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区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方案
学区传统体育游戏进校园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确保清水县中小学传统体育游戏活动推进会议精神落地,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以体育课为基本,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推进课间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学校体育特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力校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能有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自制器材和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实施原 则(一)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伙伴,阳光下运动”。
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现有资源,努力创新,整合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强身健体,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三、工作机构
学区成立了由学区校长任组长、学区干事任副组长、各校(园)长任组员的领导小组。
各校要成立由校(园)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根据学区
确定的十项主题教育成立十个传统体育游戏兴趣小组,由教师担任兴趣小组组长。
四、实施措施
1.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建立学生检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把大课间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既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时间保障:除每天下午大课间活动外,各校要根据学校实际将星期三下午(第三节)确定为全民健身日。
3.人力保障。要求大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兴趣小组组长和班主任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全民健身,更有利于构建融洽、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各校要鼓励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体育社团,并积极参与体育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
4.器材保障。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生自备。鼓励体育教师、班主任、兴趣小组组长、任课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健身操、游戏等多种项目。
5.安全保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6.氛围保障。各校要在操场围墙设置“十项主题教育”展板,积极营造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氛围。
7.竞赛保障。各校要在每年五一、十一前后分别举办春、秋季传统体育游戏竞赛活动,学区也将适时组织全学区竞技比赛。
8.教材保障。学区统一编写了《传统体育游戏校本教材》,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指导教材。
五、活动内容
主要开展以下十项主题教育。
1.踢毽子。
2.跳绳。
3.打沙包。
4.滚铁环。
5.斗鸡。
6.老鹰捉小鸡。
7.丢手绢。
8.跳房子。
9.呼啦圈。
10.跳皮筋。
第二篇:传统游戏进校园活动方案
“玩传统游戏 享绿色童年”传统游戏进校
园活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项主题教育”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以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等为载体,以每天大课节活动、阳光体育为基础,将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推进课间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我校体育特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力校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能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自制器材和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在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 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伙伴,阳光下运动”。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现有资源,努力创新,整合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阳光体育、体育社团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强身健体,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内容。
三、领导小组
组
长:梁峰
成员:体育教师及各班班主任、四、实施措施 1.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建立学生检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把大课间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既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可持续发展。2.时间保障:每日下午大课间活动、单周三双周二及周六的活动课。3.人力保障。要求大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全民健身,更有利于构建融洽、和谐、平等师生关系。4.器材保障。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生自备。鼓励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健身操、游戏等多种项目,如:拓展项目等。5.安全保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6.组织保障。建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为执行者的强大团队,确保大课间有效、有序地开展。
五、活动内容
1、时间:每日上下午大课间、活动课
2、地点:操场
3、对象:全校学生
4、具体活动内容: A、快乐健身活动:跳绳、跳皮筋、呼啦圈等 B、娱乐休闲活动: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C、民族民间活动:各种游戏、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翻绳、羊拐骨等 D、竞技类体育活动:跳绳、踢毽、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 E、挑战类体育活动:足球颠球计时、乒乓球颠球计时、踢毽子计时、呼呼圈、俯卧撑、引体向上、跳绳(一分钟计数)、跳绳(花样)、体前转球等。以上没有列举的项目也可选项挑战。
“传统游戏进校园”活动总结
为让同学们能在质朴而纯粹的游戏里快乐嬉戏、自由成长,多玩健康多彩的传统游戏,更多地参与户外的集体游戏,增强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锻炼意志,养成开朗乐观的心态。9月27日,团市委和青少年宫的领导们来到河南小学,与学生共同开展了“玩传统游戏,享绿意童年”传统游戏进校园活动。
活动本着传承和创新的原则,在辅导员老师的组织下,分别开展了打陀螺、滚铁环、跳方格、丢沙包、翻花绳等传统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乐此不彼,玩得开心、玩得专注。比赛结束后,团市委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奖品,并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传统游戏回归校园,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使学生们在玩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谦让与鼓励,在玩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我们将带领孩子继续探究传统游戏,让传统游戏在我校不断发展成熟。
第三篇: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方案
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榆 林 市 第 二 小 学
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十项主题教育”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以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等为载体,以每天大课节活动、阳光体育为基础,将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推进课间活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形成我校体育特色,努力建设和谐校园、平安校园、活力校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人人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改理念,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每天能有一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自制器材和开发利用体育资源,在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实到实处。
2、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我们的口号是“阳光伙伴,阳光下运动”。
4.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现有资源,努力创新,整合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阳光体育、体育社团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强身健体,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强化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5、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4、创新型原则。根据我校的场地较小,学生较多的特点,传统体育活动适宜开展有利于健康的游戏、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短绳、长绳、等项目。
三、领导小组
组 长:张 磊
副组长:各挂年级领导、体育教研组长
成 员:体育教师及各班班主任
四、实施措施
1、制度保障:为使传统体育活动常态化,建立学生检查制、挂年级领导及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把大课间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既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传统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时间保障:每日早上大课间活动、下午阳光体育活动、每周星期五下午的社团活动。
3、人力保障。要求大课间活动体育老师和班主任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活动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动者。这既体现了国家所倡导的全民健身,更有利于构建融洽、和谐、平等师生关系。
4、器材保障。大课间活动器材由学生自备。鼓励体育教师、班主任、任课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健身操、游戏等多种项目。
5、安全保障。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6、组织保障。建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书记及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为执行者的强大团队,确保各种各类体育活动有效、有序、安全地开展。
五、活动内容
1、时间:每天早上大课间、下午阳光体育、星期五下午社团活动。
2、地点:校园、操场。
3、对象:所有学生
4、具体活动内容:
A、快乐健身活动:跳绳、跳皮筋、老鹰抓小鸡等 B、娱乐休闲活动: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 C、民族民间活动:各种游戏、跳皮筋、踢毽子、丢沙包等 D、竞技类体育活动:足球、跳绳、踢毽、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等 E、挑战类体育活动:足球颠球计时、乒乓球颠球计时、踢毽子计时、俯卧撑、引体向上、跳绳(一分钟计数)、跳绳(花样)等。以上没有列举的项目也可选项挑战。
第四篇:传统游戏进校园
传统游戏进校园
河东小学张莉芳
一、课程意义:
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健康、快乐成长的载体。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即民间游戏(也称传统游戏)。民间游戏是由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乐于被儿童所接受的,富有浓厚趣味性和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活动。民间游戏和现代小学生游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娱乐性强,易学易玩,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等等。如今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玩具的出现,民间游戏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逐渐陌生。其实民间游戏是现代玩具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开拓儿童的视野,启发思维,对锻炼身体,培养责任,增强合作意识有极大的作用。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需要我们去传承。在小学生中推广传统游戏,既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也将小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解救出来,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
二、主要内容及框架体系:
1、主要内容: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是很好的体育锻炼项目,需要我们去传承。为充分发掘和利用民间游戏,把一些经典民间游戏,诸如:顶拐、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下五虎、踢毽子、编花篮等,运用到课间活动中来,让学生们健康快乐成长,给大课间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使得学生能有更好地状态学习知识。但是,现在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缺少课间活动的内容,使课间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创新。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将民间游戏引入大课间活动成为了一种新的尝试。民间游戏的现状是:民间游戏现在还是存在的多在小学里流传但是有着明显的缩减退化趋势。为了丰富孩子们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我们积极挖掘民间传统游戏,老师们开动脑筋,把自己儿时喜爱的一些有趣活动带给孩子们,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玩具,孩子们有的自己缝制沙包,有的动手做花毽子,还有的在家长帮助下做球拍,在活动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在民间游戏活动中锻炼了体能,启迪了智慧,凝聚了力量,同时把民间游戏中蕴含的做人道理折射出来。
2、框架体系:
第一阶段:搜集民间游戏
搜集民间游戏主要由两个渠道:一是学生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家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都有哪些儿童游戏,并通过他们的传授,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自己认为有趣的游戏,掌握游戏的规则要求,器具的制作等。二是教师挖掘自己儿时的游戏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活动教材。第二阶段:汇报表演游戏
学生将搜集整理的民间游戏,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演示。并讲解游戏规则,游戏技巧,游戏器材的制作等。通过交流,激发学生对民间游戏的兴趣,感受民间游戏无的穷魅力。第三阶段:精心筛选游戏
在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游戏进行广泛表演展示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评选出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简便易行,且适合课间做的民间游戏,如:跳皮筋、跳房子、丢手绢、下五虎、踢毽子、编花篮等。淘汰那些具有危险性的项目,如:顶拐、打栮、打捻捻转子等。第四阶段:推广传承游戏
筛选出适合学生在校园玩的游戏,教师进一步发掘整理,编制规程,制定活动方案。在学生中培养游戏小能手,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学生互教互学,普及各种优秀的传统游戏。
三、实施措施
时间:每周一下午第二节,周二、周五活动时间 地点:操场 对象:五年级学生 内容:传统游戏
第五篇:传统体育进校园 丰富快乐大课间
传统体育进校园 丰富快乐大课间
跳房子、踢毽子、跳绳、打瓦„„这些六七十年代占据了农村孩所有空闲时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如今成了库区小学孩子们快乐大课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比起很多让学生们“头疼”的以田径教学跑、跳、投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这些源远流长的民间体育活动提升了许多孩子的体育锻炼热情。
库区小学位于高崖水库库区农村,孩子们还流传着如跳房子、踢毽子、跳绳、打瓦等多个民间传承已久的特色体育活动。今年库区小学改变以往以田径教学跑、跳、投为主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将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引入学校的体育教学,以口传身授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这些源于生活的民间体育活动兼具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和合作性,受到了很多学生的青睐,尤其让很多平常“怕苦怕累”的女同学非常喜欢。
这些民间体育活动不但是一种体育健身运动,同时其本身也包含着多重文化含义,该学校组织学生们广泛收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材料、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所负载的文化理念和民风民俗,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又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