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年对于扶贫作文,对于扶贫论文
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不合时宜的文化理念将严重制约扶贫工作的开展。脱贫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比较而言精神上的脱贫更为困难,因为物质上的富足不一定能解决精神上的匮乏,精神上的富有也是扶贫工作追求的目标。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公认。政府在扶贫上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 13 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回顾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新挑战,并为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
一、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体制改革推动式扶贫
始于 1978 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缓解农村贫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此外,国家还采取措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逐步向农民倾斜。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世纪 8 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决定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对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进行综合开发,以解决贫困地区人口的温饱问题,为贫困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我国专门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从此,我国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政府扶贫的指导方针改变了以往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指导方针。
(三)重点攻坚式扶贫
从 1991 年起针对生产生活条件极为恶劣、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地方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集中帮扶行动。在这一期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 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对象、措施和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为落实扶贫攻坚计划,中央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会议。经过努力,21 年 5 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四)参与式扶贫开发
进入 21 世纪,我国农村的扶贫开发面临着新的困难。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成为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21 年 5 月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总结了以往扶贫开发的成就和经验,部署了今后 1 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根据会议的精神,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1—21 年)》。新纲要注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并且意识到疾病是使农户陷入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扶贫规划强调参与式扶贫、以村为单位进行综合开发。新纲要承认城乡间人口流动是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并采取新的政策举措使农村居民更容易从城镇新出现的工作机会中获益。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2。5 亿人减少到 27年的 1479 万人,低收入人口也从 2 年的 6213 万减少到 27 年的 2841 万。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二、当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矛盾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存在着经济规模、经济基础、经济实力的差距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而且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也不如发达地区。此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的方面是要求贫困人口素质有相应的提高,贫困农户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并且贫困地区在追求经济效益,尽早摆脱贫困的主导思想支配下,常常不能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往往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基础上。
(三)政府推动型扶贫的局限性和问题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及各方面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扶贫方式及实施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日益显露。表现为,一是政府的资金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社会对扶贫资金的需求。二是多部门参与和部门利益的存在使政府扶贫开发易出现难以协调的`矛盾,并很有可能出现相互削弱甚至抵消工作成果的情况。三是由于政府对扶贫资金的管理过于宏观,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影响了扶贫资金尤其是有偿资金效益的发挥。四是政府官员的高度流动性既不利于扶贫政策的连续性,也不能保证官员以负责的态度保证扶贫任务的落实,造成扶贫项目的短期行为比较普遍。
(四)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
目前,在 14。8 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 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 42 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超过 4%。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
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 237 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五)农村脱贫人口的返贫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表现为返贫率高,返贫的区域集中性与分散性同时并存,具有频繁性。返贫蚕食着扶贫开发的成果,往往使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辛勤努力在瞬间化为乌有。同时,对贫困人群的经济基础、挣脱欲望、自信心打击巨大,一旦重陷贫困境地,不仅当初的努力付之东流,而且重新脱贫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剧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传统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首当其冲将是贫困地区以种、养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产品销售,农民收入也将可能因此大幅度减少。
三、农村扶贫政策的新要求
(一)要加快扶贫政策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发方式和扶贫思路等方面的创新
在管理体制上,要强化扶贫工作责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有一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运行要按期完工,发挥效益,项目资金的使用得到监督。此外,要调整扶贫工作重心,适应新阶段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由重点扶贫县转向重点扶镇、扶村、扶户。
在运行机制上,要完善扶贫开发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发扶贫、市场运作”的扶贫开发模式,着力增强扶贫能力,培育多元化的扶贫开发主体,实现各种扶贫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扶贫开发效益。与此同时,要完善扶贫资金投入和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起以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农户自己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此外,要完善协作帮扶机制,协作帮扶是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运行机制中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主要内容,是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的有力补充。协作帮扶有利于减轻政府扶贫压力,也有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
在开发方式上,一是以产业为支撑。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的共性。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开发潜力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把产业化经营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二是以特色为主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挥比较优势,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优化农副
产品结构,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发展绿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以项目为载体。改变过去单一抓粮的思维模式和重点扶持短平快项目等急功近利的做法,突出扎根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提高基层组织领导、指导现代农业的能力和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为切入点,坚持两手齐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在扶贫思路方面,要跳出就贫困地区解决贫困的传统思维,从外部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坚持劳务扶贫与工业化相结合,“搬迁扶贫”与城镇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开展物质扶贫的同时,开展精神扶贫破除困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小生产的思维方式。
(二)要优化扶贫制度安排
应加大政府专业化扶贫机构的独立性,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结构。鉴于扶贫机构仅作为协调机构带来的问题,建议强化专业化的扶贫机构的职能和权威。可考虑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权由各级地方政府手中转移到各级扶贫机构手中。同时,应调整政府用于扶贫的资金结构,减少无偿性财政扶贫拨款份额,加大政府提供信贷资金的份额,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进行扶贫。此外,还可考虑成立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完善国家扶助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政策性贷款,逐步放开小额信贷的利率限制,提高贫困户“瞄准率”,培育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加大农村组织化扶贫的力度
农户组织化是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和贫困农户脱贫的有效途径。农村组织化扶贫战略就是集中各种扶贫资源,以农户组织创新为核心通过引导、扶持来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农村组织化的进程,最终使贫困农户走脱贫致富之路。贫困农户组织化是农村组织创新的一项新内容,应在农户组织化进程中加入扶贫资源、扶贫对象等变量,确立扶贫工作新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四)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观念
长期以来,以生存为根本的扶贫制度在力图改变物质财富匮乏现状的同时,相对忽视或遗忘了贫困地区精神状态的实质性提高。思想贫困是比物质贫困更加难以根除的痼疾。贫困地区不能成功地造就一种脱贫致富的内在张力,从而严重地延缓了脱贫的步伐,影响了扶贫成效的巩固提高。面对贫困地区的这种状况,当务之急是造就一种对农户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力,通过对新生活新事物的接触,彻底打破与现代市场经济相抵触的经验式思维模式,扩展其精神空间,造就一种积极的、创新的群众意识。
(五)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有其特定的含义,即通过观念层面的开发使农民适应社会的转型,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农民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技能的开发使农民提高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民接受外来观念、信息和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培训和提高农民的生存技能,是帮助农民勇于离开土地,走进城市,开阔眼界和摆脱贫困最现实的途径。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习主席曾说:“虽然我们已经走了千山万水,但我们还需要跋山涉水。“22 全面奔赴小康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助力扶贫战斗,在荒草之地点起希望的烽烟。
或有人言:“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与我何干 ”此言差矣。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类是群居的动物,每一个渺小的个体之间,却能建立起坚韧的纽带,使我们成为牢不可破的一-体,这是深深镌刻于人类血脉的至善至美。杜甫笔辍不耕,伤怀吟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孔子为大同理想四处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有如此入世之态.才使人性与爱在历中的风,尘中灼灼牛辉。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时代浪潮奔涌向前,中国拍打出一层高于一层的浪花,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脱贫攻坚工作的趋于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双勤劳有力的手掌,一位位心怀热忱的乡村英雄,-一个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让脱贫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中国做到了“大体量”脱贫。
《光明日报》说:“救助和扶贫带给受助者的未必只是摆脱贫困的境遇,还可能是爱心和善心的接力。”希望的烽烟骤然升起,那本将于幽晦土屋中度过的苍白迷茫荒凉在党与社会捧出的一点炙火下炎阳照雪般消逝,忍受饥荒难涉学识的人自此能有机会拥一更广阔的世界,令人何其动容!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扶贫是传递希望的火炬,能点燃善心与爱的光,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体现人性的光辉!
怀揣中国大梦的我们,需要以创新为发展之源动力,打造出富于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曾经贫困帽子下不见生机的十八洞村,依托开放型“飞地经济”,收获了清甜可口的山泉水,远销海外的猕猴桃,凭借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摘掉了贫困帽子,展开了丰饶画卷。彭水贫困县在腾讯光子团队的定点帮扶下,将其特色建筑与文化景观展现在游戏里,借助直播带货让居住在城市一隅的人们心生浓厚兴趣。可见扶贫不但要精准,更要创新,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在扶贫道路.上迈开更为稳健的步伐。
实现精准扶贫,心系群众是前提,而能否将真心实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果实,除了脱贫干部的“苦口婆心”,还有农民们的致富决心。失去贫困者自身眼界与智力的扶贫工作,无异于无根之萍,无本之木。给钱给物,顶多解贫困户-时之渴,换村庄一时之新。所以,精准扶贫既要开拓贫困户的眼界,使其“观大海,知己丑”,从而生出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为致富之路打下思想基础,又要推进贫困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真正让他们拥有赖以生存的镰刀与斧头,从而自力更生,开辟出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
曾经贫瘠的土地已是“稻菽千重浪”,过去闭塞的山村如今瓜果飘香,“精准扶贫”让人间换了新颜。而正值 22 年脱贫收官之际,更应咬定青山,攻坚克难,力创全面小康的美好未来。扶贫攻坚,立愚公移山之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位位村官,正是以“咬定青山”的坚守和“定破楼兰”的意志铲除了贫困痼疾,将希望之种播撒在荒凉的土地上。“现代愚公”黄大发以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清渠;“耶鲁村官”秦玥飞脚踏泥泞,在荆棘和贫穷中开拓黑土麦田。“扶贫之花”黄文秀翻山越岭,手绘“民情地图”,她曾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而这位“女战士”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她的青春永远绽放在她所守护的土地上。“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
无数的科学技术人员前往贫困区,授之术,立其业帮助当地人习得技艺,找到收入突破口,从而改善当地人民生活,使经济方面的改善也渐有起色。短短三年时间,八亿人口成功脱贫:杂草从生的盐碱地,盛开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无人烟的偏远山沟,运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艺品;黄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绿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路横贯南北,一座座工厂传来百姓的希望与欢笑声....著 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欢呼哈雷》中写道:“我们的国家水远积极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远向前。
怀揣中国大梦的我们,需要以创新为发展之源动力,打造出富于创新活力的脱贫计划。曾经贫困帽子下不见生机的十八洞村,依托开放型“飞地经济”,收获了清甜可口的山泉水,远销海外的猕猴桃,凭借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摘掉了贫困帽子,展开了丰饶画卷。彭水贫困县在腾讯光子团队的定点帮扶下,将其特色建筑与文化景观展现在游戏里,借助直播带货让居住在城市一隅的人们心生浓厚兴趣。可见扶贫不但要精准,更要创新,唯其如此中国才能在扶贫道路_上迈开更为稳健的步伐。
关于扶贫的作文 关于扶贫论文
扶贫工作作为党的富民政策的组成部分,作为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全党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要继续抓好扶贫工作。因此,如何搞好扶贫工作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宋家垭村的剖析,找出贫困地区贫困的成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南漳县薛坪镇宋家垭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214 元的贫困村,辖 7 个村民小组,1 2 5 户,586 人。
过去这里传着一句顺口溜,是对这个地方的一个真实写照“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粮靠救济,油盐靠鸡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宋家垭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各家各户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 l 来了,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里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农民生活比较贫困。据统计,宋家垭村年人均纯收入 19 8 9 年只有 156 元,经过市民政局两年的扶持,199 年为 187 元,1991 年达到了 214 元,仍比全县年人均纯收入 493 元的水平低44%。
一、成因浅析
调查表明,造成贫困地区长期贫困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从宋家垭村贫困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相互交织,共同促成。
1、自然资源贫乏。宋家垭村地处山区,位于南漳县西部,平均海拔 8 多米,耕地面积678 亩,人均耕地只有 1 亩。这里资源贫乏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山上没有砍的。这里虽然山场面积大,但是山上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没有土层,长不成大树,只有一些灌木生长在石缝之中。二是地下没有挖的。据地质技术人员勘探,这里没有重要的矿藏可挖。三是耕地贫瘠。这里的耕地一部分在山沟里(当地叫冲),大部分分布在半山坡,是用石块垒起来的梯田(当地叫架子田),土层很薄。这种耕地既不保墒,也不保肥,更不保温,粮食产量极低。尽管近年来采用了一些新技术,投入了大量的良种、化肥,地膜,但年亩产粮食一直在 7 斤左右徘
徊。四是水源十分缺乏。宋家垭村无水源,庄稼需水和人畜饮水全凭老天恩泽。近年来我市民政局拿出 2 万多元帮助村里建了近百口蓄水池,缓解了人畜饮水的矛盾,但对庄稼旱期灌溉却无能为力。若是风调雨顺年成尚好,若是遇到灾害,粮食就会减产或绝收。前几年曾多次在玉米扬花压米的关键时期出现“卡脖子旱”,致使好端端的庄稼大量减产。
2、交通运输不便。产品能不能转化成商品,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交通运输。如果交通运输不发达,产品运不出去,永远实现不了它的商品价值。宋家垭村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这里地势高、山多,125 户人家分散居住在几十座山坡上和 14 条沟沟洼洼里,往往是一座山一个洼就是一户人家。通往各家各户的路都是羊肠小道,行走十分不便。1 组 3 户农民住在海拔 12 米的高岭寨,那里山高坡陡,道路更难行,全村农民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最远的几户,到村委会交售定购任务粮或买化肥,要用背篓背三、四公里,翻越六、七座山,走两个多小时。冬、春大雪封山后,农民们不能出门,只能呆在家里。由于交通不便利,这里山上生长的柿子、核桃、白果、樱桃、香椿、薪柴等土特产无法运出上市,白白地被烂掉或自己消耗了另一方面,外面的商品信息也很难传播到这里,使这里变成了“世外桃源”。
3、商品意识淡薄。贫困地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意识淡薄。他们没有经商或从事商品生产的欲望,总是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鸡弄几个油盐钱,种田求个肚儿圆”这个旧观念的圈子里,不敢大胆突破。如宋家垭村有这么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是各家各户每年杀猪以后,不是拿一部分到市场上去销售,变成现金,然后用于生产投入,而是分割成若干块,用松烟熏一熏保管起来,留着自家慢慢吃。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平均熏猪肉 2多斤,最多的户有 4 多斤,使资金不能快速周转,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二是农忙以后,青壮年劳力不是出去找活路,跑生意,搞副业,而是呆在家里享清闲,好端端的劳力和宝贵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了。
4、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地区农民往往不注意因地制且调整产业结构,传统的种田顾肚子观念很难改变,这是造成其贫困的一条重要内因。据统计,宋家垭村 1991 年国民生产总值(毛收入)为 16 万元,其中农业收入 145 万元,占 54%;林、牧、副业收入 16 万元,占 46%。集体有一个由市民政局扶持的粮油加工房和一个小商店,个体加工和商店是个空白。桑蚕生产按说是宋家垭村一个占地少、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项目,但在这里也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各家各户只是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栽了少部分桑树。全村今年春、夏、秋三季养蚕才6 张,潜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今年市民政拿出资金 443 元,购买了 5 万株桑树苗和 32 棵速成白果树苗,让村里发展桑园和白果园。开始农民们还不乐意接受,舍不得拿好田,后经工作队员反复宣传,部分农户才算拿出了 5 分当家田种植桑树和白果树。
5、社会化服务程度低。这是造成贫困的一条外部原因。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变为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这就要求有较高程度的社会化服务与之相配套。但目前贫困地区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不能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据调查,目前少数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向农民群众征收过多,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较少。如宋家垭村每户每年向镇兽医站交 5 元钱家畜家、禽防疫费,但兽医站却不发防疫药,不打防疫针。农户的家畜、家禽生了病,兽医站从不过问或治疗,即使费力把他们请来,还要交医疗费。一组农民刘高峰家养有一头 8 多公斤重的肥猪和一头老母猪,由于畜医站未发防疫药,未打防疫针,生病后又无人治疗,结果今年上半年得病后杀了一头,下半年另一头只差三天就要下仔的老母猪又病死了。刘高峰今年仅此一项就损失 7 多元,他的爱人还大哭了一场。另外,农民急需的化肥、农药、柴油等物资也很难买到,出售粮食、蚕
茧不能完全领到现钱,存在打白条现象,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6、文化教育落后。文化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的一个通病,也是造成贫困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即人起着掌握生产工具、改造劳动对象的重要作用。人的素质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依靠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但目前贫困地区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富裕的农村。这里农村没有电影、电视看,没有收音机和广播听,书报杂志也很难看到,农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
村办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也差,一、两个民办教师带七、八十个学生,一、四年级合一个班,二、三年级合一个班,两个老师既带语文,又带算术,其它课程只有砍掉。由于教学条件差,学生升学率极低,大部分只能读个小学。据统计,宋家垭全村 586 人中,高中毕业钩有 14 人,初中毕业的有 45 人,小学文化程度的有 18 人,文盲、半文盲为 216 人,占总人口的 45%。村干部的文化结构也极不相称,全村 6 名干部中有初中文化程度的 2 名,另 4 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很难想象,象这样文化教育状况的地区,怎能快速摆脱贫困,走上富裕道路。
二、对策展望
如何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道难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联结民政、财政、科技、供销等众多部门,并且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企于短期内即达目标。针对上述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
实践证明,搞好扶贫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一步体现党的宗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大事;是落实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稳定农村局势的实际步骤,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经济任务。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具体讲,其一,要成立扶贫工作常设机构,配备素质较高的干部,组织协调扶贫工作,研究、交流扶贫工作方法和经验。其二,建立扶贫工作责任制,坚持采用派驻扶贫工作队和工作组的有效形式;实行对口承包,不脱贫不脱勾,并具体规定一些奖惩办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其三,要组织和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帮助扶贫工作。
2、制定扶贫规划,确立扶贫目标。
要想使贫困地区改变贫困面貌,首先必须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规划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规划,即通过扶贫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达到的总的目标;二是年度规划,即每年所应实观的目标;三是各项具体规划,如人才培养规划,科技兴农规划等。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各地实践证明,凡是制定了一个好的规划的地方,那里的扶贫效果就明显。反之,若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人一套搞法,其结果只会是年年扶年年贫,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贻害无穷。
3、扶本、扶智,增强造血功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其根本原因有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技。长期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国家拔出了大批救灾、救济款物,并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一个值行注意的问题是,在扶贫过程中,由于对人才与技术的开发与扶持不够,其结果是“救济年年搞,年年不温饱,专靠钱和物,穷根断不了。”这说明光靠输血只能维持生命,只有传授技术,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健康成长。扶贫工作必须抓住“扶本扶智”这个根本。扶本扶智就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苦干实干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发展教育,输入信息,更新观念,改变人的愚昧状况;就是要向广大贫困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发展生产,使他们获得脱贫致富的实际能力。
4、分清贫困户类别,因人施扶。
我们在调查中发观,虽然一个村是贫困村,但穷衬里也不乏富裕户。为什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下,却有穷有富呢这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分类,再分析原因,最后因人施扶。目前农村贫困户按其原因来分,大致有如下十种类型(1)缺劳力型,(2)缺资金型,(3)缺技术型,(4)缺门路型,(5)经营无方型,(6)痴呆傻弱智型,(7)孤老(小)型,(8)懒惰型,(9)家大口阔型,(1)天灾人祸(包括疾病)型,等。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扶持办法。如对缺劳力型户,我们就要发动同村同组农民义务帮工,并减免其义务工,帮助他们发展食用菌,桑蚕、家禽等轻体力、技术型、收益大的生产项目。对懒惰型户,一是要扶志,即帮教立志,使其克服好逸恶劳的恶习。二是制度约束,防止其外出乱跑。三是诚心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对天灾人祸和患病致贫型户,政府和集体要及时扶持资金和物资,给予救济,使其增强抗灾自救的能力,尽快恢复生产。
5、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控制问题是一个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最终脱贫致富的关键问题。在贫困的农村,人口增长速度要尽快控制住。不能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要采取措施,克服近亲生育、人口素质下降的倾向,避免痴呆傻和弱智等新的贫困因素再生。如果贫困地区不把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工作抓好,即使我们的财富和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有相当大一部分被新增人口吃掉,结果仍旧摆脱不了贫困,达不到小康。特别是我们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要把好第一关,坚决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为控制人口做出积极的努力。
6、跳出“以粮为纲”的圈了,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病根。贫困地区要彻底摆脱贫困,普遍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的艰巨任务。以选择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为目的的调整,是扭转贫困地区经济恶怀循环的一大工程。如宋家垭村人平只有 1 亩地,种粮食充其量只能混个肚儿圆。若充分利用当地荒山坡地,大力发展优质烟叶,茶叶、桑蚕、板栗、核桃,白果、杜仲、枣皮等收益大的经济项目,再辅之以其它工付业项目,尽快脱贫致富是不成问题的。
7、发挥上级和基层两个积极性,启动内在活力。
区域贫困、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
了许多扶贫的优惠政策,上级每年把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投放到贫困地区。这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即从客观上助长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工作必须注意把上级政府扶贫的积极性与当地政府、村民委员会和农民脱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把扶贫工作单纯看作是上级政府的事,而贫困地区基层政府和部门处于应付被动地位的状况。当地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向农民及时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等社会化服务,同时应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乱摊派,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
当代大学生对于扶贫政策的观点
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基于对本国国情的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阶段推进。
但是此举是否得到所与人的认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此举是治标不治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经济发展;2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现状能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很好,也体现了中国的平等的民族政策。
一、大多数认为中国出现扶贫政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国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较多,例如人口庞大且增长过快等。(2)解放初期走了很多弯路,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身的很多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或者还存在缺陷。
二、在扶贫政策的实施上出现了一系列制约因素,大多数人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1)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较为集中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但铁路、公路和民航设施所占比重却相对偏低。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低。与经济落后成为对比的是,贫困地区往往又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适龄儿童失学和辍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较大。卫生保健水平也很低。
(3)农业生产条件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86年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
三、扶贫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会有以下问题:
(1)扶县不扶产、扶富不扶贫、贫富一起扶的偏差现象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扶贫资金也缺乏良好的管理。
(2)扶贫项目选择不当,扶贫资金渗漏和损失严重,使用效益不高。(3)扶贫资源传递系统不畅,资源在运行中被大量截留和转移。(4)资金回收机制缺位,还贷率低。
上述问题确实存在,也是中国的现状,而且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虽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在实行扶贫政策,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扶贫政策的变化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79-1985年时期:以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为主要特征
中国的贫困地区不仅是其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主要公布地带,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广大少数民族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相反,深受压迫和歧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十分同情少数民族及其穷人所受的遭遇,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帮助穷人的政策及措施主要是“钱--粮--棉”式的援助。表现出单纯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之特征。
据《人民日报》报道(1987年11月8日),从1980-1985年,中国用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拨款总额达400亿元。“二五”时期,中央用于内蒙、新疆、贵州、广西、云南和宁夏6个省区的财政补贴仅为1.62亿元,可“六五”时期中央补贴猛增到284.28亿元;西藏自治31年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4倍,中央财政补贴却增加了65倍,工农业总产值以年均5.45%的速度递增,中央财政补贴却以14.79%的速度递增。
2.1986-1995年时期:以区域经济开发为主要特征
在中国,扶贫作为一项全国性政策的提出则是80年代初的事。它与以往做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穷人的帮助不单纯实行生活救济,而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管理体制上也相应地改扶贫资金的财政拨款救济为主为银行贷款扶贫为主;改资金的分配、平均使用为适当集中重点作用;改单纯的政府扶贫为政府与各有关部门、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共同扶贫;改资金、物资的单项投入资金、物资、技术人才、信息的综合投入。为此,建立专门的扶贫机构,建立专项基金用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此外,各省建立有用于省定贫困县的专项基金;并且从1995年开始以工贷赈,以期有效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特别集中地区的基础设施,其中主要是交通和水利。在资源条件许可的地方,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期代替原来的单纯救济式的扶贫措施,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行异地开发的扶贫形式;在资源严重匮乏的贫困地区,则实行人口迁移和劳务输出扶贫策略。此外,还采取一些其他扶贫形式,如中央、地方部门及其干部包贫困县或贫困人口帮助脱贫。各部门投入到贫困县的资金每年约有30亿元。
1994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著名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其目标是“一是到本世纪末,使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年均纯收入按1990年不变价格不算达到500元以上,并形成稳定解决温饱、减少返贫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使绝大多数贫困乡和有农贸市场、有商品基本的地方通路、通电;三是改变文化、教育卫生的落后状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积极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防止和减少地方病,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实选择是以促进贫困人口集成电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实现稳定减缓和消除贫困的扶贫战略“,且这一政策表一出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
然而,事实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现行扶贫政策方式所扶贫的主要对象是贫困地区面貌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或者说,国家一行扶贫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不是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的各级政府。中央和省级政府按照”公平原则“把扶贫资金分配给各个贫困县,而贫困县又按照”利润原则“使用和分配扶贫资金。这种扶贫方式对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的根本改善收效甚微。而且,这种区域性扶贫开发策略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矛盾特征。
(1)扶贫贷款资金主要用在项目开发上。尽管要求项目开发要抓住有助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的开发项目,重要是抓种植业、养殖业和以种养为原料的加工业。可是,实践中,主要由于还款和经济效益的问题的原因,项目开发重点及其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于工业。60%的资金用于工业项目,个别地区这一比重可能达到70%、80%”。如1990年,国家下拨给贵州省望谟、罗甸、普安、织金、丹寨和册亨6个县的各项扶贫开发资金总额达到2980万元,其中,贷款有275万元;占92.5%,而用于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到8%。再如,陕西丹凤县每年需要向国家申请扶贫资金6289.2万元,而仅工业一项就占用4933.万元,约占78.5%。“不少研究表明,在贫困地区,工业发展速度与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呈负相关关系……,工业发展速度与政府财政增长速度之间很强的正相关性反映出发燕尾服工业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而不是贫困人口。”
(2)区域性开发扶贫在实践中,主要集中在贫困县或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和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分路沿线、乡镇所在地,以及水源较好,有灌溉条件,适宜发展所谓县支柱工业的地方。而没解决温饱产、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很少或没有安排扶贫开发项目。这是非常现实的矛盾,产业开发投资,要求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而计划规定的扶贫目标即主要是社会经济技术整体条件差的贫困地区,从而势必形成目前”扶富不扶贫“的局面。从”八五“计划实施以来,”扶贫贴息贷款作为扶贫资金的主要形式在使用方法上出现了新的动向。减少了对贫困户直扫贷款的数量,增加了经济实体或能人办的企业贷款数量,然后通过他们再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经济……。在实行这项贷款政府过程中,有一些起成功的实例“。但是,过多的则是出现严重偏离即定扶贫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真正贫困户,由于贫困难以享受到此类扶贫贷款建立的工业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贫困农户及其子女仍然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因此,用此类扶贫贷款所建立的工业之最大受益者却是能人或非贫困农户。
(3)扶贫资金投入慢,不能全部到位,以及利效果差。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区域性扶贫开发方式下,相当比例的扶贫资金并未用到既定的贫困县,而是通过其他形式,如银行拆借、投资等形式流失到非贫困地区及其沿海发达地区。而真正到达既定地区的扶贫资金,其使用效益又不高,且大部分成为了呆滞资金“八五”期间,贵州省每年1亿元的扶贫资金有约2000万元左右投放不出去。到1990年,国家共投入贵州的专项贴息款5.89亿元,但实际是累计投放只达到4.94亿元,其中还有9000万元属收回再贷部分,也就是说,到“七五”期末,贵州省全省有近1个亿的专项贴息贷款没有使用出去1991年,全省由农业银行发放的扶贫专项贷款共计1.57亿元,直到10月底止,只发放出6300万元,还有9400万元没有发放出去,而国家既定下拨给贵州省的近1亿地专项贴息贷款当年2月份就已到位省农业银行。其他扶贫资金与存在类似的问题。如人民银行1991年发放给“老少边穷”地区的3700万元贷款。到10月底,只发1300万元,仅占35%。
(4)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低。区域性扶贫开发实践表明,扶贫资金贷款回收率普遍较低。有人调查测算,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正常还贷率1980-1989年为14.3%,1990年为38.03%,1991年为;45.43%,1992年为41.3%,其中,乡镇企业、县办企业的扶贫贷款的还款率最低。约占33%,农业次之,46.7%,农户贷款还款率最好,约为72%。
(5)贫困农户难以获得贷款。随着金融机构企业化改革的推进,其贷款投向趋于利润最大化。而农户急需的贷款资金,由于风险大而比较效益低下则难以获得。尤其是贫困或特困农户,由于贫困没有资产可以抵押,也没有人愿为他们担保。加之其他的人为因素,更难获得贷款。全国平均而言,每年能获得贷款的农户不到35%,获得贷款的贫困户则更少。中国农业银行1990年在12个省市就1万多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1000元以下和1000地以上两个收入组年获得贷款分别为280元和458元,又据1996年7月30日《人民日报》刊载波陕西省子洲县农调队反映的情况是干部贷款容易,而农民贷款较难,该县农业银行的一个基层营业所,1991-1993年所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中,约80%以上的贷款者为县、乡、村级干部其亲朋好友;其次,富者贷款容易,贫困者贷款难。当地群众感叹地说“要贷扶贫款,难于上青天“。问其原因是奉承们愤慨地说,现在你在想贷点扶贫款,首先要送得起一份厚礼给发贷人,其次要有相庆的存款或是有价债券作为抵押担保。我们可以试想,对于还款摆脱的贫困的农户和集体来说谎,具备上述贷款条件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扶贫政策的转变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生都表示更为支持区域性扶贫政策。而事实也证明区域性扶贫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
1986年以前的以单纯生活救济为主要特征的扶贫政策之根本缺陷在于忽视穷人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摆脱贫困是多种要紧及有效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之事实。因此,”钱、粮、棉“式的无偿救济扶贫并不能真正使穷人摆脱贫困,相反,使部分穷人陷入越扶截止分的恶性循环之中,穷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某种程度的伤害,有些人甚至丧失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这一闻名中外的美德和性格,而形成一种”等、靠、要“的惰性,靠他人的施舍度日,也就是说,无偿的生活救济和财政补贴的扶贫,其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山河未改,贫困依旧。其表层原因是政府投入贫困地区的大量资金和物资并未有效地用于发展生产,更未使广大真正的贫困户获得益,而大多数则是用于维持被援助地区的表面繁华。
事实表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扶贫特征的中国扶贫政策的贯彻实施,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扶贫开发资金的注入是特困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对贫困的缓解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扶贫开发对特困县城济增长的贡献,突出反映在扶贫开发资金是这些贫困或特困县开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据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对贵州省8个特困县的调查结果表明,晴隆和贞丰两县1990年共获各地开发资金总额为5290万元,其中,国家直接拨款资金2980.7万元,占开发资金总额的56.3%,地方资金和国外援助资金为2309.3万元,占43.7%。国家下拨资金中,扶贫开发资金又占90%以上,扶贫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各县经济开发和缓解贫困的进度。
而谈及当代大学生是否愿意支持扶贫政策时,70%表示愿意用实际行动支持,剩下的30%认为不会。
但是中国政府对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
2000年我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结束,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扶贫任务。2001年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是新世纪中国扶贫的重要指导文件,文件指出,新世纪前十年我国扶贫工作的措施和途径主要为:重点支持发展种养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推进自愿移民搬迁、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扶贫的投入继续保持上个世纪的投入方式,主要有财政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在各项扶贫资金的投向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效果,取消了国定贫困县,重新确定了扶贫工作重点县。
新世纪我国的扶贫工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开始以村级瞄准代替县级瞄准,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就是在全国范围内确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制定参与式村级发展、村级扶贫规划。在过去自上而下的扶贫开发方式下,贫困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被剥夺了,而现在贫困群体参与扶贫活动无论是形式上还是程度上都比过去要多要高。
针对制定和改善扶贫,大多数人的观点为:扶贫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而我们大学生也应该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建立什么样的扶贫组织、采取什么样的扶贫方式和管理方法实现 ”八七“计划所规定的扶贫目标问题,这是扶贫理论研究工作者面临的重要研究主题。由于社会、经济等原因,不同地区,甚至相同地区的不同乡村的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是不尽相同的,加之贫困总是的复杂性。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扶贫模式均不可能使一国的贫困状况根本改变,以及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在中国,尚未摆脱贫困的6500万贫困人口,其贫困程度较深,主要居住在”老、少、边、山、穷、库区及其地方病多发区。“脱贫难度较大。对于这些贫困人口,如果没有特殊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依旧仅靠一般的区域性开发扶贫政策,是难以使其根本摆脱贫困的。因此,扶贫还须完善瞄准穷人群体并使扶贫贷款资金和效益真正落实到穷人头上的直接扶贫到哀悼的有效措施。然而,人所共知,农业、水利、通讯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条件的改善,是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及其贫困人口规模脱贫的根本基础和条件;加之,直接扶贫到户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主要对有发展能力而无发展机会的穷人最有效,而相对排除发展能力的贫困户,而在现行的6500万贫困人口中,有相当部分人口属于”老弱病残“的特困户即民政部门救济对象。对于这些特困户的脱贫,显然是单纯的直接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扶贫措施所不能及的。所以,如何调整宏观的扶贫思路和方法,把区域扶贫开发政策与直执着扶贫到户的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及制定什么样的扶贫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问题,则是探索和研究中国适宜的信贷扶贫战略及措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思维框架,为此,我个人提出以下建议:
1.重新认识扶贫现实中两个相关的重要问题
(1)穷人是否值得信贷的依赖的问题。人们通常认为,穷人是不能增加收入的。因为。穷人没有创造性收入的特殊劳动技能,仅有体力劳动可以提供给社会市场。穷人要能增加收入,首先需要通过培训获得新工种的技能。穷人不经过这种培训。就如同一块泥土,他们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其劳动力市场十分低下。然而,若要对穷人进行培训。要求政府做大量的努力工作,这显然又是不现实的。因此,穷人只能无职业和无收入,依然贫困。
然而,GB信贷扶贫模式创始人穆罕默德·尤诺斯(Muhammad Yunus)博士认为,以上看法是严肃的,且比较重要,但却是错误的,而且是常识性的错误。他指出,如果穷人完全没有创收 能力,那么穷人就根本不能生存了。
尤诺斯进一步认为,穷人不仅靠自身的技能和艰苦的劳动生存,而且有些穷人靠自身的技能和艰苦的劳动获得丰富的资产及财富。国民收入中的较大部分都是穷人创造的。当然,穷人无力保证拥有自己的所生产的全部,并且不能为和平的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所有技术,只能根据资本拥有量来使自己的技能。因此,穷人只要能够获得独立应用自身能力所需的资本,朝着充分发挥自身生产能力的方向发展,就可能保证自己的资产和收入的持续增加。由于资产的增加,资本金就会更加雄厚和增值,从而较大限度利用技能而增加更多铁收入。所以说,穷人是值得信贷的!
穷人因为贫困而难以获得其他种类的贷款,因此,会额外珍惜来这不易的获贷机会。因而显得更守信贷纪律。GB20年的实践经验充分证明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乡村银行的经验向世人证明了穷人是值得信贷和可以信赖的。
(2)穷人贷款的利息率问题,穷人扶贫贷款利息率问题是扶贫实践最敏感、最重要,且争议低息。且认为扶贫贷款高息的思想和做法是与帮助穷人摆脱贫困的目标和宗旨相悖的。可是,中外扶贫实践表明,低利率正是阻碍穷人获得扶贫贷款的一种主要因素,”世界上许多地方,真正阻碍穷人从为他们服务的各类贷款项目中获得代码的正是这种贷款的低利息率。这类扶贫贷款常常被非贫困人口凭自身的较强大的政治背景和势力所占有--直到金融机构面临损失及其崩溃时才会被迫放弃这种不现实的利息率。因此,对穷人实行市场利率则是让其能够获得为他们服务的扶贫贷款以增加收入的一种办法”。(参见《尤诺斯教授对中国河北易县GB模式的考察》)要认识和理解上述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即是真正认识扶贫方式为什么要从单纯生活救济转向有偿贷款的关键内涵所在。此外,应充分认识到,扶贫贷款实行市场利率是专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操作机构,能够持续向穷人提供贷款的根本物质保证(详见徐鲜梅《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利率问题探讨》),同时,是信贷金融机构完全地、有效地参与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
2.适当调整县级扶贫办在扶贫实践中的作用
在以往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县级扶贫办主要是负责安排扶贫项目,而银行负责安排资金的使用。如果我们将上述资金使用政策作一适当的调整,即银行把扶贫贷款资金直接贷给县扶贫办,扶贫办再接有偿的原则把资金贷款给贫困农户,也就是扶贫办直接参与银行的扶贫贷款信贷业务活动,以上政策调整,加上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县扶贫办拥有较优的领导班子及其适宜原贷款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操作监督和管理机制。),一定能在扶贫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①充分调动扶贫办的积极性,增强其责任感,从而确保贷款受益贫困农户经营项目的创收和还款;②使扶贫办拥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及其持续提供贷款的能力,从而确保扶贫的宗旨和目标的实现;③增强和扩展直接扶贫到户的力度和成效,促使直接扶贫到户的单纯非政府行为也同时转化成政府的扶贫行为。
3.建立健全适宜穷的特殊信贷制度
在规范经济学中,信贷被视为是无害的作用的因素,即信贷仅是金融、贸易和工业等效易活动中的润滑剂或为业务活动顺利服务的要素工具,信贷的作用被视为是一种辅助性的。可是,实践证明,信贷乃是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要素,是一种有力的经济武器。通过正确的信贷政策和适宜的信贷组织,可能会改变社会原有的既定格局。为特定的人信贷即是控制资产提供一种新工具。一个人越能获得贷款。他的能力就会越台。可以预料,明天将具有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人,自然是今天最能获得贷款的人,反之亦然。建立适宜穷人的信贷贷款制度日趋重要。
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rk,简称GB)信贷扶贫模式是实践已证明的,且国内外有关组织及人士公认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最成功的直接扶贫到户的贷款制度。GB的贷款目标仅指向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最为贫困的妇女,旨在能使千千万万贫困农户及其穷人妇女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经营贷款,促使他们走上自我生存和发的道路,同时使为贫困农户服务的信贷机构不靠外部物质力量的弥补即可生存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将GB模式引入中国扶贫领域实践,可能至少可以有弥补现行扶贫贷款制度之不足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建立适宜穷人的信贷贷款制度。
4.进一步做好中国现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试验和评估工作为了帮助本国穷人,尤其是农村贫困妇女,世界各国纷纷出现以孟加拉GB模式为主体的专为穷人提供信贷服务的小额信贷项目活动。为了检验这种小额信贷在中国是否具有可行性,中国也出现许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活动。其中,规模最大、试验最早的要算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组建的扶贫经济合作社(Fund The Poor Cooperatire,简称FPC)。这些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组建和试验无疑对中国扶贫实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经过实践和调查表明,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需要加强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思想和目标,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项目应是认真组建和试验项目,尽快获得中内及有关部门的理解和认可,促进直接扶贫到户的扶贫方式在中国的规模实施和推广。
(2)把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实施规模扩展到“老、少、边、山、穷”地区。人所共知,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然而,由于考虑到实际与策略的问题,中国的小额信贷项目却始于相对并不十分贫困的内地(如河北易县、河南虞城和南召),而非最为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山区。但是要全面检验直接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在中国是否可行,能否获得最后成功以及得到国内外的普遍承认和支持,这必须把这种方式规模引入中国最贫困的地区,进行科学试验,有计划、有组织地逐步推广。因此,中国小额信贷项目的设计者及其组织应十分重视这种扶贫方式在中国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的组建试验和推广。
(3)做好小额信贷项目活动之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评估工作。
(4)建立健全的小额信贷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5)适当集中研究力量,写出有深度且有说明力的项目报告。
09经济一
00903204
蒋长浩
第三篇:对于泰戈尔——论文
简介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的两位巨人”
泰戈尔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01年,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1905年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07年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13年,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19年,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塞亚比尔。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他始终关心世界政治和人民命运,支持人类的正义事业。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 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著“泰戈尔哲学’’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泰戈尔的文学活动,开始的极早。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剧本了。后来他自己和他的朋友陆续译了许多种成英文,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爱者之礼物》、与《岐道》;剧本有:《牺牲及其他》、《邮局》、《暗室之王》、《春之循环.》;论文集有:《生之实现》、《人格》、杂著有:《我的回忆》、《饿石及其他》、《家庭与世界》等。在孟加拉文里,据印度人说:他的诗较英文写的尤为美丽的是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运动,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
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他主要作品有诗作《吉檀迦利》,小说《两亩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做过多次旅行,这使他了解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他对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写至今为止是这类描述中最细腻的其中之一。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2.思想发展与艺术成就
泰戈尔生逢急剧变革的时代,受到印度传统哲学思想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但他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部分还是印度传统的泛神论思想,即“梵我合一”。在《缤纷集》中,他第一次提出“生命之神”观念。他对神的虔诚是和对生活、国家与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但这使他的诗歌也蒙上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另外,他提倡东方的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物质文明。这些都使他的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表现在创作上。综观泰戈尔一生思想和创作发展,可大体分3个阶段:①幼年直至1910年前后,他积极参加反英政治活动,歌颂民族英雄,宣扬爱国主义,提倡印度民族大团结。②隐居生活直至1919年再次积极参加民族运动,爱国主义激情稍有消退,政治内容强的诗歌被带有神秘意味的诗歌所取代,也受了西方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诗歌的影响,宣扬的是爱与和谐。③从1919年阿姆利则惨案开始直至逝世,他又开始关心政治,积极投入民族解放斗争,作品的内容又充满了政治激情,视野也开阔了,对世界和人类都十分关心。可以说,泰戈尔一生的创作既有“菩萨慈眉”,也有“金刚怒目”。他的诗歌受印度古典文学、西方诗歌和孟加拉民间抒情诗歌的影响,多为不押韵、不雕琢的自由诗和散文诗;他的小说受西方小说的影响,又有创新,特别是把诗情画意融入其中,形成独特风格。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和社会活动家,六个哥哥也均献身于社会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靠家庭教育和刻苦自学度过少年时代,1878年去英国学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
泰戈尔童年时代即崭露诗才,他的爱国诗篇《给印度教徒庙会》(1875)发表时,年仅14岁。1880年,19岁的泰戈尔便成为职业作家。1881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1883),还有戏剧和小说等作品。这些早期伤品的特点是梦幻多于现实,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90年代是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期,诗集《心中的向往》(1890)是他的第一部成熟作品,著名诗篇《两亩地》(1894)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从宗教神秘主义走向深刻的人道主义。这一时期的诗作还有《金帆船》(1894)、《缤纷集》(1896)第5部抒情诗集和一部《故事诗集》(1900)。此外,他还创作了6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素芭》(1893)、《摩诃摩耶》(1892)、《最后活着,还是死了?》(1892)等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杰作之林。
1901年,泰戈尔为改造社会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1912年,这所学校成为亚洲文化交流的国际大学。由于英国在孟加拉推行分裂政策,1905年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泰戈尔积极投身于运动并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时期。他出版了8部孟加拉文诗集和8部英文诗集,其中《吉檀迦利》为诗人赢得世界性声誉。这一时期重要的诗集还有《园丁集》(1913)、《新月集》(1915)、《飞鸟集》(1916)等。1910年,泰戈尔又发表了史诗性长篇小说《戈拉》和象征剧《国王》等。
1919年,印度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他走遍五大洲,发表了许多著名演讲。这时期突出成就是政治抒情诗,分别收在《非洲集》(1937)、《边沿集》(1938)、《生辰集》(1941)等作品中。
泰戈尔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余篇短篇小说,20余种戏剧,还有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著和游记、书简等。此外,他还是位造诣颇深的音乐家和画家,曾创作2000余首歌曲和1500余帧画,其中歌曲《人民的意志》已被定为印度国歌。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继承了古典和民间文学的优秀传统,吸收了欧洲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营养,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一代文化巨人。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
1941年4月,这位旷世奇才,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写下最后的遗言《文明的危机》。同年8月7日,泰戈尔于加尔各答祖宅去世。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It bec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 The sands in your way beg for your song and your movement, dancing
water.Will you carry the burden of their lameness?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
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跳舞着的流水呀,在你途中的泥沙,要求你的歌声,你的流动呢。你肯挟瘸足的泥沙而俱下么?
其中最著名的诗,也是影响我最深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etween life and death 不是生与死
Bu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don't know that I love you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when I stand in front of you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Yet you can't see my love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But when undoubtedly knowing the love from both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Yet cannot be together 却不能在一起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the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eing apart while being in love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But when painly can not resist the yearning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Yet prending you have never been in my heart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The furthest distance in world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Is not but using one's different heart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To dig an uncrossable river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 For the one who loves you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在深潜海底
多么凄美的爱情啊。诠释了生命中无法成全的一种缺憾美。聆听爱情那遥不可及的脚步声。用黎明曙光的眼眸来穿透隐藏在灰色世界里的爱情,用简短的语言深刻描述爱情真谛。正如 ‘‘有一种感动,无法用泪水表达。有一种坚持,无法用时间来衡量。有一种爱情,无法用厮守成全……’’
泰戈尔的诗浪漫揭示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我的眼中,这种爱像是玻璃窗,你从中看我,我从中看你,越来越觉得分不出距离,但若强行逾越,便割得你遍体鳞伤。爱情这东西,不属于你的,切不可强求,更不可一意孤行,否则只会带来尘世间最大的痛苦。属于你的,它一定在某个地方静静地等你。
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明明就在对面却不能表达相思之苦;明明相知却不能相互吐露。人生的道路有多长?这种用生命无法承受的痛却已经深深刺入心脏。听着痛苦的心跳声,在弥漫着让人窒息的空气中,独自享受这似醉非醉的酒梁。知道这一口酒能使人无法自拔地跌入深渊,还是选择饮下了它。品味痛苦中的幸福。虽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但是却能从痛苦中品味幸福。这也是一种爱,难道不是吗?不要因为痛就放弃爱的权利,就像鱼离不开水,花离不开阳光,水滴离不开大海。即使生命有遗憾的痛,也要品味其中的甘甜。因为没有痛就没有理解的真谛。生命就没有燃烧点。即使最后生命燃烧到终点,灰烬也像叶子一样随风起舞,旋转,直至与地合二为一,不离不弃,带着记忆相拥永眠…… 而他对爱情的理解用他的话说:‘‘ 1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2 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那些把灯背在他们的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暄闹,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但是人类却兼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6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8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9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用大自然的点点滴滴来表达爱的纯真。没有瑕疵,没有欺骗,更没有相爱不相守的痛苦。因为自然,所以没有拘束,爱的更是真切啊!
泰戈尔用一生观察,握着手中的笔来诠释爱的蕴意。虽然轻装上阵,却已经深入人心。使人感受着爱情的伟大力量。
虽然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写的很美,但是我认为爱的人千万不要让她擦肩而过,否则爱情会因为距离而成为一种传说。
第四篇:扶贫论文
扶贫论文
扶贫论文
打好扶贫资金“预防针”
当前全国扶贫攻坚工作正在紧张开展,大量的资金在保证项目和工作的运行,许多人便盯上了扶贫资金,套项目、刮零头、拿回扣成了他们“发家致富”的途径。为了遏止这些违法违规行为,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政策,但大多都是隔靴搔痒,效果不明显。
笔者认为,要管理好扶贫人员,保证扶贫资金的落实,重要的是要防范于未然,及时消灭恶劣的苗头,打好“预防针”——从审核、监督、复查等环节全面掌控扶贫资金,使群众能够真正、完全地得到实惠和便利。
打好审核预防针。要预防,要防范,首要的就是管理好资金出口。在扶贫地区报请资金输出的时候,就要严格把关,根据报请的材料,指派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调查,杜绝套项目的情况出现。当然,也要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对所报项目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同时避免多报资金。
打好监督预防针。对于扶贫资金,更要做好监督工作。在时间和程序上,对申报、审批、划拨、运用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实时监督、实时公示,让每个环节都能公开透明。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上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结合使用,尤其是群众监督,更要广泛听取,让想要偷拿、偷摸的人无计可施。
打好复查预防针。在经过审核、监督后,扶贫资金是否真正用到群众身上,是否真正让群众受益?这就需要进行复查。一些人侥幸以为资金已经经过严格监督和审核,不会再有人来调查,便放开胆子,对扶贫资金“大展拳脚”。因此,复查是最重要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做好资金的复查,也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听取各方声音,进行调查。一旦发现和确定资金被动,便要及时给予打击,对其他企图动手者“杀鸡儆猴”。
第五篇:扶贫 论文
贫穷,两个字,简简单单,但却格外沉重。对沉重的事物,我们往往会给予特别关注。贫穷,这是一个围绕整个人类历史的终极性问题。从古至今,他一直在困惑着我们,而面对此种困惑,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追索困惑背后的答案。古今中外,有不少圣贤伟人在探讨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颇具哲理性的答案。它们,值得我们仔细参考、研究。
《孟子见梁惠王》一篇中就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这段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一个君王要想成为真正的君王,应该施行王道,体恤百姓。所以也就必须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即黎民苍生贫穷问题。富强富强,富是摆在首位的,一国连贫穷问题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又怎么强呢?继而又谈何立于列强之间呢?所以,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解决黎民穷困问题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首要解决的问题。
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面对民生多艰也只能现实般地感慨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王----唐太宗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我们必须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就必然会揭竿而起,既可以拥立贤者为君王,也可以推翻无能的暴君。
盛唐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乱及整个华夏,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此情此景,一代诗圣杜甫很无奈、很愤怒,关心、焦心、哀心、痛心地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近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想法很美好,不过,却没有很好地实施。天平天国运动也失败了,中国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看待贫穷问题往往是站在个人角度来研究的。如: 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温世仁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他不但给幸福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美•爱因斯坦。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西方人觉得关注贫穷问题,做慈善活动是一项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贫困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人能否生存下去的现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关注贫困,关爱他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良心所在。每年的10月17日是“国际贫困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老大哥,中国的扶贫工作是具有表率性的。目前中国的贫困现状是:总人口多,贫困人口也相应多;贫困人口集中,农村、偏远地区、西部省份贫困人口多。正是基于这些现状和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的扶贫工作是任重道远。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首先从政策上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如1978年的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激发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紧接着,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大战略,大力发展工商业,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并积极引导东部先富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财政和税收上,进一步减免农业税和降低低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体制。这些措施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意义重大。
从1978到2003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9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至3%。;从1986年到2003年的18年间,共兴建基本农田2688万亩,解决了7459万人的饮水困难。贫困村中,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71.7%、92.1%、49.1%和82.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7.8%;70.2%的行政村有卫生室,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适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森认为:如果以减贫的人口数量为标准,中国无疑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带领广大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扶贫活动都是由慈善机构发起的,中国则由各级政府主导。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又颁布了《中国农民扶贫开发纲领(2001-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2亿元,累计达到1147.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加大投入力度,2003年配套资金总量超过30亿元,这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最多的一年。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如,帮助贫困地区小学生地“希望工程”,私营企业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光彩事业”,帮助残疾人的“康复扶贫”,复杂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资助女童完成义务教育的“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持扶贫接力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等”。
迈入新世纪,中国的扶贫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扶贫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需要社会各方面,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出谋划策,为消除贫困而努力奋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消减贫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到边远地区支教,帮助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我们可以下基层,运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出力;我们可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我们也可以像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为我们的粮食事业努力奋斗;我们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