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超前地质预报隧道工程论文
1常用隧道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
1.1TSP隧道地震波探测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隧道地震超前预报测量系统简称TSP(TunnelSeismicPredic-tion),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从瑞士安伯格(AMBERG)测量技术公司引进的一套先进的地质超前预报探测系统,也是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TSP和其他的反射地震波方法一样,采用了回声测量原理:地震波在指定的震源点(通常在隧道的左边墙或右边墙,大约24个炮点布成一条直线)用小量炸药激发产生,产生的地震波在岩石中以面波的形式向前传播,当地震波遇到岩石物性界面(即波阻抗界面,例如断层,岩石破碎带,岩性突变等)时,一部分地震信号返回来,一部分地震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反射的地震信号被两个三维高灵敏度的地震检波器(一般左边墙和右边墙各一个)接收。通过对接收信号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便可推断空洞断层,岩石破碎等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岩石力学参数。
1.2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对地球表层岩体的温度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地球地热场。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深度方向每增加1km,地热场的温度则相应的增加30℃,而与其垂直的水平方向,地热场的温度变化却非常小,由此得出结论,在一定深度下,开挖隧道的岩体,可将其看做位于一恒定温度场中,为一常温场,温度的变化几乎为零。所以,当预计即将开挖的掌子面后方存在含有水的岩层,如溶洞、裂隙水等,且该含水岩层与开挖岩体存在一定的温度差时,岩体中会产生相应的热传导和对流作用,那么温度场即不再为恒温场,故而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异常场,由于这种异常的存在,故掌子面上会存在着温度的差异,所以利用红外辐射测温法测定这种温度变化差异,就可预报掌子面前方的含水层情况。这种方法就是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1.3其他几种超前预报方法
超前预报法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之外,还包括HSP水平声波刨面法、声波CT技术等几种方法,相对而言,这几种方法运用较少。以下简要的介绍这几种方法的原理:
1)HSP水平声波剖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由于波的传播过程遵循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费马原理,故该方法的原理是建立在弹性波理论的基础之上。HSP水平声波剖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有其局限性,探测时的前提条件是岩溶洞穴及充填物与周边地质体间存在较明显的声学特性差异。预报时,在隧道的施工掌子面或边墙处发射低频声波信号,同时,在隧道内其他地点接收反射波的信号,通过对探测到的反射波信号进行时域、频域等方法的分析,就可以了解掌子面前方岩体的变化情况。
2)声波CT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声波CT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医学CT技术原理相同,在做预报时也有相应的物理前提,即物性差异不同的介质,在其内部声波的传播速度也不同,通过这种预报方法,在密集对穿的测试方式下,可以通过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来计算模拟出物体内部不同物性的具体性质,再通过现场收集到的地质资料的分析,从而达到对预报的掌子面前方的岩体内部的地质体进行三维图像的直观展示。
2常用隧道探测方法的特点
2.1TSP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法的特点优点:
1)该方法适用的范围比较广,适用于各类地质情况;
2)对掌子面前方的距离预报较长,能预报掌子面前方达500m深度;
3)不影响隧道施工,只是在接收信号时短暂停止施工即可;4)用时短,每次的探测时间约为45min;
5)投入费用较少,单位长度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费用非常低;
6)成果报告快,仅需要一天时间即可完成成果报告。缺点:
1)存在部分因断层、大型节理带与掌子面角度为钝角时,活隧道因开挖空腔挡住地震震源产生的地震波,使其无法穿透,不能经过反射镜面反射,使得待接收装置无法接收,而导致局部断层等不被识别。
2)TSP的成果质量受到现场起爆点、接收点钻孔的位置、长度以及角度等的影响非常严重。
3)因为所使用的设备均为进口设备,所以成本较高,在普通隧道施工中应用较少。
2.2红外探水超前地质预报法的特点
优点:预测速度快,占用施工时间较少;数据分析快,预测工作结束时,就可以得到初步结论。缺点:仅仅可以预测出含水岩体的大致方位,不能给出含水岩体的具体位置及所含水量及水压等详细数据。
3结语
经过前面的总结分析,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的发展概况以及现阶段我国所常用的几种超前探测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来模拟隧道围岩的变形。
第二篇:地质雷达论文:典型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的适应性研究
地质雷达论文:典型超前地质预报手段的适应性研究 摘 要:论文从不同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手段的适应性研究入手,对典型不良地质的地质雷达、TSP以及电法等预报手段的信息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典型不良地质的评价方法,同时对围岩级别划分的预报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关键词:超前地质预报;不良地质;TSP;地质雷达;电法;评价方法;围岩级别划分 概述
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对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的掌握除了前期地质勘探提供的资料外,目前最重要的手段是超前地质预报,超前地质预报工作一直是地下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必不可少的工作。地质超前预报的实质是地下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补充地质勘探。现阶段的预报方法主要有地质观测—计算—绘图—分析—判断法(如地质力学法)、地球物理法、钻探法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分析判断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地质超前预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不同预报方法对不同不良地质体的适应性不同,造成目前预报精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对围岩级别的预报还处于摸索阶段。典型
性,预报手段的选取以及多种预报手段的组合是关键,而预报手段的选取关键是看各种仪器对不同不良地质体的适应性如何。因此,预报手段的适应性研究就显得非常关键。表1为不同预报方法的适应性情况。典型不良地质体的评价方法 3·1 充水或充泥溶洞
3·1·1 TSP(隧道地震探测仪)的反映
充水或充泥溶洞对应部位的纵波速度、泊松比、密度、杨氏静态模量等参数首先变高,然后变低,这一点与地质雷达相似,也与理论符合,并在解释图上
有明显异常反映。但所反映出的溶洞纵向范围较大(15 m左右),由于波长较长和分辨率较低的原因,TSP不能直观地分辨出溶蚀孔洞、溶蚀裂隙等这些类似的尺寸较小的反射目标。
3·1·2 地质雷达的反映
地质雷达对溶蚀孔洞或溶蚀裂隙、溶槽或溶缝、溶洞或地下暗河所反映出的图像特征是不同的。另外,对干的空溶洞与充水、充泥的溶洞的反映也是截然不同的,充水、充泥的溶洞的雷达回波信号是显著衰减的。
3·1·3 瞬变电磁的反映
充水或充泥溶洞应对应高感电压,空的干溶洞应对应低
3·2 空洞或未充填溶洞 3·2·1 TSP的反映
空洞或未充填溶洞中的物质为空气或真空,在TSP的2D成果及有关力学参数反演曲线上对应的纵波速度、泊松比、密度、杨氏静态模量等参数相对变低。
3·2·2 地质雷达的反映
溶洞和空洞有着相似的雷达回波特征:衬砌背后的空洞在灰度波形图上表现为一组弧形强反射波,这组强反射的后面往往还紧跟着一组幅度较低的强反射波(多次反射)。较小的空洞弧形表现明显,较大的空洞往往呈现出波浪形的强反射或呈亮白色。计算空洞的起止深度时,小的空洞可采用围岩的电磁波速度或相对介电常数,大的空洞要采用空气的速度。判别空洞是要注意排除因天线抖动或 法直流电法500地面勘探或超前预报,超前预报时探测距离较近隧道内使用时原理和方法局限性大;对水敏感,但不能准确定位和估算水量高密度电法500地面勘探或超前预报,超前预报时探测距离较近隧道内使用时原理和方法局限性大;对水敏感,但不能准确定位和估算水量激发极化法30~50地面勘探或超前预报对水敏感,但不能准确定位和估算水量瞬变电磁法50~100掌子面超前预报对水敏感,但不能准确定位和估算水量Beam电法
掌子面超前预报针对TBM掘进方法设计的隧道电法预报仪,探测含水体、破碎带等,不能准确定位、定量,对钻爆法开挖法在掌子面探测费时过长,较其他电法价格昂贵,国内使用极少,因此未获得大量应用的有关数据、资料电磁波法地质雷达0·2~40地面勘探、超前预报、结构检测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判定强风化破碎带,定性判定围岩含水性红外探测法20辅助探水预报辅助定性探水γ线探测浅表层金属探伤等不能进行地质预报弹性波法TSP202/203 100~200隧道超前预报长距离超前预报TGP12/206 100~200隧道超前预报长距离超前预报陆地声纳100~130隧道超前预报长距离超前预报多波探测50~80隧道超前预报短距离超前预报瑞利波法50~80隧道超前预报较短距离超前预报声波探测5混凝土结构检测基本不能进行地质预报超声波探测0·5混凝土检测不能进行地质预报其他岩体温度法20辅助探水预报方法因掌子面岩体温度变化不敏感且受洞内气温影响大而局限性很大脱离衬砌表面所造成的假空洞(可以剔除)。
3·3 断层破碎带 3·3·1 TSP的反映
断层破碎带所对应的部位的纵波速度、密度、杨氏静态模量等参数首先变高,然后变低,其实际位置对应于变低部位,泊松比整体变高。这与理论基本相符。如果断层是发育在石,则极有可能发育成为溶洞。
3·3·2 地质雷达的反映
因断层破碎带的破碎程度、风化程度、糜棱岩化、硅化或钙化程度不同,其雷达图像特征也有显著差异。例如,破碎风化较强则雷达信号衰减强,反之亦然;糜棱岩硅化或钙化后衰减很弱。另外波形组合特征也不同。
3·4 强风化破碎带 3·4·1 TSP的反映
纵波速度低(显著低于3 000 m/s),密度低。3·4·2 地质雷达的反映
所接收到的雷达回波信号强烈衰减。3·5 围岩裂隙水 3·5·1 TSP的反映
由于裂隙发育是不均一的,在隧道纵向上往往呈条带状局部分布,隧道开挖后呈涌水状、淋水状或滴水状。根据TSP原理和解释准则,表现为纵横波速度比或泊松比的明显交替变化。围岩含水时TSP所提取的泊松比会出现负值。
3·5·2 地质雷达的反映
所接收到的雷达回波信号显著衰减。4 围岩级别划分预报 4·1 围岩级别预报方法
根据不同岩性的围岩的纵波速度所对应的围岩级别范围推断围岩级别,即相同级别的围岩,其不同岩性所对应的纵波速度是不同的,纵波速度可通过隧道开挖过程中全程覆盖式TSP超前探测获取。
(2)通过地质雷达超前探测,根据其反射回波幅度、波形组合特征及掌子面观测描述等综合划分围岩级别。
(3)TSP和地质雷达探测预报围岩级别,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相互印证。
4·2 围岩级别划分预报指标和要素
围岩级别的划分预报应按以下指标或要素进行。(1)根据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围岩级别按弹性波速度(纵波速度)的划分见表2。表2 围岩级别按弹性波速度划分围岩级别Ⅰ Ⅱ Ⅲ Ⅳ Ⅴ Ⅵ围岩弹性波速度(km/s)>4·5 3·5~4·5 2·5~4·0 1·5~3·0 1·0~2·0 <1·0(2)一般情况下,未风化的岩石,砂岩纵波速度较低,如泥质或钙泥质胶结的砂岩一般为3 000~3 500 m/s,硅质胶结的砂岩、变质砂岩、石英砂岩等可达5 000 m/s以上,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石英岩(变质岩)、石灰岩、熔结凝灰岩等的纵波速度可达5 000 m/s以上,甚至高达6 000 m/s以上,见表3。
(3)对于相同级别的围岩,由于不同岩性的围岩弹性波(纵波)速度差异较大,因此,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岩性进行修正。,围岩级别的划分不仅要依据纵波速度,还要依据围岩岩性及其他因素。另外,虽然应用TSP探测获取的围岩纵波速度值对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围岩情况有一个整体的反映,但实际围岩的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由于受所使用的探测仪器的频率(分辨率)和所能达到的其他技术性能以及现场工作条件、所能达到的工作密度等影响,围岩弹性纵波速度尚不能够完全反映出掌子面前方围岩地质情况的全部细节。
(4)地质雷达(电磁波法)对围岩级别的划分:围岩级别及其较典型地质特征与地质雷达回波信号特征的关系。结语
本文从不同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手段的适应性研究入手,对典型不良地质的地质雷达、TSP以及电法等预报手段的信息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典型不良地质的评价方法,同时对围岩级别划分的预报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具有一定工程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 朱劲,李天斌,等·Beam超前地质预报在铜锣山隧道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7,15(2):258-262·
[3] 靳晓光,汪立新,等·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在隧道超前地
[C]//2008年全国隧道监控量测与反分析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08·
[4] 赵存明·瑞利波在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C]//隧道围岩监测预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5] 高致宏,闫述,等·巷道超前电法探测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煤炭技术,2006,(5):120-121·
[6] 邱海涛,赵永贵,等·声波检测技术在南昆铁路隧道检测中的应用[J]·广西地质,2002,(9):75-77·
第三篇: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及论文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及论文
1、以青岛拟建第二条海底隧道为例,对隧道选址、线路走向、长度、埋深,断面及坡道形式及功能进行设计及研究
2、以山东科技大学日益增多的校园汽车所带来的问题为研究背景,拟规划校园交通隧道,对隧道选址、线路走向、长度、埋深,断面及坡道形式及功能进行设计及研究(可以包括地下停车场)
3、以更好的发展西海岸经济新区、加强各地域之间的联系为例,来规划小珠山隧道,对隧道选址、线路走向、长度、埋深,断面及坡道形式及功能进行设计及研究
4、从各个方面比较青岛海底隧道和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异同点(包括选址、地质情况、埋深、施工方法、造价、施工工期、断面形式、路面形式、通风形式、照明、内装、以及通车及收费系统情况等),并且要写出你自己的体会,要求:
1、每人一题,可以是一个题目的某一个方面,也可以是多个方面;
2、可以是设计,也可以是研究;
3、字数:3000字以上;
4、格式: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具体见附录
第四篇:再就业工程研究论文
导语: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再就业工程研究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确立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
确立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就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把在岗与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统统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以达到规范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障;同时搞好再就业工程的执法司法工作,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监督力度,使再就业工程在法治轨道上良性运行。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目的在于保障下岗人员的合法权益,达到安定社会扩大就业,实现法治。这个目标模式包括三个方面。
1.安定在岗人员,预防下岗失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目标模式的前提。国家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在岗位人员的合法权益,例如,以立法方式确认在岗人员的聘用条件、方式、程序方面的权利义务;确认职工就业后的各方面权益,特别是加强在岗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在岗位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预防下岗。
2.改善就业机制,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中法律目标模式的核心。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对再就业工程的探讨仍限于政策研究和实践处理上,对这方面的法律对策研究仍很不足。特别是对再就业工程中如何通过法律处理政府与“关、停、并、转”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政府与下岗职工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等。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模式,就是要依法明确政府、企业、职工三者在再就业过程中的责、权、利。
3.加强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推进再就业工程法律目标模式的保障。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必须关注那些因不具备重新上岗能力的失业人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关心他们的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这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这个目标如果不能很好解决,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综合治理,更谈不上社会安定与实现法治了。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模式是内在统一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再就业工程都无法顺利实施。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探讨。
(1)直接目标。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下岗职工的合法权益,是确立这个法律目标模式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解决下岗职工的重新择业和上岗,不能仅靠政策手段,应该依据法律,依法办事,切实以法律为武器保障下岗职工在重新择业过程中的权益。
(2)关键环节。以法律方式确立的再就业工程的目标模式,应力求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突。本文认为,为使再就业工程纳入法治轨道,关键是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中的权利义务,以法律来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抓标治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3)操作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模式,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个环节上下功夫。特别是当前再就业工程实施过程中,有关的法律不健全;执法,司法环境较差;法律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再就业过程中法治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把法律目标模式贯彻到具体的再就业过程中去。
二、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框架构想
1.加强岗位安定立法
国家必须尽快出台与《劳动法》相适应的有关实施细则、实施条例,制定《职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在岗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国家应积极改善劳动设施,劳动条件,提高在岗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改善国有企业不景气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强就业安置立法
国家目前虽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部关于实施再就业工程报告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用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但其规定都属于政策性的,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家应尽快出台《就业法》,具体规定政府、企业、失业人员的权利义务,规定在就业方面的原则、制度、条件、程序等;国家也应建立健全对因企业拒绝就业而受损害的失业人员以一定的救济制度,包括对无法重新就业人员的安置等等,如推行《下岗职工安置法》;国家目前虽通过《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职工就业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对下岗人员的再培训的方面无法律明文规定,应立法解决这一问题。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
因职工下岗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生活、医疗、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方面的困难,国家必须通过立法维护下岗人员及其家庭的必要权益,政府应以一定的法律法规形式为下岗人员重新择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条件,如税收,工商登记、信贷、劳动人事管理、场地设施使用等措施的优惠,国家最好通过《再就业职工保障法》具体规定上述内容。
在再就业问题上,政府和企业必须联起手来,共同承担起安置下岗工人的责任。政府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解决企业所无法解决的市场外部问题,如为企业吸纳下岗人员提供优惠政策。这是在立法过程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推进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
再就业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于完善的法制背景才能顺利进行,完善再就业工程的法律配套机制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企业内部的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我国目前的各种企业法、《公司法》、《破产法》等仅从宏观上规定了企业在资产重组和优化结构方面的规定,特别是在因此而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性差。例如下岗职工可以凭借原有股权在企业合并、分立后继续分取红利或剩余财产等。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法制建设。应尽快出台《劳动力市场法》,运用法律形式确认劳动力市场上人才供需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劳动力中介组织,以法律形式确认和规范其运作方式,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法治基础上与世界接轨。
再次,加强劳务输出方面的法制建设。我国在劳务输出方面,传统方式特点是层次多,手续繁,审管严,由单一的官办机构输出劳动力。国家必须通过立法解决在劳务输出方面制度的单一性,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劳动力输出系统,对国际劳务输出规定相应的制度、原则、办法、程序,并通过法律形式赋予省、市、县以一定的劳务输出自主权,以减轻国内的就业压力。
总之,在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的法律对策问题上,要注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在强制性规范上做到内容明确,程序合理,标准清晰,也要尽量限制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第五篇:研究三信工程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信用社“三信工程”建设中若干关系
1、在三信工程在创建中与政府的关系
信用社在在三信工程在创建中与政府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面对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面对异常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熊市行情,信用社审时度势、处变不惊,信用社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带领下,沉着应对、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体干部员工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行三信工程在创建,得到政府的支持。在不寻常、不平凡的年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信用社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政府,利用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发挥行政资源的优势,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如取消对信用社的歧视性政策,鼓励行政、企事业单位,自主选择到信用社开户办理业务;严厉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增强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投资信心,建立农户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帮助农民和县域中小企业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等。另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维护农村信用社的自主利益和经营自主权。
2、三信工程与农户的关系
三信工程开展使得农村信用社切实规避了信贷风险,三信工程与农户的关系是基石的关系。信用社推行三信工程目的就是,立足“农”字做文章,在方便农民贷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小额贷款上扩面、扩量、扩额度,着力促进“三农”信贷投入,致力把“三信工程”打造成农民受益,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工程”。先后开展了文明守法信用工程建设,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等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款难贷、门难找、事难办”的问题。通过开展“三信”工程,信用社支农、惠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成为支农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广大群众存款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3、三信工程与信用社的关,三信工程与信用社的关系就像是水与鱼儿的关系一般,只有把鱼儿放入水中,鱼儿才能游得欢快,成长的更快。同样道理,信用社只有实施了三信工程,才能前进的更稳健。联社领导班子紧密结合县级政府政策方针,立足信用社更好更快发展,着眼新农村建设,加强教育引导,广泛统一思想,达成充分共识。
4、三信工程中信用社与信用社的关系
各个信用社统一思想,与时俱进,形成充分认识。全面加强“三信”工程系统建设,致力谋求农信“三农”共生双赢。这是各个农村信用合作社“三信工程”建设的工作缩影和真实写照。三信工程中信用社与信用社的关系变得更加团结,各个社认真贯彻落实银监局、人民银行、省联社“信用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立足“三农”市场定位,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全面改善和提高小额信贷服务水平,致力打破信用社“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两难”制约瓶颈,成效显著。
5、三信工程与宣传报道的关系
三信工程与宣传报道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信用社推行三信工程,有助于宣传报道信用社的正面形象。信用社以加快实施和完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契机,进一步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服务流程、营销流程,建立健全业务一线农村贷款拓展市场、创造价值。信用社以为农户专业化理财、特色化服务、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紧紧围绕“以客户为核心”的营销服务模式,成立综合业务管理中心,切实推行三信工程,加大对信用社正面报道的宣传。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能和市场拓展能力,促进农村金融贷款业务的全面转型。
6、三信工程评定与客户经理的关系
在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农村信用社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完善考核制度,强化制约环节。将三信工程评定与客户经理业务挂钩。采取的措施如下:一是推行分级考核,打破传统的“大一统”考核模式,以业绩论英雄,凭贡献兑工资,实行末位淘汰。三信工程评定与客户经理考核挂钩,信用社实施贷款交接。对新投放“三信工程”贷款实施审计交接,对原存量贷款进行审计外核,查处违规贷款责任人即可开除查办。增强了员工只有“三信工程”贷款的认识。
7、三信工程开展中农户与农户的关系
三信工程开展协调了农户与农户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牢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聚精会神抓管理,群策群力谋发展,通过恪守“三农”市场定位、走活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一步棋”,实现了业务经营发展“全盘赢”。同时,在全国分社全面加强“三信”工程系统建设,致力谋求农信“三农”共生双赢。全联社认真贯彻落实银监局、人民银行、省联社“信用工程建设”指导意见,立足“三农”市场定位,大力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全面改善和提高小额信贷服务水平,致力打破信用社“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两难”制约瓶颈,加强了农户与农户的联系,成效显著。
8、三信工程建设中集中评定和非集中平定的关系
三信工程建设中信用社明确提出了以信用村、信用户评定为突破口,尽快把信用社建设成为立足“三农”、以小额贷款为“主打产品”的社区零售银行发展目标。农村信用社把“三信工程”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实施了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和贷款证贷款上柜台工作“大会战”。把“三信工程”打造成农村信用社受益百年的“战略工程”,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如何处理好这若干关系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更为坚定,当前实施的“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是一项促进政府、农民、信用社三方共赢的创新工程,为了加强对实施“三信工程”的指导,社专门成立了“实施三信工程领导小组”,发动全社业务员、代办员进村入户发放宣传材料10000余份,同时积极面向农户、中小企业、工商业户三个“市场”进行评定、授信。农村信用社如何处理好这若干关系关键是,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合作,为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市各级党政部门着眼长远,以提高社会综合效益为目标。拔地而起的农村新用户像一个巨型的惊叹号,向世人宣告:三信工程使得农村信用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由于三信工程,信用社赢得广大农村贷款市场,诚信打造共赢。
二、总结
信用社推行三信工程与政府,农户,我社,客户经理等等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三信工程前进的新发展。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出信用社员工的奉献精神,我们读懂了信用社燃烧的为农村经济发展奉献自己所有力量的灵魂。信用社每一步跨越都鼓满希望的风帆,三信工程的每一份付出都雕琢出目标的成功。让每一颗信用社爱民的心都在三信工程求索的征途中圆润如初,每一腔热血都在这个春天得到共鸣!信用社一路穿越历史的风尘,涤荡了三信工程雾霭重重,生生不息的是中华儿女拼搏向上的火种。未来信用社将走得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