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5篇范文)

时间:2020-09-29 12:0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第一篇: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

空间战略规划的三种方法 Willem Salet & Andreas Faludi

导言:空间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这个词起源于作战技术。许多年以来,军事上的成功一直依靠对大规模军队运动的战略管理规划。在不断变化的战斗条件下,战略的任务从来都是指向最终的军事目标。近些年来,战略规划的概念被引入商业领域,尤其应用于许多跨国公司在各种不同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下的运作。长期以来,战略规划在公共领域的应用非常有限。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及其以外的一些国家政府开始在福利国家的建构中占据主导作用,也就在这时,战略的思想深入了公共领域,并开始扩展开来。

空间发展政策经历了相当不同的发展过程。在许多国家,空间规划充当了战略规划的先锋。这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首先,在上个世纪之交,城市(尤其是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大城市)普遍采用传统的总体规划以在城市快速增长的早期工业化时期中预测城市的发展远景。这一阶段的空间战略规划被建筑设计的学科原则所主导,主要集中于物质形态方面。这些规划常常受到一些市民运动的启发,比如公共卫生运动、城市美化运动(Suttcliffe 1981;Krueckeberg 1983;De Ruijter 1986;Hall 1988;De Klerk 1998)。尽管在区域层面针对大都市区的战略规划在二战前也已出现,但进一步的发展要到数十年后的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出现,如对主要都市区域(在英国)甚至是国

家(瑞典和荷兰)的规划草案。这都是些不成文的政策文件,并且瑞典后来还放弃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在德国,一些空间规划的原则融入了关于空间规划的联邦法律,比如中心区原则(the principal of central places)。只有荷兰在所有的政府层面都引入了包含空间战略规划方案或政策文件的总体规划。其它一些国家则把空间战略和大型项目包含在了更强调经济导向性的政策文件中(比如有着众所周知的指示性规划(indicative planning)传统的法国)。在另一些国家,空间规划最终被或多或少含蓄地融入了部门规划,比如德国的基础设施规划。

在战略规划的演进过程中,空间规划今天的发展状态不仅因为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特别需要维持空间的和谐统一,还有更多其它的原因。战略规划的长远导向是大规模物质建设项目需要很长的准备工作时间和实施过程的必然结果。尤其是考虑到需要在政策上达成一致,这类项目的完成常常要 10 年到 20 年的时间。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长远战略规划就是静止不变的。在一些具有规划传统的国家常常会不断地更新这些规划。这就产生了一个“滚动状态的战略规划”(ongoing strategic perspectives)问题。新的规划必须不断考虑工程项目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相比其他政策领域,空间规划不得不受环境所迫更多地关注未来。

需要对空间组织不断地进行战略修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空间发展政策的相对开放性和跨学科的特性造成的。编制空间规划必须考虑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对商业、居住等各种

空间的需求迫使规划师不断地重新配置空间资源以保持空间关系平衡。与环境政策拥有一定的质量标准、或者基础设施通常是试图满足确定的交通需求不同的是,空间规划却没有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相对稳定的固有的测度标准。空间规划必须在社会和空间的动态变化中努力达到新的平衡。与其它领域的政策相比,空间规划依赖于不断调整的综合平衡。

荷兰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过程为这种跨学科的平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1960 年荷兰第一轮空间规划报告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在荷兰西部边缘区隔离带进行空间或经济开发的需求。1960 年代中期发表的第二轮报告承认了西部城市化地区的持续增长,并预期会出现大规模的郊区化现象。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强化市中心和发展卫星城,在住房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团体联合起来共同寻求解决对策。第三轮报告完成于 1970 年代中期,它第一次确立了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因素的重要地位。以这种观点看,空间规划转向更多不同的方案可选择性,以适应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市和非城市建设区之间形成更强烈的反差。空间发展政策得到两组人的共同支持,一组是在大城市面对周边的竞争叫苦游说的,另一组是呼吁保护开放空间的环保主义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议程被付诸实施,比如在适应增长的同时而不破坏更多的开放空间。避免郊区化蔓延的想法被演绎成一系列成功的都市中心增长政策。十年以后,1988 年的第四轮报告认定兰斯塔德(Randstad)的国际竞争地位,是至今考虑环境的最突出代表。因此,空间规划明确将城市增长的未来集中在绿色环境背景上的紧凑型城市区域。第四轮报告也显示了规划学科贯有的管理增长的政策传统,按照规划选址建设的比例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在其他地方仍有一些并非规划的增长。目前正在准备中的下一轮报告设定了新的战略目标和新的综合政策。城市开发有可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被给予更大的自由支配权,但规划师不可能完全放弃他们反对城市过度蔓延的目标。涉及到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管理的新的综合政策也在制定中。总的来看,空间规划在本质上和制度上随时间的变化是很清晰的,尽管如此,一些空间政策的原则还是始终保持稳定,特别是尽可能使城市集中紧凑发展和在城市的拓展中保护周边的地区,这表明了战略性思考的力量。规划学者常常用“荷兰规划说”的例子来举例说明这种连贯性(Faludi & Van der Valk 1994;Korthals Altes 1995;Alexander & Faludi 1996)。

在评估空间规划时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力量也表明目标的实施与其他角色的利益和权利地位的联系是多么紧密。空间规划是一个充满进攻与妥协的舞台,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对空间规划的最终集体理想如何实现不得不产生疑问。很明显,如果汲取在变化环境中的战略规划的特征,规划部门需要不断地寻求与外部力量的联盟,因为空间规划很少(仅通过有限的方式)能靠它自己实现目标。除了区划外,空间规划几乎没有实施自己的力量。就其能实现的成果来看,区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然而作用非常有限的工具。因此,规划师总是尽力通过影响城乡发展的其它角色的行为来实现规划。上面的例子明显表明规划对于新的建设投资和开发商意见的依赖。这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将显示

市场角色地位的转变很快彻底地影响到了空间规划。

在本书中,Bryson 提出空间规划可利用资源的缺乏是近年来战略规划在美国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再次受到重视的一个原因。精确地说,近年来西方城市的战略规划是围绕着一些专项资源,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投资等来组织编制的。在美国,空间规划在政策系列中常常处于战略规划的一个子系统的地位,这些政策系列紧紧地围绕着各自的主题。但这不是欧洲的普遍状况。欧洲有自己的多样性传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空间规划使用跨部门的视角,以有限的资源表达自己。这使得空间规划作为一个多部门的政策领域(policy area 1)处于非常独特的地位。这种跨部门的平衡行为及其动态性成为了欧洲空间战略规划的重要本质特征。

这种多部门的特征对于空间战略规划理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痛苦的。我们可以把空间战略规划相对有限的实施能力作为其优势或弱点,但都必须承认这种有限性实施能力的事实。这使得规划不再仅仅关注资源问题。因此,决策理论中的格言“谁买单谁发言”(those who pay should get their-way)永远不会出现在战略规划中。这样欧洲的战略规划在考虑资源之外,必须思考空间战略规划的最首要动机,以及如何使之理论化。在这一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如何把规划师主导的公共战略政策与从自身利益和权力地位出发影响空间实际使用的私人及公共角色两者之间联系起来。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社会角色和政策机构如何作用于具体的空间开发并不

编译注:1960 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专家把空间规划看作是一种城市的发展政策,置于公共管理政策之下,而这里的 policy area 是指所有公共政策制定工作范围。

仅仅取决于空间规划。规划师常常处于这样的地位,他们必须对城市空间的变化作出反应,并不得不预测社会角色和其它政策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动向。虽然规划师可以强有力地推动或阻碍某项特定决策,但大部分的主动权掌握在其他社会角色的手中。空间规划本身活动范围具有有限性和应对性的特征,实施规划只有通过与其他社会角色建立联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Salet 1996)。但这并不意味着规划师应该仅仅关注适应市场趋势。相反,空间规划扮演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需要特定的战略来发挥作用的。

这种偶然性不是系统的缺陷,而是每一个部门战略树形结构不可避免的属性。这些战略相互消长形成了一个不同角色及其利益的集合。这样,空间规划在不同的行政管理文化背景就具有了不同的地位,英国和美国强调政策的功能和实用主义,而欧洲大陆则有很大不同。美国和英国的空间规划以特定的名义以具体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以得到其他行为人的遵守:在美国是增长管理(growth management)和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在英国是政策导则(policy guidelines)。尽管如此,英美规划仍然留有很大的协商空间(Cullingworth 1997;Newman & Thornley 1996);而欧洲空间规划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使用方面的战略规划,而且试图建立一个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空间网络。这种做法在欧洲已经制度化,例如荷兰的《空间规划法》(Dutch Spatial Planning Act),近来还引进到比利时和德国的一些地区。空间规划如果能与大型项目的开发成功地联系起来,就会在更多的地方得到推广。法国就有着很强的开发大型项目的传统。但是,规划师几乎从不亲自承担开发项目。

1990 年以前的空间规划理论导向

许多不同的群体共同来完成公共空间发展目标的确定,保证规划的实施。对规划师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如何保持不被卷进去失去自我,并以不同的理论方法来处理具体的情况。实践表明,战略规划由于其所处行政管理文化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探索方向。首先,规划师必须认识到各部门的行为自由和干预权,在这方面,盎格鲁-萨克逊与欧洲大陆的行政管理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次,这种文化背景形成了空间规划操作的行政管理环境。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中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主导了行政管理,政府政策被看成是提供的一种服务,而相对缺乏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而在欧洲大陆的行政管理文化中,国土和中央的行政管理结构处于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国土部门承担政治责任,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有利于部门间的协调和政策整合。这为制定统一的空间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有许多不同极端的规划类型也就不足为奇了。上面谈到的如何在公共空间政策目标中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也会引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实践中,规划总是试图寻求在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立场。一个极端是空间战略目标完全被集体的公共意向所左右,对于它所要影响的权力领域漠不关心。这种情况在功能或实用主义的政策文化(比如盎格鲁萨克逊)中很少见,但在具有综合性规划传统的地区却经常出现。荷兰的空间规划一直在与这方面的问题作斗争。

在德国,由于规划方案仅局限在规划本身,而出现了所谓“空间规划危机”。另一种极端情况是空间战略目标一味地迎合那些目前在市场和政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力量。当空间规划仅仅迎合这些利益时,其战略功能,尤其是关于跨部门利益综合评价的功能将完全丧失。当空间规划从属于主导部门之下时,这种情况就显得更为可怕。以上情况可以在实用主义的行政管理文化下找到更多“迎合的规划”(planning as accomodation)的例子。

在规划实践中,两个极端之间存在许多中间立场,并且变化无穷,这使得空间战略规划成为一项非常吸引人的事业。规划实践一旦走向一个极端,反作用力就立刻一起将它推向另一个方向。这也反映了战略规划理论发挥着一种在只强调公共集体空间意向和过度重视社会内在动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在社会的舞台上最终真正做出结合社会动力和综合土地使用模型的决策。

这些论题对于空间战略规划来说并非新意。在战略规划的发展过程中,目的论或多或少一直是规划的出发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理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理性并有效地找出目标与结果之间的路径。在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经典的工作思维方法方面,空间规划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战前以及战后早期规划理论的主要思潮是需要确定性和追求多种方案的公平评价(如果可以看到其影响后果的话)。即使在规划的理性模型出现之前,“先调查再规划”(survey before plan)的座右铭也表明了空间战略规划对科学技术的信赖程度。另外,城市规划实践也具有其不同的等级和高效的组织。渐渐地,纯理性规划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Simon),规划在实践操作中必须面对有限的时间、资金和资源。20世纪60年代,规划机构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地挑战。而另一方面,新的社会意志不断对规划机构及其政策产生新的期望。技术或者说是理性的预测被社会和政治的直接介入所取代,原先目标导向的理性走向新的终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代表者是 Davidoff 引入的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概念。他主张转换位置,包括根本性的上下关系的转换;他试图强化整个规划过程的理性。他并不反对理性的规划,相反他主张尽可能广范围的“规划选择理论”(choice theory of planning)。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观点可分成三个流派,它们试图从不同的层面缓和空间战略规划对确定性和理性的传统需要,这使得它在实践中具有很大局限性。这一时期的主导规划方法有综合理性的(rational-comprehensive)、渐进式的(incremental)和混合式的(mixed scanning)(Faludi 1973)。

在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关于空间战略问题的决策第一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理论方法远离了传统规划方法的核心内容,而更多地强调规划程序。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这成为规划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之后不久,新的方法将内容和程序结合起来。实施的观点主宰了整个 1980 年代,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增强规划效力。在此期间,许多人开始考虑关于社会自我规范(Social self-regulation)的需要。很明显,单中心和目标理性的空间规划观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不可能再有发展:众多的社会群体都想分得属于他们的一杯羹,自然

不会按照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集体行事。形势发展需要有新的关于规划合理性和有效 性的理念,而这其中政府不再是规划的主体(Mandelbaum, Mazza & Burchell 1996;Campbell & Fainstein 1996)。

战略规划的三种方法:最近的讨论 依据上述同样的背景,我们划分了最近三种主导的规划方法。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试图解决空间战略规划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它们承担了上面所描述空间战略规划所受到的常见挑战——调和各类空间目标和实际完成空间开发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另外,这三种方法部分借鉴了其它学科的思想。正如 20 年代 70年代初,除组织学之外,规划理论再次向社会和政治科学——例如经济学和法学——发展。下面的三种方法最能反映近来规划理论的发展状况:

 规划的制度(institutional)方法  规划的语汇(discoursive)方法  规划的互动(interactive)方法 接下来讨论这三种方法内在的不同出发点。

规划的制度方法 制度的方法将规划理论与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和经济、政治和宪法秩序的政体理论联系了起来。这种方法研究在规划所根植的不断发展的社会预期中其根本的规范形式。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制度是社会规

则的形式之一。因此,规划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共同期望的成果的众多规划目标的特定集合,而是要关心它所得出的规范的完整性,即它的规范性原则和指导意见制定的过程合理性。它包含规划观点被阐释的框架,以及这些规划观点能够反映并重构这一框架。它也为划分规划过程中各种角色的作用与职责界限提供规范参考。规划的制度方法也没有忽视由于新的情况不断出现而需要制定应对新的背景环境约束下的决策。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通过反映规范预期的相关形式丰富了决策过程。

由于结论性和确定性的制度理论还没有出现,规划的制度方法的基本原则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尽管这已经超出了本文介绍规划的不同制度方法总体情况的范畴——进一步的评论见 March and Olson(1989)和 Healey(1997c)——区别以下两种在规划理论中重要的制度思考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这两种思想在本书的几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第一种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规划政策立法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在这一点上规划的制度方法有规范性的功能(Edel 1995;Hajer 1997)。第二中主导的制度思想的应用集中在通过制度化使特定的规范性目标不断地体现出来,制度在这里是作为规划主体保证特定原则实施的工具。因此这种观点强调制度的功能,而且包含了制度的设计。

在理论上,两种制度的方法——分别关注立法和实施——其实是互补的。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并不能够简单地在这里总结出来,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制度方法往往导致了截然不同类型的制度形式。此外,相对于那些强调达成预期结果的规划师,倾向于以规划政策是对

规范的反映为出发点的方法会导致对规划过程的不同的结论和建议。

(规 划 中 语 汇 的 倾 向 转 变(discoursive / communicative)

第二个当前的主流规划理论关注的是在战略规划中信息传达的重要性。这种方法认为战略规划的作用就是集合社会各方的愿望并指引未来的行动。这种规划方法有一直传统地使用绘图、概念、隐喻、图表和概念框架等手法,试图以此向公共和私人角色来解释、推行规划的意图。这个方法还试图从符号学和语言学获取理论帮助和改良,积极寻求具有社会约束力的、符号化的语言。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有了许多关于规划建构(“framing”)与重构(reframing)的讨论。

只是近来,注意力才被集中到了社会语汇以及它的结构性含义上来。这种方法承认作为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一种形式,社会发展远景的建构具有其内在的力量。通过认识这种集体意识,识别、分析和重组这种发展远景设想,使得这些潜在的社会行为动机发展成社会协调的新形式。在语汇的规划方法中有许多流派,一些倾向于重新解释和重构新的规划形势中出现的概念;另外一些人则试图设计新的语汇方式,完善它以最终应用于新的战略规划方式。这种方法的一个有趣的特征是与语言学和政治哲学间的跨学科联系。

互动的规划方法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第三种主流的空间战略规划理论“互

动的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接受。这种方法可以看作是在空间规划过程中,对传统的政府机构作为主要协调者方法的不全面性的回应。这种单边的做法导致了许多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的问题,在规划主体之间的互动成为规划方法的一个新起点。在公共和私人角色并存的多中心背景下,空间战略规划与管理导致了许多关于规划过程组织的新解释。互动的方法大量而且频繁地吸收了政治学和组织管理学的思想。

关于互动的组织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技术统治论的方法将各个政府机构(比如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政策)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作为其研究的目标,由此在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间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社会统治论的互动模型则关注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自治能力,如果需要,允许自下而上地向政府机构提出要求。这种社会协作的模式由于目前的两个重要趋势而显得更加重要,一是自由化和以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政策,一是市民能动性的萌芽。应该注意到,大部分的互动规划方法假设市民和国家之间是平等的,而制度方法对此有争论(Habermas 1993;Salet 1994)。

将目前的主流空间战略规划方法划分成三种不能说是绝对全面或排他性的。实际上在这三者之间会有一些交叉。通过三种方法之间的杂交形成一种新的、统一的方法也不是不可想象。然而,本书的目的就是强调各自的侧重点以及不同的跨学科背景。本书并不想将这些方法综合出一个统领式的规划理论,这样做只会丧失目前各种思想争论的丰富多样性。相反,每种方法研究都应该被允许走上前台,并在将来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第二篇: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20121103694 钟梦琪 教科院12教育学汉

区域发展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

一~城市区域经济职能分析——城市区域观

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从区域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从整体上找到优势特色产业做大,但更要从区域产业全局考虑。

二~城市容量观

(1)人口判断

先预计城市的人口数量,在开始进行城市用地规划。但通常都要建造比预计人口大得多的用地,因为需要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速度,以及外来人口流入的情况。

(2)用地判断

本次规划的城市,主要人口是非农业人口为主,用地中心应是商业中心,周围郊区多为工地等,在郊外设厂子也有利于城市内部环境的空气,是环境优良。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话,经济发展多为第三产业,服务业务。外来及进城人员到来,可在城市近郊处设农业人口及暂住人口区域。

要计算用地标准,根据国家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口计算范围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但要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多会有大量外来暂住人口和农业人口,他们在城市里使用公共设施,基础服务设施都和非农业人口一样,所以也要考虑这些人的用地因素。

要考虑人均用地指标,公平的取合理的人均用地标准,为未来城市规划突破做预防。但不能过大的扩大规模,这样不仅引起土地资源浪费,也增加管理难度。

(3)供给约束分析

根据逾渗理论,当所有城市建造区域超过区域内可建区域总面积的50%时,即将发生过量转变城市空间将会迅速连绵形成一体,而难以再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结合碳氧平衡理论,现有城区范围内的极限开发建设用地量,做规划时,测算生态平衡用的是整个规划范围内的生态用地去与建设用地比较,这种算法得出的数据,虽然能说明宏观的生态环境状况,却无法对规划范围内的各地块的具体人居环境状况做出解释。在城市里面多建造公园,植物多了,环境自然就好了。在环城地带,森林覆盖率要高,因为城市中心是商业中心,人口多,居住紧张,依旧要增加绿地区域,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三~城市生长观

一个城市的生长模式在很大程度的上是根源于城市的生产方式,试想一个采用的是粗放式生产模式的城市又怎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目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偏重于城市的生态区划和生态保护方面,划分诸如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空间类型,还少有从经济产业结构的深层次来探讨城市生长问题。本次规划着眼于将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切入点和最佳形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城市建设中产业循环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等主要问题,建立起一条有特色的城市可持续生长途径。

四~城市结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也要考虑经济模式,在城市中心多以第三产业为主,服务业带动其他产业,行业来行动。空间构造的道路设计上,要考虑车辆增多,人口增多情况,为解决未来道路拥挤环境差,堵车严重,适当扩宽马路,桥与地下通道合理开发建造。

空间构造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安排,有商业中心,会有人来工作购物,公园,生态区会有人来旅游,有教育类设施,幼儿园,小学到大学,这样能留住人口,中国几大鬼城,如果全面建造这些设施,而非盲目发展经济,将能走上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篇: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打造“智慧能源高地,淮畔山水名城” ——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征求意见稿摘要)

一、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概念

赵民(同济大学教授、博导)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属于城市总体规划范畴的前瞻性研究,是针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的研究和谋划。作为城市宏观层面的“非法定规划”,战略规划工作具有总体规划所不具备的快速、实效和创新的特点。因而自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许多大中城市开展了战略规划研究工作,发挥了指导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

今年2月,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的谈话中特别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此外,总书记还对区域协同发展、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城市规划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全国各地的城市规划编制、实施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当前,淮南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开展战略规划研究来完善既有城市总体规划、并为未来新一轮总体规划提供技术储备十分必要,贯彻落实了中央的要求,体现了市委、市府领导的高瞻远瞩和对规划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淮南城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淮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缘起

淮南市在大区域版图中居中靠东,素有“中州咽

喉,江南屏障”之称。近年来,淮南市抓住融入“长三角”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初步实现了“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较好落实了国家的皖电东送计划、安徽省的东向发展以及建立合肥经济圈的战略要求;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基本遵循了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东进南聚、西优北联”方针。

另一方面,目前淮南市的产业结构仍然偏重,要达到总规预期的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尚有较大难度;工业园区名目繁多,难以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竞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阻碍了淮南从传统煤矿城市向新型智慧能源城市的升级转型。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速减慢,未达到总规预期的年均1%以上的增速,2012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以煤电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对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任务很重,难度大。近年来,为了积极谋求新的发展,有关部门先后组织编制了《淮河北岸滨河新城规划》、《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和《淮南市东部新区产城一体化规划》等重大规划,这些规划与上位规划需要有更好的总体协调。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淮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的编制始于2004年,该规划实际上对指导淮南市的城乡建设指导作用已达10年。因此,对该版总规的实施情况及现实适应性加以评估、并相应开展“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工作,从而及时更新实施策略及优化总规的引领作用。这既是淮南市城市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国

家的有关规定。

3、淮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性

本次战略工作围绕淮南市提升区域定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空间优化和稳固生态安全保障性等四大主题,对影响未来淮南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创新性和关键性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开展多方咨询和协调。其重要意义在于明确淮南市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实施策略,同时也为下阶段的各项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提供宏观指引。

战略规划重在突出战略导向、趋势导向和问题导向,既要有区域视野和响应国家战略,同时也要抓住淮南未来发展的宏观性、关键性问题。由此,在方法论意义上,通过战略规划的工作平台可更好地汇聚各方意见和智慧。希望通过问卷、访谈、研讨,以及报纸、网络等媒体途径,使得领导、专家与普通百姓都能够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对破解淮南发展瓶颈问题的现实意义,以及引导城市长远发展的前瞻价值。

二、淮南市城市空间

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摘要)

主编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次淮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持有区域视角,改变了以往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思路,打破行政界线;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分析,也有对周边邻里兄弟市县的调研和发展动态把握。规划中充分肯定了淮南在区域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提出淮南

应踞中入东、稳固能源高地的既有优势;要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主动联合蚌埠,做优城市服务职能,创新能源科技。规划还强调了生态立市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山水环境优美的淮畔城市。

图 1淮南市区位图

1、城市性质定位

本次战略规划进一步研究了淮南的城市定位和职能。其内涵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华东战略性能源基地,安徽省北部战略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合肥经济圈重要城市;转型为宜居、宜游、宜学、宜业的新型智慧能源城市。

2、产业转型路径

本次战略规划提出淮南应构筑多元产业集群,走复合式转型道路。提升发展以高效煤电与新型煤化工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接续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合淮同城产业走廊与淮蚌合作产业走廊;重点培育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重点发展淮阜山水旅游走廊,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图 2淮南市内产业集群及重点产业布局

3、调整人口规模

伴随高城镇化率和逐步式微的人口红利,要以“精简城乡结构层次,实现乡村精明收缩;吸引要素集聚,促进中心城镇繁荣”为淮南当前城乡空间优化的基本指引。至2030年,市域直接辐射圈总人口规模有可能达到270-300万人,城镇化率达85%。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20年为165万(现行总规指标),2030年达200万。

4、优化市域城乡空间体系

淮南市城乡空间结构,将由现行总规的“一主两副四片区”逐步演变为“一主两副、三片区四走廊”。

一主即中心城区核心区,是淮南市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凤台县城为西部副中心,以发展能源、煤化工、生态旅游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空间发展衔接寿县,突破行政区划视其县城为南部副中心,以生态旅游、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物流为主。三城即中心城区、凤台县城及寿县县城。四廊即指与产业空间布局紧密结合的合淮同城产业走廊、淮蚌合作产业走廊、淮(凤)阜山水旅游走廊、淮(寿)六历史文化走廊。

图 3淮南市远期城乡空间体系示意

图 4淮南市中心城区用地规划调整示意

5、调整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逐步构筑“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的空间格局。

图 5淮南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示意 东城即以田家庵和大通区为主的东部商贸综合区。依托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田家庵城区、淮南经济开发区和淮南东站区域,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商贸金融、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

图 6淮南市中心城区东城空间格局调整示意 南城即以山南新区和谢家集区为主的行政商务区和战略新兴区。依托淮南高新区、山南行政商务区、南部科技服务城和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未来更强调发展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交通集散、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

图 7淮南市中心城区南城空间格局调整示意

西城即以大八公山旅游,淮河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依托八公山区、李冲乡和豆腐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农副产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西城将与一水之隔的凤台县城和一山一湖之隔的寿县县城,共建同山共河的空间结构和景观体系,加强三者之间的区域交通衔接。

图 8淮南市中心城区西城空间格局调整示意 北城即以北岸新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和袁庄为主的绿色能源区。发展新型煤电化产业、煤炭装备制造业及能源科技、能源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北城强调产城融合;同步推进北岸新区建设和塌陷区治理,打造泥河生态走廊。

图 9淮南市中心城区北城空间格局调整示意

6、优化城乡综合交通

本次战略规划充分考虑并梳理周边区域性交通设施与淮南城乡交通的对接。依中原经济区规划,新增沿淮铁路,北接蚌埠,南联商杭客专;新增规划高速公路向北直达规划皖北机场;同时,在潘集区泥河以南增加高速连接线,贯通绕城高速公路。此外,加强各区之间的快速交通以及淮河跨河交通,通过等级提升和局部改线,充分梳理并改善城市快速路与干线一级公路、重大交通性主干道与一级公路的衔接。

图 10淮南市城乡综合交通升级示意

图 11淮南市快速路规划示意

结合轨道交通规划,根据本战略规划提出的空间发展格局,未来拟建设6条轨道交通线。1号线联系淮南东站和淮南南站;2号线向西联系凤台县城;3号线向南联系寿县县城;4号线向东延伸至高塘湖;5号线为城市核心区环线;6号线向东至上窑风景区。

图 12淮南市轨道交通规划

7、凸显山水景观特质

本战略进一步优化淮南的山水文化特质,提出“三山四水筑淮南、双横双纵织五彩”的生态景观格局,进一步确保中心城区各组团及周边县城均能由自然山水走廊获得绿色屏障。三山即指舜耕山、上窑山、八公山;四水即指淮河、高塘湖、瓦埠湖和

泥河-花家湖;三城即指中心城区、凤台县和寿县;双横即指淮河沿淮景观带和八公山-舜耕山山景景观带;双纵即指花家湖-瓦埠湖滨水景观带和泥河-高塘湖滨水景观带。

图 13淮南市山水城市格局的景观引导

三、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及指导意义

周应海(淮南市城乡规划局局长)

1、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

2013年10月,由淮南市人民政府组织,我局牵头,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淮南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工作。2013年10-11月,完成了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社会调研三个方面的前期调研工作,并通过问卷形式对淮南市城乡约1000名居民进行了有关城乡规划建设问题的民意调查。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开展了对淮南市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工作。通过

审视规划的实施状况,分析规划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互适性,总结规划实施的绩效及存在的不足和挑战,进而逐步确立了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2014年2-4月,完成了战略规划的研究报告初稿;随后规划编制单位与我局和专家进行了多次交流和方案讨论。2014年5-6月,完成战略规划成果的意见征询稿,并制作成视频和文字宣传材料,向淮南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各区县和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并征求意见;同时还通过淮南日报等公共媒体

进行公示和征询社会意见。

2、战略规划的研究重点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响应国家“五位一体”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顶层战略指引,本次战略规划的工作思路主要是从总规实施评估着手,准确认识总体规划规划实施中的矛盾和困惑,并前瞻性

地审视淮南市域空间发展的重大挑战,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出战略性规划对策。其意义在于可为当前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亦即是及时完善既有的法定规划实施策略而有效统领各部门、各区县的规划建设工作。

实践角度而言,本次淮南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淮南市未来城市与经济的升级转型出谋划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关于淮南市的区域角色问题。战略规划提出,淮南在参与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对接长三角的同时,要积极主动融入合肥经济圈和携手蚌埠、阜阳等兄弟城市,从而发挥淮南的区位优势,并夯实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其次是产业发展方向转型。要改变倚重二产的传统经济发展路径,走复合式转型道路,在巩固能源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资源配置强调新兴特征与创新功能。

再者是城乡空间格局调整问题。梳理优化产业空间,加强对各产业空间的重点产业引导,尤其是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布局,并促成各产业园区与产业走廊的集中建设;在现有总规的结构基础上,延续“东进南聚、西优北联”的空间策略,逐步构筑市域“一主两副、三片区四走廊”的空间体系和中心城区“一河映三山,四水筑四城”的空间格局,加强淮南与周边市县的空间统筹,并促进城乡空间与本底山水屏障的友好关系,包括明确新的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保障城市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平衡。

最后是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的长远谋划。加强淮南城乡交通与区域大交通的畅通对接。比如,增加区域性铁路和高速公路,梳理城市快速路与干线一级公路、重大交通性主干道与一级公路等的无缝衔接等,并明确环形+放射状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以获得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对城乡空间优化的最有力支撑。

另外,本次战略规划基于以上方方面面的规划内容,提炼出新的城市形象口号——“智慧能源高地,淮畔山水名城”。希望能够获得社会广泛讨论,希冀通过这张城市新名片来彰显淮南未来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成就。

3、战略规划的指导意义(1)强调规划的战略性

本次战略规划的开展主要是加强对影响淮南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规划聚焦提升区域定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空间优化与确保生态安全保障性等四个视角,形成多个支撑性专题。不求面面俱到,重点回应淮南在城市发展中遇到的主要瓶颈问题和提出战略性对策。

(2)体现规划的政策性

一方面,规划内容由单一空间布局方案转向“发展目标—实施策略—政策保障”三位一体的综合空间发展政策,成为引领城市发展战略蓝图、社会各方行动的共同纲领和政府各项政策整合平台。另一方面,为淮南市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规划研究和编制各项专业提供宏观平台,进而可望形成以战略规划为统领的跨部门公共政策体系。

(3)第三方视角及合作和参与

本次战略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局牵头,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赵民教授领衔团队主承担。本次战略规划工作既具备了第三方的视角研究,又有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同时还有众多居民参与(包括约1000多份城乡居民问卷)。“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是此次淮南市战略规划的特点,这就保障了此次战略规划的专业水准及社会公共基础。

(4)后续工作

在区域协调上,通过重大战略议题的共同研究、重大事项协调制度等工作机制,将淮南市的发展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之中。在市区联动上,各区县应进一步结合战略规划研究的成果,同步推进区县域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要上下联动,以创新转型为目标明确各区域空间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要进一步发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规划编制和实施;根据规划编制的特征,确定各有侧重的公众参与形式,形成全过程公众参与

机制,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有效性。

备注:本规划目前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稿、来电,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对您提出的意见认真研究吸收并将有见解的优秀稿件在淮南日报上刊登。(截稿日期:8月20日)联系人:黄伟明

电话:0554—5361359

邮箱:hnghjxxzx@163.com

地址:淮南市山南新区和风大街88号A座359室

第四篇: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目录

1背景__5

1.1背景与意义_5

1.1.1战略规划的背景_5

1.1.2战略规划的意义_6

1.2战略规划制定的内容与技术路线_7

1.2.1战略规划制定的内容_7

1.2.2战略规划制定的技术路线_7

1.3“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_8

1.3.1“

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_8

1.3.2“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原则_8

1.4规划编制的依据_9

2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__10

2.1自然环境分析_10

2.2外部经济环境分析_10

2.3外部行业环境分析_12

2.3.1全国水管单位基本情况_12

2.3.2全国其它流域河道管理情况_12

2.3.3水管单位改革的主要政策_14

2.3.4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_17

2.4组织现状分析_17

2.4.1组织概况_17

2.4.2工程建设现状_18

2.4.3工程管理现状_18

2.4.4人力资源现状_18

2.4.5水利经济现状_20

2.4.6财务现状_21

2.5存在的主要问题_23

2.6综合分析_25

3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__25

3.1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_25

3.2发展与改革应遵循的原则_26

3.3发展的总体思路_26

4战略与目标__27

4.1SWOT分析_27

4.2总体战略_28

4.3战略目标分解_28

5发展期的主要任务__29

5.1防汛工作_29

5.1.1防汛工作目标_29

5.1.2防汛工作重点_29

5.2工程管理与养护_31

5.2.1工程建设目标_31

5.2.2工作重点_32

5.3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_33

5.3.1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目标_33

5.3.2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工作重点_33

5.4水利经济建设_34

5.4.1水利经济建设目标_34

5.4.2水利经济建设工作重点_34

5.5信息化建设_36

5.5.1信息化的定义_36

5.5.2实施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_36

5.5.3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_37

5.5.4河务局信息化建设目标_37

5.5.5河务局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_38

5.6技术管理工作_39

5.6.1省局技术管理工作要求_39

5.6.2河务局技术管理工作重点_39

5.7人力资源开发_40

5.7.1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_40

5.7.2“十一五”人才规划_41

5.7.3“十一五”期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_41

5.8组织文化建设_43

5.8.1组织文化的作用_44

5.8.2渭南河务局组织文化的意义_44

5.8.3渭南河务局应倡导的组织文化_44

5.8.4开展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_45

5.9管理体制改革_46

5.9.1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_46

5.9.2河务局“十一五”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_46

5.9.3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_47

6战略的评价与控制__48

6.1战略评价_50

6.2战略控制_51

7结束语__53

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研究1背景1.1背景与意义1.1.1战略规划的背景2005年,国务院以国函〔2005〕99号文正式批复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规划对我省投资155亿元。其主要内容:一是水资源配置与保护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灌区节水改造、污水回用、外流域调水、雨水利用与城乡供水水源和水资源保护等工程;二是防洪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降低潼关高程、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等。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措施和渭河下游干流堤防、南山支流堤防、三门峡库区移民安全建设、排水除涝、东庄水库等项目;三是水土保持项目,主要包括骨干坝与淤地坝建设,水土保持林、基本农田、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和预防监督监测网络建设。通过重点治理,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确保重点河段和地区的防洪安全,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渭南河务局管理的渭河河段,无论从工程长度还是工程重要性来说,都是渭河各河务局之首,也是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地区。渭河流域治理工程的全面实施,将彻底改变渭河工程现状,带动渭南河务局单位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也为养护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同时,国家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河道管理单位今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以来,各地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水管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对从事河道管理等纯公益性的水管单位由财政全额供养,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修养

护费用。这给河务局单位今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作为黄委会、水利厅和省江河局共同确定的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通过一年来管养分离的实践表明,工程维修养护费用比过去有较大增加,基本可以满足工程所需,且列入财政供养这个稳定可靠的保障渠道,管理人员经费、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有了保证。改革后职工人心稳定,工程面貌逐步改变,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006年,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最近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陕西省江河水库管理局(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升格为副厅级单位。管理范围从原来的三门峡库区扩大到陕西境内整个渭河流域,直到全省江河水库管理,管理范围扩大,管理职能增加。无疑,随着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机构升级,将会给包括渭南河务局在内的其下属单位和职工个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和资源优势。

最近,渭南市朝阳路原省三管局办公院落的开发,对河务局搬迁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务局机关现在办公地址占地4.6亩,有住宅楼两栋,办公楼一栋,机关院落已全部利用,无发展空间,加之地处背巷,位置较为偏僻,极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急待搬迁。现在,省局明确将地处城市中心区域的朝阳路院落划归渭南河务局,由其负责开发。该局为此已专门成立了渭南基地建设办公室,并开始工程建设。

总之,全国水管单位改革有三到五年的过渡期,可以说,现在是渭南河务局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发展最重要的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在总体上把握面临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寻求最佳发展空间等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筹划好未来发展思路,是单位决策者和全局职工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也是战略规划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1.1.2战略规划的意义战略是一种计划,是一种计谋,是一种模式,是一种定位,是一种观念。发展战略是单位高层管理者,面对激烈变化和严峻挑战的环境,为取得长期生存及不断发展,实现单位的宗旨和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总体谋划,它包括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规划等内容。

战略研究和战略管理,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战略管理决定着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组织追求的目标。战略是对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纲领性的规划和设计,对组织经营管理所有方面都具有普遍的、全面的、权威的指导意义。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战略,无异于盲人骑瞎马。“联想集团”的总裁柳传志曾经提出,企业发展的“三要素”一是搭班子;二是定战略;三是带队伍。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是由发展战略特征决定的。发展战略具有一个本质特征和四个一般特征:一个本质特征是发展性,四个一般特征是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和计谋性,那么它的意义也就表现在这五个方面。

渭南河务局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既是贯彻省局要求,制订单位“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工作需要,更是保证单位未来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思路决定出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为此,必须围绕单位长期的发展,制定发展战略,并贯穿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使单位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防范和抵御各种风险,有效地经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求得生存与发展。

1.2战略规划制定的内容与技术路线1.2.1战略规划制定的内容在全面分析评价了渭南河务局发展和改革面临的自然环境、外部经济环境、外部行业环境、内部环境和单位管理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本规划首先提出今后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然后通过SWOT分析确定单位发展的总体战略、战略目标;规划的重点部分对发展期的主要任务,包括防汛工作、工程管理养护、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水利经济建设、信息化建设、技术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分别进行了论述;最后还就战略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价。

1.2.2战略规划制定的技术路线研究的技术路线见下图1-1所示。

明确项目任务和要求

战略规划比较研究

调查、描述及分析河务局背景、现状

战略规划及相关理论研究

规划设计

河务局总体战略

战略规划的配套措施

各项具体目标及措施

验证、交付

图1-1战略规划技术路线图

战略规划制定中使用的主要方法有模糊评价、SWOT分析、定量战略计划矩阵、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研究方法都比较成熟,并且已经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被比较普遍的应用,因此,从方法论上来说是可行的。

1.3“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3.1“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渭南河务局战略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中、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省水利厅、省江河水库管理局(渭河流域管理局)“十一五”规划为重点,全面分析全国、黄河流域、全省水管单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形势,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理清发展总体思路,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主要工作任务,落实实施措施,科学指导单位今后可持续、全面发展。

1.3.2“十一五”战略规划制定的原则为了保证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能使发展战略起到应有作用,在制定发展战略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制定单位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到河务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坚持工程规划与国土整治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总体布局要与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镇化建设规划及综合治理规划相协调。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工程规划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相结合,更好的利用洪水、管理洪水。

(4)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在统筹研究河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受益同受影响区的关系,近远期工程结合,防洪与兴利相结合。

(5)坚持防洪工程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防洪工程建设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防洪的需求。

(6)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好防洪指挥系统,发挥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灾害。

(7)量力而行原则。也就是说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问题。考虑河务局在人、财、物、体制等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

(8)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所强调的就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站在全局、全社会大的环境思考问题,不能仅仅考虑渭南河务局、省江河水库管理局(渭河流域局)单位发展,要站在整个渭河流域、全社会发展的高度考虑渭南河务局的发展和未来。

(9)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就是指在发展战略的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对单位未来发展的预期。一般而言,发展战略的作用为五到十年,如果刚刚制定出的战略就要修改,说明在制定的发展战略中没有考虑到动态性问题,这样对单位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对单位未来发展的预期一定要做好。

1.4规划编制的依据.安索夫的计划战略理论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战略。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个水利发展五年规划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水利部《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

.水利部《水文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

.2006年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文件

黄河水利委员主持编制、通过水利部审查的《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

.陕西省第十一个水利发展五年规划(初稿)

.陕西省水利厅组织编制的《陕西省防洪规划报告》和《陕西省“一线两带”水利发展规划》。

.2006年黄河水文工作会议文件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初稿)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2006年工作会议文件

省三管局《关于编制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十一五”发展战略综合规划的通知》(陕库计函[2006]6号)。

2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形势2.1自然环境分析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的武山、甘谷、天水等地,于凤阁岭入陕,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在潼关港口汇入黄河。流域总面积13.5万km2,陕西境内6.76万km2;干流全长818km,陕西境内502.4km。流域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10.4mm,7、8、9、10四个月占全年的60以上。降水区域分布规律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渭河横贯陕西省中部,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关中“一线两带”开发的重点区域。渭河流经的关中平原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发达、科技实力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共有60个县(市、区),包括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铜川等大中城市,总人口231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91.1万人,农业人口1419.4万人,人口分布以渭河两岸最为密集。渭河流域集中了全省61%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68%的粮食产量,67%的大宗农产品,81%的工业总产值,87%的国内生产总值。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世界第二大悬河。近年来,渭河流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存在着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中游水质污染加剧、下游河段行洪不畅、洪水灾害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近年来连续发生的“2003”洪水、“2005”洪水,给渭河下游人民带来了严重洪涝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渭南河务局管辖的渭河河段地处渭河下游的渭南市城区范围内,地理位置重要,责任重大。

2.2外部经济环境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总体上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亚洲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趋势没有改变,国际区域合作加强,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发展空间。但世界经济运行中也有不少隐忧。除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长期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网址为-www.xiexiebang.com-未经过xiexiebang.com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石油价格仍在高位波动,不排除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更加强化;国际投机资金频繁冲击金融、商品市场,不断引发全球市场波动;局部地区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都将对全球经济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国内环境看,我国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内在动力较强,有利于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通过近几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供求总量关系进一步改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使市场机制作用明显增强,有利于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各方面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问题仍然存在,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体制机制不完善,法制环境不健全等。

面对新的形势,水利肩负历史重任,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防洪减灾任务更加艰巨,开发与保护关系更加复杂,此外,破除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为迫切和困难。水利部提出,“十一五”时期水利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利工作全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进一步转变水管理模式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统筹好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始终把农村水利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领域;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水利发展,全面做好“十一五”水利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规模4628亿元(含南水北调工程1316亿元)。其中防洪工程1561亿元,仍为重点投资项目。总体投资规模较“十五”有所减少。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将水利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水资源短缺、交通体系不完善是我省发展的两大瓶颈。“十一五”期间,必须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围绕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城镇建设,立足当地水资源开发,下决心建设一批惠及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两引八库”、黄河引水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城乡供水保证能力。另外,还有宝鸡峡、泾惠渠、羊毛湾、东雷抽黄、石门等十一个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东雷抽黄二期灌区配套工程,渭河中游干流、渭洛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汉江平川段、丹江干流等重点防洪工程建设,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十一五”全省水利建设总投资达264.48亿元。

总之,“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环境对渭南河务局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有效利用有利的经济形势是渭南河务局发展的关键。

2.3外部行业环境分析2.3.1全国水管单位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数千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仅1998大水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投入就达5000多亿元。全国现有1万多个水管单位、47万水管职工。这些水利基础设施,为保证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积淀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臃肿、管理粗放和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弊端日益显露,已经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如不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近年来相继投入巨资新建的大量水利设施也将老化失修、积病成险。

近年来,全国各流域水管单位都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和现代科技进步成果,加大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技术更新与信息化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河务局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兄弟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方针政策。

2.3.2全国其它流域河道管理情况黄河管理。黄河河道自古至今一直由中央直接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有4万职工、75个水管单位直接管理着黄河干流河道工程,号称是全国最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负责《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和监督检查;组织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及有关的专业或专项规划并负责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具有流域控制性的水利项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水利项目等中央水利项目的前期工作;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负责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制定或参与制定流域防御洪水方案并负责监督实施;负责授权范围内的河段、河道、堤防、岸线及重要水工程的管理、保护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审查许可;负责具有流域控制性的水利项目、跨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水利项目等中央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组建项目法人;组织实施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与治理;组织流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等。

长江管理。长江河道工程管理体制不同于黄河,长江河道由沿江各地方政府成立的河务管理部门管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职责:组织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并负责监督实施,组织开展有关前期工作、技术审查等;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负责流域防汛调度,指导、协调监督流域防汛抗旱各项工作;负责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负责中央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负责有关治理开发工程的指导、监督、监管等工作;负责长江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及相关的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与治理,组织流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指导流域内地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作。

黑河管理。黑河流经甘肃、内蒙两省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用水矛盾十分尖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1999年,水利部批准成立了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正局级),对黑河流域进行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能: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组织编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编报流域水量分配方案、节约用水规划和用水计划;负责流域内重要水文控制站监测工作;组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检查、监督流域水量分配计划的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流域内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调度和管理。协调处理流域内各省(区)之间水事纠纷。承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项。实行统一管理调度后,流域用水状况大为改观,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06年8月,一度干涸消失十年之久的河流尾闾湖泊东居延海经过连年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实现了连续两年不干涸。

塔里木河管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河之一,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1990年8月,新疆自治区批准成立了新疆水利厅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为全额拨款正厅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负责组织制定流域内水管理行政法规及治水、取水的规章制度,在干流区内开展水行政执法工作;负责监测、督促、实施塔里木河各主要源流向干流输送的水量和水质;编制干流区域内综合规划及有关专业规划,组织干流河道的整治工作;负责干流区域内节约用水的专业管理,负责征收干流区域内的水资源费和水费;负责协调处理塔里木河干流区域内地州之间、地州与兵团有关师(局)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水事纠纷;负责干流区域内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开展水科学研究、生态环境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管理;负责预审干流区域内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科研实验等工作,监督、检查各主要工程实施情况。2001年,总投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项目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全面启动,目前正在实施之中。与此同时,2000年至2004年,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相继实施了六次向塔河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工作,使断流30年的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恢复了通水,下游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淮河管理。淮河流域曾经是我国经济、文化繁华的地区。但在长达700年的黄河夺淮后,黄河把大量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鲁南的沂、沭、泗河不能入淮,苏北淮阴以下淮河入海河道鹊巢鸠占,迫使淮河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无数支流和湖泊被淤浅或被荒废,整个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国务院,把淮河作为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至1998年,累计工程总投入约650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60亿元,地方投入和群众集资投劳折款490亿元。投入产出的效益比为1∶4。治淮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在上游,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库5300余座;在中游,利用沿河洼地湖泊建成30多处大型蓄滞洪和行洪工程;在下游,扩大和开辟了入江入海水道;在主要干支流,培修堤防1.2万公里,使淮河干流的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沂沭泗水系达到10年一遇~20年一遇;在平原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排水系统的建设,开挖或整治了20多条骨干排水河道,建成各类水闸4000余座。修建机电排灌站4.9万座,动力总装机1000多万千瓦;兴建机井72万眼,配套54万眼;利用河湖水库的调蓄水量和引江、引黄等提水工程建成万亩以上灌区近500处,其中淠史杭特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全国最大的江都排灌站提水能力达400立方米每秒,全流域1亿亩低洼易涝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改造盐碱地18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已由新中国建立初的1200万亩发展到1.1亿亩;水力发电开发程度达到30,总装机近30万千瓦;每年向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供水450亿~500亿立方米;初步形成了以京杭大运河、淮河为骨干的水运网络,通航里程2万多公里。今天的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有防洪、排涝、灌溉、发电、航运等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结束了几百年来淮河出海无路入江不畅的历史,初步理顺了黄河夺淮造成的紊乱水系,基本上改变了黄泛700年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2.3.3水管单位改革的主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于2002年9月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2002]45号),随后水利部对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全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轰轰烈烈全面展开。

水管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力争在3到5年内,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现有水管单位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情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目前已转制为企业的,维持企业性质不变。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

(2)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严格资产管理。根据水管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撤并不合理的管理机构,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执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同时鼓励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把职工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结合起来。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企业董事会或上级机构依照相关规定聘任,其它职工由水管单位择优聘用,并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要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明确职责,以岗定薪,合理拉开各类人员收入差距。

要努力探索多样化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对于新建工程,应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方式,委托符合条件的单位管理水利工程。

(3)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

在对水管单位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步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

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已制定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的资质标准;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4)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财政支付政策。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列支。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以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企业负担,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经费预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其所管理的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财政不予补贴。企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加强资金积累,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足额到位,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数额,由财政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确定。《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制定。

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为保障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各级政府要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中央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中央水利建设基金的30(调整后的中央水利建设基金使用结构为:55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用于水利工程维护,15用于应急度汛),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给予安排。地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来源为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给予安排。

中央维修养护岁修资金用于中央所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主要用于省属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以及对贫困地区、县所属的非经营性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经费的补贴。

严格资金管理。所有水利行政事业性收费均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经营性水管单位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所属企业必须按规定提取工程折旧。工程折旧资金、维修养护经费、更新改造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水管单位各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5)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要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广开渠道,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特别是旅游、水产养殖、农林畜产和建筑施工等具有行业和自身优势的项目。利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进行生产或经营的企业,要优先安排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在清理水管单位现有经营性项目的基础上,要把部分经营性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

剥离水管单位兴办的社会职能机构,水管单位所属的学校、医院原则上移交当地政府管理,人员成建制划转。在分流人员的安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统筹安排和协调工作。

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各类水管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在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前,保留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仍维持现行养老制度。

转制为中央企业的水管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可参照国家对转制科研机构、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有关政策规定执行。各地应做好转制前后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的衔接工作。

在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而兴办的多种经营企业,符合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核准,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2.3.4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水管单位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达29亿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30;落实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23亿多元,约占应落实经费的25。其中,中央直属工程已100落实了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部分维修养护经费,总量约为改革前的10倍。省直属工程也在千方百计落实“两费”,部分省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水管体制改革总的情况是中央直属工程基本改革到位,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好于经济条件差的地区。

陕西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但“两定”、“两费”落实难度较大、问题不少、进展缓慢。省上已出台了《陕西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安排2004年-2005年完成试点单位的分类定性、经费核定以及单位内部改革等工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办法;2006年-2007年全面推进改革,落实各项政策措施;2008年进行全面总结和验收。

2.4组织现状分析2.4.1组织概况渭南河务局成立于1972年,主要负责渭河流经渭南市区境内的河务管理和防汛技术指导工作。所辖河道全长37.5公里,共有渭河防洪大堤55.81公里。所辖工程位于渭河左右两岸,西与临潼相邻,东与华县(右岸)、大荔(左岸)相接。共有河道整治工程11处,各类坝垛385座。保护着渭南市及沿河9个乡镇(办),96个行政村,28万人口,30万亩耕地。

单位现有职工72名。管养分离后河务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财务科、防汛计划科、工程管理科、水政科5个科室。管养分离后成立的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下设工程部、综合部及四个分公司。单位获得了黄委“十五”工程管理先进单位的称号,是国家二级水管单位。

2.4.2工程建设现状自六十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渭河进行治理,临渭辖区已形成了以堤防、河道整治工程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这些工程在库区防洪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1998年开始至今,渭洛河下游近期治理项目在该局辖区共加高培厚堤防18.8公里,新建坝垛26座。渭河“2003”洪水下游灾后重建首期应急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渭河干流堤防加固险点13处、河道工程水毁复建10处、修复进坝路12条5.15km、辟裂灌浆2.5公里,总投资1260万元。这些工程的实施,对缓解渭河防洪压力、保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4.3工程管理现状渭南河务局管养分离新机制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和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工程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工程防洪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工程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2006年7月经过水利部、黄委会联合组织验收后批准为国家二级水管单位,成为省江河水库管理局继华县河务局后第二个国家二级水管单位。工程管理水平走在全局先进行列,成为整个渭河堤防管理示范河堤、标准堤段。

2.4.4人力资源现状近几年,由于局领导班子对人才的重视,渭南河务局的人员结构与素质水平都有所改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全局共有职工72名,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素质结构分析

渭南河务局共有职工72人,在职职工共52人,其中党员25名,团员21名,具体如图2-

1、图2-2所示。从人数和比例来看,全局职工的政治素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图2-1渭南河务局职工政治素质机构

图2-2渭南河务局职工政治素质构成比例

(2)职称结构分析

渭南河务局在职职工中具有工程师职称4人,助工以下13人。技师3人,高级工10人,具体如图2-3。

图2-4渭南河务局职称结构

从评定职称的人数来看,渭南河务局拥有带职称的人员数量偏低,特别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数过少,这种现象对渭南河务局的发展会产生影响。

(3)学历结构

目前渭南河务局有大中专毕业生29名,占全体职工总数的35,具体如图。

图2-5渭南河务局全体职工学历结构

图2-6渭南河务局全体职工学历比例

通过学历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渭南河务局大中专以下学历人员占35,仅从学历角度来看,渭南河务局的职工学历水平还有待提高。

2.4.5水利经济现状河务局过去水利经济,主要来源于承担所管辖的河道工程维修、加固施工管理费和利润。实现管养分离后,专门成立了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维修养护。绿水公司严格按照企业化运作,并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内部管理制度,为公司的规范化运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2005年渭南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与渭南河务局签订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合同21份,合同金额571.08万元,目前完成合同投资499万元。

2.4.6财务现状表2-12003—2005(年末)资产负债表单位:元

年限

项目

2003

2004

2005

年初

年末

年初

年末

年初

年末

流动资产

2621227.9

2643462.88

3214.52

205665.26

205665.56

171158.26

其中:现金

477.40

202.73

321.01

406.51

406.51

398.68

银行存款

56572.57

88817.22

2893.51

205259.05

205259.05

170759.58

对外投资

642521.36

固定资产

986639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976667.48

资产合计

12487624.64

12541689.62

9901441.26

10103892.3

10103892.3

10790347.1

应付账款

89380.53

57442.78

54895.58

48433.42

48433.42

51323.62

负债合计

89380.53

57442.78

54895.58

48433.42

48433.42

51323.62

净资产合计

12398244.11

9929803.91

9846545.68

10055458.8

10055458.8

10739023.48

事业基金

2531847.37

31577.17

-51681.06

157232.14

157232.14

762356.00

其中:

一般基金

2531847.37

31577.17

-51681.06

157232.14

157232.14

762356.00

投资基金

固定基金

986639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898226.74

997667.48

负债合计

12487624.64

12541689.62

9901441.26

10103892.3

10103892.3

10790347.1

(1)资产情况分析

2003年底比年初资产总额增长了5.41万元,增幅为0.4;2004年底比年初资产总额增长了20.20万元,增幅为2,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流动资产增加了20.25万元所致。从流动资产总体上看,单位的流动资产比重加大,资产流动性增强,说明单位财务状况有所好转,而流动资产的增长主要是银行存款的大幅增长,说明单位偿还债务及其他方面的支付能力增强;2005年底比年初资产总额增加了68.64万元,增幅为6.7,主要是增加了64.25万元的对外投资以及7.8万元的固定资产,而流动资产则少了3.45万元。三年内单位资产总额减少了169.73万元,减幅为13.5。从资产分布上看,主要表现为流动资产的大幅下降,从资金来源上看,主要是负债下降了42.5所致。固定资产三年内增加了11.03万元,是单位正常发展的结果,单位扩大了规模。

(2)负债情况分析

2003年底比年初负债总额降低了3.1938万元,降幅为35.7;2004年底比年初负债总额降低了0.64万元,两年内单位负债总额降低了4.0948万元,降幅为46;2005年底比年初负债总额增长了0.289万元。三年内负债总额降低了38.58万元,降幅为43,负债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应付账款的下降,表明单位的债务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偿还,从而提高了单位的举债能力。单位以较大的负债下降满足了资产下降的需要,这种状况符合单位需要,有利于单位的发展。

(3)净资产情况分析

2003年底比年初净资产总额下降了246.84万元,降幅为19;2004年底比年初净资产总额增加了20.89万元,主要表现为事业基金的增加;2005年底比年初净资产总额增加了68.35万元,增幅为6.7。三年内单位净资产总额下降了65.92万元,降幅为13,主要原因是事业经费的下降。

表2-2渭南河务局03—06年7月资金情况表单位:元

项目年限

2003

2004

2005

水利和气象支出

656300.00

防汛岁修抗旱

493400.00

656300.00

5945700.00

其中:防汛

93380.00

298100.00

岁修

311600.00

358200.00

特大防汛

88000.00

退休人员费用

其他费用

收入合计

617400.00

656300.00

5945700.00

水利和气象支出

6763000.00

防汛岁修抗旱

493400.00

676300.00

5945700.00

其中:防汛

93800.00

298100.00

岁修

311600.00

378200.00

特大防汛

88000.00

退休人员费用

其他费用

支出合计

617400.00

676300.00

5945700.00

结余

0

-20000.00

0

(4)资金收支情况分析:

2003年,单位收到防汛抗旱岁修经费以及特大防汛费617400元,实际支出防汛费岁修及特大防汛费617400元,收支能基本相抵。

2004年,单位收到水利和气象专项656300元,而实际支出则为676300元,收入不能满足支出,亏损了20000元;与2003相比,资金收入总额增长38900元,增长了6.3,;本年实际支出为676300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支出增长的比例大于收入增长的比例,因而单位经费出现不足的现象,出现了亏损。

2005年,单位收到上级拨入经费5945700元,实际支出5945700元,又基本上实现收支相抵;与2004相比,资金收入总额增长了4289400元,增长了6倍,说明单位经费不足的情况得到解决,财务发展趋势良好,前景可观。

2.5存在的主要问题渭南河务局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堤防段面小、质量差、隐患多。据实测资料统计,三门峡水库建库至2000年底,渭河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13.32亿m3,由于泥沙的淤积,河床大幅度抬升,大堤内外临背差达2~4m,己成为地上“悬河”。仅在渭河“2003”洪水过程中,渭河临渭辖区段河床淤积泥沙厚度就达到1.0m左右。同时渭河主槽断面萎缩,过洪能力锐减,同流量洪水水位不断抬高,稍遇洪水即漫滩成灾,形成小流量、大灾害。

渭河堤防始建于60年代,土料混杂,分段、分层接茬多,压实度不够,堤防整体质量差。2001年年初用电阻法对渭河堤防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堤身土质松散,内部存在大量松散夹层、裂缝和孔洞。另外獾、鼠等动物在堤身打洞穴居形成隐患。渭河“2003”洪水造成堤防出险55处(5种险情),其中决口1处、漏洞2处、渗水3处、路面沉陷1处、纵向裂缝48条长3212米。渭河“2003”洪水重现期仅为2~3年一遇,在此情况下,堤防险情叠出,足以说明渭河下游堤防隐患的严重性。

(2)河道工程大部分系因险设防被动建设,工程标准高程不一,断面单薄,根石不足,控制长度也不足,抗洪能力较差,达不到“以坝护弯、以弯导流”的整治效果。且由于河湾不断上提下挫,增加了工程出险机率,进一步加大了整治难度。

(3)职工思想观念、管理技术水平等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员比例所占较少,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奇缺,特别是一线职工专业素质较差,将成为影响河务局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危机意识不强,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单位,缺乏靠技术吃饭,凭本领生存的思想,缺乏压力和动力,学业务、学技术尚未成为自觉行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少,工程管理工作科技含量低、手段落后严重影响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思想观念、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待加强。河道工程防洪标准低,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防汛要求。

(4)管理单位岗位缺岗严重。根据国家定岗定员标准和原则,渭南河务局应设置为8类32个岗位,定员55人。陕库办[2005]13号文《关于渭南河务局管养分离实施方案的批复》按逐步满岗的原则,将2005年管理单位岗位定为22人,并规定:“32个运行观测岗位留在管理单位,管理单位工作内容发包给养护公司,运行观测费由防汛费列支”,造成了33个运行观测、辅助类岗位空缺,且这部分任务交由公司完成无资金落实,加之内退、借调、病休共12人未在公司干活,但经费由公司承担,增大了工程养护成本。

(5)水利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渭南河务局现有有证护堤地635亩,由于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多年来,河务局水利经济依然依靠工程经济,若无工程,河务局将无法生存,随着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经费落实不到位的压力越来越大,单位要实现长远发展,实现强局富民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水利经济。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尚处于初期,人员少,尤其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偏少,机械设备少,资金不足,底子太薄,实力不强;现经营范围只限于河务局管辖的河道维修养护,由于没有施工企业资质,难以走向市场;加之现办公地址偏僻,院落小,没有开展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等条件。还未达到依靠管理主业和发展经济“两条腿走路”、“两驾车驱动”的发展格局,水利经济不能支撑起全局发展的半壁江山。

(6)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该局现有专职水政人员共有3人,兼职水政人员共5人,管辖着临渭辖区内37.5公里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水政管理监督和执法工作。近年来,通过落实水行政执法责任制,水行政执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达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仍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①水政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②现有水政人员偏少,随着行政许可事项的增多,已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③水政工作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无经费来源,严重影响水政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④水政执法与工程管理的联系需要进一步的理顺,真正做到为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驾护航还需作艰苦的努力。⑤水法规宣传力度较小,沿河群众守法意识不强,破坏工程事件屡有发生。

(7)信息化建设落后。渭南河务局信息化建设由于受资金和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发展缓慢。在2000年以前,该局信息化建设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由2004开始,该局陆续购置了一些办公必须的硬件设备,才建成了渭南河务局局域网,形成了该局信息化建设的雏形。但要想适应水事活动信息“办公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存储数字化、决策科学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实现水利工程管理与养护相结合的水利信息化体系,急需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8)基础研究工作滞后。长期以来,河务局只满足于工程日常管理养护,基础研究工作基本未开展。近期由于省局和领导重视,已开始起步,有所改观,现在正在进行渭河超标准洪水预案研究工作。但总的来说,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完整的基础研究体系,对高新技术应用与推广迟缓,基本资料数据库尚未建立。

(9)河务局机关急待搬迁。河务局机关占地4.6亩,现有住宅楼两栋,办公楼一栋,机关院落已全部利用,无发展空间,加之地处背巷,位置较为偏僻,极不利于单位长远发展,急待搬迁。

2.6综合分析从省江河水库管理局、渭南河务局内、外部环境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体上有利于单位发展和改革。当前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是基本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发展的态势为我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促使各项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环境友好”、“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等新理念的提出和全面贯彻实施,为库区、流域管理以及单位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三是省江河管理局(渭河流域局)的成立、水管体制改革试点成功、河务局机关搬迁以及维修养护企业的组建,既为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又为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四是随着渭河重点治理项目及防洪续建等三个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地推动库区治理、流域管理以及全局上下更好、更快地发展;五是全局在上级乃至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和良好的认可度,以及当前较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六是全局奋发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以及谋事、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氛围已全面形成并日渐浓厚,必将成为我们干好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和今后需要我们深刻地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攻坚,各方面的改革将从外围向核心转变,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将对全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二是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改制的深化,我们在决策能力、管理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成本效益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诸多领域将带来新的考验;三是单位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如何实现人的价值与组织目标价值的有机结合,如何把握结合点、搭建“互赢”的平台,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四是事业发展的期望与经济压力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需要全局上下共同不懈地努力;五是随着江河流域管理机构的成立,我们将面临全新的工作领域,如何定好位、履行好职责以及思维方式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如何适应新的要求,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特别是如何构建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和谐管理体制需要我们在深入地实践中去探索和解答;六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和谐单位”、“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等一系列新的理念如何在库区、在渭河流域以及全局贯彻落实,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并付诸实践。

3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3.1发展与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更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将库区、渭河放在流域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以维护渭河健康生命为目标,不断探索治理库区及渭河的新思路;以防汛保安为己任,以体制改革和单位搬迁为契机,以养护企业和自主创新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努力为建设健康渭河、安澜库区、和谐单位、库区流域的统管做出应有的贡献。

3.2发展与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渭南河务局发展和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体制改革要在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效绩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3)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3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发展思路可分为两个方面考虑。

主业—河道工程管护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所辖河道工程建设全部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工程管理养护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堤防;水行政执法实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开展渭河防洪预案、抢险先进技术、渭河河势发展规律等基础研究工作。实现渭河安澜,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目标。

水利经济发展,应紧紧抓住国家给水管单位改革3—5年过渡期政策优势以及该单位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先走一步的时间优势,抓早动快,加快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做强、做精。按照建立现代企业要求,坚持高起点,重点加强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培养和机械设备配置,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发展特色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力争发展成为渭河流域乃至全省水利工程一流维修养护企业,兼营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堤防工程专业承包、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河道采砂等业务。长期发展目标是脱离母体,实现经济独立,完全自立,真正走向市场。

4战略与目标4.1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竞争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SWOT法进行选择分析,就是将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人们对组织所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以及与之相应的发展计划或对策。渭南河务局的SWOT分析如表4-1所示:

表4-1渭南河务局SWOT分析

机遇

挑战

·渭河流域治理工程全面实施

·水管单位改革,人员经费及河道工程维护修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三管局机构升级,管理范围和职能扩大

·渭南朝阳路院落开发,为单位搬迁带来机遇。

·水管改革试点单位,各级支持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及政策优势

·具有黄委、省上双重管理,多方面支持的优势

·国家水利建设总投资有所减少

·陕西省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核定两费标准低,一步到位难。

·河道工程标准低

·堤防断面小、质量差、隐患多

·水政执法关系不顺,难度较大

优势

劣势

·职工队伍年轻、有朝气,凝聚力强,奋发向上氛围好

·领导班子团结,有战斗力

·单位地处渭南城区,有地理优势

·国家二级水管单位

·护河地土地证未办理,可利用土地资源少

·水利经济刚起步、总量小

·职工思想观念落后

·技术人员少,技术基础研究不够

·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待遇不高

4.2总体战略渭南河务局发展的总体战略是:建设达到设计标准的标准化堤防工程,把渭河渭南段堤防工程建成渭南市城市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河道工程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区域内水资源、河道采砂、涉河工程审核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实现规范管理、文明执法;大力发展以维修养护为主业的、兼营其它的现代水利企业,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力争成为渭河流域、全省乃至黄河流域的一流维修养护企业;最终实现渭河健康、库区安澜的总体目标。

水利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兼营与之相近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采砂、园艺绿化、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复合型企业。发展主旨是专业化、特色化,主业做强、做精,发展目标是成为渭河流域、全省乃至黄河流域一流维修养护专业队伍,最后完全脱离母体,自立自强,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3战略目标分解渭南河务局“十一五”期间战略目标可具体分解为:

(1)辖区内所有的堤防全部建成国家级标准化堤防,30路面实现黑色路面;建成花园式“窗口”河道工程4处;护堤地划界工作全面完成,50护堤地拿到所有权;八里店文化长廊全面建成;管理房全面改造并建成5处花园式庭院。

(2)按照国家标准完成管养分离工作,实现工程养护企业化、养护任务市场化、防汛技术指导专业化。

(3)养护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建成,企业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年完成施工产值超过3000万元,实现纯利润300万元以上,公司正式职工达到80人以上,其中技术人员不少于50,由单一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过渡到维修养护与水利工程施工并驾齐驱。

(4)适时成立养护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河道采砂公司和绿色企业建成运营,河务局经济形成以绿水公司为龙头,以绿色企业和沙石资源开发利用为两翼,以规范收费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形成。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

(5)组织机关搬迁全面完成,职工住房全面解决。

(6)依托计算机、通讯、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善局域网建设,实现与省局及黄委的网络对接,实现工程堤防线全线全息监控,为工程管理和防汛工作提供服务;

(7)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5发展期的主要任务5.1防汛工作5.1.1防汛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的安排部署,遵照“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指导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防汛工作以确保防洪安全为中心,认真落实防汛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配合地方防汛指示,进一步完善“防、抢、撤”三位一体的防洪预案,当好地方政府技术参谋。加强洪水灾害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防洪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积极配合区政府及各乡镇(办)发动群众,开展防汛工作,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力求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和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

5.1.2防汛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根据河务局防汛工作的目标,河务局防汛工作重点如下:

(1)全面开展例行的防汛检查。防汛检查是防汛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坚持不懈抓好防汛检查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在汛前、汛中不同阶段,对险工险段、穿堤建筑物、防汛仓库和物料、通讯设施等进行认真检查,查找出防汛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留死角。对于影响安全度汛的问题,如獾洞、违章建筑及垦堤种植等,自己能解决的及时解决,自已无力解决的,向上级和地方防指专题报告。对存在的老问题和检查出的新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在局防办规定时间分级上报。并组织技术人员安排时间对所辖堤防进行了测量,整理出河道堤防的最新资料,做好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工作。

同时,重点认真做好通信与网络的设备预检预修工作。安排部署汛前设备预检预修工作,组织力量,制定计划,实行包机包人的岗位责任制,对通信与网络内的程控交换设备、微波设备、电源设备、传输设备等机器逐台逐机进行检查和维修,并对无线接入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了维护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疑难故障组织技术攻关,不让设备“带病”工作。

(2)认真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责任制是防汛工作的制度保障。“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明确目标,[此篇范文为好范文 wenmi114.com作者呕心呖血之作(www.xiexiebang.com)-未经过xiexiebang.com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强化责任,一方面抓了自身责任制的落实,重点部署了局领导分工包段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包险工险段责任制,将防汛工作任务落实到人。另一方面督促地方防指落实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及穿堤建筑物和险工防汛责任制,真正做到人员、思想、组织、措施四到位。

(3)修订防洪预案,培训抢险骨干。“十一五”期间,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刻记取“03.8”教训,依据省局《防洪预案》、《防抢技术规程》等制度,组织力量,精心编制防洪预案和防洪工程抢险方案,对防洪预案和防洪工程抢险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建立防洪预案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防洪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便于防汛调度和上级机关的查询。并要根据各区域、单位的实际分级细化预案,加强宣传,使得预案家喻户晓。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局防汛技术骨干、运行观测科和维修养护公司项目部全体人员进行了防汛抢险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和演练,以提高水管单位与维修养护单位人员的防汛抢险技术水平,增强实战能力,当好地方防指参谋。

(4)整合资源,建立防汛信息数字平台。以“数字防汛”为突破口,全面整合各种防汛自动化系统软件和数据信息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防汛信息数字平台,应用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努力实现重点河段防汛防凌现场图像远程传输、防汛视频会商、自动水位遥测站建设与信息集成和汛期预警发布系统等,有效地提高了所辖河段的防汛现代化水平。

(5)宣传水法规,强化依法防汛意识。随着水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依法防汛是今后防汛工作的方向。“十一五”期间,在认真总结过去水法规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转变工作思路,加大投入,扩大宣传范围,在汛前的“3.22”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期间,针对防汛和管理工作的现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沿河群众遵守水法规,共同爱护水工程。同时,本着“以测促学、测试与学习结合”的原则,在全局范围内举办水法规知识答题竞赛活动,强化干部职工依法管理、依法防汛的意识。组织防汛抢险技术座谈,互相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为做好防汛抢险工作献计献策。

(6)下大力查处侵占、破坏水工程的不法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违章建筑、垦堤种植、占堤打场晒粮、违章堆放秸杆垃圾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十一五”期间,为配合水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要当好“流域生态代言人”,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一方面对拒不配合的钉子户施以重拳,打掉其幻想和侥幸心理,维护水法规的严肃性。

(7)及时做好水雨毁的灾情上报和修复工作。针对流域降雨特性和河道堤防工程现状,把汛期水雨毁的灾情调查、统计工作做为防汛基础工作来抓。组织技术人员密切注意水雨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水雨毁等灾害问题。成立了雨后小分队,不失时机地在雨后上堤查处违章行驶车辆,填垫水沟浪窝。

(8)主动与地方防指联系,履行参谋职能。防汛抢险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按照法定职责,定期组织有关人员专程渭南市防指汇报防洪预案的编制工作,召开了联席会议,邀请防指有关成员到责任区熟悉情况,履行职责。主动征求对我局防汛准备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所辖河段的防汛工作。

(9)及时检查、落实防汛储备物资。“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对防汛储备物资定期及时进行落实,核清防汛物资储备数量,对不足物资及时进行补充,对料物和防汛器材进行翻晒、清理,对防汛设备进行保养,确保防汛抢险的需要。

(10)制定、健全、实施堤防管理法规。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堤防管理法规,并不断与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协调,修改完善,争取支持与认同,并不断强化实施。

5.2工程管理与养护5.2.1工程建设目标按照建立一个机制(以堤护地、以地养堤、良性循环),做到两个结合(建设与管理结合、管理与开发结合)取得三方受益(防洪受益、经济收益、环境收益),落实四项责任(质量责任、防汛责任、管护责任资源增值责任),实现“五化”标准(堤防断面标准化、堤顶路面黑色化、护堤地林网化、管理标准规范化)。

工程管理以防汛保安为中心,以工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重点,依托国家二级河管单位的优势,全面提高工程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工程日常管理维护,创新工程管理机制。以“管养分离”体制改革为核心,增强意识,强化措施,积极稳妥,全面推进,在确保所管辖的防洪工程发挥最大防洪效益的前提下,不断降低工程运行成本。以行政许可法为依托,坚持依法管理,加强工程巡查力度,提高工程完好率。

2010年末,全面完成堤防标准化建设,实现堤顶黑色路面建设,满足河道管理和防汛抢险的要求。完成堤防加高培厚标准化建设工程55.81公里;完成废弃穿堤建筑物拆除复堤9处;完成堤防淤背工程55.81公里;完成堤防帷幕灌浆55.81公里。建设河道工程11处,136座坝垛,1段护岸。建设40公里的沥青防汛道路,满足防汛需要。完善5处管理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双王、田家、河滩李、杨家、苍渡五处管理院落,管理院落要每年集中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发挥其作用。根据《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规定,完成辖区5689亩国有水利工程土地确权工作和黄委下达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计划,创建国家二级河管单位。加强生态景观和环境保护建设,以建设生态型渭河为终极目标;建设八里店、梁赵、上涨渡、河滩李四处花园式“窗口”形象工程。2006年完成各种标牌统计工作,完成规划工作和建设任务。

积极推动“数字工管”系统的应用工作,实现堤防全线质量安全信息实时监控,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态,评估工程安全状况;自动生成工程维护方案,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5.2.2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根据河务局工程管理与养护的建设目标,河务局工程管理与养护工作重点安排如下:

(1)重视辖区内工程项目的规划及争取审批上马。按照标准化堤防建设要求和工程险工地段安全加固要求,重视中长期项目实施的规划,积极争取作为主管部门的江河局及黄委会乃至国家的重视和批准,每年都有新工程组织实施,从而以此推动全局技术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及经济状况的大幅提高。

(2)紧紧围绕防洪保安这一中心工作。对防汛技术预案进一步细化完善,落实内部防汛责任,扎实作好汛前(后)拉网式检查,认真做好险工、险点、险段的排查消号工作,按照规划逐步消号,努力实现“堤防不决口”这一核心目标。促进工程管理维修养护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狠抓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强力推进管护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提高工程管理水平,确保防洪工程的完整与坚固。

(3)以管养分离为契机,全面推进体制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是束缚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瓶颈,才能开创新天地。“十一五”期间,河务局应该进一步理顺内部运行机制,规范内部管理,不断降低工程运行成本,提高工程面貌,使工程管理日常化、规范化、科学化。以管养分离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养护公司的管理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4)以“数字工管”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库区工管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数字工管”系统的应用工作,实现堤防全线质量安全信息实时监控,评估工程安全状况;自动生成工程维护方案,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一方面,及时进行了科室责任分工,抽调对该局工程情况比较熟悉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学习“数字工管”录入系统使用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流程,做好“数字工管”系统录入的基础准备工作;二是明确专人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对录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质疑,及时解决。录入内容主要包括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闸、穿堤建筑物、生物工程、附属设施等基本情况;三是对已录入信息进行再检查,确保工程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的标准化和数据的采集质量。

(5)不断强化日常养护工作。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管理思路,今年将着重加强工程管理养护日常化、经常化。和养护公司签定工程维修养护合同,对养护合同,对养护公司实行合同化管理,按进度结算。开展工程维修养护,严格按照《养护公司管理办法》、《养护公司考核办法》实行月度考核,并依据月度考核情况进行养护费用月度支付,奖优罚劣,月度兑现。在养护公司形成争帮赶超良性竞争局面。

(6)做好养护内业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间,我们不仅要重视工程外业工作,同时要加强内业资料管理工作,解决因为忽视内也资料管理造成的资料填写不规范,各种资料缺口较大,归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考核时往往临时突击补资料。不断加强内业管理,建立健全内业资料管理归档制度办法的制定,组织所有内业人员进行统一学习,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5.3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5.3.1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强水行政执法的通知》为主线,按照“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管理标准化、执法行为合法化、执法文化标准化、考核培训制度化、执法统计规范化、执法装备系列化、监督检查经常化”的要求以及“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原则开展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由重“受理审查”向“受理审查”与“监督验收”并重转变;积极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及水政与河务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强化日常水政监察;坚持执法巡查制,落实案件查处责任制,建立水事案件预防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抓好采砂规模管理试点工作,推进规模化管理进程。

5.3.2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根据建设目标,河务局在水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方面的工作重点是:

(1)加强执法队伍业务素质培训。把水政队伍业务学习与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相结合,组织开展执法人员政治理论、法律知识、治黄业务等知识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流域和地方各级组织的执法培训,鼓励自学和高等法律学历教育。采取“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加强与黄河系统内部或流域外兄弟单位的联系,认真学习其执法经验,不断提高全员业务素质和整体执法能力。

(2)争取将水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解决开展水政执法活动经费活动。

(3)认真贯彻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洪法》等法律和本省颁布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范各项水事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力争在“十一五”末,达到水政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4)面向群众,注重实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广泛深入地宣传工作。3月22日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对沿河乡镇进行《水法》、《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宣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纠正违章、违规事项。

(5)建立水政巡查制度,不定期开展巡查活动。严厉打击在工程上的乱堆、乱放、乱晒、乱倒垃圾等现象。

(6)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在执法实践中注重锻炼队伍实战能力,特别是大胆启用年轻的执法人员,使执法氛围朝气蓬勃、精神抖擞,从而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办案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河。

(7)加强务实作风建设。针对治黄工作点多面广,水政执法队伍树立以服务、预防、文明、主动的执法意识,积极为基层部门或从事水活动的人和单位提供热情的法律咨询、协调服务等业务。并要求水行政执法人员贴近实际,每月在一线班组住队必须五天以上。

(8)严格落实执法工作制度。包括执法工作程序、执法文书制作、案卷材料管理、执法统计和大案要案报告制度等,强化责任意识,杜绝敷衍了事,弄虚作假、补造材料。

(9)按照《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库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加强河道采砂和河道建设项目的上报、审批和现场日常管理,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和措施,重点加强河道采砂的现场管理,使河道采砂达到规范化运作,使河道管理范围内每个建设项目手续完整,管理规范,无违章施工事件发生。

(10)积极改善执法队伍的硬件设施。在单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为执法队伍配备了调查取证的专用工具和装备,机关车辆管理部门为水政执法开绿灯,随时听候调遣,以确保执法巡查、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

5.4水利经济建设5.4.1水利经济建设目标省局下拨的管理经费极其有限,工程维护资金人头经费缺口和工管缺口极大。“十一五”期间,在经费极为短缺的情况下,渭南局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机遇,保正常运转和实现堤防管理高标准,发扬创新精神,展示水利特色,千方百计抓水利经济,以弥补管理经费和养护经费的不足,为渭河的治理开发工作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十一五”期间,发展水利经济应按照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立足库区水土资源,改变工程经济占主导的现状,寻求新的经济增涨点,以创收增效为目的。发展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兼营与之相近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采砂、园艺绿化、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复合型企业。发展主旨是专业化、特色化,主业做强、做精,发展目标是成为渭河流域、全省乃至黄河流域一流维修养护专业队伍,最后完全脱离母体,自立自强,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5.4.2水利经济建设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根据河务局水利经济的建设目标,河务局水利经济建设工作重点安排如下:

(1)力争2010年全面完成护堤地划拨任务,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护堤地。充分利用护堤地的水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逐步由福利型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经营理念也由原来的靠保护生存转为走向市场创效益。如:可以结合护堤地开发,多措并举,调整企业结构,完善运行机制,构建形成了以大棚蔬菜、冬枣园、花卉园、樱桃园、银杏园、育苗基地等为主体的淤区经营模式。

(2)以管养分离为契机,进行人员资产重新组合,发展绿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2007年力争取得维修养护工程三级资质。2010年取得维修养护工程二级资质及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民建施工三级资质。“十一五”末,把公司发展成为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纯利润300万元以上,公司正式职工达到80人以上,其中技术人员不少于50,发展成为“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兼营与之相近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采砂、园艺绿化、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集团股份制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接工程。

(3)适时成立养护工程设计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河道采砂公司和绿色企业建成运营,河务局经济形成以绿水公司为龙头,以绿色企业和沙石资源开发利用为两翼,以规范收费为补充的格局基本形成。人均收入超过2.5万元。

(4)创建花园式窗口工程和渭河文化长廊,搞好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水利旅游是拓展水利多种经营、深化水管单位改革的有效途径。水库、河道公园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水是水利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得天独厚的资源,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在水下、水上、空中开发旅游项目,使之成为旅游工程,带动局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

“十一五”期间,河务局以“大堤绿起来、渭河美起来、职工富起来”为目标,大力发展林业,使集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防浪林、防护林、行道林,成为了渭河大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辖段险工地段,开展风景区开发,在不影响河堤工程安全和建设的前提下,建设部分人文景观。旅游开发难在资金筹措,关键是靠市场运作,吸纳社会资金。一是做好广告宣传工作,参与各种招商引资会,促销资源,引进投资;二是坚持多种引资形式和多种所有制来开发旅游;三是制定出实事求是、起点较高、具有超前意识和特色的水库旅游总体规划。

(5)开发朝阳路庭院经济。2007年朝阳路院落全面建成,2008年门面房向外租售,开始资金回笼创收。

5.5信息化建设5.5.1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节约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前二十年经济发展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向全党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的总体要求,这些均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指出了方向。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水资源在新时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以“金水工程”命名的水利信息化工程被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列为国家重要信息化业务系统在“十五”期间优先实施。水利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

5.5.2实施水利信息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水利管理规划更多更高要求的提出,我们要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水利的信息化尽快实现水利现代化。

首先,水利信息化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需要;其次,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管理的需要;第三,是管理部门实现职能转变和提高决策水平的需要;第四,是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最后,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建立水质、水土保持检测管理的需要。

通过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能够达到提高社会所需水资源的保证率的目标;能够为社会提供高可信度的防灾减灾服务和为保护水环境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支持;并且起到支持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作用。

5.5.3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水利部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把水利信息化列为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内容,提出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效率,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有利于政府服务社会,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监督水利工作。

多年来,水利部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同时,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确定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十五”期间,特别是《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印发全国后,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就,主要表现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水利业务应用不断深入、新技术应用覆盖面逐渐扩大、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试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等重点建设项目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水利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各种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仍不配套,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性还不够强,行业内的行政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十分困难。“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标准规范不全,形成数字鸿沟;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和“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体制与发展不相适应”仍然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难题。

“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建设将在国家关于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方面强调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将以业务需求为牵引,组织项目的分期分批实施,突出重点,实现尽快投入生产应用的目的。

“十一五”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目标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利业务应用、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构建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国家、流域、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对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提供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支撑。

5.5.4河务局信息化建设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水利管理规划更多更高要求的提出,我们要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水利的信息化尽快实现水利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河务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紧跟“数字渭河”和陕西省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适应“数字防汛”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以科技创新、科学调度为突破,全力打造更加广阔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现代化主体,购置交换机、服务器、摄像机等大型信息化硬件设备,同时配置配套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办公软件。到2010年完成信息资源采集系统建设,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建设,工程资料基础平台建设,水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依托计算机、通讯、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河务局局域网建设,完成与省局及黄委的网络链接工作,为工程管理和防汛工作提供服务。

5.5.5河务局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在防汛救灾中的作用,完善网络,积极推进防汛信息化进程,实现与省局及黄委的网络对接,为工程管理和防汛工作提供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1)“数字渭河”工程。根据省局搭建“数字渭河”工程的基本框架,渭河一维非恒定数学模型研究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配合省局完成渭河电子地图录入调试工作,加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构筑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2)“数字工管”建设。积极推动“数字工管”系统的应用工作,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态,评估工程安全状况;自动生成工程维护方案,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为工程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3)局域网建设。2003年,该局被黄委确定为工情险情信息采集试点单位之后,首先对局域网络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两台交换机,使交换机端口达96门,并对各科室的网线进行了重新布设,布设端口共计72个。进一步完善局域网建设,实现工情险情异地视频会商。

(4)进一步加强河务局网站建设。现在河务局网站基本的框架已建立,但内容不够丰富,版面栏目等需要完善,没有反映出我局的技术实力、专业功底和特色,“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加强网站建设,要及时反映工作动态、会议及活动的信息;有关技术管理实践的探索、思考的内容;进一步推进“数字工管”系统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如水雨情、重要断面的水情信息均可在外网发布;进一步健全OA办公系统,促进局内信息沟通;设立局长电子信箱,畅通民意;各部门要共享信息资源与成果。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河务局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联系、沟通及互动交流。

(5)自记水尺设置。工程非接触超声波自记水尺,水位数据读取时段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具有自动存储、打印输出和整编水位资料之功能,能够自动将水位信息发送到水位监测部门。自记水尺的推广应用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保证了洪水期间,特别是控导工程班人员撤守后水位观测资料的完整。

(6)涵闸远程监控系统。系统利用广域网和宽带无线接入通信网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来实现涵闸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7)工情险情实时监测系统。为了及时发现工程险情,确保控导工程安全,利用现代化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增强了工程安全监测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对渭河渭南段控导工程的远程监测、监视,及时获取工程工情险情信息,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5.6技术管理工作技术管理是对在治理渭河和工程建设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技术管理又是一门集知识、智力、技术密集型的专业。

5.6.1省局技术管理工作要求根据省局蒋建军局长在局2006工作会暨三届二次职代会上的报告,“十一五”期间,省局在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工程管理除体制、机制的改革外,必须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机具的引进力度,提高养护效率,减轻工作强度。引进既可保护堤坡又可创利的新草种,实现规模经营,增加收效,加强管理工作研究,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必须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加强对洪水的研究,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洪体系规划,减轻洪水对人类的威胁。鼓励和支持重点水利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引进和普及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水利科技含量。

省局规划“十一五”期间继续强化基础技术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基础技术工作体系。从技术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分析、成果应用等方面全面深化,进一步发挥技术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服务于渭河健康生命、服务于生产实践(防汛、新技术)、服务于事业发展。重点落实两个以上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充实、修改和完善《库区及渭河中下游基础研究发展纲要》;针对流域管理职能和当好河流代言人的要求,配合上级做好流域管理机构组建的相关准备工作;加强渭河流域统一管理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组织一次渭河流域全面考察;积极搜集渭河陕西段水文水资源信息以及库区和渭河中下游相关的水质监测资料,力争建立与相关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继续推进一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研究,初步探讨渭河物理模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继续加强渭河河道治理效果分析和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渭河治理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5.6.2河务局技术管理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我局要紧紧围绕“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这一核心目标,开展“维持渭河健康生命”的主要指标与战略措施的研究,建立完善的基础资料收集体系和技术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基础技术工作。每两年完成一次防洪大堤断面测量工作,06年完成河道工程单坝管理卡建设工作;2010年完成河道监测分析、洪水预报、洪水模拟、灾害评估等技术研究工作;完成汛后河势演变实测工作;2010年全面完成辖区内社会经济调查工作,并根据不同水位、不同区间的单位、人口、土地、资产、作物种植状况,提出不同洪水及发生决口不同部位的洪水风险评估报告;每年汛期完成对南山支流淤积观测;力争到2010实现“数字渭河”工程;完成每年汛期影像资料的拍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每年的堤防隐患探测工作;完成红外线观测仪代替落后的人工探测根石办法工程。

5.7人力资源开发5.7.1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河务局人力资源管理是水利事业的后勤保障,它包括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人员激励、绩效考核等。根据目前河务局现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职工队伍素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等。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1)职工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

水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较强的基础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此文若非在中文名为在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的网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欢迎举报]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现有的职工队伍中,具有工程师职称4人,占在职总人数7。助工以下13人,占在职总数21。技师3人,高级工10人,领导干部8人。相比之下,职工队伍结构、层次不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大,技术人员比例所占较少,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奇缺,这对目前河务局科研项目的开展与业务拓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2)管理单位岗位缺岗严重。根据国家定岗定员标准和原则。

渭南河务局应设置为8类32个岗位,定员55人。陕库办[2005]13号文《关于渭南河务局管养分离实施方案的批复》按逐步满岗的原则,将2005年管理单位岗位定为22人,并规定:“32个运行观测岗位留在管理单位,管理单位工作内容发包给养护公司,运行观测费由防汛费列支”,造成了33个运行观测、辅助类岗位空缺,且这部分任务交由公司完成无资金落实,加之内退、借调、病休共12人未在公司干活,但经费由公司承担,增大了工程养护成本。

(3)职工思想观念、管理技术水平等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线职工专业素质较差,将成为影响河务局长远发展的决定因素。危机意识不强,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管理单位,缺乏靠技术吃饭,凭本领生存的思想,缺乏压力和动力,学业务、学技术尚未成为自觉行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少,工程管理工作科技含量低、手段落后严重影响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队伍综合素质、思想观念、管理手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待加强。

(4)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艰苦,有人才流失的潜在危险

水管工作与其它行业相比,收入少,待遇低。近几年由于局领导思想工作比较扎实,效果显著,员工队伍比较稳定。但是,在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不从根本上解决河务局技术人员待遇问题,将为今后河务局发展埋下隐患。如果由于工资、待遇造成水管专业人才的流失,会使本来就匮乏的水管专业技术人员显得更加紧张,大大影响河务局战略目标的实现。

5.7.2“十一五”人才规划全局现有职工72人,其中退休11人,内退9人,在职人员52人,在职职工占全局职工总人数的47.8。大中专毕业生29人,占职工总数的47.5。根据河务局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将局“十一五”末单位在职职工人数确定在90人左右。并且到“十一五”末,技术人员总数占职工总人数的60,其中包括渭河流域乃至陕西省水管专业技能拔尖人才1—2名。

为了保证“十一五”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应根据表5-1数据合理招聘员工:

表5-1河务局“十一五”期间人才引进数量表(人)

岗位类别

每年招收人员

合计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行政管理类

1

1

财务与资产管理类

水政持法类

1

1

1

1

1

5

水工、治河类

4

5

5

6

6

26

技术工人类

1

1

1

1

1

5

其他技术类

1

1

2

合计

7

8

7

9

8

39

5.7.3“十一五”期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为实施人才兴河战略,促进渭河治理开发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首先必须在思想上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必须把视野扩展到全方位、多渠道地引进人才。过去引进人才,往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一味追求“短、平、快”,忽视了人才的储备。实践表明,引进人才,一定要着眼于未来,有战略眼光,要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人才,避免人才“断层”,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

(2)通过“外引、内培、自学、岗练”等途径,强力打造一流治渭队伍。“十一五”期间,水管单位人员逐步到位,职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85,强化水政人员自身素质,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作风过硬的治渭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外引、内培、自学、岗练”等途径,吸纳工程技术人员,继续鼓励支持职工参加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改善全体职工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

“外引”即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充实防汛治黄队伍。全局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85%,配备至少10名水利类本科以上学历或助理工程师以上技术职务的人员,充实到各急需岗位,使该局的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得以长足发展。

“内培”即从职工中挑选优秀的青年职工到高等院校深造。在青年职工中优选部分政治坚定、文化基础相对扎实的职工赴西安理工大学、杨凌水利技术学校深造,通过2至3年时间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自学”即鼓励职工积极参加社会上的各类自学考试,不拘一格塑造各类人才。设立相关教育经费,鼓励职工积极参加自习,出台《渭南河务局关于职工参加培训和学历培育的若干规定》,采取报销部分学习费用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热情。

“岗练”即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达到锻炼队伍、提高职工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目的。该局认真贯彻落实全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除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专项业务培训,还通过“岗位练兵”、“师徒金搭档”、“爱岗位、练技能、革新创造争文明”、“创建学习型单位”等活动,不断促进基层治河队伍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

(2)建立起了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激励制度。“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大力营造适合人才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狠抓“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等环节,建立起了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激励制度。

①目标激励机制:在全面认真了解职工任务完成情况、能力状况、需求、愿望情况,主动鼓励、指导、帮助每一位职工、特别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同志,针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志向抱负,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确立正确的奋斗方向和目标,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并积极实践,从而建立起自发的、长久的、内在的创新激励机制和创新动力,让职工在为黄河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目标,让事业来留住人才。

②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实施竞争上岗,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通过职工和岗位的双向选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职匹配”,帮助人才找到能真正发挥所长和效用的岗位,给每一位职工提供最合适的条件让其充分施展自己才华。

③分配激励机制:结合单位特点,认真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报酬与业绩贡献挂钩,建立了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使职工收入与其劳动和贡献相一致,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重奖突出贡献者,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

④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结合单位的发展需要,建立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习进修、工作考察、短期培训、自学等方式给予那些适应工作岗位、成绩突出、有发展前途的职工以学习深造和继续发展的机会,并根据不同情况担负其相应的学习费用。

⑤精神激励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职工,给予相应的荣誉称号和待遇,并利用各种有效的媒体大力宣传其业绩,提高其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创造一个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

⑥考核激励机制:根据职工的不同职位和工种,建立起在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充分民主评估的基础上实行严格的分类量化考核,给每位职工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并将其作为确定工资待遇、实行奖惩、晋级、职务升迁任免、竞争上岗的重要的、而且是主要的依据。

⑦人才保障机制:人才可以引进,更要防止流失,要在工作、生活、学习上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宽松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公平竞争,不搞照顾。在技术职称上不论资排辈,既让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又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个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都较好的外部环境,使他们有施展才华之地。局里要努力为员工排忧解难,解决具体问题。如夫妻分居、父母体弱多病、子女升学就业、住房等问题,应尽量设法合理予以解决。在工作中要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对犯过错误或说过错话、办过错事的同志,只要知错必改,就应充分信任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

5.8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一般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它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组织文化,不是写在员工手册或工厂墙上的标语口号,也不是诉诸报端的自吹自擂!组织文化,只能透过该组织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举止来得以确定和为我们所认知。每一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无论这种文化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大肆吹嘘的还是秘而不宣的。

5.8.1组织文化的作用(1)导向作用.组织文化能将全体职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组织发展的目标上来,不仅对组织个体的心理、性格、行为起导向作用,而且对组织整体的价值观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

(2)凝聚作用.组织文化能对职工的思想、性格、兴趣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职工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组织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把个人融合到集体中,减少内耗,使职工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

(3)激励作用.组织文化能使全体职工看到自己组织的特点和优点,认识自己工作的意义,产生热爱本企业的荣誉感、自豪感,激发出巨大的工作热情。

5.8.2渭南河务局组织文化的意义组织文化是企业或组织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众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展组织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组织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深入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服务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文化,把职工个人的前途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企业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组织文化把尊重人、关注人、关心人作为中心内容,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促使员工形成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并形成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强烈意识,提升了工作效率与效益。因此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

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河河务局当前面临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发展对水管单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河务局”要在这种激烈变化和严峻的环境下取得长期生存及不断发展,实现单位的宗旨和目标急需制定本单位的组织文化来整合现有资源,凝聚人心。

5.8.3渭南河务局应倡导的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文化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它是企业的灵魂,使企业产生凝聚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组织文化可以自觉地提出,也可以自发地形成;企业组织文化既可以为彰显的口号或明确的标识,也可以潜在于企业的行为方式或管理制度。没有无文化的企业,也没有哪一家企业没有文化,无企业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企业文化。“十一五”期间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南河务局要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需要立足“河务局”的现状,制定与本单位发展方向相协调的组织文化。

工作理念:以人为本人水和谐

组织价值观:治理渭河,开发渭河,管理渭河,经营渭河

组织目标:维护渭河健康生命和库区安澜

安全观念:珍视生命、杜绝隐患

工作作风:务实、创新、勤奋、和谐

组织精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和谐奋进

管理理念:民主、和谐、团结、奋进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曾有两句名言:一是“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二是“文化从哪里来?由人化文。文化有何作用?以文化人”。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十年树本,百年树人”,“以文化人”的过程是渐进的,有如春风化雨,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的。不能想象一个地方的文化短时期就可蔚为大观,也不可想象一个人的素养在短期内就有大的提高。因此,河务局的组织文化建设要靠积累和积淀,最忌急躁和浮躁,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文化建设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和大轰大嗡,要扎扎实实地、持之以恒地向前推进。文化作为一种“总和”,特别是“精神”的总和,必须“以人为本”用思想来指导行为。要利用组织文化的力量,发挥河务局组织文化的凝集力和凝聚功能、激励力和激励功能、导向力和导向功能,实现河务局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新的跨越。

5.8.4开展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1)建立组织推动保证体系。组织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必须建立一个既能统揽全局又能协调各方面工作的组织推动保证体系。

(2)开展组织文化宣传教育活动。要积极做好组织文化教育和教育引导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组织文化建设的意义、内容、特点和方法,使干部职工深化对组织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为实施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组织文化建设规划。以建立企业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和核心内容,本着组织文化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原则,制定文化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围绕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对各部门的具体要求、工作任务和步骤,做到内容明确,要求明确,责任明确,期限明确。

(4)加强组织文化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要坚持开展群众性的组织文化建设,重视和发挥职工群众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建立以党、政、工、团为主要骨干队伍的基础上,努力动员职工群众参与组织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践。

(5)将组织文化和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抓。着重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进一步强化基层党校建设;继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实施新形势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三型机关”、“创佳评差”和文明单位创建等活动,推行和完善建家活动,争创两个省级“职工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增进职工身心健康,活跃干部职工文化生活。

5.9管理体制改革5.9.1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0多年来,我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数千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制不活,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国有水利经营性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不完善等。

目前,河务局虽已顺利通过国家二级水管单位验收,但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同样面临着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效益严重衰减,而且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如不尽快从根本上解决,国家近年来相继投入新建的大量水利设施也将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所以推进河务局水管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5.9.2河务局“十一五”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通过深化改革,规范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管理,力争在2年内,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市实际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通过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切实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管养分离”试点为契机,不断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机制,通过职工的双向选择,推行竞争上岗,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继续完善绩效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进行。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生态环境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强水政管理,坚持依法治水,为我局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管理保障。利用水土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发展水利特色经济,确立“建设、管理、服务与发展一体化”的观念,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9.3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1)转变思想,调整思路。“十一五”期间,河务局要转变思想,调整思路,做到“强规划,争项目,争资金,争支持。”一是要加强渭河所辖段的整体规划,制定合理、科学的工程建设规划。二是要根据合理科学的规划,争取报批更多的建设项目,做到有事做。三是做好工程项目资金的预算决算,更多的争取业务和行政部门的建设资金投入,实现经济产值的逐年递增。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为河务局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2)全面实现管养分离。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在对河务局科学定岗和核定管理人员编制基础上,通过职工的双向选择,推行竞争上岗,实现人才的优化组合,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和养护人员从水管单位剥离出来,发展绿水生态工程公司,力争“十一五”末把公司发展成为“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为主业,兼营与之相近的城市基础设施维修养护、河道采砂、园艺绿化、堤防工程专业施工、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的集团股份制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承接工程。

(3)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要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制定建设方案的同时制定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不予立项。要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4)通过水管体制改革,实现人员、机构、经费三分离。管养分离的原则:按照上级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充分考虑现有工程、人员状况、机构设置情况,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合理界定管理和维修养护职责,确定管理和养护人员数量,将工程的养护修理工作岗位从工程管理工作中分离出去,单独成立养护企业。实现管理与养护的分离。同时正确处理了责、权、利的关系,明确了管理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在内部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效绩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5)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改进工作作风。积极深化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财务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大了执法监察和内部审计力度。建立健全了党委、行政的规章制度。解决了人事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部分单位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在全局开展了“牢记两个务必、改进工作作风”活动,全局干部职工面貌焕然一新。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的原则,认真抓安全措施的落实和隐患的整改,全局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争取安全生产事故为零的好成绩。

(6)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局战略。用5年的时间将全局干部职工轮训一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着力建设好讲政治、讲正气、顾大局、谋发展、管大事的领导集体。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确保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政、事、企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理顺,对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事业单位良性运转,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7)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出台行政、事业、企业三类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按照“预算法”和部门预算编制要求,把局属各级预算单位都纳入编制范围,坚决杜绝预算之外的财务经济活动。加强三级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重点抓好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配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工作,促进三级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严禁“小金库”,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决不姑息迁就。严禁大额现金的提取和支付。

6战略的评价与控制战略管理的基本假设是所选定的战略将能实现组织的目标。然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组织中每个人会由于缺乏必要的能力、认识和信息,对所要做的工作不甚了解,或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从而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原来战略制定的不当或环境的发展与原来的预测不同,造成战略的局部或整体已不符合组织的内外条件。因此,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就必须具有战略评价和控制保障措施,以保证实际的成果符合预先制定的目标要求。

START

确立战略目标

效果与

标准比较

END

建立控制标准

执行战略

衡量实际效果

战略

完成情况

改善执行战略

是否需要修改标准

是否需要修正目标

找出原因

外部信息

修正目标

修改标准

继续战略

有差异

未完成

已完成

不可控制因素

无差异

可控制因素

图7-1战略评价与控制过程

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并付诸实施之后,河务局还需面临着一处重要的战略决策,即战略评价与控制。战略评价与控制是战略计划、组织活动、后果等为未来活动提供信息的全面评估与控制。

战略评价与控制流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确定评价标准;根据标准衡量执行情况并分析原因;采取行动纠正偏离目标或标准的偏差。

6.1战略评价战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的是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确定战略目标制定的前提条件,其中主要包括分析和估计河务局的组织文化、其他内部环境、外部市场的变化及趋势,对同行业竞争对手进行了解;然后要确定战略实施的进展情况和各个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找出河务局目前需要努力的方向,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出于战略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需要将前提条件和战略实施计划尽可能具体化、数据化,使战略评价能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评价标准具体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1)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采取一些数字模型或数据来表达评价的标准。因为定量标准强调数据说话,便于计算和分析,所以比较直观和确切,可以帮助决策者迅速、明确的对所取得的成效做出的检验、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战略实施的进程。根据河务局制定的战略目标可采用的定量标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方面。用现代化水平和准确性说明河务局在业务能力的水平,如防汛检测能力、水利信息化水平等。

②市场方面。如河务局在发展水利经济方面,承揽项目资质能力、市场供应需求状况、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养护公司在战略实施中要达到的市场占有率、发展速度等。

③效益方面。如河务局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预计要实现的经费投入、职工收入水平等。

④实力方面。主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其中主要指标有资产方面、产量及整体实力在行业中所占据的位置等。

(2)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是指对河务局内、外部发展环境、业务能力水平、行业竞争状况、经济资源供给等变化趋势的定性估计。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

①外部环境。如国家、黄委和省局水管体制的改革,行业的整体竞争状况及河务局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②河务局内部。如河务局防汛、工程建设业务能力水平,经济资源供给方面的优劣势、战略与资源的配套性、组织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

③宏观环境方面。如宏观环境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河务局战略与宏观环境的适应性,战略执行的风险等。

6.2战略控制战略控制主要是指在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监测环境变化,检查业务进展,评价经营绩效,把它与既定的战略目标与绩效标准相比较,发现战略差距,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纠正偏差,使河务局所处的内部环境和河务局战略协调一致,使河务局“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根据战略评价与控制的流程图,偏差的原因分析可分为可控制因素和不可控制因素,相应得可采取主动与被动的控制方式。一般采用SWOT分析的方法,即发挥河务局内部的优势,利用外部的机会,识别并抵御威胁,以及在内部弱点对河务局造成危害之前对其进行弥补,好的控制方式可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更好的推行战略实施。针对河务局的实际情况可采取的控制方式有:

(1)控制的因素

对于河务局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国家水管理体制改革,江河管理局体制改革等属于不可控制的因素,通常可采用回避控制、风险共担和制定权变计划等方式加以应对。

①回避控制。外部环境的变化虽然不受河务局的控制,但增强战略实施过程的稳健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范围内有效的抵御某些没有给河务局带来过大影响的外部变化。使这种变化对河务局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产生负面影响,或即使产生不利的影响也能有效地将其对河务局的危害程度降低至最小。

②制定权变计划。虽然外部环境发生重大突发事件通常是难以预料和不可控制的,但在一个战略尤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实施过程中,这种不可知且不可控制的事件的发生还是有相当的可能性的;且考虑到这种事件的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单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预先准备好一种或数种变通战略,以使战略制定者能对这一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因为有些时候,外部条件的变化会给单位提供一些意料之外的机会,这种权变计划就可以使单位及时地抓住并利用这些机会。

(2)修正战略目标

重新审视河务局内外部环境,构建新的使命,调整阶段目标,尤其是对定量目标的更改。使战略目标既具有前瞻性指导河务局发展,又切实可行。

(3)修改控制标准

改变单纯的绩效考核,在追求结果的同时注重过程,通过事前审查,在职工完成之前,采取审核、直接监督、预算等方式对职工的工作进行审核。制定详细的书面规章制度,比较职工的行为表现与标准的差别没,实行奖罚制度。在科技公司发展经营是,可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给予职工一定的股份或股票期权奖励。

(4)调整战略实施手段

①组织文化方面。在新战略实施前和实施初期要充分利用河务局的各种宣传工具和专场会议对全体职工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解释。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贯彻新党章、新水法,造就声势,依法找据,结合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十一五”规划,与业务工作联系起来,促进河务局的大发展。使广大职工树立起“全局”意识,使他们理解拥护改革、服从大局不仅是为了河务局,也是为了个人的明天会更美好的道理。

②在经济资源上。河务局要坚持所确定的业务发展方向,通过科学决策决定投资计划,提前编制预算,合理发展经济和分配资源。一方面从库区工程建设投入争取多渠道、稳定的经费投入。同时,河务局要根据新战略的要求,发展养护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发展水利经济,制定进入各新的业务单元的计划和日程表,然后按照制定的计划有序的、阶段性的逐步推进。

③在组织结构调整、人力资源重组和薪酬制度改革方面。要做好职工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工作;要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人、高效精干的原则设置部门、单位和聘用管理人员;要妥善处理富裕人员,对分流下来的管理人员,鼓励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去工作,并保留原待遇两年不变。同时,要研究吸引、稳定现代化人才的政策并采取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稳固和发展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④高效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规范的自动化流程管理,从而保持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而减少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如在河务局内部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并引入财务软件,进行电算化管理。

⑤发挥第一把手在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河务局的管理方式以集权式为主,战略制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即首先由局领导班子制定河务局的整体战略,然后各部门、各单位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全局的要求,形成本部门、本单位具体的战略计划。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管理者容易把握发展和经营方向,可以对各部门、单位提供有关发展和经营方向的指导,而且由于河务局领导班子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战略眼光,能有力推动战略的实施。其缺点是,对于基层的职工来说,可能缺乏对战略的深刻认识。这样,职工的个人目标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局的目标不一致,使战略无法有效的实施;同时,还可能使一些中层管理者或基层职工感到盲从,影响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些方面,有待于河务局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组织文化宣传和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而逐步加以改善。

在河务局内部,局领导班子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对各部门、单位的控制也较严密,这对于战略的贯彻实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战略是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目标,战略一旦付诸实施,单位就必须立足长远,把资源集中在既定的战略上,培养核心竞争力,开发核心业务。

7结束语回顾“十五”,成绩让我们欢欣鼓舞;展望“十一五”,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今年是全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水利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批转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按照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和部署,全面总结经验,不断强化措施,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扎实工作,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水管体制改革,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五篇:中小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研究大纲

中小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研究

1.摘要:首先介绍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物流管理现状,然后分析目前物流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的基础上提出以市场为导向, 以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物流战略规划

关键词:中小企业,物流,战略规划

2.正文:

1.中小型企业的特点及其物流战略管理现状

1.1.中小型企业的特点。

1.1.1.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非国有企业为主体。

1.1.2.劳动密集度高,两极分化突出。

1.1.3.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

1.2.中小型企业的物流管理现状。

1.2.1.物流形式单一。

1.2.2.物流规模较小。

1.2.3.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

1.2.4.对建立物流管理系统心有余而力不足。

1.2.5.在物流管理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2.我国中小企业建立的物流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中小企业对建立物流管理系统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2.2.电子商务是企业在信息化社会中实行飞跃的一道门槛。

2.3.企业物流严重分割, 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

2.4.在物流管理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

3.物流战略规划。

3.1.中小企业的物流战略环境及物流战略规划的宗旨和目标。

3.1.1.利用SW OT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的物流战略环境。

3.1.2.中小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宗旨。

3.1.3.中小企业物流战略规划的目标。

3.2.中小企业物流实施战略。

3.2.1.低价租用ASP服务, 实现数字化管理。

3.2.2.物流信息化,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

3.2.3.依托第三方物流机构, 采取供应链管理模式。

3.2.4.与其他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3.2.5.利用网上交易平台, 实现电子商务。

下载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空间战略规划方法研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住宅空间设计方法教案

    住宅空间设计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了解家居空间设计规划与设计原则,了解家居空间设计程序和施工步骤,使学生明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的整套流程。 二、教学重难点......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读书笔记

    《建筑设计空间构思方法》 ——读书笔记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事实上,建筑在创造人们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娱乐和文化的空......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战略规划的一种构建方法2003-9-17 9:20 罗建华、傅得春、周柏林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摘要:战略管理在集团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信息服务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信息服务的内部事务;第二个方面是公司及各个部门的业务。由于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耗费信息服务资源,所以用户管理人员和......

    it战略规划

    公司20年发展计划为了使公司IT系统可以不断支持和加强公司的管理和业务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于各个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对IT架构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和配置,真正发挥IT的优势,创造......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专题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研究 摘 要:学者们在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创新、农用地分等成果运用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目前基本农田的划定仍然存在为凑足指标......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

    葛国宏,陈丽丽 摘要: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中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校园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象元素的差异,分析大学校......

    物理研究方法

    一、理想模型法:为了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抛弃次要条件,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1、为了研究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