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
2020年8月,我作为援建扶贫干部从上海市虹口区来到云南文山州富宁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扶贫第一线,我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事业的波澜壮阔,亲身经历了扶贫过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学会了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经历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渐渐提炼,在提炼中逐步升华,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富宁县地处西南边陲,东接广西,北临贵州,南俯越南,集“老少边山穷战”于一体,既有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又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相邻的乡镇在文化习俗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做扶贫援建工作,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道路,帮助他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巩固脱贫成效。例如,富宁县海拔高但维度低适合种植木耳和菌菇类,经过援建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和缜密的科研分析后,投入上海援建资金帮助当地建立起一个食用菌产业园,但在大规模投产时遭遇了菌棒坏死率较高的技术难题,援建干部继续出谋划策,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经过多次实验解决了菌棒坏死率高的难题,同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摸索出一套在项目前期大胆探索、实施中期小心求证、尊重科学规律、全过程提供帮助的援建经验。
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做好扶贫援建工作的关键。上海与文山殊异的经济条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谋划前瞻性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不同的工作背景也要求我们注重把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能够正视所处环境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最重要,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拿他们当兄弟、当亲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有的放矢。
扶贫援建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但是一想到脚下走过的路、写出来的调研文字和无数个昼夜奋战换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为山里尚处于贫困线上的老乡们修上几条路、盖上几间房、发展诺干个产业园,为他们带来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我便会以一种享受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十足的干劲儿又上来了,累并快乐着。
文山是一片充满了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这里诞生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在文山州富宁县扶贫援建的经历让我对“西畴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体会。跳出西畴特殊的地理环境再看“西畴精神”,扶贫援建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上海到云南做扶贫援建工作,不是换个身份下乡旅游,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山高壑深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更要直面项目落地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满怀正能量去面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辩证看待,用真心付出、以真心帮扶,所做的工作才会真正取得实效,基层扶贫干部的自我价值才会在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实现。
虹口区从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文山州富宁县,迄今已有24年,我有幸成为众多扶贫援建干部和专业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富宁县,我充分感受到当地老乡对扶贫援建人员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充分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言犹在耳,让人意气奋发!扶贫工作虽苦也累,但作为青年党员,能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感到的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而是一种能够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幸运和幸福!
第二篇: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
援建扶贫干部扶贫工作有感
2020年8月,我作为援建扶贫干部从上海市虹口区来到云南文山州富宁县从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扶贫第一线,我亲眼见证了脱贫攻坚事业的波澜壮阔,亲身经历了扶贫过程中感人的点点滴滴,学会了辩证看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经历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渐渐提炼,在提炼中逐步升华,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富宁县地处西南边陲,东接广西,北临贵州,南俯越南,集“老少边山穷战”于一体,既有边疆地区的复杂性又有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使是相邻的乡镇在文化习俗上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做扶贫援建工作,就是依托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道路,帮助他们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巩固脱贫成效。例如,富宁县海拔高但维度低适合种植木耳和菌菇类,经过援建干部多次实地调研和缜密的科研分析后,投入上海援建资金帮助当地建立起一个食用菌产业园,但在大规模投产时遭遇了菌棒坏死率较高的技术难题,援建干部继续出谋划策,积极联系农技部门和科研单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终经过多次实验解决了菌棒坏死率高的难题,同时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摸索出一套在项目前期大胆探索、实施中期小心求证、尊重科学规律、全过程提供帮助的援建经验。
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做好扶贫援建工作的关键。上海与文山殊异的经济条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握谋划前瞻性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不同的工作背景也要求我们注重把握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任何时候都要能够正视所处环境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最重要,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拿他们当兄弟、当亲人,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准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有的放矢。
扶贫援建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但是一想到脚下走过的路、写出来的调研文字和无数个昼夜奋战换来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能为山里尚处于贫困线上的老乡们修上几条路、盖上几间房、发展诺干个产业园,为他们带来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收入,我便会以一种享受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十足的干劲儿又上来了,累并快乐着。
文山是一片充满了干事创业激情的热土,这里诞生了“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西畴精神”。在文山州富宁县扶贫援建的经历让我对“西畴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体会。跳出西畴特殊的地理环境再看“西畴精神”,扶贫援建方方面面的工作是对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上海到云南做扶贫援建工作,不是换个身份下乡旅游,在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要克服的不仅仅是山高壑深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更要直面项目落地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必须满怀正能量去面对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辩证看待,用真心付出、以真心帮扶,所做的工作才会真正取得实效,基层扶贫干部的自我价值才会在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中得到实现。
虹口区从1996年开始对口帮扶文山州富宁县,迄今已有24年,我有幸成为众多扶贫援建干部和专业人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在富宁县,我充分感受到当地老乡对扶贫援建人员的感激之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充分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指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言犹在耳,让人意气奋发!扶贫工作虽苦也累,但作为青年党员,能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国家、为民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感到的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而是一种能够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幸运和幸福!
第三篇:扶贫工作有感
扶贫工作有感范文6篇
【篇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谈及脱贫攻坚,深情讲述了一个关于“金扁担”的故事,乡亲们的愿望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净颗子”,从“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到“干活挑着金扁担”……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难度增高、压力加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锻造务实担当的“铁肩膀”,让群众真正挑起脱贫致富的“金扁担”,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乐于吃苦,提升扶贫政策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干部,要干字当头。这既是职责要求,也是从政本分。现在脱贫攻坚到了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攻坚拔寨的决战时刻,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不肯吃苦卖力,既打不开局面,更干不出成绩,甚至会导致功亏一篑。党员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坚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全面落实好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解决好贫困群众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担当作为、实干实绩践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落细落地。
善于攻坚,务求扶贫精准高效。“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面对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要认真研究思考,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马上就办、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底数,找准问题症结,定好工作措施,列出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集中攻坚克难。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开展“回头看”,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多方发力,多方帮扶,形成战役合力,确保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敢于坚持,确保扶贫实效长效。“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注重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创业能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突出选优配强建设高素质领头雁队伍,加强脱贫攻坚干部业务培训,确保驻村干部和新调整镇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打造一批能打胜仗的指挥员、带民致富的领路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引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不返贫,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
【篇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基层党员干部唯有坚定认识、备足弹药、开足火力,才能攻下这个‘坚’,确保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守好听党跟党的“思想阵地”。大江大河的“中流砥柱”,一旦有惊涛骇浪袭来,就越发巍然挺立,展现平波镇浪的巨大力量。一个国家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主心骨越是坚强有力,就越能凝聚风雨无阻的力量。在我国脱贫的道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种自觉,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学出担当、学出信心、学出责任、学出干劲,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中,把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切实增强夺取决战决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守好选人用人的“责任阵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看担当。脱贫攻坚战役持续至今,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从大别山区到乌蒙山区,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践行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的铿锵承诺,其中一些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才能挑起责任的担子。组织部门要从一线战贫生动故事中树立典型,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标正向,坚持做到既要吃苦耐劳、知责尽责、奋进有为,更要善于学习思考、不断提升完善自我。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加大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力度,着眼实战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胜脱贫攻坚的新思想新论断,培养造就一支懂政策、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阵地,把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一贯表现作为政治素质考察的重要方面,提拔重用一批在脱贫攻坚一线实绩突出的干部,激励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
守好党建引领的“产业阵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产业是助力脱贫攻坚、富民强村的物质保障和坚实支撑。要科学引领村集体产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农民主体作用,指导各个村党组织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优势,因村而宜、因村施策,选对路子、选好项目,建大建强本村的集体经济。要科学引领贫困户春耕备耕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充分发挥带头发挥基层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自己产业发展等方面贡献组织和个人力量。要科学引领就业扶贫方向,加强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精准对接,稳岗拓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提升带贫能力,利用公益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篇三】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决胜脱贫攻坚战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紧目标、全力以赴、持之以恒,方能让“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绷紧弦。截至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深度贫困地区的群众仍没有脱贫,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扶贫干部们,切不可在这临门一脚的紧要关头,产生“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唯有以必胜的信心、一鼓作气的决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方能将“硬骨头”啃下,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对于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党员干部也不能掉以轻心,“躺在功劳簿上睡觉”,需进一步调查了解以脱贫群众的生活现状,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脱贫成效。
目标上瞄准靶。“箭”最终能否正中靶心,关键在于“精准”二字。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精准扶贫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前,没有脱贫的大都是条件比较差、基础比较不好、贫困程度比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根据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做好做实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子上,拔掉穷根子。同时要注重扶贫扶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他们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和干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落后命运。
行动上拉满弓。“箭”要射得远、射得中,必须拉满弓。如何来拉满弓呢?要肯花大力气、下苦功夫,要像80后“白头干部”李忠凯等扶贫干部般脚上沾满泥土,做到讲农民话、吃农家饭、做农家事,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需,为贫困群众找到切合自身实际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动真情,学习“扶贫之花”黄文秀,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让贫困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感受到真实的变化,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篇四】
脱贫攻坚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冲刺阶段,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作为新时代的“小鲜肉”,年轻干部须在“小”字上做文章,在“鲜”字上下功夫,在“肉”字上见实效,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小”字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初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脱贫攻坚没有小事,年轻干部要把困难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从小处着手,扎实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不能“因事小而不为”,年轻干部要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群众“结穷亲”,俯下身子倾听困难群众心声,理顺民意、摸清民愿。通过建立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联系卡、帮扶贫困户信息登记台帐,详细了解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主要收入、子女教育、劳动能力、低保及医疗保障等情况,把每一个贫困户的底子摸清摸透,掌握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及致富优势,细化扶贫措施,因户因人施策,为精准脱贫打下良好基础。
在“鲜”字上下功夫,寻得源头引活水。脱贫攻坚,若烹小鲜,只有兼顾食众口味“荤素搭配”,并予以恰到好处的烹饪,方可使淡淡鲜香回味持久。作为基层扶贫年轻工作者,必须开阔视野、把握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思维模式,因地制宜规划,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准确的实施方案助推精准扶贫。充分发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专长,结合当地实际,通过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从单向受益扶贫转为双向受益扶贫、从不可持续扶贫转为可持续扶贫,让全社会都参与到扶贫中。
在“肉”字上见真效,实实在在拔穷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脱贫攻坚不是凌空蹈虚,扶贫的关键在于“扶实”。身处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干部要扛起政治责任,坚持干字当头,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真心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推进,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要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的原则,多从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方面下功夫,严格落实好各级惠民扶持政策,认真谋划好扶贫产业,力争扶贫项目落地,将扶贫举措落到实实在在的脱贫效益上。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脱贫攻坚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切实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重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气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主动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我们一起做脱贫攻坚的“小鲜肉”吧!
【篇五】
漫漫脱贫路,殷殷民生情。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向当地居民亲切地说到:“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番真诚而质朴的话语,既是向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给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打了一剂“强心剂”。广大扶贫干部当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为鞭策,大力发扬不畏艰险、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跃出“贫困线”,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篇章。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脱贫攻坚任务依旧容不得半点疏忽,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最烫手的烤山芋,仍需绷紧弦、加把劲。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拔穷根、治穷病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必须将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走马观花转变为下马看花,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将措施落地落细。扶贫干部要坚决摒弃“距离产生美”的错误思想,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账本,多走村串寨、进家入户,和贫困群众同坐一条板凳,通过拉家常、问冷暖,让群众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要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积极思考谋划,下一番绣花功夫,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确保每一项政策措施都能够落到点子上。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容不下任何形式主义的“沙子的”,扶贫干部是捧着一颗真心,带着一份真诚,付出一片真情,干出一番实事;还是热衷于算账式脱贫、游走式脱贫、虚假式脱贫、指标式脱贫,在群众那里都是一目了然。因此,扶贫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实一点、再实一点,将各项脱贫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出实效。要将脱贫攻坚作为检验作风的考场,进一步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对剩余贫困人口实行台账式管理,通过记账、理账、清账的方式,客观真实地掌握贫困群众的诉求是什么,扶贫干部对此做了些什么、效果如何。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持续紧盯脱贫攻坚领域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强化日常监督防止“慢作为”,正风肃纪整治“不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以监督实效保障“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任务按时完成。
脱贫攻坚不是一阵风,更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在常态化、长效化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对于今年全面完成现行指标的扶贫,我是有信心的。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是最终目标,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才是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题中之义。广大扶贫干部要在立足当下的同时,主动放眼长远,加快补齐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立长效机制。要大力实施“造血”工作,注重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结合,不断做细做实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保障贫困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既能脱贫,更能致富,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时间和群众的检验。
【篇六】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极为关键的一年。我们要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加强精准帮扶指导,以务实的作风抓好各项扶贫任务的真落实,以诚挚的情怀耐心细致地做好广大群众工作,赢得群众满意和认可,让群众为脱贫攻坚“点赞”。
要感恩党的好政策,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点赞”。我们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要向广大群众耐心细致地讲清楚:党中央向全党全民全社会发出脱贫攻坚战总动员令以来,聚焦贫困地区,聚焦贫困人口,聚焦精准施策,出台和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好政策,使我们本来贫穷落后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村里修通了宽敞安全的道路,极大方便了生产生活,再也不用肩挑背驮了;你看,村里建起了坚固方便的水塔,涓涓细流引进屋,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挑水吃了;你看,村里开展农网改造,照明和动力用电充足,山村的夜晚告别了黑灯瞎火;你看,村里接通宽带网络,人人都有了自己的手机,与外界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了;你看,村里盖起了标准化卫生室,医药器械配备齐全了,基本医疗问题解决了;你看,村里最漂亮的房子要数咱们的党支部大楼,三层房子那是带领我们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乡亲们,您说咱们的家乡变化大不大?要不要“点赞”!
要感恩干部的良苦用心,为身边亲朋好友的美好生活“点赞”。我们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要向广大群众耐心细致地讲清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纷纷主动请缨来到广大农村精准扶贫主战场,虽然是初心所望,虽然是使命所使,虽然是职责所在,但是我们的干部和您的儿女一样,他们也有年迈的父母,他们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也有“焦头烂额”的家庭日子,然而他们五年来如一日,舍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始终以乡亲们脱贫致富为最大的使命和光荣,咱们要感恩干部的良苦用心。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帮助,咱们身边的亲朋好友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看一看他们走进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外出打工不再单打独斗,实现了稳定收入;看一看他们走进了村合作社,在能人大户的带动下,发展了长效和短效脱贫产业,增收致富有了保障;看一看他们现在斗志昂扬、精神抖擞、忙里忙外,不再一天无所事事混日子,今天安居乐业过上了美好生活!乡亲们,您说咱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变化大不大?要不要“点赞”!
要感恩全社会的关爱,为自己的脱贫致富“点赞”。我们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的时候,要向广大群众耐心细致地讲清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谆谆勉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到现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始终牵挂着社会各界的心,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咱们、鼓舞着咱们、激励着咱们、关爱着咱们,我们要感恩全社会的关爱!和五年前的生活对比,咱们想一想如今的吃穿是不是不用愁了,三餐白米细面肉不离席,衣满柜鞋满箱被子铺满床;咱们想一想如今的住房是不是安全宽敞了,进城入镇上高楼,易地搬迁住新居;咱们想一想如今的看病是不是有保障了,头疼脑热村里看,万一大病有指望;咱们想一想如今的孩子上学是不是不成问题了,义务教育全免费,上了大学有补贷。这样的好日子哪里找,这样的小康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乡亲们,您说咱们自身的变化大不大?要不要“点赞”!
第四篇:扶贫工作有感
扶贫工作有感四篇
本文仅供参考
扶贫工作有感【篇一】
下真功苦功,首先要做好体制机制衔接,延续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其次,还要做好计划规划衔接,制订符合本地区脱贫攻坚实际的短期过渡计划,将脱贫后待完成的任务、工程、项目等纳入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强化接续支持,发挥长效作用。再次,要做好政策体系衔接。加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政策统筹,分类确定需要取消的、接续的、完善的政策,研究现行倾斜性支持政策的延续时限与脱钩方法,推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下真功苦功,就要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兴旺升级,推进产业振兴,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推进人才振兴。从长远看,要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就要探索解决现代农业发展“谁来种”“谁来养”的问题,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培养一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领域的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带活“产业振兴”,将“庄园+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成为农民的致富模式。实践证明,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就必须推进组织振兴,推进党建扶贫与组织振兴结合,坚持党建统领,突出政治建设,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法治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下真功苦功,就要标本兼治推动两大转变。一是工作重心由进村入户向支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结合即将编制的“十四五”规划,推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贫困县倾斜,支持贫困县引进一批、转型升级一批工业企业,促进贫困县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工作方法由行政主导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机制转换,创新对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的政策扶持方式,激活要素市场化流动,支持贫困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和乡村绿色发展,减少行政对贫困地区产业选择的直接介入,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为打好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战广泛凝聚社会正能量。
扶贫工作有感【篇二】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基层干部作为脱贫攻坚之战的“主力军”,既要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坚定决心,也要有“不为脱贫而脱贫”的思考。既要看到完成目标任务的“碗里”的同时,也要想到未来发展的“锅里”,要为长足发展做好准备,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启新的奋斗征程。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纪律。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实打实干,不搞花拳绣腿,不追求“短平快”的纸面政绩、数字政绩,要落脚于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问题,确保脱贫工作扎实真实,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要求。一个人可也许以走得很快,但是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中央已经对脱贫攻坚做好了顶层设计,目前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要想全面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与中央、上级步调一致。基层干部必须努力读懂读烂上级政策,学好学通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认知,当好群众的政策“宣传员、讲解员、指导员”,发挥好基层干部的“针头”作用,让更多惠民政策在基层开花结果。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目标。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基层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基层干部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精准帮扶。继续强化产业扶贫,抓紧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才能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决胜时期要有特殊的手段。受疫情影响,农业产业受到冲击,部分农产品滞销,村民外出务工受阻,收入较以往打折扣,刚脱贫的困难户存在返贫的风险,贫困户的收入很难达到脱贫标准。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依靠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可能不太现实,特殊时期,扶贫就应该有一些特殊之举。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帮助农业农村项目建设全面复工复产,让群众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直播、代购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广泛运用互联网、数字化、自媒体等现代化资源,开辟网上销售“主战场”。这不仅能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更是为未来抢占市场打下基础、积蓄力量。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中国人民生活的新起点,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同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扶贫工作有感【篇三】
当前是脱贫攻坚“响铃交卷”“加油冲刺”的紧要关头,亦是精准扶贫“打擂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打通“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基层党建来吹响号角、引领方向,为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频共振,引领脱贫航向。中国共产党时刻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脱贫攻坚摆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的突出位置。在党的领导下,各基层党组织遵循“党建带脱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凸显出来,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真真正正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迈开步子,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遍访贫困群众,将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困难群众的苦与难换成甜与笑,切实把以党建助力脱贫攻坚融入日常、做在经常、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凝心聚力,汇集脱贫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每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该努力强化自身职能,充分发挥政治担当,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所能倚靠的战斗堡垒,也成为群众所能信赖的坚强后盾。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凝聚力、号召力、领导力、战斗力,以“脱贫攻坚”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脱贫攻坚重点领域、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确保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双促双赢。
招才引智,建强脱贫队伍。能否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关键在人才。党员干部是对接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军”,也是检验脱贫攻坚成色的“试金石”。党组织要严抓班子建强队伍,培养出敢担当、善作为、有能力、务实效的基层党员队伍,在遇到艰难险阻时能够保持队形不散、意志不乱、本根不摇。一要树立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铸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使其能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二要强化为民服务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以增强人民获得感满意度为己任,强力攻坚、狠抓落实;三要培育新生力量,吸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本乡人才、返乡人才和下乡人才,为脱贫攻坚打造素质过硬的“预备役”。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想要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就必须找准方向、夯实堡垒、建强队伍,始终锚定精准脱贫的奋进坐标,用心凝聚党建引领的前行力量,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奋力擘画脱贫攻坚新篇章。
扶贫工作有感【篇四】
近期,有报道称在脱贫攻坚最后冲刺阶段,一些地方为迎接脱贫验收,盲目赶急活,不顾自身实际,对标先进典型村、急赶工程进度、盲目增加公益性岗位等,产生了一些与现行扶贫政策不符的社会怪象。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员干部在脱贫工作中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高质量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给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收官卷。
对标先进不宜“赶急活”。“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脱贫攻坚的精准体现在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过程精准和结果精准等方方面面,每个地区、每个贫困户都有自己致贫的症结和脱贫的帮扶计划。盲目按照先进典型村的做法赶急活,就无法根据各地区的自身实际落实好“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要求,甚至出现浪费资源、浪费资金、浪费时间的结果。“同一个药方不能治好所有的病痛,同一个举措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要根据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找准症结,开对药方,对症下药,稳扎稳打摘掉穷帽,全面打赢脱贫硬仗。
查漏补缺不宜“赶急活”。“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为按期完成脱贫任务,扶贫工程盲目赶进度,把一年的工期压缩到半年的现象,与现行的脱贫要求严重不符。扶贫项目盲目赶进度的现象,从面上来看,会补上脱贫攻坚落下的课程;但深层次来看也有可能出现施工“急躁症”现象,使项目质量得不到保障。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各地区要根据自身脱贫攻坚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进度,系统梳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漏洞,实事求是地绘制好“宏观谋划图”“中观布局图”和“微观施策图”,切实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持续增收不宜“赶急活”。贫困户的民生小账本牵动着脱贫攻坚的收官大账本。脱贫攻坚收官之时,恰遇新冠疫情暴发之际,部分贫困户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对于靠务工收入增收的农户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增加农户收入,部分贫困地区实行短期突击式脱贫,开发出远超地方实际需求、五花八门的扶贫公益性岗位,甚至有贫困村盲目设置108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增加农户收入,公益性岗位本是遏制贫困户返贫,促进农户增收的好举措,却变成了遏制返贫的权宜之计。脱贫攻坚帮扶不仅仅是让老百姓端上放碗,更是要端稳饭碗。各地区要根据贫困户劳动技能、就业意愿等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增收措施,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稳打稳扎增加农户收入,做好农户持续增收工作。
第五篇:扶贫有感
2010 年第一次扶贫慰问活动在明媚的春光中拉开了帷幕。
满载扶贫物资的车子在盘山公路上颠簸的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溪口斑竹壶潭村。一下车,山里特有的凉意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望着四周翠绿的群山,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我心底悄然滋生。
按照事先的安排,我们此行的14 人分成了两组。在钱经理的带领下,我们第二组开始了本次献爱心活动。一户一户的走访,一家一家的慰问,我们将王董事长的心意和公司所有同仁的关爱送到了每一位受助人员手中,看到他们在领取物资和慰问金时露出的笑容,我们备感欣慰,再苦再累,也不枉此行。
对于公司的慈善爱心活动,我真的感触良多。从进公司到现在,我参与过很多次扶贫活动,每一次的亲历,都带给我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的心灵一次次的受到震撼。破烂不堪的房屋,历经沧桑的面容,迷茫无助的眼神,记录着一户户的不幸与苦难,诉说着一家家的悲欢与离合。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无法享受到平常家庭的幸福,无法拥有正常人的欢乐,甚至有些人在承受贫穷之时,还因身体的缺陷而遭受别人的歧视。贫穷和不公,让他们只能偷偷地躲在一个角落,孤苦地过着自己的余生。所有的这些都表明,他们,正需要我们的帮助。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的帮助只是一时,对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远远不够,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而且,我们提供的只是物资帮助,对于心灵上的创伤,我们要怎么帮他们愈合呢?
是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得到别人的认同。
别人对他们的怜悯和同情,有时候只会让他们更觉得自己是弱者,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样的结果我们也不愿意看到。我们提供物资帮助只是希望能解他们的燃眉之急,我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物资救助,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众人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明白在困难之时,还有很多人在身边支持他们,帮助他们,与他们携手同行,同舟共济,一起度过暂时的难关,让他们走出过去的阴霾,重拾生命的信心,重燃生命的激情。
我们试想,在生活中,极少人能一帆风顺、无忧无虑的度过一生,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会遇到困难,当他人在遇到困难之时,用一颗感恩的爱心给予他人温暖和关怀,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他人,由于你的帮助,使他人的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样的爱心是无价的、是高尚的。“渴时与人一滴水,难时定有众人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要告诉我们的是,在付出与回报之间,一定是划等号的,虽然我们并不要求付出就要有所回报,但是,“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您的爱心与奉献,定会让您收获更多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