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

时间:2019-05-12 19:3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

第一篇: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

葛国宏,陈丽丽

摘要: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心理学中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探讨校园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象元素的差异,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设计规划的匹配程度,并就校园空间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与提升提出建议,以期为大学校园的未来规划改造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促进大学校园空间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关键词:校园空间;意象元素;认知地图 作者简介:葛国宏,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陈丽丽,女,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27-05 《四书·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发展、民族繁盛的基础,大学则是国家发展的源泉、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校园则是实施教育、培育人才的主要环境空间,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谚语,均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人类精神活动的空间,是师生工作、学习、交往、生活等活动在空间上的表达。校园空间规划的理念在于创造一个满足教育功能、符合师生认知需求、可识别性强的空间环境。[1]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作用开始突显。大规模的校园改造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大学校园发展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如缺乏长期的规划、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忽视使用者的需求等。通过调查在校师生与校外访客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对使用者与设计者的空间意象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大学校园的使用现状与规划效果的匹配程度,可为校园空间环境的建设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

Kevin Lynch(凯文·林奇)在1960年发表了《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理论。书中,他介绍了市民对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三个城市的认知地图,深入研究了“城市感知”意象要素。书中他指出,一个城市,其街区或道路应是容易被认知的,每个城市似乎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城市意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内容:包括区域、边界、节点、标志以及道路,即是从点、线、面的角度赋予城市自明性与认同感。[2]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相比,大学校园则是中等尺度。校园使用者单一,独立性较强,外界干扰较小,意象组成元素完整,使用者的行为活动主要围绕校园展开,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微缩”的城市。[3]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原理,人们对大学校园空间同样会形成意象。一个大学校园,使用者观察其边界和标志,感知其路径和场所,体验其区域景观特征,通过整合校园的整体形象形成大学校园认知。因此,研究校园主体对校园的认知状况,了解使用者的空间意象,对大学校园的未来发展及改造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以下简称宁大本部或校本部)为例开展研究,其做为中国东部的一所年轻的综合性大学,始建于1986年,自2006年校区整体规划实施已过去8年的时间,规划预期效果与当前使用现状是否匹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以此探讨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情况。

一、研究的方法、依据及意义

宁波大学有3个校区:校本部、西校区、北校区。拟选择宁大本部作为具体的校园空间研究对象。本部占地90公顷,在校学生2万余人,校园以主教学楼为中心,45度方格网道路为骨架布置,学院教学区及学生生活区形成中心放射状布局,建筑布局采取轴线式的组群布局形态。[4]校本部各类设施完善,拥有核心教学楼、专业教学楼、图书馆、阅览楼、行政办公楼、体育中心、食堂、学生宿舍等,能较好地满足全校师生及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近几年,学校除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外,也更加重视校园空间的建设。在新形势下学校面临着校园改造、扩建的挑战,以该校区为例进行空间调研有一定的典型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宁波大学校本部在校师生及校外访客为调查对象,运用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被访者根据记忆绘制出校园环境意象草图,完成调查问卷、访谈,内容包括校园学习、休闲空间的认知,识别标志、道路交通情况、景观形象评价、校园改造的建议等,收集意象地图81份,问卷及访谈100份。对于不同个体的意象地图,进行解构、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表示不同要素在所有被访者的意象地图中的出现频率,并将这一结果反映在校园平面图中,从而得到一张认知地图。

(二)研究依据 “意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一种由体验而认知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空间认知是一种心理现象,对其分析需要用间接方法使其外显,意象草图即为一种常用的图示方法。意象图是建立在使用者对周围空间体验基础之上的,人对具体空间的意象是使用者头脑中的“主观”空间。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背景,行为规律性较强,对环境空间的认知能力较强,同时,对空间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对大学校园空间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研究意义

人与空间存在复杂的双向关系,理想的空间设计是为使用者服务的,满足使用者多样化行为及心理需求,但同时空间又对使用者的行为做出限定。人们在感受空间的同时,结合经验也会对空间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对空间做出反应。因此,了解使用者对空间的认知是空间设计的根本。通过研究使用者对校园空间的认知,分析空间认知因素与使用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校园空间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科学依据。

二、校园空间意象调查分析

(一)大学校园意象的确定

以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元素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园规划方面的资料[5-6],通过对问卷及访谈的分析,从中归纳整理出大学校园环境意象元素:校门、建筑、标志、道路、区域、场所、边界。校园环境意象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有一定差异,因为大学校园与城市相比,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调查发现,建筑脱离区域,单独成为一项重要的元素出现,以其具体的形象塑造了校园的个性,并在校园空间中占据大量的空间,是校园景观重要的元素;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区域并非城市意象中的区域的概念,文中的区域是为了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简单描述的一个概念,并为了方便表述而进行的冠名,如核心教学区域、后勤服务区域等。校门是大学的“门面”,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而校园节点空间丰富,给人的概念比较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广场、景观等一些小型的场所空间。

(二)校园空间意象元素分析

校园意象是在校师生通过对校园环境和建筑形体的观察,实现对校园的认识并形成意象,是通过感受物质空间而产生的主观心理环境。校园形体的各种标志是人们识别一所大学的符号,人们通过观察这些符号形成感觉,进而逐步认识校园的本质。进入一个校园,通过了解校门、建筑、道路、区域、标志、节点、边界这7个意象元素,便能产生出对这个校园的意象。根据上述七要素本文试图对设计者和使用者各自的校园意象进行比较研究,现分析如下。1.校门。大学校门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发挥着交通枢纽和安全防卫的功能,还承担着第一印象的“门面”的角色。校门既是校园建筑的典型标志,又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诠释着校本历史文化和精神理念。通过研究,发现宁波大学校本部正大门在校园公共意象中出现的比例较高,有79%的受访者能画出正大门的大致平面现状或其造型标志。受访者普遍认为宁大本部正校门简洁、朴实、大方、有厚重感,是宁波大学一张亮丽的“名片”。2.建筑。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建筑主要包括校园内比较有标志性的、或对使用者而言功能意义比较明确的建筑物。[7]建筑最易被记忆和再认,是识别校园景观的重要参照。就大多数受访者而言,建筑群是直接被感知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元素。建筑群的体量、尺度、空间、功能、造型、用色等对校园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着是校园空间布局。[8]意向图调研中发现,建筑在意象元素中出现率最高。如“宁”式建筑楼群在181份样本中有161份样本表明了其意象的主导地位,占比89.0%。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宁大本部校园的“宁”式建筑楼群(又称包氏教学楼)、阅览楼、图书馆、安中大楼等建筑风格多样、外形差别显著、功能差异明显、可识别性较强。尤其是“宁”式建筑楼群中1、2、3、4、5、6号楼的群团式结构使整块区域的建筑空间结构清晰、形体特征鲜明,色彩宁静,整体围合感和环境的可意象性较强,与阅览楼连成一体,形成轮廓清晰、恢弘的空间,统称为南天门,构成意象地图图中最主要的组成元素。由此可知,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判断结果基本吻合。大多数被访者在绘制宁大本部意象草图时,均首先绘出重要建筑,再以建筑为重心组织其他区域或道路交通线。建筑的功能越主要,表达的意象就越强烈。但是,建筑元素出现的频率在校内使用者与校外使用者体现了一定的差异性,校内是使用者对建筑单体的使用程度较高,因此,其意向性就越强,而校外使用者则建筑的形体特征产生较强的意象,而且建筑所处的位置及与交通线的连线也影响着使用者的意象。

3.道路。道路是使用者或观察者移动的通道,道路有联接其他环境元素、划分区域边界的功能,两条道路的交叉路口还可以起到节点的作用。因此,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道路占据重要地位。道路在城市意象中不仅具有有自明性与连续性,还具有指向性。[9]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的道路易成为校园整体意象的骨架,给校园人群以较高的校园空间认知度,常用的路径对意象的产生起到关键作用。经典的校园规划中,设计者坚持四个最重要的原则:人车分流;划分区域;指示交通流向;连贯通畅。[10]宁大本部的道路设计是菱形方格线路,设计者的初衷是主干道行车、次干道行人、支路停车,实现人车分流。(见图1)通过调查发现,本部校区中起到意象骨架作用的几条主路与规划中的主干道一致,这表明校园的整体规划在意象的结构性上起了应有的作用。阳明路、宗羲路、祖望路与舜水路作为校园规划与意象的重要线路连贯了几个重要的区域意象,是校园整体的“骨干”。但由于这几条道路方位不同,使用频率不同而致使意象的差别。阳明路与舜水路联接、界定学生生活区与核心教学区,其意象程度远远高于宗羲路与祖望路,成为校内使用频率最高的线路。而宗羲路、祖望路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性较低,故其可意象性也较低。可见,校园空间意象与校园行为模式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整体来说,宁大本部道路可意象程度较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路牌设置不清、人车混流、道路指向模糊等问题。校外受访者表示宗羲路、祖望路的标志设置很不明显,加上受到斯同路的影响,由此感觉道路规划比较混乱,常常让人“误入歧途”。同时,由于受菱形网格的道路设计的影响,校园道路的方向性较差,80%的受访者对道路方向的认知是以建筑(南天门:中轴线)为参照,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但问及从哪个方位过来却语焉不详。因此,使用者(学生、教师、甚至是校外人士)习惯性地以建筑来指示方向或目的地位置。就道路指向性这方面来说,使用者的意象与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存在冲突。

4.区域。此处的区域是为说明空间意象的分布而进行的简单的命名。宁大本部校区按照功能特征划分成区域的原则,设计者把研究区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是核心教学区、专业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服务区、后勤商贸区、绿色开放(green open)区。(见图2)通过访谈,使用者对这种划分结果基本持认同的观点。区域的主题单元明确,功能特征及环境特征清晰,对使用者具有独特吸引力,区域的可意象性很高。对于本研究范围内的6个区域的主题元素的分析和评价如表1所示。

5.标志。标志是空间中的外部观察焦点,其功能是帮助人们定位,利于人们观察认识环境。[2]标志通常是一些简单的、特殊的实物,如建筑、路牌、店铺等。标志的重要性在于使用者在辨别方向时对它的依赖程度。[11]校园的标志主要包括校园的塑像,或建筑的某个部分、或其聚焦视线作用的自然景物等。通过调查,发现受访者心中对宁大本部的印象,包括点状标志(建筑物)、线状标志(南天门),及面状标志(大草坪)。对于宁波大学的地标,近90%的使用者认为,正门是宁波大学的地标。安中大楼——校园最高的建筑——也被认为是宁大校园主要的地标,原因在于安中大楼的突出的空间可见性,使它在校园空间中易引人注目、易于识别。也有受访者认为南天门是判别方位的重要的标志。宁波大学图书馆也被受访者多次提及,但因其建筑高度较低导致其可见性偏低,故其可意象性偏低。白鹭林、大草坪凭借其奇特的自然景观也被使用者认为是宁大校园的标志性景观。(见表2)设计者普遍认为入口、主楼为大学校园的主要标志,可以对校园起到主控作用,有利于形成环境的整体意象。在这一元素上,设计者所做的判断和使用者的意象基本吻合。

6.场所。凯文·林奇把城市节点分成两类,一类是连接点或交通线的中断处,如火车站;另一类是主题集中的场所,即广场,它们“构成了城市意象中最鲜明地节点”。[2]在校园语境中,节点内容丰富,给人的印象复杂,因此,把区域与区域的节点空间看做是一些小型的场所,用场所要素来分析大学校园。研究表明,宁大本部经常被使用者利用的场所空间共有四个。这些空间边界清晰、空间功能明确、是学生室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使用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意象性较强。这四个场所空间分别是:(1)三角地带被认为是餐饮、学生活动、社团服务、娱乐的空间场所,为主要场所;(2)东门口,由于附近的商务区分布着众多商业,是学生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是主要场所;(3)阅览楼前广场是师生散步、休闲、小型活动、交友、聊天的重要场所,但由于远离生活服务区,利用率不高,其重要性稍次之;(4)北门前广场是一个道路交汇口,承载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转换,属于次要场所。这四个场所空间都是沿道路展开,使用者不会产生封闭感或者失去方向,属于外向性节点。此外,三角地带和东门口这2个节点本质上是主题集聚点,凭借其典型的空间、景观及活动,成为意象地图中最突出的部分。

7.边界。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具有界定与分割的功能。在大学校园空间意象中,边界是指校园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界线,通过研究边界可以判断使用者对校园界线、对校园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程度。宁大本部校园边界清晰,三面环水(护校河)、一面环路(镇宁路),区域特征较为明显。这一点与设计者的边界的可见性判断基本吻合。在研究过程中,受访者表示,宁镇路及轻轨线,对人们心理的隔绝作用较大。除非乘坐公交车或到北校区上课,很少有人愿意跨越到对面去。可知,这条边界的隔绝强度较高,属于强边界。东部边界的护校河,以东是使用者经常出入的农贸商务区,是学生餐饮、休闲、娱乐、生活的集聚地,河岸两边的人员交往密切,河流已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南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甬江江堤,而甬江江堤是学生散步、聊天、休闲的好去处。可以说,东界与南界护校河与校外联系紧密、融合程度较高,因此这两段护校河是弱边界。西部边界的护校河,对面是曾经繁盛一时的双桥村商贸区。但随着双桥村的拆迁及西校门的封闭,两侧的交往彻底切断了,西界护校河因此成为强边界。

总体看来,大学校园景观意象元素中,校门是校园的“门面”,建筑成为意象的主体,道路不再像城市意象那样起决定作用,标志成为丰富空间认知的元素,区域的可意象性较高,节点场所受到重视,边界的作用依然存在。对于宁大本部校区,设计者的设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认知基本一致,尽管在一些小的方面依然存在不匹配的方面。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意象图及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校师生及外访者对宁大校园总体景观较为满意,设计者的意象判断基本与使用者的意象一致。8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环境优美,区域功能布局良好,中轴线空间识别性较高。但校园道路结构不明朗,公共开放空间利用率不高,环境细节设计识别性较低、校内交通混乱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尊重使用者

经典的设计理论致使设计者的意象判断与使用者的意象存在不同,因此规划设计工作必须明确“为了谁而设计”。大学校园设计的宗旨应立足于使用者,即立足于师生的学习、研究、交际、生活等方面。在交通规划方面,应考虑到校园主体的特征,校园空间坚持“步行优先”为原则,实行人车分流,设置合理的步行路径系统使学生便捷的进行学习、生活。同时,步行系统也要保证大学主体的交往空间的易达性,提高空间使用的可能性,增强空间的活力。总之,大学校园的设计或改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使用者的意象为基准。

(二)提高校园空间的可识别性

无论是每年的新生入学,还是众多的外访者,大学校园的空间可识别性显得尤为重要。增强空间景观的可识别性可以从上述的7个意象元素着手,但这7个元素仅仅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只有有机地组合才能构成清晰、有序的整体。[12]在中轴线空间可识别性强的基础上,增强两侧区域的认知率,比如在斯同路和祖望路的节点设置标志物,或在白鹭林设置塑像等。

(三)校园设计师生的共同参与

完美的校园设计者需要与学生、教师、职工的积极参与。设计者只有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后才能做出完美的规划方案,才能保证规划效果从纸张上落实到现实中。师生的共同参与可以增进师生与环境的关系,有利于校园使用者对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一种支配感、使命感和归属感。

大学校园空间是大学生生活、学习、交际的重要环境载体,校园使用者通过感知形成对校空间的意象,以此获取校园环境的方位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校园空间意象关系着大学精神、育人环境、学术氛围、文化底蕴等各方面,并对使用者的行为及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校体制改革的宏观布局的精神下,众多校园空间环境面临着更新、改造,但在此过程中,校园设计者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及认知。因此,校园设计者在用自己的理论来衡量一切的时候,也应思考一下是谁的“意象”、谁的“校园”。在校园意象的评价和改进过程中,不仅要呼唤校园规划需要公众参与,更需要切实的行动,尊重使用者的意愿,这是才是校园设计的核心出发点。

第二篇:校园空间认知

校园空间认知报告

学 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教 师: 时

间: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占地面积为2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校园是按照“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规划与建设的。校园与植物园两园合一,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对外开供游人游玩拍照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

校园的布局、景观、建筑等非常值得我们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学习、借鉴。以下从园林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水体、建筑、园林小品、地形、道路、植物等方面进行认知和分析,加深我们对空间的认知。

一、水体

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它的特性是可塑性,随地形改变而变化出不同的曲线,在园林中几乎不可能没有水体的出现,大以湖,小以池,而水的生态美在于深浅缓急,正如一首歌要有快慢有过度有高潮才好听。一般用途为:供灌溉用,对生态的控制,控制噪音,提供娱乐条件和美学观赏。美国景观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在著作《城市》中说“水有一种特质,那就是它能唤起人类天性中所深植之原始根源。”水又有它的特殊性,通常不支持人的活动,反而对人的活动有所限制,但是人天身就有亲水性。

综观当今国内的大学校园,大部分的大学校园规划中都包含“水”这一设计元素,有人工开凿,也有对基地原有的自然条件进行整治后所形成的,校园水体和园林绿化一起组成了校园的“软地面”。在大学校园的众多开放空间里面,水体周边的空间,往往是这个学校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师生在这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习、锻炼、交谈….东湖是我们学校最大的“软地面”,是在原有的藻泽地形上进行人工挖掘而形成的,其北临学校的图书馆,南边为临近校门口的五舟广

场,周围有环湖小路,横跨有图书馆通向学四的木桥。在平时去上课的路上注意观察可以发现,大家更乐意选择走木桥而不是只有单一景色的大马路,就知道东湖的魅力之强。在东湖周围都没有设置围栏,因为是从湖岸的草地随地势伸入湖内,这样既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也使之相对安全。湖中有三座小岛,设计来源于《史记·封禅书》中的“一水三山”,在岛上树木繁茂的季节观看十分美观,尤其是在岸边观其水中倒影,非常有意境,还可以供天鹅生活繁殖,但在冬季,由于种植的多为落叶植物,岛上枯枝残叶一览无余,并不好看。在东湖的上下游都有设置叠水,由于落差而产生的景观,即可供人欣赏落水之美,也可让人闻水落之声,五舟广场侧边的叠水与汀步结合供人们行走。东湖周边以及水里都有种植植物,环湖路边种有垂柳、云南黄馨和一些热带植物,垂柳和水的搭配是园林中常用的景观,垂柳枝条随风摆动,水中垂柳也摇曳生姿,温柔动人,而云南黄馨一般种在水面较窄处,除了初春所开黄花让人驻足观看,其他时候一片忙绿或是错乱的 枯枝,并不美观,那些热带植物的与众不同更加吸引游人前往;水中种有黄菖蒲、睡莲、荷花等,这些水生植物往往为单一的水面增添很多色彩和生机。除了东湖这样的大水面,还有香樟树前的喷水池,学五楼下的小池塘,B区宿舍楼后的官塘,盆景园的假山跌水。就我们学校的几处水景而言,东湖之美在于其自然蜿蜒的边线,在于其水面明亮如镜,在于其富于变化,在于其不论白天黑夜影随光移的变换。其魅力在于临水而观之,置身其中而观之,立于高处而观之都很美。

二、建筑和园林小品

建筑和和园林小品则是园林中的人文美。浙江农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应该是半围合的图书馆了,其直径约为100米,有五层楼和一个悬立的弧形顶棚。图书馆的外形相比于宿舍楼和教学楼 4 的规则式方形很突出很特别,除了为大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是非常好的一处景观和休息娱乐的地方。在五舟广场看图书馆的视距为300米左右,图书馆的倒影可以完全倒映在东湖里,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的前后门都非常有特色,在二楼的平台设有木质座椅,面朝东湖,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视角观看学校美丽的风景。

位于五舟广场的东湖茶室,面积不大,全木质结构与木质地板平台给人安逸舒适的感觉,我们还曾经对其进行测绘的作业,它周围的植物配置很丰富,还设有很小的圆形涌泉,更加留人驻足。

园林小品种类很多,是庞大的组合元素,普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们点缀在园林各处,造型生动、色彩鲜艳,主要有园桥、园亭、园凳、园灯;水池、喷泉;花坛、花架、花墙、花柱、花钵;导游牌、说明牌;电话亭、饮水台、洗手台、垃圾桶等。此外还有观赏性的园林小品,如雕塑、壁画、装饰造型、假山石等。

学校的园林小品随处可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舟广场处的古木化石,它就像是代表我们学校的标志性雕塑——富有历史且兼具学校和植物园的功能。化石的高低不一,约为4米,刚进校门就可见其立于三岔路口,除了有景观作用外还有疏通交通的作 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书馆后有一座廊桥,我们在《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刚刚做了一个廊桥测绘的作业,木质结构和石质路面的搭配,长方形的四角设计,以及它的重要位置——是由狭窄的水源变为广阔东湖水面的转折处,并且是两条环湖小路的连接处。游人常常止步于此,坐在很有质感的木质座椅上,微靠在美人靠上,一边景致是弯曲、细长而悠远,一边骤然开朗,一片宽阔。

三、地形和园路

地形是构成园林的骨架,有平底、山体及水域部分的各种水体。人造环境往往是对自然的环境加以模仿,中国古典原来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筑山,挖土堆山,土石相间,追求与自然景致的酷似,利用地形的高度变化,形成总体空间的欺起伏韵律,产生空间的层次。从低处仰望山体给人以雄浑壮丽的感觉,从山顶服饰景致一览辽阔,错落的空间层次产生无穷的变化。

山的生态美在于阴阳干湿,园林山的设计要有脉络,有高低平缓,有阴阳向背,要构成宜人的环境,有不同的视角视距,要有人文艺术色彩。在课堂上听老师说,东湖旁边的山是平地堆起来的,但其有一些缺陷,其没有阴阳向背,没有了光影移动的变化,缺少了一种应有的美感。校园里的山坡很多,但都比 较矮,没有明显的峰峦起伏。

道路是园林的脉络,是有人在园林中活动的基本途径,往往形成流畅循环系统,正如老师告诉我们在设计园路时,要穿行的有意义,要可去可回,禁忌断头路,一般园路宜曲,游步道要多余主干道,景优则客散。道路又

有分隔空间、划分区域的作用,以道路形成界限,是联系山体、水体、建筑的纽带,使他们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亦能引导游人游览,成为组织游览的媒介。道路种类丰富,有主路和辅路,草坪踏步路和水面汀步等。在校园里,有连接校外、教学楼、宿舍楼等的大路,可以通行大车,而在比较安静舒适的风景区则为三米宽的园林小路。道路的造型呈线型的状态,视觉上有流动的感觉,增添了园林布局的活力,铺装的纹样与色彩同样具有很强的观赏行。我们学校的园路也不单一,比较常见的是中间路面为长方形石质路面,两边为等宽的卵石铺路;还有东湖旁草坪上的汀步,但是大家普遍反映不好,步距设置的太小,走起来很不方便;广场边的水中汀步也别有一番滋味;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连接图书馆和学四的木桥。

四、植物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有生命的题材,它与景色的构成密不可分,所以在前面讲到其他的园林要素时,植物已经穿插其中了。

香樟和银杏算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了,银杏路上,四季变化,银杏作为行道树,尤其是秋季,一片金黄,是我们学校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操场旁的两颗香樟枝繁叶茂,常绿偌大的树冠下面常有游人休闲交谈。

认真去对校园空间有个认知才发现我们日常行走的地方是多么美丽,每处景观都是设计师精心设计的,在空间视角上都是经过计算而选择最佳,而对我个人也是获益匪浅。

第三篇:大班数学 空间方位认知

大班数学:空间方位认知

一、活动目标

导入——师:小朋友谁能帮我到楼下中三班借剪子(等小朋友回来后)

师:你到中三班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比如你下楼梯了吗?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每天从家到幼儿园要经过哪些地方?方向是怎样走的?到哪里要拐个弯再经过什么地点?

2、幼儿操作学具

(1)请幼儿在学具盒中取出路径卡,请幼儿摆弄和观察路径卡的特点。

(2)引导幼儿说一说,每张路径卡上都有什么?(如有数字、箭头和绿色的路)(3)请幼儿观察比较6张路径卡有哪些不同?(有的卡片上是三个出口,有的是两个出口。而且每个出口的位置都不一样,有的出口在中间,有的在上边,有的比较靠近下边。)

3、幼儿用书:(左图练习)教师以嘟嘟牛为起点,指导幼儿每走到一个交叉路口时,按照路口上的数字提示,找出对应的四张路径卡。以排除的方法进行尝试,先拿出一张路径卡试一试,转不同的方向式,哪张可以把路连同据把它的数字圈起来。

4、(右图练习)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练习是什么意思?(用给出的2号和4号路径卡拼出下面的三个连接图)

5、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在拼图时注意拼图组合两边的出口方向是在什么位置?

6、教师注意引导对手中的路径卡进行角度调整,使他们的两端出口及之间的部分相互连接。

7、连接成功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两张路径卡的箭头方向分别是怎样的。

三、完成练习教师指导家长与幼儿利用学具盒完成亲自手册相关联系。

第四篇: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大学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

建筑空间环境所凸现的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使用者的工具,应该在其内在属性上符合、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由于建筑空间环境的外显形象在人的运动和感知过程中表现为一种线型的、连贯的、延续的状态,其本身在实体与空间上的连续性即成为人形成合理的整体感知以及形成生活体验过程中的重要特质。

连续、整体、符合人的使用与感知的大学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大学校园作为青年人学习、生活、成长的地方,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作为物质存在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还能起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Jordan)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到的:“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时下,建立一种开放、多层次、教学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目标。校园环境逐步走向社会化并体现出更多的公共性,使我们有必要运用“连续”的概念创造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自1999年以来若干新建校园空间环境的实地调查与分析,总结其现实使用状况,研究连续概念在大学校园中的具体运用。

一 调研实录与分析

所选择的调研地段分别是在大学校园中普遍存在、性质各异的三类外部空间:①校前区礼仪广场:主楼前新区广场;②教学楼群中内向的外部围合空间: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③靠近学生生活区的休闲绿化空间:北院景园。

调研主要依据五个“w”进行考察,即:什么活动(what)、什么人(who)、什么地方(where)、什么时候(when)、为什么(why);包括外部空间环境系统调研——区位、周边环境、空间限定方式、人工设施;空间行为调研两方面内容。在调研中,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法、晤谈法,并使用问卷法加以统计,其中有以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为基础设计的描述性问卷,以期获得对用后心理感受评估和环境景观视觉评估一定程度上的定量化成果。对于每个空间环境共发问卷45份,回收率100 %.1 主楼前新区广场 广场位于清华大学校园东南部,2001年4月建成。它以主楼为底景,向南延续了主楼的南北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被建筑馆、技术科学楼、经管学院伟伦楼和法学院明理楼所围合,是新的校园重心。

在实地观测中,我们发现广场内的活动以穿行的非机动车交通为主,步行的人群行色匆匆,很少有游赏、驻足、休息的活动。围绕广场呈一一对称排列的四个教学楼的主入口均面向广场,建筑馆、技术科学楼入口处人流集中且有大量的自行车停放,而伟伦楼和明理楼入口处则相对显得冷清,这说明师生对中轴对称的广场空间在使用上并不平衡。因此,我们特别留意了广场内以及周边的部分交通流量(主要是出入经管学院西门的人流)情况,并作了四次较为细致的流量统计。我们选取一周内的相同时段观测,以增强数据间的可比较性。

从流量统计表看,经管学院西门有相当的交通流量,且它与广场内承载的交通流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我们认为这与该广场人流的来源和流向有关:由于广场位于校园东南部,其主要人流来自西北向的学生、教工生活区,师生人流自然地选择了广场建筑向西的出入口,即莱文(K.Lewin)所说的根据节约的原则而确定了“喜欢选择的路线(preferred path)”,从而造成了广场本身使用上的不均衡。另外,广场的建设已然使其成为校园的一个很有份量的重心。但依据问卷的调查统计,同学们普遍感觉从宿舍到新区教学楼的距离太远,有86.6%的同学希望步行从宿舍 5 min 能到教室,而实际上走到新区通常要用到 15 min 之多。93.3%的同学认为,反映清华特色的校园中心仍然是以大礼堂为核心的老中心区,认为 过多的礼仪性并不符合大学校园应有的性格特征。

可见,新区广场作为一个校园的功能区实体,在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上的偏离直接影响了师生人群对该广场空间的使用,同时造成了心理上的空间断层。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

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处于1999年落成的理学院新教学楼群的围合之中。设置该广场的初衷是为师生提供另一处像大礼堂前草坪那样的休闲绿化空间。但在建成后的使用中,我们发现下沉绿化广场常有冷清之感,学生、教师等人群在其中的自发性、休闲性活动并不多。相反,它常被用来作演讲与集会的场地,虽然突出了该场所浓郁的校园特征,却表现出更多的目的性和礼仪性。这些都说明该绿化广场并未完全实现设计者的真正意图。

在我们的实地观测时段中,没有人进入绿化广场中活动,只有少数同学两两成组坐在广场周围的花池边沿上聊天,每一组人之间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使空间更显得空旷而人气不足。在现场的访谈中,很多人对绿地草坪禁止入内表示不满或遗憾。问卷统计中也有82.2%的同学持同样的看法;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草坪就是用来观赏,而不是供人在其中活动的。这些反过来也说明了该绿化广场在设计上并没有全面考虑到师生的使用以及人们喜爱亲近草地的心理(如草坪采用了观赏性的而不是耐践踏的品种),从而妨碍了师生在其中的自发性活动。在此,我们不妨借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的模式51:绿茵街道。他写道:“在关闭直达交通的地方公路的全部路面上栽种绿草,使之成为绿草如茵的街道,在它上面偶尔铺砌一些石头,形成供需要通过这条绿茵街道的汽车车轮滚动的路面。在绿茵街道和人行道之间不要形成明显的区别……”。“不要形成明显的区别”即为连续的概念。试想,我们也在下沉绿化广场的草坪中稀疏地进行部分硬质铺装,和周边的花池、踏步等硬质元素达成连续的效果,让人们能自然而然漫步其中,达成人的行为、感知与环境的协调整合,使用效果应会好得多。

问卷统计还表明,73.3%的同学认为下沉绿地空间下沉过多,也即可达性弱,不易于接近,不方便参与。根据实地的测量,呈台阶状布置的花池有六级,每一级高 450 mm,因而广场下沉深度有 2.7 m 之多,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视平线高度,阻断了下沉空间与其上部铺地广场的视线交流:人在铺地广场上难以看到下沉绿化广场,在下沉广场中也无法看清在铺地广场上的活动。芦原义信在其《外部空间设计》中曾有生动的图解来说明类似的问题。可见,对视线的阻隔也削弱了该空间的连续、整体感受,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使用。北院景园

北院景园于2000年底建成,它位于图书馆东北、东区学生宿舍与西区学生宿舍之间,距东西学生宿舍的距离均不超过 300 m.景园内有空透的弧形紫藤花架、柔和平缓的绿色小山,还有供师生休息的座椅等设施。我们于2001年9月对其进行了连续3天的观测。调研结果表明,该景园空间是一个很有人气和休闲气氛的场所。在中午12:00左右和下午4:00以后是园内最热闹的时候。同学们围坐在广场内的石桌旁看书、饮茶、休憩,三三两两成群坐在花架下聊天,或向大路上观望来往的人流、车流,或向景园里欣赏园内的景色。根据SD法的统计分析曲线,对绝大多数内容描述的正评价也说明该空间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休闲场所。

根据对该景园空间的调研,我们认为,它在建筑小品、场地设施、绿化配置上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景观视觉上的连续与空间感受上的过渡。在该空间范围内没有屏阻视线的实体,紫藤花架的空透性使园内的景致为周边的空间所共享,平缓的小山也没有成为场地内视觉上的障碍,远处的图书馆还依稀可见。另外,弧形的紫藤花架柔化了北面机动车干道与绿化景园在空间性质上的对立,并对景园内部空间形成向心围合的效果,为维护空间的气氛创造了条件,也使它成为融合于环境中的连续肌体。

二 启示与思考

视觉感知和活动参与是人们体验空间环境的主要途径,良好的景观、场所和设施是直接形成心理印象、约束行为、陶冶情操的客观条件。所以,完整的景观形象与空间的有效组织是获得良好的校园行为策划和身心体验的基本物质保证。

连续性作为关于建筑与人的重要特性,包含着建筑环境的层次性、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多样性以及对空间环境感知的整合性。通过上述校园空间环境的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对校园空间连续体验的塑造,应着重于功能使用和空间界面设计上的连续特质。

功能的经营——强化功能分区的内在联系

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绿化景区等是大学校园基本的功能构成。寻求功能区之间的秩序与有机联系,使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是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创造连续、整体的校园空间环境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在“科教兴国”背景下,近年我国大学校园的新建、扩建、合并使得一些校园出现面积过大、各校区分散的现象,有些社会化学生宿舍区也与主校区过分脱离,这些带来了校园功能运营中的种种问题(如上述主楼前新区广场),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大学校园以学生为主体,应合理设置以学生活动为纽带、相互联系的各个功能区,并充分考虑大学校园日常生活中从教学区到生活区的动线。这也是由大学校园教与学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概念性规划中标方案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其教学区与生活区以组团形式通过中央生态绿化带呈一一对话状布局,各院系学生能方便地往返于自己的教学楼和宿舍之间,学习与课余生活紧密联系、相互交融、彼此呼应,教学与生活并重,同时也体现了新时期一种连续校园空间环境的组织模式。界面的设计——增进景观形象的整体认知

景观形象是以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并通过物质界面加以表现的。

渗透、开放、融合的校园空间环境需要渗透、开放、融合的物质界面来围合。实体视觉界面在空间中的划分应增进空间的层次(如北院景园),而不应是空间的中断(如理学院下沉绿化广场)。界面的设计不仅是在客观景观环境上分割、组织空间,而且要在主观认知上使空间连续。同时,建筑师所设计、营建的校园景观视界是特定校园精神的物化。学生通过对校园物质景观的认知,使自己与各种景观建立起整体的关系,从而获得其中的教育意义,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产生情感、态度的“再体验”。因此,有必要塑造连续的界面与整合的景观,避免人为造成师生使用主体在校园空间连续体验中的“盲区”。这样才称得上“寄教学于课堂之内,寓学习于环境之中”的新校园。

第五篇:大学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建立背景:

一、什么是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创客们作为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最有意愿、活力、热情和能力在创新2.0时代为自己,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去创建一种更美好的生活。创客运动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自生产工具,他们是一群新人类。坚守创新,持续实践,乐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

二、什么是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出自Make Magazine,英文是HackerSpace,所以直译过来是黑客空间。为了避免有歧义,国内普遍翻译为创客空间。它是一个实体(相对于线上虚拟)空间,在这里的人们有相同的兴趣,一般是在科学、技术、数码或电子艺术,人们在这里聚会,活动与合作。创客空间可以看作是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这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经验和技能,可以聚会来共享资料和知识,为了制作/创作他们想要的东西。

三、美创简介

山东美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领先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校园创客空间领域,在小学、中学、大学构筑了完善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为学校提供有完整的创客教育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并致力于使能未来信息社会、构建更美好的教育。借助专业协会、学会、研究会的支持,依托国内外高校、科技企业的资源,通过社会化合作和运行模式共同打造而成的全国首家创客教育平台。

建立目的:

营造创新创造空间,聚集一批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把创意变成现实。打造一个大学里的创新工场,为推广创客教育不断努力。

建立优势:

一、人口红利

在工科高校里面,电子爱好者和电子发烧友非常多,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创客空间是很容易的。一方面巨大的学生技术红利为创客空间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另一方面创客空间又可以为学校或者学院培养电子方面的人才,一举两得。

二、创客模式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

创客空间的一个宗旨是聚集开源电子爱好者,做出有创意够劲爆的电子作品来,和学生在学校里面学习到的电子知识和做竞赛出来的电子作品不同,创客的目标是将创意和电子结合到一起,做出创意性的产品出来。创客空间作为创新性教育第二课堂非常有必要。

三、创客空间能够提升学校创新氛围

创客空间两个关键词,一是高产,一是创新,他们就决定了项目的趣味性和可展示性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让低年级的学生首先接触到此类项目而不是模电等课程,我想他们会从一开始就能对电子设计产生极大的学生兴趣。

四、创客空间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从创客空间产出的项目大都是非常新颖,其中不乏有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的产品。内部的团队利用这个产品进行市场化的探索。这种方式会比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创新创业来得容易得多。而且这种模式是可持续的,一旦有新产品出来,就可以尝试着让新的学生团队进行市场化尝试,进而获得资助。

五、创客空间吸引着大量公司

创客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引领者电子爱好者的潮流,大量的开源硬件公司和电子公司都有和创客空间进行项目上的联系。依托工科高校建立的创客空间依托该品牌优势,很轻松就能吸引并与大量公司建立联系。

物质准备:

一、活动场所

一般来说,创客空间只要拥有一个普通教室大小的房间即可,里面能容纳4~6张工作台,能容纳一些体积较大的加工工具,如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同时还有一定的空间来存放学生的创客作品和半成品的储物柜。

二、提供足够全的工具

创客空间要鼓励学生动手,使用各类金属、木制、塑料以及电子工具进行创作,将想法实现出来。所以3D打印机和小型车床、焊台、万用表等工具应该是标配的。如果有条件,最好购买一台小型的激光切割(雕刻)机,能切割亚克力板即可。智能化是创客们的研究方向,所以Arduino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器材。

CNC雕刻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气泵

桌面设备:裁纸机,磨刀机,切割机,电刨,研磨抛光机,电动曲线锯,手动冲压机,丝印工作台

小型钻床,小型铣床,小型锣床,小型五金车床,小型台式线锯机,弯管器。

手持设备:手持砂轮机,多功能手电钻,调温电烙铁,电动气钉枪,手持机床,迷你手工锯,迷你打磨钻孔工具箱,亚克力热弯器,泡沫切割刀,电动螺丝刀,热风枪,喷笔,热熔胶枪 常用工具:护目镜,防静电镊子,吸锡泵,线钳,压线钳,斜口钳,吸锡球,焊接助手,修边刀,民用剪刀,台虎钳,锤子,合金锉刀,钢锯,两用扳手活动扳手,六角扳手,台虎钳,老虎钳,尖嘴钳,大力钳,美工刀,手板刻刀,c字夹,丝锥套,手动拉钉枪,皮带冲。测量类工具:电子万用表,示波器,USB显微镜,万能钢尺,游标卡尺,钢卷尺,半径规,间隙规,钢直尺,电子秤。

耗材:焊锡,热熔胶棒,3D打印材料,杜邦线,塑料筐,工具箱,502胶,AB胶,医药箱,口罩,工具手套,电源插座,针线。

运作模式:

创客空间本身是一个公益组织,是不盈利的,只要有热情,乐于分享,会动手制作,就是maker,是一个人才和资源的聚集地。

创客空间收入来源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员费和赞助

二、课程开课收入

三、代售收入

四、活动和工作坊收入

五、孵化项目分红收入

以上的收入来源仅仅是能够让创客空间发展下去,而不是盈利,所以有了这些盈利手段,在学校组建创客空间就可以完全做到自给自足,自我造血。

为了扩大大学的创客空间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各中小学科技实验室达成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同时为中小学生科技竞赛提供指导老师,带领他们做更好的科技教育。

创客空间课程培养体系

作为一个创客应当学习了解的各项技术知识 1、3D设计和打印,CAD等3d设计的软件学习与应用

2、Arduino等开源单片机的应用

3、AppInventor app开发

4、C、C++、C#、JAVA等编程语言的开发

5、PADS、AD13等硬件电路板设计的知识

下载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学徒制研究

    认知学徒制研究 【摘要】:认知学徒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范式刚刚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对学习的研究正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初......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研究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研究 摘要:校园环境形象不同于其他文化性、商业性环境,它承载着人文历史的传承,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应该是其本质特征。校园景观规划......

    冯帆-提纲-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寒地大学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研究的背景 1.1.2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1.3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经验总结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是表现在学校范畴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十分古老而悠久。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六艺”学说,《史记滑稽......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 通过学习,对大学校园安全管理最薄弱点剖析,列举当前大学校园地震,火灾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就如何减少人员伤亡,消除安全隐患,提出了相应......

    关于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5篇范例]

    摘 要:校园空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载体,有特色的校园空间为大学校园文化提供物质化的可能。如何通过校园综合环境及空间设计体现大学的校园文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有个性、有内......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研究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研究 班级:中文系广电班 姓名:满丽芳 学号:0902406034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校园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大......

    大学校园媒体运作及发展研究1

    高校传播媒体的运作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现在传媒界概况…… 到校园文化 各高校都会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媒体是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校园媒体包括报纸、杂志 、广播、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