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五篇范文]

时间:2019-11-10 20:5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

第一篇: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人们往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使得环境问题加剧。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许多地方也出现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尤其是湖泊型湿地,已经面临消亡的境地。为了有效缓解湖泊型湿地的退化,应充分认识到湿地对地区环境的价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湿地规划设计,维持人与自然的平衡。

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概况及湿地现状

1.1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资源

江苏拥有非常丰富的湿地资源,全省湿地总面积达到400万公顷,占全国第五。目前,江苏省有国际重要湿地两处,国家重要湿地五处,各类湿地公园若干。从湿地的类型来看,包括自然湿地、人工湿地[1]。根据《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苏南湖泊湿地有137个,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

1.2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现状分析

1.2.1人类生活的干预使湖泊水域面积减少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苏南水乡湖泊周边区域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如农田开垦、开挖成池以及楼房建筑等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湖面面积减少、芦苇面积减少以及鸟类迁移等问题使得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

1.2.2动植物群落不完整

苏南水乡湖泊周边分布农田、草坪,并且边缘处乔木覆盖面积较少[2]。此外,湖泊中常见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美人蕉、芦苇等挺水植物较少,使得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种群不完善。植物种群的不完整也影响动物群落的不完整,加上周边人类活动的频繁,使鸟类、鱼类等湿地动物受到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候鸟等野生动物也因为植物种群的不完善,数量也逐渐降低。

1.2.3人类保护意识的缺失

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与人类保护意识的缺失有很大的联系。在人类活动中,大量不合理、不文明的破坏行为,给湖泊型湿地构成巨大的威胁,比如围湖造田、乱扔垃圾、向湖泊排放工业与生活污水等,最终使得湖泊型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2.苏南水乡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

2.1湖泊型湿地保护分区

根据苏南水乡地域特色,在湿地的保护分区上,分为自然景观保护分区与人文景观保护分区。

2.2.1自然景观分区保护

首先,对于湿地保育区,应应生态恢复学位理论,从保护与恢复两个角度出发,遵从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全方位控制及研究[3]。具体实施上,主要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要素,对环境破坏行为进行控制与限制,然后在维持生态健康的发展及功能基础上,使核心动植物正常演替。其次,对于湖泊水源地保护,应明确保护范围,保护范围通常应包含水体、动植物以及土壤等,尤其是存在稀有动植物的区域,应将其视为重点保护区域。由于湖泊中的水流动比较缓慢,因此治理污染与水域环境恢复的时间往往较长,所以为了有效避免水体污染问题,应做好污染源头的控制。此外,生活群落多样性对湖泊湿地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因此应为湖泊湿地生物群落提供优良生存与演替条件,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

2.2.2人文景观分区保护

首先,对于长时间居住与湖泊湿地周边的居民,在经济生产方面,可以不断开发新的产业活动来指导居民从单一的耕作向生态经济转型,比如开办农家乐、大棚种植等,实现经济的增产增收。其次,湖泊湿地往往作为旅游景观,湖泊特色景观包括农田景观、水田景观、渔业景观以及林业景观,在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开发休闲观光活动,旅游活动应以体验项目为主。最后,应建立相应的湿地保护教育场所,以宣传湿地文化为内容,让人们在游览过程中掌握湿地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湿地文化保护的重视。2.2湖泊型湿地建设分区根据湖泊型湿地的生态敏感度,将湿地划分为高敏感区、一般敏感区以及低敏感区三个分区,三个分区建设规划如下。

2.2.1生态高敏感区

湖泊型生态湿地高敏感区即湖泊中心区域,在该区域,动植物丰富,生态价值较高。为了尽可能使该区域不受人类干扰[4]。在具体的建设上,应配置必要的研究及安全防护设施一些动物高敏感区,并禁止人、机动车的进入,可以提供远距离观赏工具,使游客在不影响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观赏。

2.2.2一般敏感区

一般敏感区是距湖泊较远的区域,分布大量人工植被,因此可以安排合适的生产、生活以及游览活动,包括建设游览道路、控制人流量等,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工厂应责令关闭,稳定生态环境。

2.2.3生态低敏感区

低敏感区是与陆地最接近的区域,区域周边存在大量住房、农田及工厂,因此野生动植物较少。在该区域的建设上,可以开展以湿地文化为背景的旅游活动,如农业生产、渔业捕捞、林业种植等第一产业观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减少居民对湿地生态环境资源的索取力度。3.结语总之,湿地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效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苏南水乡重要的资源,为了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湿地的依法管理力度,做好湿地自然环境的保护,通过适当进行湿地资源的开发,使湖泊型湿地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发挥,进而促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金生,盛江,郭立伟,付燕,曹宇.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05):68-75.[2]励国明.城市湿地规划中的因地制宜——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J].上海城市规划,2012(04):57-62.[3]张建林,邢佑浩.基于景观和生态思想的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138-144.[4]熊红明,余凯波.潜江东干渠治理工程生态湿地规划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2016(07):80-82.

第二篇:湖泊与湿地论文

城市湿地恢复关键技术研究

内容摘要:先简要阐述了城市湿地的定义、特征及其功能,同时揭示了我国城市湿地的现状。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湿地,对城市湿地进行恢复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湿地生境、湿地生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城市湿地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并以实例说明了其在城市湿地恢复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湿地 恢复 技术

Research on urban wetlands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urban wetlands is made at first , then reveal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 wetland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ivilization , the area of urban wetlands h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 which also have a bad effe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everglade biogeocenose modified with wetland remediation and guided by bionomics, analyses the main questions about wetland and environment.Cases of using the main technology of urban wetland remediation is also analyzed.Key word: urban wetlandrestorationtechnology

1引言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城市湿地对于城市来说更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的恢复,需要理论的指导和技术的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湿地恢复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也借鉴了不少国外湿地恢复的经验,我们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区域湿地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理的恢复方案。

2城市湿地概述

2.1城市湿地定义及其特征

分布于城市(镇)地域内的各类湿地为城市湿地。城市湿地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建,城区为数不多的城市湿地的生态学属性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其独有的特征。主要特征表现为:自然属性弱化,人文属性突出。景观结构破碎化严重,水文结构减弱。生物多样性降低。城市湿地与非城市湿地相比,生态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下降。功能多元化同时社会服务功能增强。

2.2城市湿地功能

城市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物质和环境基础。其功能主要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环境、调蓄洪水、补充地下水、休闲娱乐、美学价值、科研教育及经济效益。

2.3我国城市湿地现状

(1)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城市水土资源的紧张造成的。据统计,上海市的淡水河流、湖泊河面率,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为11.10%,近期降低到8.40%,减少了2.7个百分点,也即20年来城市水面积减少了约1/4[5]。此外,水体污染导致的富营养化问题也加剧了水体老化、湿地退化的严峻局势。

(2)具有显著的人工性

人工湿地是城市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北京市湿地总面积5万公顷,人工湿地就占到了1.5万公顷[6]。此外,人类在自然湿地中也进行着大量人工水利活动,包括对河岸带进行硬化处理,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等。人们的这些改造活动使天然河道变得人工化、渠道化,并且割裂了流域内相互贯通的天然河湖水系,使水路不畅,在便利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水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从长远来说弊大于利。

(3)缺乏生物多样性

水利工程以及城市其它工程项目,强烈地改变了地表水文状况,对城市景观造成破坏,更严重的是损坏了流域自然水系,水路受阻或水量减少,影响到河流中生物的发育环境,导致很多天然水体生态系统严重褪化,丧失了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性。此外,城市人工湿地的设计,几乎很少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更多情况只是当作水利工程进行。

(4)水污染现象严重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组成单一,结构不完整,稳定性较差,对污染物质的消纳能力低。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我国多数城市的下水道建设严重滞后,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退水和雨水径流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污染负荷极大超出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生态系统物质转化失衡,诱发水质污染问题。

3城市湿地恢复关键技术

3.1湿地恢复的概念

湿地恢复,是指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保护使之自然恢复的过程,也包括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湿地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的容积,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洪水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时也有助于水质恢复。目前的湿地恢复实践主要集中在沼泽、湖泊、河流及河缘湿地的恢复上。

3.2城市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3.2.1城市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 包括以下三类:

(1)湿地的基底恢复: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

(2)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

其中,污水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氧化塘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植物恢复技术及动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恢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消除水体中的污染物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动物与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动物(包括周从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以及微生物直接分解污染物,防治水体中有害藻类。

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有环境技术和生态技术。环境技术是用水处理技术消除进入水体中的P、N和有机污染物等。生态技术则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和周围环境,减少不利化因素(P、N和有集污染物)和生物因素。

(3)湿地土壤恢复: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根据湿地生境类型低洼积水的特点,采取由针对性的整地措施,如通过坡面整地、推土做垄等利于排水的整地措施,改善绿色植物生长的水分条件,并结合挖排水沟等措施来加强灌排水管理及加快土壤的脱盐过程。

3.2.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及其他生物, 将环境中的危险性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

湿地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在物种选育方面,植物是城市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

用于城市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①有生态接受性,例如,不能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和遗传整体性产生显著的杂草威胁和疾病灾害;②对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具有耐受性;③对污染物和高度富营养化水具有耐受性;④在湿地环境,能够繁殖、建群、扩展和生长;⑤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能直接吸收和贮存,或者通过促进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发挥间接作用

3.2.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

放标准达标排放,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3.3城市湿地恢复技术应用实例——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城西,占地面积约6O km。西溪和西泠、西湖并称“三西”,素有“副西湖”之美誉。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扩张及房地产开发等人为因素,西溪湿地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对整个湿地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湿地空间日益缩小。为此,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了生态恢复原理,尽量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原貌,充分发挥其“城市绿肾”的作用,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

应用一: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中,大部分水系为高河堤与深水域,生态保护价值较低,导致湿地的许多功能丧失。但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适合野生生物栖息。因此,在湿地景观规划中,选择了具有典型湿地特征的浅水沼泽。不仅营造优良的湿地景观,而且为白鹭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在西溪湿地中,堤岸大多比较陡直,从生态角度而言,不仅湿地环境比较单一,而且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营建,故而将一定陡坡改成缓坡,增加了水陆过渡带,形成了浅岸,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逐渐过渡,更有利于昆虫和无脊椎动物群落生长。同时在湿地内配置了大量枯木,虽然枯木自身没有生命力,但其可以为生物提供一定形式的栖息地,对于野生动物的生存非常有利。

应用二: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因地制宜配置植物。

西溪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要求,所选植物主要是西溪湿地乡土植物,以柳树为例,主要栽植旱柳和河柳。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河道两侧的植物形态以保留保护为主,有少量因视线通透、交通通达要求而需要修整岸线,沿袭河岸原有植物群落布局及种植方式进行植物配置,并结合所处环境、地域特征、地势条件,营造了形态多样且具有西溪地域特征的植物生态群落,如芦竹群落、芦苇群落、早园竹群落、水蓼群落、芒尖苔草群落等。在生态恢复进程中,关注群落中的优势种,抓住关键,依照自然规律配置主要植物,从而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实验证明,在生态恢复进程中,生态系统各阶段的优势种对演替起主导作用。

应用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为了确保原有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恢复遭到人为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西溪湿地开辟层次丰富的生态保护区。其中,生态保护培育区主要保护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拆除拆迁区内的居民和企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各类生物的栖息地,强调科研性。湿地自然景观保护区按照湿地生态群落,以当地原生的生物群落为主,调整配置植物,从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等角度配置物种群落,展示西溪特色湿地景观。

第三篇: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特征分析论文

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特征分析论文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

进入21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人居环境质量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环境。对于人们来说,其理想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是一个以人为本,创造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起到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重塑城市自然生态的功能和作用。

近些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由此也引发了发展高校新校园建设的热潮。本文着重运用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到校园规划设计的工作中,探索能够适应21 世纪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思想,指导学校走“以人为本”的环境生态化,符合学校建设百年大计的新型景观型校园之路。

一、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综述 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随着城市的进步,现代化交通的发展与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加剧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大气、河川污染及热岛效应等不良现象接踵而来,人居环境矛盾突显。城市渐渐成为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人们渴望绿地、渴望森林、渴望回归自然,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同样重视景观生态建设,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已成为今后校园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1.1 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它应是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室外大课堂。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它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校园规划设计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使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在这大自然的课堂里,一花一草一木都孕育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有着高度的启迪感。它们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修养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中良好的教育环境、自然环境,能满足他们生理及心理上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心地平和、情感端正、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根据校园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功能区,并发挥各自的作用,为师生服务。

1.2 景观型校园特点

通过道路、建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布局,营造出生态环境优越的绿色网络体系,更适合师生的工作与学习。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2)校园道路系统完善,便捷,步行空间与非步行空间关系处理得当。

(3)建筑物尽量选用新型环保、节能无公害材料。

(4)校园内部绿化自成网络系统,具备自我调节、发展、循环的功能;绿化植物丰富多彩,力求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达到以点带面的绿化效果。同时多采用对人体有益的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5)生活服务娱乐设施齐全,方便师生购物与休闲。

(6)整个校园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

(7)校园采取先进技术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的空气、噪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进行监控,污水、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收集与处理符合国标。使校园内形成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 规划设计思想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4 ],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场所。

2.2 规划设计原则

(1)体现园林景观与生态保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以利师生身心健康。

(2)体现景观型学校的原则。在布局上增设建筑和园林小品,强化校园的园林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力求树木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和局部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产生一种安静优雅的绿化格调。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作指导,尽可能进行乔灌草复式绿化,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发展。

(4)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平面绿化和景观并进行垂直绿化和布景,同时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空中花园,组成一些立体图案,形成立体景观。

(5)以人为本的原则。生态景观规划上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 ①空间组织与规划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的活动空间。②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的创造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③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的思想情感。④植物配置选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各种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2.3 规划理念

通过环境景观布局,美化校园,装饰建筑,创造一个以静为主,具有保健功能,净化空气功能,建筑自然生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艺术式校园,适合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生态景观场所。

根据功能定位,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确定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基本定位:“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四书•大学)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随着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已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的职能已有了新的内涵:综合教育治学场所; 科技研发中心和综合发展实验室; 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展示中心。

三、校园景观设计决定因素

3.1 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气候是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

3.2 规划

规划有助于设计形式区别化的调查。中心区要求景观形式和特征持久耐用,并且具有纪念性意义。而学生宿舍区以宁静,安全,社区形象为特征,运动场和娱乐场按游戏和竞赛规则设定其大小布局,停车场可以按规定标出管理区和便利区。

3.3 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同样重要,因此也是一个设计决定因素。设计树木和草坪都要考虑生态问题。草坪就是校园的象征。要避免使用单一树种,苗圃尽量多样化。

3.4 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围环境

比例,周围环境,面积,布局是重要的校园景观设计因素。校园景观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形的。校园所在地的面积,布局及周围环境的特征是决定校园景观的要素。

无论是校园整体景观还是局部景观,风格的选择是设计的一个决定因素。从风格上讲很少有校园是单一形式的。各部分景观表达形式各不相同,风格上的多样性也许具有教育价值。

3.6 植被

气候影响植物的选择和利用,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形状,外观,颜色和质地。研究它们的特性,把设计理念与实际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树和草是校园景观中必不可少的。树木是“健体强身,放松神经和刺激灵感的工具”。绿色植被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排列成行的树木能清晰表明大路,小径,界限的位置与方向。如果恰当选取树木,校园路线会更加明晰。在校园周围种植的树也许会像绿化带一样的密度,但树木形成的屏障可降低噪音,如同悬浮粒子过滤器一样提高空气质量。树木能加强建筑群的整体结构感,无论是按传统还是现代的观点,校园树木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公务员之家

四、结束语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及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参考文献〕

[1] 理查德P 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M].北京世纪英闻翻译有限公司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 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3] 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 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 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景观[ 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 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7] 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8]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9] 刘丽和.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公共景观艺术设计的人文性分析论文

【摘要】 公共景观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项新型艺术设计。如何寻找最贴切的中国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空间中公共艺术的创作走向,将艺术与都市、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建筑特质与区域共性和谐统……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特色分析论文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早在公元六世纪,我国造园艺术就已经开始传入日本。至今,日本庭院建筑,点景与……

当代园林植物造景工艺探究论文 植物,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植……

我国古典园林的世界影响分析论文

中国造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造诣,堪称艺术而无愧;在世界造园史上,它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造园业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致有“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这里,可以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欧洲为重点,扼要……

第四篇: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一)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6.4 相关影响分析与规划专题报告。

第五篇:湿地论文翻译

湿地是地球上三类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海洋和湿地)之一。湿地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不仅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还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许多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地和人类的福祉之地。然而世界上的湿地正在逐渐减少,湿地质量正在下降,湿地的前途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因而湿地研究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研究关注的热点。

高原湿地,是我国湿地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良好的景观功能。高原湿地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拥有开展生态旅游的特殊条件,而生态旅游被誉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最佳方式,是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最佳抉择,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就是在湿地生态系统上开展的旅游活动,它追求人与高原湿地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把生态旅游和高原湿地的保护结合起来,一方面既能更好地保护利用高原湿地,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制约,国内外对高原湿地的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在高原湿地上旅游开发的高难度。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加快,高原湿地在旅游开发中容易受到破坏,而高原湿地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使得高原湿地受到破坏很难进行人工恢复,自然恢复进程又比较缓慢,导致我国高原湿地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黄河九曲第一湾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属于若尔盖湿地的一部分。黄河九曲第一湾高原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覆盖率高,原生态的河曲及草甸资源保存良好,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动植物类型丰富,是我国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景观观赏价值和生态旅游价值极高,是开展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黄河九曲第一湾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但由于没有进行科学统一的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许多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问题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其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

本文在总结全球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研究成果上,依托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分析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开发现状和生态旅游资源,针对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路径。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湿地旅游研究和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并作总结以及评述,以及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技术方法做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环境伦理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美学、循环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这些理论为文章的后续研究建立了良好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介绍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的概况,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客源市场现状,分析了黄河九曲第一湾的生态旅游现状并发现其生态旅游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黄河九曲第一湾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第四章,主要论述了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思路和开发原则,为后续的路径实施提供指导。第五章,提出了黄河九曲第一湾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路径,从八个方面构建其生态旅游开发实施路径,包括功能分区、旅游产品设计、教育解说系统、游览线路组织、旅游设施、营销策略,并且注重社区参与和创新生态产业,并对每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促进黄河九曲第一湾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文章的最后,还对以后的研究作了展望。

本文通过对黄河九曲第一湾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提出了适合与我国国情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实施路径,这些将对今后高原湿地型景区的开发研究提供案例参考,更好地促进我国旅游业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泊型湿地规划设计探讨论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湿地保护规划公示

    东台市湿地保护规划公示 为了摸底我市域湿地资源的类型、生态价值和分布,确定市域湿地资源的主要保护对象,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园林城市的建设,编......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0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 建城[2005]97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园林(绿化)局,新疆生......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城市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规划管......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河流和湖泊》一节的课标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在把握课标,分析和处理教材时,我把本节的教学内容概括三个......

    如何打造湿地特色旅游规划项目

    湿地景观旅游规划项目在结合它天然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的生物品种,着实打造以红毯迎宾和百鸟园为核心特色的旅游项目,强化科普体验、依托项目基地独有的红毯景观基底,融入鸟趣表演......

    湿地公园旅游规划(合集5篇)

    城市湿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11

    内容点析 1.众多的河湖 本部分教材是围绕着河湖的基础知识、我国不同类型河湖的特点,以及各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而展开的。 第一,关于河湖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了......

    营销型网站规划

    营销型网站规划 来源:伊之美品牌内衣 网站前期策划作为网络营销的起点,规划的严谨性、实用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网络营销目标的实现。我们以客户需求和网络营销为导向,结合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