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
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歇后语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揭露其认知特点,认知理据及认知语法意义。歇后语俏皮幽默、通俗形象,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像谜语里的“谜面”,是“引”,后一部分则像“谜底”,是“注”,是整个歇后语的本意所在。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歇后语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自1920年以来,学者们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歇后语的来源、命名、分类、结构以及功能层面。从认知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的研究很少。到目前为止,更没有人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进行过研究。鉴于以前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在认知语法的框架下,以完形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图形一背景理论为主,同时结合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注意观,关联论等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歇后语中图形/背景的辨认,歇后语产生和理解的认知理据,以及歇后语的认知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歇后语进行了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以下四个问题;(1)图形一背景理论是否能够有效地阐释语言现象,尤其是汉语歇后语?、(2)汉语歇后语具有什么样的认知特征?
(3)汉语歇后语产生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是什么?(4)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与汉语语法的总体认知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何?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四点结论;(1)图形/背景理论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出发,是一种新的有效的阐释传统语言现象的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2)汉语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结构,是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现实化,呈现“背景—连接环节—图形”这样一种焦点靠后的认知结构;(3)歇后语遵循了人类普遍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歇后语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4)歇后语虽然句式结构特殊,但仍然符合汉语语法的基本认知模式和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体现形式。
This thesis conduct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Xiehouyu within a cognitive linguistic framework aiming at reveali
第二篇: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修改稿2)
1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
陈 娜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2)
摘要:汉语蕴含丰富的隐喻,其中谚语更是突出。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侧重分析汉语谚语的隐喻特点和谚语隐喻同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分析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籍此揭示汉语谚语的隐喻结构和内容特点及其与概念隐喻密切关联。
关键词:谚语;概念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
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开始颇受关注。隐喻已从语言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认知观的隐喻研究以概念隐喻、概念合成、空间隐喻研究和转喻及其他修辞格研究为焦点[1]。国内也有很多学者针对汉语语言现象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研究,例如英汉空间隐喻对比[2]、研究体验性假说在汉语具体使用中的表现[3]等。
近年来,对汉语熟语的研究开始摆脱修辞学,尝试从认知视角重新看待熟语中的隐喻现象[4],也出现了对汉语谚语文化模式的探讨,但所发表的讨论仍不多见。汉语谚语的认知隐喻研究能从隐喻视角来探讨其独特性,揭示谚语隐喻是如何在认知层面帮助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并且还将为研究认知语言学中存在争论的概念隐喻普遍性问题和隐喻的跨语言文化研究提供佐证。汉语谚语隐喻的特点
谚语以其简洁凝练的短句表达了深刻的寓意内涵,具有传授知识、教育警示、规劝后人和指导实践的作用,在语言层面还具有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谚语之所以有如此多作用,与其隐喻性密切相关。谚语的隐喻与一般隐喻相比有其特点,首先在结构上, 隐喻结构有两项:目标和始源,基本隐喻句式为“目标域是始源域”,但谚语中没有如此明确的隐喻结构,往 1作者简介: 陈娜(1989---), 女,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是英语语言学.email:1162750925@qq.com 邮寄地址: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宿舍)花津校区春华园13栋406室 电话:***
往只出现比喻的始源;始源域为具体事件,映射的目标域为更抽象和更基本的概念。例如: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声势很大,而做的很少。始源为雷声、雨点,目标为声势、做或行动。目标域没有在原句中出现,目标域概念更宽泛而始源域更具体。这样的隐喻结构直接用具体的意象进行表达,喻意暗藏在具体之中,增强了谚语的艺术表现力。该结构需要借助于概念隐喻和约定俗成的谚语用法来实现。
谚语隐喻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内容上:同时具有变化性和约定俗成性两种性质,笔者将首先分析其变化性:谚语隐喻是建筑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谚语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口头创造,是自身经验的直接结果,例如:
熬过冬,就是夏。
指北方春天短,熬过冬天,不久就入夏,庄稼成熟,日子就好过了;比喻只要渡过难关就有盼头。只有经历过北方的冬夏季,才能了解其中的隐喻,而对于四季分明的中部地区人们来说,可能在理解时有所困惑。另外,以经验为基础也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定位句中始源对应的目标,从而解决上节提到的有始源无目标的隐喻结构理解问题。
而不同地区、民族等会有千差万别的经验经历,从而导致“谚语在形式上不要求固定不变,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说法。”[5] 例如,表达一个节俭意义,可以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一顿省一口,一年剩一斗。(2)一天一根线,一年织成锻。(3)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4)一天省滴油,十年买头牛。
以上四句映射的隐喻意义都为: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必会积少成多。目标域为“少”与“多”,但每一句展现的始源域都不一样。上文已说明谚语隐喻的目标域为抽象的基本概念,始源域为无数具体相关事件,人民群众在构建某隐喻意义时会从自身经验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出发,选择适当的始源域来表达。
谚语隐喻内容同时又是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性主要立足于认知层面,从习惯性表达和文化传承角度来看,一方面,谚语常被作为现成的语句引用在日常话语以及书面表达中,即使说话人没有相似经验,却依旧利用固定谚语来表达某种意义。例如:
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走私船在我干警大队的紧迫下,狗急跳墙,兔急咬人,竟然调转船头,迎面撞来。那贝子府中的家奴多是狗仗人势,雪仗风势,为所欲为。[6]
经验基础除自然经验外还应包括间接经验和某种文化模式下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共享。从
以上例句来看,谚语已成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意义广为人知,是社会认同与共享的结果。
另一方面,谚语有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汉语谚语中,佛教思想、儒家文化、农耕文明、封建等级观、传统道德观等得到充分表现,如:
不知天高地厚; 朝里有人好做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用当风立,有麝自然香。
以上例句中,天地、朝、萧何、麝等都是中国特有文化传统的体现。这些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并没有因封建制度的灭亡而把“朝”改为人民政府或者把“萧何”换为其他历史人物,相反,而是用这些做为始源,映射到需要表达的目标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
总之,从谚语的产生基础来看,谚语具有变化性;而从语言认知、习惯表达和文化价值传承视角看,又具有约定俗成性。谚语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关系
“据Lakoff 和Johnson(1980)的统计,日常(普通)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1] 谚语也不例外。首先,许多汉语谚语隐喻中包含概念隐喻,并且很多为汉语特有。例如:
爱在心里,恨在面皮; 矮子队里选将军;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例1中“爱在心里”是“心是情感的发源地”这一隐喻概念的体现,例2含有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空间隐喻概念:高和上是地位高、有优势;矮和下是地位低、力量弱。例3中“民以食为天”运用了汉语中有关天/地的隐喻概念,天为大,是权威的象征。因此,很多此类谚语的隐喻本身就是概念隐喻,即使目标域没有出现,人们也能够通过隐喻概念轻松理解谚语隐喻。
另一方面,谚语中也存在很多隐喻并不属于概念隐喻,但人们可直接引用谚语来表示意义时却并不十分困难。这些约定俗成的惯用谚语整体可以看成具有了隐喻概念的某些性质,笔者从两方面予以解释:
首先,这类谚语表达具有某些概念隐喻的性质是在整体的基础上而言的,举例来看:横
挑鼻子,竖挑眼。用来比喻百般挑剔,故意为难。这句谚语已成为表示挑剔、为难意味的固定常用表达,人们在听到整句谚语时便会体会其内在意义,但单看句子的鼻子、眼则无法有明确的目标域。
这类本不含概念隐喻的谚语,以整体结构来实现隐喻映射,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从认知视角来看,英语的重要方面不仅在于体现了各种范畴的内在特性,而且在于它在整个认知模式结构中的地位„„通过隐喻传递的是结构、内在关系或者认知模型的逻辑关系。”[7]隐喻的整体性正是反映了认知隐喻的逻辑关系映射。再次以“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句为例分析,“鼻子”与“眼”不可单独为始源映射隐喻意义,但联系整句话来看,例句的字面意义为:鼻子在脸上的位置是竖排,而眼睛成横排,但故意横着看鼻子竖着看眼睛,不遵循常理,有意挑错。它所反映的这种故意找错、百般挑剔的喻意是通过原句反映的逻辑关系映射实现的。因此,不包含概念隐喻的谚语隐喻,在整体的前提下依旧可以作为始源映射到抽象目标域上,实现隐喻意义表达。
在实现方式上,该类谚语主要采用激活全景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相关事实或某一时刻的影射,在脑中激活这一事件的全景。”[8]也就是说人脑可以通过事件的局部描述构建整体事件全景,从而逻辑关系更明确,实现逻辑关系的隐喻映射。
第二,根据李福印归纳的八条概念隐喻的核心内容[3] 发现概念隐喻具有认知性、跨域系统映射性、映射恒定性、隐喻性,它建立在人体经验基础之上,是人类共有的。不含有概念隐喻的谚语也建立在人类身体经验基础之上,具有认知隐喻性。隐喻的认知性“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2]谚语隐喻同样反映了人们的文化思维方式,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认知模式。例如,中华民族推崇儒家文化和佛学思想,形成独特的传统道德观、教育理念及养生之道,这些思想理念植根于文化认知中,谚语作为一种认知隐喻性语言,也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
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体现了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
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体现了传统家庭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以上几句反映了中华民族谦虚尚贤、自强坚韧等品质,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
谚语是人民群众生活、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哲理性,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除语言层面的语法功能和修辞功能外,谚语的社会功能包括传授知识、提高认识和教育启发实践,而根据上文得出的结论,谚语具有认知隐喻性,具有认知功能,那么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对其社会功能实现有什么意义呢?
认知隐喻观把隐喻看成是认知方式。“并且,哲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已经证明隐喻和转喻是定义抽象范畴强有力的认知工具。”[7] 谚语通过构建约定俗成的意象来激活相关概念隐喻从而实现隐喻意义的映射[9],这些喻意传递往往涉及到文化传承。谚语是一种认知模式,与文化模式密切相连,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等都属于抽象范畴,以“孝”为例,要解释这一道德思想,人们往往借助于描述具体行孝的行为来说明,运用谚语便是人们借助具体表达抽象的方式之一:“乌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一谚语把“孝”这一概念具体化为乌鸦反哺和羊跪乳两个具体行为,更易理解接受,形成有关“孝”的认知。
另外,认知层面上隐喻具有心理经济性,“Cognitively, proverbs are mentally economical, since from one particular situation presented in them we can understand many others”[8] 谚语隐喻其实总体上构建了“Generic Is Specific”这一隐喻结构,减轻了认知负担,抽象概念可以通过具体情境来认知,更易于记忆和接受。因此,谚语隐喻的认知功能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范畴观以及文化传承方式,它可以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具有很高的语用价值,能够促进谚语实现其社会功能。结语
通过汉语谚语认知隐喻研究的分析发现,隐喻结构上特点为只出现始源域,始源域更具体,目标域更抽象;内容上既具有变化性,又同时具有约定俗成性,这是社会文化传承和习惯用法的结果,也充分反映了文化模式对隐喻的影响;谚语中有一些借助概念隐喻进行隐喻表达,也有一些不包含概念隐喻,但整体在使用中被固化,具有认知隐喻性,其实质是对逻辑关系的映射,方式是激活全景;谚语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拥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可以通过具体事件映射基本抽象概念,是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利于实现谚语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50—453;422.[2] 蓝纯.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研究[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31—176;112.[3] 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1—259;88—90.[4] 邢霞.认知熟语中的隐喻[J].修辞学习,2002,12.[5] 杨月蓉.重庆方言俚俗语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180.[6] 止思.谚语[M].湖北:崇文书局 2007,71;144.[7] F.Ungerer &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20.[8] Ana Ibanez Morenom.An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of Proverb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the Conceptual Power of Language Reflecting Popular Believes.From http: // www.skase.sk/ Volumes/JTL02/04.Pdf [9] George Lakoff, 1992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in Ortony, Andrew(ed.)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search on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hen Na(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 Chinese contains wealthy metaphors, especially chinese proverbs.The essay, on the ba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ies, focuses on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Furthermore, it analyses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n social function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proverb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eatures in structure and content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conceptual metaphors.Key words: proverbs;conceptual metaphors;cognition
第三篇:汉语语言学研究 -
汉语语言学研究
绪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对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对语言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交际工具,语言结构只不过是冰山漂浮于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显性结构,绝大部分隐性结构都隐藏于水面之下,并且制约着语言的分布和组合、聚合规则。尤其是像汉语这样缺乏外在丰满形态的孤立语,这就是汉语难教、难学、难写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汉语的语法缺乏明晰的显性规则,语法标记飘忽不定,隐现难测。语言内涵及其功能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迫使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远远超越交际工具的狭隘范畴。语言差异其实不仅仅在于结构上的差异,归根到底根源于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视角方面的差异。外语学习绝不仅仅是记住几百个语言结构、几千个词汇那么简单。汉语的类型学特征的确非常独特,但是语言的结构特征并非制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根本障碍。就外语学习的困难来看,根本问题出在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和视角的偏差上面。
就本质而言,语言不能仅仅理解为交际的工具,语言蕴含着特定的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一方面要复制固有的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程式性编码,另一方面根据新的语境对认知模式、语义结构、句法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隐喻、转喻、借用、类推、语用推理、结构整合),从这个意义来看,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认知方式、认知视角、认知策略的转换和创新。这就涉及到对语言的多视角认识。随着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深入,尤其是认知科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论越来越强调认知在语言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正如Eve Sweetse(2002)所言,只有通过认知和心理状态及言语行为的隐喻路径的考察,才能发现并理解这样的事实:某些表征物理状态和活动的词语可能会成为表征抽象意义的词语的源域„„我们通过对社会和物理世界的理解来塑造逻辑和思维过程的标准模式;同时,我们不仅把语言的标准模式塑造为对世界的描述,而且将语言塑造为行为,甚至塑造为认识或逻辑实体1。综合结构主义、言语行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我们认为对语言的认识应该立足于结构形式、意义、交际功能等多维度不同视角,这就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符号说明
*表示该结构不能独立成句。
?表示该结构在句法或语义、语用方面作为句子合格度不高,须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条件才能有条件地使用。
第一讲“结构-功能”互动语言观 1 Eve Sweetser 2002 From Etymology to Pracmaticds Metophorical and Cultru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Peking University Press.C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1)
关键词
替换关系;变换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一节 传统语言观遇到的问题与挑战
课前查阅文献并思考:
1、有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交际工具,有人认为语言的内涵超越了工具的范畴,语言与文化、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密切相关。根据你学习外语的经验,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语言学有哪些学派?不同学派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有哪些不同?
3、对于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的对立,你有什么看法?你在研究中将采取什么态度?
4、有一种观点认为,汉语没有语法,或者说汉语的语法规则不明晰,隐性规则多,因此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无需语法。你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
5、有人认为,语法就是大家普遍遵守的语言习惯,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语法也自然不同。譬如:
(1)a这些商品都在降价处理。b*这些商品都降着价处理。
(2)a我在做衣服给他穿。b*我做着衣服给他穿。
(3)a他在教我开车。b*他教着我开车。
(4)a*在听音乐跳舞。b听着音乐跳舞。
(5)a*老师在抱一摞书走进教室。b老师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
“着”、“正”、“在”某些条件下彼此可以替换,有时候不能替换,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习惯,无需找出、也难以找到原因。再如:
(7)A昨天大家非常愉快。B*昨天大家非常愉快了。
(8)A我以前很喜欢电子游戏。B*我以前很以前喜欢电子游戏了。
(9)A玛丽昨天很想家。B*玛丽昨天很想家了。
(10)A*玛丽又想家。B玛丽又想家了。
(11)A*玛丽太想家。B玛丽太想家了。
既然上述句子当中“着”“在”“了”的使用条件不同,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只需一一记住这些习惯就可以了。你同意还是不同意?为什么?
6、《联合早报网》2010年2月20日撰文《从“洋泾浜”英语联想到上海世博会》
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海已启动了世博会倒计时运动,清理整顿各方面的不“和谐”问题。
当然,与游客亲密接触最多要数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标示牌了。此举本意在于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谁知望文生义、随便翻译,出现了许多令人不知所措或捧腹大笑的“洋泾浜”英文。
在通往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上,赫然竖着一块英文标牌:DO NOT DRIVE FATIGUE(别驾驶疲劳),“疲劳” 怎么能“驾驶” ?看了中文才明白,原来是“严禁疲劳驾驶”。
在被誉为中华第一街的南京路,把“拿铁咖啡” Coffee Latte 逐字硬译成“Take Iron Coffee”,拿了铁的咖啡。将“收款机” 按同样路数译成“Accept Silver Machine”(接受银制品的机器)。
在城隍庙一家老字号饭店,广告牌上特色小吃“蟹粉小笼”被译为“Crab Pink and Small Basket”(螃蟹、粉红色和小篮子)。
以上这些“中式英语”在上海公共场所屡见不鲜。为什么逐字翻译英语会出现Chinglish?
语言不是符号系统吗?英语和汉语既然都是符号系统,翻译过程中按照词语意义互相对译为什么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呢?看来,语言并不是符号那么简单和单纯。因此,我们的语言观和方法论也应该做出调整。
一百年前《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一百年过去了,汉语的规则是否都揭示出来呢?
案例一
*我把电脑买了我把电脑买回来了我把电脑卖了
*我把电脑开了我把电脑开开了我把电脑关了
*我把鞋穿了我把鞋穿上了我把鞋脱了
*把这座山爬了把这座山爬遍了把这座山炸了
*我把圆明园走了我把圆明园走遍了联军把圆明园烧了*把他打量了把他上下打量了几眼把他解雇了
*我把抽屉找了我把抽屉找遍了我把抽屉扔了
*把电话号码记了把电话号码记住了把电话号码忘了
*我把他恨了我把他恨透了我把他得罪了
*我把信写了我把信写完了我把信撕了
*把手套拣了把手套拣了起来把手套扔了
*把脏水过滤把脏水过滤了一下把脏水倒了
与此相关的问题:
(1)李明喝了咖啡。
(2)咖啡李明喝了。
(3)李明把咖啡喝了。
(4)李明买了咖啡。
(5)咖啡李明买了。
(6)*李明把咖啡买了。
上边六个句子的意义和语用价值有何不同?合格条件是什么?
案例二
A1 醒过来/抢救过来/喘过气来/明白过来/回过神来
B1 死过去/昏过去/晕过去/背过气去
A2*醒过去/*抢救过去/*喘过气去/*明白过去/*回过神去
B2*死过来/*昏过来/*晕过来/*背过气来
A3死去活来
B3*死来活去
案例三
我昨天就来了——*我昨天才来了——昨天才来了三个人
我昨天很想家——*我昨天很想家了——我昨天又想家了
案例四
“湖里漂着一只小船”和“湖上漂着一只小船”有什么异同?
案例五
普通话当中,“V完了”和“V好了”意义相近,有时能够彼此替换,如:
AB
作业做完了。作业做好了。
词典用完了。词典用好了。
汽车修完了。汽车修好了。
替换后意义尽管有一定差异,但都可以成立。然而有些情况下替换受到限制:
CD
存款全花完了。*存款全花好了。
这种词典早就卖完了。*这种词典早就卖好了。
上次买的稿纸用完了。*上次买的稿纸用好了。
EF
*椅子摆完了,坐下照相吧。椅子摆好了,坐下照相吧。
*你要的咖啡冲完了,快喝吧。你要的咖啡冲好了,快喝吧。*去还是不去,你想完了就告诉我。去还是不去,你想好了就告诉我。“V好了”和“V完了”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替换?二者的分布以及适用范围存在哪些对立和交叉?
案例六
A1从书包里拿出书来A2*拿出书来从书包里
B1把书放进书包里B2*放进书包里把书
案七
老师:你正在学汉语,还学什么英语?
学生:我想学美国英语,不想学澳大利亚英语。
老师:你那么忙怎么能学英语?
学生:我跟美国老师学英语。
老师无疑而问,实际是否定,无需回答。学生理解为老师有疑而问。
上述挑战、困惑、难题只是冰山一角,我们能够解决的问题远少于目前不能解决的问题。语言观决定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要达到上述目标,首先要调整语言观。
第四篇:认知学徒制研究
认知学徒制研究
【摘要】:认知学徒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范式刚刚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对学习的研究正逐渐由认知转向情境、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初现端倪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是新的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无数研究表明,该理论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教育的弊端有显著的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对其本源的探究,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更加滞后,且误解颇多。本研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该理论进行深度挖掘:从理论上,探究该理论的缘起、提出条件、理论基础、理论框架及最新发展;在实践方面,通过国外案例分析和本土的实证研究试图探索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希望本研究一方面为我国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备选方案,同时也为正在我国蓬勃兴起的学习科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认知学徒制的追踪溯源。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手工学徒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然后结合两次教育革命的背景,探究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随后,论文探讨了当时导致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该理论提出的脉络以及国内外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动向。第二章聚焦于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呈现。首先,论文阐述了认知学徒制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和特征,然后探讨该理论在提出将近20年以来的一些变化和最新发展。最后,论文将认知学徒制和当前其他几种学徒制进行了辨析。第三章探讨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论文首
先探讨认知学徒制各个方法构件的设计。由于技术的发展能使认知学徒制变得更加强大,所以接下来论文挖掘了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最后,将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进行比较,目的依然是突出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鲜明特征。第四章主要是案例解剖,呈现了国外三个较典型的案例,并结合认知学徒制环境设计的原则对它们进行分析。一个案例侧重于课堂教学中认知学徒制的应用,一个案例揭示基于认知学徒制环境的学生课外探究,第三个案例则反映了认知学徒制在非学术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些案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本土实证研究提供给养。第五章聚焦于本土的认知学徒制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现有的关于认知学徒制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并选取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分析认知学徒制原则在其中的应用。然后,论文呈现了笔者进行的为期一年半的认知学徒制在大学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认知学徒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生的学习,可以作为改进我国教育实践的一种备选模式。第六章对认知学徒制进行了评析,首先分析了其优点、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应用前景,然后阐述了对该理论的再认识。最后,论文分析了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结语部分结合论文开篇提出的本研究欲解决的几个问题,对全文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关于认知学徒制可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些方面。【关键词】:认知学徒制新教育范式情境学习传统学徒制教学模式学习环境技术英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0目录10-13图表索引13-15引言15-37
一、研究缘由15-17
二、研究意义17-2
4三、研究目标定位24-2
5四、研究问题、内容与结构25-27
五、研究方法27
六、关键词界定27-37第一章认知学徒制理论及其研究溯源37-9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提出背后的双重超越37-56
一、学徒制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37-
42二、第一次教育革命:从传统学徒制到学校教育42-46
三、学校教育的弊端和认知学徒制的提出46-
52四、认知学徒制对学校教育的超越52-
53五、第二次教育革命及认知学徒制在其中的作用53-56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和提出的可能条件56-7
3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基础56-6
3二、认知学徒制提出的条件63-7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及研究进展73-88
一、认知学徒制研究的历史追溯73-79
二、认知学徒制的研究状况79-88本章小结88-90第二章认知学徒制理论透视90-121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的内涵90-107
一、认知学徒制的理论框架90-10
1二、认知学徒制的特征101-107第二节认知学徒制理论的最新发展107-11
4一、认知学徒制理论框架的变化107-108
二、认知学徒制一些原则的最新发展108-114第三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解的辨析114-120
一、认知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114-116
二、认知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116-117
三、认知学徒制与新学徒制117-118
四、认知
学徒制与“双元制”118-120本章小结120-121第三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21-163第一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各“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4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方法”构件的设计121-13
3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中各个方法构件的利与弊133-134第二节教育技术支撑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34-146
一、技术的进步对学校教育和认知学徒制的意义134-13
5二、技术支撑下的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135-146第三节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其它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6
2一、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开放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46-1
54二、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与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比较154-16
1三、对上述两个比较的归纳161-162本章小结162-163第四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案例研究163-179第一节历史课中“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3-169
一、“经济大萧条”教学情况介绍163-16
5二、从认知学徒制视角看“经济大萧条”的教学165-169第二节美国康瓦尔高中的“太阳能汽车”项目169-17
2一、“太阳能汽车”项目概况169
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69-172第三节IBM公司的“行政人员培训”项目172-17
4一、项目简介17
2二、对项目中所体现的认知学徒制要素的分析172-174第四节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的设计174-177
一、对上述案例中发生的学习和教学的评述174-176
二、从上述案例看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176-177本章小结177-179第五章认知学徒制学习环境设计的本土实践179-231第一节对本土有代表性的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解读179-18
3一、对国内认知学徒制实践研究的回顾
179-180
二、对“认知学徒制对知识本质的影响”研究的解读180-183第二节大学英语教学中认知学徒制应用的实践探索183-230
一、初步探索: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183-200
二、再次尝试: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200-22
5三、两次实验的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25-229
四、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知学徒模式的构建229-230本章小结230-231第六章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31-250第一节认知学徒制理论评析及其应用前景展望231-238
一、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评析231-23
5二、认知学徒制应用前景展望235-238第二节对认知学徒制理论的再认识238-2
43一、认知学徒制是新教育范式的一种实现途径和存在形式238
二、认知学徒制的理论和环境设计体现了贯一性238-239
三、认知学徒制理论是多学科前沿发展的汇聚239-243第三节认知学徒制理论对我国教育的意蕴243-249
一、认知学徒制对课程设计的启示243-247
二、认知学徒制对学习方式转变的启示247
三、认知学徒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247-249本章小结249-250结语250-256
一、对本研究的回顾250-2
53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253-256附录256-274参考文献274-291后记291-29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五篇:汉语歇后语英语翻译方法
汉语歇后语英语翻译方法
导言:目前,对“歇后语”一词的翻译难以统一。有人翻译为Chinese enigmatic令人迷惑的 folk similes直谕,明喻,这一译法的缺点是歇后语中不全是比喻,也有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有人翻译为quiz-cracks(隐语或谜语),同样也不全面。于是有人提议直接翻译为xiehouyu in Chinese,这倒是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因为歇后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正如二胡(erhu)、中国功夫(Chinese gongfu)等。但是,追根溯源,歇后语最早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最早叫做“俏皮话”,因此,有人据此大胆翻译为Chinese folk wisecracks。
比喻性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直译法: 对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不包含一词两义的双关或谐音,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例如:
瞎子点灯--白费蜡。It is as useless as a blind man lighting a candle.黄鼠狼给鸡拜年--不怀好意。
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藏匿,心怀no good intention.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Chasing a dog by throwing meat dumplings at it-gone, never to return.竹篮打水--一场空。
Like ladling舀或盛 water with a wicker 枝条编的basket-all is empty(nothing).八仙过海--各显其能。(Like)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each showing his or her special prowess威力,本事.(Each of them shows their true worth.)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瞧扁了。If you peer at a person through a crack-he looks flat.兔子尾巴长不了。The tail of a rabbit-cannot be long;won't last long.谐音或双关式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解释法:解释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揭示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它是指在译文里保留原来的文化色彩,并加上简要的解释说明以突出其形象性。解释法可以细分为解释性替代和解释性增补两种类型。
解释性替代
解释性替代是指当词语在源语和译语中的内涵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时,不能按照字面翻译,而应该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翻译原文。汉语中的成语即谚语翻译一般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来进行翻译,例如: 挥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解释性增补
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内涵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其联想意义也出现空白时,译者必须保留源语的词语形象,而将其深层含义以解释的形式翻译出来,揭示出源语的文化特性或文化背景。汉语中特有的歇后语在译成英语时,可以保留原语形象,再用解释性增补以表现其喻意。
利用汉语的谐音
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 or cunning and treacherous.李双双见到丈夫——有喜旺(希望)
Li Shuangshuang sees her husband——she has Xiwang now;like Li Shuangshuang meeting her husband Xiwang, a homophone for the Chinese word xiwang meaning hope, there is hope now.利用双关语义
井底雕花——深刻 Carving a flower design on the bottom of a well——carving deeply or get to the essence of something.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A rolling pin used as a bellows —no good at all.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Wang Xiao'er spending the New Year——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like Wang Xiao’er's life, one year is worse than another.飞机上跳伞——一落千丈
Bale out跳伞 from a flying plane——drop down a thousand zhang or suffer a drastic激烈的,猛烈的 decline;like jumping from a flying plane, they decline drastically.利用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代表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有关典故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在翻
译利用典故的歇后语时,如果仅仅使用解释性增补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对译文加以注释,从而从文化上和历史上更准确地传达汉语歇后语所包含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八仙聚会——又说又笑
A gathering of Eight Immortals——speaking and laughing;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at a gathering, they are talking and laughing merrily.Note: The Eight Immortals refer to the eight Taoists in a Chinese legend, namely, Han Zhongli, Zhang Guolao, Lü Dongbin, Tieguai Li, Han Xiangzi, Cao Guojiu, Lan Caihe and He Xiangu.王羲之写字——横竖都好
A character out of Wang Xizhi’s hand——vertical strokes are as good as horizontal ones;lik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t is good in every way.Note: Wang Xizhi was a famous Chinese calligrapher and a Chinese character is usually composed of strokes, of which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n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Hengshu here has two interpretations: 1)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rokes;2)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that is, in any way.灶王爷扔石头——砸锅
The Kitchen God throwing stones——to break the pot or ruin the matter.Not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zaguo is to break a pot but it is usually used to mean ruining the matter.秦叔宝卖马——穷途末路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the last resort to overcome his difficulty;like Qin Shubao selling his horse, they are driven into a dead end
Note: Qin Qiong, styled Shubao, was a famous general in the Tang Dynasty.Before becoming a general, he was once penniless and had no way out but to sell his own horse