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艰苦细致地工作,才能实现目标。科研中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单打独斗时代难以再续,管理和经济学领域的宽广性客观要求成员之间要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互补,通过团队实现个人的成长。

第三篇:思维方法论论文

思维方法论

思维方法论论文

班级:×××姓名:×××学号:××××

这个通史课其实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第二次选择的时候,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是一个看重思维方法的人,我觉得一个人的思维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很多东西。简单的来说很容易的可以看出价值观和性格倾向,更加仔细的分析可能还能推测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抱着这样的心理,我选择了思维方法论。

第一节上,我就发现授课的老师就是一个思维方式特别的人。不点名,不抽查,而是选择让我们自己选择对自己重要的东西。说实话,这样的方式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反而更加吸引我。之后的课上,老师也都是通过请学生说说自己想法的方式让大家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都可以表现出这个课——思维方法论的本质。

我记得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原话忘记了,大致是这样:在事情的处理方面,是没有错与对的,有的只是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有击中我心中的一个地方,我很有同感。我也对这句话有写感触,我觉得:对于执行者本身,在执行的过程中是没有对错的,有的只是当时的抉择,面临那件事,看你选择了什么而放弃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就不同了。这个选择没有对错,表现出的只是什么对你来说更加重要而已。而对于他人,更没有对错的评判权,因为你根本无法领会执行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你对此事做了评判,那么这件事的标准就已经变了。

老师讲的课我记住的知识点不多,可能我也是选择了符合我平时性格的记住了,记住现代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中有一个是创新性,创新性是一直以来各个方面都有的要求。思维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为思维的求异性、多向性和综合性。我喜欢设计,所以创新对我来说很重要,有时候只一个创新点就能给于一张稿子生命。所以每次讲到创新的时候我都会记得比较深刻,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大脑的深处已经烙印了这个词。有创意的东西也很吸引我,设计师的创意有时候会让我产生联想,想象这个设计师的生活和思维品质。

仅仅的五节课,我领悟的还很浅显,但是这门课对我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平时想事情的时候我会多想想为什么我会这么考虑。这样多一方面的思考对我的抉择很有帮助。有时候因为情绪激动或者头脑发热做的决定很多情况事后都会后悔,事情之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那么做。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应该再往深入的想想为什么,往往这么一想,自己就可以发掘有些决定是违背自己原则的或者不符合自己原先的价值观的。这样便不会再去做,也给了自己一个冷静的时间。

课程结束了,我学到了一些,对我的生活也有帮助,这个课对我来说是值得的。下次如果还有机会,希望可以深入挖掘。那时应该可以从中吸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篇:土木工程方法论论文

土木工程方法论论文

班 级:土木1103班

姓 名:杨希(11231059)

指导老师:杜宪亭

单 位: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

时 间:2013年12月4日

土木1103班

杨希

11231059

工程事故分析及设计注意事项

杨希

(北京交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摘要: 安全管理一直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对整个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安全管理水平低,安全事故发生比较频繁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影响到高素质人才投身建筑业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几个非常典型的工程事故实例分析造成结构破坏无法正常使用,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的原因。并针对这些事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关键词:安全管理 工程事故 事故原因 预防措施 工程事故概述 1.1定义:

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安全操作规范而引发的事故。

我国建设部规定:凡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工程,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由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的称为工程质量事

故,经济损失不足5000元的列为 质量问题。

(2)严重影响使用工程或工程接否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3)事故性质恶劣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

3)重大质量事故:凡具备下类条件之一者为重大事故,属建设工程重大事故范畴。

(1)工程倒塌或报废;

(2)由于质量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重伤3人以上;

(3)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按国家规定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工程建设过程中或由于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过失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而在交付使用后发生的重大质量事故,或因工程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而需要加固、返工或报废,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的重大质量事故。此外,由于施工安全问题,如施工脚手、平台倒塌,机械倾覆,触电、火灾等造成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建设工程重大事故分为以下四级:

①凡造成死亡3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为一级;

②凡造成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为二级;

③凡造成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或重伤2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1.2 等级分类

国家现行对工程质量通常采用按造成损失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其基本分类如下: 1)一般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1)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元(含5000元)以上,不满50000元的;

(2)影响使用功能和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

2)严重质量事故: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严重事故

(1)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0元(含50000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土木1103班

杨希

11231059

房屋总高度的1/18~1/20,但桩身长度不计入,埋深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对有地下室的高层建筑,基础埋深从室外地坪算至地下室底板下的桩承台底,一般容易满足要求,但当高层建筑无地下室时,因规范条文中都注明不计入桩长,基础埋深只能从室外地坪算至桩顶承台底,往往很难满足规范对基础埋深的要求。上海“莲花河畔景苑”十三层总高按36.4M最小高度计算,基础埋深应是1.8-2M深,从图片上看仅仅1.5米左右。

4)监理不到位。

监理方对建设方、施工方的违法、违规行为未进行有效处置,对施工现场的事故隐患未及时报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第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在总监理工程师乔磊向建设单位报告后,建设单位坚持违规堆土,但乔磊并未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3.2.2条款中规定了总监理工程师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审查承包单位的资质并提出审查意见,而总监乔磊却未能审查出承包商众欣建设公司项目经理人属于挂靠的情况,同时没有对土方开挖承包商索清清运公司的资质进行审查。5)管理不到位。

建设单位管理混乱,违章指挥,违法指定施工单位,压缩施工工期;总包单位未予以及时制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司)总承包,重庆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该桥在未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的情况下于1994年11月5日开工建设,并于1996年2月15日竣工投入使用,耗资418万元。

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而梅都房产开发公司却强制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压缩工期,这也导致了违规堆土,促进了施工的发生。

6)措施不到位。

施工方对基坑开挖及土方处置未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7)护桩施工不规范。

施工方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组织施工,施工速度快于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8)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不足。

承包单位应负责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比如培训紧急避险常识等,倘若此次事故中因逃离方向不正确而被砸死的小肖曾介绍过类似的教育培训、甚至应急演练,这场伤亡事故有可能将会避免。9)有关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建设单位梅都房产开发公司的企业资质有效期:2000年10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而在2006年10月却获得了此项目的施工许可证,可见相关部分对房产开发企业的审查监督失职。建设及安全监督部分没有很好地履行巡查制度,为能及时发现此次的较长时间大量堆土的情况。

2.2綦江彩虹桥垮塌 2.2.1工程概况:

虹桥位于重庆市綦江县古南镇的一条河上,是一座连结新旧城区的跨河人行桥,该桥结构为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提蓝拱桥,桥长140米,主拱净跨120米,桥面总宽6米,净宽5.5米,桥面设计人群荷载3.5kN/m2。该工程由綦江县重点建设办公室组织建设,重庆华庆设计工程公司(以设计为龙头的二级总承包公

1999年1月4日18时52分,横跨重庆

綦江县新旧城区的一座步行桥突然整体垮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日18时,已死亡24人,轻重伤16人,十几人下落不明。这座长约102米的中承式拱形桥,是綦江县城主要的人行桥,建成还不足三年 2.2.2事故概况:

2.3.2事故概况:

2009年8月2日凌晨1时至5时许,中

铁二局项目部有关人员对洒金桥车站北侧冠梁东段20至35米处的沟槽进行机械开挖,形成了上口宽4米、下口宽3.5米、深度4.5米的沟槽。

早晨6时30分许,项目部有关人员安排16名工人进入沟槽内清理管线及边坡,拟对沟槽进行支护。

上午9时20分,冠梁沟槽第20~26号桩位之间约10米长的南侧坑壁突然发生坍

土木1103班

杨希

11231059

塌,塌方量约10立方米,整个塌方的长度有二三十米长,槽内两名施工人员不幸被坍塌土体掩埋,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调查组认定:这是一起基坑开挖支护不到位、现场安全防护不足、相关人员职责履行不力,在较差自然地质和连续降雨下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

理体制的设置,要结合建筑安全的特点,按建筑工程项目的大小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人员,以满足安全管理的需要。

3)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建筑工地上农民工必须先进行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方可上岗作业。对变换工种的工人要进行新岗位的操作规程的安全操作方法、安全技术知识等的教育培训为一

2.3.3原因分析:

体,实行“一条龙”管理,未经培训人员不 1.中铁二局项目部有关人员组织编制得上岗,切实解决 “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的土方开挖步骤和支护措施规定不明确,向知识缺乏、安全行为欠规范、安全措施乏力”现场施工人员交底不细致;现场人员盲目采等问题。

用机械方式一次开挖成型深约4.5米的沟槽,4)预防事故的技术措施:为了达到预超过设计深度1米,也未及时进行支护,且防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效果,应采取以下放坡不足;现场管理人员又盲目安排施工人安全技术措施。员进入沟槽内作业——— 是造成此次事故(1)规范脚手架搭设 发生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2)规范模板支撑系统的搭设和拆除

2.北京地铁监理公司有关监理人员对(3)高度重视基坑支护 洒金桥站冠梁施工方案相关内容缺乏了解,(4)规范临边洞口及出入口的防护 未能及时纠正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特别是(5)规范现场施工用电 8月2日凌晨,夜班监理人员未能坚守监理(6)规范现场施工机具的防护。如塔岗位,致使隐患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消除,吊、井架、物科提升机、圆盘锯、电焊机、8月2日当班监理人员也未能及时发现隐患搅拌机、水磨机、潜水泵等的安全防护 并制止作业,安全监理职责履行不力———

(7)规范井字架的搭设 是造成此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8)规范塔吊和外用电梯的搭、拆和

3.此次事故坍塌部位非原状土,土质属使用 回填杂土,土体密实度较低,自身稳定性较(9)设置安全警示装置:在醒目位置差,且事发前连续降雨使土体含水量增大,设置安全警示标牌等装置,重视现场防火和自稳能力进一步下降——— 是造成此次事施工现场标牌的设置。故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10)加强和规范现场文明施工。

4.洒金桥车站北侧部位地质条件复杂,(11)合理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统一且该处沟槽开挖成型距事发时间短暂,客观采购合格防护用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防上监管难度较大,应采取更进一步措施加以护用品也是预防事故、减轻伤害程度的不可防范。西安市地铁公司对此认识不足,未能缺少的措施之一。及时加强并纠正防护措施缺陷——— 也是(12)季节性安全技术措施,由于季节造成此次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性施工造成事故的突发性较强,应从防护、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5)应急求援:应急求援措施是指事故

发生后为抢救遇险施工人员、消除现场危险3.工程事故预防措施 源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现场指挥、组 1)以法治人:按照《建筑法》《安全生织救援队、配备抢救物资等。这一阶段要达产法》、《劳动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到应急救援的目的,对工程可能出现的危险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来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做详细的分析,按照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 2)以制度管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急预案,随时做好处理各种事故的准备。这

《南方

第五篇:法律方法论论文

学号:20111301310081姓名:王仔龙法院:法学院

论法律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和价值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司法在理论和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因此法律解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解释一下何为法律解释以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 法律解释司法实践功能价值 在法律存在着漏洞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具有填补漏洞的作用。在我国,司法解释历来是保障法律正确适用的重要手段,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正确合理地看待法律解释。

一、何为法律解释及其特征

法律解释源自于西方主要的哲学思潮 ——解释学。解释学认为 ,研究历史和社会与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不同 , 对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方法应该把各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 “文本” 作为社会存在、历史经验、社会生活方式的表达。我国法律对法律解释有明文规定。法律解释指由一定的国家机关、组织或个人,为适用和遵守法律,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政策、公平正义观念、法学理论和惯例对现行的法律规范、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概念、术语以及适用的条件等所做的说明。[ 1 ]

法律解释的特征也比较明显。法律解释具有价值取向性。此外,法律解释还具有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文义的范围性、解释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等特征。

我们都知道法律解释是人们日常法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法律实施的重要前提。法官在依据法律做出的一项司法活动之前,需要正确确定法律规定的含义;律师在向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时候也需要向当事人说明法律规定的含义;公民为了遵守法律也要对法律规定的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律解释有以下几种分类。(1)、文理解释。文理解释又称语法解释或文义解释,即依照文法规则分析法律的语法结构、文字排列和标点符号等,以便准确理解法律条文的基本含义。这种解释要防止脱离法律的精神实质而断章取义或陷于形式主义。

(2)、逻辑解释。逻辑解释是运用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求对法律规范的含义做出确定的解释(3)、系统解释。系统解释是从某一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联系,以及它在整个法律体系或某一法律部门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联系其他规范来说明规范的内容和含义(4)、论理解释:论理解释又称为目的解释,是指按照立法精神,根据具体案件,从逻辑上进行解释,即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合理的目的进行的解释。此外还有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和字面解释的划分。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现状如下,法律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法律解释权限划分的制度。我国的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权为核心和主体的各机关分工配合的法律解释体制的基本含义是,在法律解释的权限上,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解释权,其目的和任务是对“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以及“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法律规范进行解释,行政解释、司法解释的目的和任务在于解决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 [ 2 ]在三种解释的关系上,立法解释是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基础;在法律解释的效力上,立法解释的效力最高,其他国家机关对法律的解释效力低于立法解释。

全国人大常委处于法律解释的主导地位,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分工配合,部门领域内实行法律解释权的集中垄断。按照解释权限来说,我国法律解释又可以做以下分类:

(1)按宪法、立法上的规定,我国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凡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做出规定。

(2)凡属于法院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进行解释;凡属于检察院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如果有原则分歧,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3)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

(4)凡属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人大的常委会进行解释或做出规定。凡属地方性法规规章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解释。

(5)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解释。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规章由主管部门解释。

二、功能和价值司法解释作为法制和法治的重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功能司法解释的功能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习惯紧密相关, 如大陆法系国家由于强调立法权至上和分权原则,唯恐司法解释侵犯立法权, 而对司法解释进行限制 和苛求,司法解释的功能也就受到了制约。我国虽然属于社会主义法系, 但在法律形式和法律技术等方面与大陆法系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共同性。

(1)、阐明法律条文含义的功能和价值。

任何法律在制定时尽管都力求具体、明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法律实施于社 会时, 社会关系的客观性并不十分积极地配合实现这一立法愿望, 甚至故意逃避法律, 尤其是在社会关系大变革时期, 法律在社会需求面前相形见的有关问题所进行的解释;这种解释必须由文字所表达, 通过一定的载体公开 发布, 为各级司法机关和其它国家 机关社会组织、公民、法人所知晓、遵守。

(2)在司法实践中完善现行法律的功能和价值。

现行法律从总体上讲是适应现实社会关系的, 并在 社会生活中有效地发 挥着

其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但任何法律都难免存在立法缺陷。无论从理论上讲, 还是从实践上看, 立法者立法技术都存在着 落后现象, 反映在法律上有法律滞后或盲目超前、法律有缺陷与盲点等。还有一种情况 是当时立法不能或无 法对某一行为 规则做出明 确、完备的规定, 只得留待法律实施中, 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去补充、修改和解释法律。[ 3 ] 这样做既使更 多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和规范, 又使法律增强了 稳定性, 同时也给司法解释创造了机会。从这一点上讲, 司法解释虽不是立法行为, 但它是立法行为 的延伸, 是具有立法性质的司法活动, 是对法律缺陷和空白的弥补。

(3)通过法律适用辅助法律实现的功能和价值。

法律实现是把法律规定变为社会现实, 把法律规范 变为社会行为, 它是法律实施的直接目的。而法律 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审理案件的活动, 它是法律实现的典 型形式。如果将司法机关遵守法律、依法司法的活 动与全社会守法的行为区别开来看, 法律适用推动法律在全社会的实现, 司法解释作为法律适用的一个环节具有辅助法律实现的功能。活生生的 社会生活要求 静态的法律与之贴近。根据这一要求, 在法律适用中产生法律问题后, 如果不对所适用的法律条文加以阐明, 使其能 够解决法律问题, 那么法律与案件事实就永远不能联结,法律的功能就发挥不了,法律则无法实现。

(4)为法律的废、改、立积累素材的功能和价值。

法律的废、改、立取决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法律建设中, 对社会关系发展变化感受最真实、最及时的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 而能把对社会关 系发展变化的感受和法律调整、保护、制裁等功能 联系起来, 并从中预见社会对法律的需求者是司法者的要求。司

法者在司法实践中, 最早、最多、最真地觉察法律对社会的适应性。司法解释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在现行法的基础上对社会关系的量变作 出积极反映。通过这些司法解释, 可以看出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和法律的价值取向, 为法律的废、立积累素材, 促使法律在量变的基础上产 改、生质变但是司法解释毕竟不是立法, 一旦一部法律在适用中时时处处都需要解释的话, 就意味着 社会对这部法律的遗弃。

(5)检验和提高司法者法律意识水平和司法水平的功能和价值。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是特殊的法律现象, 它对整个法律建设和厉行法治 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法律意识对司法者来讲至关重要, 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法律适用。司法解释 既是司法实践,又是理解、研究和解释法律的准立法活动,是理论和实践最高司法机关与地方 各级司法机关紧密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司法解释 作为对法律适用中产生的具体法律问题的解释和 对司法解释的适用, 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 合法、正确的司法解释既能检验又能提高司法者的法律意识水平。

三、司法解释的不断完善

虽然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在不断发展,但司法解释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对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解释制度。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来促进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发展。

(1)取消检察机关的解释权以及多机关联合解释的做法,实行司法解释的“一元化”制

度。

法制的统一是现代法制社会必然的和基本的要求,它不仅要求立法的统一,同时也要求法律文件在解释上的统一。司法解释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不同的国家机关对同一法律进行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从而造成法律实施的混乱局面。针对目前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联合发布司法解释的情况,必须加大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司法权控制行政权已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选择,由司法机关通过司法程序监督、制约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进行司法审查是法院维护和保障法治的神圣使命,从而避免行政干预司法,真正实现司法独立。[ 4 ]

(2)强化立法解释

实践证明,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含义进行立法解释工作在国家的法律实施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徒法不能自行”,必须要经过司法机关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法律规范基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过于具体和明确,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在理解和适用上的偏差,由于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都是“司法机关”而不是立法机关,它们在各自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对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在理解和掌握时难免有局限性。因此,这时就特别需要相对超脱的立法者自己对自己的立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另一方面,正由于有立法解释权的空置和旁落,才使得司法解释的越权,必须明确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界限,立法解释针对“进一步明确界限和作补充规定”,而司法解释针对“具体应用”,不能以司法解释取代立法,遇到需要由立法机关做出解释的问题,立法机关必须及时做出立法解释,不得推诿和延迟,以防止司法机关越权解释。

(3)加强对司法解释的监督

在实践中司法越权解释的现象时有发生,本应做出立法解释或由立法机关修改、补充的法律规定,却以司法解释替代。况且法院的本职工作是处理案件,其司法解释难免主要是为了便于本部门审理案件的需要而做出的,因而有滥用司法之嫌,对法律的理解也难免有失准确性。因而在确保审判独立的同时为防止审判不公,必须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司法解释的监督,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司法解释的审查和备案制度。所有的司法解释都应当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设有专门组织负责审查,发现有违背宪法、法律的,应当予以撤销,责令其重新修改或重新解释; [ 5 ]对超越权限进行解释的,应当予以撤销,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立法解释或对有关法律做出修改、补充规定。

(4)提高司法解释者的司法素质

由于司法解释类似于立法,司法解释者特别要融会贯通立法技术。这里的做法技术是指通常认为的狭义立法技术。在不认为任何概念都必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便于应用)的前提下,有学者将立法技术解释为:制定和变动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中所遵循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的总称。作为“准立法”的司法解释与立法密切相关。从内容上讲,司法解释是立法意图的阐明和重视,是法律的具体化、明确化;从表现形式上讲,司法解释与法律相同,司法解释是法律的延伸;从技术上讲,司法解释的制作技术与立法技术相似。熟悉立法技术,有助于透过法律表达立法意图的方法技巧,找出法律和立法意图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立法意图,发现法律中存在的问题,用司法解释揭示法律规范、解释法律问题。熟悉立法技术也有助于正确运用司法解释技术。

法律解释在我国法律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和效用,我们要充分利用法律解释来促进我国法律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解释制度,不断纠正法律解释的弊端和缺点,以更好地保护我国公民的法益。

参考文献:

[ 1 ] 陈金钊.法律解释的意义及其对 法治理论 的影响 [J ].法律科学 ,1999 ,[ 2 ] [ 德 ] 拉伦兹.法学方法论(中译本)[ M ].陈爱娥译.台北 :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6.[ 3 ] 陈金钊.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 路 [ A ].陈金钊.法治与法律方法 [ C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4 ] [ 美 ] 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中译本)[ M ].苏力 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998.[ 5 ]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 [ M ].北京 : 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 ,1999.[ 6 ] 杨解君.法治的悖论 [J ].法学 ,1999 ,

下载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格尔真理观嬗变的方法论根源研究论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 学生姓名: 李恩宇 学 号:03010016 所在院系:商学院 专 业: 应用经济学 教 师: 王芳老师 2011年 12......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求 索 / 2006 / 3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王 蔚摘 要 :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反思性前提具 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社会科学意识在西方强于中国。社 会科学有其重要的功能......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管理研究方法论》 读书笔记《管理研究方法论》讲的是研究逻辑和研究规范,实际上就是研究工作的思维方式。本书旨在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阐明如何规范地去做研究、......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后感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后感——郑绍波 200902040225阅读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形成研究的思维方法。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即研究逻辑问题,从而提高研究和论文......

    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笔记

    企业管理赵扣 《社会科学的理路》读书笔记 在《社会科学理路》一书中,作者首先指出所谓认识论就是一种人类认识外在世界的努力。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即人类......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列宁研究黑格尔哲学的总结 Lenin´s Summary of His Investigation of Hegel´s Philosophy ——列宁“伯尔尼笔记”解读* ---- Reading Lenin´s “Bern Notes” 张一兵 Zha......

    方法论分析论文实例

    选用文章: [1] 杨广亮, 龚晓锐, 姚刚,韩心慧. 一个面向Android的隐私泄露检测系统[J]. 计算机工程, 2012, 38(23).1-5点都是采用了观察方法,直接与间接调查搜集的科学事实。......

    科学方法论论文2

    一、 论创新思维 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