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整理大全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整理大全
帮扶,意思为帮助扶持。东星资源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一
我们青冈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年初成立后,以服务职工和社会,确保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宗旨,致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就业帮助、信访接待和职业培训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推动全县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多来,帮扶中心共接待求职职工600人次,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类救助350余人次,接待职工信访电话1000余次,处理集体来访4起,真正体现了帮扶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环境,配齐人员,进一步强化帮扶中心建设
为确保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我们不断改善办公环境,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帮扶中心建设。
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中心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仅租赁了一处30余平米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两张旧办公桌椅,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便于工作,县委、县政府帮助三次更换办公场所,更新办公设备。今年年初,结合在县直机关中开展的“营造整洁环境,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筹资和协调下,帮扶中心在县祯祥豪庭小区租赁了一处90余平米的门市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进行了必要的装修。同时,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微机和激光打印机,接通了网络信息平台,使帮扶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为解决好原中心工作人员因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热情不高、钻研业务知识主动性较差的问题,20**年年末,在县委、县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为帮扶中心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设立了三个财政编,并从毕业生和其他部门优选了三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到岗后,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其到岗后能够胜任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中心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年以来,全县共通过外出考察、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帮扶中心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其中,在县委组织部今年年初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共安排中心人员参加了法律、经济管理、政治理论知识等四个班次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中心人员的全面素质。
三是提供了经济保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办公经费2万元,并设立了专用账户。20**年划拨救助资金5万元,并于20**年3月划拨到位。今年年初,经过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为帮扶中心划拨资金10万元(其中,县财政划拨5万元,民政局从捐赠款中拿出5万元),作为帮扶中心后续资金。绥办发[20**]13号文件下发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帮扶资金10万元,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从而为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真帮实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联系和凝聚职工群众,全力创造条件,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第一,详细掌握全县特困职工情况,解决特困职工燃眉之急。为全面掌握全县困难职工情况,便于实施救助,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下岗职工情况进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下岗职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全县共有下岗职工28461人,其中特困职工1015人,困难职工2125人,年龄在4050的下岗职工占70%,有专业技术的下岗职工占13%。我们将这些基本情况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即:将全县所有特困职工和已救助过的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原工作单位、年龄、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等,全部输入微机中,并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实现了较好的动态式管理。
在实施救助工作中,对申请特困救助的贫困职工,我们首先进行情况登记,然后进行调查、走访、核实,严把关口,确定需要救助的职工对象。在了解到米厂下岗职工王国英家庭贫困、家庭成员均患病的情况时,中心马上派两名工作人员及时到该职工家中了解情况,送去了大米、面粉、豆油等价值500元的生活救助物资。此外,对突发性事件,坚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直接实施救助,后补办救助手续。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共对130户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款达6.8万元。
第二,发挥职能作用,实施多层面救助。一是利用职业培训进行救助。我们立足引导、鼓励和培养广大职工在投身经济建设、推进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形象、体现新作为,以“新世纪主人翁行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一年多来,利用县劳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了电脑、服装裁剪、电焊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达2500余人。累计接待求职职工600人,通过协调劳动和城建等部门,为485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县铸造厂下岗职工董长富,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去年年底,我们动员他参加电焊培训班,结业后,被推荐到大庆一家企业就业,月工资1000余元。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进行救助。我们积极为下岗职工寻找就业渠道,通过帮扶中心与大庆振富集团、绥化建安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用工联系,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一年多来,通过帮扶中心联系输出劳动力540多人,有效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水利机械厂下岗职工杨文章一家四口无收入来源,温饱和子女就学问题都难以解决。了解到情况后,帮扶中心将杨文章及其妻子介绍到富森木业公司就业,两人月收入达1300余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子女就学也有了可靠保障。三是通过法律援助进行救助。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帮扶中心与县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遇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棘手事件,注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如:原糖厂下岗职工高海,原单位拖欠他工资2872元,后来本人因患脑血栓不能工作,家庭无收入来源,其爱人本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帮扶中心请求援助。在中心和工业办、法院等部门帮助协调、联系下,要回了原欠款。20**年以来,中心共为困难职工索要拖欠工资款等职工合法收入近2万元,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成立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扩大困难职工的救助面。为使全县特困职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弱,帮扶中心于20**年年初成立了“一帮一”爱心超市,并在青冈镇的八个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心超市,并确定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燃眉之急。5月份,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心系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近3万件,旧家用电器、家具等1000余件。其中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3800多件,旧家用电器15件,总价值达1万多元。全县八个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1300余人。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从思想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情,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帮助排忧解难。一年多来,中心共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证892个,协调税务、工商等部门减免部分税金,增加了特困职工的收入。通过协调民政部门,共为2170人安排了低保,使特困职工老有所养、弱有所帮、残有所助。县社冷饮厂下岗职工牛纯喜领取特困证后,在亲属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水果店,年收入近一万元,年免收税费达1500多元,一举实现了脱贫。
三、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
一是成立专门领导组织。我们把城市一帮一纳入全县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中,统筹谋划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中心具体工作。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县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随时报送县委主要领导,并向基层通报情况。从而有力保证了帮扶中心工作扎实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了《职业介绍办法实施细则》和学习、工作、奖惩等相关制度,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本着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具体的原则,规范了行为,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在三个月内将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是坚持实行例会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提交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议进行讨论。今年年初,为筹措10万元的帮扶资金,经帮扶领导小组讨论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解决并划拨到位。对困难职工进行资助前,我们都要召开帮扶领导小组办公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以确保救助工作规范运作,取得实效。
虽然我们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在扶助贫困职工工作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帮扶中心真正建成暖职工之心、增职工之益、解职工之需的“职工之家”。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二
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总工会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帮扶活动的要求和工作职责,立足实际,努力开拓,坚持帮扶与促进再就业结合的工作思路,使我县帮扶工作形成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步”、“输血”帮扶与“造血”帮扶并举,短期帮扶与经常帮扶共济、工会帮扶与社会帮扶相结合的工作格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帮扶工作合力
县委、县政府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20**年,县委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县委办公室主任、县长助理、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局、民政局、劳动局、工会等21个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之后,随着领导工作变动,县委都及时调整了领导组成员,确保帮扶工作都始终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顺利开展。县委常委会、政府办公会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专题研究工会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乡镇、各单位工会主席为本单位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系统、本单位的帮扶工作,为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突出重点、强力实施帮扶再就业工程
我县共有困难职工4345人,进入低保中心的有3832余人,困难职工问题较多,也比较突出。为此,我们主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职工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建设。我们建立了希望电脑培训学校、源泉技工学校、技先服装技校、新亮技工学校等职工技术培训基地,对下岗职工、农民工进行机械、电气、服装、电脑、餐饮服务等多门类专业技能培训,并实现了培训、输出一条龙服务。县政府对此项工作予以大力支持,每年都投入培训资金350万元左右,并通过社会力量及职业培训学校培训下岗职工、农民工达8000余人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二是实施就业帮扶,创造就业岗位。我们会同人事劳动局定期召开就业招聘洽谈会。深入到各企业,了解用工情况,鼓励企业尽可能多的安置职工就业。两年来,我县广民建安公司、永威皮鞋厂、树民三轮车厂、隆鑫三轮车厂等20余家私营企业招聘下岗职工、农民工,使2300名下岗职工、农民工走上再就业之路。同时大力开展劳务输出。我们依托职工培训基地,向省内外多家大中型企业输出劳务人员。据统计,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11万余人。遍布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市。仅**市就有我县务工人员3万余人,以常村乡务工人员为主,形成了**市内“小常村”。去年,县委、县政府领导还组成慰问团赴**市慰问看望籍务工人员,为他们送去了家乡人民亲切问候,勉励他们努力工作,为家乡争光,为**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贡献。三是开展小额借款帮扶。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利用小额借款促进再就业扶贫解困的新路子,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尽可能多的困难职工得到帮助。并且实行循环使用,滚动发展,变“输血”为“造血”。从20**年至今,累计借出资金49万元,帮扶下岗职工389名,使330名下岗职工走上了脱贫之路。
三、情系职工,打造帮扶工作“绿色通道”
1、深入实施“双节”送温暖活动。多年来,“双节”期间,我们坚持开展送温暖活动,每年11月份,我们都对全县困难职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向县委、县政府提交调查报告,提出春节送温暖活动意见及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送温暖活动。县四大班子领导,全县科级干部实行“一帮一”对口帮扶,入户送温暖到家,使广大困难职工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四年来,县政府共向县总工会拨付帮扶送温暖专项资金267万元,筹措物资价值20余万元,累计对2万余名困难职工进行了救助。此项工作已形成了县委、政府、县总工会的一项制度。
2、大力开展“金秋爱心助学”活动。近年来,困难职工子女上大学问题日渐突出,为了较好的缓解这一问题,县总工会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协助下,多方筹措资金,资助当年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子女,特别是困难农民工子女上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社会上广泛赞誉,保证了我县没有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被拒之大学门外。连续4年共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包括农民工子女151名,发放助学资金20.95万元,帮助中小学生减免学费29名。
3、关爱儿童,重视单亲女职工帮扶工作。单亲女职工面临更多的社会、家庭压力。根据我们调查摸底情况,我县共有单亲特困女职工47人,其中23人纳入低保。几年来,我们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为91名单亲女职工子女发放救助金及物资学习用品共计6万余元。同时,我们还做到春节送温暖单亲困难女职工必送,“金秋助学”单亲困难女职工子女必助。
通过多方面,多形式的帮扶,我县的帮扶工作已有单一的“双节”送温暖活动向制度化、社会化、经常化方面转变。全县形成了节日救助、灾害救助、专项救助、日常救助的帮扶格局,做到随时、随地对需要帮扶的困难职工提供救助,打造了一条帮扶工作的“绿色通道”。但与省、市的要求,与职工的期望还存在不少的差距,我们决心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借鉴外地及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努力拓展帮扶范围,完善帮扶方式,提高帮扶水平,使帮扶中心成为充满爱心、充满阳光的困难职工之家。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三
20**年,新一轮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对口帮扶工作启动,市发改委继续对口联系帮扶秭归县梅家河乡郑家岭村,两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在市委农办的指导帮助下,发挥市直驻秭归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综合协调服务职能,积极支持帮扶对口联系点,坚持立足长远办实事、讲效率,以推动郑家岭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强该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该村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领导高度重视,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了齐抓共管、协力帮扶的良好氛围
两年来,市发改委党组高度重视驻村工作队建设,党组班子组织人员专题研究郑家岭村农业发展规划,指导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定期联系村委领导班子,及时了解该村急需解决的困难,掌握工作队的任务完成情况。委分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党组副书记梅云年同志10余次带领相关业务科室和工作队员赴村现场办公,研究制定帮扶项目,督促帮扶措施和资金落实。委其他党组成员积极支持配合驻村帮扶工作,督促分管科室落实相关帮扶项目资金。同时,我委将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纳入委内目标考核内容,制定下发了具体帮扶计划,做到驻村帮扶工作有计划、有任务、有目标,要求每个科室全年至少完成一项帮扶任务,对各科室定指标、定责任,充分调动了各科室的积极性,在全委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帮村做好规划,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郑家岭村最高海拔660米,气候温暖,同时该村地质结构大部分为石灰岩,山高坡陡,交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积极帮村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做到三个“两手抓”,即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集体经济壮大一手抓农民增收,一手抓社会发展一手抓民生改善。帮助该村制定了大力发展柑桔、西瓜、板栗等特色产业的规划,规划建设了精品果园、养殖基地等,加快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8000元。
三、加大对该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近几年来,我委坚持不懈加大对郑家岭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改善。一是帮助该村积极改善交通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对通村公路和村组公路进行扩展硬化,先后修建硬化水泥路10公里,保证了特色农产品的运输外销畅通;二是协调电力部门加强郑家岭村电网改造,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完成了王家沟、王家岭居民点电力布局,增设和扩容了变压器,为该村提供了3000多米输电电缆,改善了该村用电质量;三是帮助该村争取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资金,解决了全村17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帮助搞好养猪场的配套建设,争取了与养猪场配套的大型沼气池项目,协助完成了猪场租赁,在该村发挥了极大的拉动效应。
四、积极帮助该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帮助该村争取了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150万元,两年内完成了该村易地扶贫搬迁,建住房65套,安置村民300人;二是协助该村完善综合服务社配套功能,开办了农村超市;三是积极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协助该村在新建居民点配套建设了44口沼气池,解决了居民用气难问题。四是联系香港关怀机构,得到该慈善机构支持,资助该村贫困家庭2名大学生和1名高中生完成学业。
五、加大指导力度,努力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提升村级党建水平
近年来,市发改委按照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积极指导该村党建工作,配套完善了该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广泛开展了“3+1”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为村委班子排忧解难。按照“三万”活动安排,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农民家中,开展调查研究,实行结对帮扶,改善困难家庭生产生活状况。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派遣一名机关干部在村挂职锻炼,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具体指导村委班子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村委班子带领农民增产增收的能力,村两委班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村级党建水平显著提高,该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第二篇: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帮扶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我们青冈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初成立后,以服务职工和社会,确保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宗旨,致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就业帮助、信访接待和职业培训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大
量社会矛盾,为推动全县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年多来,帮扶中心共接待求职职工600人次,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类救助350余人次,接待职工信访电话1000余次,处理集体来访4起,真正体现了帮扶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环境,配齐人员,进一步强化帮扶中心建设
为确保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我们不断改善办公环境,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帮扶中心建设。
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中心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仅租赁了一处30余平米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两张旧办公桌椅,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便于工作,县委、县政府帮助三次更换办公场所,更新办公设备。今年年初,结合在县直机关中开展的“营造整洁环境,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筹资和协调下,帮扶中心在县祯祥豪庭小区租赁了一处90余平米的门市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进行了必要的装修。同时,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微机和激光打印机,接通了网络信息平台,使帮扶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为解决好原中心工作人员因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热情不高、钻研业务知识主动性较差的问题,2004年年末,在县委、县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为帮扶中心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设立了三个财政编,并从毕业生和其他部门优选了三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到岗后,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其到岗后能够胜任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中心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04年以来,全县共通过外出考察、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帮扶中心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其中,在县委组织部今年年初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共安排中心人员参加了法律、经济管理、政治理论知识等四个班次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中心人员的全面素质。
三是提供了经济保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办公经费2万元,并设立了专用账户。2004年划拨救助资金5万元,并于2004年3月划拨到位。今年年初,经过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为帮扶中心划拨资金10万元(其中,县财政划拨5万元,民政局从捐赠款中拿出5万元),作为帮扶中心后续资金。绥办发[2005]13号文件下发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帮扶资金1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真帮实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为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联系和凝聚职工群众,全力创造条件,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第一,详细掌握全县特困职工情况,解决特困职工燃眉之急。为全面掌握全县困难职工情况,便于实施救助,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下岗职工情况进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下岗职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全县共有下岗职工28461人,其中特困职工1015人,困难职工2125人,年龄在4050的下岗职工占70,有专业技术的下岗职工占13。我们将这些基本情况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即:将全县所有特困职工和已救助过的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原工作单位、年龄、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等,全部输入微机中,并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实现了较好的动态式管理。
在实施救助工作中,对申请特困救助的贫困职工,我们首先进行情况登记,然后进行调查、走访、核实,严把关口,确定需要救助的职工对象。在了解到米厂下岗职工王国英家庭贫困、家庭成员均患病的情况时,中心马上派两名工作人员及时到该职工家中了解情况,送去了大米、面粉、豆油等价值500元的生活救助物资。此外,对突发性事件,坚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直接实施救助,后补办救助手续。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共对130户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款达6.8万元。
第二,发挥职能作用,实施多层面救助。一是利用职业培训进行救助。我们立足引导、鼓励和培养广大职工在投身经济建设、推进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形象、体现新作为,以“新世纪主人翁行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
”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一年多来,利用县劳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了电脑、服装裁剪、电焊等培训班10余期,培训职工达2500余人。累计接待求职职工600人,通过协调劳动和城建等部门,为485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县铸造厂下岗职工董长富,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去年年底,我们动员他参加电焊培训班,结业后,被推荐到大庆一家企业就业,月工资1000余元。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进行救助。我们积极为下岗职工寻找就业渠道,通过帮扶中心与大庆振富集团、绥化建安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用工联系,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一年多来,通过帮扶中心联系输出劳动力540多人,有效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水利机械厂下岗职工杨文章一家四口无收入来源,温饱和子女就学问题都难以解决。了解到情况后,帮扶中心将杨文章及其妻子介绍到富森木业公司就业,两人月收入达1300余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子女就学也有了可靠保障。三是通过法律援助进行救助。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帮扶中心与县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遇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棘手事件,注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如:原糖厂下岗职工高海,原单位拖欠他工资2872元,后来本人因患脑血栓不能工作,家庭无收入来源,其爱人本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帮扶中心请求援助。在中心和工业办、法院等部门帮助协调、联系下,要回了原欠款。2004年以来,中心共为困难职工索要拖欠工资款等职工合法收入近2万元,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成立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扩大困难职工的救助面。为使全县特困职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弱,帮扶中心于2005年年初成立了“一帮一”爱心超市,并在青冈镇的八个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心超市,并确定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燃眉之急。5月份,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心系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近3万件,旧家用电器、家具等1000余件。其中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3800多件,旧家用电器15件,总价值达1万多元。全县八个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1300余人。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从思想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情,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帮助排忧解难。一年多来,中心共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证892个,协调税务、工商等部门减免部分税金,增加了特困职工的收入。通过协调民政部门,共为2170人安排了低保,使特困职工老有所养、弱有所帮、残有所助。县社冷饮厂下岗职工牛纯喜领取特困证后,在亲属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水果店,年收入近一万元,年免收税费达1500多元,一举实现了脱贫。
三、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
一是成立专门领导组织。我们把城市一帮一纳入全县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中,统筹谋划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中心具体工作。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县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随时报送县委主要领导,并向基层通报情况。从而有力保证了帮扶中心工作扎实顺利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了《职业介绍办法实施细则》和学习、工作、奖惩等相关制度,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本着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具体的原则,规范了行为,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在三个月内将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是坚持实行例会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提交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议进行讨论。今年年初,为筹措10万元的帮扶资金,经帮扶领导小组讨论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解决并划拨到位。对困难职工进行资助前,我们都要召开帮扶领导小组办公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以确保救助工作规范运作,取得实效。
虽然我们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在扶助贫困职工工作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帮扶中心真正建成暖职工之心、增职工之益、解职工之需的“职工之家”。
第三篇:帮扶中心建设工作经验材料
强化帮扶中心建设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青冈县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初成立后,以服务职工和社会,确保全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为宗旨,致力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就业帮助、信访接待和职业培训等服务,有效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推动全县经济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一年多来,帮扶中心共接待求职职工600人次,为特困职工提供各类救助350余人次,接待职工信访电话1000余次,处理集体来访4起,真正体现了帮扶中心的重要作用。
一、改善环境,配齐人员,进一步强化帮扶中心建设为确保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我们不断改善办公环境,配齐配强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了帮扶中心建设。一是改善了办公环境。中心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仅租赁了一处30余平米的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两张旧办公桌椅,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为便于工作,县委、县政府帮助三次更换办公场所,更新办公设备。今年年初,结合在县直机关中开展的“营造整洁环境,创建文明机关”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筹资和协调下,帮扶中心在县祯祥豪庭小区租赁了一处90余平米的门市房,作为办公场所,并进行了必要的装修。同时,为了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微机和激光打印机,接通了网络信息平台,使帮扶中心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二是强化了队伍建设。为解决好原中心工作人员因没有正式编制,工作热情不高、钻研业务知识主动性较差的问题,2004年年末,在县委、县政府的关爱和支持下,为帮扶中心解决了人员编制问题,设立了三个财政编,并从毕业生和其他部门优选了三名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专门负责帮扶中心工作。人员到岗后,我们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其到岗后能够胜任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中心人员外出参观考察,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有关培训活动,借鉴好的经验做法,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2004年以来,全县共通过外出考察、组织培训等方式,为帮扶中心组织集体学习30余次。其中,在县委组织部今年年初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共安排中心人员参加了法律、经济管理、政治理论知识等四个班次的学习,有效提高了中心人员的全面素质。三是提供了经济保障。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县财政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办公经费2万元,并设立了专用账户。2004年划拨救助资金5万元,并于2004年3月划拨到位。今年年初,经过县委常委会议决定,为帮扶中心划拨资金10万元(其中,县财政划拨5万元,民政局从捐赠款中拿出5万元),作为帮扶中心后续资金。绥办发[2005]13号文件下发后,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为帮扶中心划拨专用帮扶资金10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为帮扶中心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规范运作,真帮实扶,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联系和凝聚职工群众,全力创造条件,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第一,详细掌握全县特困职工情况,解决特困职工燃眉之急。为全面掌握全县困难职工情况,便于实施救助,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下岗职工情况进了详细的调查,摸清了下岗职工的情况,并进行了分类。全县共有下岗职工28461人,其中特困职工1015人,困难职工2125人,年龄在4050的下岗职工占70,有专业技术的下岗职工占13。我们将这些基本情况全部存入数据库中,实行规范的微机化管理。即:将全县所有特困职工和已救助过的困难职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原工作单位、年龄、技术专长、身体状况、家庭成员基本情况等,全部输入微机中,并做到了随时更新、随时调阅,实现了较好的动态式管理。在实施救助工作中,对申请特困救助的贫困职工,我们首先进行情况登记,然后进行调查、走访、核实,严把关口,确定需要救助的职工对象。在了解到米厂下岗职工王国英家庭贫困、家庭成员均患病的情况时,中心马上派两名工作人员及时到该职工家中了解情况,送去了大米、面粉、豆油等价值500元的生活救助物资。此外,对突发性事件,坚持特事特办,第一时间到现场核实,并直接实施救助,后补办救助手续。自帮扶中心开展工作以来,共对130户特困职工实施了救助,发放救助款达6.8万元。第二,发挥职能作用,实施多层面救助。一是利用职业培训进行救助。我们立足引导、鼓励和培养广大职工在投身经济建设、推进企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中塑造新形象、体现新作为,以“新世纪主人翁行动工程”、“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和“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积极帮助困难职工实现再就业。一年多来,利用县劳动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办了电脑、服装裁剪、电焊等培训班
10余期,培训职工达2500余人。累计接待求职职工600人,通过协调劳动和城建等部门,为485名下岗职工找到了工作。县铸造厂下岗职工董长富,下岗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靠做零工维系一家三口的生活,去年年底,我们动员他参加电焊培训班,结业后,被推荐到大庆一家企业就业,月工资1000余元。二是扩大劳务输出进行救助。我们积极为下岗职工寻找就
业渠道,通过帮扶中心与大庆振富集团、绥化建安建筑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用工联系,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一年多来,通过帮扶中心联系输出劳动力540多人,有效缓解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压力。水利机械厂下岗职工杨文章一家四口无收入来源,温饱和子女就学问题都难以解决。了解到情况后,帮扶中心将杨文章及其妻子介绍到富森木业公司就业,两人月收入达1300余元,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子女就学也有了可靠保障。三是通过法律援助进行救助。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会法》、《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广大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依法维护了职工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帮扶中心与县律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遇到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棘手事件,注重通过聘请法律顾问帮助解决。如:原糖厂下岗职工高海,原单位拖欠他工资2872元,后来本人因患脑血栓不能工作,家庭无收入来源,其爱人本着试试看的心理,到帮扶中心请求援助。在中心和工业办、法院等部门帮助协调、联系下,要回了原欠款。2004年以来,中心共为困难职工索要拖欠工资款等职工合法收入近2万元,有效保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三,成立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扩大困难职工的救助面。为使全县特困职工帮扶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全社会力量扶贫帮弱,帮扶中心于2005年年初成立了“一帮一”爱心超市,并在青冈镇的八个社区也相应成立了爱心超市,并确定专人负责,接受捐赠,帮助特困职工解决燃眉之急。5月份,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心系困难职工,奉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近3万件,旧家用电器、家具等1000余件。其中帮扶中心爱心超市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的衣物3800多件,旧家用电器15件,总价值达1万多元。全县八个爱心超市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职工1300余人。从而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我们从思想上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带着浓厚的感情,努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帮助排忧解难。一年多来,中心共为特困职工发放特困证892个,协调税务、工商等部门减免部分税金,增加了特困职工的收入。通过协调民政部门,共为2170人安排了低保,使特困职工老有所养、弱有所帮、残有所助。县社冷饮厂下岗职工牛纯喜领取特困证后,在亲属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水果店,年收入近一万元,年免收税费达1500多元,一举实现了脱贫。
三、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一是成立专门领导组织。我们把城市一帮一纳入全县扶贫开发整体规划中,统筹谋划落实。为切实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的领导,我们成立了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帮扶中心具体工作。同时,把帮扶工作列为县委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定期进行督办,随时报送县委主要领导,并向基层通报情况。从而有力保证了帮扶中心工作扎实顺利开展。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我们根据帮扶中心工作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帮助研究制定了《职业介绍办法实施细则》和学习、工作、奖惩等相关制度,对全体工作人员实行目标管理,本着能量化就量化,不能量化就具体的原则,规范了行为,明确了工作任务、目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帮扶回访工作制度,对帮扶过的困难职工,在三个月内将深入到其家中进行一次回访,真正使帮扶工作做到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三是坚持实行例会制。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听取一次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随时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于重要工作,提交政府常务会或县委常委会议进行讨论。今年年初,为筹措10万元的帮扶资金,经帮扶领导小组讨论后,提交县委常委会议研究解决并划拨到位。对困难职工进行资助前,我们都要召开帮扶领导小组办公会议进行研究确定,以确保救助工作规范运作,取得实效。虽然我们通过加强帮扶中心建设,在扶助贫困职工工作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其他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县帮扶中心真正建成暖职工之心、增职工之益、解职工之需的“职工之家”。
第四篇:帮扶工作经验报告范文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关于帮扶联系乡镇村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自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高度重视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思想和工作作风教育,不断转变员工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公司领导率先示范,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并结合当前“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派出了工作队员到团结乡团结村去开展帮扶工作。现将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来下基层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端正思想,转变作风,提高认识,推动跨越
毕节市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围绕“转变作风,提高作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以推动“强市升位,跨越发展”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准则,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为重点,深入整治作风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利用每周员工学习会议,组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着实转变全体员工思想作风,不断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
二、积极开展抗雪凝救灾活动
2010年冬季,毕节市遭受重大的雪凝灾害,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公司领导多次深入乡镇参加抗
雪凝救灾工作,并对贫困群众和党员进行慰问,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2011年元月,公司三位领导在八寨坪镇党政班子的带往下,深入八寨镇各村开展慰问活动,为80户受灾贫困户及优抚对象送去大米、菜油及慰问金,折合人民币16,000元,查看了当地的实情情况,鼓励当地的党员和群众积极开展生活自救,共同战胜自然灾害,夺取抗灾胜利。
三、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深入群众开展慰问活动。2011年,毕节市又遭受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使农作物大幅度下降,同时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抗旱救灾工作。组织全体员工为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共收到员工捐款1,900元,公司出资1100元,在岔河镇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慰问了龚家龙等15户受灾特别严重的困难群众,为每户送到慰问金200元,并鼓励他们一定要搞好生活自救,度过难关。同时,公司领导及员工多次深入晨思村的田边地角了解灾情,与当地部分群众和党员进行了交谈。指导他们一定要把旱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绝收的要栽种其他作物,未绝收的要加强管理,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和搞好自己的生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避免因旱灾带来的火灾现象发生。
四、努力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扎扎实实帮群众”活动。
认真落实为胡锦涛总书记“七 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上及党委关于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8.14会议的要求。学习围绕推进行一轮改革发展,切实转变作风,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深入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做工作,办实事,促发展,保稳定,促民生,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市委的安排布置,开源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派出工作队员到团结乡团结村开展帮扶活动。
工作队员深入到团结乡团结村推进了解村的基本情况:团结乡团结村乡政府所在地,面积1.2平方公里,有村民1850人,515户。其中困难户275户,低保户105户,劳动力821人,少数民族223人55户,党员47名(其中困难党员14名)。深入进行走访调研,详细了解该村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并作了民情日记,经投想办法出主义,帮助该村解决困难。在深入村组走访座谈中,听群众反映该村平子组干旱,造成群众饮用困难,工作队员与村干部一起,帮助群众找水源,并与党委政府进行商谈,似从4公里以外有水源的新中村安装自来水。解决该组群众的饮水问题,由开源公司出资一部分,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投工投劳解决该项工程费用,目前正在进行中,在深入新街
组和学校组走访调查中,听到群众反映,他们承包土地大部分被修学校修大街等占用,所剩土地不能维持生活,要求政府予以帮助。工作人员向失去土地的群众宣传毕节市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引导他们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并协调有关单位帮助他们办理,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学好本领,进行转产转业;块实地查看干旱受灾情况时,鼓励群众要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赶快整理土地,待旱情缓解后,多种其他冬季作物,弥补旱灾造成的损失;在深入群众连接群众的生活情况后,对生活困难的15户村民进行了慰问,每户送了50斤大米。折合人民币2360元,体现了公司对困难群众的一点关怀。
总之,在作风办建设的一系列活动中,开源公司都严格按照活动要求,认真开展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今后的活动中,将扎实深入开展好各项活动,为毕节市的经济社会有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机制建设的思考
滁州市总工会副主席 朱荣
[摘要]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工会组织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载体和窗口。工会帮扶中心运作的现状和发展格局亟待建立健全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帮扶工作平台,进行科学管理和发展,畅通帮扶工作渠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帮扶救助工作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帮扶工作;建章立制;创新发展。
——————————————————————————————————
全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视察天津工会工作时强调:‚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和长效机制,把帮扶中心建设成为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载体和窗口‛,这就给我们工会组织提出如何健全和完善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帮扶救助工作有新突破的课题。工会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促进社会稳定的主要渠道和平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充分认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救助体系中不可忽缺的内容和任务,努力构建困难职工帮扶体系和机制,切实为广大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一、我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
滁州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于2004年8月份成立,是市总工会领导下的在编事业单位,专兼职工作人员7人,场地面积70平方米,配备了电脑、触摸屏、电子大屏幕、财务软件等进行微机化管理,设立信访接待、困难救助(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子女上学救助)、职业介绍(就业援助)、法律援助、职工互助保险、职工维权热线12351等服务窗口和项目,工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财政投入一定帮困资金进行帮扶工作。目前,已先后帮扶职工2759人次,救助金额141.704万元,其中救助患大重病的职工1825人次,为困难职工免费体检380人,为困难职工和困难劳模办理意外伤害、重大疾病保险1081人次,接待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1569人次。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一种全新的帮扶机制,及时为生活困难的职工提供了救助,解决了困难职工的燃眉之急;及时为被侵权的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了基本的合法权益;及时为困难职工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缓解了群访事件的激烈无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及时为困难职工提供‚苦有处诉、怨有所解,难有人帮‛的娘家人服务,既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又为党委和政府分担忧愁,同时也维护了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工会‚切实维权‛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建章立制,促进了帮扶工作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领导和组织网络制度。我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在市送温暖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已经形成的基层工会、主管部门、县(区)、市四级帮扶网络,通过全方位、多渠道、‚一条龙‛的服务形式在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方面开展工作。组织上的保证使我市工会组织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帮扶救助困难职工、协调劳动关系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社会化帮扶格局也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在帮扶领导和工作机构上,由市委分管书记任组长、政府(行政)副职和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工会和政府八个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四级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上加大了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和调处力度;基层工会是帮扶工作的具体承办单位(办公室),进一步形成了主席亲自挂帅、保障部统一协调、全会集中抓重、帮扶中心具体实施的工作格局。在帮扶网络建设上,从市级到基层有四级帮扶工作组织网络,层层负责,责任到人,联动管理,坚持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的主题活动。在帮扶定位上,过去我们主要以拾遗补缺、配合为主,现在逐步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调整:帮扶对象上由过去以城市困难职工为主,拓展到不同困难职工群体如进城务 工人员、零散就业人员等上;帮扶重点由过去以生活帮扶和岗位帮扶为主,转变到困难职工群体的不同需求如健康权等上;帮扶职责由过去以参与和办实事为主,延伸到源头参与、帮扶救助、多办实事、强化监督和督促落实方面;帮扶方式由过去帮扶网络内为主,拓展到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主要工作平台的集中帮扶上 ;帮扶效果主要由过去以保稳定为主,提升到稳定队伍、凝聚力量、构建和谐、共享成果上。在协调社会帮扶合力上,通过政府联系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度等强化各成员单位的领导职责,强化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把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宣传和落实,转化为党政工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加强与各成员单位、加强与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的联系和互动,借助他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优势,让工会帮扶工作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2、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和考核制度。我们按照‚不让一户困难职工生活过不去‛、‚不让一户困难职工子女辍学‛、‚不让一户困难职工漏出视野‛的要求,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接待救助办法、岗位责任要求和责任追究制度、信息畅通和监测预警责任制度等,进一步细化了工会帮扶工作的目标责任,明确了工会源头参与、多方协调和监督 落实的考核评比内容。采取层层任务分解、签订责任书、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目标管理方法和坚持定期检查通报制度,一方面通过会议、评先评优等形式宣传和激励基层工会干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工作艰辛和工作热情,帮助困难企业和生活有困难的工会干部解决具体实际困难,保护、调动和发挥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定期向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情况通报,强化各级党委对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领导责任;定期通报帮扶工作的进展和考核情况,强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责任,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从而保障了帮扶工作的正常运转。
3、建立健全了帮扶工作的动态管理和快捷服务制度。我们按照家庭情况、致困原因、思想状况、求助需求的‚四清‛标准,界定了困难职工和特困职工的概念、范围和要求,不断健全困难职工信息管理档案和快捷服务网络。一方面加大投入,购臵电脑软件,建立困难职工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健全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健全规范统一的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救助明细台帐,做好困难职工求助受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随时跟踪和掌握动态变化状况;依托职工法律志愿者队伍,健全职工权益保障工作站组织和法律救助工作制度,协 调处理信访及突发群体事件,为权益受到侵害的职工服务。一方面强化基层工会与困难职工的联系走访、沟通核实工作,坚持企业职工思想和生活状况的跟踪调查、综合分析、即时呈报制度,进行动态管理,为工会实施准确快捷的帮扶救助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也为市委、市政府随时掌握职工情况、科学制定工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依据。一年多来通过生活救助、职业介绍、学业资助、大病救助、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互助保险等服务平台,基本形成了直面对接、依法维权、即时帮扶、专项服务、排除矛盾、上下联动、促进稳定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党政所望、工会所能、职工所需‛的有机结合,使困难职工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救助,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欢迎,也多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肯定。
4、建立健全了源头参与和监督落实制度。为了发挥好帮扶中心各个窗口的作用和工会监督作用,我们根据近年来职工关注的热点和求助需求的变化,通过工会参与企业改制等多种渠道进行调研和呼吁,对灵活就业下岗职工实施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补贴,对患大病、重病的困难职工实施政府拨款的医疗救助,对通过政府补贴、帮助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参加医保,降低职工门诊起付标准,实行大 额医疗补助和大额医疗救助,安臵‚4050‛人员公益岗位、减免困难职工子女学杂费等‚党政关切、职工关注、社会关心‛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上提出对策建议和主张;通过三方协调机制作用,注重发挥职代会和工会在改制企业中的作用,参与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的增幅调整研究,参与企事业单位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检查,监督市直用人单位与10639名职工补签了劳动合同,监督企业补交劳动保险、清理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1223万元等。同时加强帮扶中心的自身监督,资金管理、救助审批工作流程、物资登记发放、救助发放公示、监督审计等规定上墙公开,并制作成册公开宣传,接受领导和监督,保证使用的帮扶资金公正透明。这样畅通了源头参与的渠道,规范了监督落实工作,形成了源头参与时有见解、重大问题上有主张、监督落实时有办法、关键时刻有作为的工作格局。
5、建立健全了帮扶资金使用保障制度。稳定、持久、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筹集是帮扶工作的基本保障。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市政府投入年30万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工会帮扶救助工作。一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借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力量,联合在市人民广场举办‚第八届育才关怀行动暨‘爱的 奉献’文艺晚会‛,由滁州市国润发展有限公司捐出20万元资助70名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大学,缓解困难家庭学习费用压力;借助商业协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资源,联合举办服务行业技能培训450人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提高技能;借助大众传媒载体,联合新闻媒体免费为捐赠企业做公益形象广告和宣传他们的善举和爱心,免费制作再就业、创业典型事迹专题片,激励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等。另一方面,我们发挥工会自身培育的30个‚再就业示范基地‛和48名再就业带头人力量,培训、安臵下岗失业人员5780人次;发挥帮扶中心的职介窗口作用,推介下岗失业人员就业948人次;联办电脑培训班培训258人次,间接创造了近1688个就业岗位,为就业困难的人员提供服务。市总工会还定额补助帮扶中心工作经费,保障帮扶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我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我们工会组织在社会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变化形势下建立的一个新的维护困难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实施送温暖和推进再就业的平台,是我们工会协助政 府有效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和构建和谐滁州的载体,我市已经形成了党委直接领导、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工会有效运作的帮扶工作机制,但其建设过程中,往往因帮扶资金短缺达不到应有帮扶效果,如对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救助、对患大重病职工的救助,只是给予一次性的救助;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工资、场地费、水电费和工作经费年约10万元左右,仅靠工会行政费用支持,工会负担过重难以长期支撑;往往因工会的工作力量有限,实际困难面大,帮扶资金来源窄,救助能力跟不上,帮扶工作的宣传不敢大张旗鼓,造成知道帮扶中心和到帮扶中心寻求帮助的困难职工不多,困难职工期待解决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帮助,影响了救急济难、拾遗补缺、方便快捷的工作效果;往往因帮扶中心是工会主办的,相关部门参与和支持、配合是靠面子、关系,使得帮扶工作缺乏主动性、社会性、可发展性,达不到帮扶工作社会化的实际效果;往往因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缓慢,工会的帮扶工作陷入要为困难职工解决问题先得找到途径、要为困难职工维权先得求助别人的两难境地,在形成帮扶合力上花费的精力较高,很难达到工会重维权、强服务、办好事的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
三、我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深化企业改制,劳资关系复杂多变,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滁州经济发展不够迅速导致保障能力脆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工会长期坚持的送温暖工程,滁州的改革发展不会进行的这么顺利,工会的帮扶工作在现阶段确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劳资矛盾润滑剂的作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工会工作赢得了地位和形象。尽管我市工会为稳定职工、稳定社会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领导和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仍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效机制建设,注重实效地协助政府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问题,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建立滁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近年以来,参加社会最基本的各类保险,特别是养老、医疗保险是困难职工最关心、最期待渴望解决的问题,他们迫切要求帮扶中心一次性的救助、零星救助变成帮助参加社会基本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重病、残疾人员因目前我市社区服务功能不健全而期盼着有个说话、得到救助的‚家‛;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因在劣环境、高强度、不安全地干着最脏最苦的工作,长期承受着 同工不同酬的低工资、低人一等的双重压力而期盼能有个场所帮助提高生活质量,有个平等、和谐的生存环境;等等这些单靠工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加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救助力度,把为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当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实践,尽快建立滁州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其机构变为政府的办事机构,由政府承担费用,工会具体办理,其他相关部门配合,重大问题可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建立市级统一的集中的帮扶困难群体场所,运用和健全现有的帮扶工作机制,提升帮扶工作平台,形成帮扶合力,高效地为困难群体办好事、谋实事、解难事。
(二)健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科学管理体系。现行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管理和运行是松散型的,是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要把帮扶中心作为工会的品牌工程,就必须在帮扶中心的项目、服务对象和范围、基金管理和使用、监测评估等方面进行科学设臵。建立联系卡、特困证,明确救助困难职工的对象和范围、服务方式、审核程序,发放统一制作的证件,凭证享受一定的水、电、煤气补贴和减免学杂费等服务内容。建立大病救助基金和育才关怀助学基金,一是拓展大病救助范围,健全困难职工病床、定期给予救助制度;二是拓展育才关怀行动的救助对象和加大帮扶力度,对 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子女的开学学费、学习期间生活费给于救助,帮助困难家庭的毕业生找工作。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科学管理体系,全总开发管理软件,明确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帮扶资金筹集使用等,既便于基层组织操作上报,又利于帮扶中心统计分析,适时研究解决难点问题,更利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不断提高帮扶工作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认可度,打造新时期工会帮扶工作的新天地。建立帮扶资金保障体系,扩大送温暖基金的使用范围,从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来弥补帮扶中心救助费用;明确工会经费中可支比例来弥补帮扶中心工作经费;争取政府联席会议通过我市帮扶中心实行事业单位差额补贴,解决帮扶中心人员基本工资问题。
(三)畅通帮扶工作渠道,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我市帮扶工作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大组建工会工作力度,加大街道社区工会组建力度,拓展救助生活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联系途径和深化帮扶措施;加大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建立日常沟通和协调制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营造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的帮扶环境;加大职工维权法律志愿者、信访干部队伍的建设,依法维权,依法帮困,切实为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加大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法律、职 业技能、文明窗口形象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严格要求,制度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诚心诚意地、尽心竭力地为困难职工群众提供集中、快捷、优质的服务,使我市帮扶工作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