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正在逐渐加强。近些年来,环境污染带给我国人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气污染,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甚至是生命安全。所以,现如今有关部门应迅速采取相关措施,安全、有效的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本文立足于治理大气污染的实际,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治理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给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1前言
大气污染主要指的是人们将生产生活中的废气在没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到大气之中,并且逐渐的超出了环境的接受净化能力,最终形成有害现象,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或破坏。而随着近些年来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也逐渐发现了大气污染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数人也开始为治理大气污染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甚至消灭大气污染问题呢,这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下。
2我国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
我国工业城市中主要的污染源是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这种气体一旦超过了局部地区的自然容纳量就会破坏当地的大气平衡,从而形成污染。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如今随着汽车人均持有量的增加,马路上跑着的汽车也逐渐增多,这就导致了污染源由工业污染为主正逐渐转变为汽车尾气污染为主。而近些年来,我国小型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建设,便迈向了工业城市的道路。可这些城市技术较为落后,对于工业废物的处理方式往往不达标,使工业废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最终导致这些小型城市也开始面临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的特征
3.1污染范围广
大气污染的传播介质就是空气,随着空气的流通,大气污染从而得到传播。所以大气污染的扩散性极强,控制起来相当麻烦。所以,一旦大气污染发展开来,实惠会快速的进行大面的传播扩散,对范围内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3.2成分复杂
可以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物有很多,种类也较为复杂,比较常见的有汽车尾气以及工业废气等等[1]。能够具体表现出来,有距离我们生活十分接近的,那就是近两年来在我国势头正凶的雾霾,而雾霾作为一种对人类呼吸道具有着极大影响的有害污染物,也是国家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对象。
4大气污染的危害
4.1对人类的危害
大气污染主要对人类会造成两种危害,一是直接的危害,人类通过吸入污染气体从而会导致疾病、中毒甚至是癌症;二是间接危害,大气污染会造成臭氧层空洞,从而大量投射紫外线或其它宇宙射线,从而对人类、农作物等造成危害。
4.2对地球生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因为各种硫化物的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之中,植被往往难以健康的生长,而且动物如果食用了这种受到污染的植物或者喝到受污染的水资源,也会造成其生病的现象,甚至是死亡。不仅如此,随着植被的污染死亡,还会造成土地沙漠化,继而还会产生沙尘暴的来临,对地球及人类造成破坏性的灾害[2]。
5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
5.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及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而言,虽然可以起对大气污染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细看下来还是不够全面,对现存的环境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方式。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力求从源头消灭污染,并且应该对这些法规的落实进行严格监督。不仅如此,我国还应该借鉴有关发达国家的污染治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对应的管理措施。例如:上个世界60年代的伦敦有着雾都之称,即使在路灯明亮的时候能见度也不会超过10米,而随着英国政府将工厂迁离市区,并杜绝居民烧煤,而且在汽车的燃油中也全部选择使用无铅汽油,现如今的伦敦上空,已经完全看不到浓烟以及黄雾了。并且随着英国政府《环境法》的落实,现如今英国人民认为在街上乱丢垃圾都是一种犯罪,与此同时,在英国公共场合吸烟最高将面临1000英镑的处罚,这也使得伦敦逐渐告别了雾都的称号。
5.2增强人民环保意识
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对广大群众做好充分的环保宣传,一方面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另一方面应着重于新媒体上的宣传措施,如微信、微博等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新兴媒体。只要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就可以打好人民战争,能够从多方面对污染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更方便进行针对性解决。
5.3优化产业结构
各个不同地区的环保部门应着手确定于本地区的污染源的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优化整理,以便于决策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进行城市的工业布局时,应将城市主要风向的下风口区域作为城市的工业区,并在工业区与市区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从而最大程度较少工业区对城市居民的影响[3]。
5.4合理使用煤炭
现如今,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所以针对煤炭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应进行有效的治理工作。具体方式为可以大力推广洗煤技术,从而控制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普及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的方式来限制煤炭的使用。
5.5汽车尾气的处理
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排出许多硫化物或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而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的人居持有量连年增高,使得汽车尾气的排放日益严重起来。所以,现阶段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作为汽车的主要染料,用这种方法来有效减少汽车的污染排放。
6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还是处在相对较重的阶段,并且已经对某一部分人民群众造成了身体上的危害。所以国家有关部门首先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污染源头的约束力;接着应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最后应从现实出发,加强对煤炭的使用标准以及对车辆的管理。综合上述几点共同着手,相信我国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一定能够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黄飞,张子健.关于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6(36):132~133.[2]王琨.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31.[3]聂群,杨丽娟.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1):211.
第二篇:环境工程论文
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微生物的开发利用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产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且排入环境的物质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利用微生物的自净原理,环境在不改变结构与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忍受外来有害物质的干扰,并通过自身机制降解和消纳污染物,从而更好的利用微生物这种可再生资源,控制和保护环境。
一、微生物治理环境的优点
1、污染物的资源化
微生物处理环境的原理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吧人类活动生产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而且过程反应物(底物),其中一些有机污染物经生物过程处理后可转化成沼气、酒精、生物蛋白等有用物质,这样既做到了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于污染进行了资源化。
2、低消耗、低成本
由于大多数反应都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在常温常压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大多数的生物治理都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这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条件的化工过程相比,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因而投资省、费用少、消耗低,而且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同时,在多数情况下,它还可和其他技术结合使用。
3、降解产物无污染
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因此,广泛应用于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二、微生物治理环境的应用
1、细菌对污水的净化
1984年11月20日,《中国环境报》报道,美国科学家查克拉巴蒂在1975年把四
种能分别分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假单胞菌的基因提取出来,在体外用核酸酶处理,把四种基因连接起来,转移到一种假单胞菌体中,创造了一种能同时分解上面所列四种石油烃的“超级细菌”。不久,查氏又通过遗传工程的技术创造了一种新细菌,这种细菌不仅可以分解有机化合物,还可以分解剧毒的甲基汞,使之变成低毒的无机汞而挥发掉。最近,日本的科学家还分离出能分解原油的棒状细菌。海湾战争中,为了消除严重的石油污染,大面积使用了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事实上,微生物在污水净化中早就默默地工作着。有种芽孢杆菌能把酚类物质转变成醋酸并作为其营养物质而吸收利用,其除酚效率高达99%。一种耐汞菌能吸收废水中的汞,作出自我牺牲。溶胶假单孢杆菌还可以氧化剧毒的氰化物。另外,有的微生物还能把稳定的毒药DDT转变成能溶解于水中的物质而解除毒性。
将这些微生物制成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一种有生命的生物过滤器,该生物过滤器不仅净化效率高,而且建设费用低,能吸附大量的水中杂质,还能使有机化合物分解和腐化。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及常规育种等技术,相信定能选育出更多能降解特殊有机物质或毒物的“超级细菌”,那时的污水净化必将进入到一个新水平。
2、真菌对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
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污染物具有简单、高效、经济、无二次污染等特点。DDNP生产产生的废水水质分析显示数量最大的是硝基类化合物,且毒性大、难降解。结合工厂实际采用生化和物理方法相结合,用白腐真菌-泥炭处理DDNP废水。用2~#处理液,废水处理条件定为:泥炭添加量5%-9%,温度控制在37℃±2℃,pH值为4.5,硫酸锰加入量为1mg·L~(-1),时间大约7d。出水结果显示:色度几乎为零,pH≈6.0.CODcr≈120 mg·L~(-1)。实现了毒性物质降解的无害化,达到国家相关废水处理排放标准。
酒精厂和啤酒厂废水是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用丝状真菌处理这类废水不但有较高的化学氧化值(COD)和生物氧化值(BOD)去除率,还可以获得大量饲用真菌蛋白,是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有效途径。选育能利用酒精和啤酒废水且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良丝状真菌。采集酒厂、酒精厂和啤酒厂等排放废水附近的土样50个,在固体培养基上分离,将分离到的丝状真菌发酵培养,通过离心收集菌体,测定菌丝干重和蛋白质含量,并测定上清液的COD值。选育出两株处理酒精和啤酒废水性能较好的FusarlumBf-66和TrchodrmTh—27菌株,在废水中添加少量尿素、KH2PO4,PH值为5~7处理22~3o小时后,COD去除率达75%以上,菌体干重分别达15g/L和17g/L以上,两菌株蛋白质含量超过35%。所获菌丝安全可靠,其氨基酸齐全,配比合理,是理想的饲用真菌蛋白。
中国科学院环境研究中心采用酵母菌处理高浓度色拉油加工废水,净化效果良好,我国科研人员采用金针菇、香菇菌对淀粉厂工业废水进行深层发酵处理。
3、微生物对废气的处理
相对于理方法,生物法更加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有毒空气污染物质(HAPs),且具有投资运行费用省、维护管理简单、不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在欧洲,燃料费用较高,关于恶臭的规范也很严格,所以广泛采用生物法去除恶臭气体。
利用有孔的、潮湿的介质上聚集的活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变为简单的无机物(如CO2和H2O)或细胞自身物质。一般认为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需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有机废气成分首先同水接触并溶于水中(即由气相扩散进入液相);第二:于液相中的有机成分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至介质周围的生物膜,进而被其中的微生物捕捉并吸收;第三: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在其自身的代谢过程中作为能源和营养物质被分解,经生物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无害的化合物(如CO2和H2O)。
4、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作用
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个体最小的生物类群,是大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这些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水产养殖对象和养殖环境,很好地分解养殖生物排泄物,残饵以及浮游植物残体等有机物,净化了环境,同时微生物链在水质净化中通过氧化,还原,光合,同化,异化把有机物转变为简单的化合物,保证水质的正常功能,从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病原,水质间的平衡。
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和防制各种病害常常施用多种化学肥料和药物 ,包括消毒剂、杀虫剂、抗生素等。这些物质不仅破坏了养殖水体的自然微生态区系 ,加重了养殖水体自净的负担 ,同时对水产动物和其他生物包括水体中有益微生物均有相当的副作用 ,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 ,乃至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水产养殖环境的改善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水产养殖环境的改善除了物理、化学方法外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环境的生物修复是近年来发展的重点。在水生环境中,共生性固氮系统是不常见的,大量的氮是由自由生活的蓝绿藻固定的。氮循环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养殖水体氮的多少能促进或限制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转化,也是浮游植物生长限制性营养元素之一。氮的各种形式的转化是参与构成整个养殖环境循环的重要过程,微生物在这个复杂的动态循环中起了决定作用。除此之外,利用微生物的去碳,去氮,解磷的功能、絮凝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去除淤泥、固氮作用等,修复环境非常重要。
三、微生物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惠国.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左玉辉,孙平,华新,柏益尧.人与环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刘波,刘文斌.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的生物修复作用.淡水渔业,2003(01).[4] 杨华,席海龙.废气处理技术应用[J].科技资讯.2009(21).[5] 唐婉莹,黄俊,周申范;白腐真菌用于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J];化工环保;1999(05).
第三篇:环境工程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题 目 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与治理
姓 名 徐 欣 学 号 1012024009 所在院(系)
生物工程与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生工101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学院
2012年 11月 6 日
非点源污染一词是从英文“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NPS)转译过来的,是相对于点源污染(Point Source Pollution,PSP)而言的。点源是指以点状形式排放而使水体造成污染的发生源。根据欧美有关文件解释,点源污染最简单明确的定义是:污水在排放点通过排污管网直接进入水体。按照这一界定,无论是生活、工业还是生产活动产生的污水,凡是通过污水管网直接排入水体的均属于点源污染。一般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产生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经管渠输送到水体排放口,均属点源污染。与点源污染不同,按照美国清洁水法修正案(1997)(The U.S.Clean Water Act Amendments of 1997)对非点源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
随着对非点源污染各项控制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实施,人们对非点源污染的认识也逐步深入。人们早期提出的非点源污染概念主要指的是降雨径流污染,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赋予了非点源污染更为丰富的内涵,泛指除点源以外的的一切污染形式,包括线源、面源、体积源等,按照国际研究惯例,非特指情况下,非点源污染仍然指的是由于降雨径流的冲刷所带来的污染。同时,按照非点源污染形成的机制和发生区域,又相继提出了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以及城市非点源污染等,研究进一步细化。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在灌溉(降水)动力作用下,所引起的各种污染物(盐分、营养物、农药、病菌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的过程。依据这一概念,农业非点源对水体的污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界地表水体(江、河、湖等)的污染,主要表现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重;二是灌区及其更大范围的地下水污染,如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
面源污染即是非点源污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进一步细分为水土流失型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及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农村非点源污染等多种形式,因此,在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将面源污染等同于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不合适的,有必要进一步限定。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工业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尿粪、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农业或农村废弃物。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404.4万吨,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21715.9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化
肥施用量达444公斤/公顷,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公斤/公顷的安全上限。农药、薄膜使用量和肉猪出栏量十来年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我国水体污染形势严峻,水环境与土壤深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2008年全国七大水系中,劣V类水质的断面超过1/5。国家重点监控的28个湖库中,部分湖库和河流水华频繁发生,甚至影响到周边群众的饮水安全。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体污染中氮、磷的主要来源。2010年2月6日环保部等三部委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2007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除水环境外,农业面源污染还对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和农膜等使用的超量和不合理,致使目前我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严重污染。土壤酸化、有机质降低,缺素面积比重增加,土壤养分失衡,使土地肥力降低、退化严重,造成耕地资源隐形流失,最终危及到我国的农业安全问题。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还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气污染等,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发达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管理的特点为全方位立法为基础、财政补贴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手段为工具、参与式管理体制及广泛的指导教育为形式。而我国虽然每年有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但由于立法不全、无良好的经济激励手段、不注重农民的参与等各方面原因,难以实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效果。
(一)立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定和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政策和制度起步较晚。国家关于污染控制的法律体系大多数针对点源污染,极少涉及面源污染。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开始出台地方性专门农业环境卫生保护法规。1998年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由环保部门实施统一管理后,农业污染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李远,2005)。《秸秆焚烧的管理办法》(1998)、《肥料登记管理办法》(2000)、《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标准》(2001)等陆续发布。在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明确提出加强农业化学品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等面源污染管理。然而上述法律条款都是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分散而不系统。行政性法规居多,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民事法律手段太少。
(二)经济激励手段
政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奖励性的措施,即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另一种则是惩罚性的,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赵永宏,2010)。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有些发达国家采取化肥税的形式来控制农业生产的化肥投入,(如挪威、丹麦、匈牙利、荷兰等),但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金书秦,2009)。而美国的绿色农业补贴(徐晓雯,2006)采取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的环保行为起到了很好作用。目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还没有明确的经济激励措施。相反,为追求农业的增长,反而通过化肥限价政策(2009年已撤消)和农资补贴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对农民使用化肥给予激励,农民倾向大量使用化肥而疏于精耕细作(金书秦,2009)。
(三)发挥农户的作用
发达国家在面源污染控制过程中,注重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注重农民的参与,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指导教育,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而我国主要依据各类行政规章和至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不注重发挥农户的作用,环境教育及科技支撑尚处普及和发展阶段。农业面源污染调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微观层面的农户自觉调整自身的生产行为,采取对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行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大众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六、政策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多样性、非特定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已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首先在宏观政策方面,国家应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这就要求普及和应用各项趋于成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同时更应该完善各项经济和政策措施,鼓励农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具体来说,应该完善立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法规制度;对农户改变补贴方式,建议采用绿色
农业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和宣传;重建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探索农业合作社作用机制。
第四篇: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一些问题总结
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新技术一些问题总结
1、PM2.5的危害有哪些?如何进行PM2.5的污染控制?
1)PM2.5的危害(1)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诱发过敏性及呼吸道疾病:(3)吸入有害物质更加损害健康:
2)如何进行PM2.5的污染控制
实施区域污染分区分类管理、制定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实施联防联控和行业准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开展PM2.5精细来源解析与污染防治示范、增加科研投入与科技创新等。
2、SNCR技术是目前主要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请简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
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的氮氧化物去除的过程中,还原剂是以水溶液状态(氨水,尿素)或气态的形式(氨气)喷射到热的烟气中。以下为化学反应式:尿素 NH2CONH2+2NO+1/2O2=2N2+CO2+2H2O
或氨水 4NH3+4NO+O2=4N2+6H2O
通过上述反应,最终形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依据烟气组分不同,可以有效的进行脱硝反应的温度区间为900-1100℃。超过这个温度,氨气会被氧化成氮氧化物。
3、目前常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优缺点?
1)主要类型: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干法烟气脱硫工艺。
2)优缺点: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是采用液体吸收剂洗涤SO2烟气以脱除SO2。常用方法为石灰/石灰石吸收法、钠碱法、铝法、催化氧化还原法等,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其脱硫效率高、适应范围广、钙硫比低、技术成熟、副产物石膏可做商品出售等有点成为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烟气脱硫方法。但由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投资大、动力消耗大、占地面积大、设备复杂、运行费用和技术要求高等缺点,所以限制了它的发展速度。
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是采用吸收剂以浆液状态进入吸收塔(洗涤塔),脱硫后所产生的脱硫副产品是干态的工艺流程。
干法烟气脱硫工艺是采用吸收剂进入吸收塔,脱硫后所产生的脱硫副产品是干态的工艺流程,干法脱硫技术与湿法相比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设备简单、维修方便、烟气无需再热等优点,但存在着钙硫比高、脱硫效率低、副产物不能商品化等缺点。
通过经济指标的比较,在脱硫效率相同的条件下,新的干法、半干法与传统的石灰/石膏法相比,在单位投资、运行费用和占地面积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烟气脱硫技术。
4、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氮氧化物的污染控制是个难点,请结合您所熟悉的区域论述应该主要针对哪些行业及采用哪些方法进行区域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
氮氧化物的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在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的大气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技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如果不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进行控制,我国‘十一五’期间削减二氧化硫10%的努力,将因氮氧化物排放的显著上升而全部抵消。”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前体物,有人将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控制,总结为“一石击五鸟”,包括生态系统问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臭氧问题、颗粒物灰霾问题、大气中氮氧化物问题。
由于氮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控制方法的选择也需要慎重考虑。如何选定重点区域与重点行业
专家一致认为,电力行业具有实施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条件。因为,电力行
业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易于监测、统计、考核,能够解决区域性环境影响的问题,而且有成熟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同时,现在电力行业都设有在线监测系统,统计数据较为准确,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在控制技术的选择方面,专家建议,应该以低氮燃烧和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为主,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为辅。
数据显示,我国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100万吨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河北、江苏和河南,这5省的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5%。中国东部和珠江三角洲存在大面积的二氧化氮污染,而且大气中二氧化氮的总负荷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根据污染物的输送与相互影响,划定3个重点控制区域,包括环首都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家底不清影响目标确定
对于存量、各个行业排放量未来的发展走向、重点贡献行业的配比变化等问题都不是很清楚,氮氧化物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更难统计。比如公路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统计,采用估算法,造成不知道跟实际值到底差距多大。
要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楚我们现在的排放量到底是多少,这也是困扰各方并且需要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据专家介绍,由于产生机理不同,氮氧化物比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更难统计。
排放指标该如何分配?
专家推荐绩效分配方法。专家指出,排放指标的分配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可操作性原则,并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技术进步,同时还要预留电力发展的空间。
来自国电环保研究院的王圣认为,污染物排放绩效综合考虑了电力企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燃料质量、污染治理状况与污染物排放量等因素,应用排放绩效进行排放配额分配,就不必再按每个电力企业使用机组类型、生产工艺、煤质、脱硫技术及电力企业建成投产时间等详细情况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易于操作,表达形式简洁,能充分体现“一视同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所有电力企业受控于同等的环境管理要求,为电力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竞争机制,是一种相对合理和比较科学的排放控制配额分配方法。
相关配套政策需要跟进
专家建议,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弄清楚现在的基数。此外,要有相应的核定与考核机制,包括排放标准、环评等。在制定排放标准的时候,必须要有经济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支撑。
基数一定要准。这是与会专家在研讨会上最为关心的问题。据专家介绍,由于产生的机理等原因,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统计比二氧化硫更为困难,而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能够为控制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弄清楚现在的基数,对于氮氧化物的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贺克斌认为,中国目前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仍在高位运行,这种状态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还没有到精打细算的阶段。这一点也在与会专家中达成了共识,他们认为,氮氧化物的削减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氮氧化物的科研基础还很难将总量控制目标与环境影响和质量直接挂钩,应将环境容量作为最终的控制目标,阶段性目标应基于目前的氮氧化物控制的技术水平。
确定了总量控制目标,就要有相应的核定与考核机制。一般的执行手段包括排放标准、环评等。在这方面要考虑新、老源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到,一般的排放标准不是按区域划分的,是要分行业考虑,这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重叠的地方,就会造成麻烦。另一方面,确定排放标准的时候,必须要有经济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支撑。对于流动源的控制,会更为困难,因为不同地区执行的标准不一样,同一种车型可能在有的地方是不能销售的。
第五篇:环境工程概论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环境工程概论论文
题目: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姓名: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11级土木06班学号:2011492
42013年11月11日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摘要: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初级阶段的高速发展期,在许多方面和欧美日五六十年代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固体废弃物的产量也正快速增加,逐渐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国外的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再资源化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通过研究目前各国对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现状,分析不同种类废弃物处理及利用的方法,探寻高效的变废为宝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资源化;现状
1固体废弃物
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中将固体废物定义为: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2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种类很多,如按其性质可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按其形态可分为固体的(块状、粒状、粉状)和泥状的;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的、工业的、城市生活的、农业的和放射性的。此外,固体废物还可分为有毒和无毒的两大类。有毒有害固体废物是指具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和传染性的固体、半固体废物。
3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处理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目标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生物处理等。
3.1压实技术
压实是一种通过对废物实行减容化,降低运输成本、延长填埋场寿命的预处理技术。压实是一种普遍采用的固体废弃物预处理方法。如汽车、易拉罐、塑料瓶等通常首先采用压实处理。适于压实减少体积处理的固体废弃物还有垃圾、松散废物、纸带、纸箱及某些纤维制品等。对于那些可能使压实设备损坏的废弃物不宜采用压实处理,某些可能引起操作问题的废弃物,如焦油、污泥或液体物料,一般也不宜作压实处理。
3.2破碎技术
为了使进入焚烧炉、填埋场、堆肥系统等废弃物的外形尺寸减小,预先必须对固体废弃物进行破碎处理。经过破碎处理的废物,由于消除了大的空隙,不仅使尺寸大小均匀,而且质地也均匀,在填埋过程中更容易压实。固体废弃物的破碎方法很多,主要有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等,此外还有专用的低温破碎和湿式破碎等。
3.3分选技术
固体废物分选是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分选将有用的充分选出来加以利用,将有害的充分分离出来;另一种是将不同粒度级别的废弃物加以分离。分选定基本原理是利用物料的某些性质方面的差异,将其分选开。例如利用废弃物中的磁性和非磁性差别进行分离;利用粒径尺寸差别进行分离;利用比重差别进行分离等。根据不同性质,可以设计制造各种机械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分选。分选包括手工捡选、筛选、重力分选、磁力分选、涡电流分选、光学分选等。
3.4固化处理技术
固化技术是通过向废弃物中添加固化基材,使有害固体废弃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化基材中的一种无害化处理过程。理解的固化产物应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良好的机械特性,以及抗浸出性、抗干─湿、抗冻─融特性。这样的固化产物可直接在安全土地填埋场处置,也可用做建筑的基础材料或道路的路基材料。固化处理根据固化基材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泥固化、沥青固化、玻璃固化、自胶质固化等。
3.5焚烧和热解技术
焚烧法是固体废物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综合处理过程。好处是把大量有害的废料分解而变成无害的物质。由于固体废弃物中可燃物的比例逐渐增加,采用焚烧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利用其热能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以此种处理方法固体废弃物,占地少,处理量大,在保护环境、提供能源等方面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欧洲国家较早采用焚烧方法处理固体废弃物,焚烧厂多设在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并设有能量回收系统。日本由于土地紧张,采用焚烧法逐渐增多。焚烧过程获得的热能可以用于发电。利用焚烧炉发生的热量,可以供居民取暖,用于维持温室室温等。目前日本及瑞士每年把超过65%的都市废料进行焚烧而使能源再生。但是焚烧法也有缺点,例如,投资较大,焚烧过程排烟造成二次污染,设备锈蚀现象严重等。
热解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高温(500-1000C)加热,使之分解为气、液、固三类产物。于焚烧法相比,热解法则是更有前途的处理方法。它的显著优点是基建投资少。
3.6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固体废物的分解作用使其无害化。种种技术可以使有机固体废物转化为能源、食品、饲料和肥料,还可以用来从废品和废渣中提取金属,是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有效的技术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堆肥化、沼气化、废纤维素糖化、废纤维饲料化、生物浸出等。
对于因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还无法利用或处理的固态废弃物,是终态固体废弃物。终态固体废弃物的处置,是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弃物的归宿问题。处置的目的和技术要求是,使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最大限度地与生物圈隔离,避免或减少其中的污染组成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4国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4.1提倡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
对生活垃圾尽可能进行回收和循环利用,最有效的途径是尽可能对生活垃圾实施分类收集。这是发达国家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
4.2鼓励有机垃圾堆肥处理
可以预计,垃圾堆肥技术将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但无论如何生活垃圾堆肥技术今后仍将在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4.3稳步发展垃圾焚烧技术
垃圾焚烧处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出现有控制的焚烧(烟气处理、余热利用等)只是近几十
年的事。它与垃圾填埋处理相比,具有占地面积小、选址较容易,处理快速、减量化显著、无害化较彻底以及可回收焚烧余热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预计将来垃圾焚烧技术仍会继续得到发展。
4.4填埋是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
虽然垃圾填埋处理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填埋处理仍是垃圾处理的最终方式。垃圾填埋场的污染控制措施将不断完善,垃圾填埋场将向大型化发展,进入垃圾填埋场的有机物含量将有所限制。
5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现状
5.1现状
纵观国内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成熟且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3种。回收利用技术目前仅在少数几个城市中进行试点工作,应用实例尚不多。
5.1.1生活垃圾收运
近几年我国生活垃圾收运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机械总数达32635辆,占环卫机械总数81%。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垃圾机械化收运率比较低,不仅环卫工人劳动强度大,手工操作较多,而且机具不足,设备性能差。全国大约有40%的环卫清运车辆已经老化需要更新,每年约有1000万吨的城市生活垃圾不能及时运往处理场地,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还很低。
5.1.2生活垃圾分选技术和装备
生活垃圾分选是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一个工艺环节。我国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分选回收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资。机械分选主要用于机械化生活垃圾堆肥厂、焚烧厂和其它生活垃圾资源化工厂。
我国应用的机械分选设备主要有滚筒筛、永磁滚筒。滚筒筛主要用于堆肥及处理熟堆肥的筛分过程,而堆肥的前处理过程应用较少。磁选滚筒一般用于分选生活垃圾中的铁磁性金属。静电分选法、光选法等我国还很少应用。
5.1.3生活垃圾的填埋技术和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些大、中型城市建成了垃圾卫生填埋场。但是,大部分城市目前仍采用堆放或简单填埋方式处置城市垃圾。由于没有建造能达到环境保护目的的渗滤液衬层收集系统,不能对渗滤液进行收集和集中净化处理,已导致水资源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由于没有很好的压实机械,填埋场未达使用年限就填满封场;对填埋场气体未加收排,引发的爆炸事故常有发生。
现有卫生填埋场的设计建造标准不高,只有少数城市建成达到或基本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的卫生填埋场。除少数填埋场底部铺有防渗层外,其余卫生填埋场几乎都是采用粘土防渗。目前真正能满足卫生填埋标准的填埋场并不多。
填埋场的专用机具研制与开发有待发展。生活垃圾压实机是根据生活垃圾特性设计,是专门用于填埋作业的机具。目前我国用于填埋场的生活垃圾压实机还处在试制阶段,许多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使用推土机进行填埋作业。用于填埋场的其它机具如推土机、装载机也需要根据生活垃圾的特性做一些改造,使得其更适合于填埋作业并提高作业效率。此外,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新型填埋覆盖材料也急需开发。
5.1.4生活垃圾堆肥处理技术和装备
我国已开发了城市垃圾堆肥技术。无锡、杭州、上海等地已建成了一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堆肥厂,具有较完整的前处理、发酵、后处理工艺及设备。其堆肥产品质量、运行操作可控性、环境质量等指标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还建成一批机械化程度低,但实用性强的简单高温堆肥
系统,如天津简易高温堆肥系统、鸡西的利用城市垃圾及粪便生产有机肥系统、安阳塑料膜覆盖快速堆肥处理技术,以及一批以处理陈腐垃圾为主的移动式简易筛分生产线(天津YS移动筛分机处理技术、北京自然腐熟垃圾简易筛分线)。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机动灵活,在处理大量生活垃圾和陈腐堆放垃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构成了城市垃圾堆肥处理高、中、低三个技术层次的分布格局。但是,我国堆肥技术和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差距,特别是由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堆肥处理难度大,产品质量差,同时也缺乏成套化、系列化的设备。
5.1.5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和装备
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的开发刚刚起步。我国兴建的大型垃圾焚烧厂如深圳和北京两个垃圾焚烧厂主要为引进国外设备。面对市场的要求,我国大中型锅炉厂纷纷引进国外技术,生产垃圾锅炉,以期降低设备成本。杭州引进日本技术准备生产三菱、马丁逆推型往复炉排;无锡引进底特律炉排公司的炉排技术;北京、宜兴引进美国的炉排技术等。
我国自行研制的小型医院焚烧炉技术已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系列化、标准化、定型化的成熟产品。此外,我国一些企业看好垃圾处理行业的前景,纷纷研制廉价的焚烧厂系统。经过几年的发展,其产品和技术已由固定炉排垃圾焚烧炉发展到链条式移动炉排焚烧炉,其中一些正在开 发往复式垃圾焚烧炉。但是,上述焚烧炉仅以焚烧为主要目标,烟气的处理及热能回收技术 相对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数无法满足要求。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已研制了日处理 100吨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并取得成功,目前还需进一步完善系统,达到工业应用要求。
参考文献:
[1]赵由才.生活垃圾资源化原理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国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留.城市生活废弃物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李湘州.国内外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新动向与对策,2004
[5] 范留柱.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007
[6] 董保澍.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现状及防治对策,《中国环保》,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